免疫藥物治療

免疫新知要聞

2017.05.26 免疫療法 有效控制癌症不惡化

癌症精準治療出現重大發展,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日前核准免疫療法pembrolizumab,適應症廣及15種癌症,只要腫瘤基因篩檢出「MSI-H」(DNA結構高度不穩定) ,使用此藥後,疾病控制率高達九成,病情不會持續惡化。

2017.05.25 不分腫瘤抗癌新藥 默克首獲FDA批准

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默克藥廠(Merck)開發的免疫療法抗癌藥品Keytruda在周二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上市,成為美國第一批不分腫瘤類別的抗癌新藥。

2017.04.20 免疫療法效果 PD-L1檢測可預知

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醫師蔡俊明教授表示,免疫療法是未來治療癌症的趨勢,所以幾乎所有癌症都在進行免疫療法的相關臨床試驗,其中肺癌已通過治療許可,而且由於晚期肺癌致命率相當高,免疫療法的出現猶如燃起一線生機。

2017.02.14 免疫治療 癌症醫療新趨勢

癌症免疫治療的新機制,近期在醫界話題不斷,有別於傳統以手術、化學、放射、標靶等治療方式,現今運用自我的免疫力攻擊癌細胞來達到治療的目的,成為醫療新態勢。同時,在免疫腫瘤藥物機轉與研發上也更為積極,目前有兩種機轉,包括CTLA-4與PD-1藥物,可說為癌症病患帶來生存的希望。

2017.01.18 手指黑一點拖一年 癌細胞竟然蔓全身

76歲的賴先生在一年多前右手指出現一個小黑點,起初不以為意,但小黑點隨時間不斷擴大,甚至開始疼痛,造成他的手指第一指節將近一半潰爛、壞死,擦了碘酒也不會好。就醫檢查後,才發現罹患了黑色素腫瘤第四期,癌細胞已透過淋巴結,轉移到全身。

2017.01.16 肺癌四期女 採免疫療法獲控制

38歲女護士正值盛年卻罹患第4期肺癌,接受兩年多標靶治療後,腫瘤復發且轉移頸椎,造成下肢無力、排尿及排便困難,後來採免疫療法,病情獲控制。

2017.01.14 免疫療法精準治療 肺癌患者現生機

衛生福利部公布104年十大死因統計結果,肺癌蟬聯十大死因之冠,肺癌是無聲的疾病,其症狀如出現咳嗽、呼吸短促等,因與其他疾病症狀雷同,而延誤治療時機,確診時,常已無法手術切除,導致肺癌死亡率高居不下。

  • 第一頁
  • 上一頁
  •  / 6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2017.05.26 免疫療法 有效控制癌症不惡化

 
  免疫療法 有效控制癌症不惡化  
  2017-05-26 14:01聯合晚報 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原載:聯合新聞網
 
 
  癌症精準治療出現重大發展,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日前核准免疫療法pembrolizumab,適應症廣及15種癌症,只要腫瘤基因篩檢出「MSI-H」(DNA結構高度不穩定) ,使用此藥後,疾病控制率高達九成,病情不會持續惡化。  
 
  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主任趙毅說,這項結果是癌症治療史上的重大突破,相較於傳統標靶治療,更往前邁開一大步,不同癌別的患者在接受腫瘤基因篩檢後,只要發現「MSI-H」,也就是該項基因缺陷,就可使用免疫療法。  
 
  趙毅說,研究發現,「MSI-H」陽性反應的大腸癌患者用藥之後,四成腫瘤縮小、五成病情穩定,換句話說,反應率達九成之多。  
 
  至於肝癌、胃癌、頭頸癌、子宮頸內膜癌等其他14種癌症,只要「MSI-H」為陽性,免疫療法的反應率更高,超過九成,五成三腫瘤明顯縮小,疾病獲得控制。  
 
  趙毅解釋,如果腫瘤細胞與正常細胞長得太像,自體免疫系統就分不清敵我,無法攻擊敵人,而「MSI-H」基因缺損的癌友體內,腫瘤細胞明顯不同於正常細胞,因此非常適合免疫療法,且療效顯著。  
 
  儘管這項研究成果驚人,但受惠的癌友卻有限,台北榮總累積多年研究發現,台灣大腸癌患者中僅7%「MSI-H」基因缺損,肝癌更低,只有5%。  
 
  相較之下,胃癌及頭頸癌患者則似乎較幸運,「MSI-H」陽性反應率分別為11%、37%。  
 
  趙毅強調,美國在制定此項免疫療法適應症時,態度保守,必須為癌症第四期、且標準治療失敗,始能使用新式免疫療法。他強烈建議國內癌友,務必先接受國內標準療法,若不幸失敗,再考慮此療法。  
 

  2017.05.25 不分腫瘤抗癌新藥 默克首獲FDA批准

 
  不分腫瘤抗癌新藥 默克首獲FDA批准  
  2017年05月25日 04:10 陳穎芃/綜合外電報導 (工商時報)
原載:中時電子報
 
 
  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默克藥廠(Merck)開發的免疫療法抗癌藥品Keytruda在周二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上市,成為美國第一批不分腫瘤類別的抗癌新藥。  
 
  過去數十年來FDA核准的抗癌藥物,都是針對腦瘤或乳房腫瘤等特定位置腫瘤所研發,但這回首度開放不分腫瘤類別的抗癌藥物上市。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癌症中心主任佛哲斯坦(Bert Vogelstein)表示:「這類藥物不同於傳統對抗特定腫瘤的療法,而是透過基因改造來治療癌症。」  
 
  Keytruda的適用對象包括大腸癌及其他14種不同癌症病患。這類病患的腫瘤通常含有微衛星不穩定或錯誤配對修補的基因缺陷,而Keytruda能有效縮小這類基因缺陷腫瘤的體積。  
 
  透過強化病患免疫能力來對抗癌細胞的Keytruda,早在幾年前就曾獲得FDA批准上市,但當時僅限治療皮膚癌或肺癌等特定位置的腫瘤。Keytruda價格約是每人每年1.3萬美元,在去年為默克創造14億美元全球營收。  
 
  FDA表示,Keytruda近年經由5項臨床實驗收集到將近150名癌症病患的實驗結果。這些病患中有超過半數罹患大腸癌,其餘分別罹患14種不同癌症,而他們的共同特徵都是腫瘤含有上述基因缺陷。  
 
  臨床實驗顯示上述病患在使用Keytruda後,儘管部分經歷疲勞、腹瀉或腸炎等副作用,但有40%發現腫瘤明顯縮小,因此獲得FDA批准成為不分腫瘤類別的抗癌新藥。  
 
  這項突破對癌症病患來說可謂一大福音,因為許多病患的腫瘤含有罕見的分子特徵,單靠傳統療法效果有限。佛哲斯坦表示,癌症病患通常得花300至600美元進行腫瘤基因缺陷檢測,才能確定是否適用Keytruda,但這筆花費與整體抗癌費用比起來並不算太貴。  
 
  除了默克之外,許多同業也在積極研發不分腫瘤類別的抗癌藥品。美國藥廠Loxo Oncology開發的新藥能消滅病患體內助長癌細胞生長的某種蛋白質,一旦日後通過FDA批准,將能治療任何體內檢測出這類蛋白質的癌症患者。  
 

  2017.04.20 免疫療法效果 PD-L1檢測可預知

 
  免疫療法效果 PD-L1檢測可預知  
  2017年04月20日
原載:蘋果日報
 
 
  不分男女,肺癌皆是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醫師蔡俊明教授表示,免疫療法是未來治療癌症的趨勢,所以幾乎所有癌症都在進行免疫療法的相關臨床試驗,其中肺癌已通過治療許可,而且由於晚期肺癌致命率相當高,免疫療法的出現猶如燃起一線生機,以存活率來說,雖說每位晚期肺癌患者狀況都不同,但相較於傳統化療,免疫療法的存活率多出3倍左右,足見差異之大,尤其免疫療法幾乎可以說沒有抗藥性問題,不像標靶治療也許一開始的治療效果高達7~8成,但一半的患者幾乎1年後就會開始出現抗藥性問題,而面臨無藥可治的窘境,而免疫療法一旦有效,國外有患者歷經1~2年治療後,居然可藉由被喚醒的免疫細胞對抗癌細胞,不需再藉由藥物治療。  
 
  要價昂貴 是門檻  
  蔡俊明教授表示,在免疫療法出現之前,標靶治療是晚期肺癌的主要趨勢,但由於適用於基因突變的病患,所以僅適用於大約5成的肺癌患者,隨著免疫療法出現,這本來被放棄的5成患者等於找到重生機會,而免疫療法效果好壞與否,可事前透過檢測癌細胞的PD-L1蛋白質濃度來預知效果,如果濃度達50%,藥物有效率可達50%,估計其中5成患者2年後也許就能藉由自身免疫力對抗癌細胞,由於免疫療法發展不過短短3年,蔡俊明教授表示,他的患者中PD-L1濃度高者目前接受免疫療法大約才幾個月,所以還要持續觀察,但他也坦言,目前患者對於接受免疫療法最大的門檻是金錢,因為每次治療約需20多萬元,的確是個不小的負擔。  
 

  2017.02.14 免疫治療 癌症醫療新趨勢

 
  免疫治療 癌症醫療新趨勢  
  2017-02-14 鄭芝珊╱台北訊
原載:聯合知識庫-財經新聞監測
 
 
  癌症免疫治療的新機制,近期在醫界話題不斷,有別於傳統以手術、化學、放射、標靶等治療方式,現今運用自我的免疫力攻擊癌細胞來達到治療的目的,成為醫療新態勢。同時,在免疫腫瘤藥物機轉與研發上也更為積極,目前有兩種機轉,包括CTLA-4與PD-1藥物,可說為癌症病患帶來生存的希望。  
 
  1890年免疫治療就已於美國醫界開始發展,直到2011年CTLA-4藥物在黑色素癌治療機轉下成功,正式讓全球醫界關注。彰化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鍾智淵指出,免疫療法是以幫助T細胞抵抗免疫檢查點的抑制,讓人體中正常T細胞變成具有毒殺性的T細胞,讓重新喚起自己的免疫力攻擊癌細胞,並非化療,而是以活化細胞為機制,相對毒性不強、副作用不大,長期與醫師保持追蹤,即可正常生活。舉臨床案例,60歲的男性退休教師,長期胸悶,在檢查後發現已罹患肺癌第四期,評估後僅剩10個月存活期,後來透過免疫治療方式,目前已存活兩年,尚無惡化現象。  
 
  鍾智淵醫師強調,在醫學文獻上CTLA-4作用機轉不但活化毒殺性T細胞,還可以讓T細胞具有「記憶性」,記住癌細胞的樣貌,持續攻擊。病患接受治療情況下,只要使用4劑,每三周打一次,根據統計,平均存活期為1年以上,10年存活比率為20%以上。此外,另包括PD-1作用機轉的兩種藥物,也只需每2周打一次,長期定期施打,亦或是CTLA-4與PD-1藥物合併使用,皆可以有加乘治療現象。  
 
  新鍾智淵醫師說,目前罹患黑色素癌、腎癌、肺癌的患者可接受免疫療法的治療,病患使用免疫腫瘤藥物病不會因為年紀、性別、或其他身體特徵而受到限制,而且越早使用越好,不要等到最惡化才用。值得一提的是,即便目前透過化療或標靶等治療成效不太好的癌症,包括肝癌、膽道癌、胰臟癌、胃癌等,透過免疫療法,也是選擇方式之一。

【2017-02-14╱經濟日報╱B4╱醫藥新知】
 
 

  2017.01.18 手指黑一點拖一年 癌細胞竟然蔓全身

 
  指黑一點拖一年 癌細胞竟然蔓全身  
  2017年01月18日11:10 黃仲丘/台北報導
原載:蘋果即時
 
 
  76歲的賴先生在一年多前右手指出現一個小黑點,起初不以為意,但小黑點隨時間不斷擴大,甚至開始疼痛,造成他的手指第一指節將近一半潰爛、壞死,擦了碘酒也不會好。就醫檢查後,才發現罹患了黑色素腫瘤第四期,癌細胞已透過淋巴結,轉移到全身。由於考量傳統化放療效果不佳,採取免疫療法治療經歷9次療程後,原本只能臥床的他,現在已可自行行走。  
 
  收治賴先生的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張義芳表示,賴先生已經是黑色素細胞癌第四期,腫瘤已經轉移到手指頭、右膝窩、肝臟及骨轉移,癌細胞侵犯下肢讓他已經不良於行,再加上黑色素細胞癌對傳統的化、放療、干擾素會有抗藥性,五年存活率僅二到三成。此外這名患者透過基因篩檢也沒有適合他的標靶藥物,因此經過和家屬評估討論後,決定讓他採用免疫治療療法。去年5月到9月,經過9次療程,原本只能臥床的他,已經可以下床自己走路。  
 
  張義芳說,人體存在能夠讓免疫系統踩「煞車」的機轉,癌細胞能夠讓人體的免疫系統煞車。而免疫療法的原理,就是解除遭癌細胞煞車的免疫力,讓自體免疫細胞集中到腫瘤位置對付癌細胞,最大的特點是能夠「異病同治」,目前國際上發現,免疫療法對像是黑色素細胞癌、非小細胞肺癌、腎癌、淋巴癌等癌症具有療效。台灣在去年,已通過黑色素細胞癌、非小細胞肺癌的適應症。  
 
  馬偕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吳育弘表示,台灣每年新增100到200多位黑色素細胞癌患者。一般來說最常發現是在一到二期,治療上會先做切除,檢查確診後,會做全身掃描確認有無轉移,如果有淋巴轉移,就是三期、遠端內臟轉移就是四期。由於這種癌症對化、放療反應、干擾素治療反應不佳,五年存活率僅二到三成,因此如果經濟許可,免疫療法是選項之一。  
 
  張義芳表示,目前馬偕醫院針對黑色素細胞癌、非小細胞肺癌有提供免疫療法治療,療程須自費,一個月四周療程約20多萬,但張義芳提醒,由於免疫療法容易讓免疫系統變得更活躍,副作用是容易增加身體的發炎反應。可能會增加像是紅斑性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或有器官移植的患者的發炎反應,因此有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不建議使用免疫療法。  
 

  2017.01.16 肺癌四期女 採免疫療法獲控制

 
  肺癌四期女 採免疫療法獲控制  
  2017年01月16日 04:10 陳瑄喻/台北報導
原載:中時電子報
 
 
  38歲女護士正值盛年卻罹患第4期肺癌,接受兩年多標靶治療後,腫瘤復發且轉移頸椎,造成下肢無力、排尿及排便困難,後來採免疫療法,病情獲控制。  
 
  義大醫院呼吸胸腔內科主任魏裕峰表示,與化療相比,標靶藥物與免疫療法是癌症治療新里程碑。衛福部通過免疫療法的適應症有黑色素瘤及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二線治療。根據臨床試驗,建議先做PD-L1檢測來參考治療效果;研究發現PD-L1表現量越高,治療效果可能越佳。利用檢測PD-L1生物標記,擬定治療策略,助患者接受個人化治療。  
 
  魏裕峰解釋,過去化療是晚期肺癌主要治療方式,雖能抑制癌細胞,但也會讓正常細胞停止生長,導致副作用;免疫療法的治療機轉是因癌細胞會分泌PD-L1來欺騙免疫系統T細胞,並和T細胞表面PD-1結合,使癌細胞躲過免疫細胞攻擊;藉由免疫藥物干擾癌細胞與免疫細胞結合,讓免疫細胞重新攻擊癌細胞。  
 
  魏裕峰補充,免疫療法藉自身免疫機制攻擊癌細胞,相對化療從體外殺死癌細胞,毒性和副作用較少。臨床研究顯示,化療嚴重副作用發生率為20%至30%,常見副作用如血球降低、噁心、嘔吐、掉髮、全身無力等;免疫療法嚴重副作用發生率小於10%,主要為免疫細胞過度活化,引起類似自體免疫疾病如急性肝炎、急性腎發炎、內分泌失調等。  
 
  根據研究結果,免疫療法與化療相比,患者平均存活期可多延長3到4個月,若PD-L1表現量高的病人,時間可能更長。

(中國時報)
 
 

  2017.01.14 免疫療法精準治療 肺癌患者現生機

 
  免疫療法精準治療 肺癌患者現生機  
  2017.01.14 / 16:03 記者陳宜婷/採訪報導
原載:NOWnews
 
 
  衛生福利部公布104年十大死因統計結果,肺癌蟬聯十大死因之冠,肺癌是無聲的疾病,其症狀如出現咳嗽、呼吸短促等,因與其他疾病症狀雷同,而延誤治療時機,確診時,常已無法手術切除,導致肺癌死亡率高居不下。  
 
  一名60多歲女性晚期肺腺癌患者,因有咳嗽許久不癒到醫院求診,檢查發現,在右上肺葉有十多公分大腫瘤,醫師診療為上皮細胞生長因子基因突變導致,可使用標靶藥物,然而腫瘤即使一度縮小,沒多久又再復發,故又接受化療,但出現皮膚潰爛等副作用,對生、心理都負擔沉重,直到去年接受免疫治療PD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進行約兩個月腫瘤便明顯縮小,也減輕咳嗽、呼吸困難等症狀,且僅皮膚出現小紅疹、打噴嚏等副作用,病況明顯好轉。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夏德椿醫師說,繼傳統化學治療、標靶藥物治療,去年衛福部通過免疫藥物用於晚期肺癌二線治療,讓晚期肺癌患者有了新治療選擇,且透過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PD-L1檢測儀器,幫助準確進行免疫療法,延長存活期,讓晚期肺癌患者生機再現。  
 
  早期從診斷肺癌末期到死亡一般而言約只有4到6個月的時間,夏德椿醫師提到,隨科技進步,從化療到出現標靶藥物等治療,患者平均存活期可延長到一年甚至20多個月,但若非基因突變無法使用標靶藥物的患者,在過去,僅能使用化療但副作用較大,除要忍受化療造成的掉髮、噁心、嘔吐等不適,對腫瘤縮小的藥物反應率最多也僅40%。  
 
  夏德椿醫師表示,近年來免疫療法發展逐漸成熟,其中國內目前已通過適應症的PD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可透過阻斷癌細胞分泌的PD-L1特殊蛋白質與自體免疫細胞T細胞的PD1受體結合,阻止癌細胞欺騙人體免疫反應、降低抗癌作戰能力,而重新啟動T細胞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臨床研究顯示單一藥物使用治療50%以上有效。  
 
  「癌症患者的治療已經進入精準治療的時代!」夏德椿醫師提到,癌症治療如選對方法、精準治療,就能延長患者存活期,因此中國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已引進PD-L1檢測儀器,患者確診為「非小細胞肺癌」後,治療前可先檢測PD-L1,若表達度高,則進行免疫治療有效機會越高,故可幫助每位患者診斷適用治療用藥,隨時監測患者治療情形,提供患者治療精準度。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