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藥物治療

免疫新知要聞

2017.08.17 發現已是末期!肺癌已成新國病 不抽菸也會得

一個不抽菸、愛運動的政大教授黃家齊告白:胸部X光正常 8個月後竟確診肺癌! 2015年12月,我去台大醫院做了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掃描。回診時看片子,醫師說,發現1個直徑1.2公分的腫瘤,俗稱毛玻璃病變。

2017.07.28 肺癌超致命 5年存活率僅16%

8/1是世界肺癌日,根據衛福部最新癌症死亡人數資料顯示,肺癌死亡率連續蟬連10年冠軍,是最致命的癌症。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醫師昨(27)日表示,主因是肺癌幾乎無症狀,以肺腺癌為例,因腫瘤生長位置邊緣,所以完全沒有症狀,又易轉移,幾乎都是晚期才發現,其中第4期已佔20%,可見患者相當不容易及早發現,而第4期的5年存活率僅剩5%,若不分期別,肺癌5年存活期平均也僅有16%。

2017.07.03 吸金大法?各大藥廠紛喊:我有研究免疫療法

據《Medworm》報導,專家認為製藥公司花太多研發資金在免疫療法的「熱潮」上。製藥公司默沙東 MSD (MRK-US) 與美國必治妥施貴寶 Bristol-Myers Squibb (BMY-US) 目前以「檢查點抑製劑」領先免疫治療這個「潮流」上。

2017.06.29 肺癌、黑色素瘤治療新曙光!免疫療法更精準

惡性腫瘤轉移不易治療,新型免疫療法露曙光。醫師指出,惡性腫瘤轉移器官包括肺、肝、腦及骨頭等,治療十分困難,目前研究已發現,新型免疫療法可合併傳統治療,替癌症治療提供另一新選擇。

2017.06.26 精準醫療藥物 台廠新契機

國內外各大媒體爭相報導美國藥廠默克(Merck)的癌症新藥Keytruda,再度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此次獲准的適應症,是用於治療含有MSI-H或是dMMR基因缺陷,而導致實體腫瘤的成人及兒童病患。這也是全球首個非針對腫瘤發生器官(癌症類別)治療的癌症藥物,該產品旨在改善病患的變異基因,以達到治療效果。這不但是癌症治療的新突破,也是精準醫療上的大躍進,對於藥廠而言,更是擴大了新藥開發的多靶點適應症。

2017.05.30 不再根據腫瘤位置治療!全球首款基因向治療癌症藥物已獲FDA批准使用

眾所周知癌症是其中一種最難治癒的疾病,而且治療過程往往痛苦又漫長。過往癌症治療通常會根據腫瘤出現的位置去施藥,不過最近美國 Merck 藥廠就成功研發出一種新藥物,可以根據腫瘤的遺傳特徵進行治療,而且日前更已獲得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批准,即意味著可推出到市場使用。

2017.05.27 尿路上皮癌存活率低 「免疫療法」帶來生機

免疫療法問世,讓許多疾病獲得治療契機!台灣醫療團隊參與全球臨床試驗,發現人體內的單株抗體可讓淋巴球保持攻擊癌細胞能力,可用來治療末期尿路上皮癌,相關研究已獲美國癌症協會列為診療首選。

  • 第一頁
  • 上一頁
  •  / 6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2017.08.17 發現已是末期!肺癌已成新國病 不抽菸也會得

 
  發現已是末期!肺癌已成新國病 不抽菸也會得  
  一個不抽菸、愛運動的政大教授黃家齊告白:胸部X光正常 8個月後竟確診肺癌!  
  2017-08-17 今周刊編輯群
原載:今周刊 1078期
 
 
  2015年12月,我去台大醫院做了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掃描。回診時看片子,醫師說,發現1個直徑1.2公分的腫瘤,俗稱毛玻璃病變。  
 
  醫師直接告訴我,肺腺癌的機率很高,大概8成機率是惡性腫瘤,但同時也告知現在早期發現滿容易處理的,微創手術基本上成熟,復原時間也不用太久,請我考慮直接切除。切除之後,化驗結果確實是惡性腫瘤。人總共五個肺葉,我大概切掉一個肺葉的3分之1,約略是15分之1。  
 
  我51歲,完全沒抽菸,也很喜歡運動,很多老師身上一堆毛病,覺得自己體力很差、哪邊不舒服,我幾乎都沒有,發現惡性腫瘤滿訝異的,而當年4月,我才做了一次例行健檢,照了胸部X光並沒有發現什麼異常……..。  
 
  依據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2016年,台灣有9,372人死於肺癌,占所有死亡人數的5.4%。這個死亡數字,不只超過男性發生率最高的結腸直腸癌、女性發生率最高的乳癌兩相加總,更首度比過去的「國病」肝癌造成的死亡人數還高出逾千人。  
 
  再來,肺癌的五年存活率僅19.7%,也就是說五年死亡率高達80.3%,高居台灣十大癌症之冠,它也是花費最多健保支出的癌症,去年一年就燒掉117億元健保給付。  
 
  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肺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陳晉興認為,不是發生比率高就叫國病,而是對健康威脅最大。肺癌死亡人數之高、燒錢之多,儼然已是台灣的「新國病」。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歐美超過8成5的肺癌患者都有抽菸,但在台灣,這個數字卻不到50%!「每個人都有替冷氣、排油煙機清骯髒濾網的經驗,其實那就是你一天24小時在吸的空氣。」  
 
  過去,肺癌被視為吸菸者的「專利」,但患者副總統陳建仁、台北市長夫人陳佩琪都沒有抽菸;而且,台灣成人吸菸率20年來已從29%降至15%,照理說,肺癌發生率也該隨之下降,結果卻不然。這告訴我們,即使你不抽菸,也不能高枕無憂。  
 
  此外,2014年台灣首次確定診斷為肺癌的12,462個患者中,第一期比率僅占21.5%,第四期比率則高達57.9%;但同年度日本有40.4%發現時是第一期,第四期僅32.1%。顯然,國人缺乏警覺。  
 
  迷思1》有症狀時盡快就醫,可以早期診斷肺癌?  
  真相卻是殘酷的,當出現咳血、聲音沙啞、呼吸喘,或骨頭酸痛等症狀時,通常已是肺癌晚期。  
 
  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主任、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高尚志指出,肺部沒有痛覺神經,「它初期完全沒有症狀,是一個無形的殺手。」像歌后鳳飛飛,當聲音沙啞時,惡性腫瘤已經壓到神經了;演員文英則是洗澡時在脖子發現一顆淋巴,淋巴已經跑出來,那就來不及啦!  
 
  迷思2》腫瘤小,代表癌症初期,不必急著處理?  
  錯!腫瘤長大速度難以預期,小腫瘤就可能引起遠處轉移。  
 
  「1公分就有差!」一般腫瘤超過1公分以上就有機會轉移了,一旦癌細胞成長到一個臨界點,就會倍數成長,「從1公分的腫瘤長到5公分,只要一年多的時間,一公分變成10公分,只要三年……。」  
 
  迷思3》定期胸部X光檢查,就可以早期發現肺癌?  
  錯!為什麼靠著一般X光常常找不到肺部惡性腫瘤?主要原因有二。「因為一公分以下,X光根本看不到,」很多肺部腫瘤早期生長時密度很低,呈現出來的毛玻璃影像看起來淡淡的,剛開始看不到,造成胸部X光無法顯示。另外,肺部惡性腫瘤可能躲在X光影像的侷限和死角。  
 
  迷思4》只有抽菸會引起肺癌?  
  錯!在台灣,除了抽菸,日常生活環境裡的確還存在著同樣重要的其他兇手。其他如體質或遺傳、環境(包括空氣汙染、石棉、廚房油煙、有害氣體、放射線物質等)、過去肺部感染和職業暴露,也都是可能誘發肺癌的危險因子。  
 
  早在四年前,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就把「細懸浮微粒」(PM2.5)判定為會提高肺癌風險的一級致癌物。PM2.5是指由工業、交通排放或境外移入(例如大陸霧霾飄到台灣)直徑小或等於2.5微米的懸浮微粒,這種汙染物微粒的直徑,只有一根頭髮的28分之1,具有更強穿透力,不易被呼吸道黏膜吸附或經由咳嗽排出體外,就連能阻隔病菌的N95口罩,都不保證能完全擋住。  
 
  迷思5》肺癌是絕症,發現後就只有等死?  
  錯!肺癌並非不治之症,早期發現,更可以早期治療。  
 
  一般認為,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是目前唯一可以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只有靠這才能找到一公分以下的腫瘤,」高尚志解釋,一般來講0.3、0.4公分,電腦斷層就找得到,「所以副總統陳建仁照到0.4公分,他就開刀開掉了。」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研究發現,55到74歲重度吸菸者每年進行電腦斷層掃描檢查,能比胸部X光檢查降低20%的肺癌死亡率。  
 
  「胸部電腦斷層可比X光提早5到10年發現肺癌!」儘管,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可能有偽陽性甚至過度醫療的風險,但同樣有機會成功提前預防肺癌。只要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新國病不再可怕。  
 

  2017.07.28 肺癌超致命 5年存活率僅16%

 
  肺癌超致命 5年存活率僅16%  
  2017/07/28
原載:蘋果日報
 
 
  8/1是世界肺癌日,根據衛福部最新癌症死亡人數資料顯示,肺癌死亡率連續蟬連10年冠軍,是最致命的癌症。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醫師昨(27)日表示,主因是肺癌幾乎無症狀,以肺腺癌為例,因腫瘤生長位置邊緣,所以完全沒有症狀,又易轉移,幾乎都是晚期才發現,其中第4期已佔20%,可見患者相當不容易及早發現,而第4期的5年存活率僅剩5%,若不分期別,肺癌5年存活期平均也僅有16%。  
 
  因此癌症希望基金會與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台灣肺癌學會、台灣病理學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等5大學會提出「戰勝肺癌We Can I Can」的口號,以及5個宣誓「儘早發現」、「精準醫療」、「降低死亡」、「延長存活」、「醫病攜手」。  
 
  預防方式 戒菸減少空污  
 
  王正旭醫師表示,儘管肺癌不易提早發現,但高危險族群如吸菸者,應定期健檢拍攝胸部X光片,且若久咳不癒長達4~6周,也建議盡快就醫檢查。此外,肺癌過去的藥物治療效果不佳,也是造成死亡率高的原因之一,現隨著精準醫學的趨勢,確診後可透過各種檢測先了解罹患何種特性的肺癌,例癌細胞若屬突變,可選標靶藥物治療,存活期可延長約1年半,皆有健保給付。  
 
  王正旭醫師表示,肺癌患者還有免疫療法新選擇,以肺癌中的鱗狀上皮癌為例,研究顯示對25%患者會有長久藥效,但找出哪些患者屬於那25%,仍是目前醫界的考驗。除治療外,想降低肺癌死亡率,更要從預防做起,最重要的是不要吸菸,並多搭大眾交通工具,減少空氣污染。  
 

  2017.07.03 吸金大法?各大藥廠紛喊:我有研究免疫療法

 
  吸金大法?各大藥廠紛喊:我有研究免疫療法  
  2017/07/03 18:25 鉅亨網編譯林懇
原載:鉅亨網
 
 
  據《Medworm》報導,專家認為製藥公司花太多研發資金在免疫療法的「熱潮」上。製藥公司默沙東 MSD (MRK-US) 與美國必治妥施貴寶 Bristol-Myers Squibb (BMY-US) 目前以「檢查點抑製劑」領先免疫治療這個「潮流」上。  
 
  「檢查點抑製劑」是在免疫系統上標註剎車來阻止腫瘤的成長,而羅氏大藥廠 Roche (RHHBY-US)、阿斯特捷利康 AstraZeneca (AZN-US)、與全美最大藥廠輝瑞 Pfizer (PFE-US) 也不停的趕進度。兩年前開始販售的「檢查點抑製劑」類型藥物已貢獻了 90 億美元的商機。只有較少的病患 (20% 至 30%) 對這類型藥物有良性反應 (延長數月與數年的預計壽命),而大部份則無效。  
 
  癌症研發中心主席 Jill O'Donnel-Tormey 懷疑,「是否無思考的把各類化合物組合起來看看會不會中獎」?質疑各大藥廠只是為了吸金投資所謂的免疫療法,而並非真的要計劃研究免疫療法。  
 
  大部份業界科學家認為抑製劑無需繼續研發,但抑製劑與另外一種藥物的合體有「靈芝」的可能性。  
 
  這類研究近期暴增讓投資人擔心是否製藥公司在下巨額賭注。目前美國 800 起正在進行的臨床實驗裡有超過 700 起是藥物與藥物合體治療有關,而 2015 年這類研究只有 200 起。  
 
  阿斯特捷利康執行長 Pascal Soriot 也承認,大多數公司對於此藥物數據不夠,但因激烈競爭,為了快速出藥,只能半猜半試驗的進行開發。  
 

  2017.06.29 肺癌、黑色素瘤治療新曙光!免疫療法更精準

 
  肺癌、黑色素瘤治療新曙光!免疫療法更精準  
  2017年6月29日 14:38 華人健康網 記者張世傑/台北報導
原載:華人健康網
 
 
  惡性腫瘤轉移不易治療,新型免疫療法露曙光。醫師指出,惡性腫瘤轉移器官包括肺、肝、腦及骨頭等,治療十分困難,目前研究已發現,新型免疫療法可合併傳統治療,替癌症治療提供另一新選擇。  
 
  奇美醫學中心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郭雨萱指出,人體內的免疫系統可以抵抗外來的病毒、細菌及寄生蟲,而癌症的產生與免疫力息息相關,但是究竟為何人體內的免疫系統無法殺死癌細胞,一直是科學界想要解決的一大謎題。  
 
  過去科學界主要努力的方法,包括想辦法增強免疫力,或是想辦法訓練人體內的免疫系統辨識癌細胞,然而近幾年科學家才發現,原來人體內的免疫系統不能殺死癌症的原因,不是因為不夠強,或是無法辨識癌細胞,而是因為人體內的免疫細胞私下偷偷與癌細胞「握手言和」了。  
 
  踩煞車作用機轉 免疫檢查點蛋白  
  在免疫機制正常運作的狀態下,人的身體會將外來物如病毒、細菌或寄生蟲等判定為「異物」,而稱做T細胞的免疫細胞則會展開攻擊這些異物。但是,人體免疫系統有所謂的免疫檢查點蛋白,扮演「踩煞車」的作用,避免身體對抗細菌、病毒等,發生過度的免疫反應,避免除了攻擊異常細胞外,而傷及人體的正常細胞。  
 
  臨床也發現,腫瘤細胞可強占這些免疫檢查點蛋白,利用它們壓抑人的免疫反應,降低免疫系統作戰能力,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checkpoint inhibitor),就是針對這個機制的抗體,讓免疫系統產生很大變化。  
 
  化療失敗 免疫療法整體存活較長  
  醫師郭雨萱強調,目前研發中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非常多,然而,台灣目前已經上市且廣泛使用的為殺手T淋巴細胞變性4(cytotoxic T-lymphocyte protein 4,以下簡稱CTLA-4)抗體,以及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death protein 1,以下簡稱PD-1)抗體;這種抗體可以打破腫瘤與免疫系統之間「握手言和」的約定,讓T細胞恢復功能,去攻擊腫瘤細胞。  
 
  目前臨床上運用最廣泛的有肺癌、黑色素瘤、淋巴瘤、頭頸癌以及泌尿癌。實際上,目前進行中的臨床試驗初步報告看來,幾乎所有的腫瘤都有看到療效。以肺癌為例,在經過起碼第一線的化學治療失效後,和標準化學治療相比,免疫療法的整體存活時間較長,更重要的是,在看到療效的那群病人中,有近6成的病人療效很持久,不像傳統化學治療一樣很快產生抗藥性。  
 
  免疫療法治晚期肺癌 腫瘤縮小高達7到8成  
  去(105)年歐洲癌症年會上更發表了針對初診斷晚期肺癌的最新臨床研究,在腫瘤標記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配體1(Programmed cell death 1 ligand 1,以下簡稱PD-L1)大於50%的晚期肺癌病人,當被判定為肺癌末期且立即給予免疫療法,相較於使用化療病人,腫瘤縮小比例可高達7到8成。治療1年後,無疾病惡化平均存活率可到48%,遠高於傳統化療的15%,且1年整體存活期高達70%,比起化療的54%有明顯進展。  
 
  接著以頭頸癌為例,在採用過標準第一線化學治療後無效的病人,使用免疫治療的存活時間也長於傳統第二線化學治療,而且療效更為持久。目前在大部份的臨床試驗都可以看到,似乎腫瘤標記PD-L1比例越高的病人,對於免疫治療的效果越佳,但是即便沒有腫瘤標記PD-L1的病人,仍有一部分對治療是有效的。換句話說,免疫治療是一種精準治療,然而目前我們還沒有找到最精準的腫瘤標記。  
 
  免疫治療更精準 癌症治療未來主力  
  郭雨萱醫師指出,雖然免疫治療看起來會是未來癌症治療的主力,然而它也不是全然都是優點而無缺點。首先以副作用來看,免疫治療不是沒有副作用,但是相較之下,常常是發生的較晚,而且與引發自身免疫相關,如腹瀉、內分泌系統失常及間質性肺炎等。相較於傳統化學治療的副作用如掉髮、噁心嘔吐、身體虛弱及血球低下等,常常是立即性的,而且讓病人的生活品質低下。。  
 
  其次,並非所有病人都適合免疫治療,比方說以肺癌為例,有腎絲球過濾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以下簡稱EGFR),或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以下簡稱ALK)突變的病人,其主力治療仍應以標靶治療為主,而非免疫治療,又比方一些自體免疫疾病,或是需要長期使用大量類固醇的病人,也不適合使用免疫療法。目前免疫治療仍是相當昂貴的治療,健保也尚未給付,對大部份病人來說仍是一大負擔。  
 
  從2011年,第一個CTLA-4抗體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以下簡稱FDA)核准使用在黑色素瘤,然後第一個PD-1抗體在2014年拿到美國FDA適應症,至今不過短短數年,免疫治療已經蓬勃發展,且在不同領域的腫瘤均取得突破性成果。  
 
  免疫治療仍屬於起步階段,反應率(是以用腫瘤大小變化當作其評估治療指標。臨床試驗中,反應率通常是指完全緩解(complete response)和部分緩解(partial response)的比率,反應率越高暗示著治療效果越好),在黑色素細胞瘤方面約50%、淋巴癌50%、肺癌20%、肝癌20%、乳癌10%,雖然已經贏過目前傳統治療,卻仍不夠讓人滿意。  
 
  目前的臨床試驗已經朝向免疫治療合併放射治療、化學治療,或是多種免疫治療合併在一起的方向前進,另外,找尋精準的腫瘤標記來優化個人化治療,也是未來研究的主軸之一。在免疫治療這個生力軍加入癌症治療後,相信接下來的10年,癌症的治療會突飛猛進,治癒癌症也將不會再是個空的口號。  
 

  2017.06.26 精準醫療藥物 台廠新契機

 
  精準醫療藥物 台廠新契機  
  2017-06-26 00:03經濟日報 記者黃文奇/整理
原載:經濟日報
 
 
  上月底,國內外各大媒體爭相報導美國藥廠默克(Merck)的癌症新藥Keytruda,再度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此次獲准的適應症,是用於治療含有MSI-H或是dMMR基因缺陷,而導致實體腫瘤的成人及兒童病患。這也是全球首個非針對腫瘤發生器官(癌症類別)治療的癌症藥物,該產品旨在改善病患的變異基因,以達到治療效果。這不但是癌症治療的新突破,也是精準醫療上的大躍進,對於藥廠而言,更是擴大了新藥開發的多靶點適應症。  
 
  從2011年後,免疫靶點(immune-checkpoint)類藥物炙手可熱,至今全球已執行近千個相關臨床實驗。這次的重大突破在於,病患施予keytruda藥物後,在15種不同癌症病人--帶有相同基因變異的149名病患中,有高達近40%病人的腫瘤縮小或消失,其中78%的病人至少持續六個月,腫瘤受到控制。這樣的結果,獲得FDA加速審查通過上市許可,打破了傳統用藥規則,開啟了癌症藥物開發的歷史新頁。  
 
  長久以來,癌症的治療皆以原癌症發生器官作為癌症治療用藥的判別,然而,此分別法其實忽略了不同組織癌症間的相似性,譬如HER2基因的過度表現,除了在廣為人知的乳癌中,也在胃癌、膀胱癌等多種癌症病人中被發現。以HER2為標的之標靶藥物,雖然其機制及藥物目標明確,但對於不同癌別,卻需要重複性的臨床試驗,來得到FDA的核可。未來若有機會採取一個合併臨床試驗的方式,相對可降低藥物研發成本,也縮短病人可以使用到藥物的時間。當然,同樣基因變異在不同癌別代表的意義是否相同,還需要進一步以科學的方式釐清與證實。值得注意的是,對於藥廠來說,這個新的適應症開發方向,並未擠壓到原有傳統的開發空間,在法規未正式更動以前,藥廠是可以申請個別癌症的藥證,並也同時用於治療單一基因變異的多種癌症。  
 
  此次,「以一治多」藥物通過的另一個重要意義,是精準醫學上的真正落實,精準醫學的風潮在過去五年間一直被大量討論,希望藉由大數據的分析,依據個人的遺傳基因不同,使用相對應的藥物來治療。但至今為止,這樣的概念並未真正地落實。外界對於精準醫療的質疑聲音不斷,美國學者Vinary Prasad在2016年Nature(自然雜誌)發表文章,指「癌症精準醫療很有可能是個錯誤的幻想」;許多有疑慮的學者普遍認為,即使利用大數據的分析找到腫瘤中常見的變異基因,針對此基因做治療也未必有效,又或者認為曠日廢時找到一個基因,但最終證明其經濟效益上並不好,譬如Ivacaftor--一種可以緩解囊狀性纖維化(cystic fibrosis)藥物,便是此例。  
 
  不過,精準醫療並沒有這麼悲觀,因為keytruda這個針對基因變異的治療,並不只是一個偶發的單一事件。去年7月,美國FDA頒布突破性治療藥物認證,給由美國Loxo Oncology生技公司所發展的larotectinib新藥,其治療目標為帶有tropomyosin receptor kinase(TRK)融合變異的不特定腫瘤。該公司在今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上公布其臨床效果,達到了76%的ORR(客觀緩解率),證明了不論是在法規上或是實際治療上,精準醫療皆為一種可以被實際接受的新方向。  
 
  如今,keytruda在實體腫瘤的應用,可說是為投資者打了一劑強心針。據估計,5-10%的癌症,都有來自於遺傳上的基因變異,以腸癌為例,即有5%的腸癌病人被發現帶有dMMR突變基因。可以想見,此次市場上勢必再度興起次世代基因定序以及體外診斷相關產業的熱度。根據目前分析,預估精準醫療在2025年可達到1,100億美元以上的市場規模。  
 
  在藥廠的策略運用上,發展此類藥物,由於只針對特定的基因族群,往往也可以同時進行孤兒藥的申請,這樣的利多,更值得台灣中小型藥廠的投資開發,既能擴大藥物市場,又能以孤兒藥的身分獲得國際大廠的青睞,增加談判的籌碼。此次keytruda針對基因缺陷的新適應症獲准上市,雖為全球首例,但各國法規單位的跟進,應該是可以期待,台灣法規若能順應跟進,必有助於台灣生技產業在新藥研發上的國際動能。  
 
  (作者是鑽石生技投資分析室研究員謝宜儒)  
 

  2017.05.30 不再根據腫瘤位置治療!全球首款基因向治療癌症藥物已獲FDA批准使用

 
  不再根據腫瘤位置治療!全球首款基因向治療癌症藥物已獲FDA批准使用  
  2017-05-30 12:00 Unwire HK
原載:科技新報
 
 
  眾所周知癌症是其中一種最難治癒的疾病,而且治療過程往往痛苦又漫長。過往癌症治療通常會根據腫瘤出現的位置去施藥,不過最近美國 Merck 藥廠就成功研發出一種新藥物,可以根據腫瘤的遺傳特徵進行治療,而且日前更已獲得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批准,即意味著可推出到市場使用。  
 
  據了解,這次這款免疫療法式癌症藥物名為 Keytruda,適合應用於「錯配修復」基因遺傳性疾病的患者之上。Merck 表示,基因的突變會導致細胞無法修復有問題的 DNA,進而引發癌症,但這種特性卻令 Keytruda 更容易發揮功用。Keytruda 是全球首款可以治療遺傳異常所引發的腫瘤的藥物,比如肺癌及胰臟癌等,其原理主要是透過釋放身體的免疫系統去攻擊腫瘤,而這種檢查點抑制劑藥物早於 2014 年就首次被批准治療末期皮膚癌,效果相當顯著,當中包括成功治療好美國前總統卡特。  
 
  在獲得批准前的臨床實驗中,研究團隊曾於 149 名分別患上 15 種不同類型癌症的患者上測試 Keytruda,結果經過治療後當中大約有 40% 患者的腫瘤完成或部分消失,雖然治療成功率並非百分百,但由於藥物對末期癌症患者亦適用,對於這些患者來說無疑是一個好消息。不過現階段 Keytruda 應該未能完全普及使用,因為據 Merck 藥廠表示每年治療藥費大約需要 15 萬美元(約台幣 454 萬元),一般患者基本上難以負擔。  
 
  (本文由 Unwire HK 授權轉載)  
 

  2017.05.27 尿路上皮癌存活率低 「免疫療法」帶來生機

 
  尿路上皮癌存活率低 「免疫療法」帶來生機  
  2017-05-27 09:31聯合報 記者王昭月╱即時報導
原載:聯合新聞網
 
 
   
 
  免疫療法問世,讓許多疾病獲得治療契機!台灣醫療團隊參與全球臨床試驗,發現人體內的單株抗體可讓淋巴球保持攻擊癌細胞能力,可用來治療末期尿路上皮癌,相關研究已獲美國癌症協會列為診療首選。  
 
  台灣泌尿腫瘤醫學會榮譽理事長江博暉表示,尿路上皮癌分膀胱癌及腎盂、輸尿管等上泌尿道癌,成因研判與甲苯、含砷地下水、抽菸、空汙有關,台灣的病例數在世界居冠,且南部比北部多。尿路上皮癌初期可開刀,晚期需採化療,不幸的是,這類末期病人腎功能普遍不佳,不能化療,因此過去二、三十年來醫界可說是束手無策,「按過去經驗,患者通常活不到五年」。  
 
  不過兩年前台灣加入全球臨床試驗,發現「免疫療法」對化療失敗的尿路上皮癌患者具有一定成效,目前美國癌症協會已列為第二線治療首選,相關論文也先後在新英格蘭雜誌及美國癌症學會NCCN guidelines刊登。  
 
  江博暉說,免疫療法是取自體的單株抗體把淋巴球或細胞包覆起來,如此淋巴球會把癌細胞視如異類,保持攻擊。二○一五年十二月美國前總統卡特罹患黑色素瘤,採免疫療法後,腫瘤消失。現在包括肺癌、尿路上皮癌及頭頸部癌,都朝免疫療法發展。  
 
  尿路上皮癌全球臨床試驗共收五百多個病例,其中七十五個是上泌尿道癌。江博暉說,化療會有掉髮、白血球下降、惡心嘔吐,免疫療法副作用則少很多。高雄長庚曾收治一名尿路上皮癌患者,病人因腎功能不全,無法化療,採免疫療法後,左鎖骨上的淋巴結完全消失,第三次注射時,腎血管旁的淋巴腺與腎盂的腫瘤也消失,「有人說未來的十年是免疫治療的世界,真的指日可待」。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