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防癌方法|研究揭7種習慣,減50%患癌率

2023.12.14

只要簡單改變生活習慣,就可以防癌?英國一項研究發現,有7種生活習慣可減低患大腸癌、肝癌等7種癌症風險,最多可減約50%。研究又指即使只能做到其中1項,也有防癌效果。

「次世代基因定序」增進癌症精準治療!要價數十萬成負擔⋯健保署長石崇良:明年納健保給付

2023.07.29

癌症長年蟬聯台灣十大死因之首,而精準醫療有助於減少無效用藥。衛生福利部中央健保署長石崇良週六(7/29)宣布,用於分析腫瘤細胞基因突變的「次世代基因定序」將於明年納入健保給付,估計未來將有助於醫師進行診斷,為患者更精準的治療方式。

明天是「芒種」!濕、熱夾擊讓人頭重、睏頓、無力…中醫師教你消暑除濕 2 原則

2023.06.05

「芒種」節氣的到來,預告著夏日天氣將逐漸炎熱起來。芒種節氣的來源,指的是進入夏日至此時節,稻穀已經結實成「種」,而且榖粒已長出細「芒」。而在這個濕熱氣息濃厚的節氣中,該如何養生?中醫師教你用 2 原則消暑除濕。

國家醫療支出增加是趨勢 強化新藥價值性給付評估

2023.05.26

近日,衛福部公布去年台灣健保財務狀況,結果顯示連續5年的赤字問題終於獲得了解決,健保財務實現了轉虧為盈的突破。然而,根據110年國民醫療保健支出資料,台灣人年均醫療支出仍約為1,900美元,僅為美國的五分之一和韓國的二分之一,仍然有相當大的差距。此外,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排名,台灣在各國醫療費用支出排名中大約介於俄羅斯和波斯大黎加之間。對此,健保署蔡淑鈴副署長表示,增加健保財源是一項必要的措施。

疫情癌症篩少13% 估2.7萬人罹癌未及時篩出

2023.05.01

新冠疫情今(1日)天正式降為第四類,但三年疫情期間,四種癌症篩檢,減少約223萬人次,粗估恐有2.7萬人未及時篩出癌症或癌前病變,其中連15年的榜首癌王「大腸癌」,若晚半年篩出死亡率就會提升22%。

  •  / 108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防癌方法|研究揭7種習慣,減50%患癌率

    
 
  防癌方法|研究揭7種習慣,減50%患癌率  
  原載:星島頭條  
     
  只要簡單改變生活習慣,就可以防癌?英國一項研究發現,有7種生活習慣可減低患大腸癌、肝癌等7種癌症風險,最多可減約50%。研究又指即使只能做到其中1項,無法達成7大習慣,也有防癌效果。  
     
  綜合外媒報道,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CRF)和美國癌症研究中心(AICR)早前共同提出多種防癌生活習慣,包括少吃紅肉、少喝酒等。英國紐卡素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其後就針對上述習慣的抗癌成效進行研究。  
     
  研究團隊收集接近10萬名平均年齡介乎56歲的英國成年人的飲食習慣、運動數據、BMI指數和腰圍尺寸等資料,進行為期8年研究,並對參與者是否遵守上述防癌生活習慣進行紀錄。防癌生活習慣如下:  
 
  1. BMI維持在健康範圍(18.5至24.9之間)
  2. 每周運動時數達2.5小時
  3. 均衡飲食(每日至少攝取30克纖維及至少吃5份蔬果)
  4. 少吃速食
  5. 每周吃紅肉不超過三份
  6. 避免飲用添加糖的飲品
  7. 不攝取酒精
 
  研究結果發現,參與者遵守防癌生活習慣的程度愈高,就愈能減低患上乳癌、大腸癌、食道癌、腎癌、肝癌、卵巢癌及膽囊癌等7種癌症的風險。研究人員又指,每遵守1項建議,患癌風險就降低7%;如果做齊7項,就可減患癌率達49%,接近減一半風險,代表即使只做到其中1項,也有防癌效果。  
     

  「次世代基因定序」增進癌症精準治療!要價數十萬成負擔⋯健保署長石崇良:明年納健保給付

    
 
 

「次世代基因定序」增進癌症精準治療!要價數十萬成負擔⋯健保署長石崇良:明年納健保給付

 
  作者 : 劉芮菁
原載:今周刊
 
     
  癌症長年蟬聯台灣十大死因之首,而精準醫療有助於減少無效用藥。衛生福利部中央健保署長石崇良週六(7/29)宣布,用於分析腫瘤細胞基因突變的「次世代基因定序」將於明年納入健保給付,估計未來將有助於醫師進行診斷,為患者更精準的治療方式。   
     
  次世代基因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簡稱NGS)是使用少量檢體計算出人體細胞DNA密碼的順序,在癌症治療上可讓醫師釐清基因變異,針對變異目標給予標靶治療,有助於減少無效用藥並增進精準治療之效益,並能讓健保預算被有效使用   
     
  唯NGS尚未納入健保給付,其自費價格依據檢測的基因數目,從數萬元到數十萬元不等,對許多患者而言是沈重負擔,因此近年國內癌症專家積極向健保署倡議將NGS納入健保給付。   
     
  今日在台灣病理學會於亞洲生技大會期間舉辦「次世代基因定序管理與發展趨勢論壇」上,石崇良表示健保署規劃明年將NGS納入健保給付,目前初步規劃之給付原則,將優先給付涉及藥物治療「biomarker」,如藥品給付規定已明訂相關規範或許可證適用範圍,並考量健保成本效益等問題。   
     
  價格訂定方面,健保署考慮將試劑及檢測平台之成本獨立列為特材,其餘醫事人力的檢驗成本列為技術費用,至於是否採取病人部分負擔,將持續評估並徵詢各方及專家意見。   
     
  石崇良也指出,希望健保給付NGS後,接受NGS的患者也能簽約同意後追蹤並提供資料,建立數據資料庫以提供後續研究、臨床應用。   
     
  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專門委員陳依婕補充,健保資源有限而需求眾多,如何進行資源分配是一大挑戰,即便因財源有限可能無法全額給付,可規劃從少量基因的檢測組合開始給付。抑或,也可將試劑與檢測平台之成本、醫事人力與檢驗成本分開給付,以優先給付有對應治療藥物者。   
     
  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常務理事楊慕華建議,健保署後續規畫給付NGS的策略可以思考「依疾病給付」和「依產品給付」兩種類型。依疾病給付是以適應症觀點出發,有對應藥物使用者優先、證據等級強的優先、有醫療需求的優先。   
     
  依產品給付者,則是針對沒有明顯致病基因之適應症的腫瘤患者,因藥物治療的策略相對受限,在檢測與藥物治療上可近性較低。以公平性出發,如果讓患者NGS一生可以給付一次,或每種適應症都有機會檢驗一次,可能對這類患者較有利。   
     
  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癌醫中心分院新院長楊志新則表示,過去NGS檢測已有相當多的討論,例如針對「非小細胞肺癌」的NGS給付,專家團體已經與健保署討論5年之久,若不再有行動,台灣癌症治療恐已落後國際5年。呼籲政府、醫界與產業共同合作,才能往「精準醫療」的目標邁進。   
     
     

  明天是「芒種」!濕、熱夾擊讓人頭重、睏頓、無力…中醫師教你消暑除濕 2 原則

    
 
 

明天是「芒種」!濕、熱夾擊讓人頭重、睏頓、無力…中醫師教你消暑除濕 2 原則

 
  日期:2023 年 6 月 5 日 作者:黃慧玫
原載:HEHO健康
 
     
  「芒種」節氣的到來,預告著夏日天氣將逐漸炎熱起來。芒種節氣的來源,指的是進入夏日至此時節,稻穀已經結實成「種」,而且榖粒已長出細「芒」。而在這個濕熱氣息濃厚的節氣中,該如何養生?中醫師教你用 2 原則消暑除濕。   
     
  俗話說:「芒種夏至天,走路要人牽。牽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陽明馬光中醫診所中醫師高慈婷指出,芒種正值氣溫升高的午後雷陣雨季,空氣中常瀰慢著悶熱濕氣,令人不適。   
     
  加上環境中瀰漫汽機車、冷氣排出的熱氣,導致人體的汗水與體熱排散不暢,經常會感到睏頓倦怠,好像怎麼睡都睡不飽,四肢也都重重的,疲乏無力。還感到食慾不振,飯後腹脹與腹瀉;頭皮、肌膚易出油,長出濕疹、痘痘等。   
     
  芒種節令的養生之道,應注意注重:「除濕」與「消暑」!高慈婷建議,這時候的應用 2 原則來養生:清除脾胃濕熱、解暑養心,透過氣功導引八段錦、穴道按摩、中藥茶飲、飲食補水讓身體變得更輕盈。   
     
  原則 1 清除脾胃濕熱   
     
  中醫認為,五臟中的「脾」有運化體內水分濕氣的功能,同時也主導人體四肢肌肉。高慈婷解釋,一旦體內外濕度太高,會阻礙「脾」的除濕效率,就特別容易感到四肢無力、精神倦怠、腹脹與腹瀉,甚至還會冒出濕疹痘瘡、連舌苔都黃黃厚厚刷不掉,即使刷掉又會再長出來。   
     
  這樣做!多喝水代謝濕氣   
     
  她提醒,這時候不是要減少飲水量,反而要多多補充水分,來代謝體內陳舊的濕氣。沖泡中藥茶飲飲用可以補脾胃之氣、加強除濕利水;另方面用來取代添加高鹽味精的湯品、含糖冰涼的手搖飲,讓處於濕悶夏天的身心更舒爽。   
     
  酸梅湯   
  材料:烏梅 20 公克、山楂 15 公克、陳皮 10 公克、荷葉 10 公克、洛神花 10 公克。   
  做法:用 1500C.C. 水煮沸,轉小火再煮 15 分鐘,放涼可以茶代水飲用,也可加入適量冰糖。   
  適用:夏季流汗量大、易長痘瘡,伴有腹脹、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的族群。   
     
  這樣做!穴道按摩幫助排濕   
     
  按壓足陽明胃經的足三里穴、上巨虛穴、豐隆穴,至出現痠脹感;反覆輕輕畫圓揉按肚臍周圍,以及任脈的中脘穴,可舒緩腸胃不適,並幫助身體代謝掉多餘的濕氣。   
     
  原則 2 養心解暑   
     
  高慈婷表示,夏季酷暑讓人感到心浮氣躁、情緒不安的時候,可選擇入心經的紅色食材,像是可補心氣、養心血又可助眠安神的紅棗,入菜或沖泡茶飲,就能安定煩躁的情緒。   
     
  這樣做!多吃養心顧脾胃食物   
     
  其他也可多吃養護脾胃的山藥、秋葵、蓮藕、蓮子、木耳等,還能清走腸胃熱氣,也是很好的夏日食療選擇。或適量吃些寒涼性質的瓜類、豆類,像是苦瓜、絲瓜、西瓜、小黃瓜、綠豆薏仁,也有去火、解毒的功效。   
     
  她提醒,如果是容易皮膚過敏者,在夏日應避免酒類、烤炸、辛辣,也應暫時避免食用當季許多屬性偏熱性的水果,例如:鳳梨、榴蓮、芒果、荔枝等,以免加重皮膚的發炎反應。   
     
  這樣做!按摩穴道促進循環   
     
  高慈婷建議,可多按壓頭頂正中央「百會穴」,與雙手小指頭末梢橈側的「少衝穴」,來促進全身氣血循環。   
     
  時常按壓百會穴,除了可緩解頭痛、止暈,還有提神醒腦、促進頭皮新陳代謝的功效。特別的是,體內濕氣較重的人,按壓百會穴時,會覺得頭頂痠脹感特別明顯。   
     
  位於小指頭末梢橈側、指甲邊邊的少衝穴,是屬於心經的穴道,平時常常輕柔按壓,就可起到保健心臟血管的功效。早晚各 1 次,每次 3 分鐘,可以調整自律神經及內分泌,安定身心、緩和情緒。   
     
  這樣做!氣功導引健脾除濕   
     
  高慈婷提到,中醫氣功八段錦中的「兩掌托天,理三焦式」,可透過肌肉四肢的屈伸、筋骨的鬆緊,達到引導氣血流通輸布全身,有助於生發陽氣,更有益氣養心,健脾除濕的效果。   
     
  文 / 黃慧玫、圖 / 黃懷賢   
     

  國家醫療支出增加是趨勢 強化新藥價值性給付評估

    
 
 

國家醫療支出增加是趨勢 強化新藥價值性給付評估

 
  2023-05-26 記者張慈恩報導
原載:健康醫療網
 
     
  近日,衛福部公布去年台灣健保財務狀況,結果顯示連續5年的赤字問題終於獲得了解決,健保財務實現了轉虧為盈的突破。然而,根據110年國民醫療保健支出資料,台灣人年均醫療支出仍約為1,900美元,僅為美國的五分之一和韓國的二分之一,仍然有相當大的差距。此外,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排名,台灣在各國醫療費用支出排名中大約介於俄羅斯和波斯大黎加之間。對此,健保署蔡淑鈴副署長表示,增加健保財源是一項必要的措施。   
     
  全癌連辦智慧病人領袖學院邁第八年 邀國際學者與病團領袖交流   
     
  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持續八年推動智慧病人教育,於本月17日舉辦了智慧病人領袖學院活動。本次活動由臺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學系湯澡薰教授擔任學院院長,並邀請了健保署蔡淑鈴副署長和健康效果暨醫療科技教育聯盟蒲若芳理事長、楊雯雯秘書長及英國Glasgow大學學者Neil Hawkins教授及Olivia Wu教授等專家進行討論和分享,由十數個病團領袖共同參與。湯院長在活動中提到,根據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報告,無論是先進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國家支付醫療費用佔比逐年增加成為國際趨勢。   
     
  蔡副署長說明,台灣健保給付評估是透過專家會議評估療效,於健保共擬會議討論更多財務衝擊。Hawkins教授以他同時為NICE學者專家分享英國國家保險支付經驗,例如愛滋病、白血病及C肝等創新藥物,醫療科技帶來驚人的療效,但在資源有限,國家醫療保險支出也由於人民壽命延長因此預算越來越高,如近期CAR-T或免疫療法等新藥的費用,必須考量醫療支出若集中於少數人,是否影響其他人的權益,就價值及價格的合理性(value-based pricing)進行科學討論。   
     
  英國學者分享國家保險經驗 優先考量新藥價值與價格合理性   
     
  近期英國經濟衰退,Wu教授提到即便稅收短少,但國家並未降低健康預算。一旦NICE建議給付某項藥品,法令規定三個月內必須要讓民眾可以取得;在當年度預算固定的狀況下,勢必要有其他管理因應措施,例如減少其他醫藥福利項目的支出。   
     
  Hawkins教授補充說明,NICE在考慮新藥給付的決策時,必定會考量其成本效果指標 ICER (incremental cost-effectiveness ratio)的大小,而ICER的閾值是反映一個國家的願付新技術價值標準,但並不等於某個病患族群的願付價值。英國目前的ICER閾值為二萬到三萬英鎊之間,而最早是提出使用三萬英鎊,這是參考當年洗腎的ICER而訂的。另外針對癌藥則為五萬英鎊、罕病是十萬英鎊等,針對藥品仍會有支付額上限。   
     
  台灣健保財務問題影響新藥給付 專家共商解方   
     
  蔡副署長以台灣某肺癌標靶新藥為例,該藥號稱「天使之藥」,於2020年開始給付於有特定基因突變的四期肺癌病患,但後因超過原定兩億的財務衝擊限額,甚至為原定預計申報數30倍,於2022年則調整給付於腦轉移的四期肺腺癌患者,第一線適用人數直接砍半。也由於增加新藥納入給付或擴大適應症,不得不討論財務衝擊及新藥擴大支出,近兩年政府從稅收結餘挹注健保預算,有助健保總額預算編列,但若在國家經濟成長的前提下,能持續以稅收補助健保,對能持續支應昂貴之新藥仍有助益。   
     
  蒲若芳理事長強調,由於預算有限,許多有價值的新藥在共擬會議上,尚未被同意給付或是限縮其給付範圍,就好像先將未結帳的物品暫放在購物車上,遲遲無法下單。為了更全面關照民眾健康,相關單位應主動定期檢視、盤點這些藥品,方能有助於政策前瞻規劃。另外,系統性地檢視各疾病領域在治療照護的缺口,也是政府應盡的責任。   
     
     

  疫情癌症篩少13% 估2.7萬人罹癌未及時篩出

      
 
 

疫情癌症篩少13% 估2.7萬人罹癌未及時篩出

 
  曹佼人 許猛捷 2023年5月1日
原載:TVBS新聞網
 
     
  新冠疫情今(1日)天正式降為第四類,但三年疫情期間,四種癌症篩檢,減少約223萬人次,粗估恐有2.7萬人未及時篩出癌症或癌前病變,其中連15年的榜首癌王「大腸癌」,若晚半年篩出死亡率就會提升22%。  
     
  記者曹佼人:「疫情三年期間,癌症的篩檢人數受到影響因此降低,有醫師認為,接下來癌症篩檢人數會往上升,因此癌症確診率也會有所攀升。」  
     
  相比疫情前4大癌服務量,總共就減少了13%,其中子宮頸癌少了4.3%,乳癌少3.8%大腸癌少10.9%,口腔癌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減少約50%影響最多,這三年篩檢總人次少了223萬,估算有2.7萬人癌症沒有篩檢出來。  
     
  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做陽追率,陽性應該要追蹤再進一步確診,流失大概20%到25%。」  
     
  去年國人10大癌症排行,第一名的是大腸癌,再來是肺癌,乳癌肝癌和口腔,連15年的癌王大腸癌,如果早期發現,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但第4期大腸癌存活率,就不到2成,診斷的黃金期間,3年內發現沒發現就很危險。  
     
  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腫瘤)兩倍的大小的時間,從3個月到3年都有,如果你今天,一開始發現是3、4期,2、3個月不治療可能就已經擴散。」  
     
  以台安醫院來說疫情解封後,大腸直腸外科病人增加2到3成,發現癌症比率也增加2成,也有醫師認為,疫情影響癌症篩檢,最嚴峻是前年,現在開始要還債了,延遲確診的病人「還在路上」,等到明、後年癌症登記報告,可以看到更完整數據。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