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換藥減痛 脊髓患者抗癌16年

2017.11.05

林姓建商41歲確診罹患脊髓惡性腫瘤,治療後肢體僵直、攣縮,雖經脊髓腔注射骨骼肌鬆弛劑緩解,免於癱瘓,但2年後疼痛指數高達9分,每天痛不欲生,以為活不過3年,後以脊髓腔注射換止痛藥,疼痛降到可忍受範圍,至今抗癌長達16年。

免疫療法為肺癌病人亮曙光 不用再怕化療苦

2017.11.05

74歲吳老先生菸齡數十年,近年長期咳嗽,檢查發現罹患肺腺癌,且合併兩邊肺部轉移,如果不治療,餘命有限。但吳先生年紀大,傳統化療副作用強,家人擔心他撐不住,幸好國內已通過免疫抗癌藥物用於非小細胞肺癌的第一線治療,讓吳先生不用忍受化療的艱苦。他接受6次免疫治療後,肺部病灶大幅減少,咳嗽、呼吸不順的狀況消失。

新免疫療法治肺癌 一般家庭負擔大

2017.10.30

台灣近五年來,每年超過9000人死於肺癌,名列國人癌症死因排序第一,主要原因為確診時都已到了晚期,衛福部最近核准新一代免疫療法可用於第三、四期肺癌病人,臨床顯示,近四分之一有治癒的可能,但一年藥費200多萬,且需持續治療,恐非一般家庭所能負擔。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醫師兒捐髓救母

2017.10.28

3年前黃媽媽因全身倦怠、無力,甚至連下廚都不行,就醫檢查後發現罹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接受化療、骨髓移植,甚至出國接受細胞療法,仍3次復發。在去年底施打新藥雙特異抗體,增加3個多月存活期,趕緊接受醫師兒子的捐髓移植,至今7個月未發現癌細胞,能也正常生活、出遊。

HER2陽性乳癌患者標靶治療 差一顆淋巴無法健保給付

2017.10.27

名校畢業、服務於外商企業,婚姻美滿的張小姐,在外人眼中,就是典型的人生勝利組。她年輕時患有乳房纖維囊腫,但都有定期回診追蹤,怎料8年前某一晚洗澡時,摸到乳房硬塊,不覺有異,回診時醫師觸診,驚覺不對勁,認為「這應該是不好的」。當她被告知罹癌,且為治療棘手、復發率偏高的HER2陽性乳癌,她的完美人生瞬間風雲變色。

  • 第一頁
  • 上一頁
  •  / 108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換藥減痛 脊髓患者抗癌16年

 
  換藥減痛 脊髓患者抗癌16年  
  2017-11-05 23:23 〔聯合新聞網/聯合報記者趙容萱/台中報導〕
原載:聯合新聞網
 
 
 

林姓建商41歲確診罹患脊髓惡性腫瘤,治療後肢體僵直、攣縮,雖經脊髓腔注射骨骼肌鬆弛劑緩解,免於癱瘓,但2年後疼痛指數高達9分,每天痛不欲生,以為活不過3年,後以脊髓腔注射換止痛藥,疼痛降到可忍受範圍,至今抗癌長達16年。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劉榮東說,脊椎腫瘤發生原因不明,初期沒有明顯症狀,約5成病患會出現肢體無力,甚至大小便失禁、下肢癱瘓等,建議中老年人若持續腰背痛,治療後仍未改善,或伴隨暴瘦、下肢無力等症狀,趕快到醫院進一步檢查。

林姓病患說,年輕常在工地忙,但也有運動,41歲時突然出現腰痠背痛,以為肌肉拉傷不以為意,直到走路雙腿無力,驚覺事態嚴重,就醫查出第五節頸髓到第二節胸髓長了逾5公分惡性腫瘤。

林姓病患2年內動3次手術、化療,手術後出現肢體僵直、攣縮,服用骨骼肌鬆弛劑緩解,卻引發頭痛,在醫師建議下改由脊髓腔內給藥,直接作用在中樞神經,病況獲控制,但是2年後疼痛指數又高達8到9分。

「以為活不過3年!」林姓病患說,他擔心疼痛會要了他的命,沒想到勇敢接受新藥,疼痛降到4以下可忍受範圍,復健後回到工作崗,至今可以走路、開車,或陪太太上市場買菜,對人生重新有希望、樂觀抗癌。

 
 

  免疫療法為肺癌病人亮曙光 不用再怕化療苦

 
  免疫療法為肺癌病人亮曙光 不用再怕化療苦  
  2017-11-05  〔中華日報新聞網/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原載:中華日報新聞網
 
 
 

74歲吳老先生菸齡數十年,近年長期咳嗽,檢查發現罹患肺腺癌,且合併兩邊肺部轉移,如果不治療,餘命有限。但吳先生年紀大,傳統化療副作用強,家人擔心他撐不住,幸好國內已通過免疫抗癌藥物用於非小細胞肺癌的第一線治療,讓吳先生不用忍受化療的艱苦。他接受6次免疫治療後,肺部病灶大幅減少,咳嗽、呼吸不順的狀況消失。

肺癌每年新發人數超過萬人,且根據衛生福利部資料,2016年因肺癌死亡就超過9000人,成奪命最凶的癌症。肺癌初期通常不會有症狀,隨腫瘤長大,影響到器官甚至轉移,症狀才會明顯,因此肺癌病人確診時約7成已屬晚期,若用傳統化療,5年存活率為5%。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胸腔內科陳崇裕醫師說,肺癌治療工具很多,為精準治療,病人要先做基因檢測。若基因有突變,以標靶治療為首選;若基因沒有突變,過去第一線治療只能選擇傳統化療。但化療副作用很多,如噁心、嘔吐、掉髮等,很多病人都沒辦法忍受,甚至撐不過療程就想放棄。

國內已通過Anti-PD1免疫抗癌藥物治療非小細胞肺癌一線適應症,陳崇裕醫師說,病人治療前可先透過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法檢測癌細胞的PD-L1表現量,如果PD-L1表現量高於5成,可單獨使用免疫抗癌藥物治療,疾病控制率可達到 6、7 成,一年半整體存活率可達6成以上。

免疫治療的作用機轉,陳崇裕解釋,過去使用標靶藥物、化療都是針對腫瘤細胞生物活性或突變,利用藥物去殺死癌細胞,但多少還是會傷到正常細胞。科學家發現,腫瘤產生是因為人類體內淋巴球辨識不出癌細胞,導致無法消滅腫瘤細胞。只要阻斷腫瘤細胞和淋巴球的接合,就可以重新活化淋巴球的功能,繼續毒殺癌細胞。因為是提升自體免疫功能,會比過去利用藥物治療的副作用減少許多。

不過,免疫治療目前未獲健保給付,陳崇裕表示,病人選擇治療手段時一定要先跟主治醫師充分討論,並做相關檢測,確保能精準治療,再考慮經濟能否負荷,但臨床上已開始有部分病人,使用免疫療法取代傳統化療,PD-L1表現愈高者,治療效果會愈好。

 
 

  新免疫療法治肺癌 一般家庭負擔大

 
  新免疫療法治肺癌 一般家庭負擔大  
  2017-10-30 14:19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原載:聯合新聞網
 
 
 

台灣近五年來,每年超過9000人死於肺癌,名列國人癌症死因排序第一,主要原因為確診時都已到了晚期,衛福部最近核准新一代免疫療法可用於第三、四期肺癌病人,臨床顯示,近四分之一有治癒的可能,但一年藥費200多萬,且需持續治療,恐非一般家庭所能負擔。

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北榮胸腔部一般胸腔科主任陳育民表示,非小細胞肺癌占肺癌的92%,一半患者因無特殊基因型,無法接受標靶治療,剩下一半雖可接受標靶治療,但治療一段時間後,對藥物產生抗藥性,影響存活期。

陳育民指出,免疫療法問世,讓晚期肺癌患者重啟一線生機,其中新一代免疫療法,直接作用在癌細胞上,對於無基因突變、不適用標靶治療的病患,帶來希望,不須再接受檢測,皆可使用此新藥。

70歲肺癌病友鄭媽媽,去年4月咳嗽不斷,以為小感冒,但咳了一個月,至大醫院就診,確診時已是第四期,歷經化療的折磨,嘔吐、嚴重掉髮,全身無力,連下床都需要旁人扶持。

鄭媽媽因PD-L1表現量低,沒有辦法適用傳統的免疫療法,化療已經產生抗藥性,在醫師建議下,自費接受新一代免疫療法,腫瘤獲得控制,體力變好,她說,能夠下廚幫家人煮一頓晚餐,就是最大的幸福。

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高尚志指出,新一代免疫療法,適用於所有的晚期肺癌患者,副作用比化療減少許多,臨床顯示,約四分之一患者可以持續治療,也就是有機會可以治癒,其餘四分之三治療效果與化療差不多。

臨床證實,患者在使用三個月後,就可以知道治療效果如何,是否還要繼續施打。不過,三個星期打一針,一年藥費超過200萬元,如果效果不錯,必須持續打下去,一般家庭難以負擔沈重藥費。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醫師兒捐髓救母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醫師兒捐髓救母  
  2017-10-28  〔自由時報/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
原載:自由時報
 
 
 

3年前黃媽媽因全身倦怠、無力,甚至連下廚都不行,就醫檢查後發現罹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接受化療、骨髓移植,甚至出國接受細胞療法,仍3次復發。在去年底施打新藥雙特異抗體,增加3個多月存活期,趕緊接受醫師兒子的捐髓移植,至今7個月未發現癌細胞,能也正常生活、出遊。

中國附醫血液腫瘤科主任葉士芃指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發生原因不明,是不正常的惡性白血球增生致癌,會發燒、瘀青、貧血或疲倦,若不治療,病情會急速惡化,可能在數日到數月死亡。

小兒與成人罹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比例各占一半,標準治療為化療,並視情況進行骨髓移植,但因癌細胞兇狠且抗藥性高,成人較兒童治療效果差。

3次復發 試新藥延命

捐髓救母的黃醫師昨天說,一般癌症患者身體會愈來愈虛弱,但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只要癌細胞消失就能恢復健康。母親歷經3次癌復發,曾經非常沮喪,但他鼓勵母親,不要放棄希望,治療不斷進步,就有機會活命。

葉士芃指出,今年2月衛福部核准新藥雙特異抗體上市,是一種免疫療法,這種抗體可連結癌細胞與好細胞「T細胞淋巴球」,活化自體免疫細胞,瞄準破壞癌細胞,用於中壯年罕見復發型或頑固性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成為化療失效後的第二線藥物,治療後半數人可延長3個多月。雖然須自費且價格不菲,但能爭取骨髓移植的時間,提供患者另一選擇機會。

 
 

  HER2陽性乳癌患者標靶治療 差一顆淋巴無法健保給付

 
  HER2陽性乳癌患者標靶治療 差一顆淋巴無法健保給付  
  2017-10-27 03:07  〔今日新聞/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原載:今日新聞
 
 
 

名校畢業、服務於外商企業,婚姻美滿的張小姐,在外人眼中,就是典型的人生勝利組。她年輕時患有乳房纖維囊腫,但都有定期回診追蹤,怎料8年前某一晚洗澡時,摸到乳房硬塊,不覺有異,回診時醫師觸診,驚覺不對勁,認為「這應該是不好的」。當她被告知罹癌,且為治療棘手、復發率偏高的HER2陽性乳癌,她的完美人生瞬間風雲變色。

儘管屬於早期HER2乳癌,癌細胞尚未轉移至淋巴結,但張小姐卻高興不起來,因為她瀏覽許多相關文章後,得知像她這類癌友如果接受化療合併標靶藥物,就能大幅降低日後復發轉移風險,但礙於健保給付規定,她的狀況無法適用健保給付。但為了不讓老媽媽為她擔心,也給自己一個活下去、安心的機會,她決定自己救自己,積極治療使用抗HER2標靶來預防復發。用藥之後,迄今7年並未復發轉移。

台灣每年新增一萬多名乳癌患者,其中四分之一屬於HER2陽性,推估全台每年增加3000名HER2陽性乳癌病友,因HER2基因過度表現,以致預後復發轉移的風險大增,癌友身心承受巨大煎熬。事實上,類似張小姐遭遇的乳癌病友不在少數,台灣乳房腫瘤手術暨重建醫學會理事長陳訓徹,最近完成了台灣第一分針對早期HER2陽性乳癌患者的大規模的長期追蹤調查,證實標靶藥物對於淋巴結未轉移的早期HER2陽性患者的重要性。

長庚乳癌研究團隊為了解抗HER2藥物對於早期HER2陽性患者的治療及預防復發成效,進行長達15年的世代分析,分析對象為腫瘤小於5公分、淋巴結未轉移的早期乳癌病友,分析時間從2000年至2014年,人數多達4478人。調查發現,隨著賀爾蒙治療、化療以及標靶藥物等癌症新藥逐一問世,大幅提高存活率、降低復發風險,其中又以標靶藥物的改善存活期程度最為明顯,結果與美國2017研究一致。

正因抗HER2標靶藥物治療成效顯著,歐美各國早將標靶藥物列為HER2陽性患者的標準治療,不管是否轉移至淋巴結,均建議使用抗HER2標靶藥物,以降低日後復發機率及死亡率。

不但受限於國內健保給付條件,目前僅有轉移淋巴結的HER2陽性患者能夠獲得給付。門診用藥情況觀察發現,大部分並未轉移的患者礙於經濟因素,無能力接受抗HER2標靶藥物治療。陳訓徹教授呼籲健保署,能夠傾聽病友的心聲,適度開放抗HER2標靶藥物的給付標準,擴大給付範圍讓更多病友受惠。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