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癌症化療損傷免疫力 減輕骨髓抑制成存活關鍵

2019.10.22

護髓解毒湯,可減輕化療骨髓抑制,幫助體內白血球、血紅素、血小板維持自體免疫功能的運作… 骨髓黏膜因遭受破壞而損傷,導致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白血球、血紅素、血小板不足,許多癌友就是因此身體日漸虛弱,容易出現疲勞、噁心想吐、手腳發麻等副作用

減緩疼痛、噁吐、疲憊感 針灸幫忙對付癌患大敵

2019.10.18

「上一次針灸完,有好一點嗎?」眼前是一位住院乳癌病患,剛接受完一次針灸治療。 「針灸的當下疼痛減少一半以上,當天晚上比較好睡,隔天早上起床後的疼痛比起沒有針灸治療前的疼痛少,這兩天噁心和嘔吐的次數也比較少了,昨天有開始試著喝一些流質食物,精神有好一些了,」病患回答。她原本眼神迷濛渙散,針灸後已經可以定睛注視我。

大腸直腸癌發生率第一名!除了大腸鏡之外還有什麼預防檢查?

2019.10.18

大腸直腸癌在國人10大癌症中,已經蟬聯12年的發生率榜首。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建勳說,在門診的確看到年輕人有增加的趨勢,而大腸直腸癌早期發現的治癒率很高,所以還是建議可以做不同類型的大腸直腸癌篩檢,會比較能早期發現。

吃宵夜增加1.5倍乳癌風險!研究:晚上10點後別吃東西

2019.10.14

乳癌是一個跟「內分泌」有高度相關的癌症,如果身體的激素是混亂的,發生癌變的機率就會提高。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研究發現,超過晚上10點還進食,乳癌的風險會增加1.5倍。

老菸槍不知罹喉癌 誤認嗓音有磁性 醫助保聲帶 誇他歌喉可出道!

2019.10.14

78歲徐伯伯愛唱歌,但因長年抽菸,近月來感到喉嚨卡卡,「連說話也很有磁性」,就醫檢查以為只是胃酸逆流導致慢性咽喉炎,但後續出現吞嚥困難、喉嚨疼痛等症狀,改到醫院就診,發現竟是喉癌第二期,為保留說話及吞嚥功能,醫療團隊建議接受放射線治療,目前狀況恢復良好,他也決定徹底戒菸,直說:「香菸真是『拍瞇啊』」。

  • 第一頁
  • 上一頁
  •  / 108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癌症化療損傷免疫力 減輕骨髓抑制成存活關鍵


 
  癌症化療損傷免疫力 減輕骨髓抑制成存活關鍵  
  今日新聞NOWnews
原載:Yahoo!奇摩新聞
 
 

 

▲骨髓黏膜因遭受破壞而損傷,導致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白血球、血紅素、血小板不足,許多癌友就是因此身體日漸虛弱,容易出現疲勞、噁心想吐、手腳發麻等副作用。(圖/ingimage)

 

馬來西亞羽球名將李宗偉去年驚傳罹鼻咽癌,發病後接受33次電療,效果良好。回憶抗癌過程,李宗偉表示,電療到第3個星期時,喉嚨已經全部破了,吞嚥時還會引起劇烈疼痛,相當煎熬,以致食慾盡失。家人擔心他營養不足,只能幫他噴麻藥,趕快將食物吞下,辛酸過程非外人所能想像,若是做化療,病人更是苦不堪言。

 

中醫師陳瑞聲表示,雖然現代醫學已有許多方法可提早確診某些癌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效果更好,目前主流治療方式仍以電療、化療、標靶治療為主,但其所帶來傷害骨髓的副作用,會導致人體免疫功能白血球、血紅素、血小板下降,許多患者並非是癌症奪命,而是因免疫功能不足引發細菌感染敗血症或急性肺炎及血小板不足大量出血,而失去性命。

 

骨髓抑制副作用為何這麼可怕?陳瑞聲分析,化療藥物對細胞的殺傷力是一視同仁的,既能殺死癌細胞也易傷及健康細胞。當傷害到患者人體免疫系統的骨髓造血細胞時,醫學上稱為骨髓抑制。骨髓黏膜因遭受破壞而損傷,導致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白血球、血紅素、血小板不足,許多癌友就是因此身體日漸虛弱,容易疲勞、噁心想吐、食慾不振、頭暈無力、走路會喘、手腳發麻、身體黏膜破裂、記憶力減退……等副作用,而這些副作用的發生原因,是骨髓造血細胞被傷害,因此快速修復骨髓功能,才能真正減輕化療後的副作用。

 

西醫針對化療引發骨髓抑制副作用,因應的方式採個別補充的策略,也就是當遇到白血球不足時,就打生長激素;血紅素、血小板不足就輸血。但由於沒有針對修復骨髓黏膜及恢復骨髓受傷造血細胞功能,在這種情況下,即使補充後依然很快消耗殆盡。

 

傳統中醫在降低骨髓抑制副作用方面,能扮演輔助的角色。如護髓解毒湯,可減輕化療骨髓抑制,幫助體內白血球、血紅素、血小板維持自體免疫功能的運作。陳瑞聲指出,中醫護髓解毒湯為高貴中草藥,不會與化療藥物產生衝突,在每1次化療的半衰期服用,可快速修復骨髓黏膜及造血細胞功能,有助減輕8成副作用及骨髓抑制的發生。避免累積每1次化療藥物對免疫功能的傷害,從抽血檢查得知白血球、血紅素、血小板同時上升,表示骨髓造血細胞功能恢復。護髓解毒湯有助傷口修復,減少沾黏,降低細菌病毒感染成敗血症及肺炎等風險。

 

想減輕癌症病人痛苦,降低病人性命折損的風險,唯有在接受化療的過程,盡可能保護骨髓功能,盡量少受傷害,這樣才能真正輕鬆做化療,治療才會順利。透過中醫輔助,提升抵抗力,降低癌症化療副作用,為身體打好長期抗癌的基礎,才有足夠體力撐過整個化療療程。陳瑞聲也提醒,癌症發病過程難以逆料,確診後切莫猶豫,及早接受正規治療,同時善用中醫輔助治療,就能為自己爭取更多康復的機會。

 

 

健康傳媒 陳木森/台北報導

 


 




 

 

 

  減緩疼痛、噁吐、疲憊感 針灸幫忙對付癌患大敵


 
  減緩疼痛、噁吐、疲憊感 針灸幫忙對付癌患大敵  
  康健 For a better life
原載:康健
 
 

 

 

作者 / 黃明正 · 出處 / Web only

「上一次針灸完,有好一點嗎?」眼前是一位住院乳癌病患,剛接受完一次針灸治療。

「針灸的當下疼痛減少一半以上,當天晚上比較好睡,隔天早上起床後的疼痛比起沒有針灸治療前的疼痛少,這兩天噁心和嘔吐的次數也比較少了,昨天有開始試著喝一些流質食物,精神有好一些了,」病患回答。她原本眼神迷濛渙散,針灸後已經可以定睛注視我。

被診斷腫瘤轉移至脊椎、肺臟的這位乳癌患者,每天得面對劇烈疼痛,西醫主治醫師曾先後開立過好幾種止痛藥物但效果不佳,也因為副作用的影響數度更換藥物,目前只能接受大量的嗎啡止痛,然而副作用仍使得她終日精神昏沉,常覺頭暈、噁心,也常常好幾天沒排便。

在西醫主治醫師的建議下,會診中醫,以針灸治療協助她緩解疼痛,減少止痛藥物的使用劑量和其所帶來的副作用。所幸,經過幾次針灸治療,疼痛減輕了,嗎啡的使用頻率和劑量也減少了。

解開疼痛和藥物副作用的束縛,她開始坐在床邊,偶爾和前來探視的家人、朋友話家常,在馬桶上清了清肚子裡的宿便,走去醫院旁的餐廳大啖牛排。她開心地說:「早知道就搭配中醫,原來針灸對我們癌症病患這麼有幫助。」

我常從病房和門診的癌症病患口中聽到這樣的話,令人高興的是針灸可以輔助癌症治療,減輕西醫治療所帶來的不適,但有時讓人扼腕的是緣分來得晚,病程走到了末期才發現中醫針灸的好。)

 

 

中西整合分進合擊 提升抗癌能量

面對癌症,多數病患選擇以西醫手術、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荷爾蒙療法作為主要的治療方式,然而,隨之而來的身體功能破壞,往往造成病患對於眼前治療產生卻步和疑慮,也因此,越來越多人嘗試以中醫協助改善原有癌症治療所帶來的不適。

針灸是中醫特有的治療方法,藉由刺激經穴來激發人體經絡系統的自我調整,以調節體內氣血與臟腑的平衡,著眼於人體整體功能的調整,不與西藥相衝突,也無任何毒性或嚴重的副作用,即便是西醫已無法可施的末期癌症患者,針灸也能改善其臨床症狀。 

針灸合併止痛藥物治療 效果好副作用減低

現代醫學研究已證明針灸具有鎮痛、增強機體免疫和調節人體系統功能的作用,國際間已超過千篇關於針灸輔助治療癌症論文發表,引起全球醫學界的關注。

臨床上,針灸最常用於處理癌症病患的疼痛,據統計有高達80%的病患須忍受癌症本身和其治療所帶來的疼痛,若使用針灸合併止痛藥物治療,其效果較單獨使用止痛藥物的效果為佳,更可減少止痛藥的劑量和副作用。另外,化學治療藥物常導致腸胃道不適,如噁心、嘔吐,針灸可以用來預防和治療化療所致的噁心、嘔吐,並可減少止吐藥物的劑量。

經過一連串的癌症治療,70~90%的癌症病患會有癌因性疲憊的問題,難以透過休息而完全改善,研究發現針灸可以顯著改善癌因性疲憊,對於體力衰弱、無法運動的癌症病患而言,更容易透過針灸而改善其疲倦無力的狀況。

乳癌、攝護腺癌病患常透過荷爾蒙療法來達到治療和控制腫瘤的生長,荷爾蒙療法容易造成潮熱、盜汗或關節僵硬疼痛,因不定時發作,造成生活極大困擾。研究發現針灸可有效改善這些症狀,對於需接受長年賀爾蒙療法的病患,實為一大福音。

某些癌症需使用鉑金類、紫杉醇類等化療藥物治療,容易導致周邊神經病變,造成四肢疼痛、麻木、感覺遲鈍,在化療結束後數月或數年的時間才能恢復,嚴重影響生活功能,目前欠缺有效的治療方法。研究顯示,針灸可改善周邊神經病變症狀,協助病患完成化療療程,提升生存率。除了前述常見病症外,針灸也常用來治療癌症病患的睡眠障礙、憂鬱、便秘、消化功能失調、口乾、吞嚥困難……等臨床常見問題。

 

 

針灸輔助抗癌 需經專業中醫師評估

針灸療法具有無毒、安全、有效的優點,用於輔助抗癌,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減少現行療法的副作用,改善病患生活品質,與西方醫學有互補之功。

雖然針灸不良事件發生率極低,但若白血球數太低或有凝血功能障礙,仍可能有感染及出血不止的風險,因此治療前,先讓專業中醫師做一整體評估,依個別情況選穴施治,才是針灸輔助抗癌的安全之道。

(本文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黃明正)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大腸直腸癌發生率第一名!除了大腸鏡之外還有什麼預防檢查?


 
  大腸直腸癌發生率第一名!除了大腸鏡之外還有什麼預防檢查?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大腸直腸癌在國人10大癌症中,已經蟬聯12年的發生率榜首。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建勳說,在門診的確看到年輕人有增加的趨勢,而大腸直腸癌早期發現的治癒率很高,所以還是建議可以做不同類型的大腸直腸癌篩檢,會比較能早期發現。

 

 

大腸直腸癌的檢查

隨著全世界各地的飲食習慣都越來越相似,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也在全世界逐年增加。根據2019年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在最近10年、7個高收入國家(加拿大、英國、愛爾蘭、丹麥、挪威、紐西蘭、澳洲)中,年齡在50歲以下的年輕人,大腸癌跟直腸癌的發生率每年以高達4%的速度增長。

而要預防大腸癌,除了要飲食健康、生活習慣健康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定期篩檢。除了大家常知道的「糞便潛血」、「大腸鏡」檢查之外,其實還有很多不同種的檢查可以挑選。

 

台大醫院內科教授李宜家說,大腸直腸癌在早期幾乎沒有太多症狀,但事實上95%的大腸癌都是息肉變成,而息肉要變成癌症,大概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所以如果每5年做一次相關的檢查,其實就可以在大腸癌發生之前先制止。

 
 

 

陳建勳就提到,像是年輕人如果還沒做過大腸鏡,也可以先去做一次乙狀結腸鏡,「雖然只能看到1/3的大腸,但因為大部分的大腸癌腫瘤都長在乙狀結腸,所以乙狀結腸鏡至少可以篩檢出一半以上的癌症。」

而糞便潛血是針對有滲血的息肉、癌症來進行篩檢,所以對於還太小的息肉或腫瘤,準確度就不高,所以陳建勳也建議糞便潛血需要每2年做一次;其他的檢查則可以5年做一次。

5年至少做一次全大腸檢查

李宜家也提醒,一般人常用自我判斷症狀來檢測自己是否有大腸癌,「其實那些自我檢查,大多都太廣泛了,比如便秘、拉肚子、常常放屁、大便很臭,太多腸道疾病都會有這些問題了。」所以與其用那些症狀判斷、窮擔心,還不如早點做檢查,效果更好。

 

陳建勛則說,還有一些人會認為這些症狀「不是癌症」,而是普通的腸躁症,結果就不理會,不只不看醫生還放任腸道一直不舒服,「這也是一種不對的自我判斷,因為腸道的疾病也不是只有腸躁症。」結果本來可能沒癌變,一直刺激腸道黏膜之下,就冒出了癌症。

 

「建議是腸道症狀出現3個星期,都沒有好轉、一直持續,就要去找胃腸肝膽科,或是大腸直腸外科的醫師做檢查,有必要的話也可以做一次乙狀結腸鏡確認腸道黏膜的健康狀況。」陳建勳說。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

 

 

 

 

 

 

 

 

 

 

  吃宵夜增加1.5倍乳癌風險!研究:晚上10點後別吃東西


 
  吃宵夜增加1.5倍乳癌風險!研究:晚上10點後別吃東西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乳癌是一個跟「內分泌」有高度相關的癌症,如果身體的激素是混亂的,發生癌變的機率就會提高。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研究發現,超過晚上10點還進食,乳癌的風險會增加1.5倍。

 

 

乳癌跟宵夜的關係

乳癌是全世界女性最常見的癌症,而它跟內分泌有極高的關係,過多的雌激素會刺激乳腺病變而導致癌症,所以在使用荷爾蒙療法治療女性疾病的時候,都會小心的監控體內的內分泌狀況。

但因為生活飲食習慣造成的內分泌失調,卻很常被人忽略。像是「吃宵夜」這件事,包括瘦體素、生長激素、褪黑機素、皮質醇、胰島素等內分泌激素,都會受到這個行為的影響。

登在《生醫科學雜誌》(BMC)上的香港中文大學公衛學院研究,發現「太晚吃東西」、「宵夜吃太多」,都是會造成乳癌的嚴重因子,「因為生理時鐘錯亂了,激素濃度無法平衡,就容易肥胖;而肥胖又會反過來影響激素的變化,變成惡性循環,最後癌變。」

 

吃宵夜的定義

 

 

在這份研究中,有「吃宵夜習慣」的定義是在晚上10點以後進食,每週至少1次、持續1年以上的習慣性食物攝入。

而在眾多不同類型的宵夜中,吃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飯或麵)、精緻澱粉,是最容易造成乳癌風險的族群,推測跟血糖值上升較快有關。

宵夜帶來的乳癌風險

而研究發現,在晚上10點後晚上進食,比沒有吃宵夜習慣的人增加1.5倍的乳癌風險;在不同的食物類型當中,吃麵食的人風險是最高的,會比沒有吃宵夜的人增加2倍風險,如果是吃米食的話,則會增加1.9倍的風險;而如果根據當事者的體重、家族史、年齡進行加權調整,吃麵食造成的乳癌風險甚至會高到2.78倍。

研究也發現,這些有吃宵夜習慣的人不一定很胖,但風險還是顯著增加,表示在形成「肥胖」之前,造成的內分泌失調已經讓乳癌風險增加了,所以並不是瘦子就可以開心的吃宵夜。

研究員的「健康提醒」

而在2018年,發表在《國際癌症雜誌》(IJC)上的一項巴塞隆納全球健康研究所的研究,也發現在10點之後進食,或是吃完晚飯後跟睡覺沒有隔2小時以上,都會增加乳癌的風險。而且不只是女性才有風險,對於男性來說,則會增加攝護腺癌的風險。

 

 

研究人員Manolis Kogevinas認為,這代表「堅持每日要遵循健康飲食方式與患癌症的風險降低有關」,而飲食跟癌症的關聯性,不是只有「食物類型」,吃飯的時間也很重要,「基本上配合生理時鐘是最好的,盡可能早點吃晚餐,千萬不要在晚上10點後進食,即使是小零食也不要,對我們的代謝系統才會是最好的。」

 

 

期刊小檔案

生醫科學雜誌(BMC)是是一本同行評審的醫學期刊,涵蓋了基礎醫學的各個方面。

國際癌症雜誌(IJC)是國際癌症控制聯盟(UICC)的官方雜誌,致力於發表實驗和臨床癌症研究相關的論文。

參考資料

Nighttime eating and breast cancer among Chinese women in Hong Kong

Early supper associated with lower risk of breast and prostate cancer

 

文/盧映慈 圖/巫俊郡

 

  老菸槍不知罹喉癌 誤認嗓音有磁性 醫助保聲帶 誇他歌喉可出道!


 
  老菸槍不知罹喉癌 誤認嗓音有磁性 醫助保聲帶 誇他歌喉可出道!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 照片檔 ID:993463262

 

 

 

 

 

 

 

 

 

 

78歲徐伯伯愛唱歌,但因長年抽菸,近月來感到喉嚨卡卡,「連說話也很有磁性」,就醫檢查以為只是胃酸逆流導致慢性咽喉炎,但後續出現吞嚥困難、喉嚨疼痛等症狀,改到醫院就診,發現竟是喉癌第二期,為保留說話及吞嚥功能,醫療團隊建議接受放射線治療,目前狀況恢復良好,他也決定徹底戒菸,直說:「香菸真是『拍瞇啊』」。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黃純惟表示,患者數個月來受喉嚨卡卡所擾,但之前到診所就醫,均以慢性咽喉炎治療,直到赴醫院透過鼻咽內視鏡檢查後,發現喉部的會厭軟骨處有一2.5公分大的腫瘤,經切片檢查證實為喉癌第二期,令患者震驚不已,焦慮詢問:「我以後還能再唱歌嗎?」

放射線治療讓癌友保住聲帶

黃純惟指出,喉癌位居台灣男性癌症中第17位,可分為聲門癌、聲門上癌及聲門下癌,並以聲門癌最多,也是最容易早期發現的癌別;喉癌好發族群為40歲以上,且有抽菸、喝酒、嚼檳榔習慣的男性,當出現喉嚨卡卡合併頸部腫塊、聲音沙啞、吞嚥疼痛等症狀,就得當心可能與喉頭病變有關。

黃純惟強調,喉癌是頭頸癌中預後較好的癌症,其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切除、放射線治療和化學治療,可依患者狀況選擇單獨或合併使用,因徐伯伯罹患聲門上癌,經評估,透過放射線治療,除了可保留喉部的構造與機能,治療後也能經口發音,治癒率相當高,但若是喉癌晚期的患者,恐需透過手術切除合併放射線治療,才能根除惡性腫瘤。

因此,徐伯伯選擇接受放射線治療7週,每週五天,每次10到20分鐘,終順利恢復健康,又能開心出門唱歌,醫師也鼓勵他:「可以考慮出道當網紅喔」。

黃純惟提醒,長年抽菸、喝酒、嚼檳榔,以及有家族癌症病史的男性,若出現喉癌的症狀,一定要提高警覺,若能早期治療,通常早期喉癌治癒率高達8成,但若到晚期,則治癒率降至5成左右,千萬不能輕忽。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