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想抗癌?BMI、體重監測、連日攝食量自我檢測三項指標

2019.10.14

85歲的伯伯因胃癌進行胃全切除手術,經過了半年,體重下降10公斤,且有不斷下降的趨勢,原本豐腴的體型怎麼也補不上來。

月經不來又暴肥恐不孕 中醫改善多囊卵巢症候群

2019.10.14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在育齡婦女是種常見的內分泌與代謝失調疾病。發病率佔育齡期婦女的10~30%,近年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高死亡率胰臟癌殺死眾多名人,5種高危族群這樣篩檢才正確

2019.10.14

近年來,海內外不少名人都離我們而去,不過無獨有偶,有一種疾病簡直成了「名人殺手」,那就是難發現、難治療的胰臟癌。美國老牌靈魂樂女歌星艾瑞莎.富蘭克林、《第六感生死戀》男主角派屈克·史威茲、資深名嘴劉駿耀、演員李麗鳳、全球知名的三大男高音之一帕華洛帝,以及蘋果電腦創始人賈伯斯、「時尚老佛爺」卡爾拉格斐,乃至於最後被病魔折磨到遠赴海外求善終的體育主播傅達仁,都是近年來因胰臟癌離世的名人。

ABCDE復健處方 讓肺癌術後復原快又好

2019.10.14

依據衛生福利部2017年統計結果,肺癌仍高居10大死亡癌症首位。現今肺癌每年新增約1萬3千多人,患者85%左右是非小細胞肺癌,其中8~9成是肺腺癌。目前以胸腔鏡手術當成肺癌的常規性手術,但必要時仍須進行傳統開胸手術。

在最後一哩路 「安寧照顧」協助病人與家屬身心靈做好準備

2019.10.14

位於台中市南屯區的林新醫院,2011年開始組成安寧療護團隊,提供在地民眾安寧居家與共照服務,他們珍惜每一段有緣相遇的生命,盡力讓生死兩相安。

  • 第一頁
  • 上一頁
  •  / 108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想抗癌?BMI、體重監測、連日攝食量自我檢測三項指標


 
  想抗癌?BMI、體重監測、連日攝食量自我檢測三項指標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85歲的伯伯因胃癌進行胃全切除手術,經過了半年,體重下降10公斤,且有不斷下降的趨勢,原本豐腴的體型怎麼也補不上來。

 

 

病人來到了營養諮詢門診,家屬表示都會準備很營養的飲食給病人吃,但病人體重始終無法止跌,經營養師評估後,發現家屬所準備的三餐為「魚湯、精力湯、雞湯」等,這些都是大家認為的營養補充聖品,但卻不知其所含的熱量很低,食用期間如果再加上術後病人的食慾不佳,喝完這些飲品後沒再多吃其他食物,所攝取的熱量將會偏低,體重也將跟著大量且快速的流失。

營養師協助伯伯重新調配適合的熱量,搭配其身體狀況少量多餐,並正確選擇適合的營養品,伯伯體重下降的問題逐漸獲得改善。

不道聽塗說導正迷思  正確補充營養成為癌症治療的重要助力

在營養諮詢的過程中,癌症病人最常對「吃」無所適從,常因為「聽說偏方」而亂了方寸,每餐的飲食不知不覺變成了生活中的壓力。中醫大新竹附醫營養師王依屏說明,國人最常見的是利用「魚湯、雞湯」來補身體,甚至認為湯才是營養最精華所在,因此常常只有喝湯而缺乏及忽略了其中的魚肉或雞肉。

另外,也有患者擔心「養肥」癌細胞而不敢吃得太營養,甚至連飯都不敢吃,更別說有額外補充營養品。然而,約有八成的病人在癌症治療過程中,會因為疾病本身、藥物治療及手術引起食慾減退或進食困難,進而面臨體重下降的問題,因此,如何在治療過程中均衡營養、穩定體重及體力相對重要。

王依屏強調,在癌症治療及其手術後最需要補充的就是熱量及蛋白質的攝取,「接受療程是現階段最重要的事,如果攝食量不足、營養不夠,你就會沒有體力,這將影響後續的放化療進行,還可能因此中斷療程。」

 

 

臨床上,常見癌症病人無法持續治療的原因,就是「營養不良」,所以這段期間病人更需要及時接受營養補充之專業評估及建議,了解營養不良可能提高風險相關訊息。

此外,大多數人所認知以一些堅果類及新鮮蔬菜水果為主的精力湯,能夠提供許多抗氧化物質,可作為癌症療程中的飲食輔助。原則上,營養師並不建議癌症治療中及術後病人採取生機飲食,這類的飲食比較像是防癌飲食,容易造成熱量蛋白質攝取不足,導致營養失衡、並且化療中病人免疫力功能下降攝取生食反而增加感染危險性。

癌症病人的營養是否足夠 三種簡易方式自我檢測

王依屏建議,癌症病人可以依據以下3點指標,檢測自己的飲食是否足夠營養。

  1. 身體質量指數(BMI)過低-體重(公斤)/身高²(公尺²),即為BMI,BMI<18.5的病人屬於瘦弱型體位或較嚴重營養不良,營養不良惡化風險高。
  2. 自我體重監測-目前體重和前一個月的體重相比流失5%以上或半年內體重流失10%以上,意味這6個月患者的營養狀況較快速惡化。如果體重流失5%以上,是營養不良的警訊。
  3. 連日攝食量與平常食量相更少-倘若病人連續好幾天的攝食量都是平常食量的一半或2/3,可能是因接受治療導致口腔難以吞嚥或腸胃不適等症狀,也是營養,不良的預兆,應提高警覺。

病友們都可以透過自我監測的方式了解自身營養狀況,若發生以上營養相關問題,建議應向營養師諮詢,由專業的營養師提供正確營養補充的訊息,以確保所需營養素及熱量攝取適當,讓病友們在良好的飲食品質下,保有足夠的體力,在癌症治療中獲得最好的生活品質及結果。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

 

 

 

  月經不來又暴肥恐不孕 中醫改善多囊卵巢症候群


 
  月經不來又暴肥恐不孕 中醫改善多囊卵巢症候群  
  康健雜誌
原載:康健
 
 

 

月經不規則 體重異常暴增

28歲的玲玲生理週期長期以來都不規則,最近1年「好朋友」只來2~3次,體重更是直線上升,一年胖了快10公斤(60→70公斤),健康檢查還發現血壓偏高及脂肪肝,在長輩催促下去西醫檢查,被告知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月經沒來就是沒有排卵,日後恐有不孕的風險。

玲玲因為正準備要結婚,十分震驚,先後在婦產科吃了數月的催經藥、避孕藥,期間月經按時報到,但停藥後月經還是不來。於是來中醫調整體質,經由望聞問切得知,玲玲是屬於腎虛痰濕的體質,經由半年中藥調理,加上飲食及生活習慣的調整,玲玲的體重逐漸下降、好朋友每個月都報到,1年之後順利懷孕。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好發於育齡期女性 發現多毛、青春痘要小心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在育齡婦女是種常見的內分泌與代謝失調疾病。發病率佔育齡期婦女的10~30%,近年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雖然發生原因和致病機轉仍未完全清楚,但是與糖尿病家族史很有關聯,一般認為和遺傳基因有關,後天的生活形態也會影響疾病表現的程度,臨床上會出現多毛、青春痘、月經不規則、肥胖等症狀,嚴重者可導致不孕、流產、糖尿病及子宮內膜癌的發生。(推薦閱讀:月經不規則,會增加得癌症的機率嗎?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以補腎為基本 配合改善生活形態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在傳統醫學中屬於「月經後期」、「閉經」、「崩漏」等範圍。中醫認為腎主先天、主生殖,所以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基本病機是腎虛,根據不同症狀,還分別兼有血瘀、痰濕、肝鬱等證型。

玲玲屬腎虛痰濕體質,靈活運用中醫月經週期療法的概念,以補腎為基本,調整內分泌生殖軸,佐以健脾化痰消脂,增加基礎代謝率,達到健康減重、促進排卵、恢復規律月經的目的。

臨床上也常搭配針刺治療,常用穴道有脾俞、肝俞、腎俞、氣海、關元、子宮、歸來、足三里、三陰交、太沖、豐隆等等。

病人本身也要配合改善生活形態,如:減輕壓力、避免熬夜、少吃醣類澱粉食物、加強運動、控制體重(特別是肥胖患者),使內分泌荷爾蒙得以平衡,月經恢復規律性,方能順利懷孕。(推薦閱讀:避免子宮、卵巢生病 這3種食物要少吃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患者小叮嚀

  1. 年輕女性如果發現月經不規則、愈拖愈長,或體重持續上升、痘痘狂長,建議及早就醫診斷治療。
  2. 可搭配量測基礎體溫,藉此判讀是否有排卵、是否有懷孕以及評估療效。
  3. 中醫是由改善體質的方式來幫助排卵,並非荷爾蒙藥物,一般療程須3~6個月,待月經恢復規律性方可停藥。

(本文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李湘萍)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作者 / 李湘萍 · 出處 / Web only 

 

 


 

 

  高死亡率胰臟癌殺死眾多名人,5種高危族群這樣篩檢才正確


 
  高死亡率胰臟癌殺死眾多名人,5種高危族群這樣篩檢才正確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近年來,海內外不少名人都離我們而去,不過無獨有偶,有一種疾病簡直成了「名人殺手」,那就是難發現、難治療的胰臟癌。美國老牌靈魂樂女歌星艾瑞莎.富蘭克林、《第六感生死戀》男主角派屈克·史威茲、資深名嘴劉駿耀、演員李麗鳳、全球知名的三大男高音之一帕華洛帝,以及蘋果電腦創始人賈伯斯、「時尚老佛爺」卡爾拉格斐,乃至於最後被病魔折磨到遠赴海外求善終的體育主播傅達仁,都是近年來因胰臟癌離世的名人。

 

 

這些名人會罹癌,可不全是因為不愛惜身體,卡爾拉格斐十年前曾一度發胖,為了健康以及時尚因素,減肥成功;而賈伯斯雖然工作強度較大,卻也是相當養生,他19歲的時候,曾經去過印度朝聖修行,有了佛教信仰,也維持了瑜伽、素食的習慣。據說,賈伯斯對於飲食非常挑剔,甚至曾因為吃到他認為不健康的食物,直接當場吐出來。

然而,胰臟癌並沒有放過他們之中的任何一個,這些名人無論在自己的領域如何叱吒風雲,最後面對疾病時,亦展現了人性最脆弱的一面。胰臟癌宛如一台沈重的石磨,無論貧富貴賤,一視同仁地將這些病人緩緩磨著,讓病人們最後甚至只求好好離世。傅達仁的例子,正讓我們看到了胰臟癌的殘忍。

這5種人 每年一次胰臟癌檢查可別偷懶

胰臟癌雖然發病率不算高,但惡性度高得可怕,尤其是症狀不明顯,早期診斷困難,開刀與治療也困難,因此被稱作「癌中之王」。美國數據顯示,胰臟癌死亡率在所有惡性腫瘤中排名第三,且很快就要上升為第二名了。

不過,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USPSTF)近日引述《JAMA》期刊表示,如果不是胰臟癌的高風險族群,做胰臟癌篩檢沒有積極意義。但反過來說,如果你屬於胰臟癌的高風險族群,那麼每年一次的檢查可就是必要的了。

胰臟癌的高危險族群,是指40歲以上,伴隨下列任意一項的人:

 

 

  1. 有胰臟癌家族史
  2. 有糖尿病史(風險為常人8倍)
  3. 長期吸煙或飲酒
  4. 肥胖
  5. 有慢性胰臟炎

抽血、超音波都不是理想健檢工具 檢查這樣做才有效

針對如何檢查,安南醫院健檢中心主任蔡忠紘指出,不少人聽過的「胰臟癌指數」CA-199是一種細胞膜上的糖蛋白,在胰臟癌患者中容易升高,因此許多民眾會選擇抽血檢測C A-199來當作胰臟癌篩檢,但這並不正確。

也有民眾選擇腹部超音波做為胰臟癌健檢工具,但蔡忠紘提醒,胰臟位於後腹腔位置,會因為腸胃的空氣遮蔽下很難徹底檢查,另外超音波對於小腫瘤的偵測率也不高,所以腹部超音波也不是理想的胰臟癌健檢工具。

蔡忠紘表示,根據最新的文獻建議,內視鏡超音波(EUS) 與磁振造影(MRI或MRCP) 都是適合針對高危險群做為胰臟癌健檢的工具。一般而言,可建議高危險群,第一次可先接受內視鏡超音波檢查,之後再搭配每年一次的腹部磁振造影檢查,應是較適合的胰臟癌篩檢方式。

你想要什麼樣的健檢,按>>這裡就知道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

 

  ABCDE復健處方 讓肺癌術後復原快又好


 

 

 
  ABCDE復健處方 讓肺癌術後復原快又好  
  康健雜誌
原載:康健
 
 

 

依據衛生福利部2017年統計結果,肺癌仍高居10大死亡癌症首位。現今肺癌每年新增約1萬3千多人,患者85%左右是非小細胞肺癌,其中8~9成是肺腺癌。目前以胸腔鏡手術當成肺癌的常規性手術,但必要時仍須進行傳統開胸手術。

然而,面對愈來愈多的肺癌病患,大多數病人術前、術後並沒有完整的復健介入,使得治療成果在生活品質上遠不如預期。

肺癌開刀後易喘?

傳統觀念是開刀後呼吸功能隨著切除肺葉大小而有不同程度下降,從5~60%都可能。然而,從最新的研究及國內已陸續跟進的臨床實務都證明,從手術前即接受心肺復健功能評估介入,並積極於住院期間接受整合性的心肺復健,對於手術期間住院天數減少、及提升心肺功能都有明顯效果。筆者的經驗中數百位接受復健病人術後的追蹤,大多數反而比起開刀前更好。(推薦閱讀:肺裡有結節!需要馬上開刀摘掉嗎?

肺癌治療後病人容易咳嗽?

肺癌術後的咳嗽是常見問題,和肺癌的嚴重分期及開刀方式都沒相關,筆者的研究中也發現和術後運動能力沒相關。文獻上認為不外乎是開刀或肺癌改變了咳嗽敏感性接受器的活性。但藉由心肺復健的訓練,病人皆能大幅減少咳嗽嚴重性。(推薦閱讀:胸痛、咳嗽……小心這3種胸壁腫瘤

肺癌復健ABCDE是什麼?

我們以一位病人為例,54歲王先生從事金融業,不抽菸、酗酒,喜歡登山運動。除了B型肝炎外無其他疾病,這些年來咳嗽有時會有白色痰液出現,因為喘而無法再登山。

2017年10月8日,他到地區醫院進行例行員工身體健康檢查,發現右下肺葉多顆結節,轉院至本醫學中心進一步檢查顯示是肺腺癌,而於同年12月7日入院手術。12月7日入院即會診復健科,先進行了術前衛教、呼吸咳嗽功能評估,及利用心肺功能運動試驗功能評估,區分王先生的開刀風險等級,並安排了術後依心肺功能等級決定的復健計劃,12月15日出院後也安排了3個月的門診復健計劃,而肺癌復健處方跟其他心肺復健一樣,我們簡單稱之為ABCDE復健處方。

(術前心肺功能運動試驗功能評估。圖片來源:林克隆醫師提供)

A(activity 活動):

住院期間的幫浦運動、肢體活動、加護病房早期下床、一般病房及出院後的行走訓練、有氧運動、四肢肌力與核心肌力訓練及胸廓與關節柔軟度訓練。

(加護病房早期下床。圖片來源:林克隆醫師提供)

B(breathing 呼吸訓練):

住院期間的腹式呼吸、誘發呼吸訓練、呼吸節律訓練、下肺葉擴張訓練。單一肺葉擴張訓練及深呼吸訓練。

(呼吸訓練。圖片來源:林克隆醫師提供)

利用吸氣壓力器來訓練呼吸肌肌力也是臨床常用方法,也可整合於身體核心肌力訓練中同時訓練。

(呼吸壓力器整合於身體核心肌力訓練。圖片來源:林克隆醫師提供)

 

C ( chest care 肺部清潔咳痰):

主要教導有效咳嗽、保護傷口的咳嗽、哈氣法、自我咳痰引流、循環式呼吸咳嗽整合技巧、姿勢引流、拍痰震動等、也可使用拍痰背心,我們於治療上也發現利用復健治療常用的雷射光治療照射也可有效的抑制咳嗽。

(肺部清潔咳痰。圖片來源:林克隆醫師提供)

D  ( daily activity 日常活動):

鼓勵病人依據病況或復健處方配合居家活動,例如住院期會設計每天下床行走護理站次數,根據工作簡化、節能省力技巧安排日常工作,避免高溫潮濕下工作等職能復建原則。

E  ( education 教育 ) :

病人得肺癌後的恐慌無助只有第一線照顧者才能理解,病人於復健過程中復健科醫師及治療師正好是最佳心靈輔助者,除了教導復健技巧及疾病預防戒菸外,規律的復健運動讓病人的焦慮憂鬱情形也大大減輕。

上述技巧住院期間可運用團體復健訓練模式,除了配合度更佳更能讓病人形成病友互助團體。

(手術後肺癌病患進行團體胸腔手術後復健運動。圖片來源:林克隆醫師提供)

王先生藉由積極全面的復健ABCDE,不僅順利回歸職場工作,也重拾了爬山娛樂,也許肺癌對他而言仍須再追蹤復發可能性,但現在的他可一點都不受疾病困擾,復健讓他能以最佳狀態去面對人生下一個挑戰。

(本文作者為高雄榮民總醫院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台灣心肺復健醫學會學術委員會主委、教育部定副教授林克隆)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作者 / 林克隆 · 出處 / Web only 

  在最後一哩路 「安寧照顧」協助病人與家屬身心靈做好準備


 
  在最後一哩路 「安寧照顧」協助病人與家屬身心靈做好準備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位於台中市南屯區的林新醫院,2011年開始組成安寧療護團隊,提供在地民眾安寧居家與共照服務,他們珍惜每一段有緣相遇的生命,盡力讓生死兩相安。

 

「我是來幫你按摩的!」林新醫院安寧共同照護護理師蔡佩姍,親切地詢問病人有沒有哪裡不舒服,以純熟的按壓技巧為病人進行舒適護理,舒緩病人因病況所造成的身體不適,病人原本惴惴不安的心情因身體舒緩獲得了放鬆,甚至在最後詢問她:「你明天什麼時候會再來?」

 

 

面對初次接觸「安寧」的病人時,安寧療護團隊往往會省略自己的職稱介紹:「我是癌症個管師,來看看你有沒有哪裡不舒服?」「我是緩和護理師,我來幫你按摩水腫的地方喔!」他們不介意職銜的正確與否,對於病人的冷漠抗拒也不退縮,只希望在病人生命的最終旅途上,能盡自己的力量提供照護並撫慰家屬。

面對生命未知的恐懼時 沉默與傾聽的重要

圖片來源:安寧照顧基金會授權使用

 

當安寧療護團隊初次照會時,病人最常問的問題便是:「我還能活多久?」對於許多民眾而言,「安寧」是一個有些陌生又遙遠的名詞,一旦近及眼前,往往已是病況到了臨終之時,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只能無奈地接受安寧療護,讓病人對於安寧療護團隊的到來抱持著戒慎恐懼的心情。

 

面對病人對未知的恐懼與憂傷時,蔡佩姍會溫和地反問:「你在擔心什麼嗎?」將傾訴的話語權轉回給病人,讓他們主動說出內心的不安與徬徨。她坦言,許多問題,直到現在她還是沒有正確的答案,只是在陪伴著每一段生命走完最後的過程中,讓她逐漸學會了「沉默」與「傾聽」的重要。

她表示,有些病人甚至會問她:「好,妳要告訴我什麼?」冷靜的語氣,彷彿等待著團隊宣判死期何時來臨,這時她會微笑地告訴病人:「我沒有要告訴你什麼,那你有沒有什麼問題要問我呢?」

「其實面對安寧的病人,他們最需要的,除了緩解身上的疼痛之外,就是能有一個人可以好好聽他們說話。」從林新醫院開始試辦安寧居家服務時,便成為團隊創始元老的安寧居家護理師廖怡君表示,生病是一件孤獨的事情,病人對自身病況、家屬,以及未知的恐懼,在先前可能因為治療的希望而壓抑住,當積極治療已無效,需要銜接安寧療護時,讓許多病人的希望瞬間崩解,除了接受自己即將面對死亡的事實,之前獨自忍受的病痛以及不安,瞬間成了無處可宣洩的壓力。

「我們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拉一張椅子坐下來,開始與病人聊天。」廖怡君說,在她近20年的安寧療護工作中,不僅僅是別人所認為的「幫助」病人,其實很多時候病人才是她們的生命導師,教會她傾聽與同理心的重要。

蔡佩姍也說到:「我覺得很幸運的是,因為這份工作,我們還不用親身經歷生命的離開,卻因而理解了生命的意義。」每一位願意在生命終點前,展開心胸傾訴自己生命歷程的病人,都將他們的生命故事化為豐沛的能量,滋養著整個安寧團隊。

溫暖地承接生命離去的哀傷

圖片來源:安寧照顧基金會授權使用

屬於區域型教學醫院的林新醫院,安寧療護團隊成員僅有4名,醫師、居家、共照護理師、社工師各1位,收案數與大醫院相較並不多,但他們盡力以最好的品質與最確實的速度,服務每位有需求的病人。

 

 

「我常安慰因人力受限,無法幫助更多病人,而感到沮喪的同仁說:只要能夠盡心照顧一位病人,對這位病人而言,我們就是百分百了。」廖怡君表示。

也因為團隊不大,在溝通速度以及病人狀況的掌握上可相對迅速確實,各科門診、病房如果注意到病人需要安寧療護介入時會及時通知團隊,團隊也會即刻前去評估或提供協助。

當然,也有短時間內還無法接受安寧療護的病人,此時團隊能做的便是積極提供安寧資訊,並保持與病人的關係,以便隨時介入協助。曾有一位癌症病人經常反覆入院,但每次住院的時間皆相當短暫,病人不願意待在醫院,希望能盡快返家。在住院的過程中,病房護理師注意到他有相當急迫的安寧療護需求,但總是婉拒協助,因而將病人資訊轉知安寧療護團隊,當蔡佩姍前往照會時,不斷地將居家護理師廖怡君的名片塞給病人太太,並請他們如有需要一定要打電話聯絡。

「幸好在她需要的時候,我的名片還在。」回想到這個案例時,廖怡君仍不無感慨地表示。

屢次塞名片後的一天晚上,病人突然在家休克,獨自照顧先生的太太此時慌了手腳,當下才意識到:「如果先生忽然走了怎麼辦?誰能來幫助我?」雖然病人很快就自行甦醒,但也讓太太體會到她亟需安寧療護的支援,因此找出廖怡君的名片聯絡其進行安寧居家訪視。

廖怡君在接到電話後立即偕同醫師前往訪視,在病人出現臨終現象到往生短短不到一個禮拜的時間中,抓緊時間探訪了2次。面對不想讓太太以外之人碰觸的病人,笑稱自己比較「厚臉皮」的她,在探視時主動挽起袖子清潔病人的顏面:「大哥,不要讓你太太這麼辛苦啦,讓我來幫你換一下藥、刮一下鬍子喔!」幫他做完舒適護理後,她還不忘稱讚病人:「大哥,謝謝你讓我幫你服務喔,這樣不是很舒服嗎,帥多了!」

第二次探視不久後,病人便於家中往生了,而他太太相當感謝安寧療護團隊在最後及時的協助,不僅提供專業醫療照顧、協助打理先生因久病無力顧及的顏面和身體清潔,保持他的舒適和尊嚴外,也與她討論先生臨終事宜,同時提供心靈撫慰,溫暖地承接她的恐慌無助。

「我要下班了」 人生旅程中最後的準備

 

圖片來源:安寧照顧基金會授權使用

 

比起安寧病房或者居家安寧,廖怡君坦言,安寧共同照護的工作其實來得更加辛苦。安寧病房或居家的病人,往往已經度過心理及生理上「接受病況」的第一階段,而共照不僅需要與病人及其家屬好好說明安寧療護,更需要細緻溝通病人對醫療照護或善終的期待,同時需要與原醫療團隊針對醫療處置進行討論。在這過程中,常常會因為安寧療護觀念與傳統積極治療的看法不同,包含轉介的時間點、止痛藥施打的劑量等觀念產生衝突,需要花費更大的心力去溝通應對。

 

 

她舉林新醫院剛投入安寧療護時的第一位轉介個案為例說道,原主治醫生起初對於安寧療護抱持保留的態度,但在兩個團隊共同照護的過程中,原主治醫師看到安寧團隊的用心與細膩,及病人最真實的感受及回饋,因而徹底改變他對安寧療護的看法,現在甚至成為全院安寧轉介率最高的醫生。

而轉介的時間點是安寧療護的關鍵,病人及家屬與原醫療團隊通常已建立深厚的醫病關係,能否順利轉介安寧,有賴於原醫療團隊的溝通,以及明確、充分的病情告知。蔡佩姍表示:「我們希望病人進到安寧療護的時程能更往前推一些,及早轉介,讓我們有更足夠的時間,協助病人與家屬在身心靈上都做好準備。」

即使安寧療護觀念在台灣已推行多年,但轉介安寧的時間點仍有再往前推進的空間,因此當她發覺病人亟需安寧療護,且臨終症狀已出現,但還沒「準備」好時,她經常會花上一整天的時間陪伴在病床旁,協助病人與家屬在面對生命旅程結束時,不致於慌亂失措。

「我要下班了;我要把他交還給你們,我相信你們會做得很好。」當蔡佩姍認為一切都準備好了時,她會溫柔地告訴家屬。每個人一生當中都會遇到生命課題的考驗,在一般的醫病關係當中,家屬會認為將病人「託付」給醫護團隊,但她認為,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當她協助病人與家屬做好準備了,便能慎重地將病人「交還」給對其而言最重要的家屬。

生死,至此方能兩相安。

圖片來源:安寧照顧基金會授權使用

作者 / 梁雯晶 圖 / 林新醫療社團法人林新醫院安寧療護團隊

※本文授權自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原文見此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