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28歲得第4期轉移大腸癌 靠熱治療「起死回生」

2019.10.23

28歲女性、沒有特殊病史、沒有家族病史、生活作息正常,卻在反覆下腹痛之後發現自己得了大腸癌,而且還是轉移到腹膜的第4期,很少有人能活過2年。但透過41~43°C的熱化療,讓她在手術後4個月就回去上班,追蹤1年仍顯示「無腫瘤」,似乎能漸漸放下心中的那塊石頭。

作家幸佳慧壺腹癌病逝 此疾病成因不明...若出現這3種症狀得警覺

2019.10.23

長年關注兒童人權的兒童文學作家幸佳慧,今年9月才剛拿下金鼎獎的特別貢獻獎,當時知道自己獲獎時就透露擔心身體狀況不佳,無法出席頒獎典禮,沒想到昨日就在睡夢中因「壺腹癌」過世,享年46歲。她的先生及姊姊今(17)日透過幸佳慧的臉書宣布此消息,「雖然不捨,但她從此自由自在,無病無痛,有永恆的愛與喜樂和她同在。」同時也感謝支持她的人,在這段時間以來,給其滿滿的愛與關懷。(社群中心)

HPV疫苗不安全?醫師:會讓女兒施打

2019.10.22

國民健康署去年起提供國中一年級女學生公費施打HPV疫苗(子宮頸癌疫苗),今年入學的國一女學生已陸續收到學校發的接種通知書及家長同意書,但「痛痛女孩」事件讓不少家長對是否讓女兒接種舉棋不定,家長如何抉擇?

利用線蟲檢查癌症 日本在2020起開始收費檢查 一次3千台幣

2019.10.22

癌症一直位居日本國民頭號死因,如何早期發現絕對是非常重要的課題。事實上,日本的科學家早在2017年就已經找出以線蟲判讀尿液的方法來篩檢罹癌的可能性。

一滴尿早期篩檢15癌症 日新檢查法明年實用化

2019.10.22

一滴尿早期篩檢15癌症 早期發現包括大腸癌、胃癌等15種癌症的0期到1期癌症…

  • 第一頁
  • 上一頁
  •  / 108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28歲得第4期轉移大腸癌 靠熱治療「起死回生」


 
  28歲得第4期轉移大腸癌 靠熱治療「起死回生」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28歲女性、沒有特殊病史、沒有家族病史、生活作息正常,卻在反覆下腹痛之後發現自己得了大腸癌,而且還是轉移到腹膜的第4期,很少有人能活過2年。但透過41~43°C的熱化療,讓她在手術後4個月就回去上班,追蹤1年仍顯示「無腫瘤」,似乎能漸漸放下心中的那塊石頭。

 

大腸癌轉移後

大腸癌已經連續11年蟬聯「台灣發生率最高的癌症」榜首,雖然早期發現的存活率可以達到90%,但進入第4期、已經轉移出去,5年存活率只剩5%,而名人賀一航、豬哥亮都是因為大腸癌病逝。

而在大腸癌第4期轉移的狀況中,最棘手的就是「腹膜轉移」,平均存活率不到2年,很多人發現之後,都是6~9個月就過世了。

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建勳說,因為腹膜的轉移,不像是肝臟轉移、肺部轉移一樣是透過血液或淋巴,而是腫瘤大到像是噴射種子一樣,直接在腹腔裡面擴散,所以特別的難治療。

「如果是透過血液、淋巴傳出去的,那使用全身性化療或是標靶藥物,因為也是透過血液流遍全身,所以反應率還不錯;但在腹腔內直接擴散的,因為腹腔有一層保護膜『腹膜』,藥物很難穿過這層屏障,所以裡面的腫瘤基本上殺不到。」陳建勳說。

而這位小姐的狀況已經非常危急,乙狀結腸的被腫瘤塞到連大腸鏡都快鑽不過去,做電腦斷層,發現已經有肝臟轉移,腹腔鏡檢查也發現腹膜上有好幾處轉移一樣,子宮、卵巢外側也被腫瘤侵犯,使得卵巢異常腫大。但陳建勳想,才28歲,一定還有方法可以試試看,於是幫她安排了「熱化療」。

圖左起為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劉建國、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建勳。

 

大腸癌的熱化療

熱化療是用儀器,隔絕其他地方,直接在腹腔製造出一個適合的環境,進行精準投藥的「區域性治療」。陳建勳說,如果全身性化療濃度太高,會造成全身的毒性;濃度太低,對於腹腔腫瘤根本沒用,但如果只在腹腔使用化療,濃度可以比血漿中高20~1000倍,可以確定能清除殘餘的腫瘤。

而之所以叫做「熱」,是因為41~43°C的高溫,能增加藥物的滲透率,順利的把藥物輸送過去,而且同時也能讓高溫來破壞癌細胞。

陳建勳先讓她進行大腸癌的「減積」手術,將看得見的腫瘤全部清除,再將子宮、卵巢、腹膜、肝臟腫瘤等腹腔內的可見轉移都切除,最後再使用熱化療,進行90分鐘的治療,花了12小時,終於完成手術。

後續這位小姐也接受了短期化療、6個月標靶治療,直到術後1年都無復發,才確定這項手術是成功了。她在4個月後也回到崗位上班。

陳建勳說,只要年輕,就能找到辦法跟希望,希望大家不要輕忽身體的任何警訊,包括長期下腹痛、便秘、拉肚子、任何特殊的不舒服持續好幾個月,而且接受簡單治療都沒有效果,最好還是做精密詳細的檢查,才能發現問題所在。

 

大腸癌熱化療小百科

由於熱化療希望可以接著大腸癌手術後一起進行,患者要能承受長時間的手術、開刀跟化療並進的治療方式。所以希望本身身體素質不要太差。

建議75歲以下,心肺功能正常,無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病,而且身體可以自己活動、沒有臥床的人,以及癌症組織分化較優的患者,再進行熱化療。

 

 

文/盧映慈 圖/李昀蓁

  作家幸佳慧壺腹癌病逝 此疾病成因不明...若出現這3種症狀得警覺


 
  作家幸佳慧壺腹癌病逝 此疾病成因不明...若出現這3種症狀得警覺  
  作者 / 謝佳君 · 出處 / Web only
原載:康健
 
 

 

更新日期:2019/10/17

更新內容:長年關注兒童人權的兒童文學作家幸佳慧,今年9月才剛拿下金鼎獎的特別貢獻獎,當時知道自己獲獎時就透露擔心身體狀況不佳,無法出席頒獎典禮,沒想到昨日就在睡夢中因「壺腹癌」過世,享年46歲。她的先生及姊姊今(17)日透過幸佳慧的臉書宣布此消息,「雖然不捨,但她從此自由自在,無病無痛,有永恆的愛與喜樂和她同在。」同時也感謝支持她的人,在這段時間以來,給其滿滿的愛與關懷。(社群中心)

-----(以下為原文)

長年關注兒童人權的兒童文學作家幸佳慧,日前提前獲頒第43屆金鼎獎特別貢獻獎。因為幸佳慧罹患壺腹癌,並曾在Facebook寫下「主治醫師說我可能領不到金鼎獎」。

「壺腹癌」並不常見,多數人對它也很陌生。但對醫生來說,壺腹癌不算太棘手的疾病,雖然手術較複雜,但因容易被早期診斷出來,通常預後都不錯,5年存活率也可達3~6成。

(黃疸是壺腹癌的症狀之一,可能出現皮膚和眼白變黃、小便顏色變深、糞便顏色灰白。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膽汁淤積 常見症狀:黃疸、小便茶色、糞便灰白

台北榮民總醫院肝膽腸胃科教授吳俊穎解釋,壺腹位在膽管和胰管相會進入十二指腸的交界處,當膽管進入十二指腸的括約肌長出腫瘤,就是壺腹癌。它的位置和手術都比較特殊。

壺腹癌如同一般癌症,最開始不會有明顯症狀,除非篩檢,否則很難發現。但因為壺腹是「交通要塞」,一旦腫瘤阻塞膽管和胰管,膽汁淤積無法流入十二指腸,就會出現黃疸症狀,包括皮膚和眼白變黃、小便顏色變深、糞便顏色灰白,也可能胃口不佳、體重下降。

如果時間再久一點,少則3~5天,多則不出半個月,淤積的膽汁可能引發感染,出現發燒、上腹痛;甚至胰管也被堵塞,少部分患者可能併發胰臟炎,出現腹痛、噁心、想吐等症狀,末期患者還可能引起腸道出血。(推薦閱讀:眼睛黃,是肝不好嗎?

所幸壺腹癌的腫瘤大約在2公分以下,堵住膽管或胰管一點點,就會出現明顯症狀,相較於膽管癌或胰臟癌發現時通常已是3~5公分,要來得早,手術預後也較佳。

吳俊穎巧妙形容壺腹癌和膽管癌或胰臟癌的差別,「一般馬路發生車禍即使撞得一蹋糊塗,稍微耽擱一下影響也不大,但很難想像好幾條道路相會的圓環(壺腹)數輛車撞在一起,可以放個幾小時或幾天不處理,」因此壺腹癌較能早期被診斷,比較少遇到末期才被診斷出的患者。

不過,如果腫瘤生長的方向是往周邊擴散、堵塞現象不嚴重,還是有可能因為症狀不明顯而疏於及早就醫、檢查,導致發現時已經是末期。(推薦閱讀:任天堂社長癌逝 膽管癌無症狀又難發現

(壺腹癌可能會發燒、上腹痛;甚至胰管也被堵塞,少部分患者可能併發胰臟炎,出現腹痛、噁心、想吐等症狀。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手術預後佳 5年存活率3~6成

壺腹癌早期就能診斷出來,通常可以執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但因位處交通樞紐,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謝森永表示,十二指腸、膽管和胰管下端都可能需要切除再重建,不過只要沒有附近組織或淋巴結的侵犯,腫瘤能清除乾淨,通常預後良好,5年存活率可達3~6成以上。

假使已進入末期、手術已經無法將腫瘤清除乾淨,則可接受化療,或者考慮進行緩和性地開刀,將阻塞部位接通,也可放支架撐開膽管,再者也可經皮膚引流膽汁,目的都是減少膽汁淤積、引發感染,吳俊穎說。(推薦閱讀:【浪人醫師】騙不了自己,那只是理性的強力運作

(壺腹癌的成因不明,但以周邊的膽管來說,過去有研究認為,醃漬食物、高動物性脂肪、糖尿病、抽菸都可能提高臟發炎的機會,增加胰臟癌風險。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成因不明 固定健檢可及早發現

比較麻煩的是,目前醫界對壺腹癌的成因還不清楚,多半只能從相關連性的膽管癌及胰臟癌中,推測可能原因。

吳俊穎表示,以廣義的膽管癌來說,部分教科書和文獻認為,B肝、C肝、膽管曾經發炎或感染寄生蟲,都可能增加罹患膽管癌的機會,但畢竟膽管癌患者不多,缺乏大規模研究,壺腹癌的相關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也有一派認為,醃漬食物、高動物性脂肪、糖尿病、抽菸等,會提高胰臟發炎的機會,增加胰臟癌風險,據此推測這些風險因素和壺腹癌的關係,但吳俊穎說,這些都還沒有明確的研究證實,而且傳統還是認為壺腹比較接近膽管。

既然成因不明,吳俊穎建議,6、70歲以上長者可以每隔幾年固定接受腹部超音波和抽血檢查,如果發現膽管變粗,可以進一步做膽管鏡或核磁共振檢查,及早在還未出現症狀前就發現腫瘤,盡早摘除,一旦出現症狀則要盡快就醫。

 

責任編輯:高儷綾

 

 



延伸閱讀:作家幸佳慧罹患「壺腹癌」 無明顯症狀早期難發現
 

 

 

  HPV疫苗不安全?醫師:會讓女兒施打


 
  HPV疫苗不安全?醫師:會讓女兒施打  
  康健 For a better life
原載:康健
 
 

 

 

國民健康署去年起提供國中一年級女學生公費施打HPV疫苗(子宮頸癌疫苗),今年入學的國一女學生已陸續收到學校發的接種通知書及家長同意書,但「痛痛女孩」事件讓不少家長對是否讓女兒接種舉棋不定,家長如何抉擇?

為保護女性免於罹患子宮頸癌,國民健康署107學年度年起全面提供國中一年級女學生公費施打HPV疫苗。然而因施打HPV疫苗而產生不良反應的「痛痛女孩」家長日前站出來發表聯合聲明,讓不少家長遲疑要不要讓孩子施打。

「我會讓剛上國中的女兒接種,」新北市聖康診所兒科醫師黃立心表示,施打HPV疫苗的好處多過壞處,政府則應提供HPV疫苗充分資訊,供家長做為選擇打與不打的依據。

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2017年建議各國將HPV疫苗納入國家疫苗接種計劃,2018年10月全球已有90多國將HPV疫苗列為公費施打疫苗,我國自去年起納入常規接種,107學年度約有4萬6000名國中女生接種公費HPV疫苗,迄今通報不良反應的案例共65件,多為輕微的注射部位疼痛、酸痛及發燒等,追蹤後都無大礙。今年入學的國一女生,將在國一下學期接受公費施打HPV疫苗。(推薦閱讀:子宮頸癌有多可怕?

HPV疫苗2006年上市,澳洲自2007年起針對青少女全面推動施打HPV疫苗的政策,之後施打對象擴及男孩。目前澳洲每10萬名婦女只有7個子宮頸癌病例,遠低於全球平均值,是國際公認推動以HPV疫苗預防子宮頸癌最成功的國家,研究人員認為,澳洲可望於2028年成為全球第1個子宫頸癌絕跡的國家。鄰近台灣的日本,原本將HPV疫苗列為常規接種疫苗,但在陸續出現女學生施打疫苗後產生嚴重不良反應,並集體對政府及藥廠提出訴訟後,2013年日本政府取消公費施打,轉為不建議接種HPV疫苗。

家長如何選擇?

澳洲與日本兩極的情況,讓很多家長猶疑不定。鄭小姐和林小姐認為HPV疫苗的安全性難以確認,考慮再三,最後決定不讓青春期的女兒接種。黃立心和開業藥師洪增陽則選擇讓女兒接種。

黃立心說,身為小兒科醫師,她清楚疫苗在預防疾病上的重要性,也清楚施打疫苗的潛在風險,所有疫苗都存在發生不良反應的機率,但一個疫苗可以通過FDA核准上市,一定是不良比例在可接受範圍內,再者,疫苗不管上市幾年,都會持續監測,如果發生嚴重的問題,不可能不停止施打甚至下架。

黃立心建議家長,不要只因個案影響自己判斷,而是先想想打這個疫苗的益處是什麼,是否利多於弊,再了解施打後產生不良反應的比例及症狀為何,評估是否願意承擔風險。在她看來,打疫苗的好處比壞處多,因此回歸媽媽的角色,她會讓女兒接種HPV疫苗,而且選擇自費的九價疫苗,不打公費的二價疫苗,「都要挨針,就打保護力最高的」。

台北市中正區開業藥師洪增陽也說,雖然打疫苗可能產生不良反應,但子宮頸癌是更難以承受的風險,因此他也選擇自費給就讀大學的女兒施打HPV九價疫苗,打了兩劑都沒有出現不良反應,明年將施打第3劑。

不過黃立心和洪增陽都強調,不管是否接種HPV疫苗,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教孩子安全性行為,以及定期接受抹片檢查。

 

(專家表示,接種疫苗無法百分之百預防子宫頸癌,還要加上安全性行為及定期抹片檢查,才能有效預防子宫頸癌。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政府應提供有關不良反應的充分資料

目前國中一年級女生施打HPV疫苗跟流感疫苗一樣,政府提供,但不強制,家長可選擇打或不打。黃立心表示,雖然疫苗相關資訊仿單上都說得很清楚,包括臨床試驗結果,以及過往通報過的案例都會寫上去,不過一般民眾很少有人會把仿單從頭看到尾,即使看了也可能不明白,政府應設法讓施打後可能產生哪些不良反應及比例等資訊更加公開透明,讓民眾容易取得並理解,再決定是否讓孩子接種。

黃立心也以醫療專業提醒,施打疫苗的目的在誘發身體產生保護抗體避免感染病毒,雖然目前沒有直接證據證明接種HPV疫苗與「痛痛女孩」罹患關節炎有關,但女生因為荷爾蒙等因素,產生自體免疫反應的機會比男生高,如果家族史有免疫風濕相關疾病,或孩子免疫系統方面本來就有狀況,建議可以先跟醫師詳細討論、請醫師評估再決定是否接種。

45歲前施打皆有效 15歲前效果最佳

目前市面上HPV疫苗共有二價、四價跟九價3種,價數是指疫苗能預防的病毒類型數量,價數愈高,能預防的病毒愈多,保護範圍愈廣。國民健康署表示,因目前追蹤受試者的時限最長為約10年,所以尚無法證實接種HPV疫苗後可維持多長的保護效期,最新資料顯示四價疫苗保護力為至少8年,二價疫苗至少9.4年,長期保護力仍須持續觀察才能確定。

 

(持續感染高危險型的HPV病毒,是導致子宮頸癌的主因。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至於施打年齡,曾任台灣HPV九價疫苗人體試驗總主持人的台北馬偕醫院前院長楊育正表示,HPV疫苗的保護力可分3個時間點來看:15歲以前、26歲以前、45歲以前,效果有所不同,隨著年齡增長遞減。

楊育正指出,在年紀小且還沒有性行為前施打疫苗,保護力最好,也就是國一國二是最佳接種時間;26歲以前是施打第2好的時間,27歲以上施打仍有效,只是效果跟9~26歲不一樣。而HPV疫苗上市後的後續研究顯示,45歲前施打仍有效,美國FDA去年10月發布公告,批准九價疫苗接種範圍擴展到27~45歲。45歲以後不建議施打,不是打了完全沒效,而是沒有證據顯示接種後有充分的保護效果。(推薦閱讀:子宮頸癌疫苗知多少/超過26歲的輕熟女,打疫苗還有效嗎?

國健署:正進行流行病學調查 研究特殊案例

「痛痛女孩」的家長們16日在聯合聲明中呼籲政府有責任對孩子的病因進行研究、提供醫療協助,並記錄相關病例,累計更多資料,未來有學生發生類似狀況,才能儘快得到醫療照護。當天出席記者會的國民健康署副署長賈淑麗當場回應,提供正確訊息是政府責任,國健署將檢視疫苗說明書並強化醫療教育;她同時提及,國健署正與流行病學專家進行本土HPV疫苗接種副作用的流行病學調查,包含痛痛女孩的特殊案例,希望可做為後續政策參考。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預防接種諮詢小組召集人、台大兒童醫院主治醫師李秉穎表示,科學對照研究是確認疫苗安全性的基礎,也是疫苗反應因果判斷的基本原則。HPV疫苗上市前的對照研究結果顯示,接種疫苗不會增加關節炎或其他風濕性疾病的發生率;義大利2014年發表的研究也指出,健康女性及幼年特發性關節炎患者各21人接種HPV疫苗,副作用沒有不同,關節炎的症狀與生化檢驗數據也沒有受到影響,同年另一項荷蘭的研究,讓68名幼年特發性關節炎患者接種HPV疫苗,沒有產生更多副作用,也不影響關節炎症狀。

作者 / 邱淑宜 · 出處 / Web only

責任編輯:陳祖晴

  利用線蟲檢查癌症 日本在2020起開始收費檢查 一次3千台幣


 
  利用線蟲檢查癌症 日本在2020起開始收費檢查 一次3千台幣  
  The Central News Agency 中央廣播電台
原載:Yahoo!奇摩新聞
 
 

 

日本研究發現線蟲對癌症患者尿液氣味有偏好,藉此發展以線蟲做為檢測癌症方法,並即將於2020年開始上市,檢查一次收費預估3千元台幣。圖:央廣合成

 

癌症一直位居日本國民頭號死因,如何早期發現絕對是非常重要的課題。事實上,日本的科學家早在2017年就已經找出以線蟲判讀尿液的方法來篩檢罹癌的可能性。根據《共同社》報導,這項科技持續開發當中,現在已能確認可對15種癌症出現反應,甚至已經有日本企業打算從2020年起實際運用在企業體檢項目中,預估一次的檢測費用大約台幣3千元。

 

這項檢查名稱為「N-NOSE」,主要利用線蟲不輸於犬類的靈敏嗅覺特性,讓線蟲喜歡靠近癌症可能患者具有特殊氣味的尿液,卻逃離健康人類尿液的特性,以發現人們是否罹癌的檢查方法。這項檢查僅需一滴左右的尿液,且費用也只要9800日元(相當新台幣3000元左右)便可以獲得檢查。

 

《共同社》報導指出,這項研究在一項使用了約1400名癌症患者樣本後的最新臨床研究中,篩檢機率達85%,且這項篩檢方式對在早期發現癌症方面有效,同時到目前為止可以確認這種方法已經可以對15種癌症作出反應,但仍無法鎖定患者罹癌的部位。

 

這項技術現階段以企業以減引進為推廣重點,而日本東京風險企業「HIROTSU生物科學」昨(1)日更舉行記者會表示,將從2020年起實際運用這項線蟲篩檢方式。由於癌症早期發現相當重要,該公司社長、也是這項技術早期研究人員的廣津崇亮在記者會上表示,為提高接受檢查的比率,需要劃時代的技術以及比起其他檢查更低風險與更高精確度。

 

報導指出,該項技術現階段以企業等的體檢引進該方法為主,第一年度預計將對25萬個樣本進行檢查,並已經爭取2021年在海外推廣,此外還爭取2022年實際運用更高技術的「癌症種類鎖定檢查」,以鎖定罹癌部位。

 

原始連結

 

陳文蔚採訪


 




 

 

 

  一滴尿早期篩檢15癌症 日新檢查法明年實用化


 
  一滴尿早期篩檢15癌症 日新檢查法明年實用化  
  The Central News Agency 中央通訊社
原載:Yahoo!奇摩新聞
 
 

 

中央社東京2日綜合外電報導)癌症是日本人的頭號殺手,利用線蟲這種微小生物來篩檢癌症的新檢查法將於明年實用化,由於可望降低癌症篩檢門檻而受到高度期待,目前此檢查法使用一滴尿可早期發現15種癌症。

 

九州朝日放送報導,九州大學前助教領導的企業所開發的檢查法,利用線蟲會聚集在癌症患者尿液此性質,據悉目前能夠早期發現包括大腸癌、胃癌等15種癌症的0期到1期癌症。這項檢查法的優點包括偵測準確度逼近90%、不會有任何痛苦、檢查費用較低廉約1萬日圓(約新台幣2900元)等。

 

開發此檢查法的「HIROTSU生物科學」負責人廣津崇亮表示,日本癌症篩檢率長久以來約僅30%,一直無法提升,要提升到與各國相當的80%左右,需要仰賴劃時代技術。

 

這項檢查法預定明年1月起,從合作企業的體檢等開始推廣,但在實用化前,將針對提供研究資金援助等的久留米市與小郡市的120名職員,從本月起進行試驗。

 

廣津表示,透過在久留米市與小郡市的試驗,希望確認從檢查到通知結果等一連串作業流程。

 

日本共同社報導,名為N-NOSE的這項檢查法,利用線蟲透過與犬類相當的嗅覺,靠近癌症患者特有尿液氣味,但逃離健康人尿液的特性。線蟲是生存於土壤的微小生物,能夠簡單繁殖,檢查只需要1滴左右尿液。

 

據悉,迄今確認其對15種癌症做出反應,但目前無法鎖定罹癌部位。現階段以企業等體檢引進該方法為主,第一年預計將對25萬個樣本進行檢查。據稱還爭取2021年在海外推廣。此外還爭取2022年實際運用基因轉殖線蟲的「癌症種類鎖定檢查」,以鎖定罹癌部位。

 

 

(譯者:劉學源)1081003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