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長得高不一定是好事!生物學教授證實:身高每多10公分,罹癌風險增●●%!

2020.04.24

你是矮個子嗎?先恭喜你,你罹患癌症的風險可能比一般人少唷! 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生物學教授納尼(Leonard Nunney),他統計了數萬名癌症患者的資料,發現「罹癌風險」很可能與「身高」有關,他發現身高每增加10公分,女性罹癌的風險就增加12%,男性則增加9%

偶像劇女主角最常罹這癌 健保4月1日起給付標靶藥物

2020.04.22

常看偶像連續劇的影迷,對於血癌應該都不陌生,因為這是女主角最常罹患的一種癌症,柔弱、容易暈倒,增加戲劇張力,但在真實世界中,血癌治療棘手,尤其是多發性骨髓瘤,患者一再復發,能用的藥物越來越少,衛福部健保署於2020年4月將抗CD38標靶藥物(Daratumumab)納入健保給付,每年約造福400名多發性骨髓瘤患者。

「該邊」腫大、走路卡卡 濾泡性淋巴癌纏身

2020.04.20

「該邊」莫名冒一包,小心癌症上身!有一名40多歲男性,以賣鹹酥雞為生,長期輕忽脖子淋巴結腫大,直到腹股溝的淋巴結也出現異狀,腫大導致穿褲不便、走路卡卡,工作無法久站,檢查才確認為「濾泡性淋巴癌」。

美推乳癌新藥 搶救5萬名病患

2020.04.18

美國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17日批准西雅圖遺傳學公司(Seattle Genetics)研製的新藥Tukysa;當一種侵襲性乳癌細胞擴散到特別難治療的腦部等部位時,可使用該藥。

10年內成長最快的女性癌「子宮內膜異位癌」!環境中的「塑化劑」是關鍵致病因子

2020.04.17

女性十大癌症,都會想到罹患率最高的乳癌,但近 10 年來子宮內膜異位癌的盛行率增加快速,根據數據顯示,台灣女性「子宮內膜異位癌」的發生率已經超過人人皆知的子宮頸癌,成為婦女生殖道癌第一名。

  • 第一頁
  • 上一頁
  •  / 108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長得高不一定是好事!生物學教授證實:身高每多10公分,罹癌風險增●●%!

  
 
  長得高不一定是好事!生物學教授證實:身高每多10公分,罹癌風險增●●%!   
  良醫健康
原載:良醫健康
 
     
  你是矮個子嗎?先恭喜你,你罹患癌症的風險可能比一般人少唷!   
     
  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生物學教授納尼(Leonard Nunney),他統計了數萬名癌症患者的資料,發現「罹癌風險」很可能與「身高」有關,他發現身高每增加10公分,女性罹癌的風險就增加12%,男性則增加9%。   
     
  納尼的研究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生物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研究中的癌症風險並不是絕對概念,而是相對性而言。若身高每增加10公分,整體癌症風險的危險比約為1.1,換句話來說,代表身高每增加10公分罹癌風險就會增加10%。   
     
  納尼解釋,很可能是因為身材高大者相較嬌小者擁有更多細胞,也因此有更高的機率出現細胞突變,導致「罹癌風險」增加。   
     
  納尼也提到,他的研究涵蓋了23種癌症類別,身材大小所影響的罹癌風險也有所差別,例如胰臟癌、食道癌、胃癌、口腔癌和子宮頸癌,並看不出來與身高有任何關係,反而是飲食習慣、酒精、吸菸以及病毒感染影響因素更大。   
   
  無獨有偶,《癌症流行病學、生物指標與預防》(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日前也刊登了一份研究報告,研究了2萬名50至79歲的停經女性的病歷資料,結果同樣發現,當身高增加10公分,罹患不同類型癌症的風險便會增加13%。   
     
  這份研究也指出,身高較高的女性,罹患乳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的機率會多出13至17%;罹患腎臟癌、甲狀腺癌、直腸癌的機率則多出23至29%。   
     
  不過,高個子也不用太煩惱,英國倫敦大學兒童健康研究所教授蒂姆・柯爾(Tim Cole),接受BBC採訪時曾說,高個子多半處於良好生活環境裡,常保健康體魄,且社經地位往往也較高,獲得的飲食也更好。   
   
  換句話說,雖然高個子罹癌風險可能比較高,但高個子也雄厚有資本可以好好吃、獲得良好治療,「有一好,無兩好」, 事情總是很難兩全其美的,你說是嗎?   
     
   
  延伸閱讀:納尼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生物學報》的研究    
     
  責任編輯:林筱庭   
  核稿編輯:陳宛欣   
   

  偶像劇女主角最常罹這癌 健保4月1日起給付標靶藥物

  
 
  偶像劇女主角最常罹這癌 健保4月1日起給付標靶藥物   
  聯合新聞網
原載:聯合新聞網
 
     
  常看偶像連續劇的影迷,對於血癌應該都不陌生,因為這是女主角最常罹患的一種癌症,柔弱、容易暈倒,增加戲劇張力,但在真實世界中,血癌治療棘手,尤其是多發性骨髓瘤,患者一再復發,能用的藥物越來越少,衛福部健保署於2020年4月將抗CD38標靶藥物(Daratumumab)納入健保給付,每年約造福400名多發性骨髓瘤患者。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葉士芃表示,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血癌,最常見的症狀為骨頭疼痛,常因脊椎骨折或肋骨溶骨性病變,引發劇烈疼痛,其他症狀還包括貧血、高鈣血症、重複性感染及腎功能異常等。   
     
  在治療上,多發性骨髓瘤難以治癒,患者在症狀緩解一段時間後復發。每一次復發,治療更加困難,健保能夠給付標靶藥物,對患者來說是一大福音。   
     
  葉士芃預估,此藥納入給付後,一年約有400名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受惠,減輕經濟負擔,更重要的是,病患能維持良好生活品質,大幅延長了無惡化存活的時間。   
     
  Daratumumab是世界上唯一經核准用於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抗CD38標靶藥物。葉士芃說,CD38是一種表面蛋白,無論病程處於哪一個期別,都大量存在於多發性骨髓瘤細胞中。   
   
  2019美國血液學會年一項研究發現,以daratumumab併用lenalidomide/dexamethasone(現行療法)的   
     
  病患,中位無惡化存活達到4.4年(53.3個月),而使用現行療法,中位無惡化存活則約1.6年(19.6個月)。至於副作用,則兩者差不多。   
     
  根據台灣癌症登記報告,2007年確診386名多發性骨髓瘤患者,2016年則有626名患者被確診, 10年間增加超過6成7。   
   
  根據健保資料,Daratumumab是台灣第一個經核准用於合併治療的抗CD38標靶藥物,用來治療病情惡化、或是對第一線藥物反應不佳的多發性骨髓瘤成人患者。Daratumumab於2017年在台灣經核准用於治療復發型和頑固型多發性骨髓瘤的成人患者,並於2020年4月納入健保給付。   
     
   

  「該邊」腫大、走路卡卡 濾泡性淋巴癌纏身

  
 
  「該邊」腫大、走路卡卡 濾泡性淋巴癌纏身   
  自由時報
原載:自由時報
 
     
  文/王銘崇   
     
  「該邊」莫名冒一包,小心癌症上身!有一名40多歲男性,以賣鹹酥雞為生,長期輕忽脖子淋巴結腫大,直到腹股溝的淋巴結也出現異狀,腫大導致穿褲不便、走路卡卡,工作無法久站,檢查才確認為「濾泡性淋巴癌」。。   
     
  濾泡性淋巴癌是「非何杰金氏淋巴癌」的一種,因B細胞淋巴病變而導致,好發於45至65歲。在所有非何杰金氏淋巴癌類型中,國內濾泡性淋巴癌患者在過去占比約為10%,但近年可能因飲食西化,已逐漸上升至15%左右,民眾應提高警覺!   
     
  一旦發現頸部、腋下或腹股溝部位,出現「沒有不舒服感」的淋巴結腫大,可能就是濾泡性淋巴癌釋放的警訊!   
     
  另外,有些淋巴瘤長在胸腹腔,如果大到壓迫胸腔,容易造成呼吸喘、心臟積水;壓迫輸尿管則可能導致腎臟水腫和腰部疼痛不適。當民眾發現異狀時,建議儘早就醫。   
   
  低惡性度 初期未必要治療   
     
  即使確診為濾泡性淋巴癌,先別慌!目前醫學認為此癌屬於和緩型、低惡性度的淋巴癌,初期患者不一定要治療,追蹤即可,且治療者的10年存活率高達9成。   
   
  然而,濾泡性淋巴癌有著「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特性,不易治癒且會反覆復發。其中約10-15%患者會在治療2年內復發,屬於惡性較高的早期復發族群,5年存活率僅剩5成,且死亡風險較非早期復發患者高26倍,因此必須更積極治療。   
     
  新標靶藥+化療 降低復發   
   
  針對這群不乖乖就範的「逃學生」,除非病患年紀較大或身體虛弱,難以承受化療副作用,否則臨床通常建議標靶治療搭配化療。   
     
  臨床研究顯示,台灣將納入二線健保給付的新一代標靶藥物,合併化療能有效降低5成左右的復發及死亡風險,提供早期復發患者另一治療選擇。   
     
  要提醒的是,民眾若發現無症狀的淋巴結腫大,千萬不要拖,應儘快就醫檢查。一旦確診為濾泡性淋巴癌,也切莫因擔憂而亂投醫或嘗試另類療法,以免影響病情。   
     
  (作者為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   
   

  美推乳癌新藥 搶救5萬名病患

  
 
  美推乳癌新藥 搶救5萬名病患   
  聯合新聞網
原載:聯合新聞網
 
     
  美國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17日批准西雅圖遺傳學公司(Seattle Genetics)研製的新藥Tukysa;當一種侵襲性乳癌細胞擴散到特別難治療的腦部等部位時,可使用該藥。   
     
  原位癌是指上皮細胞癌的最早期,或稱為各類癌症的第0期,而上皮細胞癌是癌細胞從人體器官表面的那層「黏膜上皮組織」長出來,還沒突破緊黏的下層「基底膜」。基底膜下方是黏膜下結締組織,各類神經、血管、淋巴組織以及細胞外間質都在這,所以基底膜就等於人體的最後防線。    
     
  Tukysa也被稱為tucatinib,協助領導該關鍵病患研究、並擔任該藥廠等公司顧問的丹那法博癌症研究所(Dana Farber Cancer Institute)說研究員溫納(Eric Winer)說:「這基本上就是清空癌細胞的彈藥。」   
     
  大部份的癌症患者是因為營養不良、癌症併發症而死亡,主因是癌細胞擴散、侵犯身體系統,造成癌症轉移等病變,形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狀況;而原位癌還沒有侵入基底層,不能透過血管、淋巴發生轉移,只要手術切除不正常增生的細胞,再合併放射線治療,有90%的機率可以治癒。    
   
  不過原位癌目前的治療還是以手術為主,像乳管內乳癌就必須切除乳房,讓許多患者認為「自己的病很嚴重」,雖然10年存活率可以達到95%,還是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雖然現在發展出荷爾蒙治療法,癌症基金會還是呼籲,民眾應該有自覺的去做癌症篩檢,才能把病灶降到最小、最好治。    
     
  由公司資助的研究中,612位患者半數除了使用標準癌症藥物赫賽汀(Herceptin)與截瘤達(Xeloda),也服用Tukysa,另外半數則在使用兩種標準藥物時也使用安慰劑。   
     
  癌細胞已擴散至腦部的患者中,25%使用Tukysa者一年後仍存活,而使用安慰劑者則無人存活。   
     
  該藥常見副作用包括腹瀉、疲勞、嘔吐、肝功能異常。該藥定價每月1.85萬美元,相當於在沒有保險給付的情況下,平均一場療程耗費約11.1萬美元。   
     
   

  10年內成長最快的女性癌「子宮內膜異位癌」!環境中的「塑化劑」是關鍵致病因子

  
 
  10年內成長最快的女性癌「子宮內膜異位癌」!環境中的「塑化劑」是關鍵致病因子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女性十大癌症,都會想到罹患率最高的乳癌,但近 10 年來子宮內膜異位癌的盛行率增加快速,根據數據顯示,台灣女性「子宮內膜異位癌」的發生率已經超過人人皆知的子宮頸癌,成為婦女生殖道癌第一名。    
     
  現代女性最棘手的婦科疾病-子宮內膜異位症    
     
  國內、外的資料皆顯示,現代女性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情形越來越普遍,發生率通常為 1% ~ 5%。那到底什麼是子宮內膜異位?其實指的就是每月生理期來時所掉落下來的組織,也就是隨折經血所流出的血塊。    
     
  若是這些子宮內膜組織長在了子宮腔以外的地方,就會隨著每個月的生理期而成長,就會被稱為「子宮內膜異位症」,如果長在卵巢內,就稱為「巧克力囊腫」,或是也有可能跑到子宮肌層,成為「子宮腺肌症」。    
     
  每個月生理期來臨時會出現嚴重的經痛,就是子宮內膜異位症最常見的症狀,通常在經期的前 2 天會最痛,同時伴有經血過多、經期不規則等情形。更是現代女性不孕的最大主因,因為子宮內膜異位症會合併出現嚴重的骨盆腔沾黏,讓受孕功能下降,也增加了子宮外孕的機率。    
     
  塑化劑讓子宮內膜異位易病變    
     
  國內婦產科權威鄭丞傑教授接受媒體訪問時就表示,停經後女性是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高風險群,其餘像是體重過重、從未生育者也是危險因子之一,所以提醒各位婦女,在停經後若有異常出血情形,就需要多注意。    
     
  高雄醫學婦產科暨大學研究總中心主任蔡英美教授表示,子宮內膜癌和乳癌同屬內分泌相關疾病,尤其「雌激素」所產生的影響甚鉅,而雌激素會增加子宮內膜的生長,造成內膜異位症。    
     
  在臨床研究報告中也指出,我們所處的環境中,具類荷爾蒙作用的內分泌干擾物 (EDCs),會導致人體引發雌激素作用。最新的研究顯示,在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的尿液中檢驗出塑化劑的代謝物 MnBP,比沒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人含量增加超過 47%。    
     
  此項研究負責人為不孕症權威曾啟瑞教授,他同時也指出 MnBP 通常存在於保鮮膜、塑膠製品、乳液、化妝品、香水、指甲油、嬰幼兒配方奶粉。    
     
  同時在抽血報告中也發現,患者體內的塑化劑和鉛含量都偏高,證實了環境荷爾蒙與子宮內膜異位症息息相關。長期累積下來,也讓子宮內膜異位病變的機率大增!    
     
  這樣做可避開環境荷爾蒙    
     
  1.減少塑膠製品的使用。    
  2.勿用塑膠製品盛裝食物,熱食和冷飲、冰品都應避免。    
  3.減少購買寶特瓶裝的水及飲料。    
  4.別用保鮮膜覆蓋食物進行微波。    
  5.環境中的戴奧辛易囤積在內臟及脂肪內,應減少野放飼養的鴨、鵝、放山雞等的脂肪和內臟。    
  6.多喝水及吃十字花科的蔬菜,再加上規律運動,有塑化劑排除體內。    
     
  資料來源:    
     
  國健署 – 105癌症登記報告    
     
  台灣醫學會 – Endocrine related diseases—Starting from breast cancer and endometriosis    
     
  國泰醫院綜合醫院 – 子宮內膜異位    
     
  長安醫院 – 小心環境荷爾蒙!避免子宮內膜異位症    
     
  文 / 彭幸茹  圖 / 何宜庭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