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推動健保特材改革,依「臨床實證」等級訂定健保差額負擔比例

2020.05.07

為增進民眾使用新式醫材的可近性,提升差額負擔之效益,中央健康保險署依據衛生福利部公告修訂之「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以下簡稱「藥物支付標準」)第52條之4條文,改依「臨床實證」等級而訂定合理的健保給付比例及民眾自付差額費用範圍,並降低同功能特材在各院所間的收費差異。首批適用新法的「人工頸椎椎間盤(Cervical Artificial Disc)」、「特殊功能及材質脊椎間體護架(CAGE)」及「經導管置換瓣膜套組」等3類醫材計61品項,已於今年3月健保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通過,健保署已報請全民健康保險會討論,待衛福部公告實施後,便能真正嘉惠民眾,估計一年約有9,100人次受惠。

8種癌症與情緒有關 醫曝:這類性格罹癌機率最高

2020.05.06

癌症連37年排名十大死因第一名。除了體質及飲食影響,罹患癌症與情緒其實也有很大的關聯!科學研究結果指出,目前與情緒有關的疾病,已達到200多種,在患病人群中,70%以上都和情緒有關。健康的人因為氣血循環良好,新陳代謝運作正常,有足夠的免疫力對抗和抑制發炎。但若情緒鬱悶又沒有適當管道宣洩,久了就會損害臟腑,形成慢性發炎體質,提高罹癌機率。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導致人心惶惶,情緒緊繃,TVBS《健康2.0》主持人鄭凱云,特別邀請敏盛醫院研究副院長江坤俊、預防醫學醫師洛桑加參、台灣國際健康新知推廣協會理事長黃鼎殷、心理諮商師許皓宜、氣功名師彥寬、料理人雷議宗,與大家討論哪些癌症的引發與情緒息息相關,又要如何調整個性及飲食,適時放鬆身心,遠離癌症威脅。

金融界學者沈中華胃癌病逝!這4種人是胃癌高危險群 !

2020.05.05

在金融學術界頗有知名的實踐大學財金系教授沈中華,在昨天(22日)凌晨因胃癌病逝,震驚學術界的人!其實沈中華和胃癌奮鬥多年,但這半年病情急轉直下,在昨天病逝。但其實因胃癌病逝的知名人士非常多,包含藝人徐華鳳、作曲人殷文琪、導演林鷹,胃癌高居十大癌症之中。

前台灣省議會議長劉炳偉「口腔癌」病逝!享壽67歲 前台灣省議會議長劉炳偉「口腔癌」病逝!享壽67歲

2020.04.29

前台灣省議會議長劉炳偉在今天21日凌晨2點,因罹患口腔癌在板橋中興醫院過世,享壽67歲。 根據《三立新聞網》指出,劉家在地方深耕多年,在政壇20餘年在地方影響力頗深,劉炳偉的父親是板橋首任市長劉順天,劉炳偉則是前台灣省議會議長,其女劉美芳則是連任三屆的新北市議員。

12指腸癌難發覺 醫曝常見症狀

2020.04.27

曾入圍金鐘獎和金馬獎的43歲女星蕭淑慎,日前在臉書直播坦承自己去年就得了十二指腸癌,經過1年標靶藥物治療,腫瘤從8.5公分縮小到3.6公分。今年2月開刀切除一部分十二指腸、 胃,摘除了胰臟頭、膽跟膽管,手術歷經6.5小時,體重掉了10公斤,目前逐漸恢復中。她說,去年2月時感覺人魚線(腹肌)很痛,原以為只是肌肉拉傷,後來去醫院檢查才發現體內長了惡性腫瘤,除了感謝家人陪伴,也提醒民眾注意身體健康。

  • 第一頁
  • 上一頁
  •  / 108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推動健保特材改革,依「臨床實證」等級訂定健保差額負擔比例

  
 
  推動健保特材改革,依「臨床實證」等級訂定健保差額負擔比例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原載:衛福部中央健保署
 
     
  為增進民眾使用新式醫材的可近性,提升差額負擔之效益,中央健康保險署依據衛生福利部公告修訂之「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以下簡稱「藥物支付標準」)第52條之4條文,改依「臨床實證」等級而訂定合理的健保給付比例及民眾自付差額費用範圍,並降低同功能特材在各院所間的收費差異。首批適用新法的「人工頸椎椎間盤(Cervical Artificial Disc)」、「特殊功能及材質脊椎間體護架(CAGE)」及「經導管置換瓣膜套組」等3類醫材計61品項,已於今年3月健保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通過,健保署已報請全民健康保險會討論,待衛福部公告實施後,便能真正嘉惠民眾,估計一年約有9,100人次受惠。    
     
  隨著醫療科技進步,新功能醫材不斷推陳出新,廠商也多半以新材質、新功能作為訴求,鼓吹病人選擇自費醫材,根據健保署統計,108年間民眾選擇全額自費醫材的費用,是103年的4倍。但由於醫病之間的資訊不對等,民眾往往無從判斷新的醫材究竟有多好,也不知道多花一些錢來支付該筆費用,是否能帶給病人的真正臨床效益,久而久之,坊間因此出現「健保給付的是次等貨」、「自費的比較好」等以訛傳訛的說法。   
     
  為此,健保署逐步推動多項務實的改革。首先是盤點所有自費醫材品項,邀請醫材許可證持有廠商、醫院代表們及臨床專家來溝通,重新研議如何以合理的價格,為民眾收載臨床治療必要的醫材,減少民眾自費品項;其次,健保署以「病人為中心」,客觀評估自費醫材於臨床使用帶給病人的真正效益,並依「臨床實證」等級而訂定合理的健保差額給付比例,健保最高給付40%,民眾最低自付60%,從而減輕民眾疾病治療的負擔,又可讓民眾使用到新式醫材。換言之,對病人有利且臨床實證越好的新醫材,健保給付比例越高,民眾自付差額比例越低。此外,同功能類別的醫材在各院所間收費之差距將規定在合理範圍。   
     
  以治療退化性椎間盤等疾病的「人工頸椎椎間盤」為例,目前多數院所收費約25.5萬元,最高可達30萬元。經過健保署數次與臨床專家討論,考量人工頸椎椎間盤用於執行頸椎椎間盤置換術,功能不同於健保已給付的脊椎間體護架,又其短期療效顯示能減少鄰近節段病變及退化機率,增加頸椎活動度及提升整體治療成功率,但長期療效尚待研究,所以同意在有限的健保資源下,納入差額負擔。經共擬會議核定費用約23.3萬元,依藥物支付標準及自付差額特材作業規範之規定,健保給付核定費用的20%,民眾自付80%,自付差額上限約18.7萬元,未來院所向民眾收費不得超過此金額,估計每年約2,500人次受惠,至於健保財務負擔約1.17億元。   
     
  同樣治療退化性椎間盤等疾病的「特殊功能及材質脊椎間體護架」,考量現行術式是從背後置放為主,雖然健保給付的脊椎間體護架,已能符合基本醫療需求,但為使健保收載特材能與時俱進,同意從前面置放或具臨床實證顯示有較佳融合率的新特材,總共3大類40品項納入差額負擔。共擬會議核定費用約5.1萬元~17.6萬元,健保給付其核定費用的20%,民眾自付80%,自付差額上限因不同功能類別而異,約4萬元~14.1萬元,估計每年約6,200人次受惠,健保財務負擔約9.2千萬元。    
     
  另外,用來治療嚴重心臟主動脈狹窄的「經導管置換瓣膜套組」,臨床實證顯示對於高風險或無法接受傳統開胸手術置換心臟瓣膜的病患,具有較低的死亡率及合併症,臨床療效及安全性較高,共擬會議核定費用約109.7萬元,健保給付其核定費用的30%,民眾自付70%,自付差額上限約77萬元,估計每年約400人次受惠,由健保財務負擔約1.3億元。   
     
  健保署表示,上述第一批適用新法的3類醫材,將待衛福部公告實施後嘉惠民眾。未來健保署也會依臨床實證滾動式檢討。此外,健保署亦正研議針對現行收載的9類差額特材(義肢除外),進行核定民眾自付差額的上限。健保署將持續研議尚未給付的醫材,尤其是自費金額占率達65%的骨科及神經外科手術醫材,以保障民眾權益,同時也期待醫事人員優先考慮使用健保給付的特材(包含健保全額給付及民眾自付差額),減少民眾的自費負擔,共創病人、醫療提供者、健保及產業界多贏局面!   
     
  新聞發布日期:109-05-07 
   

  8種癌症與情緒有關 醫曝:這類性格罹癌機率最高

  
 
  8種癌症與情緒有關 醫曝:這類性格罹癌機率最高    
  TVBS NEWS
原載:TVBS NEWS
 
     
  癌症連37年排名十大死因第一名。除了體質及飲食影響,罹患癌症與情緒其實也有很大的關聯!科學研究結果指出,目前與情緒有關的疾病,已達到200多種,在患病人群中,70%以上都和情緒有關。健康的人因為氣血循環良好,新陳代謝運作正常,有足夠的免疫力對抗和抑制發炎。但若情緒鬱悶又沒有適當管道宣洩,久了就會損害臟腑,形成慢性發炎體質,提高罹癌機率。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導致人心惶惶,情緒緊繃,TVBS《健康2.0》主持人鄭凱云,特別邀請敏盛醫院研究副院長江坤俊、預防醫學醫師洛桑加參、台灣國際健康新知推廣協會理事長黃鼎殷、心理諮商師許皓宜、氣功名師彥寬、料理人雷議宗,與大家討論哪些癌症的引發與情緒息息相關,又要如何調整個性及飲食,適時放鬆身心,遠離癌症威脅。    
     
  洛桑加參觀察不同科別的候診室,發現因腸胃狀況就診的病患,在性格上多半容易緊張、焦慮。而做事要求效率、容易發怒的人,容易造成心血管負擔,這類型的病人多往心臟科報到。江坤俊也曾遇過一名病患,明明追蹤很多年都沒有復發,但因先生過世打擊太大,之後追蹤就發現乳癌復發。因為,人體有稱為「快樂因子」的多巴胺,會活化體內的免疫系統,治療癌症的效果比一般的免疫細胞更好。他表示「人說病由心生,乳癌發生的現象,會隨著心情緊張而變得嚴重」。當與親人發生衝突,左邊乳房容易出狀況;當與他人或是配偶起衝突,則是右邊乳房容易出問題。黃鼎殷補充,如一個人個性急躁、常感到力不從心,會提高罹患甲狀腺癌的機率。當常有情緒消化不良的情形,就可能引發胃癌。沒有安全感,常對自己的表現不滿意者,罹患淋巴癌的機率就會提高。另外,肝癌、大腸直腸癌、肺癌及胰臟癌的發生,也與情緒相關。    
     
  有些性格罹患癌症的機率特別高!醫學上將人的性格分為A型、B型和C型三種類型,三種性格衍生出的負面情緒,會提高罹患癌症的機率。A型性格的人,爭強好勝,易情緒激動,「兒茶酚胺」分泌旺盛,讓血壓升高,長期下來可能會造成高血壓。B型的人知足隨和,適應力強,是「長壽性格」。C型性格的人易焦慮、容易生悶氣,被稱為「癌症性格」。這類型的人會為了迎合他人,壓抑自己的想法以及負面情緒,長久累積的鬱悶和壓力,會干擾身體的自律神經與免疫系統運作,然後氣結、氣淤,越積越嚴重,增加罹癌可能。    
     
  當自我情緒管理出問題,往往跟吃錯東西有關!洛桑加參發現,印度教、佛教瑜伽士,修行期間會攝取「悅性飲食」,降低消化代謝的負擔。所謂的「悅性食物」,具有易消化、新鮮、有安撫性的特性,例如水果和蔬菜、大部分草藥和香料、穀物、牛奶等,穩定身心,讓精力充沛,遠離癌症病痛!要了解更多「情緒致癌」的相關內容,請鎖定TVBS 56頻道每週五早上9點,六、日晚間7點《健康2.0》,節目中將有詳盡的示範和解說。《健康2.0》Line官方帳號,也已與『疾管家』合作,除可以協助使用者查詢,附近藥局口罩庫存量,如身體有異狀,也可查詢附近有哪些診所,協助民眾做好自我防護。    
     
   

  金融界學者沈中華胃癌病逝!這4種人是胃癌高危險群 !

  
 
  金融界學者沈中華胃癌病逝!這4種人是胃癌高危險群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在金融學術界頗有知名的實踐大學財金系教授沈中華,在昨天(22日)凌晨因胃癌病逝,震驚學術界的人!其實沈中華和胃癌奮鬥多年,但這半年病情急轉直下,在昨天病逝。但其實因胃癌病逝的知名人士非常多,包含藝人徐華鳳、作曲人殷文琪、導演林鷹,胃癌高居十大癌症之中。    
     
  近年來胃癌的罹患率逐年下降,但根據衛生福利部國健署癌症登記報告顯示,排名十大癌症死因,男性為第7位、女性為第10位,每年大約有兩千人死於胃癌,其中日本更是全球胃癌罹患率最多的國家,馬偕醫院一般外科劉建良醫師推測,影響最大的罪魁禍首可能是「食鹽」。    
     
  由於胃癌早期很難發現,症狀和胃潰瘍的是幾乎一樣,通常發現都已經到了轉移的時候。第1期胃癌術後5年的存活率有90%以上,但到了第3期只剩50%,尤其第3期末更低。因為當胃癌擴散時,預後狀況是很差的。    
     
  胃癌四大高風險族群    
     
  一、幽門螺旋菌感染者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80萬胃癌患者中,33萬5千人胃中有幽門螺旋桿菌的蹤跡,罹患胃癌的機率較正常人高八倍。    
     
  多項醫學研究證實,生長在胃部底端的幽門螺旋桿菌與胃癌有著密切的關係,有像是萎縮性胃癌、非典型增生癌前病變,還有胃癌家族史,都應進行幽門螺旋桿菌檢查,如果呈現陽性反應,需要進行完整療程的藥物根除治療。    
     
  有胃炎復發或是十二指腸潰瘍,或是其他原因需要長期服用制酸劑治療的人,也要檢查幽門螺旋桿菌。    
     
  二、愛吃醃製、燻烤食物的人    
     
  在攝取這類食物時,不自覺中攝取過量的食鹽與硝酸鹽,高濃度的攝取會造成「胃黏膜」的損傷,甚至有可能導致萎縮性胃炎。另外食物中的亞「硝酸鹽」也是一個關鍵因素,此外常吃燻、烤食物的人,也比較容易得到胃癌。 bsp;  
     
  一些胃癌高發生率地區居民的食品,如蠶豆﹑甘藍菜﹑及醬油中都含有大量致突變性之亞硝基引朵化合物,由此更可證實硝酸鹽及亞硝酸鹽與胃癌的關係。盡量保持低鹽低油的飲食,多吃新鮮的水果蔬菜。    
     
  三、曾動過胃切除手術者    
     
  胃黏膜層因發炎而變薄的,讓胃腺體萎縮,胃液分泌又減少,不易將滲入增殖區的致癌物沖走,且黏膜層變厚,接觸外來致癌物機會增加。    
     
  四、胃黏膜有異常者    
     
  同時在抽血報告中也發現,患者體內的塑化劑和鉛含量都偏高,證實了環境荷爾蒙與子宮內膜異位症息息相關。長期累積下來,也讓子宮內膜異位病變的機率大增!    
     
  胃酸分泌減少,導致細菌在胃中容易滋生,這些細菌會活化食物中的致癌物。    
     
  參考資料    
     
  馬偕醫院衛教天地    
     
  Gastric Cancer Treatment–Patient Version What’s New in Stomach Cancer Research?    
     
  文/王芊淩、圖/何宜庭    
     
   

  前台灣省議會議長劉炳偉「口腔癌」病逝!享壽67歲 前台灣省議會議長劉炳偉「口腔癌」病逝!享壽67歲

  
 
  前台灣省議會議長劉炳偉「口腔癌」病逝!享壽67歲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前台灣省議會議長劉炳偉在今天21日凌晨2點,因罹患口腔癌在板橋中興醫院過世,享壽67歲。    
     
  根據《三立新聞網》指出,劉家在地方深耕多年,在政壇20餘年在地方影響力頗深,劉炳偉的父親是板橋首任市長劉順天,劉炳偉則是前台灣省議會議長,其女劉美芳則是連任三屆的新北市議員。    
     
  去年女兒劉美芳本有意參選板橋東區立委,但因劉炳偉罹癌開刀後身體狀況不理想,去年檢查報告出爐,確定癌細胞移轉至其他部位,在今天凌晨傳出病逝消息。   
     
  口腔癌是「最短命」癌症!    
     
  口腔癌一直有「最短命的癌症」之稱,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罹患口腔癌的人,平均少活16.3年;而且患者有越來越年輕的趨勢。    
     
  而其中抽菸、飲酒、嚼檳榔是口腔癌的主要危險因子,三種習慣都有的人,得到口腔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23倍。2017年,國家衛生院的研究中就發現,習慣喝酒的人,得到口腔癌的機率會增加3.8倍。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報告也表示,40%以上的口腔癌與酒精有關,抽菸則是40歲以下人群罹患口腔癌的禍首。    
     
  不過除了抽菸、喝酒、檳榔之外,還有另一個容易被忽略的致癌因子,就是「刺激性食物」,像是辣的、高溫的食物,都會刺激口腔黏膜而導致癌變。如果喝65°C以上的熱湯、熱飲,被燙傷的口腔黏膜,在不斷修復的過程中,很可能發生「錯誤」,反而長出不該長的癌細胞。    
     
  口腔癌的可能症狀    
     
  口腔癌的可能症狀 醫師提出「預防口腔癌5字訣–破、斑、硬、麻、腫」,提供民眾做為預防口腔癌的自我檢查參考。    
     
  破–在同一部位持續兩星期以上未癒合的口腔潰瘍、嘴破。    
     
  斑–口腔癌癌前病變,指口腔內出現不明的白斑、紅斑或突起物。    
     
  硬–口腔內或頭頸部有持續性之腫塊,觸摸時不一定會疼痛,口腔內腫塊偶有伴隨不明原因出血情形。    
     
  麻–感覺異常,如舌或唇麻木感,說話、吞嚥、咀嚼感覺麻木。    
     
  腫–因腫瘤而臉型腫脹,或頭頸部左右兩邊不對稱。    
     
  建議可以照著鏡子,定期進行自我口腔黏膜檢查。若發現有上述任何異常,或有持續性之張口困難、舌頭活動困難、聲音改變、耳朵疼痛(轉移痛)等情形,也應盡速就醫檢查,早期診斷、及早治療。    
     
  文、圖/王芊淩    
     
     
   

  12指腸癌難發覺 醫曝常見症狀

  
 
  12指腸癌難發覺 醫曝常見症狀   
  中時電子報
原載:中時電子報
 
     
  曾入圍金鐘獎和金馬獎的43歲女星蕭淑慎,日前在臉書直播坦承自己去年就得了十二指腸癌,經過1年標靶藥物治療,腫瘤從8.5公分縮小到3.6公分。今年2月開刀切除一部分十二指腸、 胃,摘除了胰臟頭、膽跟膽管,手術歷經6.5小時,體重掉了10公斤,目前逐漸恢復中。她說,去年2月時感覺人魚線(腹肌)很痛,原以為只是肌肉拉傷,後來去醫院檢查才發現體內長了惡性腫瘤,除了感謝家人陪伴,也提醒民眾注意身體健康。   
     
  專長內視鏡、小腸疾病的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陳建全以個人經驗來說,「1年看不到1個,」他認為可能是基因問題導致。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劉毓寅則指出,由於這地方臨近胰臟、膽道及胰管膽管出口的壺腹部,排除胰臟癌、膽道癌及壺腹部癌,單純十二指腸癌的狀況很少,「一般腸癌的發生率是胃癌的1%,十二指腸癌發生率又更少。」   
     
  由於沒有症狀,十二指腸癌不易早期查覺,「出現症狀時,通常已較嚴重,」陳建全說,像腹痛、貧血(腫瘤生長過程會流血,或是腫瘤出血),疲倦(因為貧血)、解黑便(腫瘤出血)都很常見,少數人因腫瘤壓迫造成腸阻塞,出現吃不下、噁心、嘔吐狀況。   
     
  十二指腸癌的腹痛多半發生在上腹部,類似胃潰瘍疼痛,也就是吃飽或肚子餓時胃會脹痛;但如果發生在十二指腸包含壺腹部的第2段(共分4段),就會出現黃疸、胰臟發炎等症狀。   
     
  陳建全表示,如果腫瘤比較表淺,做內視鏡就可刮除,如果腫瘤深度達到十二指腸黏膜下層外,就要手術切除其它部位。以蕭淑慎為例,切除胃、十二指腸及膽囊等,屬於大範圍切除,劉毓寅推估應是腫瘤影響到十二指腸第2部分中的壺腹部,才會使用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   
   
  這種手術又稱惠普氏手術,是一般消化外科最複雜的手術,像胰臟腫瘤、十二指腸腫瘤、壺腹癌或下端膽道癌、慢性胰臟炎等疾病,都會採行這種手術方式。通常切除範圍包括胰頭、十二指腸、空腸、膽管、膽囊及胃等,手術風險高,約有5%的病人可能因而死亡。「早期多用傳統剖腹手術,但如今腫瘤在3公分以下、沒有侵犯到大血管,可以考慮使用腹腔鏡或達文西等微創手術,雖然花費較長的手術時間,好處是傷口小、出血量少,病人恢復較快,」劉毓寅說。   
     
  至於十二指腸癌5年存活率,「按照癌症原發細胞組織不同,預後結果不同,」劉毓寅說,胰臟、膽管及十二指腸長出來的癌症,預後最差,5年存活率約1成,而膽胰管出口的壺腹癌症相對較好,5年存活率約為4成。   
     
  出院回家後,飲食要特別注意。「要吃容易消化的,不要吃太複雜的食物如牛排、麻辣鍋、肉粽、年糕等,」劉毓寅提醒,開刀後患者體內的消化酵素變少,初期最好吃容易消化的流質、粥或軟飯,且最好細嚼慢嚥、少量多餐。通常開刀1個月內身體較虛弱,宜休養,2~3個月時可做輕微運動,3個月後應可恢復原本活動力的8成。   
   
  要提醒的是,雖然十二指腸癌發生率很低,但藉由胃鏡檢查,可以早期揪出常見的消化道癌如胃癌與食道癌。陳建全提到,若有吞嚥疼痛、困難或上腹部疼痛等狀況,建議可以做胃鏡檢查;另外,如果有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一個月降3~5公斤)合併胃腸不適症狀,劉毓寅建議,先至肝膽腸胃內科就診。   
     
  至於十二指腸潰瘍會不會變成十二指癌?陳建全認為機率很小,十二指腸潰瘍多半是良性的,吃藥可以控制得很好,不必過度擔心。   
     
  文章來源:※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中時電子報)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