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癌症免疫治療藥物竟然使肺癌病患的髮色變「黑」了

2017.09.27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療法(免疫治療的一種)是癌症病患的新希望,最早被運用於黑色素細胞瘤的患者,近來也被用於治療大腸癌、肺癌,有些病患甚至因此完全痊癒了。由於此免疫療法的施行尚未普遍,因此仍有許多有待釐清的部分。最近西班牙的科學家發現,頭髮由白變黑也是此療法的 「副作用」,但是似乎有些好處。

30年沒新藥推出 膀胱癌年奪900條國人生命

2017.09.27

癌症長期高居國內10大死因之首,其中每年奪去約900條人命的膀胱癌,因30年來無新藥推出,故也有「沙漠癌症」之稱;70多歲的病友賴伯伯,罹病後,陸續經歷手術失敗、化療副作用纏身,自己和家人都相當痛苦,幸在接受新的免疫療法後,至今2年皆無復發,已可恢復過往的生活品質。

肺癌跨團隊加標靶藥物治療 低副作用提高生活品質

2017.09.25

一名七十歲的肺癌第四期女性患者,服用標靶藥物三個月多後,腿部皮膚粗糙乾裂,還出現嚴重的甲溝炎症狀,雙腿指甲周圍出現紅腫疼痛,有時甚至化膿,痛到無法行走,需要服用止痛藥、抗生素。後來改以副作用較低的第一代TKI標靶藥物治療後,三週內症狀便緩解,患者重拾以往生活品質。

罹癌別害怕 醫病共享決策找出最佳治療方針

2017.09.11

當患者罹患癌症時,對於未來治療的徬徨,可想而知。台南市立醫院血液腫瘤科李楊成醫師表示,癌症病友容易心生恐懼,透過醫病共享決策,由醫師與癌症個管師協助癌友了解病症,學習戰勝未知,再一起決定治療方針。

肺癌新曙光 免疫療法喚醒抗癌免疫力

2017.09.10

一位84歲的爺爺,罹患肺部的鱗狀上皮癌第四期,原本使用化療效果不佳。在醫師的建議下使用免疫療法,經過三次療程後,腫瘤從6公分縮小到幾乎看不見,重啟肺癌患者一線生機。不過昂貴的費用,讓家屬無力長期負擔,結果一停止治療,病患的腫瘤再度復發。

  • 第一頁
  • 上一頁
  •  / 108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癌症免疫治療藥物竟然使肺癌病患的髮色變「黑」了

 
  癌症免疫治療藥物竟然使肺癌病患的髮色變「黑」了  
  2017-09-27 09:58〔科技新報/作者YAP KUO〕
原載:科技新報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療法(免疫治療的一種)是癌症病患的新希望,最早被運用於黑色素細胞瘤的患者,近來也被用於治療大腸癌、肺癌,有些病患甚至因此完全痊癒了。由於此免疫療法的施行尚未普遍,因此仍有許多有待釐清的部分。最近西班牙的科學家發現,頭髮由白變黑也是此療法的 「副作用」,但是似乎有些好處。

巴塞隆納自治大學(Autonomous University of Barcelona)的皮膚科醫師 Noelia Rivera 博士說:「當我們最初注意到有一名接受免疫治療的病患頭髮變黑時,一度認為這只不過是個別的案例;但是當研究團隊比較其他病患接受免疫療法後的髮色與他們先前照片的差異後,結果顯示這並非個案,52 名接受免疫治療的患者中,就有 14 名頭髮顏色變深了。」

在這 14 名髮色有變化的患者中,13 名顏色由灰變咖啡色或黑色,另一名則是一小撮一撮的變黑。本次研究的病患為肺癌患者,但先前黑色素細胞瘤患者進行免疫治療時,則觀察到髮色會變淡;至於不同癌症病患的反應為何不同則仍不清楚。本次的發現已刊登於今年 7 月的《美國醫學會皮膚學期刊》(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ine Association Dermatology)上。

有趣的是,14 名髮色變黑的病患中,有 13 名對於免疫治療的反應較其他髮色未產生變化者佳。研究人員推測,也許髮色變黑可以做為肺癌病人對於免疫治療反應的指標。

《美國醫學會皮膚學期刊》的主編、西北大學的皮膚學教授 June Robinson 博士說:「這次的發現令人十分意外,也相當地吸引人們的目光,非常值得進一步研究。但是目前要宣稱免疫治療也可用於改善頭髮變白仍言之過早。」

許多人都知道,癌症病患若接受化學藥物治療或放射線治療會有掉髮的副作用,免疫治療的作用機轉與上述兩種治療完全不同,主要在於活化病患自身的免疫細胞以對抗癌細胞,因此會造成不同的副作用:被喚醒的免疫系統可能過於亢進,而攻擊正常健康的器官組織,造成肺炎、肝炎以及皮膚疹。

由於所有的癌症藥物都對身體有不良的副作用,因此免疫治療藥物不可能直接運用於改善白髮的問題。但如果本次的發現是真的,專責藥物開發的科學家可以藉由深入了解其作用機轉後,發展出較安全使髮色變黑的藥物。

其實製藥產業對於如何巧妙的運用藥物的「副作用」於其他的適應症已很有經驗,例如用於除皺紋的肉毒桿菌,原本是用於治療肌肉痙攣;可促進睫毛生長的雅睫思睫毛用液,先前是降眼壓用藥;而造福廣大男性「雄性禿」患者的柔沛,則曾用於治療男性前列腺肥大。也許有一天癌症免疫治療的意外發現,真的能促成改善白頭髮新藥物的成功研發。

 
 

  30年沒新藥推出 膀胱癌年奪900條國人生命

 
  30年沒新藥推出 膀胱癌年奪900條國人生命  
  2017-09-27 20:28〔中時電子報/中國時報記者倪浩倫〕
原載:中時電子報
 
 
 

癌症長期高居國內10大死因之首,其中每年奪去約900條人命的膀胱癌,因30年來無新藥推出,故也有「沙漠癌症」之稱;70多歲的病友賴伯伯,罹病後,陸續經歷手術失敗、化療副作用纏身,自己和家人都相當痛苦,幸在接受新的免疫療法後,至今2年皆無復發,已可恢復過往的生活品質。

統計顯示,膀胱癌為男性10大癌症之一,每年約新增2000名案例,且屬於泌尿道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初期會有間歇性血尿,但因不會疼痛,常遭人忽略而延遲就醫,故臨床觀察發現,膀胱癌患者確診時,通常已惡化到第3、第4期。

台灣楓城泌尿學會理事長、台大泌尿部主任蒲永孝指出,現行膀胱癌常見的治療方式,包含手術切除膀胱、化療、放射線療法、以及舊的卡介苗灌注免疫療法;他補充,由於各療法皆有很高的復發率,患者最後仍可能需要切除膀胱,心理、生理都面臨極大挑戰。

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腫瘤科主任張文震表示,膀胱癌在過去30年一直苦無新藥,傳統的化療不僅副作用強,還可能讓癌細胞產生抗藥性而讓成果回到原點、甚至更加惡化;他說,現有新的免疫藥物出現,透過重新活化人體免疫力、利用自身免疫力來抗癌,不僅沒有化療的不適感,且一旦抗癌免疫機制建立完成,便能持續性的發揮作用,增加長期存活的機會。

張文震提醒,膀胱癌的危險因子包含吸菸、長期接觸染料、工業污染、服用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材等,民眾若因故水喝得少又常憋尿,也容可能導致膀胱癌找上門;除了要定期檢查之外,若發現小便時有血尿症狀,務必立即就醫,達到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的效果。

 
 

  肺癌跨團隊加標靶藥物治療 低副作用提高生活品質

 
  肺癌跨團隊加標靶藥物治療 低副作用提高生活品質  
  2017-09-25 15:14〔華視新聞網/記者陳怡婷/台北報導〕
原載:華視新聞網
 
 
 

一名七十歲的肺癌第四期女性患者,服用標靶藥物三個月多後,腿部皮膚粗糙乾裂,還出現嚴重的甲溝炎症狀,雙腿指甲周圍出現紅腫疼痛,有時甚至化膿,痛到無法行走,需要服用止痛藥、抗生素。後來改以副作用較低的第一代TKI標靶藥物治療後,三週內症狀便緩解,患者重拾以往生活品質。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王喬弘表示,肺癌治療目的除了延長病患生命之外,讓患者在有效治療的同時,擁有好的生活品質,進而維持治療信心,也是相當重要的一部分。目前針對晚期肺腺癌患者,健保署已將三種第一、二代口服EGFR標靶藥物納入給付,其治療效果、方便性及病患生活品質都比傳統化療來得高,也都可讓患者壽命延長至少2到3年。第一、二代EGFR標靶藥物運用在肺癌治療,存活期差不多,不過副作用影響程度卻各有不同。而臨床經驗告訴我們,當病患產生嚴重副作用時,不只影響病患,也影響負責照護的家人之生活品質。

面對肺癌治療時,如何同時讓病友及其照護者保有生活品質? 王喬弘醫師表示: 「以國內第一個針對肺癌及生活品質的多面向研究為例,使用第一代TKI標靶藥物治療後,不僅副作用較輕微,更有四成以上肺癌患者的症狀,在兩週內皆獲得改善。隨著肺癌治療個人化,精準化的時代已來臨,病人在合適的治療下,仍可保有生活品質。」

「常有病患的副作用嚴重到滿臉痘無法出門、甲溝炎影響到行走困難。」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血液腫瘤科主任鄭企峰表示,過去不乏患者因副作用難忍,自行停藥導致腫瘤復發、胸水淤積,影響後續治療進程,實在令人惋惜。建議患者一旦標靶藥物出現難以承受的副作用,切莫擅自停藥,主動與主治醫師討論,才有機會提升抗癌成效。

「在治療前期,我們會召集病理科、放射科、腫瘤科、胸腔科、皮膚科、整形外科等跨科系醫療團隊,當副作用產生時第一時間介入治療,也有個案管理師密切追蹤。」鄭企峰主任認為,透過治療前跨科別的衛教溝通,可以增加治療順從性,也可以減少病患藥物劑量調整的次數,增加治療信心,

王喬弘醫師說明,目前臨床上有六成左右晚期患者,使用第一線EGFR標靶藥物,十至十二個月之後,癌細胞會因基因突變和改變生長方式,產生抗藥性。其中,使用第一代標靶藥物,約有五成會產生T790M基因突變,所幸,目前尚有第三代標靶藥物可接續治療,爭取更長的存活期。

鄭企峰主任提醒,標靶藥物不斷研發,目前已有多種不同治療策略,患者只要好好遵從醫囑,都有機會提升抗癌成效,「副作用雖然無法完全不發生,但透過跨團隊照護,仍可找出副作用相對較小,符合患者期待的治療。此外,一旦遇到任何不適副作用,儘速與醫師溝通,才能在治療同時,即時保有生活品質,讓抗癌之路保有信心跟尊嚴。」

 
 

  罹癌別害怕 醫病共享決策找出最佳治療方針

 
  罹癌別害怕 醫病共享決策找出最佳治療方針  
  2017-09-11 17:01(NOW今日新聞/記者黃文博/台南報導〕
原載:NOW今日新聞
 
 
 

當患者罹患癌症時,對於未來治療的徬徨,可想而知。台南市立醫院血液腫瘤科李楊成醫師表示,癌症病友容易心生恐懼,透過醫病共享決策,由醫師與癌症個管師協助癌友了解病症,學習戰勝未知,再一起決定治療方針。

61歲陳先生五月被診斷為大腸癌第三期,開刀切除病灶後需接受化療以求更好療效,李楊成醫師與呂雅亭癌症個管師透過醫病共享決策,分析兩種治療方式的利弊、患者對於治療的考量及期待,以協助陳先生做出最適的選擇。

李楊成表示,大部分的癌友開刀後,如果需要接受化療,心情都很緊張,很多會問「不是都開刀了,為什麼還要化療?」,以大腸癌為例,第二期高危險群以及第三期、第四期患者都會建議接受化療。而化療又分口服與注射,各有優缺點,經過醫病雙向溝通,協助病友找出符合其偏好的治療就是最佳方式。

一般外科林逸文副院長表示,疾病治療尤其是癌症,與家人充分的溝通以及支持有助於提升治療成效,醫病共享可以協助醫師、患者與親屬建立互信關係,讓患者更有信心面對治療。 經過李楊成與呂雅亭個管師的淺顯易懂且詳細解說,並將醫病共享決策輔助評估表帶回與家人商討,終於做出最佳決定。

李楊成認為,治療是需要雙向互動的,醫療人員有責任協助患者了解各種治療方針的利弊,選出最適合患者的方式,讓病友參與治療決定,而非只是被動的接受治療指引,當病友了解病症,並詳細評估後,醫病雙方才能訂定出最佳治療目標。

 
 

  肺癌新曙光 免疫療法喚醒抗癌免疫力

 
  肺癌新曙光 免疫療法喚醒抗癌免疫力  
  2017-09-10 13:35〔UDN元氣網/聯合報記者張益華報導〕
原載:UDN元氣網
 
 
 

一位84歲的爺爺,罹患肺部的鱗狀上皮癌第四期,原本使用化療效果不佳。在醫師的建議下使用免疫療法,經過三次療程後,腫瘤從6公分縮小到幾乎看不見,重啟肺癌患者一線生機。不過昂貴的費用,讓家屬無力長期負擔,結果一停止治療,病患的腫瘤再度復發。

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醫師黃俊耀說,肺癌中約六成的病患是肺腺癌,其中一半以上的患者EGFR(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呈現陽型,可以透過標靶藥物控制病情;但另外近三成的病患是鱗狀上皮癌,過去這類患者就像孤兒,沒有適當的治療方式,只能害怕自己逃不過肺癌的魔掌。

免疫療法自去年九月開放應用在肺癌治療後,確實造福部分肺癌患者。黃俊耀表示,相較過去傳統化療副作用大,標靶藥物僅適合EGFR呈現陽型的患者,免疫療法是喚醒自身的T細胞,抑制癌細胞上的PD-L1和免疫細胞的PD-1不正常結合,用自身免疫系統殺死癌細胞,部分病患合併化療後效果更好。

黃俊耀說,目前透過PFS(無進展生存期)來評估病患在使用各種治療後到病情惡化的整體時間,光是免疫療法合併化療的PFS是13.6個月,單一使用免疫療法PFS是10.3個月,單純只做化療只有三個月,可見免疫療法提升了疾病的有效控制率和病患的存活率。根據歐洲腫瘤醫學會年會的發表,2014年到2016年的數據顯示,超過一半的癌症患者,在使用免疫療法後存活率超過兩年。

適合使用免疫療法的對象,目前以肺腺癌且基因檢測後呈現EGFR陰性的患者和鱗狀上皮癌末期患者,治療成效較佳。黃俊耀提醒,接受免疫療法後,人體荷爾蒙改變,可能出現甲狀腺亢進或低下,或是血糖不穩定的情形,必要時會轉介其他專科醫師合併治療,部分末期患者,嚴重的話恐出現間質性肺炎,引發呼吸衰竭危及生命。

不過現階段免疫療法,還未有健保給付,若有需求的民眾,除了請醫師評估病況外,還需考量自身的經濟能力,才能做長期又有效果的治療。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