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女性罹癌恐影響生育 冷凍胚胎、卵子一圓當媽夢

2017.11.21

年約40歲的黃小姐2009年確診罹患乳癌,在接受化學與荷爾蒙治療之前,先進行冷凍胚胎,雖然停藥半年後已自然懷孕,但希望再懷第二胎卻始終懷不上,經解凍使用7年前冷凍胚胎,成功生下一名男嬰。醫師建議,癌患可預先考慮冷凍胚胎或卵子,為未來生育保留機會。

腹腔轉移腫瘤已失控 溫熱化療給她一線生機

2017.11.20

腹腔惡性腫瘤轉移難控制,溫熱化療搭配手術,幫患者找到一線生機,55歲的張女士,在2004年罹患第四期卵巢癌,接受治療後在2012年起癌症又復發轉移到腹部,到了2016年已經是第4次復發,開了數次的刀和化療,讓她身心俱疲,幾乎想放棄,直到接受嘉義長庚的手術搭配腹腔溫熱化療法,讓她手術切除轉移腫瘤,同時接受溫熱化療後,病情已有效控制,未再復發。

提高肺腺癌生活品質 第一屆TKI標靶藥物跨團隊接力治療

2017.11.17

「當初我要是知道吃這個藥會讓我全身上下長滿疹子,且奇癢無比,我寧可不吃,直接去安寧病房等死就好!」肺腺癌患者一方面要接受疾病治療,也希望生活品質能不受影響,上述的案例,因藥物的副作用,導致患者最後寧可放棄治療,也不願再換其他的治療方式,家屬除了感到遺憾,卻也無計可施。

乳癌殺不死 治癒後15年再纏身

2017.11.17

乳癌是癌症界的小強!英國最新研究顯示,乳癌就算在治癒後15年,也有極高的復發風險。科學家指出,罹癌時有大塊腫瘤或有擴散至淋巴結的患者是復發性高的風險群,而他們也將繼續研究延長服藥時間的優劣,並建議發過病的患者仍要時常注意自己的狀況。

癌症倖存者後續醫療護理成難題

2017.11.17

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一項新的研究發現,越來越多的新州和全美各地癌症倖存者得不到足夠的後續醫療護理。

  • 第一頁
  • 上一頁
  •  / 108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女性罹癌恐影響生育 冷凍胚胎、卵子一圓當媽夢

 
  女性罹癌恐影響生育 冷凍胚胎、卵子一圓當媽夢  
  2017-11-21 19:38  〔自由時報/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
原載:自由時報
 
 
 

年約40歲的黃小姐2009年確診罹患乳癌,在接受化學與荷爾蒙治療之前,先進行冷凍胚胎,雖然停藥半年後已自然懷孕,但希望再懷第二胎卻始終懷不上,經解凍使用7年前冷凍胚胎,成功生下一名男嬰。醫師建議,癌患可預先考慮冷凍胚胎或卵子,為未來生育保留機會。

台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陳美州表示,乳癌發生率增加,也逐漸年輕化,不少女性確診時都處於育齡階段,而部分癌症化學治療的藥物會抑制卵巢的功能,加上療程也需要一定時間,可能錯過合適受孕時機。不過,若可預先冷凍胚胎或卵子,待癌症治療完成,再解凍並植入胚胎,可讓人生規劃有較多選擇。

台大醫院婦產部主任陳思原指出,不只是乳癌,其他癌症也可如此做,是國際趨勢,且35歲以下冷凍胚胎或卵子,之後解凍成功懷孕率約可達5至7成。

舉例而言,一名24歲罹患血癌的女性,在接受骨髓移植之前,先進行冷凍卵子,共計38顆,當完成癌症療程後,已完全停經,所幸解凍卵子順利受精,成功生下一名寶貝。

陳美州強調,目前冷凍胚胎或卵子的費用約需要10萬至12萬元,建議有需要的女性癌症患者,可與主治醫師討論、評估可行性。

 
 

  腹腔轉移腫瘤已失控 溫熱化療給她一線生機

 
  腹腔轉移腫瘤已失控 溫熱化療給她一線生機  
  2017-11-23 11:20 〔蘋果即時/記者黃仲丘/台北報導)
原載:蘋果即時
 
 
 

腹腔惡性腫瘤轉移難控制,溫熱化療搭配手術,幫患者找到一線生機,55歲的張女士,在2004年罹患第四期卵巢癌,接受治療後在2012年起癌症又復發轉移到腹部,到了2016年已經是第4次復發,開了數次的刀和化療,讓她身心俱疲,幾乎想放棄,直到接受嘉義長庚的手術搭配腹腔溫熱化療法,讓她手術切除轉移腫瘤,同時接受溫熱化療後,病情已有效控制,未再復發。

收治張女士的嘉義長庚婦產科主治醫師、嘉義長庚溫熱化療團隊副召集人陳兆瑜表示,卵巢癌約有60%~80%的腹膜轉移率,張女士在2004年罹患第四期,接受開刀、化療後因為對藥物反應很好,因此在2012年才又再復發,但到了2016年,已經是第四次復發,連同確診4期卵巢癌時已開了4次刀的她,對化療藥物的反應已十分不好,因此經評估,才讓她選擇能夠讓癌症細胞凋零、讓化療效果變好的腹腔溫熱化療,搭配手術的療法。

嘉義長庚醫院自2015年開始積極發展溫熱化療技術,嘉義長庚溫熱化療團隊召集人、嘉義長庚外科部部長黃文詩表示,相較於傳統的單純化療,溫熱化療能提高約10倍腹腔內化療藥物濃度,讓藥物對於癌症組織作用較深;溫熱本身即能讓癌細胞缺氧,進而破壞癌症細胞的DNA和RNA,讓癌症細胞凋零,因此有抑制癌症組織生長的效果;此外也能讓腹腔內的藥物濃度更均勻分布,因此也會讓化療有更好的效果。

黃文詩表示,造成腹膜癌的成因可分為,原發性的腹膜癌,如腹膜假性黏液瘤及腹膜間質瘤;以及其他癌症轉移而來,其中大腸癌的腹膜癌轉移率有20%、胃癌20%~40%、卵巢癌約60%~80%,過去腹膜癌轉移一旦發現,平均存活率不到一年;陳兆瑜表示,腹腔溫熱化療搭配手術,以大腸癌轉移、卵巢癌轉移患者來說,如果手術清除乾淨,有4到5成患者,可存活超過5年以上。

黃文詩表示,溫熱化療適合大腸直腸癌、卵巢癌、胃癌、假性黏膜瘤的腹膜轉移癌症及罕見原發性腹膜癌患者,但溫熱療法並不是適合所有癌症,如果腫瘤範圍太過廣泛,不適合手術治療,如頭轉移,或是腹腔轉移指數超過20的太過嚴重患者,都不適合此療法。

嘉義長庚團隊自2015年至今已完成超過百例的溫熱化療個案,成果已在今年發表在國際期刊《熱治療》上。

 
 

  提高肺腺癌生活品質 第一屆TKI標靶藥物跨團隊接力治療

 
  提高肺腺癌生活品質 第一屆TKI標靶藥物跨團隊接力治療  
  2017-11-17 11:01 〔華人健康網/特別報導台北報導〕
原載:華人健康網
 
 
 

「當初我要是知道吃這個藥會讓我全身上下長滿疹子,且奇癢無比,我寧可不吃,直接去安寧病房等死就好!」肺腺癌患者一方面要接受疾病治療,也希望生活品質能不受影響,上述的案例,因藥物的副作用,導致患者最後寧可放棄治療,也不願再換其他的治療方式,家屬除了感到遺憾,卻也無計可施。

專注於胸腔腫瘤治療的臺北榮總胸腔部主治醫師羅永鴻表示,台灣肺腺癌患者中有五成患者屬於EGFR 基因突變,針對EGFR 基因突變已有第一、第二代,共三種標靶藥物可以選擇。目前臨床研究顯示,三種標靶藥物的效果相近,但安全性有所不同,所產生的副作用,如甲溝炎、腹瀉、皮疹等,嚴重程度也會不同,因此對病患生活品質上也會有不同影響。以往研究顯示,第一代TKI 標靶藥物能較專一抑制突變的EGFR 基因,相對而言,較不會影響到正常的基因,因此第一代EGFR 標靶藥物相較於第二代EGFR 標靶藥物在甲溝炎、腹瀉、皮疹的副作用相對較小。

治療肺腺癌的目的不單單只是為了「治療疾病」,也需讓患者除了治療外,照樣能有生活品質,因此良好的醫病溝通是必要的。羅永鴻表示,在台北榮總就醫的患者,接受醫師確認治療方式後,會「接力」讓肺癌個案管理師與患者保持通暢溝通,協助患者或是家屬更了解疾病及治療方式。除此之外,肺癌個管師會持續追蹤患者的治療狀況,若患者在疾病治療上有突發狀況,個管師也能即時回報,扮演病患與醫師間即時溝通的橋樑,提供患者立即的解決方案,落實視病猶親的精神。

至於如何在「治療疾病」的同時,還能享有如常人般的「生活品質」呢?羅永鴻說,在北榮胸腔科,除了對有專業的醫療團隊及肺癌個管師提供患者合適的治療選擇,及追蹤患者治療狀況。更特別的是,北榮還有很完善的跨單位合作的機制,結合不同科別的專科醫師,幫助患者打造一個能與肺癌和平共處的生活。

羅永鴻也提到,近年來,隨著醫藥產業日新月異,以第一代EGFR 標靶藥物為例,通常患者在使用九至十一個月後,癌細胞會因基因發生變異,而產生抗藥性,然而當中,約有五成屬於T790M 基因突變,目前針對這一類的患者,新一代標靶藥物可接續治療,延長患者的生命。「癌症治療往往是在與時間賽跑,片刻不能等」。因此,北榮胸腔科多年來也致力於提供與世界同步、最先進的癌症醫療科技給病人。

羅永鴻指出「仁心仁術、追求卓越、視病猶親」是台北榮總的核心價值,在北榮胸腔部「醫病溝通」是各個階層的醫護人員一起相互協助的,也因此能給患者更為「精準的醫療」,藉由提供最先進的醫療資訊給患者,讓患者在抗癌的路上少走冤枉路,贏得有品質的抗癌生活。

 
 

  乳癌殺不死 治癒後15年再纏身

 
  乳癌殺不死 治癒後15年再纏身  
  2017-11-12 18:40 〔聯合新聞網/台灣醒報記者王慶宇/台北報導〕
原載:聯合新聞網
 
 
 

乳癌是癌症界的小強!英國最新研究顯示,乳癌就算在治癒後15年,也有極高的復發風險。科學家指出,罹癌時有大塊腫瘤或有擴散至淋巴結的患者是復發性高的風險群,而他們也將繼續研究延長服藥時間的優劣,並建議發過病的患者仍要時常注意自己的狀況。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的報導,英國一群科學家在追蹤6萬3千名女性乳癌患者長達20年後發現,就算乳癌成功被治癒,也有可能在潛伏15年之後復發。在這些患者中,有大塊腫瘤,或是癌細胞曾擴散到淋巴結的患者復發機率高達40%,而症狀較輕微的患者僅有10%的復發機率。

主要研究者,牛津大學的教授潘表示,乳癌驚人的潛伏期讓參與研究的科學家大吃一驚。研究最後也建議乳癌療法的用藥時間應該從現有的5年延長至10年。但《英廣》指出,現有的藥物對女性會有停經、骨質疏鬆與關節疼痛等副作用,恐怕不能說延就延。

另一名研究者海斯教授接受《今日醫療新聞》訪問時,則提醒乳癌復發機率可能已經降低。他指出,這份長期追蹤癌症患者的研究是在20年前開始的,而現今的療法已經比過去進步許多。但他認為乳癌仍舊是個潛伏期長且復發機率高的癌症。

  癌症倖存者後續醫療護理成難題

 
  癌症倖存者後續醫療護理成難題  
  2017-11-10 1:35  〔大紀元/責任編輯思遊〕
原載:大紀元
 
 
 

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一項新的研究發現,越來越多的新州和全美各地癌症倖存者得不到足夠的後續醫療護理。

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統計,目前美國約有1,550萬癌症倖存者,這一數字預計將在9年內增長到2,030萬人次。但由於缺少腫瘤學專家,初級保健醫生(primary care physician)不具備足夠的培訓和專業知識來正確治療這些癌症倖存者。

羅格斯大學羅伯特.伍德.約翰遜醫學院(Robert Wood Johnson Medical School)的家庭醫學教授克拉布特里(Benjamin Crabtree)表示,腫瘤患者的人數不斷增加,使得腫瘤專家們難以應對。初級保健醫生又不能充分照顧這些日益增多的癌症群體,因為住院實習期培訓不包括任何治療癌症倖存者的培訓課程。初級保健醫生只是在癌症篩查和早期發現方面做得非常好,但由於癌症倖存者的後期治療經常會面臨複雜的醫療問題以及其早期治療引起的副作用,初級保健醫生可能不知如何處理這些複雜的情況。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克拉布特里教授建議,初級醫生培訓需要包括更多有關癌症倖存者後期治療等方面的醫療知識,並且初級保健醫生應該與腫瘤醫生多溝通。

克拉布特里教授還透露,癌症倖存者得不到很好照料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電子病歷的格式不允許提供有關癌症患者病史的詳細信息,以及對未來治療的建議。這些信息沒有被列入日常使用的電子健康記錄系統。

他指出,綜合癌症中心通常擁有癌症倖存者辦公室,由受過專門培訓的醫護人員護理病人,但更多的地方癌症中心可能不具備這一條件。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