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美國「電子煙」神秘肺病造成26死!學者指出安全性4大漏洞

2019.10.28

電子菸的爭議從美國爆發多起急性肺損傷開始,截至目前為止(10/11),美國官方最新統計數據(10/8)指出,美國本土49州已有1,299起肺部疾病疑似案例與使用電子菸產品有關,以及發生26起死亡案例。

《吻別》作曲人殷文琦胃癌病逝 醫師提醒:早期的胃癌痛是可以分辨的!

2019.10.25

拿過2屆金曲獎、創作出包含《吻別》在內的眾多神曲,音樂製作人殷文琦傳出因為胃癌病逝的消息,享年54歲。歌手陳明真也嘆息「這麼好的一個人」。而演藝圈近期頻頻傳出罹癌的消息,除了惋惜才華洋溢的他們的逝去,也提醒大家「別因為工作忙就忽略了身體的警訊」。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 小心治療3大迷思

2019.10.24

低危險群只要規律追蹤,切勿用偏方、另類療法,以免破財傷身,甚至因為誤食類固醇,引發不良副作用且造成抵抗力下降。

免疫力高≠ 健康!不只過敏遭殃...醫曝「6疾病」全鬧失衡

2019.10.23

吃益生菌可以提升免疫力嗎?元老級抗衰老診所醫師柯威旭指出,免疫力講求的是平衡,根據現有益生菌研究,其可幫助增強宿主抗菌及抗病毒能力,促進免疫調節作用,和降低身體過敏反應的程度等。現代醫學已能根據個人基因與合適益生菌配對,進行「個人化」免疫益生菌,有助改善免疫失衡。

每 13 人就有 1 個人有腸瘜肉!預防大腸癌從這 2 件事做起

2019.10.23

根據台灣癌症登記統計顯示,連續 10 年,大腸癌一直是台灣癌症罹患人數榜首;在世界癌症死亡率中排第三。大腸瘜肉病變是大腸癌的發生原因,而大腸瘜肉產生一般在 35 歲達到高峰,在台灣,約每 13 人就有 1 個人曾有瘜肉的困擾,因此,預防大腸癌是需要及早在生活中做起:

  • 第一頁
  • 上一頁
  •  / 108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美國「電子煙」神秘肺病造成26死!學者指出安全性4大漏洞


 
  美國「電子煙」神秘肺病造成26死!學者指出安全性4大漏洞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  

電子菸的爭議從美國爆發多起急性肺損傷開始,截至目前為止(10/11),美國官方最新統計數據(10/8)指出,美國本土49州已有1,299起肺部疾病疑似案例與使用電子菸產品有關,以及發生26起死亡案例。

在台灣,有不少民眾使用電子菸,但是台灣的電子菸尚未合法,其實有更大的安全隱憂,台北榮民總醫院家醫科醫師賴志冠表示,因為完全沒有法律規定電子菸的內容物,一般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吸入的是什麼。

現在無法證明有害,不代表沒有害!學者直指4大安全漏洞

電子菸跟紙菸相比,究竟成癮性以及危害差別在哪裡?目前科學上尚無完整研究,但電子菸仍具有成癮性,也確有健康風險,電子菸原本被認為比紙菸安全,但在美國多起急性肺損傷案例出現之後,各國掀起討論聲浪,但是紐約大學電子菸危害研究的湯猛雄團隊成員王湘翠博士表示,因尚未發現確切的致病機制,還不能給出明確的危害答覆。

王湘翠指出,現在想要評估電子菸安全性,有4大難以突破大漏洞:

  1. 目前電子菸的研究成果,無法實際應用在人類生活上-電子菸的實驗場景包括菸品使用的次數頻率與尼古丁含量,這些條件都是在實際生活中難以控制的變因
  2. 市面上電子菸產品種類太複雜,無法全面評估安全性-雖然電子菸從2006年開始出現於歐美市場,但是相關的研究都是針對添加物單純的電子菸,而目前的電子菸成分,動輒就是幾萬種配方,一般的研究根本無法覆蓋。
  3. 目前都是電子菸的短期研究,缺乏長期暴露實驗-電子菸問世不久,目前很難預估長時間的吸菸結果。
  4. 部分的研究可能具有利益衝突-有些研究可能是由菸商贊助。

動物實驗已經證明:電子菸導致癌變情形

王湘翠所參與的湯猛雄教授團隊,從數年前就開始進行電子菸危害研究,團隊成果依然是處於動物實驗階段,目前仍在持續進行中。第一篇研究報告為期12周,發現在電子菸暴露下,實驗小鼠產生心臟、肺臟、膀胱的DNA損傷;第二篇研究報告則為期54周,實驗小鼠產生肺癌、膀胱尿路上皮增生的癌前病變狀況。

但王湘翠提醒,這些實驗都仍在動物實驗階段,並未能表示在人體上也會有相同情形,需要謹慎看待。而美國官方所歸納的可能有害物質大麻素、尼古丁、維他命E醋酸脂等,除了以上物質外,因電子菸種類繁多,所以還有許多化學物質可能有遺漏,也需要進一步研究。

想用電子菸戒菸?臨床醫師:最後就是2種一起抽!

賴志冠則表示,以國外數據來看,電子菸開始發展後,尼古丁依賴的族群正在擴大。再者,世界各國對於電子菸的規範分歧,英國與歐盟針對電子菸中的尼古丁劑量有明確規範,美國相較之下未有確切的規範,而台灣則是因為電子菸尚屬非法產品,更無法確認民眾取得的電子菸中尼古丁含量的多寡。

賴志冠並表示,在臨床與實際數據上,有一類民眾是希望透過電子菸來戒菸,但事實上,當他們擺脫了紙菸依賴之後,會形成對電子菸的依賴,所以只是成癮的對象從紙菸轉為電子菸;另一類民眾則是希望減少吸食紙菸的危害,認為吸食電子菸的危害程度較低,但多數使用電子菸的人,仍然同時有吸菸習慣,因此,吸電子菸絕對不是戒菸的好方法。

目前,電子菸現屬《藥事法》規範下,如含有尼古丁或其他藥品成分以藥品列管,需進行查驗登記,亦不得宣稱可減少菸癮、減輕戒斷症狀等醫療效能;未包含毒品或尼古丁,電子菸仍受《菸害防制法》管制,不得販售。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

 

  《吻別》作曲人殷文琦胃癌病逝 醫師提醒:早期的胃癌痛是可以分辨的!


 
  《吻別》作曲人殷文琦胃癌病逝 醫師提醒:早期的胃癌痛是可以分辨的!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拿過2屆金曲獎、創作出包含《吻別》在內的眾多神曲,音樂製作人殷文琦傳出因為胃癌病逝的消息,享年54歲。歌手陳明真也嘆息「這麼好的一個人」。而演藝圈近期頻頻傳出罹癌的消息,除了惋惜才華洋溢的他們的逝去,也提醒大家「別因為工作忙就忽略了身體的警訊」。

 

 

天縱英才的殷文琦

殷文琦一生中創作過無數歌曲,像是張學友的《吻別》在1993年出版後,不但有136萬張的銷售量,他並拿下第五屆金曲獎的最佳編曲人獎;而在1990年,他也因為一曲張鎬哲演唱的《北風》,拿過第二屆金曲獎的最佳作曲人獎。

 

除此之外,從1987年跟李翊君合作的《珍重再見》開始,殷文琦和劉德華、張學友、郭富城、林慧萍、張雨生、譚詠麟、李克勤、周華健、蘇慧倫等重要歌手都有合作;而重要作品除了《吻別》、《北風》之外,劉德華的〈寧願我傷心〉、葉蒨文的〈真心〉、林慧萍的〈我是如此愛你〉、陳淑樺的〈愛是唯一的理由〉,都是膾炙人口的神曲。

 

 

而殷文琦也曾擔任過寶麗金、波麗佳音唱片公司、北京東方華采文化公司等公司的音樂總監,並與女兒、女婿一同住在北京,但後來確診胃癌,在3月的時候回台灣進行治療,但10月15日時因為第3次手術失敗,不幸病逝。

胃癌如何判斷

而胃癌是台灣十大癌症的第7名,雖然現代人壓力大、疾病離不開胃,但胃癌卻很難早期發現。萬芳醫院副院長謝茂志就說,因為在胃癌早期的疼痛,其實跟一般的胃痛、胃潰瘍的疼痛感「差不多」,而且痛一痛就不會痛了,所以很容易被忽略。

 

不過謝茂志說,因為腫瘤還是實體的,所以疼痛的「時間」會跟胃潰瘍不一樣,通常胃癌腫瘤造成的胃痛,會在吃飽後感到胃痛,「因為食物吃到肚子裡,會跟腫瘤摩擦、產生痛覺,而且吃飽後胃被塞得更滿,應該會覺得很脹、很不舒服。」

 

 

但反過來說,如果是一般的胃潰瘍、胃炎,通常是吃飽前才痛、吃飽後就不痛,是胃酸分泌、刺激造成的疼痛。「不能用『痛感』來分辨,因為胃癌的腫瘤也有可能是潰瘍型的腫瘤,疼痛的感覺會很像。」謝茂志說。

胃癌症狀

  1. 很容易脹氣,甚至會摸到肚子有一塊腫塊
  2. 排便不順,或是大便顏色變深
  3. 食量變小,容易噁心想吐
  4. 體重下降
  5. 胃潰瘍吃胃藥6天之後,都沒有任何改善

但謝茂志也說,一般胃不舒服,除非有特殊狀況,醫生都會先判定是胃酸過多造成潰瘍等發炎症狀,但如果吃了1份3天的藥都沒改善,一定要再去看醫生,吃到2份6天的藥還是沒效,就算只是輕微的疼痛,也要馬上做胃鏡檢查,可能已經是胃癌,如果平時能養成做胃鏡檢查的習慣更好。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 小心治療3大迷思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 小心治療3大迷思  
  康健 For a better life
原載:康健
 
 

 

 

老化海嘯來襲、慢性淋巴性白血病警報響起。若遭確診罹患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毋須憂慮,配合醫囑秉持「無症狀先追蹤;有症狀才治療」原則。

低危險群只要規律追蹤,切勿用偏方、另類療法,以免破財傷身,甚至因為誤食類固醇,引發不良副作用且造成抵抗力下降。

中、高危險患者若經醫師評估需要治療,除了傳統化療、注射型單株抗體治療外,國內目前已有兩款免搭配化療的全新機轉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一款可讓癌細胞溶解、促使癌細胞凋亡;另一款可抑制癌細胞增生,達到抗腫瘤效果,讓醫師有更多武器為患者量身訂做適合療程,提升生活品質。

 

迷思一:以為是老化症狀、不予理會?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好發在60歲以上銀髮族,其發生率逐年上升,台灣每年新增病例數約150~200人,平均年齡約66歲。因為早期症狀不明顯或不具特異性,許多病人健檢時意外發現白血球過高,或是因為淋巴結腫大而求診。

一名70多歲婦人長期貧血、胃口不佳,短短半年間體重驟降,從48公斤瘦到41.7公斤,甚至無法出門活動。直至健檢血液常規檢查異常,才轉至血液科就醫,確診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

婦人就醫時腹部腫脹,脾臟腫脹到原來的10倍大,從正常脾臟如同青芒果,腫脹巨大如大金煌芒果,因過度腫脹壓迫到骨盆腔,吃一點點東西就會飽,嚴重影響生活行動。所幸經過單株抗體合併口服化療藥物治療後,病情終獲控制,體重也恢復正常,現在也可以遊山玩水。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迷思二:確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一定要立刻治療?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治療原則主要是:「無症狀,先追蹤;有症狀,才治療」。依據病程或危險因子,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病程一般分為3階段 :

  1. 低危險群(A):通常無臨床症狀或輕度症狀,主要是以追蹤觀察為主,存活時間平均大於10年。
  2. 中危險群(B):特徵是淋巴結及肝脾腫大,血色素及血小板數量尚可維持正常數量。部分病人可能因為肝脾腫大,出現腹部或骨盆腔腫大。此時期視患者身體狀況,例如年齡、是否合併其他慢性疾病、是否合併貧血、紫斑等,綜合判斷是否進行治療。平均存活時間大約是7年。
  3. 高危險群(C):血色素及血小板數量開始明顯下降,影響身體造血功能,造成感染、出血等現象,需要採取積極治療,平均存活時間大約是2年。

然而,不少初診斷的病人,對於不須立即治療感到憂心,甚至因此出現症狀、嚴重病識感,臨床醫師應在門診須清楚說明、好好處理。「疾病要處理、不一定要治療」,就是必須提醒病人積極地追蹤檢查、改善病人憂心情緒。(推薦閱讀:青蛙王子的血癌,為什麼應儘快治療?

  低危險群 中危險群 高危險群
Binet系統分期 A B C
表現

無貧血、血小板低下

淋巴結侵犯處小於3處

無貧血、血小板低下

淋巴結侵犯處大於3處
貧血或血小板低下
平均存活時間 大於10年 約7年 約2年
治療需求 定期追蹤觀察 依患者身體狀況綜合判斷是否需要治療 須接受治療

備註:全球通用的慢性淋巴系白血病分期系統主要有兩種,除了上述的Binet氏分期系統外,還有Rai分期系統。Rai分期系統依照病程,將患者分為0~4期(共5期),其中,0期屬低危險群,1期、2期屬中危險群,3期、4期屬高危險群。

 

不過,不少病人聽信偏方,大多數偏方含有類固醇,會造成白血球下降或是淋巴結變小的短暫假象,長期食用只會產生不良副作用,而且導致抵抗力更差,病人不僅破財又傷身。

一名罹病約20年的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男子,因其病程屬低危險群,經評估僅需追蹤觀察、毋須治療,但因淋巴結腫大,內心焦慮而尋求坊間另類療法,無牌密醫竟直接將針刺入患者頸部腫脹的淋巴結「治療」,導致患者脖子兩側千瘡百孔、觸目驚心,反而可能導致感染。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迷思三:治療很痛苦、不想接受治療?

現有的標靶藥物成效佳,基本上副作用相當少,光是新機轉口服標靶藥物,不一定要搭配化療,只要再也找不到癌細胞的不良份子存在,即可停藥,也大幅減少健保財政負擔。(推薦閱讀:全美第一個基因療法上市!急性淋巴白血病患的那道光

新一代標靶治療針對癌細胞生長的特色進行研發。他說明,癌細胞生長主要有3個路徑:一是繁殖、複製速度快;二是癌細胞不凋亡,持續在體內累積;三是癌細胞繁殖很快又不會死。

已上市的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分別是可以讓癌細胞溶解、促使癌細胞凋亡的BCL-2抑制劑 ,以及抑制癌細胞增生的BTK抑制劑 。

BCL-2抑制劑透過細胞正常的凋亡機制,讓癌細胞快速溶解、死亡。根據臨床試驗,10個患者中有6人達到「深層緩解」,也就是「微量殘存疾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簡稱MRD)陰性,代表患者的血液中幾乎測不到癌細胞,未來復發機率大幅降低,甚至有機會可以停藥。

 

(本文作者為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暨血液病學會理事王銘崇醫師 撰稿整理.劉惠敏)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作者 / 王銘崇 · 出處 / Web only

 

 

 

  免疫力高≠ 健康!不只過敏遭殃...醫曝「6疾病」全鬧失衡


 
  免疫力高≠ 健康!不只過敏遭殃...醫曝「6疾病」全鬧失衡               
 
原載:
 

吃益生菌可以提升免疫力嗎?元老級抗衰老診所醫師柯威旭指出,免疫力講求的是平衡,根據現有益生菌研究,其可幫助增強宿主抗菌及抗病毒能力,促進免疫調節作用,和降低身體過敏反應的程度等。現代醫學已能根據個人基因與合適益生菌配對,進行「個人化」免疫益生菌,有助改善免疫失衡。
 

 

免疫力不是越高越好 太高太低有這些壞處

請繼續往下閱讀...

很多人誤以為,免疫力是越高越好,殊不知其實免疫系統講求的是平衡,許多現代常見疾病,像過敏、自體免疫、病原菌感染和癌症,其實都是免疫失衡造成的。柯威旭解釋,若免疫反應過於活躍,對外來物質就會造成「過敏」;或針對體內抗原,則會造成「自體免疫疾病」,像是僵直性脊椎炎、類風溼關節炎。常嚴重過敏者就是免疫反應太高,應緩和免疫反應。

相反地,若免疫反應太低,對於細菌、病毒的抵抗力差,就會造成「感染」,像是常感冒、疱疹反覆發作;另免疫反應低下時,針對體內過度増生的變異細胞,則無法清除,就有可能形成「癌症」,這時就需要提升免疫力。

益生菌不只有益腸胃 太高太低有這些壞處

已知免疫細胞會分泌細胞激素調控免疫反應,包含干擾素和細胞激素IL-10。研究已證實,干擾素可抑制病毒及腫瘤細胞的複製,調控免疫功能,讓免疫反應提升;細胞激素IL-10則能抑制過度活躍的免疫細胞,讓免疫反應緩和。柯威旭指出,如何能刺激免疫細胞,依據身體所需分泌干擾素或介白質來調控免疫反應呢?答案就是「益生菌」。

許多人對益生菌的觀念還停留在健胃整腸,然而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益生菌的好處不只於此。柯醫師分享益生菌就臨床功能,與免疫相關的主要的正面功效包含:

1.產生免疫物質,誘發免疫細胞活性,增強宿主抗菌及抗病毒能力。

2.維持腸道表面保護層的完整,促進免疫調節作用。

3.改變過敏蛋白的抗原性,降低身體過敏反應的程度等。

益生菌百百種 哪些菌種有助調節免疫?

柯威旭分享,因為每個人的基因、飲食習慣和承受的生活壓力狀態都不同,造就個人獨有的腸道環境,現代醫學技術已可以從個人血液中分離出免疫細胞,再與益生菌進行配對,便能找出適合個人免疫狀況的益生菌,這就是個人化的免疫益生菌。如此一來, 就可依照個人狀況改善免疫失衡,亦能減少許多免疫用藥的副作用。

柯威旭提醒,免疫益生菌仍無法完全取代特定疾病的特定藥物治療,例如免疫抑製劑等。而且服用客製化免疫益生菌時,因腸道狀態可能隨時改變,也須由醫師隨時監控身體免疫反應,適時調整菌種及用量,才能達到免疫平衡促進身體健康。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每 13 人就有 1 個人有腸瘜肉!預防大腸癌從這 2 件事做起


 
  每 13 人就有 1 個人有腸瘜肉!預防大腸癌從這 2 件事做起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知名藝人賀一航因罹患大腸癌病逝,不只是這位娛樂圈的老大哥,像是秀場天王-豬哥亮、劇場鬼才-李國修、《心海羅盤》葉教授等多位名人也因大腸癌的侵襲而離開大家。

根據台灣癌症登記統計顯示,連續 10 年,大腸癌一直是台灣癌症罹患人數榜首;在世界癌症死亡率中排第三。大腸瘜肉病變是大腸癌的發生原因,而大腸瘜肉產生一般在 35 歲達到高峰,在台灣,約每 13 人就有 1 個人曾有瘜肉的困擾,因此,預防大腸癌是需要及早在生活中做起:

1. 維持良好飲食習慣

多選擇全穀類食物、餐餐要有蔬菜類,兩餐間可以水果當點心。力行蔬果彩虹 579 ,選擇多色多種類的蔬果,並攝取足夠的份數,能降低罹患大腸癌的發生率。外食則可選擇以清蒸、清燙或是醬料減半的低脂、低熱量的飲食方式,並避免攝食過多紅肉。

2. 規律運動

研究顯示,經常久坐及無規律運動習慣的人容易造成肥胖,也會增加大腸癌罹患風險。運動可促進大腸蠕動、助排便、降低與致癌物接觸的機率,也減低致癌廢物重覆進入體循環的機率。養成每週15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規律運動的習慣,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把代謝廢物有效的排出,降低癌症發生機率。

3. 體重控制

藉由BMI及腰圍檢視自己是否為健康體位,國民健康署建議成人BMI應維持在18.5(kg/m2)及24(kg/m2)之間,而男性腰圍需小於 90 公分、女性需小於 80 公分。研究指出,體重過重或肥胖(BMI≧24)是癌症發生的高風險因子,因此有良好的飲食習慣及規律運動,可維持正常體重以避免癌症的發生。

4. 定期篩檢

大腸癌的發生與大腸瘜肉有密切的關係,腺性瘜肉發生癌化情形與瘜肉的大小及形狀有關。大腸癌早期並無症狀,但可藉由定期接受篩檢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以增加大腸癌治癒率及降低死亡率。瘜肉病變通常需要10-15年的時間,建議民眾35歲開始可定期檢查腸道健康,以遠離大腸癌的威脅。政府目前也有補助50-74歲民眾每二年一次免疫法定量糞便潛血檢查,建議民眾可多加利用。

*本文授權自台灣癌症基金會,原文在此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