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體質偏酸易罹癌? 醫師:無科學依據

2022.12.20

「體質偏酸才會罹癌」、「抗酸或鹼性飲食可改變體質並抗癌」,網路充斥許多似是而非的養生之道,讓不少癌友力行「鹼性飲食」,國衛院學者提醒,癌症病患腫瘤附近一兩公分組織的微環境偏酸,不能說癌症病人全身偏酸。飲食只能改變尿液酸鹼值,不能改變血液酸鹼值,如身體環境偏鹼,不只癌細胞凋零,連體內其他細胞也同樣無法存活。

肺癌反覆發作無法開刀!冷凍微針消融術有哪些治療優點?

2022.12.18

冷凍微針消融術是什麼?有哪些治療優點?所有肺癌病人都可以用嗎?

當心骨轉移問題!腰背痛可能是攝護腺癌骨轉移 保骨針固骨本降低骨折風險

2022.12.10

腰背痛竟可能是攝護腺癌骨轉移 ? 國內每年約有七千多人罹患攝護腺癌,約3成已經出現癌細胞轉移,其中高達7成是骨轉移

吞嚥困難、呼吸有臭味竟是罹癌!食道癌初期難發現 免疫療法明顯提高存活率

2022.12.06

吞嚥困難、呼吸有臭味竟是食道癌!初期難發現,免疫療法明顯提高存活率

看見希望和奇蹟!標靶直搗黃龍 消滅轉移性大腸直腸癌

2022.12.05

19歲就已是第三期大腸直腸癌,能看見希望嗎? 標靶藥物見證奇蹟,手術後5年存活率高

  • 第一頁
  • 上一頁
  •  / 108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體質偏酸易罹癌? 醫師:無科學依據

    
 
  體質偏酸易罹癌? 醫師:無科學依據  
  2022-12-20 0:20
原載:聯合新聞網
 
     
  「體質偏酸才會罹癌」、「抗酸或鹼性飲食可改變體質並抗癌」,網路充斥許多似是而非的養生之道,讓不少癌友力行「鹼性飲食」,國衛院學者提醒,癌症病患腫瘤附近一兩公分組織的微環境偏酸,不能說癌症病人全身偏酸。飲食只能改變尿液酸鹼值,不能改變血液酸鹼值,如身體環境偏鹼,不只癌細胞凋零,連體內其他細胞也同樣無法存活。   
     
  長期投入癌細胞微環境研究的國衛院癌症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文祥表示,不少民眾堅信「酸性體質致癌」,但科學上並無「酸性體質」,因為人體透過血液循環來維持酸鹼值,範圍大約就在pH值7.35到7.45之間,不可能偏酸。他也曾請教中醫權威醫師,就連中醫9大體質分類中,沒有所謂「酸性體質」說法。   
     
  如果血液pH值低於7.35,人就會不舒服,再低一點,開始噁心嘔吐,如果低到7.0,就會昏迷,甚至死亡。除非人老到一定程度,呼吸系統、腎臟功能出問題,血液酸鹼值才可能至7.3,張文祥說,「這勉強可說是酸性體質,但要說酸性體質跟癌症有關,是沒有科學證據的。」   
     
  張文祥研究團隊以人體胰臟癌細胞進行體外培養,嚴格控制培養環境在微酸狀態,培養期間長達一年,可說是史無前例,讓人一窺癌細胞緩慢演化出獨特可逆性適應機轉的過程,結果顯示,癌細胞在處於偏酸微環境時會先蟄伏,細胞型態改變、生長速度減緩。   
     
  接著,癌細胞內數百個粒線體串接成一個巨大的粒線體,避免人體自噬效應,消滅癌細胞;約半年後,癌細胞慢慢適應、加速生長,適應後的癌細胞的粒線體分布改變,廣布於細胞邊緣,讓癌細胞移動能力更強,更易侵襲其他部位,當癌細胞轉移到其他部位,又重新展開一次適應、壯大的過程。   
     
  「從生物演化適應角度看,癌細胞是相當了不起的壞蛋、非常可敬的對手。」張文祥說,上述研究是體外培養胰臟癌細胞,還不能推論到其他癌種、人體環境,這需更多研究驗證。未來在防癌和治癌的應用上,改變微環境、改變癌細胞代謝能力,為可以嘗試的方向,但不知能否成功。   
     
  記者 邱宜君/台北報導   
     

  肺癌反覆發作無法開刀!冷凍微針消融術有哪些治療優點?

    
 
 

肺癌反覆發作無法開刀!冷凍微針消融術有哪些治療優點?

 
  日期:2022 年 12 月 18 日 作者:王芊淩
原載: Cancer
 
     
  什麼是冷凍微針消融術?兩大機轉消滅腫瘤  
 

肺癌治療日新月異,冷凍微針是一種微侵入的癌症治療方式,被視為一項重要的「輔助治療」。治療的方式主要是藉由影像系統導引,將灌入氬氣直徑 1.47mm 超細微針插入腫瘤組織中,微針在極短時間內形成攝氏零下 40 度的冰球包覆腫瘤,利用超低溫破壞腫瘤組織,精準消滅癌細胞,

 
     
 

這樣的治療方式為什麼能有效?國泰綜合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顏銘宏解釋:「低溫冷凍消融機轉主要是兩大機轉,第一個過程中直接腫瘤破壞,過程中溫度會高溫變到低溫總共三次循環,腫瘤會因為低溫產生冰晶造成破壞。」

 
     
 

第二個幾轉在接下來幾週、吞噬細胞會把被破壞的組織吞噬掉,後續腫瘤被自己身體免疫機轉有影響。因此,通常在冷凍消融治療之後,在三個月到半年可以看到明顯治療效果, 醫師也會藉由斷層掃描的方式觀察腫瘤是否有縮小。

 
     
 

早期、晚期患者皆能運用

 
 

早期或是晚期的患者都可以考慮的一種輔助治療,國泰綜合醫院自 2016 年起執行冷凍微針消融術以來,目前經手至少 130 起個案,其中多數都還是運用在晚期患者、少部分則使用在早期患者,針對不同期別運用的方向則有差異性。

 
     
 

假設病人第四期已出現轉移的患者,除了低溫冷凍消融治療,過程中過程內還是得追加全身性像是化療、標靶、免疫治療,冷凍消融治療類似於手術切除、放射治療,單純是一個局部性治療,顏銘宏表示:「如果是第四期身體都還會有殘留癌細胞在身體其他地方,不能單純只做局部治療,還是需要系統性的治療。」

 
     
 

因應對於晚期的患者而言,低溫冷凍消融治療主要是為了局部增加控制,目的是為了不要產生局部的症狀,不要造成血管破壞、氣管壓迫、侵犯神經,增加病情控制存活跟全身性反應率有關。

 
     
 

另外,例如針對第一期早期肺癌,不是所有病人都可以開刀,有些高齡、心肺功能不佳無法負荷手術,這時候則會考慮利用低溫冷凍消融治療達到縮小腫瘤。顏銘宏提到:「這樣治療有效性也可以達九成多,反應效果就會像是手術切除的反應效果,對於長期存活率會提升。」

 
 

 

 
 

五大類型患者不適用此治療策略

 
 

只是仍有些條件下的患者無法使用此治療,包括患者本身凝血功能非常差、需要長期洗腎、肝功能差皆不適合,同時也會考量腫瘤長得位置,若腫瘤貼著大血管生長、腫瘤太大也不適合。

 
     
 

目前冷凍微針治療是屬於自費項目,費用落在 10-20 萬元不等,主要依據醫師使用針的數目量,顏銘宏說明:「一根針對應大約是直徑兩公分,腫瘤當超過兩公分勢必要用較多針來做調整才能將腫瘤消滅,此外也要考慮到腫瘤的顆數,最多運用在三顆以內的腫瘤。」假設一顆腫瘤用一根針落在 10 萬,多ㄧ根針加 4 萬,最多三根針費用則為 18 萬。

 
     
 

顏銘宏表示:「相信冷凍微針治療是一個新趨勢,比手術更微創,治療上也有手術九成以上的效果,應該算是很不錯的輔助治療。」

 
  文/王芊淩、圖/楊紹楚  

  當心骨轉移問題!腰背痛可能是攝護腺癌骨轉移 保骨針固骨本降低骨折風險

    
 
 

當心骨轉移問題!腰背痛可能是攝護腺癌骨轉移 保骨針固骨本降低骨折風險

 
  日期:2022 年 12 月 10 日 作者:賴以玲
原載: Heho Cancer
 
     
 

臺大醫院泌尿部主治醫師黃昭淵表示,東方人的攝護腺癌和西方人很不一樣,西方人新診斷的攝護腺癌病人多為早期,有 9 成以上的病人在積極治療後都可以痊癒;但是台灣新診斷的病人有近 3 成已轉移,比西方人高出許多,這也意味這些病人沒有辦法治癒。

 
 

 

 
 

初確診 7 成已骨轉移 死亡風險大增

 
 

由於攝護腺癌細胞和男性荷爾蒙受體的特性,造成癌細胞很容易跑到骨頭,剛診斷就已經轉移的病人,除了轉移到淋巴結、肝、肺外,有 7 成都是轉移到骨骼,其中又以脊椎、骨盆、肋骨等部位最多。

 
     
 

攝護腺癌病人出現骨轉移,骨頭會非常疼痛,生活品質大受影響。黃昭淵以癌細胞轉移到脊椎為例說,剛開始只是脊椎疼痛,當脊椎遭破壞而塌陷時,會造成壓迫性骨折壓迫到神經,導致下半身癱瘓,增加死亡的風險。

 
     
  因為骨轉移常出現骨頭疼痛的症狀,有些病人是因為脊椎疼痛就醫,結果意外檢查出是攝護腺癌。但也有病人把脊椎痛當成是退化性關節炎而不以為意,等到突然下半身無力,被家人送到急診才發現罹患攝護腺癌而且已經骨轉移。所以有腰痠背痛的時候,千萬不要輕忽。  
     
 

保骨針對抗骨轉移 增加強度護骨骼

 
 

黃昭淵指出,男性荷爾蒙會刺激癌細胞生長,轉移到骨頭、淋巴結等,攝護腺癌骨轉移最基本的治療,是給予抗荷爾蒙藥物,阻斷男性荷爾蒙,改善轉移的狀況;接下來再根據轉移部位、疼痛情形,進行放療、手術,或使用保骨針加強骨頭的強度。

 
     
 

目前的保骨針有兩大類,一類是雙磷酸鹽類藥物,打到體內後會從血液循環到骨頭,加強骨頭的結構;另一類是較新的單株抗體藥物。因為骨頭中有成骨細胞和蝕骨細胞,當蝕骨細胞破壞骨頭,成骨細胞就會去補強,達到動態平衡的狀態。單株抗體藥物可以降低蝕骨細胞、增強成骨細胞的活動,達到保護骨頭的目的。

 
     
 

這兩類保骨針都可以讓骨頭更健康,不過雙磷酸鹽類藥物容易影響腎臟,針對腎功能差者必須評估減量使用;單株抗體對腎功能影響比較小。

 

 
     
  另外,長期的抗荷爾蒙治療會造成骨質流失,如果再加上保骨針,鈣質流失會更嚴重,建議攝護腺癌骨轉移病人要補充足夠的鈣片及維生素 D。  
     
 

打保骨針前先看牙 避免牙齦壞死

 
 

還有,保骨針可能會出現「顎骨併發症」,治療前要先進行口腔檢查。黃昭淵建議,病人如果需要拔牙治療,需在打保骨針前完成,否則在打保骨針期間拔牙,可能造成牙齦壞死。病人在治療期間的口腔衛生非常重要,每 6 個月要清除牙結石一次,並定期接受牙科照護。

 
     
 

最後提醒,男性如果有排尿困難、頻尿、腰背疼痛等症狀,應儘快就醫,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就有治癒的機會。如果是轉移性攝護腺癌也有很多武器可以治療,病人不要放棄希望。

 
     
  文/癌症希望基金會、編輯/賴以玲、圖/楊紹楚  

  吞嚥困難、呼吸有臭味竟是罹癌!食道癌初期難發現 免疫療法明顯提高存活率

    
 
 

吞嚥困難、呼吸有臭味竟是罹癌!食道癌初期難發現 免疫療法明顯提高存活率

 
  日期:2022 年 12 月 6 日 作者:賴以玲
原載: Cancer
 
     
  食道是從喉嚨到胃的管腔,成年人食道長度約為 25 公分。食道癌權威、台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李章銘分析,食道癌可分為鱗狀細胞癌、腺癌、腺性鱗狀癌、神經內分泌癌等。鱗狀細胞癌常見於東方人以及西方的黑人族群,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國內有高達 9 成的食道癌是鱗狀細胞癌,好發年齡是 50 至 70 歲,男性約佔 9 成。  
 

 

 
 

菸酒檳榔是高危險因子 1 至 3 成頭頸癌患者恐罹食道癌

 
     
 

鱗狀細胞癌是因為細胞黏膜受到外在的環境因子長期刺激造成的癌化,最常發生在食道的中上段。研究顯示,約有 7、8 成的患者都有抽菸、喝酒、嚼檳榔的危險因子;其他的危險因子有醃製食物、過熱食物、胃食道逆流、食道腐蝕傷害等。研究也顯示,罹患頭頸癌患者中,約 10 至 30% 可能會罹患食道癌。

 
 

 

 
 

李章銘表示,食道癌初期幾乎沒有什麼症狀,隨著食道中的腫瘤逐漸變大,可能會出現吞嚥困難,硬吞還會嗆到,最後連吞口水都有困難。若是腫瘤侵犯到氣管,或淋巴腺轉移影響到聲帶神經時,會有咳嗽、聲音嘶啞或呼吸困難等症狀。

 
 

 

 
 

另外,呼吸有臭味、胸口痛、呼吸困難、消化不良、心灼熱感、體重下降等都可能是食道癌的症狀。呼吸有臭味是因為食道被腫瘤阻塞,食物長期積存在食道,發酵後飄出的味道。民眾要是有上述的症狀時應及早就醫。

 
     
 

李章銘指出,食道癌可以藉由上消化道攝影、上消化道內視鏡切片檢查診斷,但這些檢查只能看到腫瘤的冰山一角,不知道下面還有多深,因為腫瘤長到何種程度會影響治療的方法,所以要進行內視鏡超音波檢查,確認腫瘤還在黏膜層或是已經侵犯到肌肉層、外面的組織。另外正子攝影結果與電腦斷層,則可以提供全身是否腫瘤轉移的資訊。

 
     
 

依期別施以不同治療 免疫療法可預防復發和延長存活期

 
     
 

食道構造分為黏膜層、黏膜下層及肌肉層。第 1 期的食道癌,腫瘤還在黏膜層,只要透過手術用內視鏡將黏膜切除,幾乎就可以治癒了。要是侵犯到黏膜下層,因為此處有較多的淋巴循環,李章銘說,約有 2 成的患者會發生淋巴腺轉移,「這時要除惡務盡,則要進行食道切除,以及進行食道重建手術。」

 
 

 

 
 

第 2 期食道癌是腫瘤侵犯到食道肌肉層,治療方式主要以手術加上重建手術。不過有部分患者可能有 1、2 顆的淋巴腺轉移,此時要同步放、化療再手術,術後進行符合適應症之免疫治療。

 
 

 

 
 

第 3 期是腫瘤侵犯肌肉層以外的周邊組織,侵犯更多的淋巴結,治療主要採同步放、化療再手術,術後非完全緩解的患者則可進行免疫治療。

 
 

 

 
 

第 4 期食道癌是腫瘤遠端轉移已經無法手術,只能做放、化療及免疫治療。
李章銘指出,根據全世界針對第二期、第三期食道癌患者,在同步放、化療加上手術治療後再進行免疫治療的試驗結果發現,可幫助預防復發及延長無病存活期。第四期無法手術的患者,或是轉移或復發時,接受免疫治療後可以幫助延長存活期。

 
 

李章銘強調,食道癌患者治療後的營養和運動非常重要,如果攝取足夠的營養,日行五千步、一萬步,手術後 1 至 2 週就有機會恢復到正常生活,只要努力就有重生的希望!

 

文/癌症希望基金會、編輯/賴以玲、圖/雷思瑜

 
     

  看見希望和奇蹟!標靶直搗黃龍 消滅轉移性大腸直腸癌

    
 
 

看見希望和奇蹟!標靶直搗黃龍 消滅轉移性大腸直腸癌

 
  日期:2022 年 12 月 5 日 作者:賴以玲
原載: Cancer
 
 

大腸直腸癌已蟬聯 14 年國內十大癌症之首,每年有 1 萬 7 千多人被診斷為大腸直腸癌,而且人數還在上升中,癌王地位屹立不搖。國內大腸直腸癌病人平均年齡為 66 歲,台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蔣鋒帆在臨床上卻看到年僅 23 歲的病人、腫瘤已轉移,還有 19 歲就已是第三期大腸直腸癌,發現大腸直腸癌有年輕化趨勢。

 
     
 

標靶看見奇蹟 手術後 5 年存活率高

 
 

如果罹患大腸直腸癌也不用灰心,隨著醫療的突飛猛進,蔣鋒帆在臨床上看到許多奇蹟,像有一位大腸直腸癌肝轉移者,腫瘤大到幾乎看不到肝臟組織,從肚子上都可以摸得到腫塊,在無法開刀,5 年存活率只有一成多,病況很不樂觀的狀態下,經過 6 個月的化療,以及「抗表皮生長因子 EGFR 標靶藥物」治療,腫瘤明顯縮小。經過 4 年治療,肝臟腫瘤已剩下一點點的腫塊,腸道原發的腫瘤全部消失,病人對藥物的反應非常好,從頭到尾都沒開刀,現在就像一般人一樣過著正常生活。

 
     
 

蔣鋒帆說,大腸直腸周邊組織可以完整廓清,如果還可以手術,甚至轉移到局部淋巴結,只要能夠完整切除,還是有很好的療效,大腸直腸癌是治癒性很高的癌症。

 
     
 

大腸直腸癌的 5 年存活率成績相當亮眼,第 2 期有 85%、第 3 期為 70%;甚至到了第 4 期,可以手術的病人存活率還可高達 60%,但無法手術者存活機會不到一成。

 
     
  蔣鋒帆表示,大腸直腸癌最常見的轉移的器官是肝臟,其次是肺部、腹腔內。已經轉移的病人,如果還能夠手術,將肉眼可見的腫瘤切除,再輔以全身性的化療、標靶等治療,把看不到的癌細胞廓清,還有治癒的機會。  
     
 

轉移性大腸直腸癌 先驗 RAS 基因

 
 

至於大腸直腸癌轉移無法手術的病人,可以先做「RAS 基因檢測」,約一半病人是 RAS 突變型,這群人可使用化療加上「抗血管新生標靶」治療,此標靶藥物是用來對付腫瘤周邊的細胞,抑制血管的生長,將癌細胞活活餓死,達到治療的目的。轉移性的 RAS 突變型病人中位存活整體約為 2 年。

 
     
  另外 45% 病人是 RAS 野生型(無突變),研究顯示,RAS 基因無突變者的中位存活期較好,約為 3 年。但是,要注意 RAS 野生型中約有 5 至 10% 還出現 BRAF 基因突變,對一般藥物反應不佳,中位存活期約只有 1 年。建議無 RAS 基因突變者應進一步檢測 BRAF 狀態。  
     
 

RAS 是否突變 標靶藥物選擇也不同

 
 

RAS 野生型的治療方法為化療合併「抗表皮生長因子 EGFR 標靶」或「抗血管新生標靶」治療。使用 EGFR 標靶藥可以直接攻擊腫瘤,殺死癌細胞,治療效果最好、腫瘤縮小最快,可以優先考慮。當然,如果選擇化療搭配抗血管新生標靶也可以,這是另一種治療方法。

 
     
 

至於預後最差的 RAS 為野生型但合併 BRAF 突變,這些病人應慎重考慮使用雙化療搭配抗血管新生標靶治療,或化療再同時加上抗 BRAF 和 EGFR 雙標靶藥物來積極治療,才能增加療效。

 
     
  以上都是晚期腸癌的第一線治療,如果失敗還可以更換尚未用過的藥物,進行第 2 線、第 3 線治療,藥物選擇未來還會更多。  
     
 

手腳發麻副作用 減少化療次數可改善

 
 

不管化療或標靶藥物都有副作用。 舉例來說,有些病人對手腳發麻的問題,感到非常困擾。蔣鋒帆解釋,這是鉑金類化療造成的神經毒素副作用,最嚴重者可能連碗都無法拿起, 碰到冷水就想電到一樣疼痛。這種化療藥已被廣泛使用在第三期大腸直腸癌作為輔助性化學治療。 通常隨著停藥後症狀會逐漸改善,但有病人到 4、5 年後還是會有微麻的感覺。

 
     
 

神經毒性和化療累積劑量有關,化療打越久產生的機會越高,打 12 次以上產生的機會是 9 成以上。根據國際報告顯示,第 3 期初大腸直腸癌病人,打 6 次效果跟打 12 次差不多,而打 6 次時,嚴重的神經毒性還未出現, 所以可以透過減少化療次數來降低此副作用。

 
     
 

目前大腸直腸癌的治療效果顯著,儘管已經是轉移到遠端器官,還可以透過精準醫療訂定治療策略,病人一定要懷抱希望,勇敢迎戰大腸直腸癌,不要輕言放棄。

 
  文/癌症希望基金會、編輯/賴以玲、圖/雷思瑜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