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石崇良:健保部分負擔擬分兩階段 第一階段4月上路

2023.02.15

健保部分負擔 擬分兩階段,第一階段4月上路。第一階段先行調整藥費部分負擔: 📍基層診所、地區醫院一般藥費部分負擔維持現狀, 》藥費100元以下免收部分負擔,101元以上依級距收取,上限為200元; 》慢性病連續處方箋新制,第一次在基層診所領取免部分負擔,但若在地區醫院領取,同樣為藥費100元以下免收部分負擔,101元以上依級距收取,上限200元。 📍區域醫院及醫學中心藥品部分負擔,上限將調整為300元。急診部分負擔則提高輕症患者、降低急重症部分負擔,讓輕症患者不要到急診就醫。

癌友營養不良恐影響治療!4種飲食建議補充營養

2022.12.26

癌症治療是條漫長的辛苦戰役,接受治療容易使癌友們食慾不佳、沒有胃口進食、味覺改變導致不想吃東西。但營養不良卻使得癌症治療更為難以進行。

骨頭疼痛別大意!恐罹患1癌症 傳已逝英女王晚年得過

2022.12.25

骨頭疼痛別大意!恐罹患多發性骨髓瘤,傳已逝英女王晚年得過…

我沒有任何症狀怎麼可能得乳癌?乳頭凹陷是乳癌嗎?醫師破除常見5迷思

2022.12.23

乳癌目前為女性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雖然發生率高,不過只要及早發現,預後狀況大多很好。其實無論是懷孕或是未懷孕的女性,皆可能罹患乳癌。然而很多人對於乳癌的許多相關問題都一知半解,甚至有許多疑惑迷思,醫師經常被詢問的問題,在此一一為大家解答。

肺癌患者運動「肺」更好!術前衛教、運動訓練助適應手術副作用

2022.12.20

肺癌已經處於癌症發生率第三名,而罹癌後心肺耐力下降,透過運動可幫助提升心肺耐力,進而找回生活品質。

  • 第一頁
  • 上一頁
  •  / 108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石崇良:健保部分負擔擬分兩階段 第一階段4月上路

      
 
 

石崇良:健保部分負擔擬分兩階段 第一階段4月上路

 
  日期:2023 年 2 月 15 日 記者:沈能元、邱宜君、李樹人
原載: 聯合報
 
 

延宕已久的健保部分負擔新制,預計分兩階段上路,急診及藥費部分負擔最快四月實施,檢驗檢查部分負擔涉及退費等配套,將與醫界、醫改會、消基會等團體進一步溝通後,再決定上路時間。

 
     
 

健保部分負擔調整原訂去年5月15日上路,但受新冠疫情影響暫緩。健保署新任署長石崇良今天接受本報專訪表示,健保部分負擔調整包括藥費、急診及檢驗檢查,於急診及藥費部分負擔調整,醫療院所已準備完畢,預計第一階段先行。

 
     
  但檢驗檢查部分負擔涉及退費等問題,影響層面廣,而各醫院是否都已準備好,「這是我比較擔心的。」石崇良表示,部分負擔不排除分階段上路,待檢驗檢查部分負擔的免收額度、收費上限及相關配套措施等協商完備,再行實施。  
     
 

石崇良指出,部分負擔調整初衷,是為達到分級醫療,讓民眾小病在基層診所看,大病才到大醫院,抑制醫療浪費,目前國人每年看病近15次,遠高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2至3倍以上,期望透過部分負擔調整,降低民眾看病次數。

 
     
  石崇良說,部分負擔調整初衷為達到分級醫療及抑制醫療浪費,但負擔不能過重,以免讓民眾不敢就醫,若讓民眾因貧而病,從小病變大病,並非實施原意。若部分負擔沒有上限,可能有的病人就會想說,「如果因為我生病造成家庭負擔,乾脆去死算了」。  
     
  因此傾向藥費部分負擔調整先行,且基層診所、地區醫院一般藥費部分負擔維持現狀,藥費100元以下免收部分負擔,101元以上依級距收取,上限為200元;至於慢性病連續處方箋新制,第一次在基層診所領取免部分負擔,但若在地區醫院領取,同樣為藥費100元以下免收部分負擔,101元以上依級距收取,上限200元。  
     
  至於區域醫院及醫學中心藥品部分負擔,上限將調整為300元。急診部分負擔則提高輕症患者、降低急重症部分負擔,讓輕症患者不要到急診就醫。  
     
  石崇良說,因檢驗檢查未曾收取部分負擔,且多數檢查在醫院執行與分級醫療關聯性不強,目前醫療院所常在檢驗檢查前就先批價,但如果民眾受病情惡化、出國等因素未回院檢查,部分負擔要如何退費?或是要改為做了檢查再收費,這要如何處理?而大醫院抽血量是很可怕的,新制若未做好規劃,醫院批價、掛號櫃台恐出現壅塞,「民眾甚至要像排知名拉麵店一樣,大排長龍。」  
     
  石崇良表示,檢驗檢查部分負擔額度、收費上限及配套措施等,將再與醫界等團體溝通,為確保民眾就醫權益,傾向基層診所檢驗檢查免收部分負擔,並望透過電子支付解決收費、退費問題,但目前全國各醫院電子支付並不普及,且很多患者為高齡長者,對電子支付不熟悉,「這是我比較擔心的。」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長劉淑瓊指出,若基層診所領藥費不收藥品部分負擔,對領藥行為有何影響、能否達成政策目標等,尚無實證基礎。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也說,健保署雖針對各級醫院每次藥費部分負擔設有天花板,但經醫改會試算,多重慢性病但無重大傷病民眾,每年累計金額仍不容小覷,若家裡有多位多重慢病患者,負擔更重。

 
     
  劉淑瓊說,民間團體對部分負擔新制的擔憂和意見,過去已公開表達,盼健保署回應各界意見,特別是「實證基礎」和「決策理念」,應說清楚、講明白。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說,尊重健保部分負擔新制分兩階段上路,但改革力道可能因此稍嫌薄弱,近年檢驗檢查費用於健保總額占比愈來愈高,這是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若檢驗檢查部分負擔取得共識,仍應盡速上路。他也指出,最重要的還是要透過修《健保法》,提高健保費率上限,增加政府對健保醫療投資,才是上策。  
     
  健保費率明年是否調漲?石崇良說,今年費率已確定不調,往後要看上半年健保總額執行情形,下半年才會討論要不要調,「現在任何調或不得調的說法,都是射箭畫靶,太早了」,必須要有客觀資料才能說明。  
     
     

  癌友營養不良恐影響治療!4種飲食建議補充營養

    
 
 

癌友營養不良恐影響治療!4種飲食建議補充營養

 
  日期:2022 年 12 月 26 日 作者:巫俊郡
原載: Cancer
 
     
  癌症治療是條漫長的辛苦戰役,接受治療容易使癌友們食慾不佳、沒有胃口進食、味覺改變導致不想吃東西。但營養不良卻使得癌症治療更為難以進行。   
     
  癌友飲食4原則   
     
  癌友在治療期間,常發生一些食補迷思,包括,不好好吃飯只吃營養保健食品、只喝湯類不吃肉、完全茹素蛋奶都捨棄等狀況,事實上, 單一、不均衡的營養補充方式,反而造成營養不良。   
     
 
  • 少量多餐:食慾不佳的狀況下, 不必強行一次吃下足夠量,可以少量多餐、分次進食。 
 
 
  • 挑選營養價值高的食物:癌友飲食應質重於量,因此,食物的營養價值應該比平時攝取的高,可諮詢營養師,針對每個癌友的狀況設計菜單。 
 
 
  • 避免只攝取單一營養:營養均衡是癌友營養攝取的基礎,別相信單一飲食對抗癌有益, 反而偏廢了其他營養素攝取,將會導致營養不均衡。 
 
 
  • 適時補充專用營養品:從食物中吃到足量營養素,對一般人而言都相當困難了,更別說是癌友。建議可諮詢營養師,適時補充癌友專用營養品。 
 
     
  其實癌症病人不需要特別進補,只要維持飲食均衡即可。根據每個人的體型和活動量,依需求增減攝取量,每日飲食所需的份量,約 3 ~ 6 碗飯; 1 ~ 2 杯牛奶,4 ~ 6 份蛋、豆、魚、肉類;3 ~ 5 碟蔬菜,2 ~ 4 個水果; 2 ~ 3 湯匙的油。   
     
     

  骨頭疼痛別大意!恐罹患1癌症 傳已逝英女王晚年得過

    
 
 

骨頭疼痛別大意!恐罹患1癌症 傳已逝英女王晚年得過

 
  日期:2022 年 12 月 25 日 作者:陳如頤
原載: Now健康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於9月8日與世長辭,當時死亡證明記載死因為「衰老」,但女王夫婿菲利浦親王密友近日出書,文中提及女王晚年罹患骨髓癌,且已到晚期,時日無多。

 
 

 

 
 

外媒報導,布蘭德雷斯(Gyles Brandreth)版新書《Elizabeth: An Intimate Portrait》,書中指出,聽說女王罹患一種骨髓癌,這解釋她晚年為何容易感到疲倦、體重減輕,以及在她逝世前1年行動不便。

 
 

 

 
  曾獲得《21世紀新人歌唱排行榜》校園組冠軍的台語歌手葉勝欽,今年同樣死於骨髓癌,享年47歲。媒體報導,葉勝欽在前年發現罹患骨髓癌,即接受治療,不幸於2月26日病逝。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骨髓癌為「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血液中的漿細胞惡化、不正常增生所引起的疾病,導致骨質遭受破壞,好發於頭骨、脊椎、手骨、大腿骨等四肢。  
     
 

初期若只出現在單一部位,稱為「單一骨髓瘤」,若同時出現在多部位,就可稱為「多發性骨髓瘤」。賴基銘說,如果骨頭出現病灶,X光顯示,骨頭組織出現一個洞、一個洞的空隙。

 
 

 

 
 

在症狀方面,約2成患者在確診罹骨髓瘤時完全無症狀,其他患者則症狀不一,以骨頭疼痛最為常見,另為貧血(頭暈目眩、全身無力、臉色蒼白)、高鈣血症(噁心、嘔吐、便秘、口渴、意識不清)、重複性感染(肺炎或泌尿道感染)及腎功能異常等。

 
     
 

賴基銘表示,多發性骨髓瘤好發於老年人,男性發生率比女性高。目前致病原因不明,危險因子可能與放射線暴露、殺蟲劑、除草劑、環境汙染等有關。

 
     
 

治療上,賴基銘表示,大部分多發性骨髓瘤患者是在接受健診血液檢查,報告紅字異常,進一步做腎功能檢查、X光檢查,最後確診。目前已有許多標靶藥物,預後不錯,大幅提升治療的反應率與存活率。

 
     
 

整體來說,年紀較輕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如沒有其他併發症、身體條件較好,治療策略以自體幹細胞為主。如果年紀較長,身體狀況差了些,則以藥物治療為主。

 
     
 

NOW健康 陳如頤/綜合報導

 
     

  我沒有任何症狀怎麼可能得乳癌?乳頭凹陷是乳癌嗎?醫師破除常見5迷思

    
 
  我沒有任何症狀怎麼可能得乳癌?乳頭凹陷是乳癌嗎?醫師破除常見5迷思  
  2022-12-23 16:20:00 時報出版 / 《台灣女性乳癌白皮書》
原載: 元氣網
 
     
  乳癌目前為女性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雖然發生率高,不過只要及早發現,預後狀況大多很好。其實無論是懷孕或是未懷孕的女性,皆可能罹患乳癌。然而很多人對於乳癌的許多相關問題都一知半解,甚至有許多疑惑迷思,醫師經常被詢問的問題,在此一一為大家解答。   
     
 

迷思一/我飲食、生活作息正常,家族也沒人罹患乳癌,怎麼會得到乳癌? ;

 
  不良的生活習慣是癌症的禍因,但僅佔癌症死因的 30%,還有很多危險因子,都會導致罹癌;即使沒有乳癌家族史,也可能會罹患乳癌。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菸、酒、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及肥胖等主要危險因子,佔癌症死因的 30%。癌症的發生,不良生活習慣是禍因,除前述危險因子外,其他如老化、性別、基因、感染(如B、C 肝炎病毒、人類乳突病毒等)、環境因素(如空氣污染、職業暴露、環境荷爾蒙等)也都是導致癌症發生的危險因子。可見罹癌因素跟飲食、生活作息習慣及致癌環境等相關,盡量避免暴露在上述危險因子,可免癌症(含乳癌)上身找麻煩。   
     
  即使沒有乳癌家族史,也可能會罹患乳癌。根據統計,大約僅有 5% 至 10% 的乳癌患者有乳癌家族史。此外,大約有高達 75% 的乳癌患者沒有明顯的罹患乳癌危險因子,卻仍然罹患乳癌。   
     
 

迷思二/我沒有任何症狀怎麼可能得了乳癌? ;

 
  早期乳癌大部分都不會有任何症狀或不舒服,尤其零期乳癌(即原位癌)臨床上常常無任何症狀。   
     
  零期乳癌(即原位癌)常常無任何症狀,但會以異樣微小鈣化點為表現,在施行乳癌篩檢接受乳房X 光攝影時意外早期發現;等到發現乳房或腋下有明顯硬塊或腫瘤、乳房變形、乳房皮膚有潰瘍或橘皮狀變化時,大多已不是早期乳癌。甚至臨床症狀因骨頭轉移呈現骨頭疼、肺部轉移呈現呼吸困難、肝臟轉移呈現肝機能衰竭、腦部轉移呈現頭痛,神智昏迷時已經是四期乳癌而無法根治痊癒。   
     
 

迷思三/胸部大的人容易罹患乳癌嗎?隆乳的人會比較容易罹患乳癌嗎? ;

 
  胸部大小與是否容易罹患乳癌無關係;隆乳也不會使乳癌的發生率提升。   
     
  胸部大小與是否容易罹患乳癌無關,不過從流行病學統計得知,肥胖者較易罹患乳癌。尤其是停經後迅速發福者,更是罹患乳癌的危險族群。隆乳、矽膠注射並不會使乳癌的發生率提升,但是會影響檢查結果的準確度,有可能會使乳房攝影和超音波的檢查結果不準確,必須進一步的使用核磁共振(MRI)來檢查。   
     
 

迷思四/乳頭凹陷,會是乳癌嗎? ;

 
  乳頭凹陷可能是一個危險警訊,尤其是單側乳頭凹陷。不過並非乳頭凹陷都是乳癌造成,也有可能是正常現象,不用過於緊張。從以下方式有助於初步判斷乳頭凹陷是否具有癌性可能:   
     
  如果是天生的乳頭凹陷,在青春期時就會發現乳頭凹陷,有時可發生在雙側,乳頭可以輕易拉回原位;至於乳癌的乳頭凹陷則是在乳房完整發育後才出現,乳癌有時候會造成乳房組織結構變形(乳頭下的病灶腫塊,可能會使乳頭凹陷、並且不容易拉出),大多發生於單側乳房,雙側乳房同時罹患乳癌的機率較低。尤其如果在凹陷的乳頭下方摸到硬塊更要小心。   
     
  另外如果雙側乳房相同部位皆有對稱的硬塊組織,該組織為乳癌病灶的機率則比較低,因為乳癌大多發生於單側乳房。   
     
 

迷思五/乳房腫痛,可能是乳癌嗎? ;

 
  乳房腫痛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是乳癌。儘管多數會痛的情形都不是乳癌,不過也不能掉以輕心。雖然九成乳癌不會痛,卻仍有一成的乳癌會使患者感到疼痛。   
     
  乳房腫痛或突然的刺痛,大多是因為雌激素與黃體素對於乳腺體所產生的反應,通常都是纖維囊腫,發生位置以乳房外側上方較多,因為此處的乳腺體分佈較廣泛。纖維囊腫所引起的疼痛,大部分發生於月經前幾天,少部分則是任何時間點皆有可能。   
     
  儘管多數會痛的情形都不是乳癌,不過也不能掉以輕心。雖然九成乳癌不會痛,卻仍有一成的乳癌會使患者感到疼痛。乳癌的疼痛表現方式,通常為「同一位置」定點持續疼痛,頻率會愈來愈頻繁;會變換位置的疼痛大多並非乳癌所致。乳腺炎會導致乳房疼痛但大多是良性,不會導致罹癌率上升。但是要小心「反覆發作的乳腺炎」,因為乳癌可能會導致乳房組織部分壞死,繼而造成續發性感染,因此如果乳腺炎發作次數相當頻繁,則不能完全排除乳癌的可能,建議需進一步檢查是否有其他問題。   
     

  肺癌患者運動「肺」更好!術前衛教、運動訓練助適應手術副作用

    
 
 

肺癌患者運動「肺」更好!術前衛教、運動訓練助適應手術副作用

 
  日期:2022 年 12 月 20 日 作者:李祉函
原載: Cancer
 
     
  肺癌已經處於癌症發生率第三名,而罹癌後心肺耐力下降,透過運動可幫助提升心肺耐力,進而找回生活品質。   
     
  為什麼肺癌病人需要運動?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陳思穎表示,心肺功能受到影響後,患者活動力也會受到影響,進而更長時間臥床,久而久之也會造成體力衰退。   
     
  此外,也有些患者因接受肺癌手術後傷口疼痛導致痰不易咳出,或是疾病本身就會帶來倦怠感,陳思穎物理治療師指出,以上狀況都可透過復健運動、物理治療改善。她表示,「研究證實,運動訓練有助於提升肺癌病人的心肺耐力、行走耐力以及生活品質。」   
     
  陳思穎物理治療師指出,肺癌患者在接受手術前,若先與物理治療師進行衛教、運動訓練,可加強患者基本體力並儘早了解術後反應,也能更好適應手術帶來的副作用,此外,若儘早開始做復健運動,也可加快恢復速度。   
     
  根據文獻建議,術前運動訓練建議進行為期 4 週、一週 5 次,每次 20 至 30 分鐘的運動,並由專業人士評估、依據個案能力及耐受度從中間強度逐漸調至高強度。   
     
  牽拉運動   
     
  陳思穎物理治療師指出,常見的運動訓練包括有氧運動、肌力運動、呼吸運動以及牽拉運動,她也分享一些常見運動,並建議每種動作進行時可維持 10-15 秒、3 至 5 回合,或是以深呼吸 3 回合代替。   
     
  肺要能夠吸飽、深呼吸需靠肋骨、胸廓打開,藉此讓肺部空間撐開、空氣流進,透過上肢的伸拉運動可幫助增加胸廓活動度。   
     
  爬牆運動-前方   
  身體面向牆壁站直,雙手比「讚」後慢慢往上延伸,陳思穎物理治療師提醒,記得勿比「倒讚」以免手部覺得卡。   
     
  爬牆運動-側邊   
  側站在牆邊,一手舉高靠牆,慢慢往自己耳朵靠近。   
     
  三角肌伸展   
  一隻手伸直,另一隻手繞過手肘,輕輕往身體壓,這時會覺得肩膀後側緊緊的,此動作可拉伸三角肌以及後側關節囊。   
     
  簡易版胸大肌伸展   
  將手放在脖子後,手肘盡量打開,此動作會感覺胸前緊緊的。   
     
  臀大肌伸展   
  躺下將腳抱起,儘量往胸口靠並暫停 10 至 15 秒或三個深呼吸,進行三至五回合。   
     
  髂脛束伸展   
  可扶著牆壁並將腿部交叉,並儘量往外延伸。   
     
  股四頭肌伸展   
  扶著桌子或牆壁,將一隻腿往後勾並往後拉,一定要在安全的情況下做拉筋。   
     
  小腿後肌伸展   
  要預防足底筋膜炎,小腿後肌延伸很重要,可踩弓箭步並將後腳轉正,後膝蓋、前面膝蓋彎曲,提醒過程中後腳跟一定要踩下去,量力而為即可。   
     
  肌力訓練居家版   
     
  陳思穎物理治療師表示,並非所有人家中都有啞鈴等重訓設備,而肢體的重量是很好的負重,以下介紹幾項可居家進行的肌力訓練,她也提醒,進行所有肌力訓練時要記得維持呼吸並避免憋氣用力。   
     
  抬臀運動   
  此動作可幫助訓練到臀部以及核心肌群,平躺後將腳彎起,並慢慢將臀部往上推。   
     
  側抬腿   
  側躺後將一隻腿伸起,可訓練臀部周圍肌肉。   
     
  呼吸運動   
     
  針對呼吸運動部分,陳思穎物理治療師介紹兩種呼吸法,分別為腹式呼吸法以及圓唇呼吸法。   
     
  圓唇呼吸法   
  用鼻子吸氣、嘴巴吐氣,吐氣過程中嘴巴呈現「ㄩ」的形狀。   
     
  腹式呼吸法   
  一手放置在胸口、一手放在腹部,過程中肩頸保持放鬆,鼻子吸氣時腹部隆起,嘴巴吐氣時腹部下沉。   
     
  至於常見的心肺運動,陳思穎物理治療師解釋,在醫療院所最常見的設備為跑步機及腳踏車;居家部分,散步、走路及快走或用階梯做登階訓練以及原地踏步也是很好的有氧運動。   
     
  她表示,根據美國 ACSM 建議癌症患者每週應進行 75 分鐘、3 次高強度運動,或是 150 分鐘、5 次中等強度運動,不過陳思穎物理治療師強調,「若癌症是在健康狀態下可努力看看,但若在治療過程中,注意不要勉強。」   
     
  諮詢專家: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陳思穎   
     
  文/李祉函 圖/黃懷賢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