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腹脹不只是「消化不良」可能是卵巢癌前兆!多女性選擇改變飲食延誤就診

2020.08.21

女性十大癌症之中,卵巢癌逐年上升,雖然佔比沒有子宮頸癌那麼多,但因為卵巢癌症的死亡率例比例相較比較高,原因就在於卵巢癌不容易被發現,常見症狀因為是腹脹,多數都以為是消化問題。英國Target Ovarian Cancer曾經做過一項調查顯示,如果女性出現類似狀況時,多數人都會先改變飲食,因此常常延誤就醫。

做愈詳細檢查,愈能明確找出疾病? 你可能錯了!癌症醫師吐真心話

2020.08.20

不少人似乎都對癌症篩檢有所誤解,其實篩檢有好處也有壞處。「做越詳細的檢查,越能明確找出疾病,這樣不是比較好嗎?」、「年輕的人都該去做篩檢比較好吧?」多數人大概都有這種想法,事實上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NO」。

小心脂肪肝變癌症 「地中海型飲食」加3招有效改善

2020.08.18

根據大規模健檢資料,約有二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受檢者患有脂肪肝。10~20%的脂肪肝患者會合併脂肪性肝炎,持續有脂肪性肝炎者10年內可能高達3成會惡化成肝硬化。近年台灣國衛院發表的研究指出,含有這三項:脂肪肝、高三酸甘油脂、糖尿病,易導致非病毒性肝炎之肝癌,因此這是值得關注的議題。

喝咖啡真的防癌嗎 抗癌4件事多數人都做錯

2020.08.18

網路上流傳許多防癌秘方,包括「喝咖啡可以防癌」,到底日常生活中那些舉動真的對健康有益?國健署指出,目前並沒有明確證據證明咖啡可以防癌,網路上流傳許多抗癌偏方,其實多數人都有錯誤迷思。

維他命C吃太多 醫警告:白內障、癌症恐上身

2020.08.12

維他命C是大家常見的保健食品,但攝取過量恐要當心身體反而會出現問題,醫師江坤俊在節目上表示,有很多女性喜歡補充高單位的維他命C,但最近的醫學研究卻顯示,服用過多維他命C恐會導致白內障,甚至有致癌可能。

  • 第一頁
  • 上一頁
  •  / 108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腹脹不只是「消化不良」可能是卵巢癌前兆!多女性選擇改變飲食延誤就診

    
 
  腹脹不只是「消化不良」可能是卵巢癌前兆!多女性選擇改變飲食延誤就診    
  Yahoo
原載:Yahoo
 
     
  女性十大癌症之中,卵巢癌逐年上升,雖然佔比沒有子宮頸癌那麼多,但因為卵巢癌症的死亡率例比例相較比較高,原因就在於卵巢癌不容易被發現,常見症狀因為是腹脹,多數都以為是消化問題。英國Target Ovarian Cancer曾經做過一項調查顯示,如果女性出現類似狀況時,多數人都會先改變飲食,因此常常延誤就醫。   
     
  「持續腹脹」不應忽略!僅34%女性會前往就診   
     
  英國平台YouGov曾對1140名婦女進行了調查,如果身體出現腹脹等不適現象,最多數50%一半的人則選擇改變飲食,例如減少麵製品或乳製品,多吃益生菌、優格等;43%的女性會選擇Google症狀。    
     
  但最終只有34%的女性會去看醫生,有23%的人選擇使用非處方藥,22%的人則想從事更多的運動來改善,只有少數女性有意識到「持續性腹脹」可能是卵巢癌的症狀之一。    
     
  卵巢癌初期常被民眾誤會為「腸胃不適」,主要以「消化道」症狀為最初表現,常見就是腹部腫脹感、下腹部不舒服、消化不良、噁心感、食慾不振等。其他潛在症狀包括疲勞、噁心、便秘、經期不順。    
     
  過去一項關於卵巢癌的研究發現,41%的婦女在接受癌症檢查前至少看過3次醫生,但有時醫師可能也沒懷疑是卵巢癌,通常是因為腹脹情況反覆發作,進行影像檢查時才被發現,但通常這時癌症已經擴散到其他部位。    
     
  目前對於卵巢癌的確切原因不是很清楚,這些因素可能增加風險:    
     
  •患有子宮內膜異位    
     
  •肥胖   
     
  •使用生育藥、激素療法的使用    
     
  •沒有懷孕史    
     
  •卵巢癌家族史    
     
  卵巢癌的死亡率是婦癌中最高的癌症,早期發現是降低死亡率最好的方法。民眾若有持續性腹部腫脹,腸胃不適症狀,不要忘了卵巢腫瘤的可能性,除了看腸胃科外,不要忘了婦科也需檢查。    
     
  參考資料 Many Women Mistake Common Symptom of Ovarian Cancer for Indigestion   
     
  文/王芊淩、圖/海倫    

  做愈詳細檢查,愈能明確找出疾病? 你可能錯了!癌症醫師吐真心話

    
 
  做愈詳細檢查,愈能明確找出疾病? 你可能錯了!癌症醫師吐真心話    
  Yahoo
原載:Yahoo
 
     
  不少人似乎都對癌症篩檢有所誤解,其實篩檢有好處也有壞處。「做越詳細的檢查,越能明確找出疾病,這樣不是比較好嗎?」、「年輕的人都該去做篩檢比較好吧?」多數人大概都有這種想法,事實上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NO」。   
     
  決定該不該做癌症篩檢,必須看「將利弊放到天秤上衡量後,哪一個分量比較重」。   
     
  而經過評估之後的結果會「隨著個人有不同答案」,這一點相當重要。也就是說,非常有可能因為各自的價值觀不同,而出現完全相反的結論。    
     
  所以接下來我會先分析癌症篩檢的利與弊,最後再從我的價值觀出發,說出我個人心中的結論。    
     
  癌症篩檢可及早發現並治療    
     
  我們就先從癌症篩檢的好處開始說吧。   
     
  做篩檢的好處是「有助於預防因癌症而死亡」。面對癌症,原則上只要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就能夠治癒,但是,當病情「超過某一個時間點,即便醫師是華佗再世,有一手最精湛的醫術也束手無策」。    
     
  那麼這個時間點落在哪裡呢?很遺憾地,醫界也無法明確指出「就是這個時候」。受到每位罹癌患者自身的條件、患者所得的癌症種類、或療法不斷進化的影響,都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不過我們可以大致預測出一個時間。以我的專業領域大腸癌為例,處於第Ⅰ期的患者若接受標準治療,5年後還能存活的機率超過97%,而到了第Ⅱ期就變成90%,到第Ⅲ期會降至84%,然後一旦變成第Ⅳ期,狀況會急轉直下,竟驚人地僅剩20%左右而已。   
     
  沒錯,癌症發展到第Ⅳ期,狀況會急遽惡化。不只是大腸癌有這個狀況,很多種癌症也是如此,這並不意外,因為癌症分期的設定一方面也是反應生存率。    
     
  更深入解說的話,大部分癌症第Ⅳ期通常是指「已出現遠端轉移」的情況。遠端轉移的意思是「癌細胞從原先出現癌症的內臟器官,轉移到遠離該處之部位的狀態」,乍聽之下會讓人覺得「很惡質」吧。    
     
  估算癌細胞惡化程度 觀察、病理檢查能做到    
     
  那我們要如何估算癌細胞的惡性程度呢?大家肯定都希望能有這樣的檢查,其實現代醫學手上正握有兩種武器。    
     
  第一種是「觀察疾病發展」這項武器。做法是透過時間觀察,推測「癌症擴展速度」有多快。例如,即使都是原只有1公分的癌細胞,一個月就長到5公分並轉移到其他器官的癌症,比經過2年只變大成1.2公分的癌症更難對付。一旦發現癌症,最好不要放著不管,絕對要馬上治療。可是,由於各類檢查所需時間以及患者工作的緣故,有可能會晚一兩個月才進行治療,我有時會因此發現增生異常快速的癌細胞,無意間見識到它們的惡性程度。    
     
  另一種是名為「病理檢查」的武器。做法是取出要調查的癌細胞,用顯微鏡觀察該細胞,推測它的惡性程度。目前有些針對乳癌等癌症的治療法,會因「病理檢查」結果而有所修正。    
     
  癌症篩檢是透過定期檢查,讓我們知道體內是否出現癌症,所以這對極度惡性的癌細胞發揮不了太大的作用。即使你每隔一年都會做篩檢,若不幸罹患了發病半年就惡化到無法處理的癌症,那這個篩檢就不具效益了。    
     
  可是現在的醫學仍無法確定「誰會有多大機率罹患惡性癌症」,因此才用年齡做為區隔,讓全民一起接受檢查。其中也許會有人幸運及早發現病症,接受治療並恢復健康,這便是做癌症篩檢的好處。    
     
  癌症篩檢少為人知的2害處 但別過度恐慌   
     
  那麼做癌症篩檢對身體又有什麼樣的危害呢?    
     
  1. 過度診斷、過度治療    
     
  第一個可能的壞處是「過度診斷」與「過度治療」。如同名稱上的「過度」兩個字,兩者指的是本來沒有問題的人卻在接受檢查之後反倒產生壞處。    
     
  舉個實際範例來解釋,如乳癌篩檢項目中的乳房攝影檢查,這種檢查會使用X光來拍攝乳房。假設有一個人經過篩檢後「發現疑為癌症的腫塊」,接著到醫院做詳細檢查接受診斷,同時進行抽血、超音波、MRI(磁振造影)等檢查手續。他可能會得到一份報告表示「現在看起來屬於良性,馬上就能治癒」,或者「有可能是惡性腫塊,要做穿刺切片檢查」。所謂穿刺切片檢查,便是用針刺入可疑腫塊,取出約一公釐的腫塊,放到顯微鏡下觀察是否含有癌細胞或癌組織。若是確診為癌症,就要著手進行手術或抗癌藥物治療,如果確定不是癌症,那醫師就會說:「沒有問題,太好了。」事情就此平安落幕。    
     
  倘若這個人沒有接受篩檢,事情會有何不同呢?那麼他就不需要去醫院看診,也不必聽從醫師的指示做各種檢查,更不需要受針刺等這類皮肉痛。    
     
  上述的情況就是過度診斷,如果事情到此告一段落倒是還好,如果報告顯示「無法否定是惡性腫瘤」,當事人就必須動手術,只不過手術刀一下,也有機率得到「這是良性腫瘤」的結果,這就是過度治療。不同的人對於這件事的態度有極大差異,有人認為自己很幸運,相對地也有人會覺得這樣豈不是從頭到尾都是白費工夫。    
     
  2. 因癌症篩檢引發的併發症    
     
  第二個壞處是因為篩檢而引發的併發症,所謂的併發症就是「因為進行檢查或治療而發生不好的狀況」。雖說機率不定,但世上所有的治療或檢查都有一定比率會觸發併發症,有些是兩人之中就有一人會發生,也有些機率比被隕石擊中還低(例如因接種流感疫苗而死亡),情況各有不同。    
     
  癌症篩檢是一種身體檢查,因此也會有伴隨檢查而發生併發症的風險。以胃癌篩檢為例,胃癌篩檢分別有胃鏡與上腸胃道檢查的方式。日本於2016年發表的全國調查報告指出(2008到2012年間),胃鏡檢查會引發的併發症之中,因檢查前的準備(如鎮靜劑等等)引起併發症的比例約是三萬六千人中會出現一人(0.0028%),而總死亡人數紀錄為九人,比例是兩百萬人中才會出現一人(0.00005%)。另外胃鏡檢查(包含切片檢查)引起併發症的比例,約是七千人之中會出現一人(0.014%),其併發症狀為出血或是腸胃道、食道出現破洞。    
     
  由上述可見,接受胃鏡檢查而死亡的可能性並非為零,並且也會引起併發症。儘管機率不高,但確實有一定程度的病例。   
     
  文/王芊淩、圖/海倫    

  小心脂肪肝變癌症 「地中海型飲食」加3招有效改善

    
 
  小心脂肪肝變癌症 「地中海型飲食」加3招有效改善   
  tvbs
原載:tvbs
 
     
  根據大規模健檢資料,約有二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受檢者患有脂肪肝。10~20%的脂肪肝患者會合併脂肪性肝炎,持續有脂肪性肝炎者10年內可能高達3成會惡化成肝硬化。近年台灣國衛院發表的研究指出,含有這三項:脂肪肝、高三酸甘油脂、糖尿病,易導致非病毒性肝炎之肝癌,因此這是值得關注的議題。    
     
  怎知我有脂肪肝?   
     
  脂肪肝大多抽血肝功能是正常,診斷脂肪肝主要是藉由肝臟超音波。正常肝臟實質是偏黑色,但脂肪肝呈現偏白色。若超音波的遠端衰減現象明顯,也就是淺層肝臟較白,但深層肝臟因較多脂肪緣故而轉黑,會判定為中度或重度脂肪肝。    
     
  其他檢查如: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可診斷脂肪肝,但因耗時且昂貴,不會用來做第一線的檢查。一旦知道脂肪肝後,應立即做肝纖維化檢測,以往常須要肝切片才能得知纖維化程度,目前高醫肝膽內科有無痛的非侵襲性肝纖維檢查儀器,自費千餘元,5分鐘內可完成檢查。    
     
  我有脂肪肝,該怎麼辦?   
     
  ●體重控制:一般保肝藥對脂肪肝並無療效,減重才是最好的治療。減重大於3%,可開始讓肝炎改善,減重大於10%,可以消除肝纖維化。一位70公斤的成年人,約需減重2~7公斤就能解決肝病。減重速度每週約1公斤,若減太快會引起膽結石,也可能反過來加重脂肪肝。    
     
  減重主要是「七分靠飲食,三分靠運動」,飲食可以採取「地中海型飲食」,亦即多攝取蔬果、堅果,肉類是白肉(如:魚肉)較紅肉(如:豬肉)為佳,油脂宜選擇橄欖油或魚油。亦可嘗試多喝咖啡,咖啡能改善肝臟纖維化並減少肝癌。    
     
  ●治療三高:脂肪肝患者大多併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因此需要定期量測血壓、血糖、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飲食方面宜少鹽少糖、戒菸酒,並養成每週運動的習慣。若有長期偏高應就診考慮服藥。有些降血脂肪的藥物可能會引起輕微肝炎,不過有脂肪肝的病人無須擔心服用此藥會增加肝炎風險。    
     
  ●服用藥物:針對無法以體重控制與治療三高達到改善嚴重脂肪肝之效果者,目前可嘗試Pioglitazone與維他命E。前者是治療糖尿病的老藥,後者屬於氧化劑。無糖尿病者可用維他命E注射(每天400~800單位),但長期注射不切實際,過量可能會死亡率上升、出血性中風、些許攝護腺癌風險的增加。Pioglitazone會造成水腫、心衰竭等副作用,也有致膀胱癌的疑慮。因此,欲使用此二藥,需先施行肝切片,並照會肝膽專科醫師評估利弊方得使用。    
     
  所幸,目前有進入臨床第三期試驗的新藥:Obeticholic acid,初步報告能改善肝功能、肝纖維化,且副作用偏低(皮膚癢),此藥核准上市指日可待。    
     
  脂肪肝不僅影響肝臟,造成肝炎、肝硬化與肝癌,也跟三高、心血管疾病息息相關,很多患者反而最後是受到心血管事件的危害(如中風、心肌梗塞)。調整生活習慣、體重控制、規則運動與妥善控制三高,才是治療脂肪肝的根本之道。已知有肝纖維化者,請每半年接受超音波檢查,不能因抽血正常就以為肝臟沒問題,若有肝腫瘤才能藉此早期發現並早期治療。    
     
  文章:朱育嫻 原文來自https://health.tvbs.com.tw/special/324792    

  喝咖啡真的防癌嗎 抗癌4件事多數人都做錯

    
 
  喝咖啡真的防癌嗎 抗癌4件事多數人都做錯   
  中國時報
原載:中國時報
 
     
  網路上流傳許多防癌秘方,包括「喝咖啡可以防癌」,到底日常生活中那些舉動真的對健康有益?國健署指出,目前並沒有明確證據證明咖啡可以防癌,網路上流傳許多抗癌偏方,其實多數人都有錯誤迷思。    
     
  有研究指出,多酚類物質可降低肝癌、子宮內膜癌等癌症風險,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官網資料顯示,咖啡中雖包含木脂素植物雌激素、類黃酮等多種多酚類物質,但目前仍未有明確實證證明咖啡具有防癌功效,且對於肝癌、子宮內膜癌以外的癌症也還沒有定論。    
     
  國建署指出,下列4件關於預防癌症的迷思,很多人都做錯:    
     
  1. 勿過度倚賴營養補充品    
     
  許多人以為吃保健食品就可以強身,但並沒有研究顯示,服用營養補充品可以預防癌症;相對的,服用特定的補充品甚至會增加罹癌風險。因此除非健康因素需服用某些營養補充品,否則均衡飲食就可提供每日所需的各式營養素。    
     
  2. 有計畫的攝取蔬果五穀   
     
  許多人為了減肥,不敢吃米飯、澱粉,但研究顯示,多吃蔬菜、水果、五穀雜糧等植物性食物,有助於抵抗口腔、咽喉、食道、胃、大腸等部位的癌症,因為纖維素、維生素和其他有助於維持體內環境穩定的微量元素,可降低體內細胞變成癌細胞的機率。   
     
  3. 過多紅肉與加工肉品一樣容易致癌    
     
  牛、羊、豬等紅肉雖富含蛋白質、鐵和鋅,但攝取過多的紅肉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此外,加工肉品如火腿、培根和熱狗等經過煙燻、醃製或添加防腐劑的製程,都含有會損害健康細胞的致癌物。    
     
  4. 癌症死亡人口有22%都與菸害有關    
     
  使用菸草不僅對人體造成危害也會致癌,與酒精類飲品併用時,更加劇對人體的危害程度。研究顯示,肺癌患者中高達90%的比例有吸菸的習慣,是導致肺癌的最主要原因,且所有癌症的死亡人口中有22%的比例與菸害有關。此外,實證顯示過度飲用各種酒精性飲料,如:紅酒、白酒、啤酒等都會增加罹癌風險,所有癌症的死亡人口中亦有3.6%的比例與飲酒有關,過度的飲酒不僅會對身體造成負擔也會導致肥胖。    
     
  文章來源:(中時新聞網)   

  維他命C吃太多 醫警告:白內障、癌症恐上身

    
 
  維他命C吃太多 醫警告:白內障、癌症恐上身    
  中國時報
原載:中國時報
 
     
  維他命C是大家常見的保健食品,但攝取過量恐要當心身體反而會出現問題,醫師江坤俊在節目上表示,有很多女性喜歡補充高單位的維他命C,但最近的醫學研究卻顯示,服用過多維他命C恐會導致白內障,甚至有致癌可能。    
     
  江坤俊在節目《健康2.0》上指出,很多女性為了養顏、抗衰老都會服用高單位的維他命C,認為這類維他命是水溶性,吃多了會從尿液、汗液中排出,但事實上近期的研究卻顯示,由於維他命C本身是很強劑量的抗氧化劑,服用過多恐怕會造成水晶體氧化壓力增加並導致白內障發生。    
     
  江坤俊提到,第二點是服用過多維他命C恐會讓尿液中的草酸鈣結石;第三點,根據國外的醫學期刊研究,過量的維他命C可能會導致癌症,這是由於人體的免疫系統在清除身體的一些癌細胞時,有時候會製造出氧化壓力,這時候又服用太多的抗氧化劑會造成氧化壓力消除,不利於免疫細胞清除癌細胞。   
     
  最後,江坤俊提醒,維他命C一天建議的攝取量是100-200毫克,若是每天有攝取3份蔬菜、2份水果就不需要再額外去補充維生素,另外,還要避免補充單一種維生素,只要飲食均衡就可以提供各種均衡的維生素。    
     
  文章來源:擷取影片來源YT頻道《健康2.0》、中國時報網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