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無痛大腸鏡不是人人都能做!麻醉科醫師:肥胖、氣喘、腎功能不良等 7 種人建議避免

2020.08.28

大腸癌發生率已連續 12 年高居國人十大癌症之首,雖然推行糞便潛血檢查之後,大腸癌的發生率有微微下降,但還是一直維持在高點。而除了糞便潛血檢查之外,其實更準確的檢查是利用「大腸鏡」檢查,而如果發現大腸息肉,也可以利用大腸鏡直接切除。

用CAR-T細胞治療淋巴瘤!三軍總醫院開啟臨床試驗、力拚2025年上市

2020.08.26

聽到「癌症」,浮現在腦海的可能是掉髮、臉色蒼白、噁心嘔吐等病弱的軀體,那是因為癌症化療的副作用,不只是讓癌細胞,同時也會讓健康的細胞受到損傷。但其實越來越多的技術發現,強化自己身體的免疫細胞,利用這種「免疫細胞療法」的方式,其實也可以抗癌成功。

牛津研究:「太好瘦」可能和癌症有關,同時出現3種疼痛更要警惕!

2020.08.24

調整飲食和增加運動,是很多人減重、瘦身時會選擇的途徑。但是如果生活方式沒有發生重大變化,體重卻突然減輕了,而且還找不到原因,這時候就應該注意了,可能是身體出現了潛在的疾病,比如癌症。

得癌症吃靈芝會好?國健署提醒2件事

2020.08.21

中央研究院團隊發現,靈芝多醣萃取物F3抗癌的關鍵「岩藻醣」可促進各種免疫細胞增生,提升自然殺手細胞毒殺能力,進而消滅癌細胞。在動物試驗中,把F3注入肺癌小鼠體內,證實可有效抑制腫瘤細胞生成。但這代表癌症病患吃靈芝就會好嗎?國健署要提醒大家兩件事。

7種癌都跟吃有關 幾個飲食壞習慣要避開

2020.08.21

癌症連續蟬連國人10大死因之首,每人莫不聞癌色變,雖然截至目前為止,大部分癌症的發生原因仍不清楚,但也有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癌症的發生與個人飲食及不當的生活習慣包括抽菸、過度勞累及緊張壓力等因素有關,發生人數預料仍將持續上升。

  • 第一頁
  • 上一頁
  •  / 108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無痛大腸鏡不是人人都能做!麻醉科醫師:肥胖、氣喘、腎功能不良等 7 種人建議避免

    
 
  無痛大腸鏡不是人人都能做!麻醉科醫師:肥胖、氣喘、腎功能不良等 7 種人建議避免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大腸癌發生率已連續 12 年高居國人十大癌症之首,雖然推行糞便潛血檢查之後,大腸癌的發生率有微微下降,但還是一直維持在高點。而除了糞便潛血檢查之外,其實更準確的檢查是利用「大腸鏡」檢查,而如果發現大腸息肉,也可以利用大腸鏡直接切除。    
     
  不過大腸鏡長度約 160 公分,要從腸道伸進去做檢查,不少人會「怕痛」,所以選擇做「無痛大腸鏡」,也就是利用全身麻醉來讓檢查過程中處於中重度鎮靜的狀況,不會感覺到不舒服或是疼痛。    
     
  無痛大腸鏡最適合這些人做!   
     
  根據國泰健康管理中心 2019 年度的統計資料顯示,有將近 2 萬人願意做無痛腸胃鏡檢查,不過全身麻醉還是有一定的風險,所以必須要由「麻醉專科醫師」進行麻醉跟監測,才能確保安全。    
     
  國泰健檢麻醉科醫師葉珮安說,所謂無痛腸胃鏡檢查,就是在檢查過程中,由靜脈注射全身麻醉的藥物,不需動用肌肉鬆弛劑,也不會使用到氣管內管及呼吸器這些輔助設備。檢查結束約 5~10 分鐘後,受檢者很快就能恢復意識,而且很少有麻醉後噁心嘔吐,暈眩頭痛,肌肉酸痛等後遺症。通常有以下幾個特色:    
     
  (1)短效    
     
  (2)使受檢者處於中重度鎮靜。    
     
  (3)不影響到自主呼吸狀況,維持在類似睡眠的狀態。    
     
  (4)讓受檢者在檢查過程中不會感到疼痛、焦慮、躁動不安等狀況,而引發高血壓,心臟病發等問題。    
     
  (5)腸胃科醫師也不會受到情緒反應、肢體反抗等干擾,可以專心進行詳細的檢查。   
     
  不過在做檢查時,不一定要選擇無痛,如果本身腸道狀況很健康,疼痛忍耐度高,其實也可以選擇一般型。但葉珮安也提到,因為大腸鏡比較長,如果腸道本身有沾黏,或是比較彎曲的類型,進行檢查的困難度、疼痛程度跟時間都會增加,甚至可能因為「太痛了」就放棄檢查,所以建議以下幾種狀況可以考慮無痛:    
     
  (1)腹部曾動過手術    
     
  (2)有骨盆腔發炎病史    
     
  (3)子宮內膜異位沾黏    
     
  (4)體型較胖或過瘦的受檢者    
     
  麻醉科醫師:肥胖、氣喘、腎功能不良等 7 種人建議避免無痛麻醉    
     
  但在麻醉時,要評估麻醉的過敏風險,全程監控、調整藥量、觀察心跳、血壓及血氧濃度,了解呼吸心跳的狀況是否正常,所以如果本身的身體狀況不是很好,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接受無痛的腸胃鏡檢查。    
     
  葉珮安表示ㄝ在安排檢查之前,健檢中心的健管師會確認受檢者的過去病史,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心肺疾病、冠狀動脈疾患、中風、藥物過敏、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腹部手術等相關病史,並安排十二導程心電圖、胸部 X 光,來監測心肺功能的狀況,交由麻醉醫師進行術前評估。    
     
  不過在評估之後,仍有部分需進一步評估或不建議施打麻醉的人:    
     
  1.嚴重的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2.最近半年內曾發生胸痛、胸悶、不穩定心絞痛,或有心肌梗塞病史    
     
  3.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患者    
     
  4.過度肥胖(BMI 大於 35 以上)    
     
  5.末期腎衰竭、洗腎(透析)病患    
     
  6.有嚴重的呼吸道感染、肺炎等症狀    
     
  7.孕婦   
     
  葉珮安提醒,如有遇到上述狀況,務必要「詳實告知」麻醉專科醫師,進行風險評估和專業分析,才能針對個人的特殊狀況,幫助選擇最安全恰當的檢查方式。    
     
  文/盧映慈 圖/蘇鈺婷    

  用CAR-T細胞治療淋巴瘤!三軍總醫院開啟臨床試驗、力拚2025年上市

    
 
  用CAR-T細胞治療淋巴瘤!三軍總醫院開啟臨床試驗、力拚2025年上市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聽到「癌症」,浮現在腦海的可能是掉髮、臉色蒼白、噁心嘔吐等病弱的軀體,那是因為癌症化療的副作用,不只是讓癌細胞,同時也會讓健康的細胞受到損傷。但其實越來越多的技術發現,強化自己身體的免疫細胞,利用這種「免疫細胞療法」的方式,其實也可以抗癌成功。    
     
  2018 年,台灣通過《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特管辦法),讓細胞治療變成合法的標準治療,三軍總醫院是率先設立細胞治療中心的幾家醫學中心之一,早在 2018 年就跟宇越生醫合作進行細胞治療的研發,將身體中負責毒殺癌細胞的 T 細胞分離出來,進行強化,藉此讓免疫細胞可以準確的殺死癌細胞。    
     
  CAR-T 是什麼?三總行政副院長:強化後的免疫細胞    
     
  三總行政副院長、執行官何景良上校說,T 細胞是人體內負責毒殺外來感染、癌細胞的主要免疫細胞,但癌細胞會透過各種方式來逃避 T 細胞的追殺。而 CAR-T 細胞治療技術簡單來說,就是從病人的血液中分離出 T 細胞,在實驗室裡進行基因改造,讓 T 細胞變得更強,達到殺死癌細胞的效果。    
     
  而改造後的 T 細胞,上面會「嵌合」一種特異抗原受體,稱為嵌合抗原受體(CAR),能專一精準辨識癌細胞的 CD19 陽性抗原並加以毒殺。    
     
  不過 CAR-T 治療因為是用免疫細胞,所以可能產生「免疫風暴」的副作用。何景良說,就像 COVID-19(新冠肺炎)造成的免疫風暴一樣,免疫細胞過度反應,不只攻擊癌細胞,同時也攻擊其他的細胞,導致身體出現快速的器官衰竭。「這是最危險、最可怕的,我們希望可以盡量避免。」    
     
  目前包含血液腫瘤、還有部分的實體瘤如肺癌,都是 CAR-T 的應用範圍,何景良說,因為血液腫瘤的抗原比較特別、比較好找,所以 CAR-T 的運用比較早;不過未來還是有機會運用在不同層面。    
     
  CAR-T 治療力拚 2025 年上市!    
     
  宇越生醫副總經理郭正宜博士說,其實 CAR-T 細胞療法在小鼠實驗的效果非常好,而且在先前人體臨床研究結果顯示,腫瘤完全緩解率可以達到 50%,治療副作用又低,不會像化療一樣有很多不同的副作用。    
     
  而台灣每年約新增 2500 位淋巴瘤的相關病例,一般在使用化療等傳統治療後的復發率,是 30% 左右,但「我們之前在中國大陸進行人體實驗,有患者在 2017 年接受治療後,2020 年還活著、而且沒有復發。」郭正宜說。    
     
  同時,CAR-T 只需打一次就完成治療,不需要重複施打。軍醫局副局長蔡建松將軍表示,CAR-T 細胞治療 B 細胞淋巴瘤的療法,早在 2017 年美國 FDA 就已經全球首次批准上市臨床使用,但生產時間長、技術門檻高、收費貴,台灣發展自己的 CAR-T 療法已經是必要的研發。    
     
  目前,三總預計招募 20 位受試者進行臨床試驗,如果進展順利,2025 年就取得上市許可,並正式於醫療系統使用,台灣就能向 CAR-T 等免疫細胞治療方法再往前邁進一步。    
     
  文/盧映慈 圖/海倫    

  牛津研究:「太好瘦」可能和癌症有關,同時出現3種疼痛更要警惕!

    
 
  牛津研究:「太好瘦」可能和癌症有關,同時出現3種疼痛更要警惕!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調整飲食和增加運動,是很多人減重、瘦身時會選擇的途徑。但是如果生活方式沒有發生重大變化,體重卻突然減輕了,而且還找不到原因,這時候就應該注意了,可能是身體出現了潛在的疾病,比如癌症。    
     
  異常的體重減輕從來不是一件好事情,過去有統計指出,像是糖尿病、胃潰瘍以及精神疾病都會讓體重驟降,而這些忽然變輕的人, 6 個月內裡還癌症的風險也顯著提高。    
     
  在線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的研究中,來自牛津大學的團隊進一步分析了體重突然減輕會伴有哪些症狀,以及罹患哪些癌症的風險會變大。    
     
  研究作者之一、牛津大學Paul Aveyard教授指出:「醫生面臨進退兩難的境地,他們知道體重忽然減輕可能是癌症前兆,但是單單是體重減輕還不構成進一步檢查的證據。這項研究就是找出一些其他的合併症狀,幫助加快確診速度。    
     
  體重異常減輕,最常見癌症為肺癌、腸癌與胃癌    
     
  團隊使用了英國出擊保健電子健康紀錄數據庫中,總共 6.4 萬人的資料進行分析,統計了受試者出現體重突然減輕後,進行診療時的臨床症狀。此外,還收集了受試者抽煙、飲酒等生活方式訊息,以及疾病史和診療後 3 – 6 個月內癌症發病情況。    
     
  結果發現,在體重突然減輕診療後的6個月內,共有908名受試者罹患癌症,最常見是肺癌,其次是結直腸癌、胃癌、食管癌、胰臟癌和淋巴瘤;體重突然減輕的受試者最常見的臨床特徵包括咳嗽、腹痛、背痛、胸部感染和疲乏。    
     
  在調整了抽煙、飲酒等因素影響後,進一步分析發現,體重突然減輕的受試者在6個月內,患癌症的可能性大幅增加,尤其是在男性中。體重突然減輕受試者的患癌可能性,是體重沒有突然減輕受試者的2倍;在男性中,是3倍;在女性中則相差不大。    
     
   3 大合併症狀要留意:咳嗽、腹痛、背痛    
     
  研究團隊指出,在所有受試者中,最常見的合併症狀為咳嗽、腹痛以及背痛。另外根據男性女性分類,又可分別列出常見的合併症狀以及癌症機率。    
     
  男性:體重突然減輕並伴有這10種臨床症狀,使患癌症的可能性增加了198%-510%。    
     
  包括腹痛(118%)、食慾不振(196%)、吞嚥困難(246%)、咳血(326%)、非心源性胸痛(86%)、腹部腫塊(510%)、胸部症狀(441%)、缺鐵性貧血(396%)、黃疸(467%)、淋巴結疾病(162%)    
     
  女性:體重突然減輕並伴有11種臨床症狀,使患癌症的可能性增加了86%-1990%。    
     
  腹痛(130%)、食慾不振(157%)、背痛( 62%)、排便習慣改變(254%)、消化不良(155%)、腹部腫塊(448%)、胸部症狀(1080%)、缺鐵性貧血(270%)、黃疸(1990%)、淋巴結病(138%)、靜脈血栓栓塞(540%)    
     
  特定部位疼痛,全身癌症風險都上升    
     
  研究人員分析發現,通常一些臨床特徵,常被認為與單個部位的癌症相關,但一些臨床特徵與體重突然減輕同時出現時,與多個部位的癌症可能性增加有關。    
     
  例如:患有消化不良和體重突然減輕的女性,患胃或食管、腸、胰腺、肺、骨結締組織或軟組織、淋巴瘤、乳腺、中樞神經系統和白血病等類型或部位的癌症可能性都會增加。    
     
  埃克塞特大學Willie Hamilton教授,也是該研究作者之一,他補充指出:「這項研究對改善癌症診斷很重要,我們都知道體重突然減輕可能是癌症。現在我們知道還應該詢問患者哪些事情,以及尋找哪些癌症。」    
     
  體重突然減輕的患者,在他們的癌症被發現之前,經常會去不同的門診那裡進行診療,這項研究能改善這個過程,在更早的階段檢測出更多的癌症。    
     
  對於體重突然減輕的人而言,除了要及時進行診療外,還應將自己的其他症狀詳細告知醫務人員,進行相關檢查,排除癌症可能,或者及時發現癌症,儘早治療,以提高生存率。    
     
  參考資料:Prioritising primary care patients with unexpected weight loss for cancer investigation: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y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    

  得癌症吃靈芝會好?國健署提醒2件事

    
 
  得癌症吃靈芝會好?國健署提醒2件事   
  YAHOO
原載:YAHOO
 
     
  中央研究院團隊發現,靈芝多醣萃取物F3抗癌的關鍵「岩藻醣」可促進各種免疫細胞增生,提升自然殺手細胞毒殺能力,進而消滅癌細胞。在動物試驗中,把F3注入肺癌小鼠體內,證實可有效抑制腫瘤細胞生成。但這代表癌症病患吃靈芝就會好嗎?國健署要提醒大家兩件事。   
     
  自古相傳靈芝有延年益壽之效,中央研究院團隊發現,「岩藻醣」是靈芝多醣萃取物F3抗癌的關鍵,而癌細胞表面Globo H醣分子則扮演「引兵入關」的角色,吸引F3在血液產生的抗體毒殺癌細胞,達到抗癌效果。這項研究成果曾登上《美國國家科學院會報》。   
     
  然而,靈芝會是癌症病患的解藥嗎?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表示,雖然有實驗研究和少數的動物試驗顯示靈芝具有免疫調節特性,甚至有抗癌症活性的潛在機制,但是目前臨床試驗仍不足以證實靈芝能夠有效預防或對抗癌症,且靈芝是否有助於延長癌症存活率,也未有定論。   
     
  國健署提醒,目前市面上有許多標榜含有靈芝成分的健康食品,保健功效大多標示為「免疫調節功能」,這是因為靈芝有增強腫瘤反應和刺激宿主免疫的潛力,已有人把靈芝當作癌症治療時的輔助營養品,但建議癌症患者食用前洽詢醫師,進行綜合評估,避免治療過程中發生不良反應。    
     
  如果民眾手邊有靈芝健康食品,想知道合格與否可上「衛福部食藥署食品藥物消費者專區網頁>整合查詢服務>食品>核可資料查詢>衛生福利部審核通過之健康食品資料」查詢。   
     

  7種癌都跟吃有關 幾個飲食壞習慣要避開

    
 
  7種癌都跟吃有關 幾個飲食壞習慣要避開   
  中國時報
原載:中國時報
 
     
  癌症連續蟬連國人10大死因之首,每人莫不聞癌色變,雖然截至目前為止,大部分癌症的發生原因仍不清楚,但也有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癌症的發生與個人飲食及不當的生活習慣包括抽菸、過度勞累及緊張壓力等因素有關,發生人數預料仍將持續上升。    
     
  國人發生率最高的前7大癌症,大腸癌、肝癌、肺癌、乳癌、口腔癌、胃癌、攝護腺癌的發生,與飲食及烹調習慣都有一些直接或間接的關連性。   
     
  第1名 大腸癌:油炸、燒烤物易致癌    
     
  中華民國癌症希望協會理事長王正旭醫師表示,大腸直腸癌跟飲食有相當的關係,目前文獻已知紅肉中含有左旋苯丙胺酸及肌胺酸,經過油炸或是燒烤後,所產生的致癌物質異環胺,會導致大腸直腸癌,不僅如此,由於紅肉的纖維質很低,如果沒有搭配高纖維食物,很容易引起便祕,便祕會影響膽汁及膽酸的中和,使得大腸上皮細胞受到刺激,因而癌化。   
     
  而除了低纖維質飲食之外,有研究顯示高熱量及高脂肪的攝取,尤其是動物性脂肪,會增加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這可能與高脂食物會促進膽鹽的分泌,造成腸內細菌代謝成腫瘤誘發因子有關尤其是「沙發上的馬鈴薯」,是罹患大腸直腸癌最高風險族群。   
     
  值得注意的是,嗜吃燒烤食物也與食道癌有關,加上抽菸及喝酒,使得食道癌的罹癌人數及發生率在最近這幾年有突然增加的情形。    
     
  第2名 肝癌:食物存放不當生毒素    
     
  罹癌人數跟大腸直腸癌只差一點的是肝癌,也是男性罹患癌症人數最多的癌症。肝癌主要與感染B、C型肝炎有關,但花生、玉蜀黍及榖類等物資的貯存環境如果沒有特別注意,很容易受到黴菌所污染,進而分解出黃麴毒素,其為肝癌的主要致癌物質。    
     
  此外,醃漬類的食品包括豆腐乳及豆瓣醬等,也會因為處理不當,受到黴菌污染產生黃麴毒素,所以吃醃漬類食品時要特別留意,看看東西是否已經變質、變味。    
     
  第3名 肺癌:與吸入炒菜油煙有關    
     
  肺癌的發生率在台灣一直都在前5名內,死亡率卻位居所有癌症的第一位,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表示,肺癌雖然跟食物的關連性不大,但炒菜所用的油在高溫之下,會產生多環芳香烴(PAH),一般認為,肺癌與吸入炒菜油煙及拜拜的香煙有相當關係,如果廚房通風不佳,在炒菜的同時也吸入了PAH;此外,PAH也被懷疑會吸附在食物上,一併被吃下肚,會增加致癌的風險。   
     
  第4名 乳癌:高熱量、高脂肪食物相關    
     
  乳癌一直是女性罹癌人數最多的癌症,雖然乳癌跟食物沒密切的關係,但也有研究指出,由日本移民到美國的日本人,乳癌的發生率較住在日本的日本人增加了1倍,認為乳癌的發生,與飲食西化有關。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停經後的肥胖是罹患乳癌的高危險因子,肥胖會使血液循環中雌激素濃度增加,進而促進乳癌細胞加速繁殖,尤其停經後婦女脂肪細胞是雌激素生成的重要場所,如果體重過重,脂肪細胞數大量增加,脂肪細胞生成的雌激素濃度就會升高,進而加速乳癌細胞的生長。    
     
  所以,停經後的婦女,要少吃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多吃高纖維的食物,控制體重、多運動,不要讓自己胖起來。    
     
  第5名 口腔癌:檳榔是第一類致癌物    
     
  口腔癌的發生,與口腔長期受到刺激而產生細胞變性有密切關係,尤其嚼檳榔、抽菸與喝酒更是口腔癌的危險因子。    
     
  台灣與西方國家在罹患口腔癌的危險因素上,最不一樣的就是嚼檳榔,根據統計,口腔癌的病人中約有88都有長期嚼檳榔的習慣,國際癌症研究總署於2003年宣布檳榔是第一類致癌物。   
     
  第6名 胃癌:醃漬食物使致癌物生成    
     
  胃癌的罹癌人數及發生率在國內最近這幾年都已退居到前5大之外,林杰樑說,日本曾經做了一個研究,日本人移民夏威夷,結果發現老一代較多罹患胃癌,主要與其食用較多的醃漬物有關,但移民夏威夷的年輕一代,則是較多人罹患大腸癌,主要是年輕一代接受西方炸雞、薯條及漢堡飲食所致。    
     
  胃癌跟大腸直腸癌是可以從飲食習慣中去預防的兩種癌症之一,尤其是醃漬類的食物最好避免食用。另外,儲存的肉類食物像是香腸、火腿等,常使用亞硝酸鹽做為保色及防腐劑,其若與含有胺類或是乳酸的食物一起食用,容易促進致癌物質亞硝胺的生成另外,亞硝胺也直接存在煙燻或鹽醃的肉類中,如鹹魚及鹹肉等,而含亞硝酸鹽的食物例如香腸、臘肉及培根等,直接加熱如油炸煎、烤等,也會引起亞硝胺致癌物的生成。    
     
  第7名 攝護腺癌:吃大量蔬菜可預防    
     
  至於攝護腺癌,於男性癌症排名中也一直高居不下,在有關攝護腺癌的研究報告中,攝護腺癌和高熱量、高脂肪食物具相關性,攝取大量的蔬菜是可以降低罹患率的。    
     
  國人的肝癌仍以B肝、C肝為多,雖和飲食的相關性較低,唯若食物儲存不當分解出黃麴毒素,則成肝癌致癌物質。肺癌和抽菸或準備食物的空間及烹調方式可能相關,目前無法確認和飲食的關連性。    
     
  文/徐秀娥 文章來源:常春月刊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