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食道癌沒有好的篩檢工具! 去年殺死2030人、9成以上是男性

2022.10.14

醫病平台/酒店關門我就走

2022.10.12

人生不過百,還沒有輪到自己的時後,總能瀟灑的這樣說。但事到臨頭,如何應對,你可有把握?…

多吃這4種抗癌食物,幫你提前預防癌症

2022.10.11

抵抗癌症途中你有使用過血管新生抑制劑嗎?你可知哪些蔬果也有抑制癌細胞血管新生的作用呢?多吃這4種抗癌食物,幫你提前預防癌症囉…

醫病平台/心在愛中,感到平安;活在當下,就是幸福

2022.10.10

心在愛中,感到平安;活在當下,就是幸福 當你發現自己罹患癌症時有醫師、個管師、閨密、或摯友可諮詢、安慰。可曾想當醫師發現自己或摯友罹患重症時,他們如何自處呢?

晚期肺癌治療新趨勢!善用生物相似藥減輕病人負擔、接軌國際治療趨勢

2022.10.03

晚期 #肺癌 治療也有「生物相似藥 」,治療效果相當,費用卻可減少 20%-25%,減輕經濟負擔還有一定品質保障…

  • 第一頁
  • 上一頁
  •  / 108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食道癌沒有好的篩檢工具! 去年殺死2030人、9成以上是男性

    
 
  食道癌沒有好的篩檢工具! 去年殺死2030人、9成以上是男性  
  日期:2022 年 10 月 14 日 作者:記者吳亮儀/台北報導
原載: 自由健康網
 
     
  食道癌一直是國人十大好發和致死癌症,光去年就有2030人死於食道癌,其中9成以上罹癌患者為男性。國民健康署提醒,目前食道癌沒有實證有效的篩檢工具,因此落實健康生活、遠離致癌因子及規律運動,是必要的防癌步驟。  
     
  依國健署癌症登記和衛福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2019年有2833人罹患食道癌、2021年有2030人死於食道癌;其中9成以上罹癌患者為男性,好發於50歲到70歲,為男性中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第6位、癌症死因排名第5位。  
     
  國健署表示,食道癌目前沒有實證有效的篩檢工具,因此落實健康生活、遠離致癌因子及規律運動,是必要的防癌步驟。國健署長吳昭軍呼籲,戒除菸、酒及檳榔,減少食用加工、燒烤及避免過燙食物,避免對食道造成傷害或負擔才能降低罹癌風險。  
     
  目前已知食道癌致癌因子,包括抽菸、飲酒、嚼檳榔、含亞硝胺食物如醃漬、煙燻等,以及過熱的飲食溫度、食道曾受腐蝕傷害、吞嚥功能疾病、胃食道逆流、肥胖及口腔衛生不良等,建議民眾把握3要點,提早預防以遠離食道癌。  
     
  1.避免過燙的食物:世界衛生組織(WHO)將超過攝氏65度的熱飲定為食道癌可能的致癌因子,當覺得食物燙口時,有可能達到傷害食道的溫度,請民眾將食物送進口中時,務必注意溫度是否過燙,或是儘量待食物稍微溫涼後再食用。  
     
  2.減少含亞硝胺食物,及時戒除菸、酒、檳榔: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指出,煙燻、燒烤、醃漬、加工肉品等食物,都會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風險,減少食用此類含亞硝胺食物,有助「離」癌遠一點。  
     
  另外,抽菸、飲酒及嚼檳榔是多種癌症的共通危險因子,呼籲有接觸菸檳酒習慣的民眾儘速戒除,以避免癌症找上門。  

  醫病平台/酒店關門我就走

    
 
  醫病平台/酒店關門我就走  
  日期:2022 年 10 月 12 日 作者:醫病平台 / 符傳孝(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神經內科教授、紐約亞美醫師協會名譽資深副總裁)
原載: Cancer
 
     
  我常對自己說,我們都知道,「酒店關門我就走」。人生不過百,還沒有輪到自己的時後,我能瀟灑的這樣說。但事到臨頭,如何應對,我可沒有把握。   
     
  曉青在台大醫學院低我一年,來美後少有機會見面。幾年前在法拉盛台大醫學院校友年會重遇,後來在大家的電子郵件上見面,偶爾她有幾句評語。直到有一天收到她寫的「抱歉最近因化療導致之手足綜合症,導致懶於上線(戴手套無法在手機上寫字),遲至今日作覆。但見君其他函件,談笑皆鴻儒,往來皆我師,也覺得有幸拜讀。」我才知道她在接受化療,有副作用,但她謙虛,沒有怨言,只有抱歉、感謝。  
     
  我在網上設置幾個博客,常常有事沒事的加載一些雜想,寄給網友。有一次,我提到陸遊《釵頭鳳》的「錯莫難瞞」,還有家中院子的「石人」,曉青很快就在網上傳來【石語】:「錯莫難暪,今昔相憶。顧影不孤,石人無語。塊壘可積,心遠未迷。樹巔鳥棲,水畔鴨戲。羣賢雲集,草木清奇。俯仰寰宇,已得真意。」   
     
  2021年11月7日她首次在美國癌症協會報告她的感想。她剛停止化療。雖然有掃描的可疑報告,她卻因為有機會和家人共渡聖誕新年而感恩. 但是停藥數月後,今年四月出現腹痛,轉移。上月(9/17/2022)應邀在美國癌症協會的「為生命接力」節目再度以醫生及病人雙重身分以英文分享她的感觸。她這癌症患者的旅程。 幾年前她以醫生的立場在同一個平臺演講如何治療,面對癌症。不論是身為醫生,是病人,或者兩者兼任,翁惠瑛醫師說,薛曉青都是「娓娓道出人生在最終歸途上的各種場景,有追思、有鼓勵還有祝福,沒有一絲一毫怨天尤人,只有感恩、愛和正能量的分享」。賴明昭醫師也認為她的演講:「文情並茂,真誠告白,對病人與社會大眾會有更大的鼓勵。」   
     
  這幾個月,我博客的文章有幸都有她很快傳來的詩句,都是畫龍點睛之作,可是她都不讓我註明作者,只好用GH代之。我寫了篇有關賴明詔學長著的「一個病毒學家與大學校長的心路歷程」的感想,不料她卻因為不能網上下載,問我如何能買到。賴學長知道後送她一本,幾天後居然收到她用512個字的敍述詩將書的意境和精髓用文字聲韻傳達得如此透徹、動人、字字珠璣,她卻說是:「初步拜讀後寫下綱要及感想,那時疼痛加劇,醫約繁多,往往疲累睡去,未能及時回覆。但研讀大作,實在是一大喜樂,喜樂的心乃是良藥。」   
     
  知道曉青得到癌症後,明詔院士學長鼓勵她說:「人生不能完美。但希望你能往後看,知道你有過美滿的一生。而且也能往前看,知道你還有快樂的日子等待你,不管它有多久。活在當下,就是滿足。」   
     
  酒店關門,誰都得走。「壽乎殤子,彭祖為夭」關鍵是個人在關門之前的經驗、體驗是如何?曉青在接受治療,勇敢的和癌魔對抗的時刻,也同時也不忘吸取新知,學習欣賞歌劇,隨時介紹周圍大大小小的美好,不自哀自憐,不忘關懷祝福他人,以正能量影響周圍的親友。看到海灘產卵的馬蹄蟹(鱟)照片,她寫道:「此蟹亦何辜,無柰成血奴。懷璧為其罪,藍血非貴族。已存取代物,遲遲未言殊。眾生皆有本,何時人醒悟?」    
     
  近日我因為Walker 博物館的一副鏡畫,引用《莊子·應帝王》「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的意涵。曉青馬上回應:「門裡門外,鏡中乾坤。不將不迎,無己為真。」就像章回小說的標題,非常切題。她的才思敏捷,不但能馬上瞭解作者的心意,而且用詩來明確的詮釋,像是信手拈來,卻是恰到好處。「應而不藏」,我以為她心已經在那個無己的境界。    
     
  誰都不知道在人生的列車旅程上,自己還會待多久。剛才,我接到兒子好朋友突然走了的消息。雖然是癌症末期,機會小,但也不無戰勝可能。翁惠瑛醫師說說薛曉青是一位各方面都極出色的才女。更可貴的是,她身教我們如何在面對逆境時,如何奮鬥而且不忘關懷祝福他人。   
     
  曉青,往前看,不要放棄。就如棒球賽一樣:「It ain't over 'til it's over.」把握今天,希望明天會更好。加油!   

  多吃這4種抗癌食物,幫你提前預防癌症

    
 
  多吃這4種抗癌食物,幫你提前預防癌症  
  日期:2022 年 10 月 11 日 作者:楊紹楚
原載: Cancer
 
     
  治療癌症除了透過用藥努力抑制「血管新生抑制劑」的方式來控制腫瘤,也可以透過正確飲食來抑制癌細胞於體內滋生,對於預防癌症及體質調整來說,也是值得參考的選擇。  
     
  三餐多吃蔬果,降低慢性病的機率  
  人見人怕的癌症,早已是臺灣十大死因第一位。導致致癌的原因都跟飲食西化,攝取愈來愈多動物性脂肪及蛋白質有關。 最新的保健觀念就建議三餐吃蔬果,除了能有效改善高血壓、心臟病、中風及糖尿病也能發揮減重、抗老化與養顏等作用。  
     
  多吃4種天然血管新生抑制劑的食物  
  醫學研究指出當癌變細胞成長到了一定的大小,就會透過血管不斷增生以提供養分,進而在體內擴散。「血管新生抑制劑」藉著抑制癌細胞血管新生,讓癌細胞營養不足而凋零。 其實抑制癌細胞血管新生的作用,存在於許多蔬果內含的成份,例如:大豆裡的大豆異黃酮、葡萄的白藜蘆醇、蕃茄有茄紅素、綠茶有兒茶素等,另外蔬菜水果的纖維素也是讓體內好菌成長的關鍵,可以改善胃腸菌叢,提升健康,三餐多吃蔬食就是最好的抗癌藥,對抗癌症,同時也提升人體免疫力。  
     
  腸胃是「人體第二大腦」,飲食照顧很重要  
  在大眾的印象中,胃腸道只負責消化,但這是個迷思。最新醫療研究顯示,胃腸道裡含有很多神經系統,因此而有「人體第二大腦」之稱,同時攸關我們的代謝與免疫系統。  
     
  胃腸道是人體與外界交流最密切的器官系統,醫學研究證明,正確的飲食能夠治療及預防很多病症,搭配蔬食能減緩症狀甚至治好症狀,但如果每天的飲食不正確,會對我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很大的影響。  
     
  圖 / 楊紹楚  

  醫病平台/心在愛中,感到平安;活在當下,就是幸福

    
 
  醫病平台/心在愛中,感到平安;活在當下,就是幸福  
  日期:2022 年 10 月 10 日 作者:醫病平台 / 薛曉青(婦產科醫師)
原載: 醫病平台
 
     
  1973年台大醫學院畢業後赴美,接受了婦產科專科醫生的訓練及認證後,我做了近四十年的婦產科開業醫,於2020年退休。2021年四月診斷出膽囊癌,經過兩次手術及六個月化療,原來復原良好,可是僅停藥三個月後就見癌症復發,腹腔內擴散,已經不能再用手術割除,自五月開始兩種化療再加一種免疫療法。   
     
  退休前曾經應邀做美國癌症協會亞裔癌症年會講員。後來也參與義工的活動。今年9月17日在該會Relay for Life的年會中,以醫生和病人的雙重身分,受邀和大家做一點分享。  
     
  我們參加Relay for Life的活動,對已打完美好一仗的親友,獻上追思;對正在戰場上的病人們,送上鼓勵;而對戰勝病魔的倖存者,敬致祝福。    
     
  在每一個場景,我們用心學習,都能體會「心中有愛,感到平安;活在當下,就是幸福」。   
     
  生老病死,是必經之路。我們都希望長命百歲,但也不能不面對自己在世寄居,總有一天,我這客旅必踏上歸途。   
     
  當天也是陳瑤畑女士(Louise Chen)追思禮拜的日子。她是與我併肩作戰的癌友。她患的是膽管癌,和我所得的膽囊癌位置上算是鄰居,治療方法也相似。她發病在三年前。我剛得病時她就來看我,親手烹調了美味的米粉及包子,並和我分享她的治療經驗。過去這一年半來,我見她忙於千橡教會的事奉,照顧主裡弟兄姊妹們,比大多數人都活得帶勁。8月12日我去醫院看她,也是道別。她在次日就進入居家臨終安養。談到她病中還精彩地幫助照顧別人,令人感動敬佩。她微笑說:「的確,這一生最後一段時間為主作工,似乎最具果效!」我也從她學到,無論時日長短,總還能積極的地「把握當下」。   
     
  我的表妹夫Mark Agee在8月13日過世。當知道他的癌症已經擴散,而各種化療,放射線治療,及免疫療法已無效後,他和他所摯愛的家人們決定好好的把握著剩下來的日子。 他的小女兒在美國空軍官校,大女兒剛大學畢業,榮獲Fulbright Scholorship 到芬蘭留學。兩女兒都回到德州和爸媽一起過了彌足珍貴的暑假。還一起出外遊玩。當她們離開後,Mark進入了臨終安養Hospice的醫院, 在愛妻的守護下安然長眠。他們根據事前的安排,不要兩女再遠道回家奔喪,而是私人火化後,留待冬假期間再邀請親友們參加Celebration of life的追思儀式。   
     
  Mark並未對他自己兩度艱辛抗癌而怨天尤人,反而對能有五年緩衝期,使他得見品學兼優女兒們完成高中及大學,度過一個個重要里程碑而充滿感謝。全家最後相聚,在愛中告別。去後則不用繁瑣儀式打擾親友。這也是把握當下,享受餘生的典範。   
     
  至於今天還在接受治療的癌友們,包括我自己,雖然身體上會因病痛或治療副作用而有不適,至少可以數算以下的恩典:   
     
  享受到關懷和愛護   
     
  這一年半以來許多人寄來書信,許多人送來美食,許多人為我禱告。甚至許多癌友向我分享他們的經驗。九十八歲高齡的江媽媽,及八十二歲高齢的吳媽媽常親自為我及其他病友愛心烹調。散居各地的昔日同窗(台大1973同學們)Line上為我會診,中學及小學同學們結伴遠道來訪,加上教會大家庭每週查經,禱告及線上禮拜。從前的同事和病人常常問候。好友Carol恰是Event planner,還細心組織朋友們的關懷,讓我有足夠的休息。這種種正能量,讓我感受到「喜樂的心乃是良藥,心中有愛就覺平安」。同時也學習到如果不聚焦在自己的病痛上,把愛和關懷傳播出去,為别人稍盡棉薄,可以更有雙向的療效。   
     
  享受到關懷和愛護   
     
  這一年半以來許多人寄來書信,許多人送來美食,許多人為我禱告。甚至許多癌友向我分享他們的經驗。九十八歲高齡的江媽媽,及八十二歲高齢的吳媽媽常親自為我及其他病友愛心烹調。散居各地的昔日同窗(台大1973同學們)Line上為我會診,中學及小學同學們結伴遠道來訪,加上教會大家庭每週查經,禱告及線上禮拜。從前的同事和病人常常問候。好友Carol恰是Event planner,還細心組織朋友們的關懷,讓我有足夠的休息。這種種正能量,讓我感受到「喜樂的心乃是良藥,心中有愛就覺平安」。同時也學習到如果不聚焦在自己的病痛上,把愛和關懷傳播出去,為别人稍盡棉薄,可以更有雙向的療效。   
     
  健康時許多事認為理所當然,失去健康時,只要有一點進步(例如今天不痛,胃口較佳,精力較旺)都覺得蒙福   
     
  自己四十多年忙於事業,對家庭多有虧欠。而現在外子每天親自照顧我的生活起居,兩個兒女全家每週來訪,三歲到九歲的4個內外孫兒女令我忘憂。舍弟舍妹每天探視或電話問候。並籌備週詳地帶我旅遊。手足之情,猶勝兒時。而在美國各州及台灣的親友們時時問候,比未生病前更感受到可貴的親情。我何其有幸!   
     
  我有一位台大學長洪幸雄外科醫師,在他夫人診斷得了肺癌後,夫妻倆一年之內,嚐遍了洛杉磯米其林星級餐廳! 鶼鰈情深地共享餘生!   
     
  喜歡念的書,喜歡吃的食物,喜歡去的地方,喜歡見的人。覺悟到可能時日無多時,會比較積極地把握當下,享受人生。把握當下過這樣的日子,此生已知足。   
     
  疫情中的收穫——遠程參與   
     
  COVID-19的疫情,觀光旅遊餐飲都大受影響。未能一償夙願時,我們可以唸唸宋朝大詩人蘇軾生平所做最後一首詩,寫給他兒子的:「廬山煙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心心念念的美景,跋涉相尋後發現也不過如此。心中有愛,處處都是美景!   
     
  但是在疫情期間,聯絡方法也推陳出新,有革命性的改變。如用視訊開會,上班,學新知,看節目。包括參加今天的盛會。連看醫生門診都不必實體接觸了。   
     
  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疫情期間每日一劇,免費線上觀賞超過一年,我有位好友林美珍,就給病中的我每日遠程上歌劇課。欣賞了超過一百齣,豐富了我的生活。   
     
  對於身體虛弱、行動不便的病人們,遠程參與,反而更能把握當下,善用時間!   
     
  「與癌共存」   
     
  被譽為冠狀病毒之父的賴明詔醫師 /USC教授及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一生研究病毒,也兼及致癌的基因。提出「與病毒共存」的新理論。   
     
  這觀念也可以應用到癌症,即使不能完全消滅癌症,我想在各種療法各有千秋,也各有局限的今天,「與癌症共存」,取得平衡,也許會是一種選項。   
     
  我的好友Betty Yean,幾年前肺癌復發時醫師告知預後不佳,建議她兒子婚禮提前。不能等到六個月後。十年後的現在,雖然她還在用藥治療,但她生活如常,已有兩個上小學的小孫女們!   
     
  我退休前收到一位病人Mrs H來信,二十年前我診斷了她的第三期卵巢癌,也參與她的手術。然後化療。當時預後也不佳,知道她搬離LA,久無音訊。所以接到她的來信頗為驚喜。 她告訴我說她安然存活,且那天是她九十三歲生日,特此告知。   
     
  這樣的案例已經屢見不鮮,感謝默默從事醫學研究的工作者,一步一腳印地累積經驗。但願醫學的進步,不在延績生命長度,而在提昇生活品質。   
     
  身為醫師,深感生命的奇妙,越來越不敢誇口科學萬能,只能謙卑地學習終身!   
     
  在此恭喜戰勝癌症的朋友們,你們浴火重生,對生命必有更深的理解和珍惜。盼望你們多做分享,造福他人。   
     
  「心中有愛,就是平安;活在當下,就是幸福」。   

  晚期肺癌治療新趨勢!善用生物相似藥減輕病人負擔、接軌國際治療趨勢

    
 
  晚期肺癌治療新趨勢!善用生物相似藥減輕病人負擔、接軌國際治療趨勢  
  日期:2022 年 10 月 3 日 作者:王芊淩
原載:Cancer
 
     
  晚期肺癌有哪些治療策略?   
  過去總認為,癌症到越晚期治療方法越少,到底晚期肺癌患者有哪些治療方式?台中榮總胸腔內科楊宗穎主任指出,肺癌患者除了少部分早期發現有機會開刀,多數發現時已是晚期,治療以全身性(靜脈注射或口服藥)為主,近年來標靶治療成為主流,但必須檢測有無對應基因,非人人能使用。  
     
  藥物副作用不只在生理層面!藥師:心理產生「財務毒性」   
  除了藥物引起生理副作用反應外,和信醫院藥劑科副主任姜紹青提到也可能對心理出現影響,醫界有個新概念「財務毒性」(Financial toxicity ),來自患者因治療用藥費高昂,造成心理負擔,「即便患者剛開始還有能力負擔,但長期造成個人、家庭龐大的經濟壓力,當患者無法負擔時,往往選擇不再用藥,更可能導致疾病復發。」   
     
  臨床上許多新興藥物讓患者第四期的整體存活率提升,但因為健保給付的限制,藥品自費價格昂貴,並非一般小家庭負擔得起,因此國外治療趨勢越來越傾向「生物相似藥」,治療效果相當,費用卻可減少 20%-25%。   
     
  晚期肺癌治療也有「生物相似藥」!減輕負擔增加可近性   
  肺癌治療上 2021 年通過第一個抗血管新生的生物相似藥,楊宗穎說:「如果晚期病友要自費負擔,可以考慮使用生物相似藥,效果和所謂的原廠藥相當,且都為知名藥廠製造,有一定品質保障,重要的是能減輕經濟負擔。」   
     
  尤其抗血管新生藥在肺癌領域用途廣泛,不僅幫助其他藥物較容易進到癌細胞,也讓癌細胞較不容易從新生血管轉移至其他器官,且能與化療、標靶藥物、甚至免疫治療一併使用,除了增加治療效果,也能延長藥物有效期間。   
     
  在健保給付有限制的情況下,有一定比例的肺癌病人需要自費醫療,姜紹青分析:「當原廠藥和生物相似藥都是自費時,由於生物相似藥價錢相對低,病人選用的機率就會提高。」如此也能達到病人、醫院、政府三贏的局面。   
     
  破解生物「相似」藥迷思 與「學名藥」更是不同    
  但為什麼生物相似藥無法普遍被接受呢?主因是患者聽到「相似」兩個字時,便認為不是原廠藥而產生許多疑慮。姜紹青解釋,藥品雖然是「相似」,但藥物結構上僅有極微小的差異,也就是兩者是極高度相似,卻不影響療效。   
     
  至於什麼樣的高度相似程度才算通過?姜紹青舉例就像在喝糖水一樣,當同時喝了1% 和 1.01% 兩個濃度差異小的糖水,即使再敏感的人,也難以分辨甜度差異,「化學物質本身結構的些微差異,例如受體結合的能力略有差別,但這是無意義的差異,不至於影響整體治療效果,可以達到跟原廠藥相等療效、安全與品質。」   
     
  另外,民眾也常把「生物相似藥」跟「學名藥」混為一談,其實兩者的原理到製程都不一樣。「學名藥是小分子藥品,透過化學合成就可以製作出來;生物相似藥是大分子蛋白質藥,生產技術較困難,必須用活細胞來製造,正因為是活細胞,連原廠藥每批生產出來也非一模一樣。」姜紹青解釋。   
     
  但原廠藥本來也存在有「些微差異」的現象,姜紹青舉例,有一款乳癌生物藥在歐盟上市十幾年,就紀錄到有 52 次製程較大的變動,這時就需要確認藥品相似程度是否影響安全療效。所以,事實上每一批原廠藥也都像是在生產自己的生物相似藥,民眾不必是否為原廠藥而揪結。    
     
  健保從三大策略推動生物相似藥   
  該款血管新生抑制劑的生物相似藥雖然去年才正式開始使用,至今楊宗穎醫師收治個案中約有 30 名已使用,患者回饋均認為與原本使用的原廠藥物並無差異,不論是劑量、給藥途徑、給藥頻率都與原廠藥完全一樣,楊宗穎認為:「藥物本身副作用沒那麼大,患者感受不深,許多國外已經做臨床實驗在效果、副作用上沒有差異,台灣以經濟考量勢必會推行生物相似藥。」   
     
  若是以站在健保的角度來思考,當生物相似藥使用率越高,健保藥品支出費用越少,若市占比達 100% 時,健保可節省金額約為 18.1 億。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副組長張惠萍指出:「如果單價較低可以照顧更多的病人,增加民眾的可近性,目前健保收載了 11 個成分、30 個生物相似藥的品項。」未來將以免除事前審查、放寬使用期限及擴增給付規定為未來的新走向。   
  隨著醫療進步,生物相似藥將是未來重要的用藥策略之一,畢竟在漫長的抗癌之路,每多一項治療藥物,對於患者都是一個希望,楊宗穎提醒:「幾乎沒有藥物不具抗藥性,就算再有效,有天還是會出現抗藥性。」因此患者一開始對於藥物要有正確的認知,別誤認藥物可以一勞永逸。   
     
  此外,許多癌症藥用相對複雜,姜紹青提醒:「有的藥需要空腹吃,有的藥要隨餐吃,有的藥吃完不能吃水果。」面對治療用藥就是癌友們必須面對的一大課題,更需要醫師、藥師、與病友共同一起努力。    
     
  文/王芊淩、編輯/賴以玲、圖/何宜庭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