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癌王「胰臟癌」有望用疫苗預防!諾貝爾獎iPS細胞展現抗癌潛力

2021.06.09

胰臟癌是一種早期難發現、無特異症狀及預後最差的癌症之一,且大部分的胰臟癌患者確診時,腫瘤已是晚期或是遠處轉移。到目前為止,手術依然是治療這種疾病最有效的方法。 然而,僅有大約10%的患者能夠在早期階段被診斷出來,從而能夠及時接受手術來移除腫瘤。

癌症復發的原因找到了!《Nature》2 方法催眠癌細胞

2021.06.07

方法避免癌症轉移,是治癒癌症的一個重要挑戰。即使經過看似成功的治療,經過數年後,患者體內殘留的腫瘤細胞也有可能發生轉移,導致復發。

防疫生活對策 / 要增強防疫生活對策 / 要增強免疫力,先鍛鍊肌肉!研究:肌肉越多,抗病毒能力越好

2021.06.05

我們都知道,免疫力是我們的人體的第一道防衛線,可以抵擋病毒、細菌等病原體入侵身體,可以說,免疫力強大,是隔絕各種疾病的最好方式。

每天只要18克 就能降低罹癌風險達45%的美食

2021.05.28

蘑菇富含生物性化合物,食用磨菇帶來健康的潛在好處近來更成為學界關注焦點。為評估吃蘑菇對於各種癌症風險率產生的影響,賓州州立大學研究團隊針對11項觀察研究、逾1.95萬名參與者,進行系統回顧與統合分析。結果發現,相較於不食用磨菇的人,每天攝取18克蘑菇的參與者總體罹癌風險降低45%。

脖子腫一塊 電腦斷層揪甲狀舌骨囊腫

2021.05.24

「醫師,我昨天洗澡摸到脖子有一個腫塊,但不會痛,是腫瘤嗎?我是不是得到癌症?」 30多歲C先生焦急又慌張地到診間就醫詢問。因為他的妻子剛懷孕不久,很擔心身體狀況出問題。經過理學檢查與電腦斷層影像,確認他罹患甲狀舌骨囊腫。

  • 第一頁
  • 上一頁
  •  / 108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癌王「胰臟癌」有望用疫苗預防!諾貝爾獎iPS細胞展現抗癌潛力

    
 
  癌王「胰臟癌」有望用疫苗預防!諾貝爾獎iPS細胞展現抗癌潛力  
  Cancer 作者:林以璿
原載:Cancer
 
     
  胰臟癌是一種早期難發現、無特異症狀及預後最差的癌症之一,且大部分的胰臟癌患者確診時,腫瘤已是晚期或是遠處轉移。到目前為止,手術依然是治療這種疾病最有效的方法。 然而,僅有大約10%的患者能夠在早期階段被診斷出來,從而能夠及時接受手術來移除腫瘤。   
     
  儘管科學家們在免疫檢查點抑製劑研究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胰臟癌對這些藥物製劑具有一定的耐受性,這就使得這類癌症成為了一種難治性的癌症。   
     
  日前,一篇發表在國際期刊報告上題爲「iPS腫瘤疫苗在胰腺癌中的抗腫瘤作用」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史丹佛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深入探究了使用誘導多能幹細胞製造胰臟癌疫苗的可能性。   
     
  iPS幹細胞是什麼?   
  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幹細胞),是一種能夠分化成構成身體各種細胞(肌肉、骨骼、心臟、肝臟、血管、神經…)的幹細胞,它可以利用極少量的皮膚碎片或血液等製造出來。日本幹細胞科學家山中伸彌正是因為成功將成年細胞逆轉為iPS細胞,於2012年得到了諾貝爾生醫獎的殊榮。   
     
  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員指出,誘導多能幹細胞和癌細胞共享着基因表達譜。在對iPS細胞系和癌細胞系的RNA定序分析后,研究者發現其二者共享着上調基因,表現出的分子特徵也十分相像,或許具備製造「疫苗」的潛力。   
     
  爲了驗證這一猜想,研究人員隨後利用特殊的iPS來給小鼠接種疫苗,這些iPS經過輻射處理以便其並不會分裂。同時研究者還使用了CpG(二核苷酸序列)佐劑來刺激小鼠體內產生強烈的免疫反應,研究人員希望能訓練小鼠機體的免疫系統來對任何具有類似抗原構成(包括癌細胞)的細胞產生反應。   
     
  小鼠的iPS疫苗或能在體內抑制腫瘤形成   
     
  讓研究人員感到驚喜的是:對接種了這種疫苗的小鼠再進行胰癌細胞注射,有75%的小鼠可以免受胰癌的侵害!經過分析發現:很多免疫細胞在經過這種注射誘導訓練之後,可以對癌細胞產生更強的反應。   
     
  而且關鍵的是,由於這種刺激和誘導會使得多能幹細胞產生多種特徵抗原,可以幫助免疫細胞適應更多種多樣的抗原類型,甚至超過了癌細胞自身的抗原類型,這讓經過訓練的免疫細胞可以對更多種類的癌細胞產生反應,並且反應也可能更持久——當癌細胞產生新的突變的時候,受過訓練的免疫系統也會產生一定的預防作用。更重要的是,這種新型策略或許還適用於與IPS具有相類似抗原組成的其它癌症類型的研究。   
     
  當然,後期研究人員還希望能透過深入研究,了解iPS癌症疫苗在人類體內是否安全且有效的,期望未來能研發出同時還能有效抑制腫瘤生長和再度生長,並能幫助清除已經形成腫瘤的疫苗。   
  文/林以璿 圖/蘇鈺婷    
     
     

  癌症復發的原因找到了!《Nature》2 方法催眠癌細胞

    
 
  癌症復發的原因找到了!《Nature》2 方法催眠癌細胞  
  Cancer 作者:林以璿
原載:Cancer
 
     
  這些癌細胞起源於原來的腫瘤,轉移到身體其他器官後,可以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處於非活動狀態,就像休眠了一樣。科學家們指出,這個休眠期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治療契機,這個階段控制腫瘤細胞的數量,不讓它們「甦醒」從而導致轉移瘤生長,對於預防癌症復發至關重要。   
     
  近日,瑞士巴塞爾大學(University of Basel)的研究人員對腫瘤休眠背後的機制獲得了重要的洞見。他們在《自然》發表論文,揭秘了「沉睡」的癌細胞是如何保持休眠的,又是什麼讓它們「甦醒」並最終形成致命轉移瘤。這項研究結果對於開發新的抗癌療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研究人員先後使用了小鼠模型和人體組織樣本,以確定腫瘤細胞是如何從原來的乳腺腫瘤遷移到肝臟,又是如何保持休眠狀態和醒來的。他們發現,兩種細胞類型在癌細胞的轉變過程中起著關鍵的「開關」作用。   
     
  「催眠」細胞與「喚醒」細胞   
     
  其中,負責「催眠」腫瘤細胞的是「自然殺傷細胞」(NK, natural killer cell)。這類免疫細胞既能夠殺死異常或受感染細胞,也可以減緩其增殖。研究人員發現,NK細胞通過分泌一種信使蛋白,即細胞因子干擾素γ(IFN-γ),控制腫瘤細胞處於休眠狀態。   
     
  而另一類細胞竟會負責「喚醒」腫瘤細胞,它們是肝星狀細胞(the hepatic stellate cell)。當肝星狀細胞被活化時,它們會分泌一種CXCL12分子,與NK細胞上的受體CXCR4結合,從而抑制NK細胞增殖,進而阻止腫瘤細胞繼續休眠,腫瘤細胞因此被「喚醒」並開始增殖。   
     
  2 種方法避免癌細胞「甦醒」   
     
  「肝星狀細胞被活化的原因有很多種,例如體內的慢性炎症或持續感染。」研究人員解釋說,他們將在進一步研究中調查確切原因。   
     
  基於上述發現,論文提出了幾種有望預防癌細胞轉移的方法。   
     
  第一種是設法延長腫瘤細胞的「休眠」狀態,研究表明肝臟中NK細胞的數量決定了腫瘤是否發生休眠或轉移,而白血球介素-15能夠增加組織中NK細胞的數量。類似作用的還有干擾素γ療法,體外實驗表明添加IFN-γ可以推動癌細胞進入休眠狀態。   
     
  第一種是設法延長腫瘤細胞的「休眠」狀態,研究表明肝臟中NK細胞的數量決定了腫瘤是否發生休眠或轉移,而白血球介素-15能夠增加組織中NK細胞的數量。類似作用的還有干擾素γ療法,體外實驗表明添加IFN-γ可以推動癌細胞進入休眠狀態。   
     
  本論文通訊作者Mohamed Bentires-Alj教授說:「我們的研究結果為新型免疫療法增加了希望,這類免疫療法的重點是NK細胞,可以為患者提供一種預防策略,避免休眠的腫瘤細胞增值成為轉移瘤。下一步,我們將驗證刺激NK細胞是否可以幫助患者預防轉移。」   
     
  「這些細胞(NK細胞)是防止肝臟轉移的天然屏障。」 該論文第一作者Anna Correia博士解釋說,「如果它們也能用於防止身體其他部位的轉移,那麼就有可能永久性地防止癌症的複發。」   
     
  參考資料:參考資料:Hepatic stellate cells suppress NK cell-sustained breast cancer dormancy   
     
     

  防疫生活對策 / 要增強防疫生活對策 / 要增強免疫力,先鍛鍊肌肉!研究:肌肉越多,抗病毒能力越好

    
 
  防疫生活對策 / 要增強防疫生活對策 / 要增強免疫力,先鍛鍊肌肉!研究:肌肉越多,抗病毒能力越好  
  Cancer 作者:盧 映慈
原載:Cancer
 
     
  我們都知道,免疫力是我們的人體的第一道防衛線,可以抵擋病毒、細菌等病原體入侵身體,可以說,免疫力強大,是隔絕各種疾病的最好方式。   
     
  但「如何增強免疫力」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事情,有些研究發現,補充維生素D可以幫助增加免疫力,也有各種不同的營養補充品顯示可以幫助身體維持在良好的狀態;而現在,又有研究發現,其實免疫力跟身體的肌肉質量很有關係,肌肉量足夠,對抗病毒感染的能力會越好。   
     
  研究:肌肉越多,抗病毒能力越好   
     
  德國癌症研究中心(DKFZ,Deutsches Krebsforschungszentrum)表示,在研究慢性病毒感染和癌症的時候,常常發現體重下降、肌肉萎縮的「惡病質」,而這也會大大增加患者的死亡機率。   
     
  惡病質   
     
  是指受到感染的細胞、或是癌細胞釋放大量發炎物質,導致患者的代謝出現問題,開始分解肌肉、脂肪來提供身體的能量;久而久之,身體因為失去儲存的能量而變得虛弱,疾病就會變更無法控制,最後導致患者死亡。   
     
  而在過去的研究也發現,負責打擊受到感染的細胞、癌細胞的「免疫T細胞」減少,會導致肌肉流失,所以研究團隊很好奇,如果反過來讓患者增加肌肉量,是否也可以讓 T 細胞增加,進而達到對抗病菌、癌症的效果?結果發現答案是「沒錯」。   
     
  研究團隊用「淋巴球性脈絡叢腦膜炎病毒」(LCMV)感染了小鼠,這是一種常常使用在感染模型中的病毒;團隊同時比較了肌肉較多、較少的小鼠,結果發現「肌肉更多的小鼠比肌肉較弱的小鼠更能應付慢性病毒感染」,這也刊登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   
     
  主要作者 Jingxia Wu 表示,在慢性感染中,肌肉細胞釋放出更多的「介白素-15」,這是一種傳遞訊息的物質,可以讓T細胞潛藏在骨骼肌中,避免跟太多的感染、發炎接觸;「如果殺手T細胞​​因為受到持續刺激失去全部功能,那這些潛藏在肌肉中的T細胞就可以轉化成輔助T細胞,重新活化免疫系統,使免疫系統能夠長期、連續對抗病毒。」   
     
  T細胞種類   
     
  1. 細胞毒殺型 T 細胞:就像是殺手部隊,可以對產生特殊抗原反應的目標細胞進行殺滅,一舉消滅被感染的細胞。   
     
  2. 輔助型 T 細胞:就像是輔助與中間人,能活化其他的免疫大軍,協調進一步的攻擊。   
     
  3. 抑制型 T 細胞:免疫反應的煞車器,有時也被稱為調節型 T 細胞。   
     
  4. 記憶型 T 細胞:進行再次免疫,也就是當他們再次遭遇以前曾經遇過的抗原時,就能夠立即的產生反應,連同記憶性 B 細胞一起,分化成為能對付抗原的功能性 T 細胞或能產生抗體的漿細胞。8   
     
  所以訓練肌肉可以增強免疫系統嗎?   
     
  研究團隊表示,實驗看到的結果是,「慢性感染會增加骨骼肌中介白素-15複合物的產生。」而介白素-15 剛好就是一個對免疫系統來說很重要的物質,所以理論上「增加肌肉來增強免疫系統」是可行的。   
     
  而實驗也的確肌肉更多的小鼠比肌肉較弱的小鼠更能應付慢性病毒感染,但是研究團隊也坦言,這個結果是不是能在人類身上複製,還需要更多的實驗、人體試驗才會知道。   
     
  不過研究團隊也強調,肌少症的人,身體胸腺還是會正常製造 T 細胞,這些 T 細胞也還是會去對抗病原體,只是在慢性感染的時候,肌肉太少的人,T 細胞假設被這些病原體打倒,就比較難恢復正常作用,簡單來說,多運動、增強肌肉,對自己絕對沒有壞處。   
     
  期刊小檔案   
     
  《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是一本經同行評審的多學科開放式科學期刊,成立於2015年初,由美國科學促進會出版。該雜誌的範圍包括所有科學領域,包括生命科學,物理科學,社會科學,計算機科學和環境科學。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Skeletal muscle antagonizes antiviral CD8+ T cell exhaustion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    
     
     

  每天只要18克 就能降低罹癌風險達45%的美食

    
 
  每天只要18克 就能降低罹癌風險達45%的美食  
  中時新聞網 江昱蓁
原載:中時新聞網
 
     
  蘑菇富含生物性化合物,食用磨菇帶來健康的潛在好處近來更成為學界關注焦點。為評估吃蘑菇對於各種癌症風險率產生的影響,賓州州立大學研究團隊針對11項觀察研究、逾1.95萬名參與者,進行系統回顧與統合分析。結果發現,相較於不食用磨菇的人,每天攝取18克蘑菇的參與者總體罹癌風險降低45%。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2021年3月份的《營養學進展》。論文指出,麥角組織胺基硫(ergothioneine)作獨特而有效的抗氧化劑與細胞保護劑,已證實有助於防止人體細胞組織氧化進而減低癌症風險。學界發現,蘑菇富含麥角組織胺基硫;既然適度的補充麥角組織胺基硫有助於降低癌症風險,那麼多吃蘑菇是否能幫助人體抗癌,引起研究團隊的興趣。    
     
  為評估食用磨菇對於癌症風險的影響,賓州州立大學研究團隊透過MEDLINE、Web of Science與Cochrane Library等資料庫,找到1966年至2020年的17項癌症研究,隨後遴選出11項研究,以釐清食用磨菇和疾病的關聯性,研究涉及的參與者共超過1.95萬人。   
     
  結果發現,相較於完全不吃蘑菇的參與者,每天攝取18克蘑菇的人罹癌風險下降45%。若從癌症種類來看,蘑菇對乳腺癌的防治具有較好的效果,食用磨菇的女性罹患乳腺癌的風險下降達35%。至於其他類型的癌症,吃進較多蘑菇的參與者癌症風險則下降20%。    
     
  研究團隊解釋,吃蘑菇對於防治其他類型癌症的效果較差,很可能是因為現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乳腺癌,其他類型癌症比例較低。整體來說,這項研究證實蘑菇對於癌症的防治有著相當效果,未來仍須進一步研究其中的機制與對特定癌症產生之效果。    
     
  研究團隊表示,這項研究會因為吃進蘑菇種類的不同、攝取量不一樣,而產生些許誤差;但可以確定的是,不論哪種菇類都對癌症防治有著不錯的效果。研究團隊建議,18克的蘑菇大概市售咖啡杯容量的8分之1到4分之1,或是一朵中等大小蘑菇,人們可試著在每日飲食中加入前述量的蘑菇,不但讓菜色滋味大增,更能為健康帶來效果。    
     
  文章來源:Skip Nav Destination Higher Mushroom Consumption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Risk of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脖子腫一塊 電腦斷層揪甲狀舌骨囊腫

    
 
  脖子腫一塊 電腦斷層揪甲狀舌骨囊腫  
  自由時報
原載:自由健康網
 
  文/欒智偉   
  「醫師,我昨天洗澡摸到脖子有一個腫塊,但不會痛,是腫瘤嗎?我是不是得到癌症?」 30多歲C先生焦急又慌張地到診間就醫詢問。因為他的妻子剛懷孕不久,很擔心身體狀況出問題。經過理學檢查與電腦斷層影像,確認他罹患甲狀舌骨囊腫。    
     
  在胚胎早期,人的甲狀腺產生於咽底部,然後從舌根下降到舌骨,再下降至下頸處,也就是出生後甲狀腺的位置,這成長的路徑我們稱為「甲狀舌骨路徑」。如果在出生以後這條路徑的某處未閉合,之後就會在前頸的中線位置形成腫塊,稱為「甲狀舌骨囊腫」,會隨著吞嚥上下移動。據統計,7%的人口有此先天性疾病,多於幼年時期被確診,但也有部分病患在20歲以後才發現,位置在舌骨的上方與下方占多數。    
     
  臨床上常藉由電腦斷層(CT)影像得知囊腫的大小、程度及路徑,有助於快速且正確診斷此疾病。   
     
  60%病人無症狀 容易輕忽   
     
  並非所有患者皆有症狀,據統計,只有20%的人有疼痛感,而14%有發炎、化膿情形,有高達60%病人並無症狀。在未受到感染時,多數人只感覺前頸部長了腫塊,不痛不癢,容易被輕忽;倘若遭受感染,患者可能會出現疼痛、吞嚥困難等症狀,嚴重時更會造成蜂窩性組織炎,不可不慎防。    
     
  手術為目前唯一可以避免反覆發炎感染的方法,手術時除了清除囊腫外,同時也將甲狀舌骨囊腫連著舌骨中段的部分,也就是把甲狀舌骨路徑一併拿掉,此做法為處理甲狀舌骨囊腫的標準術式,與只做單純囊腫切除相比,可大幅降低復發的機會,如果一次又一次的開刀將造成頸部明顯疤痕,影響美觀也造成生活上的困擾。    
     
  只要好好找專科醫師處理,徹底切除,甲狀舌骨囊腫即可治癒。   
     
  (作者為樂生療養院耳鼻喉科主任)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