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

該積極治療嗎?從檢查開始 超前部署治療方針

2020.04.05

長輩罹癌後是否該積極治療?因病況不同,有些醫療行為可能無法改善,也可能影響生活品質。因此子女往往為了長輩的治療選擇,意見分歧,難取得共識。

義大醫院辦衛教展 罕見肺癌一次看懂

2019.11.07

義大癌治療醫院為了提升民眾對罕見肺癌的了解,偕同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舉辦「罕見肺癌不擔心、精準治療不肺心」衛教巡迴展,今天上午在義大癌治療醫院1樓大廳展出衛教牆,希望讓民眾更瞭解罕見肺癌。

肺癌連9年居惡性腫瘤之首 基因檢測可發現罕見癌

2019.11.07

為提升民眾對罕見肺癌的認識,義大癌醫院與台灣全癌症病友合作舉辦「罕見肺癌不擔心、精準治療不肺心」衛教巡迴展,今天上午由義大癌治療醫院院長洪朝明、副院長黃明賢、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理事長林葳媫共同揭幕。院方表示,衛教牆特展自今天起在1樓大廳展出至11月20日止。

基因檢測罕見肺癌 精準診斷治癒率高

2019.10.17

由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發起的罕見肺癌衛教展,日前巡迴到台中,希望蟬聯國人十大死因榜首的肺癌,能夠藉由基因檢測技術提升,讓患者有更精準的治療,也讓更多民眾認識肺癌,進而提升治癒率。

咳嗽兩個月 不菸不酒男竟罹肺癌4期

2019.10.14

咳嗽兩個月竟然已是癌末,台中市一名47歲男子三年前因咳嗽兩個月轉診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未料一檢查就是肺腺癌4期,且已有骨轉移,男子相當錯愕,因為他不菸不酒、作息正常,又無家族史;幸經基因型別檢測,發現是較罕見的ALK基因突變,經接受健保給付標靶治療,腫瘤縮小,期間他仍能正常工作,今年9月還帶著全家到義大利旅遊。

空汙?不菸不酒竟癌末!47歲癌末男積極抗癌反轉人生

2019.10.14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今天在急重症大樓1樓大廳,舉辦「罕見肺癌不擔心、精準治療不肺心」衛教活動巡迴展,由中國附醫內科部副部長夏德椿、胸腔內科主任涂智彥、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理事長林葳媫等人共同揭幕,邀民眾響應,胸腔內科主任涂智彥現場分享罕見肺腺癌末期患者接受標靶藥治療成效。

70歲婦人罹肺癌晚期 基因檢測「對症下藥」

2019.09.16

在台灣,每年有1萬3千人確診罹患肺癌,已連續9年蟬聯癌症死亡率首位。高雄醫學大學附院胸腔內科主任洪仁宇表示,確診肺癌患者中,近6成發現時已是晚期,並有85%屬非小細胞肺癌,以肺腺癌較為常見。

  • 第一頁
  • 上一頁
  •  / 8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該積極治療嗎?從檢查開始 超前部署治療方針

 

 
 
  該積極治療嗎?從檢查開始 超前部署治療方針  
  2020-04-05 01:53 聯合報 / 記者楊雅棠/報導
原載:聯合報
 
     
  長輩罹癌後是否該積極治療?因病況不同,有些醫療行為可能無法改善,也可能影響生活品質。因此子女往往為了長輩的治療選擇,意見分歧,難取得共識。    
 
  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理事、前北市聯醫松德院區心身醫學科主任陳冠宇表示,除非長輩明確表示「交由他人決定」,否則當事人都有決定權,而非由子女吵架、投票決定。  
 
  三個階段 建立疾病共識  
 
  臺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治醫師許正典表示,選擇治療方式,必須降低醫病雙方產生誤解的可能性,可以分為三階段:檢查時、報告出爐時和返家時。  
 
  許正典說,必須從檢查時就「超前部署」,讓病人和家屬都有心理準備。從長輩要進行檢查時,就可以告訴患者可能的最壞狀況,並且家屬也在告知的過程中,準備自己的心情。這時兩邊都能清楚理解、提醒長輩有罹癌的可能性,並找尋相關資料,建立雙方對疾病的共識。  
 
  報告出爐時,則由醫師清楚告知。醫師除了善盡傳達的責任,也必須能夠安撫病患混雜、衝突的情緒,而家屬則可在旁邊協助病患釐清醫師的診斷說明,清楚知道現在疾病在怎樣的階段,與可能的治療方式。  
 
  寫下長輩疑惑 和醫師討論  
 
  返家後,家屬可與長輩討論,並將他們對於癌症的疑惑統統寫下來,這些問題包括:   
 
  ● 癌症的期別:癌症是第幾期?腫瘤多大?是否轉移?   
 
  ● 有哪些治療方式?手術、化療還是放療的治療效果如何?有哪些優缺點?   
 
  ● 會有哪些副作用?生活品質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   
 
  ● 治療、住院時間大概多久?還能活多久?   
 
  許正典說,將所有的問題寫下來後,不但可以理解長輩憂慮、在意的事情,下次回診時,也可一一和醫師討論,並請醫師建議適合的治療方式。   
 
  醫師不是神 別怕找第二意見   
 
  許正典也認為,不要害怕尋求第二意見,畢竟「醫師不是神」,徵詢其他醫師的意見,不僅幫助長輩和子女再次確認醫師的診斷無誤,並可得到更多關於疾病和治療的資訊。   
 
  尤其當疾病預後不好時,到底要不要積極治療,是否直接讓長輩走向安寧治療?許正典說,每個醫師的見解都不同,更需要尋求第二意見,了解愈多,愈能做出適當的決定。   
 
  最終決定 要尊重病人意志   
 
  而不同年紀或癌症類型,可能採取的治療方針,則依據病人的生理、心理狀況以及人格特質,有很多不同的考量。   
 
  有些長輩80多歲,聽到治療方式有很多副作用,決定順其自然,不願積極治療;有些長輩90歲,但仍覺得自己「還沒活夠」,因此選擇積極治療。陳冠宇認為,不論何種治療方式,一旦長輩下定決心「這麼做」,就要尊重他。   
 
  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理事長林葳婕也分享自己陪伴罹癌父親的經驗。當時父親接受治療,但因為治療妥善而拉長存活期,這期間,他對家人的交代都已安排妥當,卻又不知道該如何告訴家人「自己活夠了」,也不忍家人傷心。有一天餵父親吃飯,希望他「再多吃一口」時,父親卻掉下眼淚,林葳婕從中得到尊重「病人意志」(willing)的啟發。   
 
  尊重意願之外 長輩不理性時 適時拉一把   
 
  雖然在治療意願上要尊重長輩,但陳冠宇說,有些長輩想法過於不理性時,仍需要適時拉他們一把。例如某些醫療或偏方明確無效,但長輩執意嘗試,可能因此付出很大的代價。許正典則認為,可以藉由回診時,用「有癌友在傳……」的對話方式,幫長輩釐清偏方訊息,不但可處理長輩對癌症的疑惑,也可避免找偏方。   
 
  許正典說,面對長輩罹癌「見招拆招、隨遇而安」,且不要讓長輩的活動只限於診間,保持原有的活動、勞動、運動和互動,用「四動」讓心情不要「躁動」,順利度過治療期。   
     

義大醫院辦衛教展 罕見肺癌一次看懂

 

 
 
  義大醫院辦衛教展 罕見肺癌一次看懂  
  陳宏瑞/高雄報導
原載:蘋果日報
 
   
  義大癌治療醫院今天舉辦「罕見肺癌不擔心、精準治療不肺心」衛教巡迴展。陳宏瑞攝    
 
  一名62歲的婦人3年前因肺腺癌到義大醫院求診,接受標靶藥物治療後,原本成效不錯,但最近追蹤時,發現婦人肺部又出現新的小腫瘤,檢查後確認為小細胞癌,屬於罕見肺癌的一種,收治婦人的義大癌治療醫院副院長黃明賢表示,目前有許多基因檢測方法,技術大幅提升,準確度高,民眾如果有吸煙、家族病史或生活環境不佳等高危險因子,還是應該提早檢測,及早發現治療。  
 
  最新國人十大死因中,肺癌又蟬連惡性腫瘤之首,台灣一年新診斷肺癌病人約1萬3000名,其中非小細胞肺癌占85%,又以肺腺癌最常見,其中以EGFR基因突變佔50-60%最常見。  
 
  義大癌治療醫院為了提升民眾對罕見肺癌的了解,偕同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舉辦「罕見肺癌不擔心、精準治療不肺心」衛教巡迴展,今天上午在義大癌治療醫院1樓大廳展出衛教牆,希望讓民眾更瞭解罕見肺癌。  
 
  黃明賢表示,肺癌可細分為多種不同型別及基因變異,國人最常罹患類型大多屬於「非小細胞肺癌」,包含肺腺癌、鱗狀細胞癌及大細胞癌等,肺腺癌中有一些重要的基因突變,其中最常見為EGFR基因突變,在國內約佔一半以上的比率。而其他基因突變型別,包括ALK、ROS1以及BRAF等,以上每個基因發生比率大致都在5 以下,這幾種罕見肺癌都有相對應的治療選項。  
 
  黃明賢指出,目前有許多基因檢測方法,技術大幅提升,包括免疫染色、聚合酶連鎖反應檢測、基因定序,以及最新的次世代基因定序等,準確度高,且提供醫生更精確的診斷參考,可針對不同型別進行精準治療,提升治療成效。肺癌晚期治療以化療、放療、免疫療法和標靶治療為主,目前針對罕見肺癌已有越來越多相對應治療能針對特定基因型別癌細胞攻擊。  
 
  黃明賢說,篩檢肺癌最常見的方法是低劑量電腦斷層,但癌症基因檢測可以找出病患的腫瘤帶有哪些癌症基因突變,讓醫師針對帶有特定基因突變的病患擬定適合的治療策略,進而達到較佳的治療效果,掌握治療黃金期。這種依據每位病患的基因特性,精準選擇用藥的治療新趨勢叫做「精準醫療」,也稱作「個人化醫療」。  
   
  義大癌治療醫院副院長黃明賢談罕見肺癌的案例與治療。陳宏瑞攝
(陳宏瑞/高雄報導)
 

肺癌連9年居惡性腫瘤之首 基因檢測可發現罕見癌

 

 
  肺癌連9年居惡性腫瘤之首 基因檢測可發現罕見癌  
  聯合報 記者徐白櫻/高雄即時報導
原載:聯合新聞網
 
 
  南部一名32歲男性上班族平日不菸不酒,接受健檢卻發現罹患肺腺癌第4期,原本病情況控制得宜,一年後卻又發現癌細胞轉移,後來接受基因檢測確診為ALK罕見型肺癌,精準治療後返回工作崗位,也能重拾球拍恢復運動習慣。義大癌治療醫院副院長黃明賢表示,多型基因突變引起的罕見癌症已有對應治療方式,不可忽視基因檢測重要性。  
 
  義大癌醫院副院長黃明賢說,另名60歲鐵工沒這麼幸運,這名男病患因出現類似中風症狀求醫,當時肺癌細胞已轉移至腦部,接受標靶治療後效果不明顯,病患考慮一段時日才接受罕見型肺癌檢測,確診後已經回天乏術。  
 
  肺癌連續9年高居國人惡性腫瘤死亡原因首位,肺癌中又以肺腺癌為主,即使不抽菸也會罹病。工作或生活環境的空氣品質不佳都有可能致病,在肺腺癌中,約5%左右病患罹患罕見肺癌,可靠基因檢測找到相對應藥物進行精準治療。  
 
  黃明賢指出,許多肺癌病患發現時已經晚期,數十年前,肺癌發現後一年以上存活率僅一成,現在進步到七成,台灣一年新診斷肺癌病人約1萬3千人,隨著醫學進步,在肺腺癌中,致病基因突變包含EGFR、ALK、ROS1、BRAF等罕見型肺癌,目前已有相對應的治療選項,有家屬病史的民眾可定期接受檢測以達預防效果。  
 
  為提升民眾對罕見肺癌的認識,義大癌醫院與台灣全癌症病友合作舉辦「罕見肺癌不擔心、精準治療不肺心」衛教巡迴展,今天上午由義大癌治療醫院院長洪朝明、副院長黃明賢、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理事長林葳媫共同揭幕。院方表示,衛教牆特展自今天起在1樓大廳展出至11月20日止。  
   
  義大癌治療醫院與全國全癌症病友連線舉辦「罕見肺癌不擔心、精準治療不肺心」巡迴展,院長洪朝明(中)、副院長黃明賢(左)、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理事長林葳媫(右)主持揭幕式,希望藉由活動讓病患更認識罕見肺癌。記者徐白櫻/攝影   
 
  2019-11-07 14:59聯合報 記者徐白櫻/高雄即時報導    

基因檢測罕見肺癌 精準診斷治癒率高

 
  基因檢測罕見肺癌 精準診斷治癒率高  
  20191017 佛光山人間衛視
原載:佛光山人間衛視
 
  由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發起的罕見肺癌衛教展,日前巡迴到台中,希望蟬聯國人十大死因榜首的肺癌,能夠藉由基因檢測技術提升,讓患者有更精準的治療,也讓更多民眾認識肺癌,進而提升治癒率。  
   
 

咳嗽兩個月 不菸不酒男竟罹肺癌4期

 

 
  咳嗽兩個月 不菸不酒男竟罹肺癌4期  
  中時/馮惠宜
原載:中國電子報
 
 
   
  中國附醫14日舉辦「罕見肺癌不擔心、精準治療不肺心」衛教活動巡迴展,中國附醫胸腔外科主任涂智彥(第一排中間)現場分享罕見肺腺癌末期患者接受標靶藥治療成效。(馮惠宜攝)  
   
  中國附醫14日舉辦「罕見肺癌不擔心、精準治療不肺心」衛教活動巡迴展,由中國附醫內科部副部長夏德椿、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理事長林葳婕胸腔內科主任涂智彥(由左而右)等人共同揭幕。(馮惠宜攝)  
 
  咳嗽兩個月竟然已是癌末,台中市一名47歲男子三年前因咳嗽兩個月轉診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未料一檢查就是肺腺癌4期,且已有骨轉移,男子相當錯愕,因為他不菸不酒、作息正常,又無家族史;幸經基因型別檢測,發現是較罕見的ALK基因突變,經接受健保給付標靶治療,腫瘤縮小,期間他仍能正常工作,今年9月還帶著全家到義大利旅遊。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夏德椿指出,肺癌危險因子包括空汙、抽菸、烹飪爆露、基因遺傳等;中國附醫胸科外科主任涂智彥說,該男子沒有遺傳史,又相當重養生,飲食正常、規律運動,還不熬夜,沒想到竟咳嗽兩個月檢查就是第四期肺腺癌。  
 
  涂智彥說,過去基因篩檢只要EGFR陰性,只能以化療治療,隨醫療進步,目前針對ALK、ROS 1及BRAF等都有不錯的標靶藥物可用,尤其健保也已開放給付,這名患者罹患的這種型別ALK基因突變肺癌,僅佔肺非小細胞癌4%到6%,透過第一代、第二代標靶藥物接力治療男子肺部腫瘤已從2.5公分縮小到0.5公分,且骨骼酸痛症狀已緩解。因治療副作用少,患者生活品質佳,他樂觀抗癌,還帶著全家到義大利旅遊。  
 
  中國附醫14日在急重症大樓1樓大廳,舉辦「罕見肺癌不擔心、精準治療不肺心」衛教活動巡迴展,涂智彥現場分享罕見肺腺癌末期患者接受標靶藥治療成效。 (中時 )  

空汙?不菸不酒竟癌末!47歲癌末男積極抗癌反轉人生

 

 
  空汙?不菸不酒竟癌末!47歲癌末男積極抗癌反轉人生  
  聯合報 記者趙容萱/台中即時報導
原載:聯合新聞網
 
 
  台中市一名47歲的張姓業務員不菸不酒,作息正常,105年9月因為久咳未癒,就醫確診為肺腺癌4期,且癌細胞已骨頭轉移,得知當天猶如睛天霹靂。張姓業務員經接受基因型別檢測,發現是ALK基因突變,經接受健保給付標靶治療至今近3年,腫瘤縮小,骨頭不再疼痛,生活與正常人無異,今年9月還帶全家出遊義大利9天,積極抗癌。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涂智彥說,肺癌危險因子包括空汙、抽菸、基因遺傳等,張姓業務員不菸不酒,作息正常,飲食正常,也有在運動,也沒有基因遺傳。肺癌死亡率高,但隨醫療進步,無論是化療或標靶治療,皆能適時地緩解症狀,目前已有更多新藥可協助,如健保已給付第一、二代標靶藥物,張姓業務員每天服用標靶藥物,生活如常,每月回診一次,不影響工作、旅遊,建議晚期患者與醫師討論治療計畫,積極治療。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今天在急重症大樓1樓大廳,舉辦「罕見肺癌不擔心、精準治療不肺心」衛教活動巡迴展,由中國附醫內科部副部長夏德椿、胸腔內科主任涂智彥、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理事長林葳媫等人共同揭幕,邀民眾響應,胸腔內科主任涂智彥現場分享罕見肺腺癌末期患者接受標靶藥治療成效。

涂智彥說,據衛福部2018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癌症仍居10大死因榜首,且肺癌占男女癌症死因第一名。肺癌較難早期發現,85%的病友為非小細胞肺癌,又以肺腺癌最常見,六到七成的患者多是晚期肺腺癌;其中約60%為EGFR基因突變,其他EGFR、ALK、ROS1、BRAF等基因突變,發生率都低於5%。


 
 
   
  醫師涂智彥(右)分享47歲張姓肺腺癌末期患者接受健保給付標靶治療至今近3年,今年9月還帶全家出遊義大利9天,積極抗癌。記者趙容萱/攝影  
   
  醫師涂智彥(右)分享47歲張姓肺腺癌末期患者接受健保給付標靶治療至今近3年,今年9月還帶全家出遊義大利9天,積極抗癌。記者趙容萱/攝影  

70歲婦人罹肺癌晚期 基因檢測「對症下藥」

 

 
  70歲婦人罹肺癌晚期 基因檢測「對症下藥」  
  聯合報 記者蔡容喬╱即時報導
原載:聯合新聞網
 
 
  70多歲的陳女士在6年前確診罹患肺腺癌晚期,僅能施打化療控制病情,2年前她接受基因檢測,確認屬於發生率小於5%的ALK,改用口服標靶藥物後,一天服用兩顆,治療近2年,病情相當穩定,也不再須每2到3周住院施打化療。  
 
  在台灣,每年有1萬3千人確診罹患肺癌,已連續9年蟬聯癌症死亡率首位。高雄醫學大學附院胸腔內科主任洪仁宇表示,確診肺癌患者中,近6成發現時已是晚期,並有85%屬非小細胞肺癌,以肺腺癌較為常見。  
 
  洪仁宇說,在肺癌基因檢測問世後,肺腺癌還細分出EGFR、ALK、ROS1及BRAF等,並有相對應的標靶藥物上市,透過精準醫療,可讓患者無病存活期延長為10個月,生活品質也大幅改善。  
 
  高醫附院副院長莊萬龍表示,近年來因空汙、家中油煙等問題,新發現肺癌患者逐年增加,成為新的國病。但因初期難發現,加上引發肺癌的致病基因不同,死亡率居高不下。為能達成「對症用藥」,肺癌基因檢測已成為確診後必須進行的標準程序之一,透過精準診斷,使用對應標靶藥物,讓患者病情獲得有效控制。  
 
  高醫與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今起在院內一樓大廳推出「罕見肺癌不擔心、精準治療不肺心」衛教展,希望提升民眾對肺癌治療的認知。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理事長林葳媫表示,隨著醫療進步及藥物問世,現在即使罹患肺癌,也能談生存和生活品質,不再是明天就要面對生命的終點。  
 
  洪仁宇建議,菸齡30歲以上民眾及有家族史者可定期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以便早期發現肺癌,及早獲得治療。  
   
  令人聞之色變的肺癌,在醫療上已進展至「精準醫療」階段,高醫與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合辦衛教展宣導,透過基因檢測對症下藥,就能延長存活期並保有生活品質。記者蔡容喬/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