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每年約新增8000多位的頭頸癌患者,近半數為晚期。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主任楊慕華表示,超過半數的頭頸癌患者在治療3∼5年內會再復發,即使再次手術、放化療等,5年存活率不到40%;若把希望放在標靶藥物,仍有特定基因型與抗藥性的限制。而現在新式免疫療法,突破藥物作用機制限制,對反應良好的患者,長期存活的效果大幅增加。
罹患肺癌擔心轉移,包括腦、肝、腎上腺、骨頭等部位,使得治療變棘手。所幸隨著「精準醫療」概念提升,肺癌患者可以透過血液檢測,揪出基因突變,再使用標靶藥物治療,可以有不錯的成效,患者也能重拾生活品質。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療法(免疫治療的一種)是癌症病患的新希望,最早被運用於黑色素細胞瘤的患者,近來也被用於治療大腸癌、肺癌,有些病患甚至因此完全痊癒了。由於此免疫療法的施行尚未普遍,因此仍有許多有待釐清的部分。最近西班牙的科學家發現,頭髮由白變黑也是此療法的 「副作用」,但是似乎有些好處。
癌症長期高居國內10大死因之首,其中每年奪去約900條人命的膀胱癌,因30年來無新藥推出,故也有「沙漠癌症」之稱;70多歲的病友賴伯伯,罹病後,陸續經歷手術失敗、化療副作用纏身,自己和家人都相當痛苦,幸在接受新的免疫療法後,至今2年皆無復發,已可恢復過往的生活品質。
一名七十歲的肺癌第四期女性患者,服用標靶藥物三個月多後,腿部皮膚粗糙乾裂,還出現嚴重的甲溝炎症狀,雙腿指甲周圍出現紅腫疼痛,有時甚至化膿,痛到無法行走,需要服用止痛藥、抗生素。後來改以副作用較低的第一代TKI標靶藥物治療後,三週內症狀便緩解,患者重拾以往生活品質。
晚期頭頸癌 免疫治療新突破 | ||
2017-10-07 〔蘋果日報) 原載:蘋果日報 |
||
台灣每年約新增8000多位的頭頸癌患者,近半數為晚期。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主任楊慕華表示,超過半數的頭頸癌患者在治療3∼5年內會再復發,即使再次手術、放化療等,5年存活率不到40%;若把希望放在標靶藥物,仍有特定基因型與抗藥性的限制。而現在新式免疫療法,突破藥物作用機制限制,對反應良好的患者,長期存活的效果大幅增加。 楊慕華醫師指出,從2016年第一個通過頭頸癌第三期臨床試驗成功的免疫療法研究發現,其可顯著增加整體存活期,跟傳統治療差別在藥物作用機制,相較於開刀、化療、放療等直接把矛頭放在癌細胞;使用抗PD-1抗體的免疫療法藥物可阻止癌細胞閃避免疫機制的攻擊,讓免疫T細胞不受限制擊殺癌細胞。 在研究中也發現,部分患者有長期存活趨勢,此被醫界認為是重要的突破點,原因在於透過標靶藥物準確對抗癌細胞,一開始效果顯著,但隨著時間加長,可能因抗藥性遞減;相反地,對免疫療法反應良好的頭頸癌患者,只要持續用藥都可穩定控制。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涂智彥表示,肺癌是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首,早期肺癌症狀不明顯, 8成患者晚期才發現,其中部分已癌轉移腦、肝、腎上腺、骨頭等部位。隨著「精準醫療」概念提升,肺癌患者如果檢測出體內有EGFR或ALK基因陽性,可使用標靶藥物治療,效果顯著;以EGFR陽性為例,標靶藥物反應率達7成,但大部分患者用藥9至12個月後,會因抗藥性而失效。 增長期存活 楊慕華醫師補充,對頭頸癌復發轉移的患者,手術切除、輔助治療等還是首選,而使用抗PD-1抗體的免疫療法藥物則被放在第二線使用,不過治療時也要注意免疫相關不良反應(irAE),像是關節炎、肺炎等。 |
||
攻克腦轉移肺癌新方法 血液檢測揪基因突變 | ||
2017-10-04 10:00 〔HiNeT新聞/華人健康網) 原載:華人健康網 |
||
罹患肺癌擔心轉移,包括腦、肝、腎上腺、骨頭等部位,使得治療變棘手。所幸隨著「精準醫療」概念提升,肺癌患者可以透過血液檢測,揪出基因突變,再使用標靶藥物治療,可以有不錯的成效,患者也能重拾生活品質。 1名40歲台商意外檢查出肺癌第四期後辭掉工作,回台專心養病。當時第一代標靶藥物對於EGFR陽性的他,治療效果良好,沒有出現副作用,生活品質良好情況下,穩定治療三年後,才因頭暈,手部無力等症狀,檢查發現腦轉移。經檢測有T790M突變基因,接續使用後線標靶藥物治療。在腦轉移症狀減緩後,持續保有抗癌信心。 第一代標靶藥物,幫助這位病人參與大女兒大學畢業典禮。他有信心後線標靶藥物,及未來更多新藥,能讓自己保有好的治療生活品質,並看到高二小女兒,大學畢業的那一天。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涂智彥表示,肺癌是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首,早期肺癌症狀不明顯, 8成患者晚期才發現,其中部分已癌轉移腦、肝、腎上腺、骨頭等部位。隨著「精準醫療」概念提升,肺癌患者如果檢測出體內有EGFR或ALK基因陽性,可使用標靶藥物治療,效果顯著;以EGFR陽性為例,標靶藥物反應率達7成,但大部分患者用藥9至12個月後,會因抗藥性而失效。 臨床經驗,EGFR陽性患者使用第一代標靶藥後,約五成患者會產生T790M抗藥突變基因,原本只能使用化療,如今能用後線標靶藥物作接力治療策略之一,為病人延命同時,更重要是延續好的生活品質,維繫病人抗癌治療信心。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涂智彥表示,晚期肺癌治療,重點在挑對病人、選對基因、給予合適標靶藥。 涂智彥提到,有1位54歲肺對肺轉移婦女,發現已晚期,在第一代EGFR標靶藥物治療下,良好的生活品質,讓她能夠持續熱愛的志工服務,回饋人群。一線標靶藥物使用11個月後出現抗藥性,曾接受組織切片檢測,發現肺癌組織內有T790M基因突變,接續使用後線標靶藥物,目前腫瘤都在控制下,也幸運的沒有發生腹瀉、皮疹、甲溝炎等副作用,維持良好生活品質繼續她熱愛的志工服務。 至於如何檢測是否有T790M基因突變?涂智彥表示,若是患者經濟能力許可,會建議自費做血液檢測,優點是方便、不具侵入性,但由於不同檢測平台之精準度不一,若患者第一次血液檢測結果為陰性,會建議再做組織切片檢測確認,以免錯失治療良機。 涂智彥提到,肺癌治療選項之一的後線新標靶藥物對於腦部穿透力強,可直接抑制腦轉移癌細胞。用於二線治療在有T790M基因突變的病患,有效率比化療高出許多,且可延長多數病患疾病無惡化期,更重要是副作用較以往的化療小很多,能有效治療疾病同時維護病患良好生活品質。 涂智彥表示,晚期肺癌治療,重點在挑對病人、選對基因、給予合適標靶藥。如今有第一、二、三代標靶藥物接力治療,晚期肺癌整體存活超過5年將不是夢。當患者腫瘤獲控制,並維持生活品質,在疾病治療中保有信心,病患有希望等到更新治療問世,生命也有更多期待。 |
||
癌症免疫治療藥物竟然使肺癌病患的髮色變「黑」了 | ||
2017-09-27 09:58〔科技新報/作者YAP KUO〕 原載:科技新報 |
||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療法(免疫治療的一種)是癌症病患的新希望,最早被運用於黑色素細胞瘤的患者,近來也被用於治療大腸癌、肺癌,有些病患甚至因此完全痊癒了。由於此免疫療法的施行尚未普遍,因此仍有許多有待釐清的部分。最近西班牙的科學家發現,頭髮由白變黑也是此療法的 「副作用」,但是似乎有些好處。 巴塞隆納自治大學(Autonomous University of Barcelona)的皮膚科醫師 Noelia Rivera 博士說:「當我們最初注意到有一名接受免疫治療的病患頭髮變黑時,一度認為這只不過是個別的案例;但是當研究團隊比較其他病患接受免疫療法後的髮色與他們先前照片的差異後,結果顯示這並非個案,52 名接受免疫治療的患者中,就有 14 名頭髮顏色變深了。」 在這 14 名髮色有變化的患者中,13 名顏色由灰變咖啡色或黑色,另一名則是一小撮一撮的變黑。本次研究的病患為肺癌患者,但先前黑色素細胞瘤患者進行免疫治療時,則觀察到髮色會變淡;至於不同癌症病患的反應為何不同則仍不清楚。本次的發現已刊登於今年 7 月的《美國醫學會皮膚學期刊》(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ine Association Dermatology)上。 有趣的是,14 名髮色變黑的病患中,有 13 名對於免疫治療的反應較其他髮色未產生變化者佳。研究人員推測,也許髮色變黑可以做為肺癌病人對於免疫治療反應的指標。 《美國醫學會皮膚學期刊》的主編、西北大學的皮膚學教授 June Robinson 博士說:「這次的發現令人十分意外,也相當地吸引人們的目光,非常值得進一步研究。但是目前要宣稱免疫治療也可用於改善頭髮變白仍言之過早。」 許多人都知道,癌症病患若接受化學藥物治療或放射線治療會有掉髮的副作用,免疫治療的作用機轉與上述兩種治療完全不同,主要在於活化病患自身的免疫細胞以對抗癌細胞,因此會造成不同的副作用:被喚醒的免疫系統可能過於亢進,而攻擊正常健康的器官組織,造成肺炎、肝炎以及皮膚疹。 由於所有的癌症藥物都對身體有不良的副作用,因此免疫治療藥物不可能直接運用於改善白髮的問題。但如果本次的發現是真的,專責藥物開發的科學家可以藉由深入了解其作用機轉後,發展出較安全使髮色變黑的藥物。 其實製藥產業對於如何巧妙的運用藥物的「副作用」於其他的適應症已很有經驗,例如用於除皺紋的肉毒桿菌,原本是用於治療肌肉痙攣;可促進睫毛生長的雅睫思睫毛用液,先前是降眼壓用藥;而造福廣大男性「雄性禿」患者的柔沛,則曾用於治療男性前列腺肥大。也許有一天癌症免疫治療的意外發現,真的能促成改善白頭髮新藥物的成功研發。 |
||
30年沒新藥推出 膀胱癌年奪900條國人生命 | ||
2017-09-27 20:28〔中時電子報/中國時報記者倪浩倫〕 原載:中時電子報 |
||
癌症長期高居國內10大死因之首,其中每年奪去約900條人命的膀胱癌,因30年來無新藥推出,故也有「沙漠癌症」之稱;70多歲的病友賴伯伯,罹病後,陸續經歷手術失敗、化療副作用纏身,自己和家人都相當痛苦,幸在接受新的免疫療法後,至今2年皆無復發,已可恢復過往的生活品質。 統計顯示,膀胱癌為男性10大癌症之一,每年約新增2000名案例,且屬於泌尿道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初期會有間歇性血尿,但因不會疼痛,常遭人忽略而延遲就醫,故臨床觀察發現,膀胱癌患者確診時,通常已惡化到第3、第4期。 台灣楓城泌尿學會理事長、台大泌尿部主任蒲永孝指出,現行膀胱癌常見的治療方式,包含手術切除膀胱、化療、放射線療法、以及舊的卡介苗灌注免疫療法;他補充,由於各療法皆有很高的復發率,患者最後仍可能需要切除膀胱,心理、生理都面臨極大挑戰。 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腫瘤科主任張文震表示,膀胱癌在過去30年一直苦無新藥,傳統的化療不僅副作用強,還可能讓癌細胞產生抗藥性而讓成果回到原點、甚至更加惡化;他說,現有新的免疫藥物出現,透過重新活化人體免疫力、利用自身免疫力來抗癌,不僅沒有化療的不適感,且一旦抗癌免疫機制建立完成,便能持續性的發揮作用,增加長期存活的機會。 張文震提醒,膀胱癌的危險因子包含吸菸、長期接觸染料、工業污染、服用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材等,民眾若因故水喝得少又常憋尿,也容可能導致膀胱癌找上門;除了要定期檢查之外,若發現小便時有血尿症狀,務必立即就醫,達到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的效果。 |
||
肺癌跨團隊加標靶藥物治療 低副作用提高生活品質 | ||
2017-09-25 15:14〔華視新聞網/記者陳怡婷/台北報導〕 原載:華視新聞網 |
||
一名七十歲的肺癌第四期女性患者,服用標靶藥物三個月多後,腿部皮膚粗糙乾裂,還出現嚴重的甲溝炎症狀,雙腿指甲周圍出現紅腫疼痛,有時甚至化膿,痛到無法行走,需要服用止痛藥、抗生素。後來改以副作用較低的第一代TKI標靶藥物治療後,三週內症狀便緩解,患者重拾以往生活品質。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王喬弘表示,肺癌治療目的除了延長病患生命之外,讓患者在有效治療的同時,擁有好的生活品質,進而維持治療信心,也是相當重要的一部分。目前針對晚期肺腺癌患者,健保署已將三種第一、二代口服EGFR標靶藥物納入給付,其治療效果、方便性及病患生活品質都比傳統化療來得高,也都可讓患者壽命延長至少2到3年。第一、二代EGFR標靶藥物運用在肺癌治療,存活期差不多,不過副作用影響程度卻各有不同。而臨床經驗告訴我們,當病患產生嚴重副作用時,不只影響病患,也影響負責照護的家人之生活品質。 面對肺癌治療時,如何同時讓病友及其照護者保有生活品質? 王喬弘醫師表示: 「以國內第一個針對肺癌及生活品質的多面向研究為例,使用第一代TKI標靶藥物治療後,不僅副作用較輕微,更有四成以上肺癌患者的症狀,在兩週內皆獲得改善。隨著肺癌治療個人化,精準化的時代已來臨,病人在合適的治療下,仍可保有生活品質。」 「常有病患的副作用嚴重到滿臉痘無法出門、甲溝炎影響到行走困難。」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血液腫瘤科主任鄭企峰表示,過去不乏患者因副作用難忍,自行停藥導致腫瘤復發、胸水淤積,影響後續治療進程,實在令人惋惜。建議患者一旦標靶藥物出現難以承受的副作用,切莫擅自停藥,主動與主治醫師討論,才有機會提升抗癌成效。 「在治療前期,我們會召集病理科、放射科、腫瘤科、胸腔科、皮膚科、整形外科等跨科系醫療團隊,當副作用產生時第一時間介入治療,也有個案管理師密切追蹤。」鄭企峰主任認為,透過治療前跨科別的衛教溝通,可以增加治療順從性,也可以減少病患藥物劑量調整的次數,增加治療信心, 王喬弘醫師說明,目前臨床上有六成左右晚期患者,使用第一線EGFR標靶藥物,十至十二個月之後,癌細胞會因基因突變和改變生長方式,產生抗藥性。其中,使用第一代標靶藥物,約有五成會產生T790M基因突變,所幸,目前尚有第三代標靶藥物可接續治療,爭取更長的存活期。 鄭企峰主任提醒,標靶藥物不斷研發,目前已有多種不同治療策略,患者只要好好遵從醫囑,都有機會提升抗癌成效,「副作用雖然無法完全不發生,但透過跨團隊照護,仍可找出副作用相對較小,符合患者期待的治療。此外,一旦遇到任何不適副作用,儘速與醫師溝通,才能在治療同時,即時保有生活品質,讓抗癌之路保有信心跟尊嚴。」 |
||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