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楊興生這位畫家 / 陶曉清 | ||
就在我寫稿的這一天下午,去參觀了「畫我故鄉-楊興生2024紀念畫展」。他是在十年前的十一月三十日因心肌梗塞而過世的。舉辦這次紀念展的是他的好友也是「沾美藝術庭苑」的董事長陳登壽先生。 | ||
這個場地是個典雅的西餐廳,開幕以來畫展未曾停過,我跟家人也經常去那裡用餐。疫情期間他們做外帶,我們好開心他們不但存活下來,而且生意一直很好,不預先訂位是不行的。 | ||
這次畫展的開幕茶會到了許多畫家親近的同學、友人與學生,大家輪流說著他的故事,一個動人的藝術家似乎就超越時空的與我們同在了。 | ||
有人說他在美國留學時的故事,有人說他留學回國開畫廊的故事,有人說他在經營畫廊時經常需要向朋友調錢跑銀行三點半的故事,有人說他在創作時極有爆發力(可以連續三四天不眠不休作畫)的故事,有人說他在畫室作畫總是把門鎖上的故事。我們知道了他所畫的鄉村風景都是在現場畫的,總是要帶著畫架,一大帆布袋的畫具顏料,辛苦的在烈日下創作。他的畫作中陽光、水田、倒影都是常見的主題。 | ||
畫家愛喝酒、愛女人、愛說笑話-其中還有很多都是他自己經歷過的各種糗事,看起來似乎是粗枝大葉不拘小節,但事實上他不但是個心思十分細膩的人,這些也都是他創作時靈感的來源。 | ||
我一邊聽著大家說他的故事一邊聯想起我跟他互動的經驗。那是我的孩子們還小的時候,大約都還是小學生的時期,週末假日我們經常一家人去臺北忠孝東路的「龍門畫廊」看畫。只要他在,他都一定會笑咪咪的跟我們打招呼,替我們介紹當時正在展出的畫作。 | ||
看完了畫展,我們一定會走到附近的一家西餐廳吃「籃子炸雞」與現做的披薩,最後再吃一客冰淇淋,這幾乎是一種儀式了。從小帶孩子們看畫,也影響了他們的興趣,我們家每個人都對藝術十分熱愛。我們到任何地方旅行,首先會去找的資料就是「美術館」、「博物館」或是「藝廊」。從前沒有網路的時代,我們都會在看展時購買相關的卡片寫信回家,我最喜歡買的是內頁完全空白的卡片,除了寫信回家,遇到任何活動-有人過生日、特殊的慶典、有人離職或是紀念日等,都可以拿來用。 | ||
我在社區大學做日本棉紙撕畫好多年了,從一開始簡單的花卉,到後來挑戰各種花、鳥、風景,一直樂在其中。最近正在試著做秋天的山頭風景,把各種顏色的棉紙穿插著調色,還試著做出光影的感覺。所以在看他的畫時就在腦子裡構思什麼畫面可以用棉紙如何處理。後來發現有一些畫作是可以試試看的,但更多的是完全沒辦法的,因為那些顏色是畫家自己在調色板上調出來的,我用的棉紙顏色都是固定的,再多樣化也沒辦法像畫家的調色盤那樣多姿多彩呢! | ||
十分感謝他還活在我們的心中,藝術家的了不起就在於人會死亡,但作品卻可以留下來。每當看見他的作品,他的精神就一直跟我們共存。 | ||
關於作者: | ||
陶曉清,資深廣播主持人,引領1970年代台灣民歌運動,被譽為「台灣民歌之母」。2008年七月自廣播工作退休後,投入成長課程,並於2010年取得加拿大 Haven 學院的心理諮商證書。 目前是牽手之聲(CanCheers)網路電台台長,以及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常務理事。 |
||
前期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