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醫師兒捐髓救母

2017.10.28

3年前黃媽媽因全身倦怠、無力,甚至連下廚都不行,就醫檢查後發現罹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接受化療、骨髓移植,甚至出國接受細胞療法,仍3次復發。在去年底施打新藥雙特異抗體,增加3個多月存活期,趕緊接受醫師兒子的捐髓移植,至今7個月未發現癌細胞,能也正常生活、出遊。

HER2陽性乳癌患者標靶治療 差一顆淋巴無法健保給付

2017.10.27

名校畢業、服務於外商企業,婚姻美滿的張小姐,在外人眼中,就是典型的人生勝利組。她年輕時患有乳房纖維囊腫,但都有定期回診追蹤,怎料8年前某一晚洗澡時,摸到乳房硬塊,不覺有異,回診時醫師觸診,驚覺不對勁,認為「這應該是不好的」。當她被告知罹癌,且為治療棘手、復發率偏高的HER2陽性乳癌,她的完美人生瞬間風雲變色。

志玲姊姊快看 這個萌萌會幫你測疼痛指數喔!

2017.10.21

對癌症病患,有時候疼痛甚至比疾病本身還難受!但是多數病人個性保守碰到醫生又不敢講,結果就沒有得到好的治療;醫師提醒,病人是這場抗癌戰爭的主角,所以病患一定要把真實的病況說出來,讓醫療人員提供你正確的對策,自然就會讓疾病控制有好的效果。

化放療易口腔黏膜炎 病況惡化恐致命

2017.10.11

一名40多歲的吳先生罹患扁桃腺癌,接受放射線治療後出現口腔黏膜炎的副作用,嘴破劇痛,吞嚥困難,但卻抗拒接受管灌進食,致使免疫力下降、加上口腔內細菌入侵,進而引發菌血症全身高燒,情況一度危急;之後經由抗生素治療才康復。

末期癌症沒得救? 標靶藥醫基因突變調整更精準

2017.10.11

根據衛生福利部資料,肺癌多年蟬聯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一位,難道,肺癌患者病症來到末期就沒得救了嗎?目前對於末期肺癌的治療有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醫師認為,其中的標靶治療若每年重新評估後更換,更有助控制癌細胞,穩定病情。

  • 第一頁
  • 上一頁
  •  / 110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醫師兒捐髓救母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醫師兒捐髓救母  
  2017-10-28  〔自由時報/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
原載:自由時報
 
 
 

3年前黃媽媽因全身倦怠、無力,甚至連下廚都不行,就醫檢查後發現罹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接受化療、骨髓移植,甚至出國接受細胞療法,仍3次復發。在去年底施打新藥雙特異抗體,增加3個多月存活期,趕緊接受醫師兒子的捐髓移植,至今7個月未發現癌細胞,能也正常生活、出遊。

中國附醫血液腫瘤科主任葉士芃指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發生原因不明,是不正常的惡性白血球增生致癌,會發燒、瘀青、貧血或疲倦,若不治療,病情會急速惡化,可能在數日到數月死亡。

小兒與成人罹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比例各占一半,標準治療為化療,並視情況進行骨髓移植,但因癌細胞兇狠且抗藥性高,成人較兒童治療效果差。

3次復發 試新藥延命

捐髓救母的黃醫師昨天說,一般癌症患者身體會愈來愈虛弱,但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只要癌細胞消失就能恢復健康。母親歷經3次癌復發,曾經非常沮喪,但他鼓勵母親,不要放棄希望,治療不斷進步,就有機會活命。

葉士芃指出,今年2月衛福部核准新藥雙特異抗體上市,是一種免疫療法,這種抗體可連結癌細胞與好細胞「T細胞淋巴球」,活化自體免疫細胞,瞄準破壞癌細胞,用於中壯年罕見復發型或頑固性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成為化療失效後的第二線藥物,治療後半數人可延長3個多月。雖然須自費且價格不菲,但能爭取骨髓移植的時間,提供患者另一選擇機會。

 
 

  HER2陽性乳癌患者標靶治療 差一顆淋巴無法健保給付

 
  HER2陽性乳癌患者標靶治療 差一顆淋巴無法健保給付  
  2017-10-27 03:07  〔今日新聞/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原載:今日新聞
 
 
 

名校畢業、服務於外商企業,婚姻美滿的張小姐,在外人眼中,就是典型的人生勝利組。她年輕時患有乳房纖維囊腫,但都有定期回診追蹤,怎料8年前某一晚洗澡時,摸到乳房硬塊,不覺有異,回診時醫師觸診,驚覺不對勁,認為「這應該是不好的」。當她被告知罹癌,且為治療棘手、復發率偏高的HER2陽性乳癌,她的完美人生瞬間風雲變色。

儘管屬於早期HER2乳癌,癌細胞尚未轉移至淋巴結,但張小姐卻高興不起來,因為她瀏覽許多相關文章後,得知像她這類癌友如果接受化療合併標靶藥物,就能大幅降低日後復發轉移風險,但礙於健保給付規定,她的狀況無法適用健保給付。但為了不讓老媽媽為她擔心,也給自己一個活下去、安心的機會,她決定自己救自己,積極治療使用抗HER2標靶來預防復發。用藥之後,迄今7年並未復發轉移。

台灣每年新增一萬多名乳癌患者,其中四分之一屬於HER2陽性,推估全台每年增加3000名HER2陽性乳癌病友,因HER2基因過度表現,以致預後復發轉移的風險大增,癌友身心承受巨大煎熬。事實上,類似張小姐遭遇的乳癌病友不在少數,台灣乳房腫瘤手術暨重建醫學會理事長陳訓徹,最近完成了台灣第一分針對早期HER2陽性乳癌患者的大規模的長期追蹤調查,證實標靶藥物對於淋巴結未轉移的早期HER2陽性患者的重要性。

長庚乳癌研究團隊為了解抗HER2藥物對於早期HER2陽性患者的治療及預防復發成效,進行長達15年的世代分析,分析對象為腫瘤小於5公分、淋巴結未轉移的早期乳癌病友,分析時間從2000年至2014年,人數多達4478人。調查發現,隨著賀爾蒙治療、化療以及標靶藥物等癌症新藥逐一問世,大幅提高存活率、降低復發風險,其中又以標靶藥物的改善存活期程度最為明顯,結果與美國2017研究一致。

正因抗HER2標靶藥物治療成效顯著,歐美各國早將標靶藥物列為HER2陽性患者的標準治療,不管是否轉移至淋巴結,均建議使用抗HER2標靶藥物,以降低日後復發機率及死亡率。

不但受限於國內健保給付條件,目前僅有轉移淋巴結的HER2陽性患者能夠獲得給付。門診用藥情況觀察發現,大部分並未轉移的患者礙於經濟因素,無能力接受抗HER2標靶藥物治療。陳訓徹教授呼籲健保署,能夠傾聽病友的心聲,適度開放抗HER2標靶藥物的給付標準,擴大給付範圍讓更多病友受惠。

 
 

  志玲姊姊快看 這個萌萌會幫你測疼痛指數喔!

 
  志玲姊姊快看 這個萌萌會幫你測疼痛指數喔!  
  2017-10-21  〔壹週刊/撰文蔣仁人〕
原載:壹週刊
 
 
 

對癌症病患,有時候疼痛甚至比疾病本身還難受!但是多數病人個性保守碰到醫生又不敢講,結果就沒有得到好的治療;醫師提醒,病人是這場抗癌戰爭的主角,所以病患一定要把真實的病況說出來,讓醫療人員提供你正確的對策,自然就會讓疾病控制有好的效果。

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張義芳說,疼痛對癌症病人來說,是最常出現的狀況;但病人通常碰到醫師的時候,多半都會把自己的疼痛狀況自動打折,導致醫師無法掌控病情與提供適切的治療,在沒有獲得改善的狀況下,慢慢就逃避治療。

張義芳指出,病人其實是這場戰爭的主角,所以真實地告知自己的狀況非常重要,同時也要遵從醫囑的服用藥物,不要自己當醫生,這樣才能在這場戰爭中取勝。

為了讓病人可以更精準的評估疼痛,馬偕醫院也推出了疼痛大使萌萌,病人依照指示觸控螢幕,短短三分鐘就可以獲得初步的報告,趕緊來看看這位抗痛大使是怎麼做到的!

 
 

  化放療易口腔黏膜炎 病況惡化恐致命

 
  化放療易口腔黏膜炎 病況惡化恐致命  
  2017-10-11 15:21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原載:健康醫療網
 
 
 

一名40多歲的吳先生罹患扁桃腺癌,接受放射線治療後出現口腔黏膜炎的副作用,嘴破劇痛,吞嚥困難,但卻抗拒接受管灌進食,致使免疫力下降、加上口腔內細菌入侵,進而引發菌血症全身高燒,情況一度危急;之後經由抗生素治療才康復。

4成化療、9成頭頸癌放療會有口腔黏膜炎

根據統計,接受化療的患者約有4成會發生口腔黏膜炎,頭頸癌患者接受放射治療,高達9成會出現口腔黏膜炎,若再加上標靶藥物,幾乎每位頭頸癌患者都會面臨這種痛楚。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曾顯群表示,癌症時鐘不斷快轉,除了癌症對身體造成的危害,因治療造成口腔黏膜炎的副作用也不可輕忽,因此在口腔黏膜炎初期,就應使用含碘漱口水,進行口腔清潔殺菌避免惡化,以免影響療程。

口腔黏膜炎分四級 病況嚴重恐引發致命敗血症

曾顯群醫師表示,癌症治療的口腔黏膜炎分四級,第一、二級表層黏膜紅腫、潰瘍,小範圍破損,患者還可進食,若是進展到第三、第四級,潰瘍範圍擴大至黏膜下層甚至皮下組織,細菌就容易順勢侵犯血管神經,引發致命的敗血症。此外,因為口腔疼痛吞嚥困難,也有患者進食時發生吸入性肺炎,尤其是年紀較長的患者更易發生,要特別小心。

口腔黏膜炎惡化 癌症治療恐須中止

就曾有一位罹患頰黏膜癌的70歲男性,因嘴巴張不開,清潔困難,經醫護人員指示,先口含止痛藥水,以棉花棒進入口腔清除殘渣,最後再用含碘漱口水漱口,口腔黏膜炎控制得宜,治療順利,近2年來腫瘤控制相當良好。曾顯群醫師指出,在癌症患者開始治療前,積極衛教口腔衛生很重要,合併疼痛控制、營養支持,能有效避免口腔黏膜炎進展至後期。一旦口腔黏膜炎惡化,不只有併發症的危險,且可能必須中止治療,不利於癌症控制,要特別注意。

研究顯示:含碘漱口水滅菌效果好

「坊間有許多口腔滅菌產品,研究顯示含碘漱口水的滅菌效果很好。」曾顯群醫師表示,加強滅菌可減緩口腔發炎疼痛,有助於黏膜上皮細胞組織修復,緩解口腔黏膜炎;如果怕痛,搭配止痛藥水或止痛藥,緩解疼痛感再進行清潔。若不清潔,情況只會更嚴重,建議接受治療的患者們妥善照護口腔,才能維持治療期間的生活品質。

 
 

  末期癌症沒得救? 標靶藥醫基因突變調整更精準

 
  末期癌症沒得救? 標靶藥醫基因突變調整更精準  
  2017-10-11 15:21 〔華人健康網/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
原載:華人健康網
 
 
 

根據衛生福利部資料,肺癌多年蟬聯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一位,難道,肺癌患者病症來到末期就沒得救了嗎?目前對於末期肺癌的治療有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醫師認為,其中的標靶治療若每年重新評估後更換,更有助控制癌細胞,穩定病情。

在台灣,去年105年死於肺癌的人數有9372人,占癌症死亡人數的5.4%。勇敢面對疾病,積極接受治療,是打擊肺癌的致勝關鍵,但對許多患者來說,最擔心的是治療會不會產生抗藥性,最終導致癌細胞大失控?

標靶藥治療末期肺癌 每次有效性約1年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部長暨胸腔內科醫師夏德椿表示,化學治療如果根據病人肺癌的細胞型態來選擇有效的藥物,反應率大概有40%左右。放射線治療在末期肺癌大概只能發揮症狀改善的療效,也就是所謂的局部治療,這部分期待未來質子或是重粒子的治療介入有新的突破發展。

而在標靶治療部分,末期肺癌病人的反應率約有75%,但必須先檢測病人的肺癌組織,確定有相關的基因突變,使用該類的藥物才會有效。然而,夏德椿醫師表示,每次使用的標靶藥物,有效的時間往往只有1年左右,甚至更短,就會再度產生癌細胞基因突變。

此時,較好的方法是再施行肺癌組織切片,確定其突變的模式,重新依據結果選出有效的治療方法。也就是說,標靶藥物要隨時因應癌細胞基因突變而調整,才能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先切片再換藥好危險!掌握癌細胞基因突變,靠血液也行!

即使每年勤換標靶藥可以提高末期肺癌的治療效果,但每換一次新藥就要做一次切片,不僅會增加對病人的危險性,此作法也未必能取到適當的檢體,因此使許多患者猶豫不決。

對此,夏德椿醫師表示,目前已有利用病人血液或體液來檢測基因突變的新方式可供選擇。另外,利用次世代基因定序的概念,現在抽血也能早期偵測肺癌的復發,或者幫病人量身訂作更精準的治療。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