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癌症檢測商機新「聖杯」

2017.03.21

美國權威專家預言,因為液體切片問世,癌症篩檢5 年內就會成為年度體檢的一個項目。液態切片市場潛力巨大,國際醫藥巨頭和風險投資者早已瞄準這一炙手可熱的領域,JP 摩根估計全球市場潛力為230 億美元。

解析癌症精準醫療 都吃了標靶藥物為何還會復發呢?

2017.03.14

癌症治療不斷突破,從標靶新藥、免疫療法,到基因檢測、精準醫療等,充滿希望,但醫療知識高牆,卻又讓人無所適從。

雷射光體表導引 癌症放療更精準

2017.03.13

癌症患者接受放射治療時,最怕患者因為呼吸、或咳嗽等不主自的動作,造成投射位置偏移,影響到正常細胞。例如部分乳癌患者,在左胸部位放療,因為距離心臟較近,放療後可能罹患缺血性心臟病,台北榮總引進「體表導引放射治療」,透過紅色雷射光,找出人體的體表位置,讓放射劑量正確投射到腫瘤部位,減少副作用。

醫師用剎車理論 找到晚期膀胱癌治療新曙光

2017.03.06

膀胱癌沒有早期治療,不只得切除膀胱、掉尿袋,晚期病人5年存活率不到5成,治療方式不多、療效也不好,最終走向死亡。不過,長庚醫院研究團隊利用「剎車理論」,發現目前正在三期臨床實驗階段的淋巴癌標靶藥物,竟也可有效抑制膀胱癌腫瘤,約二周可找回抑癌基因和致癌基因之的平衡,讓膀胱癌晚期治療露出一線曙光。

台灣癌症治療的成本效益分析

2017.02.09

癌症已是全球主要死因之一,由於各國老化人口增加,造成罹癌人數上升,也相對增加癌症相關醫療支出。以台灣為例,2012年就有463,703件癌症治療案例,其花費占國民健康保險(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NHI)總支出的10.2%。

  • 第一頁
  • 上一頁
  •  / 110

  癌症檢測商機新「聖杯」

 
  癌症檢測商機新「聖杯」  
  2017-03-21 08:38 中時電子報 文/王柏豪
原載:中時電子報
 
 
   
  CTC篩檢可透過特定的濾膜,或對CTC本身之抗原抗體的識別等方式篩查。  
 
  2017-2020 年全球液態切片檢測技術研究應用與市場發展報告  
  美國權威專家預言,因為液體切片問世,癌症篩檢5 年內就會成為年度體檢的一個項目。液態切片市場潛力巨大,國際醫藥巨頭和風險投資者早已瞄準這一炙手可熱的領域,JP 摩根估計全球市場潛力為230 億美元。

越來越多研究證實,腫瘤會在病患的血液裡留下線索,且會隨時間改變,這對癌症治療的選擇、治療的監控和追蹤復發,將提供很有價值、有系統的醫療指導,這種有別於傳統侵入性切片的「液態切片」(Liquid Biopsy),已經逐漸為醫界接受。

液態切片可以隨時監控癌症,也可以找到最適合的治療方式。和傳統組織切片一樣,液態切片可藉由全基因檢測,幫助腫瘤科醫師選擇合適的、較少副作用的標靶藥物。

2016 年上半年,台灣高醫癌症中心就檢測了60例肺腺癌末期病人,藉由醫院研發的「液態生物檢體」肺癌基因檢測,只要病患抽血10 cc 就能檢測出是否為「T790M」基因突變,以決定是否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延長壽命。

末期肺腺癌病人約6 成有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 致癌基因突變,可先使用標靶藥物治療,但平均1 年就會產生抗藥性,致使第一、二代標靶藥無效,而這些病人當中,有6 成是T790M 突變,目前已有第三代標靶藥物可治療( 台灣尚未上市),可延長存活期1 年。

經檢測結果,在25 例曾受檢有突變的病患中,發現有11 例出現T790M 基因突變,高醫為這些病友申請適用衛福部核准的「恩慈療法」。患者不用付費,目前已申請通過5 人,已有3 人開始服用第三代標靶藥物,是末期肺腺癌病友一大福音。

美國學研界公認的基因與癌症權威科學家--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金墨爾癌症中心(Johns Hopkins Kimmel Cancer Center) 的癌症生物學副主任Victor Velculescu 預言:「這是革命性的檢驗方式,我認為癌症篩檢5 年內就會成為年度體檢的一個項目,跟年度體檢的抽血檢驗一樣簡單。」

他已針對數千名罹患肺癌、乳癌、結腸癌、胰腺癌或卵巢癌的患者進行液態切片研究,認為這種方式可早期發現癌症。

目前, 在美國及其他國家的大醫院或癌症中心都有使用液態切片,包括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加州大學,Dana Farber Cancer Institute,以及史丹福大學醫學院。

台灣各大教學醫院,如耕莘醫院、中心診所、馬偕醫院以及即將開幕的精準醫學中心,也已提供新的液態切片檢測技術,但健保沒有給付。據了解,做一次液態切片檢測需約16萬新台幣。
 
 
   
  癌症檢測商機新「聖杯」  
 
  精準醫療的最前沿領域之一  
  儘管液態切片目前仍相當昂貴,美國血液檢測癌症公司– Guardant Health每次的檢驗也要價5,400 美元,即使一些健保方案提供局部補助,對許多患者來說仍難以負擔。

不過,腫瘤液態活檢仍成為目前最具發展潛力的腫瘤無創診斷和即時療效監測手段,有別於傳統的臨床診斷,液態檢驗平均約需12 天,傳統切片檢驗則約需一個月,該方法具有簡便、安全、無創、即時等特點。

作為體外診斷的一個分支,廣義而言,腫瘤液態活檢主要是指,以外周血液為主的體液標本中細胞及核酸的檢測。通常包括了循環腫瘤細胞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和循環腫瘤DNA (Circulating tumour DNA, ctDNA) 或者外泌體(exosomes),是目前精準醫療的最前沿領域之一。

CTC 是由實體瘤或轉移所釋放,進入外周血循環的腫瘤細胞,側重於細胞病理,適用於治療後的病情監測,判斷預後等;而 ctDNA 是腫瘤細胞釋放到血液循環系統中的游離DNA,側重基因層面,獲取突變資訊,適用於早期篩查、個體化用藥指導、耐藥性監測等;外泌體所含資訊豐富,包括蛋白質、RNA 等,不僅能用於臨床診斷,還可能可用於疾病的治療,未來發展空間廣闊。

CTC 檢測與ctDNA/cfDNA 檢測,具有各自的特點( 見表一)。從用途上看,CTC 主要用於前端,包括疑似癌症時的輔助診斷、早期癌症的復發監測,以及晚期癌症的化療;ctDNA 主要用於晚期癌症的靶向治療(伴隨診斷),若應用在早期,將有更大的市場空間。

若從技術上分析,CTC 側重於細胞病理,ctDNA 則採用獲取分子層面突變信息的技術手段。就目前可實現的技術而言,突破單純的數量檢測,CTC 實現輔助診斷、ctDNA 實現標靶用藥指導,是大規模商業化的主要方向。
 
  結合ICT 優勢 台灣大有可為  
  幾年前,液態切片除研究外鮮少使用,但目前全球臨床已進行數萬次檢驗,液態切片在許多癌症已是組織切片的替代方案。

此種液態切片檢驗方式,成為國內外醫師、研究人員、創投與企業重資投入的癌症治療檢測新「聖杯」。一些台灣廠商已相繼投入開發並提供檢驗服務。如2016 年底發表革命性大腸直腸癌ctDNA 檢測的合度精密生技,這項技轉自中央研究院的技術,獲得美國《華爾街日報》以「能在數10 億顆血球細胞中找到癌細胞的技術,來自台灣。」加以報導。

該公司去年7 月宣布,獲900 萬美元的增資,總投資額達4.5 億元新台幣,增資來源包含美國矽谷知名創投公司Artiman 與有台灣科技教父美稱的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等人。

今年1 月5 日登錄興櫃的慧智基因,團隊源自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分子遺傳實驗室,慧智基因已可利用液態切片及次世代定序(NGS) 技術偵測腫瘤風險及治療癒後情況,並與Roche 合作引進市面上目前唯一經美國FDA 核准的液態切片肺癌用藥基因檢測。

二代CTC 及ctDNA 技術在海外也蓬勃發展,然而目前二代液體活檢技術有待成熟且沒有統一的標準。台灣從科技部補助的研發計畫中,也可見有研究單位已進行研發次世代的CTCs 之液態病理切片晶片,導入半導體製程以及微流體技術於生物晶片,希望開發出更具靈敏度的晶片檢測。

台灣有非常好的基礎研究和完善的醫療系統,目前針對外泌體,各大醫院有不少癌症偵測的研究。臺大醫學院副院長李財坤在一場論壇就公開表示,他認為外泌體的應用層面廣泛,舉凡產前檢查、慢性病風險預測/ 追蹤/ 治療等,都是可發展的方向,若能結合台灣在IC 和電子產業的優勢,台灣在外泌體的領域大有發展。
 
 
  >>本文節錄於《環球生技月刊》2017年3月號  
 

  解析癌症精準醫療 都吃了標靶藥物為何還會復發呢?

 
  解析癌症精準醫療 都吃了標靶藥物為何還會復發呢?  
  2017-03-14 11:25 民報X康健雜誌
原載:民報X康健雜誌
 
 
  癌症治療不斷突破,從標靶新藥、免疫療法,到基因檢測、精準醫療等,充滿希望,但醫療知識高牆,卻又讓人無所適從。對此,《民報》與《康健雜誌》合作,推出「抗癌新契機」癌症專題,邀請大家一起來關注癌症,並正確認識癌症。  
  案例一  
  然崔先生(化名)重提往事,情緒激動。2015年7月,妻子胸壁、腋下塞滿癌細胞,醫師宣告為乳癌第四期,只剩4個月生命。 但到現在近20個月,崔太太已從兩腿動彈不得,變得能活動自如。  
  案例二  
  70歲汪先生(化名)1995年發現支氣管癌,沒想到手術割除後,癌細胞仍如鬼魅纏身,21年來不停復發惡化,鬼門關前數度打轉。不過,現在已服用標靶藥獲得穩定控制。  
 
  他們都受惠於「精準醫療」。

用一句話說清楚精準醫療這個當前紅透半邊天的治療觀念,就是利用生物標記來準確指出腫瘤的罩門,決定最佳治療對策。

生物標記包括基因、蛋白質、癌細胞代謝產生的物質、影像和組織切片等,它們像黑暗森林裡的路標,台灣病理學會理事長、台北榮民總醫院分子病理科主任周德盈比喻,精準醫療會讓治癌像攤開地圖,每走一站就會看到接下來有哪些路、每條路徑的成功率,可猜出給藥效果、副作用,還能預估長期存活率。

周德盈表示,2000年以前都靠看組織切片的病理型態來診斷癌症,之後分子檢驗成熟,尤其近10年偵測DNA及基因定序技術進展飛快,人類手中多出一套犀利工具。

科技快速前進,加上美國總統歐巴馬2015年喊出「精準醫療」作為國家政策、2016年推出「癌症登月計畫」,更帶起一股狂飆橫掃全球。目前對精準治癌的討論,大半聚焦在基因檢測對醫療的幫助,全球都瞪大眼睛看。
 
 
  了解基因可減少無效治療和副作用  
  癌症治療有5大療法:手術、放療、化療、標靶治療,以及近年最夯的免疫療法。

基因檢測在某些癌症如乳癌已能幫忙選擇療法,「我有病人因此不必做化療,非常開心,」乳房醫學會前理事長、三軍總醫院乳癌多專科團隊召集人俞志誠說。

部分大腸癌病人因帶有UGT1A1基因突變,使用化療藥Irinotecan會累積在體內,引發延遲性腹瀉等嚴重副作用,基因篩檢可協助調整劑量,讓治療舒服些。

還有很多同類研究正進行,接下來可預期將有更多檢測方法來幫忙病人。

不過,減少副作用只是精準醫療的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有效」。基因檢測最吸睛的另一個用處正是協助挑出能一槍打死癌細胞的藥,也就是「標靶治療」。

標靶治療其實就是精準治癌的雛型,核心理念是從上萬個基因裡揪出推動細胞不正常生長的關鍵基因,用藥抑制它製造的蛋白質,像拆掉時鐘的一枚齒輪般,使癌細胞停擺。
 
 
  精準選藥治癌:仍有弱點的巨人  
  不過,醫界很快發現標靶治療可以治癒病人的想法「太天真」。《新英格蘭醫學期刊》2016年刊出評論文章,總結指出:「鎖定特定目標攻擊」這個精準治癌的核心概念有兩個缺陷,一是絕大多數藥都只能抑制癌細胞分子訊號網路的一部分,腫瘤仍能跛腳活下來;二是大多數藥都有副作用,因此也不一定能一次併用2、3種。

而實務上,眾多癌友和醫生真正揮之不去的噩夢是腫瘤會產生抗藥性,不斷復發。

俞志誠指出,癌細胞會不斷產生基因突變,愈到後期,腫瘤變成裝滿缺陷基因的一大堆細胞的集合體,這過程稱為「異質化」。吃一線藥殺了生長最旺盛的一群,原本只佔一小部分,基因特性和第一群迥異的另一群,很快填滿原本位置,吞二線藥殺死它們後,第三群又再崛起。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免疫腫瘤學卓越中心主任張文震傳神形容,這「是個一次又一次端槍瞄準的過程」,直到無藥可用。
 
 

  雷射光體表導引 癌症放療更精準

 
  雷射光體表導引 癌症放療更精準  
  2017-03-13 17:35 聯合影音 張益華、謝育炘/ 報導
原載:聯合影音
 
   
 
  癌症患者接受放射治療時,最怕患者因為呼吸、或咳嗽等不主自的動作,造成投射位置偏移,影響到正常細胞。例如部分乳癌患者,在左胸部位放療,因為距離心臟較近,放療後可能罹患缺血性心臟病,台北榮總引進「體表導引放射治療」,透過紅色雷射光,找出人體的體表位置,讓放射劑量正確投射到腫瘤部位,減少副作用。

  過去民眾在接受放射線治療時,可能因為呼吸、咳嗽等不自主的動作,造成位置偏移,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影響到了正常細胞。而這套「體表導引放射治療」系統,會發出紅色的雷射光,可以找出人體的體表位置,讓放射劑量更準確地投射到腫瘤部位。

  北榮放射腫瘤科醫師 吳元宏:「我們呼吸的時候,我們這個胸壁還有肚子,都會移動幾公分的範圍。比如說乳癌的病人,我們左側的乳癌距離我們的心臟,也就是大概幾公分的距離,這個幾公分的距離,雖然是比起來是只有一點點,但其實影響到放射劑量是很大的。」

  因應人體的呼吸動作,去調整照射範圍,就是這台體表導引放射治療,可以在0.2秒之內,偵測體表兩萬個對位點,一毫米左右的變化,即時呈現,減少對附近正常組織的傷害。

  北榮放射腫瘤科醫師 吳元宏:「最適合的癌症,可能暫時是以乳癌和肺癌為主,不過為什麼乳癌最適合?因為乳癌它本身就是體表的一個組織,治療結束後的半年到一年左右,它可以有效減少心肌缺血的這個比率。」

  可惜這樣的治療方式,目前健保不給付,一次約6600元。醫師強調,使用體表導引會減少副作用,但並不表示副作用不會產生。不過對於癌症患者來說,藉由體表導引,能降低治療的位移誤差,達到更高的精準度。
 
 

  醫師用剎車理論 找到晚期膀胱癌治療新曙光

 
  醫師用剎車理論 找到晚期膀胱癌治療新曙光  
  2017-03-06 13:12 聯合報 記者鄧桂芬╱即時報導
原載:聯合報
 
 
  膀胱癌沒有早期治療,不只得切除膀胱、掉尿袋,晚期病人5年存活率不到5成,治療方式不多、療效也不好,最終走向死亡。不過,長庚醫院研究團隊利用「剎車理論」,發現目前正在三期臨床實驗階段的淋巴癌標靶藥物,竟也可有效抑制膀胱癌腫瘤,約二周可找回抑癌基因和致癌基因之的平衡,讓膀胱癌晚期治療露出一線曙光。  
 
  膀胱癌是泌尿道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初期症狀包括血尿、頻尿、急尿和下腹痛。據衛福部2013年統計,每年約有2000多名新病例發生,其中以老年男性發生率較高,發生率較女性高出2.8倍。洗腎病人則因尿液少、濃度高,發生率也比一般人高。

林口長庚腎臟科系主治醫師許翔皓表示,多數病人只要看到小便紅紅的,就會警覺就醫,讓膀胱癌被提早發現,只要刮除膀胱腫瘤、灌注藥物,成功率可達9成。但尿尿對男性而言,是「尊嚴」問題,有些老伯伯固執不肯看醫師,拖太久而延誤治療,最後可能得切除膀胱、重建人工膀胱,掉尿袋度餘生。

林口長庚泌尿腫瘤科團隊負責人馮思中表示,膀胱癌晚期病人5年存活率低於5成,化療失敗病人雖可考慮接受免疫療法,但療效僅約15%,效果不顯著。為了突破晚期治療瓶頸,很多專家投入相關研究。

馮思中率領長庚研究團隊,與新加坡癌症中心合作研究,發現KDM6A是膀胱癌細胞內的抑癌基因,其突變率高達3成多,造成有拮抗能力的基因EZH2異常,進而使癌細胞中的基因表達調控失衡,導致癌細胞生長更活躍。

馮思中解釋,健康人體的抑癌基因和致癌基因應達到平衡點,一旦抑癌基因壞掉而剎車,致癌基因就會加油暴衝,腫瘤當然愈長愈大。

研究團隊發現,臨床實驗階段的淋巴癌標靶藥物EZH2抑制劑GSK343及GSK503,都能讓減緩膀胱癌致癌基因的暴衝,其中抑制劑GSK503使用後二周,瘤大小有效抑制24%,第16天達33%。該研究成果發表於今年2月的「科學轉譯醫學期刊」。

馮思中說,新發現提供晚期膀胱癌治療新方向,若能順利進入人體臨床實驗,該標靶藥物適應症除了淋巴癌,也可用在KDM6A抑癌基因突變的膀胱癌患者,治療上也可搭配免疫療法,提升晚期病人存活率。
 
 
 
正常細胞,抑癌基因和致癌基因達到平衡,細胞維持正常。
KDM6A抑癌基因突變,破壞基因平衡,導致腫瘤生長。
圖/長庚研究團隊提供
 
 

  台灣癌症治療的成本效益分析

 
  台灣癌症治療的成本效益分析  
  2017-02-09 全球醫藥新知(GlobalMedNews)
原載:全球醫藥新知
 
 
  癌症已是全球主要死因之一,由於各國老化人口增加,造成罹癌人數上升,也相對增加癌症相關醫療支出。以台灣為例,2012年就有463,703件癌症治療案例,其花費占國民健康保險(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NHI)總支出的10.2%,但目前缺乏以生活品質調整後存活人年(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 QALY)評估癌症治療的成本效果分析(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因此發表於《Journal of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的最新文章比較癌症及其它疾病患者的準增加成本效益比率(Quasi-incremental cost-effectiveness ratio, quasi-ICER),以評估癌症治療效益。
試驗中,研究人員收集且比較395,330位癌症患者、125277位末期腎衰竭(End-stage renal disease)患者及50,481位長期以呼吸器維生(Prolonged mechanical ventilation)患者的QALY,並以歐洲生活品質五面向量表(EuroQol 5-dimension)評估患者生活品質。試驗結果顯示,末期腎衰竭及長期以呼吸器維生患者的花費分別為每QALY美金$41,780-53,708及$18,222-18,465,相當於人均GDP的2.17-2.19倍及1.18-1.25倍,而癌症花費則未達1個人均GDP,其中以肺癌、食道癌及肺癌花費較高。研究人員認為癌症治療有良好的支出效益,但未來預防癌症發生才是延續健保制度的較佳策略。
 
 
  研究刊登在《Journal of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網頁
http://www.jfma-online.com/article/S0929-6646(16)30077-8/abstract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