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全球首次發現癌治療瓶頸!北榮揪「關鍵癌基因」登上新英格蘭期刊

2022.10.20

看到全球首次! 癌症 治療瓶頸!「關鍵癌基因」!新英格蘭期刊!不只初期血癌!也適用肝癌 、 腸癌 、胃癌、乳癌患者,這會不會讓你想繼續看下去呢…

女星林欣霈罹甲狀腺癌!專家盤點甲狀腺癌高危險族群、症狀、診斷及治療方式

2022.10.19

你會送自己健康檢查當生日禮物嗎?甲狀腺乳突癌和濾泡癌是預後非常好的癌症,一般第一到第三期的 10 年存活率約 90〜95%,第四期 10 年存活率約 50%…

食道癌沒有好的篩檢工具! 去年殺死2030人、9成以上是男性

2022.10.14

醫病平台/酒店關門我就走

2022.10.12

人生不過百,還沒有輪到自己的時後,總能瀟灑的這樣說。但事到臨頭,如何應對,你可有把握?…

多吃這4種抗癌食物,幫你提前預防癌症

2022.10.11

抵抗癌症途中你有使用過血管新生抑制劑嗎?你可知哪些蔬果也有抑制癌細胞血管新生的作用呢?多吃這4種抗癌食物,幫你提前預防癌症囉…

  • 第一頁
  • 上一頁
  •  / 110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全球首次發現癌治療瓶頸!北榮揪「關鍵癌基因」登上新英格蘭期刊

    
 
  全球首次發現癌治療瓶頸!北榮揪「關鍵癌基因」登上新英格蘭期刊  
 

日期:2022 年 10 月 20日 作者:謝承恩

原載: Cancer

 
     
  台北榮民總醫院根據統計,每年全台新增的確診者約 800 至 1000 人,約有三至五成會轉變成「急性血癌」,導致治療困難與死亡,針對無法進行化學治療及骨髓移植的年長病患,過去只能以輸血或支持性治療為主。  
     
  「去甲基化」標靶藥物僅五成有效  
  台北榮總內科部血液科醫師劉耀中表示,「去甲基化標靶藥物」現已廣泛使用在骨隨分化不良症候群,但仍有五成患者有治療反應,且藥物平均持續一至兩年,對於其餘五成患者反應無效,就只能進展成血癌、存活率平均只剩半年。  
     
  劉耀中醫師與美國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哈佛幹細胞研究所等多國研究員展開跨國研究發現,使用去甲基化標靶藥物,原意是希望激活人體內「抑制癌症的基因」,卻同時也啟動「致癌基因」作用,導致患者存活率下降。  
     
  找到關鍵基因「SALL4」打破鐵律  
  北榮與美國、義大利、中國等跨國研究首度成功找到關鍵的癌基因「SALL4」,研究發現 MDS患者使用「去甲基化藥物」後,發現癌基因SALL4的表現上升,患者的整體存活率會下降,且有高達 3 到 4 成病患的癌基因SALL4被激活。  
     
  若透過進一步比較癌基因「SALL4的表現高低差異,發現兩者死亡風險可相差 3 到 6 倍;這項研究成果打破了醫學界長久所認知的傳統鐵律,原來「去甲基化藥物」不僅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同樣也可能會啟動人體的致癌基因作用。  
     
  不只血癌!也適用肝、乳、胃、腸癌  
  這項全球突破性的獨創發現更指出,除了初期血癌患者之外,就連肝癌、腸癌、胃癌、乳癌患者的癌症組織中也可以發現癌基因「SALL4」的表現,獲得國際高度肯定,今年5月26日更登上臨床醫學頂尖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劉耀中表示,過去針對癌症三期至末期患者,或高風險血癌患者,以去甲基化標靶藥物治療有侷限性,如今透過「癌基因SALL4」的發現,未來患者可透過抽取骨髓血液,有效偵測治療成效。  
     
  未來研究團隊還計畫跟國外合作,希望能開發新一代標靶藥物;或是與目前現有的其他抑制癌蛋白藥物併用,透過了解藥物對癌基因SALL4的致癌或抑癌作用表現,進一步找出對患者最適合的用藥建議組合。  
     
  文/謝承恩 圖/巫俊郡  

  女星林欣霈罹甲狀腺癌!專家盤點甲狀腺癌高危險族群、症狀、診斷及治療方式

    
 
  女星林欣霈罹甲狀腺癌!專家盤點甲狀腺癌高危險族群、症狀、診斷及治療方式  
  日期:2022 年 10 月 19 作者:黃慧玟; 原載:Cancer  
     
  林欣霈表示,在健檢時發現甲狀腺結節數量異常,後來尋求專科醫師進行穿刺和抽血檢查,被告知「大概有 5、6 顆在甲狀腺附近,最大有 3 公分,不管惡性良性都必須開刀」,但仍需等待進一步的檢測結果。   
     
  等待過程中,她不斷催眠自己「是良性」,但卻得到「是惡性」、「是甲狀腺乳突癌」的答案,她強忍淚水預約開刀時間,但走出醫院時「腦中一片空白,呆站著也沒打電話,口罩因為眼淚跟鼻涕都濕了」。    
     
  直到回家路上才開始正面思考,「我告訴自己轉念,遇到了就處理!難過、擔心、負面、抱怨,都不能解決問題」,用積極心態面對治療。好在她癌症為初期,手術相當順利,再經放射碘 131 持續治療後,現已經抗癌完成。   
     
  甲狀腺癌高危險族群   
  根據最新衛生福利部 108 年癌症登記報告,甲狀腺癌在十大癌症發生率排行位居第七名,為內分泌系統最常見的癌症。以女性為多,女性發生率是男性的 3 倍,高峰期為 35〜55 歲,但是各個年齡層皆可能發生。   
     
  甲狀腺癌真正發生原因尚未十分確定,不過目前已知幾種因素可能誘發產生甲狀腺癌:曾經接受頭頸部放射線照射治療者、家族遺傳、橋本氏甲狀腺炎患者、職業和環境暴露等。   
     
  注意 5 大症狀快就醫   
  國泰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蔡明霖表示,甲狀腺癌的症狀以頸部腫塊為最常見,其餘為聲音嘶啞、呼吸困難、持續咳嗽、吞嚥困難。他提醒,若有以上情況,應該盡速就醫。   
     
  蔡明霖說明,甲狀腺癌最常使用的診斷工具有:理學檢查、甲狀腺超音波檢查、甲狀腺超音波導引下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甲狀腺核子醫學掃描、正子攝影、基因篩檢、癌症標記檢查。   
  甲狀腺癌之分類   
  1.乳突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最常見的甲狀腺癌,佔甲狀腺癌的 8 成。腫瘤生長緩慢,但診斷時,約 3 成患者已有頸部淋巴結轉移,此外,有 3 成患者為多發性甲狀腺癌。nbsp;  
  2. 濾泡癌 (Follicular Carcinoma):佔甲狀腺癌約 15%,通常為單一顆,比較容易經由血液轉移到遠處的器官,淋巴結轉移患者約占 1 成。   
  3. Hurthle 細胞癌(Hurthle Cell Carcinoma):約占甲狀腺癌的 5%,其惡性度比乳突癌和濾泡癌稍高。   
  4. 髓質癌(Medullary Carcinoma):由濾泡旁的 C 細胞產生癌變致,佔甲狀腺癌的比例少於 5%,部分病人有家族病史,惡性度較上述甲狀腺癌更高。   
  5.未分化癌(Anaplastic Carcinoma):約佔 1%,多發生於年長老人,惡化快速、預後極差。通常在發現時,已無法做根除性手術,化放療的效果也不佳。   
  6.淋巴癌(Thyroid Lymphoma):主要為非何杰金淋巴癌(non-Hodgkin lymphoma)。   
  7. 轉移癌:轉移至甲狀腺的癌症,以肺癌為最常見。   
     
  甲狀腺癌治療怎麼做   
  手術   
  手術是治療甲狀腺癌主要方式,術後可確定腫瘤型態和病理診斷,並可作為後續治療依據。手術方式有傳統手術、內視鏡手術、達文西手術,目標是切除甲狀腺及頸部淋巴結廓清。接受甲狀腺全切除的病患必須終身服用甲狀腺素。   
  放射性碘(I-131)治療   
  利用甲狀腺癌細胞可攝取碘的特性,以放射線殺死癌細胞,一般安排於術後 4~12 週施行,作為輔助性治療。蔡明霖提醒,治療前 2 週,需先採取「低碘飲食」,並搭配人工合成甲狀腺促素或停用甲狀腺素 4 週,再進行治療。   
  甲狀腺促素(TSH)抑制治療   
  蔡明霖說明,利用較高劑量的甲状腺素(levothyroxin)來抑制甲狀腺癌的生長或復發。   
  體外放射線治療   
  主要用來治療未分化癌,因為未分化癌對放射碘治療幾乎沒有反應,也可用來治療無法手術完全清除的甲狀腺乳突癌和濾泡癌的患者。   
  化學治療   
  對甲狀腺癌的治療效果有限,多用於對其他種治療方法沒有作用時,而腫瘤仍繼續進展時的治療。   
  標靶治療   
  蕾莎瓦(Nexar)和樂衛瑪(Lenvima),用來治療放射性碘治療無效之局部晚期或轉移性的進行性分化型甲狀腺癌。   
     
  甲狀腺癌預後好,別放棄治療   
  蔡明霖提到,甲狀腺乳突癌和濾泡癌在所有的癌症中,算是預後非常好的癌症,一般而言,多數患者都可以長期存活,第一到第三期的 10 年存活率約 90〜95%,第四期 10 年存活率約 50%。  
     
  而甲狀腺髓質癌,第一和第二期的 5 年存活率約 90〜95%,第三期的 5 年存活率約 80%,第四期 5 年存活率約 25%;甲狀腺未分化癌的 5 年存活率,只有約 5%。   
     
  「甲狀腺癌在所有的癌症中算是預後非常好的癌症,良好並且完整的治療非常的重要」。他呼籲,當罹患甲狀腺癌時,經由積極的面對和治療,多數的病人皆可以痊癒,千萬不要逃避治療。   
     
  文 / 黃慧玫、圖 / 楊紹楚    

  食道癌沒有好的篩檢工具! 去年殺死2030人、9成以上是男性

    
 
  食道癌沒有好的篩檢工具! 去年殺死2030人、9成以上是男性  
  日期:2022 年 10 月 14 日 作者:記者吳亮儀/台北報導
原載: 自由健康網
 
     
  食道癌一直是國人十大好發和致死癌症,光去年就有2030人死於食道癌,其中9成以上罹癌患者為男性。國民健康署提醒,目前食道癌沒有實證有效的篩檢工具,因此落實健康生活、遠離致癌因子及規律運動,是必要的防癌步驟。  
     
  依國健署癌症登記和衛福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2019年有2833人罹患食道癌、2021年有2030人死於食道癌;其中9成以上罹癌患者為男性,好發於50歲到70歲,為男性中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第6位、癌症死因排名第5位。  
     
  國健署表示,食道癌目前沒有實證有效的篩檢工具,因此落實健康生活、遠離致癌因子及規律運動,是必要的防癌步驟。國健署長吳昭軍呼籲,戒除菸、酒及檳榔,減少食用加工、燒烤及避免過燙食物,避免對食道造成傷害或負擔才能降低罹癌風險。  
     
  目前已知食道癌致癌因子,包括抽菸、飲酒、嚼檳榔、含亞硝胺食物如醃漬、煙燻等,以及過熱的飲食溫度、食道曾受腐蝕傷害、吞嚥功能疾病、胃食道逆流、肥胖及口腔衛生不良等,建議民眾把握3要點,提早預防以遠離食道癌。  
     
  1.避免過燙的食物:世界衛生組織(WHO)將超過攝氏65度的熱飲定為食道癌可能的致癌因子,當覺得食物燙口時,有可能達到傷害食道的溫度,請民眾將食物送進口中時,務必注意溫度是否過燙,或是儘量待食物稍微溫涼後再食用。  
     
  2.減少含亞硝胺食物,及時戒除菸、酒、檳榔: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指出,煙燻、燒烤、醃漬、加工肉品等食物,都會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風險,減少食用此類含亞硝胺食物,有助「離」癌遠一點。  
     
  另外,抽菸、飲酒及嚼檳榔是多種癌症的共通危險因子,呼籲有接觸菸檳酒習慣的民眾儘速戒除,以避免癌症找上門。  

  醫病平台/酒店關門我就走

    
 
  醫病平台/酒店關門我就走  
  日期:2022 年 10 月 12 日 作者:醫病平台 / 符傳孝(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神經內科教授、紐約亞美醫師協會名譽資深副總裁)
原載: Cancer
 
     
  我常對自己說,我們都知道,「酒店關門我就走」。人生不過百,還沒有輪到自己的時後,我能瀟灑的這樣說。但事到臨頭,如何應對,我可沒有把握。   
     
  曉青在台大醫學院低我一年,來美後少有機會見面。幾年前在法拉盛台大醫學院校友年會重遇,後來在大家的電子郵件上見面,偶爾她有幾句評語。直到有一天收到她寫的「抱歉最近因化療導致之手足綜合症,導致懶於上線(戴手套無法在手機上寫字),遲至今日作覆。但見君其他函件,談笑皆鴻儒,往來皆我師,也覺得有幸拜讀。」我才知道她在接受化療,有副作用,但她謙虛,沒有怨言,只有抱歉、感謝。  
     
  我在網上設置幾個博客,常常有事沒事的加載一些雜想,寄給網友。有一次,我提到陸遊《釵頭鳳》的「錯莫難瞞」,還有家中院子的「石人」,曉青很快就在網上傳來【石語】:「錯莫難暪,今昔相憶。顧影不孤,石人無語。塊壘可積,心遠未迷。樹巔鳥棲,水畔鴨戲。羣賢雲集,草木清奇。俯仰寰宇,已得真意。」   
     
  2021年11月7日她首次在美國癌症協會報告她的感想。她剛停止化療。雖然有掃描的可疑報告,她卻因為有機會和家人共渡聖誕新年而感恩. 但是停藥數月後,今年四月出現腹痛,轉移。上月(9/17/2022)應邀在美國癌症協會的「為生命接力」節目再度以醫生及病人雙重身分以英文分享她的感觸。她這癌症患者的旅程。 幾年前她以醫生的立場在同一個平臺演講如何治療,面對癌症。不論是身為醫生,是病人,或者兩者兼任,翁惠瑛醫師說,薛曉青都是「娓娓道出人生在最終歸途上的各種場景,有追思、有鼓勵還有祝福,沒有一絲一毫怨天尤人,只有感恩、愛和正能量的分享」。賴明昭醫師也認為她的演講:「文情並茂,真誠告白,對病人與社會大眾會有更大的鼓勵。」   
     
  這幾個月,我博客的文章有幸都有她很快傳來的詩句,都是畫龍點睛之作,可是她都不讓我註明作者,只好用GH代之。我寫了篇有關賴明詔學長著的「一個病毒學家與大學校長的心路歷程」的感想,不料她卻因為不能網上下載,問我如何能買到。賴學長知道後送她一本,幾天後居然收到她用512個字的敍述詩將書的意境和精髓用文字聲韻傳達得如此透徹、動人、字字珠璣,她卻說是:「初步拜讀後寫下綱要及感想,那時疼痛加劇,醫約繁多,往往疲累睡去,未能及時回覆。但研讀大作,實在是一大喜樂,喜樂的心乃是良藥。」   
     
  知道曉青得到癌症後,明詔院士學長鼓勵她說:「人生不能完美。但希望你能往後看,知道你有過美滿的一生。而且也能往前看,知道你還有快樂的日子等待你,不管它有多久。活在當下,就是滿足。」   
     
  酒店關門,誰都得走。「壽乎殤子,彭祖為夭」關鍵是個人在關門之前的經驗、體驗是如何?曉青在接受治療,勇敢的和癌魔對抗的時刻,也同時也不忘吸取新知,學習欣賞歌劇,隨時介紹周圍大大小小的美好,不自哀自憐,不忘關懷祝福他人,以正能量影響周圍的親友。看到海灘產卵的馬蹄蟹(鱟)照片,她寫道:「此蟹亦何辜,無柰成血奴。懷璧為其罪,藍血非貴族。已存取代物,遲遲未言殊。眾生皆有本,何時人醒悟?」    
     
  近日我因為Walker 博物館的一副鏡畫,引用《莊子·應帝王》「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的意涵。曉青馬上回應:「門裡門外,鏡中乾坤。不將不迎,無己為真。」就像章回小說的標題,非常切題。她的才思敏捷,不但能馬上瞭解作者的心意,而且用詩來明確的詮釋,像是信手拈來,卻是恰到好處。「應而不藏」,我以為她心已經在那個無己的境界。    
     
  誰都不知道在人生的列車旅程上,自己還會待多久。剛才,我接到兒子好朋友突然走了的消息。雖然是癌症末期,機會小,但也不無戰勝可能。翁惠瑛醫師說說薛曉青是一位各方面都極出色的才女。更可貴的是,她身教我們如何在面對逆境時,如何奮鬥而且不忘關懷祝福他人。   
     
  曉青,往前看,不要放棄。就如棒球賽一樣:「It ain't over 'til it's over.」把握今天,希望明天會更好。加油!   

  多吃這4種抗癌食物,幫你提前預防癌症

    
 
  多吃這4種抗癌食物,幫你提前預防癌症  
  日期:2022 年 10 月 11 日 作者:楊紹楚
原載: Cancer
 
     
  治療癌症除了透過用藥努力抑制「血管新生抑制劑」的方式來控制腫瘤,也可以透過正確飲食來抑制癌細胞於體內滋生,對於預防癌症及體質調整來說,也是值得參考的選擇。  
     
  三餐多吃蔬果,降低慢性病的機率  
  人見人怕的癌症,早已是臺灣十大死因第一位。導致致癌的原因都跟飲食西化,攝取愈來愈多動物性脂肪及蛋白質有關。 最新的保健觀念就建議三餐吃蔬果,除了能有效改善高血壓、心臟病、中風及糖尿病也能發揮減重、抗老化與養顏等作用。  
     
  多吃4種天然血管新生抑制劑的食物  
  醫學研究指出當癌變細胞成長到了一定的大小,就會透過血管不斷增生以提供養分,進而在體內擴散。「血管新生抑制劑」藉著抑制癌細胞血管新生,讓癌細胞營養不足而凋零。 其實抑制癌細胞血管新生的作用,存在於許多蔬果內含的成份,例如:大豆裡的大豆異黃酮、葡萄的白藜蘆醇、蕃茄有茄紅素、綠茶有兒茶素等,另外蔬菜水果的纖維素也是讓體內好菌成長的關鍵,可以改善胃腸菌叢,提升健康,三餐多吃蔬食就是最好的抗癌藥,對抗癌症,同時也提升人體免疫力。  
     
  腸胃是「人體第二大腦」,飲食照顧很重要  
  在大眾的印象中,胃腸道只負責消化,但這是個迷思。最新醫療研究顯示,胃腸道裡含有很多神經系統,因此而有「人體第二大腦」之稱,同時攸關我們的代謝與免疫系統。  
     
  胃腸道是人體與外界交流最密切的器官系統,醫學研究證明,正確的飲食能夠治療及預防很多病症,搭配蔬食能減緩症狀甚至治好症狀,但如果每天的飲食不正確,會對我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很大的影響。  
     
  圖 / 楊紹楚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