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在愛中,感到平安;活在當下,就是幸福 當你發現自己罹患癌症時有醫師、個管師、閨密、或摯友可諮詢、安慰。可曾想當醫師發現自己或摯友罹患重症時,他們如何自處呢?
晚期 #肺癌 治療也有「生物相似藥 」,治療效果相當,費用卻可減少 20%-25%,減輕經濟負擔還有一定品質保障…
你能躺著20分鐘不能移動做質子治療檢查嗎?哪些癌症適用「質子治療」?肝癌 、頭頸癌與攝護腺癌 快看過來…
炎夏高溫身體易發出異味,但體臭不只影響社交,事實上,不同的體臭也反映出身體的不同問題,其中一種體臭更恐是癌症的警訊。中醫師陳峙嘉表示,就中醫角度,體臭多因體内濕氣無法順利代謝、產生的臭味,「但某些異味如酸惡臭味,可能是因癌症導致的腫瘤潰瘍滋生的細菌所產生的惡臭。」
頭頸癌是台灣青壯年男性健康殺手,每年約萬人確診,由於手術治療造成顏面缺損、發聲障礙、進食困難等,造成回歸職場的阻礙。醫師指出,台灣頭頸癌發生率遠高於他國,且6成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治療選擇受限。60歲的謝先生罹患頭頸癌10年,經歷手術、化放療等數十次治療,多年後卻轉移復發,但他仍不放棄一絲生機,「不想輸給癌症」,更鼓勵所有病友「不要害怕」,積極面對治療,讓自己有多一個活下去的機會。
醫病平台/心在愛中,感到平安;活在當下,就是幸福 | ||
日期:2022 年 10 月 10 日 作者:醫病平台 / 薛曉青(婦產科醫師) 原載: 醫病平台 |
||
1973年台大醫學院畢業後赴美,接受了婦產科專科醫生的訓練及認證後,我做了近四十年的婦產科開業醫,於2020年退休。2021年四月診斷出膽囊癌,經過兩次手術及六個月化療,原來復原良好,可是僅停藥三個月後就見癌症復發,腹腔內擴散,已經不能再用手術割除,自五月開始兩種化療再加一種免疫療法。 | ||
退休前曾經應邀做美國癌症協會亞裔癌症年會講員。後來也參與義工的活動。今年9月17日在該會Relay for Life的年會中,以醫生和病人的雙重身分,受邀和大家做一點分享。 | ||
我們參加Relay for Life的活動,對已打完美好一仗的親友,獻上追思;對正在戰場上的病人們,送上鼓勵;而對戰勝病魔的倖存者,敬致祝福。 | ||
在每一個場景,我們用心學習,都能體會「心中有愛,感到平安;活在當下,就是幸福」。 | ||
生老病死,是必經之路。我們都希望長命百歲,但也不能不面對自己在世寄居,總有一天,我這客旅必踏上歸途。 | ||
當天也是陳瑤畑女士(Louise Chen)追思禮拜的日子。她是與我併肩作戰的癌友。她患的是膽管癌,和我所得的膽囊癌位置上算是鄰居,治療方法也相似。她發病在三年前。我剛得病時她就來看我,親手烹調了美味的米粉及包子,並和我分享她的治療經驗。過去這一年半來,我見她忙於千橡教會的事奉,照顧主裡弟兄姊妹們,比大多數人都活得帶勁。8月12日我去醫院看她,也是道別。她在次日就進入居家臨終安養。談到她病中還精彩地幫助照顧別人,令人感動敬佩。她微笑說:「的確,這一生最後一段時間為主作工,似乎最具果效!」我也從她學到,無論時日長短,總還能積極的地「把握當下」。 | ||
我的表妹夫Mark Agee在8月13日過世。當知道他的癌症已經擴散,而各種化療,放射線治療,及免疫療法已無效後,他和他所摯愛的家人們決定好好的把握著剩下來的日子。 他的小女兒在美國空軍官校,大女兒剛大學畢業,榮獲Fulbright Scholorship 到芬蘭留學。兩女兒都回到德州和爸媽一起過了彌足珍貴的暑假。還一起出外遊玩。當她們離開後,Mark進入了臨終安養Hospice的醫院, 在愛妻的守護下安然長眠。他們根據事前的安排,不要兩女再遠道回家奔喪,而是私人火化後,留待冬假期間再邀請親友們參加Celebration of life的追思儀式。 | ||
Mark並未對他自己兩度艱辛抗癌而怨天尤人,反而對能有五年緩衝期,使他得見品學兼優女兒們完成高中及大學,度過一個個重要里程碑而充滿感謝。全家最後相聚,在愛中告別。去後則不用繁瑣儀式打擾親友。這也是把握當下,享受餘生的典範。 | ||
至於今天還在接受治療的癌友們,包括我自己,雖然身體上會因病痛或治療副作用而有不適,至少可以數算以下的恩典: | ||
享受到關懷和愛護 | ||
這一年半以來許多人寄來書信,許多人送來美食,許多人為我禱告。甚至許多癌友向我分享他們的經驗。九十八歲高齡的江媽媽,及八十二歲高齢的吳媽媽常親自為我及其他病友愛心烹調。散居各地的昔日同窗(台大1973同學們)Line上為我會診,中學及小學同學們結伴遠道來訪,加上教會大家庭每週查經,禱告及線上禮拜。從前的同事和病人常常問候。好友Carol恰是Event planner,還細心組織朋友們的關懷,讓我有足夠的休息。這種種正能量,讓我感受到「喜樂的心乃是良藥,心中有愛就覺平安」。同時也學習到如果不聚焦在自己的病痛上,把愛和關懷傳播出去,為别人稍盡棉薄,可以更有雙向的療效。 | ||
享受到關懷和愛護 | ||
這一年半以來許多人寄來書信,許多人送來美食,許多人為我禱告。甚至許多癌友向我分享他們的經驗。九十八歲高齡的江媽媽,及八十二歲高齢的吳媽媽常親自為我及其他病友愛心烹調。散居各地的昔日同窗(台大1973同學們)Line上為我會診,中學及小學同學們結伴遠道來訪,加上教會大家庭每週查經,禱告及線上禮拜。從前的同事和病人常常問候。好友Carol恰是Event planner,還細心組織朋友們的關懷,讓我有足夠的休息。這種種正能量,讓我感受到「喜樂的心乃是良藥,心中有愛就覺平安」。同時也學習到如果不聚焦在自己的病痛上,把愛和關懷傳播出去,為别人稍盡棉薄,可以更有雙向的療效。 | ||
健康時許多事認為理所當然,失去健康時,只要有一點進步(例如今天不痛,胃口較佳,精力較旺)都覺得蒙福 | ||
自己四十多年忙於事業,對家庭多有虧欠。而現在外子每天親自照顧我的生活起居,兩個兒女全家每週來訪,三歲到九歲的4個內外孫兒女令我忘憂。舍弟舍妹每天探視或電話問候。並籌備週詳地帶我旅遊。手足之情,猶勝兒時。而在美國各州及台灣的親友們時時問候,比未生病前更感受到可貴的親情。我何其有幸! | ||
我有一位台大學長洪幸雄外科醫師,在他夫人診斷得了肺癌後,夫妻倆一年之內,嚐遍了洛杉磯米其林星級餐廳! 鶼鰈情深地共享餘生! | ||
喜歡念的書,喜歡吃的食物,喜歡去的地方,喜歡見的人。覺悟到可能時日無多時,會比較積極地把握當下,享受人生。把握當下過這樣的日子,此生已知足。 | ||
疫情中的收穫——遠程參與 | ||
COVID-19的疫情,觀光旅遊餐飲都大受影響。未能一償夙願時,我們可以唸唸宋朝大詩人蘇軾生平所做最後一首詩,寫給他兒子的:「廬山煙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心心念念的美景,跋涉相尋後發現也不過如此。心中有愛,處處都是美景! | ||
但是在疫情期間,聯絡方法也推陳出新,有革命性的改變。如用視訊開會,上班,學新知,看節目。包括參加今天的盛會。連看醫生門診都不必實體接觸了。 | ||
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疫情期間每日一劇,免費線上觀賞超過一年,我有位好友林美珍,就給病中的我每日遠程上歌劇課。欣賞了超過一百齣,豐富了我的生活。 | ||
對於身體虛弱、行動不便的病人們,遠程參與,反而更能把握當下,善用時間! | ||
「與癌共存」 | ||
被譽為冠狀病毒之父的賴明詔醫師 /USC教授及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一生研究病毒,也兼及致癌的基因。提出「與病毒共存」的新理論。 | ||
這觀念也可以應用到癌症,即使不能完全消滅癌症,我想在各種療法各有千秋,也各有局限的今天,「與癌症共存」,取得平衡,也許會是一種選項。 | ||
我的好友Betty Yean,幾年前肺癌復發時醫師告知預後不佳,建議她兒子婚禮提前。不能等到六個月後。十年後的現在,雖然她還在用藥治療,但她生活如常,已有兩個上小學的小孫女們! | ||
我退休前收到一位病人Mrs H來信,二十年前我診斷了她的第三期卵巢癌,也參與她的手術。然後化療。當時預後也不佳,知道她搬離LA,久無音訊。所以接到她的來信頗為驚喜。 她告訴我說她安然存活,且那天是她九十三歲生日,特此告知。 | ||
這樣的案例已經屢見不鮮,感謝默默從事醫學研究的工作者,一步一腳印地累積經驗。但願醫學的進步,不在延績生命長度,而在提昇生活品質。 | ||
身為醫師,深感生命的奇妙,越來越不敢誇口科學萬能,只能謙卑地學習終身! | ||
在此恭喜戰勝癌症的朋友們,你們浴火重生,對生命必有更深的理解和珍惜。盼望你們多做分享,造福他人。 | ||
「心中有愛,就是平安;活在當下,就是幸福」。 |
晚期肺癌治療新趨勢!善用生物相似藥減輕病人負擔、接軌國際治療趨勢 | ||
日期:2022 年 10 月 3 日 作者:王芊淩 原載:Cancer |
||
晚期肺癌有哪些治療策略? | ||
過去總認為,癌症到越晚期治療方法越少,到底晚期肺癌患者有哪些治療方式?台中榮總胸腔內科楊宗穎主任指出,肺癌患者除了少部分早期發現有機會開刀,多數發現時已是晚期,治療以全身性(靜脈注射或口服藥)為主,近年來標靶治療成為主流,但必須檢測有無對應基因,非人人能使用。 | ||
藥物副作用不只在生理層面!藥師:心理產生「財務毒性」 | ||
除了藥物引起生理副作用反應外,和信醫院藥劑科副主任姜紹青提到也可能對心理出現影響,醫界有個新概念「財務毒性」(Financial toxicity ),來自患者因治療用藥費高昂,造成心理負擔,「即便患者剛開始還有能力負擔,但長期造成個人、家庭龐大的經濟壓力,當患者無法負擔時,往往選擇不再用藥,更可能導致疾病復發。」 | ||
臨床上許多新興藥物讓患者第四期的整體存活率提升,但因為健保給付的限制,藥品自費價格昂貴,並非一般小家庭負擔得起,因此國外治療趨勢越來越傾向「生物相似藥」,治療效果相當,費用卻可減少 20%-25%。 | ||
晚期肺癌治療也有「生物相似藥」!減輕負擔增加可近性 | ||
肺癌治療上 2021 年通過第一個抗血管新生的生物相似藥,楊宗穎說:「如果晚期病友要自費負擔,可以考慮使用生物相似藥,效果和所謂的原廠藥相當,且都為知名藥廠製造,有一定品質保障,重要的是能減輕經濟負擔。」 | ||
尤其抗血管新生藥在肺癌領域用途廣泛,不僅幫助其他藥物較容易進到癌細胞,也讓癌細胞較不容易從新生血管轉移至其他器官,且能與化療、標靶藥物、甚至免疫治療一併使用,除了增加治療效果,也能延長藥物有效期間。 | ||
在健保給付有限制的情況下,有一定比例的肺癌病人需要自費醫療,姜紹青分析:「當原廠藥和生物相似藥都是自費時,由於生物相似藥價錢相對低,病人選用的機率就會提高。」如此也能達到病人、醫院、政府三贏的局面。 | ||
破解生物「相似」藥迷思 與「學名藥」更是不同 | ||
但為什麼生物相似藥無法普遍被接受呢?主因是患者聽到「相似」兩個字時,便認為不是原廠藥而產生許多疑慮。姜紹青解釋,藥品雖然是「相似」,但藥物結構上僅有極微小的差異,也就是兩者是極高度相似,卻不影響療效。 | ||
至於什麼樣的高度相似程度才算通過?姜紹青舉例就像在喝糖水一樣,當同時喝了1% 和 1.01% 兩個濃度差異小的糖水,即使再敏感的人,也難以分辨甜度差異,「化學物質本身結構的些微差異,例如受體結合的能力略有差別,但這是無意義的差異,不至於影響整體治療效果,可以達到跟原廠藥相等療效、安全與品質。」 | ||
另外,民眾也常把「生物相似藥」跟「學名藥」混為一談,其實兩者的原理到製程都不一樣。「學名藥是小分子藥品,透過化學合成就可以製作出來;生物相似藥是大分子蛋白質藥,生產技術較困難,必須用活細胞來製造,正因為是活細胞,連原廠藥每批生產出來也非一模一樣。」姜紹青解釋。 | ||
但原廠藥本來也存在有「些微差異」的現象,姜紹青舉例,有一款乳癌生物藥在歐盟上市十幾年,就紀錄到有 52 次製程較大的變動,這時就需要確認藥品相似程度是否影響安全療效。所以,事實上每一批原廠藥也都像是在生產自己的生物相似藥,民眾不必是否為原廠藥而揪結。 | ||
健保從三大策略推動生物相似藥 | ||
該款血管新生抑制劑的生物相似藥雖然去年才正式開始使用,至今楊宗穎醫師收治個案中約有 30 名已使用,患者回饋均認為與原本使用的原廠藥物並無差異,不論是劑量、給藥途徑、給藥頻率都與原廠藥完全一樣,楊宗穎認為:「藥物本身副作用沒那麼大,患者感受不深,許多國外已經做臨床實驗在效果、副作用上沒有差異,台灣以經濟考量勢必會推行生物相似藥。」 | ||
若是以站在健保的角度來思考,當生物相似藥使用率越高,健保藥品支出費用越少,若市占比達 100% 時,健保可節省金額約為 18.1 億。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副組長張惠萍指出:「如果單價較低可以照顧更多的病人,增加民眾的可近性,目前健保收載了 11 個成分、30 個生物相似藥的品項。」未來將以免除事前審查、放寬使用期限及擴增給付規定為未來的新走向。 | ||
隨著醫療進步,生物相似藥將是未來重要的用藥策略之一,畢竟在漫長的抗癌之路,每多一項治療藥物,對於患者都是一個希望,楊宗穎提醒:「幾乎沒有藥物不具抗藥性,就算再有效,有天還是會出現抗藥性。」因此患者一開始對於藥物要有正確的認知,別誤認藥物可以一勞永逸。 | ||
此外,許多癌症藥用相對複雜,姜紹青提醒:「有的藥需要空腹吃,有的藥要隨餐吃,有的藥吃完不能吃水果。」面對治療用藥就是癌友們必須面對的一大課題,更需要醫師、藥師、與病友共同一起努力。 | ||
文/王芊淩、編輯/賴以玲、圖/何宜庭 |
哪些癌症適用「質子治療」?醫師從適用對象、治療準則一次明瞭 | |||
日期:2022 年 8 月 2 日 作者:王芊淩 原載: Heho健康 |
|||
癌症治療新趨勢!什麼是「質子治療」? | |||
過往癌症治療以「手術、放射治療、化學治療」為主,加入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熱治療與細胞治療各種療法減少患者副作用,提升治療的成效。質子治療是放射治療中最先進的一種,李欣倫表示:「質子治療會準確在指定目標進行能量釋放,消滅腫瘤但幾乎不會對照射路徑上的健康組織造成傷害。」 | |||
質子治療能進行的適應症越來越多,治療上以肝癌、頭頸癌與攝護腺癌為常用癌別,另外包含肺癌、食道癌、乳癌、胰臟癌、婦科癌症也都能進行治療,特別是文獻指出「兒童癌症」特殊腫瘤治療,有較少的副作用及更多的應用空間。 | |||
兩大條件患者不適用質子治療 | |||
|
|||
只是有兩大條件狀況的患者可能不適用質子治療: | |||
|
|||
|
|||
北醫質子中心使用的新一代超導型質子治療機配有筆型射束(Pencil Beam)強度調控與即時影像導航(Cone-beam CT)等最新功能,「看哪裡、打哪裡」,有效減少治療副作用並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 | |||
質子治療搭配其他療法有兩大優勢 | |||
只是除了進行質子治療以外,有些患者還會合併免疫治療、熱治療、細胞治療等治療方式,李欣倫解釋:「因應質子治療主要是局部腫瘤控制,但癌症會有轉移的風險,對於風險比較高的病人,除了局部也要注意遠端控制,這時就會考慮質子治療搭配其他治療方式,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 |||
搭配其他治療方式有效「加強遠端控制」以及「局部治療的效果」,至於需要治療多久?其實質子治療的療程跟放射治療的療程時間差不多,主要依據患者病情決定,通常是每週一到五進行治療、六日休息,依據病情安排治療次數至少維持數週的時間。 | |||
質子治療屬自費項目! | |||
質子治療雖然有效但屬於自費項目,健保目前尚未給付,收費依照療程、技術的複雜度而制定,目前台灣收費介於 60-100 萬,但相較美國、日本同樣的療程費用更為昂貴,可能介於 130-150 萬之間,北醫附設醫院邱仲峯院長表示:「為了讓更多病人有機會接受質子治療,院方也匯集社會各界愛心,募集完成千萬質子治療基金,將以兒童癌症病人為優先補助對象。」 | |||
截至 2021 年底,全球共有 99 家質子治療中心投入臨床服務,近 25 萬人接受過質子治療,雖然亞洲許多地區的質子治療中心仍在規劃,但隨著醫療進步越來越多患者可以得到更良好的治療方針。 | |||
文、王芊淩/圖、何宜庭 | |||
夏天體臭別輕忽 這異味是警訊!醫:恐癌症徵兆 | ||
10:12 2022/07/27 中時新聞網 施春美 原載:中國時報 |
||
炎夏高溫身體易發出異味,但體臭不只影響社交,事實上,不同的體臭也反映出身體的不同問題,其中一種體臭更恐是癌症的警訊。中醫師陳峙嘉表示,就中醫角度,體臭多因體内濕氣無法順利代謝、產生的臭味,「但某些異味如酸惡臭味,可能是因癌症導致的腫瘤潰瘍滋生的細菌所產生的惡臭。」 | ||
陳峙嘉表示,體臭最常見的三大類為狐臭、汗臭和脚臭,對西醫而言,狐臭成因為汗腺分泌旺盛所致;汗臭是因汗液被人體表面的細菌分解所產生的味道;腳臭是因腳部多汗或細菌感染所造成的臭味。 | ||
陳峙嘉說明,以中醫角度來看,體臭多半是體内濕氣、亦即廢物,無法順利代謝掉,隨體臭氣味的不同,也反映出不同的身體問題。他說明,體臭若與生理異常有關,有5大類型。 | ||
1. 尿騷味/氨味(與肝腎代謝性疾病有關) | ||
身體在消化處理蛋白質時,細胞和腸道菌會製造阿摩尼亞,需經肝腎排除,並通過尿液排出體外。但肝腎功能不佳者,因尿素或者阿摩尼亞的代謝不正常,阿摩尼亞會在體內沉積,然後通過患者的口氣和汗液排出,造成患者有尿騷味或阿摩尼亞的體味。 | ||
2. 口腔有腐敗酸臭味(與牙周病、鼻竇炎有關) | ||
口鼻有酸臭的腐敗味,80%~90%源自牙周病等口腔問題,剩下的10%則因鼻竇炎等其他部位的毛病,多和細菌感染有關。 | ||
3. 酸臭/惡臭味(癌症) | ||
肺癌、胃癌患者或有酸臭味,惡臭通常源自於3種情況,包括壞死組織、細菌感染和分泌物。若腫瘤部位出現潰瘍,可能會孳生細菌,進而產生惡臭。但癌症產生的異味要是能聞得出來,多半已達嚴重程度,因肺癌、胃癌較與呼吸道有關, 所以其產生的惡臭較易透過呼吸道傳出,也較易被醫師聞出來。 | ||
4. 水果味/甜味(糖尿病) | ||
身體出現水果味、甜味,可能是糖尿病引發的酮酸中毒引起的味道。身體靠燃燒脂肪獲得取能量時,血液中產生大量酮,會導致血液變酸性,並且讓體味出現水果味。 | ||
5. 發酵啤酒味(痛風) | ||
有些痛風患者,因為尿酸過高,會使汗水和尿液發出如同發酵啤酒、甚至更酸一點的味道。 | ||
頭頸癌是中年男性殺手 晚期患者有決心:不想輸給癌症 | ||
14:07 2022/07/27 中時 王家瑜 原載:中國時報 |
||
頭頸癌是台灣青壯年男性健康殺手,每年約萬人確診,由於手術治療造成顏面缺損、發聲障礙、進食困難等,造成回歸職場的阻礙。醫師指出,台灣頭頸癌發生率遠高於他國,且6成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治療選擇受限。60歲的謝先生罹患頭頸癌10年,經歷手術、化放療等數十次治療,多年後卻轉移復發,但他仍不放棄一絲生機,「不想輸給癌症」,更鼓勵所有病友「不要害怕」,積極面對治療,讓自己有多一個活下去的機會。 | ||
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朱本元說明,頭頸癌是台灣男性癌症發生率第3名、死亡率第4名,近年來新發生人數不斷上升,每年新增約1萬人確診,由於手術治療可能影響外觀、吞嚥和發聲功能,病友往往因為異樣眼光而很難走出來。 | ||
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醫師楊慕華指出,台灣頭頸癌發生率遠高於他國,且6成以上確診時已是晚期,由於病程進展快,晚期患者五年存活率僅36%。國民健康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表示,口腔癌好發於青壯年男性,對個人和家庭都帶來很大的衝擊,最佳預防方式是戒除香菸、檳榔和飲酒,並提供高風險族群每2年一次免費口腔癌篩檢,但受到新冠疫情影響,篩檢量減少3成,呼籲符合資格者務必定期篩檢,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 ||
楊慕華提到,根據美國癌症治療指引,轉移或復發頭頸癌患者應優先使用免疫治療,但國內健保給付仍停留在二線治療,須和標靶藥物擇一使用,即使治療失敗也不能互換,而且國內頭頸癌患者以藍領階級居多,經濟能力備受挑戰。 | ||
謝先生今年60歲,過去擔任遊覽車司機,每天工時長達18到20小時,為了提神,每天3包菸可說是家常便飯。10年前他突然上顎流血、掉了2顆牙,就醫檢查才得知罹患頭頸癌四期,經歷數十次治療,他的面容受損、無法正常說話、只能食用泥狀食物,更因為擔心嚇到人,只得捨棄熱愛的遊覽車,轉行開貨車。 | ||
沒想到抗癌第8年,謝先生的癌症復發,甚至轉移到肺、鼻咽、舌頭,本來準備住安寧病房了,醫師建議嘗試免疫療法,讓他迎來一線生機。他說,目前使用免疫療法約1年,效果都還不錯,但自費使用一針要價9萬元,每3周就要打一次,幸好自己有商業保險,加上持續工作的收入,才有辦法堅持治療。 | ||
頭頸愛關懷協會理事長楊政杰指出,許多頭頸癌病友和謝先生一樣,背後有著令人心酸的故事,由於外觀上的缺陷,多數病友不願意站在鎂光燈下;7月27日適逢世界抗頭頸癌日,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頭頸愛關懷協會攜手舉辦攝影展,盼喚起各界對頭頸癌的重視和支持,成為癌友們的一線曙光。 | ||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