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攝護腺癌治療新發展!鎦-177-PSMA同位素治療是什麼?

2022.11.02

對於已經轉移的 攝護腺癌 且經荷爾蒙及化學治療無效的病人,最新『放射』結合『標靶』的 鎦-177-PSMA同位素 能延緩攝護腺癌復發或轉移速度...

肺腺癌末期買重機圓夢與妻攜手抗癌

2022.10.31

【抗癌故事】註定要生這場病,46 歲時間點剛剛好!肺腺癌 時想「沒做的事」:買重機圓夢與妻攜手抗癌…請看連結

戰勝乳癌、肺腺癌!榮惠芬用愛與勇氣奇蹟抗癌 19 年

2022.10.30

【抗癌故事】2004年發現乳癌 、2007年罹患原發性肺腺癌 、2010年肺腺癌復發、2017年肺腺癌骨轉移,用愛、勇氣、奇蹟抗癌 19 年…

成功站上十年存活曲線長尾巴!星希亞:罹癌人生更加豐富精彩

2022.10.29

【抗癌故事】突破 肺腺癌末期存活率僅 4%的魔咒,成功站上十年存活曲線長尾巴!罹癌後人生更加豐富精彩

癌症治療花費高!認識 3 種給付方式 及早規劃免除煩憂

2022.10.23

你的癌症保單是哪一種?療程型、一次給付型、多次給付型?定額還是實支實付?能作為支付新藥費用嗎?

  • 第一頁
  • 上一頁
  •  / 110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攝護腺癌治療新發展!鎦-177-PSMA同位素治療是什麼?

    
 
  攝護腺癌治療新發展!鎦-177-PSMA同位素治療是什麼?  
  日期:2022 年 11 月 2 日 作者:王芊淩
原載: Heho Cancer
 
     
  攝護腺癌在台灣發生率、死亡率逐年攀升中,每年奪走一千多條寶貴性命,面對中晚期攝護腺癌確實有些困境,如今美國 FDA 在今年三月通過一款新的治療藥物「鎦-177-PSMA 」,此治療方法被認定是針對遠處轉移攝護腺癌中,顯著有效的方式之一,而台灣也在今年 8 月完成首例個案。   
     
  「鎦-177-PSMA」如何達到治療效果?  
  癌症治療方式日新月異,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在今年 8 月起進行台灣首例攝護腺癌鎦-177-PSMA 同位素治療,乍聽新治療名稱不僅陌生也覺得生硬,到底鎦-177-PSMA 同位素治療是什麼?和信醫院核子醫學科黃玉儀主任解釋:「簡易 來說像是『放射』治療結合『標靶』治療的概念」。    
     
  鎦-177-是一種帶放射性的元素,因為含有能量高的 β 成分粒子,當它被吸收到細胞裡面,時間夠長就會毒殺吸收它的細胞,藉由「放射線」達到治療的效果。   
     
  另外,攝護腺癌友們時常抽血檢驗攝護腺特異抗原 PSA 指數,而 「 PSMA 」則是表現在攝護腺癌細胞膜上的特異抗原,鎦-177-PSMA藥物會尋找到此標靶,帶著鎦-177-的 PSMA 分子會被吸收到攝護腺癌細胞當中,然後就可藉由 β 粒子的釋放把攝護腺癌細胞殺掉。   
     
  「鎦-177-PSMA同位素」有哪些治療優點?  
  全球第三期大型臨床試驗已證明此治療方式,對於已經轉移的攝護腺癌轉移性,且經荷爾蒙及化學治療無效的病人,能延緩攝護腺癌復發或轉移速度、延長整體存活時間、並且減少骨骼轉移併發問題 ,例如:疼痛,行走困難,癌因性骨折,神經癱瘓等。   
     
  此第三期的臨床試驗在 2021 年底 9 月發表,結果顯示鎦-177-PSMA 同位素有整體存活期的優勢,黃玉儀說:「有做此治療病人會比沒有做的病人,整體多出 4 個月的存活時間,延後疾病進展 5.3 個月,同時也能減少併發症的產生。」   
     
  主要治療的優勢在於:   
     
  延長患者生存時間:研究表明延長至少 4 個月存活期。  
  藥物反應率高:藥物有效機會高,七成病人完成治療後 PSA 會下降,五成病人可下降超過一半。  
  副作用低:利用標靶的概念減少患者身體不舒服的副作用問題。  
     
  此外,因應此藥物本身就是標靶設計,黃玉儀提到:「治療前透過正子掃描技術可以及早知道藥物是否能到達期望的地方,及早確定藥物是否能順利進入細胞中,在治療前就先在診斷端做確認,對療效可以有較高的期待。」   
     
  國際間治療現況如何?哪些醫院可以做?   
  新治療方式確實震驚醫藥界,極具突破及代表性的治療方式,歐洲其實已行之有年,美國則在 2022 年 3 月獲美國食藥署核准使用,目前和信醫院已經有兩四位患者開始進行此治療,黃玉儀坦言:「做此治療是有些門檻,必須先做正子掃描進行診斷,目前有四家醫院可以進行這樣的檢查,包含林口長庚、台大醫院、台北榮總及和信醫院。」   
     
  黃玉儀說:「雖然該治療方式很新穎,但在歐洲已經有超過千例個案,台灣先前也有不少患者至國外進行此治療,如今在台灣也能做到,目前光和信醫院就有 10 位患者在準備治療、等待治療中。」只是此療程還是屬於自費治療,做一次治療大概將近 80 萬,若是以一個完成療程來算大約落在 300 萬。   
     
  和信醫院也計畫為更早期的攝護腺癌病人爭取鎦 -177-PSMA 治療的臨床試驗,黃玉儀指出:「這樣一個不同於以往的治療設計,對於患者是一個很大希望,下一個期待目標是將治療的排序運用在化療之前使用。」   
     
  文、王芊淩/圖、何宜庭   

  肺腺癌末期買重機圓夢與妻攜手抗癌

    
 
  肺腺癌末期買重機圓夢與妻攜手抗癌  
  日期:2022 年 10 月 31 日 作者:王芊淩
原載: Cancer
 
     
 

大年初七正是全家開心過年的時候,袁相杰因為腰部劇烈疼痛到急診檢查,意外發現癌細胞,就在 46 歲正值事業穩定發展階段,卻被醫師宣告罹患肺腺癌末期。 

 
  不同於多數被宣判癌症末期的患者,袁相杰罹癌後沒有意識消沈,生病後轉念人生努力目標,「我想讓生活變得更開心,想做的事情就去做!」他不僅利用保險理賠金買了哈雷機車,還帶著家人到世界各地旅行, 正因為這樣的正向積極態度,成功抗癌 6 年, 如今病情穩定控制沒有腫瘤跡象,戰勝肺癌末期 5 年存活率近 5% 的奇蹟。接下來,他還想帶老婆去看極光,開設自己的節目,努力綻放生命色彩。   
     
  暴瘦腰痛竟是肺腺癌末期! 老天爺更在同年投下新震撼彈   
  遠處傳來穩定低鳴引擎聲,台北街頭鮮少出現哈雷重機,轟隆隆的引擎聲讓路人忍不住多看一眼,袁相杰俐落打擋,宛如明星般的氣勢,氣色更是好到看不出曾是肺腺癌末期病人。   
     
  從事觀光旅遊業工作的袁相杰,生病前時常在大陸、台灣兩岸奔走,工作忙碌、飲食不正常,那年突然暴瘦 10 公斤,還沾沾自喜以為瘦身成功。但在大年初七剛好是西洋情人節的晚上,突然劇烈腰痛,經過急診檢查、再次回診,正式被醫師宣告罹患肺腺癌第四期,癌細胞已經轉移到腰椎。   
     
  面對這個突如其來的人生轉折,他沒有特別去想還能活多久,直到第一次住院化療期間,突然想到家有老小,擔心自己離開後家中經濟出問題,在太太的安撫下他才寬心,也因此讓袁相杰轉念,自己應該設法好好生活,「多活一年就是多賺一年」。   
     
  沒想到造化弄人,老天在同竟投下第二顆震撼彈!袁相杰太太先前健檢發現糞便潛血,二月底到同家醫院進行大腸鏡檢查。太太進去檢查時,住院化療的袁相杰穿著病服在外等候,醫師檢查後出來,看到穿著醫院病服的袁相杰嚇了一跳,袁相杰才告訴醫師「我是在住院接受肺腺癌化療的病人」,此時,醫師回覆:「原來你也是癌症患者!」聽到這句話讓袁相杰有種不好的預感。那年,自己才確診為肺腺癌末期,沒想到太太也被診斷為大腸癌第三期。  
     
  對全家來說最辛苦的一年! 卻也是「幸運」的一年   
  「2016 年,對我們全家來說是相對辛苦的一年!」夫妻倆罹癌後開始輪流到醫院接受化療,太太化療副作用很明顯,不僅掉頭髮、末梢神經受到影響,一度想放棄化療;袁相杰則是在吃第一代標靶藥時,每當吃完早餐後服藥,一股噁心感襲來,把早餐吐光光,胃酸還不斷湧上,整個人虛脫到癱軟 動不了。所幸這樣的狀況 之後慢慢有改善。樂觀的袁相杰認為自己已經很 幸運,「我跟太太雖然都生病,但還不至於到需要被看護的程度, 非治療期間還是能正常上班,心情上也沒有因此而低落」。   
     
  袁相杰表示,他在生病後反而更勇敢做自己,用保險理賠金買了夢想中的哈雷機車,還跟著車友環島旅行。夫妻倆只要不是做化療的時間,全家就出國自助旅行,從澳洲、日本到美國都有一家人的足跡,甚至有幾年在洛杉磯、拉斯維加斯過年。   
     
  「生病之後除了家人之外,我也變得更重視自己。以前覺得工作做得好、錢賺得多應該就很快樂,後來想想不是如此,現在以家人為生活重心,工作也不那麼累了」。病中的袁相杰更秉持薛岳所唱《如果還有明天》歌詞的信念,「就去做現在現在想做的事情, 不要覺得等下次或等明年,想到就去做」。  
     
  腦轉移腫瘤順利消失!分享病中 3 件「沒做的事」   
  袁相杰一直認為自己是幸運的,沒有因為治療特別痛苦,但治療還不到一年時因為頭暈,才發現癌細胞轉移到腦部,雖然腫瘤還很小,但「腦轉移」彷彿預告疾病嚴重惡化,所幸醫師馬上換標靶藥,腫瘤也很快地消失了。   
     
  很多人都問袁相杰「到底做了什麼?可以抗癌成功?」袁相杰反倒認為,與其說「做了什麼」,反而要說「沒做什麼」。   
     
  袁相杰統整出 3 大重點,他說:「第一是我沒有讓自己不開心;第二是不去怨天尤人;第三則是我沒有逼自己去做不喜歡的事情,隨自己的心過生活」。他說:「就算明天要離開了,至少我離開前一天是快樂的」。   
     
  腫瘤標記指數從八百多一路往下降,現在透過藥物穩定治療,影像學上已經沒有腫瘤的跡象,太太也控制良好,袁相杰這幾年花更多時間投入自己的嗜好,騎重機、攝影、聽黑膠唱片⋯⋯。   
     
  如今他除了經營露營地,偶爾跟朋友拍 YouTube 影片,投入更多時間在自己喜愛的事物上,也樂於分享自己的故事。「如果天註定要生這場病,46 歲時間點剛剛好, 太早生病藥物選擇不多,太晚生病身體恐怕無法承受副作用」。用轉念的心態看待一切, 充滿期待的規劃著退休後的下半場人生。   
     
  文/王芊淩、圖/雷思瑜  
     

  戰勝乳癌、肺腺癌!榮惠芬用愛與勇氣奇蹟抗癌 19 年

    
 
  戰勝乳癌、肺腺癌!榮惠芬用愛與勇氣奇蹟抗癌 19 年  
  日期:2022 年 10 月 30 日 作者:黃慧玟
原載: Cancer
 
     
  與榮惠芬相約的早晨,正是她完成二次髖關節手術滿 2 個月的日子,在女兒們的堅持下,她仍然用著助行器輔助、避免跌倒,但卻能感受她的開朗與活力,完全不像是個罹癌 19 年的癌友。  
     
   之所以能散發著滿滿的正能量,榮惠芬告訴我,開心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何不快快樂樂的過生活。就算是兩度罹癌,歷經復發、轉移,期間還發生先生比他早離世之苦痛,她仍選擇樂觀面對一切。  
     
  不菸不酒竟罹患兩癌, 手術切除僅 3 年就復發   
  身為台灣癌症基金會第 14 屆抗癌鬥士, 榮惠芬在 37 歲時,因例行健康檢查,經乳房超音波發現異狀,確診乳癌第一期。「聽聞噩耗時,腦袋一片空白,但想到孩子還小, 想陪著孩子長大,就覺得要努力治療」。   
     
  為了根除癌細胞,手術切除了右乳局部、腋下淋巴,更做了 8 次化療、35 次放療、5 年的荷爾蒙治療。原以為抗癌歷程將告一段落,生活可以回歸正軌,卻沒想到在 2007 年時,發現罹患第二個癌症──肺腺癌第 1 期。  
     
  當時在右肺發現一顆 1.2 公分的腫瘤, 醫師建議切除右肺中葉!她回想手術後,說話會喘、走路緩慢、咳嗽會痛,日子相當難捱。為了早日恢復正常生活,她每天練習吹氣球、爬樓梯,周末還和先生去爬山,體能狀況竟更甚病前。   
     
  沒想到,在 2010 年時的例行性追蹤時, 發現右肺下葉再次冒出 3 顆惡性腫瘤。那時她心情跌落至谷底,成天鬱鬱寡歡,心想:「自己不菸、不酒,沒有不良嗜好,也有很努力治療,為什麼癌症一直找上我」?  
     
  不願手術,但標靶藥物副作用驚人  
   這次,醫師建議必須切除右肺下葉,還語重心長地提醒,未來可能連走路都會喘, 更別說她最愛的爬山了,影響生活甚鉅。此時,恐懼與不安吞噬了榮惠芬,在麻醉前一刻,她選擇當一個逃兵,不治療也不回診, 只想維持正常的生活步調。   
     
  但她的乳癌主治醫師實在太擔心肺腺癌對生命的威脅,將她轉介至同院專科門診。經過基因檢測後,發現榮惠芬有 EGFR 基因突變,適合使用標靶藥物。於是在 2012 年, 她開始了第一代標靶藥物治療,但,療程只維持了 38 天!   
     
  榮惠芬說:「當時藥物副作用讓我痛不欲生、難以忘懷,至今我還清晰記得,我的全身皮膚,甚至頭皮都長滿了皮疹,連洗頭都相當困難。就算上美髮院請熟悉的設計師幫忙,也只能用微弱的清水沖一沖,完全不能使用洗髮精」。  
     
  想維持正常生活,選擇做個癌症治療逃兵   
  因為太痛苦了,這次她徹徹底底當一個肺腺癌的治療逃兵,自己停藥,也沒有回醫院追蹤治療。她想藉由良好的生活作息、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正向思考、良好情緒, 開啟身體的自癒力,與癌細胞和平共存。  
   她每天 9 點半入睡、5 點起床,到空氣好的地方,用深沉的腹式呼吸法練習氣功,有機會就多曬太陽、多散步; 飲食上,只吃當季當令的原型食物、無毒蔬果,少油少鹽少外食,不吃冰冷食物等。   
     
  情緒上,她皈依佛教,用正向樂觀態度看待一切;生活重心上,她到社大學陶笛、烏克麗麗,還考上街頭藝人證照,時常到養老院義演,自己演奏的開心、老人家看了也開心。  
     
  與癌細胞和平共處 7 年, 竟致骨轉移   
  萬萬沒想到,2017 年,她因為大腿疼痛就醫,被醫師判定是脊椎滑脫,在接受各種復健治療,都不見好轉,反而日漸嚴重。榮惠芬說:「當時,彷彿有電鑽不停地往骨頭裡面鑽,體重甚至掉了 8 公斤」。   
     
  歷經多次轉院,榮惠芬終於找到了病因,竟是「肺腺癌轉移髖關節」!醫師當天隨即安排住院,進行左腿髖關節置換手術。「這次真的我罹癌後,經歷最難過的一次。術後不良於行,光是抬腳復健都痛到掉淚」。   
     
  剛出院時,只能依靠輪椅行動,連如廁洗澡都要人攙扶,難過的是,平時熱愛的爬山、跑步、瑜珈等運動,從今往後也都無法在進行了。所幸家人的關懷與 支持,細心照護生活起居,陪伴復健,讓她能在短短的 6 個月內脫離助行器與枴杖,恢復自行走路,與先生、女兒還多次出國旅遊,留下滿滿愛的回憶。  
     
  女兒用滿滿的愛, 接續父親未完的陪伴      
  當她日漸復原時,更大的命運打擊迎面襲來。一路陪她走過抗癌路的先生,因咳嗽就醫後,就再也沒有回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我就失去了依靠,那種椎心之痛遠遠超治療過程承受的苦痛,甚至讓我一度想跟著他去」。  
     
  當心情沮喪得無以復加時,肺部的癌細胞也迅速滋長,使得正在使用的第二代標靶藥物出現了抗藥性。這段期間二個寶貝女兒無微不至的照顧、陪伴,讓她逐漸走出喪夫之痛。現在的她,仍持續服用第三代標靶藥物,病況也趨於穩定。  
     
  她想告訴所有癌友:「面對癌症應遵循醫囑、規律用藥,別抱持著鴕鳥心態逃避現實,因為要活著才有希望。治療期間面臨困難時,勇敢的面對它、接受它、放下它,每一天都要開心的活著,帶著這份信念,才能擺脫疾病陰影,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文/黃慧玫、圖/雷思瑜  

  成功站上十年存活曲線長尾巴!星希亞:罹癌人生更加豐富精彩

    
 
 

成功站上十年存活曲線長尾巴!星希亞:罹癌人生更加豐富精彩

 
  日期:2022 年 10 月 29 日 作者:王芊凌
原載: Cancer
 
 

10 年前,因為罹患晚期肺腺癌,星希亞開始在臉書上記錄肺癌治療過程,原本只是為了與醫師討論病況,卻意外鼓舞了許多病友,成了晚期肺癌患者的新希望,病友認為:「星希亞都可以活下來,我也可以!」

 
     
 

「我覺得我人生的使命是為了幫助更多病友,讓他們看到希望」。笑稱自己是資深抗癌病友,10 年前的星希亞才 30 歲初頭, 長達半年的咳嗽、鼻竇炎最後卻診斷出肺腺癌四期,病況一度嚴重到連醫師私下都說應該快不行了。

 
 

 

 
  即使不被看好,憑著「想好好努力活著陪家人」的念頭,熬過一次又一次的治療, 戰勝 10 年前第四期肺癌 5 年存活率僅 4.6% 的奇蹟,成功站上存活曲線的長尾巴。這 10 年間,她積極完成夢想清單,現在,也將用正能量展開新的人生篇章。  
 

 

 
 

走過抗癌 10 年里程碑! 第四期其實沒那麼可怕

 
 

當年,星希亞確診時已第四期,過程中歷經抗藥性、腫瘤腦轉移,過程中她不放棄任何治療機會,至今與肺癌共存第 10 年, 連她自己都說:「我沒有想過我可以走到這麼久!」

 
     
 

常出席肺癌相關活動的星希亞,總是活力充沛、笑臉迎人、積極參與公益活動,旁人很難把她與肺癌患者做連結,就連在門診外等候區看到心情低迷的病友,星希亞也會主動上前攀談。

 
     
 

「有時看到病人剛確診在診間外心情很低迷,我就會去問他(她)還好嗎?」有些患者很沮喪,覺得已經到第四期,人生好像走入絕境,星希亞也總能站在同理心角度跟病友分享:「你看我也是四期啊!」這時病友就會很訝異地說:「你看起來不像啊!」也才知道原來第四期似乎也沒有那麼嚴重。

 
 

 

 
  於是,許多病友開始把星希亞當作努力的目標,她也樂於分享自己抗癌經驗,「我發現自己的生命意義,似乎就是示範出罹癌後的人生還是一樣精彩可期」。不少病友因此受到鼓舞。  
     
 

抗癌路非一路順遂!記憶、情緒、語言均受藥物副作用影響

 
 

星希亞總是正向、積極,但心中難免還是有些遺憾及感慨。她回想起這 10 年的抗癌路程與病友一起努力走過,她語帶不捨地說:「現在看當時合照,10 人中只剩 3 個人還活著,看著那些陪我一起走過的人,一個個逝去」。對於無法幫助同窗病友的無力感,讓星希亞流下不甘心的眼淚。

 
 

 

 
 

她感嘆抗癌這條路會面臨的「抗藥性」問題,一旦出現抗藥性,絕大多數的病患包括她在內,都會覺得十分恐慌。星希亞說:「出現抗藥時病友們特別不能接受,覺得怎麼努力很久卻沒有收穫,明明飲食習慣改變、加上定期運動、充足睡眠,但醫學上也無法解釋為什麼會出現抗藥性」。

 
 

 

 
 

另外許多癌友最擔憂的治療副作用問題,星希亞提到在接受腦部放療後,自己同樣身受其苦。「之前主管跟我交辦的事,如果沒有馬上記下來,就會忘記他交代了什麼,加上吃標靶藥物後出現語言障礙,腦袋想的嘴巴卻說不出來,講話變得支支吾吾、結結巴巴」。語言障礙讓星希亞飽受異樣的眼光,她也努力自我調適、度過難關。

 
     
 

有時藥物副作用來得又兇又猛!在標靶試驗計劃時,星希亞每天都抱著垃圾桶狂吐,經常把膽汁也吐出來,同事很貼心幫忙在女廁擺了張椅子,讓星希亞可以坐在椅子上較舒適的吐,好在後期身體慢慢適應藥物,不舒服的狀態才慢慢改善。

 
 

 

 
 

雖然現階段影像顯示腫瘤已全數消失, 主治醫師仍建議星希亞仍持續進行標靶治療,她也因為藥物副作用變胖逾 10 公斤! 星希亞坦言:「現在吃第三代標靶藥物(Lorlatinib)副作用很大,初期還引起了憂鬱和恐懼。我本來性格相當樂觀,但吃藥後, 明顯感受自己變得容易沮喪」。

 
     
 

謝謝自己的傻勁!活下來之外還要活得精彩

 
 

罹癌後經歷生命起伏變化,以及跌跌撞撞的治療過程,讓星希亞更加 把握每個時刻。罹癌一年後的她,開 始執行人生中 46 個夢想清單,「我不想因為生病讓生活受到太多影響,反而覺得該積極地去完成一些我想做的事情」。她告訴自己不只要活下來,還要活得更加精彩!

 
 

 

 
 

10 年來,星希亞在心境也有極大的轉變。「生病後很多事情變得不計較,對別人更加包容、更願意付出,因為自己接受到很多人的關愛,也覺得需要回饋社會」。星希亞也希望自己能成為「給予」的那個人,透過定期捐款認養孩童,在自身病況穩定下回饋社會。

 
     
 

回顧這 10 年來,星希亞想和自己說什麼呢?露出淡淡、靦腆笑容的星希亞說:「謝謝自己的傻勁,為了愛我的人拚命想活下去的意志,賦予了我接受治療癌症時的勇氣。這些年來認識了許多原來生活中不可能遇到的人,也完成了不少心願清單項目,無法想像罹癌後的人生竟然更加豐富精彩,很感激自己那麼堅持,才能站在存活曲線的長尾巴」。

 
     
 

不管是診間的病人,還是關注臉書的病友們,星希亞以她堅忍不拔的抗癌精神鼓勵著病友。這股正能量將持續發酵著,帶領著更多病友努力向前。

文/王芊淩、圖/雷思瑜

 

  癌症治療花費高!認識 3 種給付方式 及早規劃免除煩憂

    
 
 

癌症治療花費高!認識 3 種給付方式 及早規劃免除煩憂

 
  日期:2022 年 10 月 23 日 作者:黃慧玫
原載: Cancer
 
 

根據衛福部 2021 年癌症健保支出統計, 因罹患惡性腫瘤就醫的民眾就有 79.8萬人,其中氣管、支氣管和肺癌的每人平均醫療費用約 28.3 萬元,然而健保給付癌症治療並非萬能,癌友實際能夠獲得健保給付項目與想像有所落差。

 
     
 

像標靶藥物、免疫治療等新藥對於病情控制機率更高,成為癌友治療的優先選擇。不過標靶藥物、免疫治療要納入健保給付是件難事,就算納入健保,也常因為有限的資源,設下嚴苛的給付條件與適用對象。

 
     
 

癌症治療昂貴,破百萬幾成常態

 
 

癌症希望基金會《2022 年癌症自費調查報告》提到,癌症治療費用已成為常態,多數自費治療項目比例超過七成,其中,有近四成的癌友採用標靶治療與免疫治療的自費金額達 50 萬以上。

 
     
 

另外,還得面對癌症治療期間薪資收入歸零的窘境。治療費用、零薪資收入、後續追蹤檢查費用,加總破百萬元是常態,甚至總開銷金額都能作為買房自備款,對於一般家庭來說是一筆大開銷。

 
     
  顯見要支應罹癌後的開銷,不能只靠健保給付與儲蓄,商業型醫療保險的規劃更為重要。但醫療保險要買對、買足,往後的理賠才能有效的分擔經濟壓力。  
     
  癌症險的3 種主要給付方式  
 

目前銷售的癌症險有 3 種給付類型,包含療程型、一次給付型、多次給付型,其理賠條件差異在有無治療事實與給付次數不同。以目前多元的癌症治療方式來看,一次給付型的理賠金具有使用彈性大的特性,較能作為支付新藥費用。

 
     
 

一次給付型的癌症險給付方式為:當確定罹患癌症且符合保單條款時,保險公司會一次性的給付一筆金額。這筆理賠可任意運用,除了支付最新標靶藥物、免疫治療費用, 也同時彌補治療期間的薪資損失。

 
     
 

不過,一次給付型癌症險在理賠金給付後,保單就終止,未來若再次復發或移轉成別的癌症就沒有保障,且後續因癌症住院或手術等治療就無法另外申請理賠,因此,療程型癌症險與多次給付型癌症險的給付特性便能補足缺口。

 
     
 

療程型癌症險較適合需要長時間住院的病患,可以減輕住院費用。其理賠依據是當確定罹患癌症時,必須有實際治療行為、住院事實,憑單據才能申領,像是癌症住院、手術、化放療等符合保單條款都可申請。

 
     
 

缺點是無法支應新式高額的治療方式, 如標靶藥物、免疫療法等。而療程型癌症險理賠金給付方式為,住院一天、手術、化療一次等分別給一定額度的理賠金,與實支實付花多少賠多少不同。

 
     
 

磊山保經業務總監張若雯提醒,要留意的是,療程型癌症險保單條款是否有設定理賠上限,以及會不會針對癌症引起的併發症一併給予理賠。

 
     
 

至於多次給付型癌症險給付方式則與一次給付型類似,即確認罹癌後一次性給付一筆金額,兩者差異在一次給付型癌症險一旦理賠保障就終止,但多次給付型則是罹患癌症後,不幸癌症復發、移轉或其他新發癌症就能申請理賠,適合家族有多種癌症病史的人投保。

 
     
  另外,現在也有保險公司提供罹癌患者的多次給付型癌症險,不論是否移轉,只要活著每年就會給付一筆關懷金,可作為後續持續治療的補貼。  
     
 

癌症自費治療多, 要保多少才夠?

 
 

癌症希望基金會《2022 年癌症自費調查報告》中顯示,有 47%零期、第一期、第二期的癌症病患治療自費金額在 20 萬元以下,以手術治療、化療為主;而 25%第三期、第四期的癌症患者所負擔的自費金額約在 100 萬元以上或 150 萬元以上,多是採標靶藥物治療。

 
     
 

標靶藥物昂貴,以肺腺癌來說,要選用最新、無健保給付的標靶藥物治療每個月可以花到 20 萬至 30 萬元不等,整個療程將近200 萬元。為支應龐大的癌症治療費用,在保險的規劃分配上,可從罹患癌症後的治療或安養需求來進行保險商品的分配與保障額度的規劃。

 
     
 

以 20 至 30 歲的年輕族群和 30 至 50 歲族群來看,可依照家庭經濟的抗風險能力作為投保評估,若有房貸壓力負擔、沉重家庭開銷、小孩還未成年等情形,在投保醫療險時更要將薪資收入中斷的問題納入規劃。

 
     
 

全球人壽商品部副總經理賴庭宇建議,以一次給付型態的商品搭配多次給付型及療程型的商品作為組合,其中一次給付型的癌症險總額度建議 100 萬元、多次給付型癌症險額度建議 30 萬元、療程型癌症險額度建議 1 至 2 單位。

 
     
 

癌症治療花費落差大,有些人會選擇自費藥物,也有人認為健保藥物就足夠,保額規劃也不一定每個人相同。一般而言會以100 萬為基礎,不過如果是家庭經濟支柱者, 建議保額落在 300 至 500 萬元,未來較能放掉工作、安心治療。

 
     
  賴庭宇說,癌症治療技術日新月異且費用昂貴,規劃好的保障額度不見得能完全負擔,因此,建議還可規劃實支實付醫療險, 並且就住院醫療費用保險金限額的部分,應規劃 20 萬元或以上。  
     
 

重大傷病險,也可理賠癌症

 
 

罹患癌症除了癌症險外,投保重大傷病險也能理賠,其理賠的條件是以全民健保重大傷病證明中排除先天性疾病與職業病的其餘 22 大項疾病作為保障範圍,也就是說, 只要取得重大傷病證明即可申請理賠。

 
     
 

賴庭宇表示,重大傷病險為一次給付型商品,等同具有彈性運用、自由選擇治療方式、聘請看護、購買營養品,或是做為治療時期的薪資補貼等各項運用優勢。由於重大傷病險的保障範圍涵蓋全民健保重大傷病證明中的 22 大項疾病,如果先罹患了其他重大傷病,如腦中風等,當保戶申請保險金給付後,契約效力就會終止,之後再罹患癌症,就無法依照重大傷病提供保險給付。

 
     
 

賴庭宇表示,由於重大傷病險對於初期的癌症保障低,後續若有移轉或復發也無法再次申請理賠,因此重大傷病險在癌症的保障規劃上,較適合用來作為補強癌症保障之用。

 
     
  若要減輕罹患癌症後的財務壓力,並且增加治療方式的選擇權,建議以多次給付型癌症險搭配療程型癌症險與實支實付醫療險的方式進行保障規劃。  
     
 

投保年齡低保費越便宜, 及早準備

 
 

隨著國人生活習慣的改變,過去認為只有老年人才會罹癌的觀念逐漸被顛覆,現今罹患癌症的機率與年齡並不一定成正比關係,年輕人、小孩都會有可能得癌症,特別是有家族史的民眾更需要及早規劃保單補足風險缺口。

 
     
 

一般來說,商業型醫療保險投保年齡越高、保費越貴,相對的在年輕時或一出生就投保的保費會比較低,及早規劃投保的效益較大。若是新手爸媽想替剛出生的子女投保癌症險,所繳保費低、效益大。

 
     
 

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要繳納的保費也越高,若是 60 歲以上的民眾想以醫療保險作為風險轉嫁得再評估效益,張若雯指出,60 歲以後癌症險所繳的保費與罹癌後獲得的理賠金幾乎是一樣,也就是說無法靠保險補足醫療費用的缺口,創造出大效益。

 
     
 

若是經濟條件不錯、想投保癌症險,建議以具有還本特性的癌症險來做準備。還本型的癌症險是指保戶將來沒有罹患癌症,也能夠再拿回所繳的保費,但效益如何得要自我評估,其包含投保期間的通膨問題。

 
     
 

因此,想要降低負擔,越年輕規劃醫療保險,能獲得的效益越大,更重要的是,平時應養成良好的生活與飲食習慣,定期執行預防性的健康檢查,及早揪出問題、及早治療。

 
     
  編輯/黃慧玫、圖/蘇鈺婷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