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一名70歲婦人罹患肺腺癌,且腫得有5公分大,因為她和丈夫膝下無子女,且丈夫已逾90歲,她拜託醫師不能讓她比丈夫早死,她還要繼續照顧他。所幸,婦人的肺腺癌符合健保給付的標靶藥物治療,治療一個半月後腫瘤縮小到1.5公分,臨床症狀改善很多,讓她含淚感激說:「健保救我一人等於救了我和老伴兩人!」
科學家很早以前就夢想開發奈米機器人,讓它在人類身體裡漫遊,以前所未有的精確度傳送藥物並摧毀癌細胞。如今這個科幻小說式的情節有望成真,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和中國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已製作出幾百納米大小的機器人,在動物實驗中可藉由切斷腫瘤附近血液的供應,讓罹癌老鼠的腫瘤縮小許多。
二○一三年冬,當時三十六歲的史考特(Sue Scott)子宮頸癌復發,轉移到肝臟和結腸、壓迫輸尿管,經過數輪化療、放射線治療與手術後,藥石罔效,已開始安排身後事,實驗療法成為其最後生機。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臨床中心醫師,將培養及強化後的T細胞種回她身上,創造一支由「免疫戰士」組成的大軍,這種細胞專門攻擊人類乳突病毒(HPV)導致的癌症。幾個月後,腫瘤全部消失,五年後,醫師評估史考特似已完全康復,成為以「免疫療法」治癒子宮頸癌的第一個案例。
「無時無刻都在痛,有時痛到就快暈厥了」根據統計,罹患癌症的患者,至少三成飽受疼痛所苦,癌症末期則約七成的患者,必須活在慢性疼痛中,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為了妥善瞭解癌症患者的痛楚,引進疼痛機器人,為患者量身評估癌症患者的疼痛指數,幫助醫師對症下藥。
媒體報導作家李敖罹延腦腦癌,專家表示,延腦腦癌是腦幹膠質瘤,生長不受控制,破壞腦幹功能,初期有吞嚥、講話困難,一般多發生在小孩,成人較不常見。
肺腺癌獲控制 老婦感謝健保讓她繼續陪老伴 | ||
2018-04-02 10:41 〔聯合新聞網/聯合報記者黃寅/即時報導) 原載:聯合新聞網 |
||
台中市一名70歲婦人罹患肺腺癌,且腫得有5公分大,因為她和丈夫膝下無子女,且丈夫已逾90歲,她拜託醫師不能讓她比丈夫早死,她還要繼續照顧他。所幸,婦人的肺腺癌符合健保給付的標靶藥物治療,治療一個半月後腫瘤縮小到1.5公分,臨床症狀改善很多,讓她含淚感激說:「健保救我一人等於救了我和老伴兩人!」。 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胸腔內科醫師劉旭崇說,老婦因為咳了約一個月,因氣喘、胸悶、咳嗽而被送急診,當時心跳每分鐘高達150多次。她說,覺得好像快死了,但她不能死,家裡還有90歲的老先生與她相依為命,且需要她的照顧。 劉旭崇說,老婦右上肺的腫瘤診斷後為第4期肺腺癌且合併肺及骨頭轉移,經一個半月的ALK標靶藥物治療後,肺腺癌已由原來的5公分直徑縮小成約1.5公分,且癌細胞轉移到骨骼和肺部的情形,獲得明顯的改善和穩定控制,可以像慢性病一般和平共存。 老婦說,她家很窮,如果沒有健保給付這樣昂貴的標靶藥物,讓她年省百萬藥費,不但她會先死,連老伴也會因無人照顧而一起走,健保給了她無限的溫暖,救了她,也救了老伴。 劉旭崇說,肺腺癌病人以不吸菸者居多,且女性的盛行率高於男性,資料統計國內的女性肺癌病人有7成比例都是肺腺癌,所幸越早發現愈好治療。一般,早期肺癌病人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且存活率高;晚期的肺癌病人則僅能選擇全身性治療,包括化學治療或標靶藥物治療等。 |
||
奈米抗癌機器人有望成真! 縮小腫瘤且無副作用 | ||
2017-03-31 14:59 〔自由時報/即時新聞/綜合報導) 原載:自由時報 |
||
科學家很早以前就夢想開發奈米機器人,讓它在人類身體裡漫遊,以前所未有的精確度傳送藥物並摧毀癌細胞。如今這個科幻小說式的情節有望成真,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和中國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已製作出幾百納米大小的機器人,在動物實驗中可藉由切斷腫瘤附近血液的供應,讓罹癌老鼠的腫瘤縮小許多。 據《NBC》報導,該奈米機器人的是將捲起來的DNA片段放進裝有凝血藥物的管子,外圍再放上DNA分子,該分子會附著在腫瘤特有的蛋白質上,原本捲起來的DNA片段就會開始舒展,進而釋放管內的藥物。 大多數癌症藥物都具有副作用,因為它們無法區分癌細胞和健康細胞。研究人員表示,納米機器人只針對腫瘤,並沒有在身體其他部位引起凝血,讓未來的癌症治療可能不會產生副作用,研究人員正在與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合作,尋找將抗癌奈米機器人商業化的可能。 |
子宮頸癌 免疫療法治癒 | ||
2018-03-26 12:53 〔自由時報] 原載:自由時報 |
||
二○一三年冬,當時三十六歲的史考特(Sue Scott)子宮頸癌復發,轉移到肝臟和結腸、壓迫輸尿管,經過數輪化療、放射線治療與手術後,藥石罔效,已開始安排身後事,實驗療法成為其最後生機。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臨床中心醫師,將培養及強化後的T細胞種回她身上,創造一支由「免疫戰士」組成的大軍,這種細胞專門攻擊人類乳突病毒(HPV)導致的癌症。幾個月後,腫瘤全部消失,五年後,醫師評估史考特似已完全康復,成為以「免疫療法」治癒子宮頸癌的第一個案例。 創造免疫戰士大軍 攻擊乳突病毒 NIH臨床中心乃美國政府資助的研究型醫院,此前雖有藉由免疫療法治療血癌及黑色素瘤(一種皮膚癌)的若干成功個案,但治癒子宮頸癌還是首例。該中心醫師指出,進一步檢視史考特的案例,可能有助於了解臨床上應如何殺死其他種類的實質固態瘤。 人類免疫系統會自動識別、攻擊、消滅包括癌細胞在內的入侵者,但由於腫瘤可能產生突變、躲藏或擊敗名為T細胞的白血球,故免疫系統也會失靈。在史考特的案例中,醫師採取以手術切除其部分腫瘤的策略,將包圍腫瘤的T細胞取出,再將T細胞的一個次族群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s)培養數億個,在強化後重新注入她體內。 18個案兩獲重生 仍難斷定成功率 除史考特外,現居密蘇里州堪薩斯市的四十一歲婦女華樂絲(Aricca Wallace),在經過五年後也被醫師認為重獲新生,但參與這種實驗療法的其他十六名子宮頸癌患者,就沒這麼幸運。醫師發現,植回史考特體內的T細胞,有約三分之二鎖定其癌細胞表面名為「KK-LC-1」的蛋白質,但並非所有癌細胞表面都有能讓T細胞清楚辨識的蛋白質,這成為免疫療法的限制,尤其迄今實驗個案還太少,使研究人員難以斷定這種療法的成功率。 |
||
癌症有多痛? 中國附醫機器人親自評估助醫師診斷 | ||
2018-03-22 15:35 〔聯合元氣網/聯合報陳雨鑫) 原載:聯合元氣網 |
||
「無時無刻都在痛,有時痛到就快暈厥了」根據統計,罹患癌症的患者,至少三成飽受疼痛所苦,癌症末期則約七成的患者,必須活在慢性疼痛中,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為了妥善瞭解癌症患者的痛楚,引進疼痛機器人,為患者量身評估癌症患者的疼痛指數,幫助醫師對症下藥。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王輝明說,癌症對於患者來說,最可怕的不是化療、放療,而是如影隨形的「疼痛」,像是乳癌、肺癌、消化道癌症的患者,在癌症的進程中,癌細胞會侵蝕到神經。 王輝明說,診間最常見的就屬於大腸癌的患者,腸癌的癌細胞會轉移侵蝕到骨頭,而腸子周邊骨骼組織以骨盆腔、脊椎最為接近,這類的患者往往會痛到連坐都沒辦法坐,躺下去都可能讓他們淚流滿面,行走也會成為困難。 曾有位患者平時在家中是相當嚴肅的長輩,過去就算經歷大小病痛,家人從未見過他面帶痛苦,但罹患癌症後,癌細胞轉移常讓他痛到在家中地上打滾,不吃止痛藥根本沒辦法生活,由於癌症的疼痛嚴重影響生活,最後該名長輩乾脆窩在家中,不願與他人社交,增加退化風險。 王輝明說,過去在診間評斷患者的疼痛指數,都是由護理人員協助,讓患者自行評估1到10分,有些患者見到醫師或是護理人員時,疼痛感好像都會有所消退或是有所增加,使其評斷不那麼客觀,為了增加準確性,院內引進疼痛機器人,由機器人協助患者評估疼痛指數。 王輝明說,該機器人協助評斷疼痛指數後,資料會同步提供給醫師,幫助醫師看診並增加「對症下藥」的準確性,依照患者目前的需求使用對的止痛藥類型,像是有些患者需要快速解決疼痛的藥物,就能依照患者的情形,開立疼痛貼片,能在30秒內發揮作用;目前疼痛機器人已於十一月中旬起,擺設在中國附醫的癌症中心,提供民眾使用,未來也將拓展到有需要的科別門診中。 |
||
李敖罹患腦瘤 醫:跟一般「癌症」不太相同 | ||
2018-03-18 11:55 〔聯合新聞網/中央社/台北6日電) 原載:聯合新聞網 |
||
媒體報導作家李敖罹延腦腦癌,專家表示,延腦腦癌是腦幹膠質瘤,生長不受控制,破壞腦幹功能,初期有吞嚥、講話困難,一般多發生在小孩,成人較不常見。 李敖罹患腦瘤,他接受中央社電訪問時坦言,他腦部長惡性腫瘤,自認將不久人世。另有媒體指出,李敖罹患的是延腦腦癌。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蔣永孝受訪時表示,延腦腫瘤跟一般大家認知的「癌症」不太相同,延腦腫瘤是腦幹的膠質瘤,生長速度因人而異,但難受控制,所以被定位成癌症。當瘤愈長愈大,腦幹就會被瘤破壞,導致生命受限。 媒體報導,醫生宣告,李敖僅剩3年可活;蔣永孝表示,延腦瘤生長快慢沒有一定,3年約是平均值,但需要觀察,腫瘤長的愈快,腦幹功能就會愈差,破壞腦幹就會影響神智,很多患者都是因為出現吞嚥、講話困難而發現罹病。 不過,蔣永孝說,延腦癌在小朋友中最常見,成人比較沒這麼多。但跟所有癌症一樣,年齡是高風險因子,年長者如果出現腦神經功能失常,如講話講不清楚、口歪眼斜、記憶力退化、手腳不方便、個性轉變等,應提高警覺。 新光醫院外傷科主任陳慶霖表示,腦部開刀困難,且就算用治療一般癌症的電療,效果也有限,一般都是用電腦刀治療,雖難以消除腫瘤,但至少可以控制。 |
||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