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免疫療法搭配化療 肺癌存活時間多一倍

2018.04.18

美國紐約大學波爾瑪特癌症中心胸腔腫瘤內科主任甘蒂(Leena Gandhi)的研究團隊,十六日在美國癌症研究協會年度會議上發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吉舒達(Keytruda)」第三階段臨床試驗報告,顯示肺癌晚期患者進行傳統化學治療時,若搭配施打吉舒達,存活時間比只進行化療的肺癌病患可多出近一倍。研究成果已刊登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

北榮採日立、三菱重粒子技術! 質子治療成兵家必爭 衛福部如何權衡?

2018.04.16

隨著高齡化、以及生活習慣的改變,國人罹癌率逐年提高,聽到癌症便人人自危。不過,由於醫療技術提升,癌症病患治療後的5年存活率也逐年提高。癌症的治療方法五花八門,可分為手術、化學治療、免疫療法、放射治療等等。其中,近期最引人專注的便是體外放射治療中的粒子治療。

乳癌病患勤維持肌肉量 研究:能增加存活率

2018.04.09

「美國醫學會腫瘤學期刊」(JAMA Oncology)新刊出的研究發現,肌肉量較多的女性乳癌病患存活率較高。

福音!所有醫療險 取消復效等待期

2018.04.07

金管會保險局決定,全面取消醫療險保單的「復效等待期」。目前「癌症險及重大疾病險」還有至少卅天、最長九十天的復效等待期,最快九月起發行的新保單,將取消「復效等待期」,即保戶購買的癌症或重疾險,若不慎停效,再申請復效成功後,「不用再等待」一發生保險事故,即能獲賠。

免疫療法納健保!五千人附議喊話要衛服部踹共

2018.04.03

近年新興的「免疫療法」受到矚目,雖然也有其副作用,但仍被不少病患和醫師視為治療新希望。現在也有團體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發起提議,希望「免疫療法在2018年納入健保給付」,提議不到一個月,已有五千人附議,依照規定,主管機關應於今年六月前公開回應。

  • 第一頁
  • 上一頁
  •  / 110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免疫療法搭配化療 肺癌存活時間多一倍

 
  免疫療法搭配化療 肺癌存活時間多一倍  
  2018-04-18 〔自由時報/編譯劉宜庭、記者吳亮儀、林惠琴/綜合報導)
原載:自由時報
 
 

藉藥物活化人體免疫系統 毒殺癌細胞

美國紐約大學波爾瑪特癌症中心胸腔腫瘤內科主任甘蒂(Leena Gandhi)的研究團隊,十六日在美國癌症研究協會年度會議上發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吉舒達(Keytruda)」第三階段臨床試驗報告,顯示肺癌晚期患者進行傳統化學治療時,若搭配施打吉舒達,存活時間比只進行化療的肺癌病患可多出近一倍。研究成果已刊登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

甘蒂指出,全球每年約有一百六十九萬人死於肺癌,其中八十五%為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這是免疫系統療法首次顯示可大幅改善肺癌患者的存活率,可望在短期內成為相關治療的新標準。

研究團隊將六百一十六名來自全球十六個國家的醫學中心、三十四歲至八十四歲、非鱗狀細胞癌和非小細胞肺癌晚期患者隨機分組,三分之二接受化療搭配免疫治療,三分之一接受化療並施打安慰劑;化療使用「培美曲塞(pemetrexed)」、「卡鉑(carboplatin)」、「順鉑(cisplatin)」,免疫治療則使用默克藥廠生產的吉舒達。

國人十大癌症死因 肺癌曾多年居首位

結果顯示,相較於只進行化療的病患,免疫治療組能降低四十八%病況惡化或死亡的機會,但出現急性腎損傷風險卻高達五.二%(另一組僅○.五%)。

吉舒達則可透過重新活化人體免疫系統來毒殺癌細胞,此類免疫治療藥物還包括益伏(Yervoy)、保疾伏(Opdivo)等;但施打該類藥物年花費逾十萬美元(約兩百九十六萬台幣),也可能引起其他副作用。

健保研擬給付 適用藥物、癌症待確認

而肺癌更曾多年佔據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一名,我國去年約增一萬三千多名肺癌患者,至去年底有近六萬患者。健保署表示,今年已核定新藥預算二十五億,其中也包含癌症免疫療法,但適用藥物、癌症與給付方式,仍待討論確認。

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表示,肺癌患者中,非小細胞肺癌占九成、其中約一半無法接受標靶治療,免疫療法可提供更多治療選擇。

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高尚志則指出,相較傳統化療,免疫治療是可降低嚴重副作用,但免疫治療是透過強化患者自身免疫功能攻擊癌細胞,也須注意可能延伸攻擊正常組織而有另一副作用。

 
 

  北榮採日立、三菱重粒子技術! 質子治療成兵家必爭 衛福部如何權衡?

 
  北榮採日立、三菱重粒子技術! 質子治療成兵家必爭 衛福部如何權衡?  
  2018-04-10 10:20 〔信傳媒/薛如真)
原載:信傳媒
 
 

隨著高齡化、以及生活習慣的改變,國人罹癌率逐年提高,聽到癌症便人人自危。不過,由於醫療技術提升,癌症病患治療後的5年存活率也逐年提高。癌症的治療方法五花八門,可分為手術、化學治療、免疫療法、放射治療等等。其中,近期最引人專注的便是體外放射治療中的粒子治療。

其中,台北榮總也在2015年宣布成立重粒子治癌中心,如今終於傳來好消息,一名內部的行政主管透露,北榮的重粒子終於成功發包。4月4日,日本媒體紛紛報導,台北榮總成為日立收購三菱電機的粒子束處理系統後的第一個海外訂單,而這也是台灣第一個導入的重粒子治療體系。

台灣成粒子治療密度最高國家

相信許多對癌症治療有所研究的人,對粒子治療這個名詞都不會陌生。相較於傳統的體外放射治療—光子治療,粒子治療更能將能量釋放在腫瘤部位,因此在治療深部腫瘤時,能相對減少對鄰近正常組織的傷害。其中,「質子治療」、「重粒子治療」就是粒子治療中最顯著發展的2項治療方式。

台灣作為醫療先進國家,在提升醫療技術上當然不落人後。事實上,從林口長庚於2015年啟用質子暨放射治療中心以來,台灣成為繼日本、韓國、中國後,第4個啟用質子治療的亞洲國家,如今已成開放質子治療密度最高的國家。

對此,衛福部醫事司司長石崇良受訪表示,目前衛福部針對包含質子與重粒子治療的粒子治療,已發出8、9張的設立許可牌照,密度相當高,其中像中國醫藥大學2張許可證都有。如今,林口長庚的質子治療中心已開始運作,而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大手筆投入百億資金、由永齡基金會和台大合作建立台大癌症質子治療中心也在2017年動土,由同樣承接長庚質子中心的工程亞通利大能源公司承包,目前也在架設質子機中。。

區域平衡、醫療發展如何權衡?

台灣醫療成就有目共睹,但醫療資源分布不平均也同樣令人擔憂。如下表所示,目前衛福部所發牌的質子治療與重粒子許可皆位在西半部,光北部就佔了4間醫院。而位在東部的花蓮慈濟醫院在去年8月召開了國際研討會,邀請來自日本、美國等地的放射治療專家學者,前來分享重粒子治療研究。由此看來,慈濟醫院也有發展粒子治療的意願。

對此,石崇良回應,目前慈濟醫院並無提出申請,當然歡迎東部地區的醫院開始發展相關技術。而針對已發牌過的醫學中心,石崇良則表示,若還要再申請,衛福部基於醫療均衡發展,恐怕就要再商議。但他也強調,審核標準遵從法規,由衛福部的審議委員會持中立立場決定。

衛福部的美意值得鼓勵,但從現實面來看,人口較多的北部地區需求量較大,是不爭的事實。一位長庚醫師也擔憂「當然能夠理解中央希望醫療南北、東西平衡發展的想法,但如此一來,是否也會限制醫療技術發展呢?」

台灣治療價格具優勢

國內如何分配質子治療資源發展還有待討論,但不可否認的是,發展尖端醫療技術確實提升了台灣的能見度。對比美國、日本質子治療動輒百萬的治療費,林口長庚的治療費壓在30萬到90萬元上下。長庚主管提及,自從長庚的質子治療中心開放後,因為價格相較國外便宜、極具競爭力,因此除了國內的癌症患者外,也有海外患者特地來台就診的案例。

隨著各醫院都按部就班發展新技術,如今台灣的癌症粒子治療技術已發展成「戰國時代」,許多醫院都希望能夠發展,要如何權衡醫療發展、平衡地區之間的供需,還有賴衛福部以及醫院之間互相的溝通協調。

 
 

  乳癌病患勤維持肌肉量 研究:能增加存活率

 
  乳癌病患勤維持肌肉量 研究:能增加存活率  
  2018-04-09 16:14 〔TVBS News)
原載:TVBS News
 
 

「美國醫學會腫瘤學期刊」(JAMA Oncology)新刊出的研究發現,肌肉量較多的女性乳癌病患存活率較高。

一般來說,健康欠佳能使人體重直落,而這些流失的體重有很大部分都是肌肉。

醫學上稱肌肉量低落為「肌少症」(sarcopenia),經常隨年齡增長出現,現在看來,也與慢性病患者預後較差有關,包括癌症病人。

美國廣播公司新聞網(ABC News)報導,這起研究涵括北加州凱薩醫療機構(Kaiser Permanente)與丹那法博癌症研究所(Dana Farber Cancer Institute)共3241名女性病患,她們是在2000年1月到2013年12月間,遭診斷出患有II期或III期乳癌。

研究人員發現,無關患者年紀或癌症階段,較高的肌肉量意味著較好的存活率;另一方面,較低肌肉量則與較高死亡率有相關性。

研究人員透過受試者的電腦斷層掃描,直接觀察癌症如何影響患者肌肉,但仍不清楚為何較低肌肉量與較低存活率有關。

但他們認為,這可能跟癌症直接影響患者肌肉組織有關,例如癌症相關的發炎症狀,就可能會造成肌肉量流失、體脂肪增加。

因此,無論是否罹患乳癌,女性都應多鍛鍊肌肉。

ABC新聞網首席醫療記者、醫學博士兼醫師艾希頓(Jennifer Ashton)表示:「如果我們年紀增長時得應付肌肉流失,最好現在就開始把它當作風險因素,並針對因應,才能將影響降到最低。」

 
 

  福音!所有醫療險 取消復效等待期

 
  福音!所有醫療險 取消復效等待期  
  2018-04-07 00:20 〔聯合新聞網/聯合報記者孫中英/台北報導)
原載:聯合新聞網
 
 

金管會保險局決定,全面取消醫療險保單的「復效等待期」。目前「癌症險及重大疾病險」還有至少卅天、最長九十天的復效等待期,最快九月起發行的新保單,將取消「復效等待期」,即保戶購買的癌症或重疾險,若不慎停效,再申請復效成功後,「不用再等待」一發生保險事故,即能獲賠。

根據保險法第一一六規定,消費者買保險後,若沒繳保費,經壽險公司催告到達後屆滿卅日仍不支付,保險契約會被「停效」。保單一被停效,保險公司就不須再負擔保戶風險,停效期間內若發生保險事故,保險公司不必理賠。

保險法同一條也規定,保單被「停效兩年內」都可申請保單「復效(恢復效力)」,例如保單停效六個月內,保戶只要繳清未繳保費和費用,保險公司必須無條件接受復效。

許多醫療險都有「等待期」設計,即民眾投保後,須等待一定時日(例如卅天或九十天)後,保單才生效,此舉是為防範有人「帶病投保」衍生道德風險。但若保單停效後再復效,根據保險局現行規定,除癌症險及重大疾病險,仍有「復效等待期」規定外,其餘醫療險已取消復效等待期。

由於消費者保護意識抬頭,保險局決定更進一步,最快自今年九月起,將癌症險及重疾險的復效等待期也取消,亦即,未來台灣所有醫療險商品都不會再有「復效等待期」。

保險局所持理由是,客戶在投保之初,體況已經壽險公司核定,儘管保單可能因為沒繳費停效,但客戶在申請保單復效後,理論上保戶體況不應再被重新檢視。保險局已要求壽險公會修改人身保險商品審查應注意事項第七十八條,基於法規不回溯既往原則,將限於修正公告實施後的新契約適用。

但有壽險業者擔心,癌症險和重疾險也取消復效等待期,可能會有道德風險狀況;即保戶投保後身體若出現不適,可能故意不繳保費,讓保單停效,但在期限截止前申請復效,因為不須再等待九十天,即使體況已變化也可獲得理賠。

 
 

  免疫療法納健保!五千人附議喊話要衛服部踹共

 
  免疫療法納健保!五千人附議喊話要衛服部踹共  
  2018-04-03 15:39 〔蘋果即時)
原載:蘋果日報
 
 

近年新興的「免疫療法」受到矚目,雖然也有其副作用,但仍被不少病患和醫師視為治療新希望。現在也有團體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發起提議,希望「免疫療法在2018年納入健保給付」,提議不到一個月,已有五千人附議,依照規定,主管機關應於今年六月前公開回應。

由於免疫療法的費用相當高,一般來說如果化療20萬費用,免疫療法就要2百到4百萬左右,因此由《台灣病友聯盟-TAPO》發起的提議,「拯救癌症病患,加速癌症免疫療法(IO)在2018年納入健保給付」。

提議中寫道:「癌症免疫療法(IO)是透過喚醒病患自身的免疫細胞,來對抗癌症細胞。根據各項研究資料顯示,免疫療法不僅能有效控制病情,且相較於傳統化療副作用低,能讓癌末病人有好的生活品質,對於持續與癌症戰鬥的病人而言,不但獲得延續生命的希望,也有助於病人及照護者減少因癌症所帶來的生活衝擊。」、「鄰近國家如日本、韓國、澳洲都已將IO納入健保給付,提供病患新的治療選擇。」也喊話「請幫助與死神搏鬥的癌症病人,希望大家能盡速協助連署此項提議,讓癌症病患有活下去的機會。」該提案於上個月7日提出,在本月2日已超過五千人聯署,通過附議門檻。

有不少附議者留言「給罹癌患者ㄧ線生機,現在癌症比例很高,不管是家人或自己,都希望生病了不要造成家庭重大經濟負擔」、「沒錢可以打免疫,只能放手等死?看著稚子躲在棉被痛哭怕失去我的心酸只能抱著他一起哭。兒子說寧願我痛、身體在不適,也要撐著陪他,這句話,我硬撐了一年,沒有藥可以打的害怕不知道該找誰訴?」、「請健保要走在病情的前面,預防轉移成重病不可醫療。當今健保都是給付疾病轉移後的補救醫療,這才是真正的浪費醫療,徒勞無功。」;也有人喊話「保(障)大(病)不保小」。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