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90歲的宋奶奶,在76歲時確診晚期卵巢癌,並合併腸阻塞,當時被宣告僅剩下半年的生命,但後來至國泰醫院求診,接受減積手術搭配化療,已經多活10幾年,同時未再復發,至今狀況穩定。醫師指出,達到理想減積手術是晚期卵巢癌患者成為長期無病存活者的關鍵。
肺癌連續10年位居十大癌症死亡率第1名,儼然已經成為台灣的「新國病」。醫師表示,肺癌可細分為多種不同型別及基因變異,除了常見的EGFR突變外,更有Neuroendocrine tumor(神經內分泌瘤,簡稱NET)、BRAF、ALK等型別。然而,患者因對此不了解,常常有如走入迷陣,呼籲晚期病患可透過基因篩檢,儘早揪出NBA罕見肺癌,透過標靶治療延長存活率。
她用小小的身軀對抗3種癌症!高雄市橋頭區仕隆國小五年級的邱湘云,5年多前診斷出罹患兩種腦癌,雖立即動手術及化療控制,但半年後復發,儘管歷經6次腦部手術及多次放療與化療,但去年八月不幸胸口又診斷出淋巴腫瘤。由於全身同時罹患三種癌症,腦部星狀細胞瘤更已是末期,上月宣告無法再積極治療,上周住進高醫安寧病房。但她和家人抗癌路上展現堅韌生命力與樂觀正向,獲選為今年高雄市慈孝家庭楷模,教育局今特別到院提早頒贈獎學金給她,全校師生也為她集氣,祝福她能脫離病魔與苦痛,重返最愛的校園生活。
國內每年約十七萬人死於癌症,健保每年癌症用藥預算超過二百億元,但不少新一代標靶藥物、免疫療法,因藥費昂貴不在給付範圍內,許多未納入給付的癌症新藥價格昂貴,病人負擔不起。
一名60歲女性在健檢時發現兩側肺部有大小不一的多顆腫瘤,腫瘤的外觀皆屬於「毛玻璃樣病變」,研判這是少見的「多發性早期肺癌」。雖然數量多,但可能都是第1期與第0期的肺腫瘤,仍有手術治癒的機會。
九旬老婦卵巢癌多處轉移 減積手術搭化療成功救命 | ||
2018-05-09 16:01 〔自由時報/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 原載:自由時報 |
||
現年90歲的宋奶奶,在76歲時確診晚期卵巢癌,並合併腸阻塞,當時被宣告僅剩下半年的生命,但後來至國泰醫院求診,接受減積手術搭配化療,已經多活10幾年,同時未再復發,至今狀況穩定。醫師指出,達到理想減積手術是晚期卵巢癌患者成為長期無病存活者的關鍵。 國泰醫院婦產科婦癌中心主任何志明表示,宋奶奶腫瘤大小約15公分,已多處轉移至子宮、輸卵管、網膜,以及大腸、脾臟等,幾乎整個腹腔都是腫瘤,經評估執行卵巢癌減積手術,並切除其他腹部腫瘤、部分大腸,同時在術中處理腸沾黏剝離、作人工造口術,最後成功將腫瘤切除達到理想減積手術,也就是術後腫瘤小於1公分。此外,術後安排6次紫杉醇加鉑類化療,腫瘤指數下降,腹部腫脹與腸胃不適消失。 何志明指出,癌症連續35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榜首,其中,卵巢癌已成為十大癌症死因之一,主要是卵巢癌早期症狀不明顯,發現時約一半已是晚期,而晚期卵巢癌治療經手術後與化療,平均可維持1年半,通常還會不斷復發、預後差,5年存活率不到20%。 不過,何志明說明,該院2010至2014年新確診卵巢癌個案,治療後5年存活率不分期達77%,高於醫學中心平均值63%,回溯超過5年未復發患者病歷發現,第1次卵巢腫瘤切除手術若可達到理想減積手術,會較無法達到理想減積手術者至少多存活1倍時間,因此達到理想減積手術較有機會成為長期無病存活者。 何志明提醒,超過50歲、未曾生育的婦女、有卵巢癌家族史、乳癌、較晚停經的婦女及長期暴露於石綿致癌物質中等高危險群,宜定期接受婦科檢查,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
||
你知道腫瘤也有NBA? 基因篩檢3週揪出「 罕見肺癌」 | ||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原載:ETtoday健康雲 |
||
肺癌連續10年位居十大癌症死亡率第1名,儼然已經成為台灣的「新國病」。醫師表示,肺癌可細分為多種不同型別及基因變異,除了常見的 EGFR突變外,更有Neuroendocrine tumor(神經內分泌瘤,簡稱NET)、BRAF、ALK等型別。然而,患者因對此不了解,常常有如走入迷陣,呼籲晚期病患可透過基因篩檢,儘早揪出NBA罕見肺 癌,透過標靶治療延長存活率。 台北榮總胸腔部一般胸腔科主任陳育民表示,國內肺癌患者多為非小細胞癌,其中又以EGFR肺腺癌佔大宗,病患也知道有EGFR基因檢測,但若結果為陰性,也不代 表無藥可醫,可以進一步做NET病理檢查、BRAF基因檢查與ALK基因檢查,一步步篩檢出突變基因。 陳育民表示,肺癌晚期治療以化療、放療、免疫療法和標靶治療為主,臨床上肺腺癌除了除了EGFR基因突變外,約有4~6%的病人有ALK基因變異,患者平均52歲,以 女性、非吸煙者居多,患者容易伴隨腦部轉移,若不及時處理,很容易造成病人失能或死亡。 「現在肺腺癌治療已走入個人化時代。」陳育民表示,近年來除了藥物進步外,檢驗技術也大幅提升,相較於過去組織切片可能對病患帶來額外風險,最新基因檢 測技術只需要少量的病理組織即可一次檢驗多基因的變異,確認病人的型別,加速治療的行程及準確性 常見的基因檢測方式有FISH螢光染色、IHC2免疫組織染色、PCR聚合酶連鎖反應、NGS4次世代基因定序,除了FISH與IHC2外常被用來檢測ALK與ROS1基因突變外,其 餘兩項都能一次檢驗出多項致癌基因,從申請篩檢到得出最終結果,約需3至4週。 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林葳媫理事長表示,以往不少罕見肺癌患者及家屬,還沒辦法從親人罹患晚期肺癌的震驚走出,就必須面對接踵而至的一連串診治課題。現在透過病理及基因檢測 ,即可確認肺癌型別,輔以選擇相對應控制病情的藥物,相信定能幫助到許多徬徨無助的罕見肺癌患者,穩定病情並提升生活品質。 知名籃球員林書緯表示,自己好朋友的媽媽也是肺癌患者,但因為發現其別較晚,換了多種藥物,不久後就過世了。看著好友陪著他的家人歷經檢查、診斷到治療的過程,非常能理解 患者與家屬煎熬的心境以及對於病情控制的渴望,希望透過此次活動,能讓更多民眾對罕見肺癌的治療有進一步的瞭解。 陳育民進一步補充,癌症形成的原因眾多,若患者確診為非小細胞肺癌,應積極確認肺癌型別及基因變異的情形,以選擇相對應的藥物來做治療;只要投與正確的藥物治療,都有機會 有效延長疾病控制時間。 陳育民有一名52歲的肺癌4期病患,在做了基因篩檢確診ALK基因突變後,馬上進行第一線標靶藥物治療,至今1年多身體狀況維持良好,另有一名ALK病患,罹癌6年多依然健康存活。 |
瘦弱身軀勇抗三癌症 小五女為返校上課槓醫師 | ||
2018-05-04 20:30 〔蘋果即時/記者周昭平/高雄報導) 原載:蘋果即時 |
||
她用小小的身軀對抗3種癌症!高雄市橋頭區仕隆國小五年級的邱湘云,5年多前診斷出罹患兩種腦癌,雖立即動手術及化療控制,但半年後復發,儘管歷經6次腦部手術及多次放療與化療,但去年八月不幸胸口又診斷出淋巴腫瘤。由於全身同時罹患三種癌症,腦部星狀細胞瘤更已是末期,上月宣告無法再積極治療,上周住進高醫安寧病房。但她和家人抗癌路上展現堅韌生命力與樂觀正向,獲選為今年高雄市慈孝家庭楷模,教育局今特別到院提早頒贈獎學金給她,全校師生也為她集氣,祝福她能脫離病魔與苦痛,重返最愛的校園生活。 抗癌5年多的邱湘云,因全身滿是癌症腫瘤,為減輕病痛,上周住進安寧病房後就裝上24小時嗎啡幫浦減輕疼痛,也陷入長時間昏睡狀態,家人不捨外界看到她被病魔折磨的模樣,婉拒媒體到病房內探訪,由母親蘇莉雅出面代表受獎。她表示,「湘云一向很正向樂觀,不希望外界看到她生病的模樣,要留住她快樂的樣子。」並說湘云知道今獲獎有點頭微笑,但因病痛侵襲,腦部腫瘤壓迫讓她四肢無力,眼睛也不太能張開,未能多說話。 談到這段陪伴愛女抗癌歷程,蘇莉雅說,一開始是2012年12月間湘云因發燒、嘔吐和頭痛,就醫發現是腦瘤,隨即北上振興醫院開刀,回到高醫作化療,原本以為療程告一段落「畢業了」,不料半年後腦瘤復發,又開始漫長治療路。 她坦言,原本對腦癌未來很徬徨無助,感覺要患憂鬱症,但幸運遇到中華民國關懷腦瘤兒童協會及醫護、病友相助,分享經驗與相互支持,他們才逐漸走出來,跟著湘云一起面對腦瘤抗癌。 也因此儘管湘云腦瘤復發、持續進行手術與放療、化療,蘇莉雅也會跟先生邱冠樺與湘云的妹妹和弟弟,全家人把握機會一起出國遊玩,足跡遍佈迪士尼、環球影城、海洋世界,也在醫院和家裡辦慶生派對,而好學的湘云只要身體允許,也都會回學校上學、參加運動會,治療期間還曾拿成績優異、段考成績進步等多張獎狀,還曾為回校參加運動會跟主治醫師吵架。 遺憾的是去年八月底湘云回診時因胸痛氣喘,被檢查出胸部淋巴竟長出一顆長10公分大腫瘤,並逐漸擴散到全身,連腦部星狀細胞瘤也擴散迅速,身上同時承受髓母細胞瘤、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等兩種腦癌,以及非何杰金式淋巴癌侵襲,雖經硼中子捕獲人體實驗的標靶藥物及免疫療法等多種治療,仍未見效,上個月被醫療團隊確診未能再積極治療,上周住進高醫安寧病房。 面對愛女長期忍受病痛,蘇莉雅坦言,「這幾年來有可能每一天都是最後一天,隨時會失去她!」看著她打嗎啡止痛睡得安穩,有時心想若就這樣下去就可以免除她的苦痛,但又不捨她離去,內心非常矛盾。但也感恩與不捨湘云貼心,常忍痛不願讓家人替她擔心,而這些年來家人也都儘量滿足她的心願,也未曾在她面前掉淚,希望讓她知道自己正常、勇敢對抗癌症,生病還是可幫助鼓勵其他病友。 蘇莉雅說,雖未曾和湘云討論過生死,但曾跟她分享提到,「人的生命有長有短,但要把生命活得精彩!」湘云聽完落淚,相信她已體會到生命的意義,她最後滿懷感恩說:「這一路上遇到很多貴人相助,希望我們也能成為別人的貴人!」 |
||
癌症新藥納入健保 將列25億元 | ||
2018-04-25 23:24 〔聯合新聞網/聯合報記者劉嘉韻/台北報導) 原載:聯合新聞網 |
||
國內每年約十七萬人死於癌症,健保每年癌症用藥預算超過二百億元,但不少新一代標靶藥物、免疫療法,因藥費昂貴不在給付範圍內,許多未納入給付的癌症新藥價格昂貴,病人負擔不起。 醫界與醫病團體大聲疾呼,希望健保署能聽見病人需求,將癌症新藥納入給付,健保署長李伯璋強調,今年已在健保藥費總預算中,框列25億元作為癌症新藥額度。但申請納入健保的癌症新藥有廿多種,究竟要以人數多、還是病情嚴重的優先納入給付,還在討論中。 健保署統計,健保給付的癌症藥費從2000年的20億元,成長到2016年的205億元,足足增加了10倍之多,儘管健保預算年年調整,但整體藥費不斷增加,自1998年至2017年總共成長了35.5%,因此在有限預算下,除了要顧及癌症病人權益,還有其他疾病用藥,若癌症用藥給付增加,勢必會排擠其他用藥給付,使得其他藥價必須下調。 而健保署近日討論新的MEA(藥品給付及藥價返還)制度,各界已有共識。李伯璋解釋,就像是鄉下水果商的行銷口號「西瓜不甜不用錢」,也就是若癌症新藥納入健保給付,必須保證要有比原來更好的療效,例如存活率更高,這樣才能證明新藥對患者有效,否則健保花了那麼多錢,卻沒有實質效果。 至於如何證明療效,李伯璋說,藥廠須提出病患使用新藥的整體存活期中位數,若患者用藥療效或存活期比中位數高,才能認定有效,若新藥無效,則健保不給付,或是減少給付比率,需由藥廠自行吸收。 李伯璋說,目前有廿多種癌症新藥向健保署提出納入給付,但還須經過審查與討論,因此有哪些新藥今年會納入健保給付,仍待討論;不過健保署已在今年的藥價總額中,框列了二十五億元作為包括癌症新藥等新藥給付額度,但在有限總額內,也呼籲醫師能夠做到「不必要的藥就不要隨便開」,避免資源浪費,才能讓更多民眾受惠。 李伯璋強調,癌症用藥已是醫療行為的結果,更重要的是醫師應整理訂定各種癌症的專業治療指引,不能一種癌症有十種治療方法,讓癌症病人為求一線生機四處求醫找仙丹,醫療資源要有更合理的分配必須從源頭做起,才能提供癌症患者更好的治療品質。 為了節省藥費支出,李伯璋表示,在醫師端,健保署建立雲端藥歷,在同院所重複開藥,系統就會跳出警示,如此就可減少不必要的重複給藥,另外在病人端,也實施部分負擔制度,除了慢性病用藥外,其他疾病患者領藥的藥費上限最多200元,若是使用者付費,就會更珍惜藥品資源,不會拿了藥回家卻擺著不吃。 |
||
劍突下雙側單孔胸腔鏡手術 雙肺7顆腫瘤 一次切除 | ||
2018-04-22 〔自由時報/杜承哲文) 原載:自由時報 |
||
一名60歲女性在健檢時發現兩側肺部有大小不一的多顆腫瘤,腫瘤的外觀皆屬於「毛玻璃樣病變」,研判這是少見的「多發性早期肺癌」。雖然數量多,但可能都是第1期與第0期的肺腫瘤,仍有手術治癒的機會。 因為腫瘤的數量多,又分布於兩側,總共數量超過7顆,大多數的醫師都認為要進行兩次手術,一次開一邊的肺臟。但經過評估,患者決定接受「劍突下雙側單孔胸腔鏡手術」,以便在同一次手術、同一個傷口下,將兩側肺部的小腫瘤都切除乾淨。 一次手術同一傷口 四天出院 患者手術後隔天就可以下床在病房活動,4天即順利出院。回到門診後,僅有一個不需要拆線的傷口,也不再需要口服止痛藥,患者鬆了一口氣。 以早期的醫療知識判斷,看到肺部出現多於1顆的腫瘤或結節,同時又有惡性腫瘤的特徵,往往會認為患者得到的是「已經轉移的癌症」。通常對於這樣已經擴散、轉移的癌症,不會由外科醫師手術治療,而是交給內科醫師進行化療,因為腫瘤「太多了,切不乾淨,切掉也會復發」。 多發性早期肺癌 腫瘤較多顆 然而,這幾年的研究顯示,有些肺癌患者是屬於這種「多發性早期肺癌」,雖然顆數很多,但各自都是早期,例如第1期或第2期的癌症,所以,就有了完全治癒的可能,只是一般常見的都是3-4顆,這位患者的腫瘤超過7顆,並不多見。 「劍突下雙側單孔胸腔鏡手術」可讓體能狀況與心臟功能健全的患者,減少身上的傷口及手術的次數,不過這個手術的技術挑戰相當高,也需要特別配合的手術器械才能進行。 劍突位胸骨最末端 神經較少 劍突是胸骨最末端的凸起處,恰好在兩側肺部最底的交會處,從這個位置進行手術的好處是經由這個神經較少的區域,患者就不會有肋間神經慢性疼痛的麻煩。 這個位置在兩邊肺部的正中間下方,兩邊肺部都有病灶的患者,有機會可以從同一個傷口一次進行手術。 要強調的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最重要。這位患者長這麼多顆腫瘤,起初根本沒有症狀,要不是健康檢查發現,就算手術方式再厲害,也無法處理太晚才發現的轉移癌症。 |
||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