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婦血尿腹劇痛  「晚期膀胱癌」免疫療法除腫瘤

2018.05.16

一名59歲的張女士,3年前突然發生血尿,原本以為沒有大礙,定期吃藥治療,直到腹部、眼睛發生劇痛,最後確診為晚期尿路上皮癌。由於由於張女士腫瘤已轉移且腎功能不全,無法用手術和化學治療對抗腫瘤。評估張女士不適合化學治療,改採免疫療法治療,腫瘤才漸漸消除。

淺談臨床試驗以及癌症病患參加藥物臨床試驗的「利」與「弊」

2018.05.13

「臨床試驗」的目的是要找到更好的藥物與治療方式,這些用在人體上面的治療方法都需先於實驗室中證實極具潛力,藉由臨床試驗進一步了解新的藥物或者治療方法,是否比現有的方法更有效,副作用是否較小,新藥物是否值得用於治療病患等問題。

生活如常! 乳癌抗荷爾蒙藥物助女教師重回工作崗位

2018.05.11

當乳癌輔助性治療效果不彰,病人一聽接下來要化療,腦際立刻浮現令人難受的副作用,往往裹足不前,甚至轉而求助非正統療法祈求一線生機,導致延誤病情,一名55歲荷爾蒙受體陽性女教師停經後1年,察覺右側乳房有硬塊,到醫院檢查,確診為乳癌二期,腫瘤約2公分,幸好沒淋巴轉移。她接受切除腫瘤手術後,故連續3年使用芳香環酶抑制劑控制病情,但1年前追蹤檢查出她的脊椎有幾個小黑點,原來是癌細胞轉移。

拒絕當癌症病人 顧德莎寫詩作畫出新書

2018.05.10

「生命如繁花綻放,我拒絕成為病人」。6年中動了3次大手術的顧德莎,在生命最脆弱時寫詩、作畫,今天出版小說「驟雨之島」,她說:「文字,讓我找回重生的力量。」

乳癌末期醫師緊急引進新藥 竟然獲得控制

2018.05.09

一名47歲的乳癌患者,4年前發現罹病後,一路治療但效果都不佳全身轉移,但醫師不放棄,為她緊急引進新藥治療,沒想到效果神奇腫瘤快速縮小,目前仍在持續治療中。

  • 第一頁
  • 上一頁
  •  / 110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婦血尿腹劇痛  「晚期膀胱癌」免疫療法除腫瘤

 
  婦血尿腹劇痛  「晚期膀胱癌」免疫療法除腫瘤  
  kairos風向新聞/畢翠絲
原載:kairos風向新聞
 
 
  一名59歲的張女士,3年前突然發生血尿,原本以為沒有大礙,定期吃藥治療,直到腹部、眼睛發生劇痛,最後確診為晚期尿路上皮癌。由於由於張女士腫瘤已轉移且腎功能不全,無法用手術和化學治療對抗腫瘤。評估張女士不適合化學治療,改採免疫療法治療,腫瘤才漸漸消除。

收治患者的台灣泌尿腫瘤醫學會江博暉理事長表示,張女士由於腎功能不全開始出現尿毒症,且血尿情形越來越嚴重,全身性的問題以及無法減緩的腹部疼痛,「住院期間只能吃嗎啡止痛,但仍無法緩解狀況,回憶起那段時期,止不了的下腹痛,真的恨不得直接死去。」張女士說。

江博暉指出,尿路上皮癌可分為膀胱癌、腎盂癌、輸尿管癌及尿道癌,凡是由泌尿上皮細胞長出來的癌症,統稱為尿路上皮癌。膀胱癌所佔比率最大,約為六成,台灣每年新增案例數約有2,000名。膀胱癌約有5-30%的表淺性癌會發展成侵犯性深層癌,根據衛福部104年癌症登記顯示,膀胱癌好發於60歲以上患者,且以男性居多,並是國人男性罹患第八名。

根據國外研究分析,尿路上皮癌復發風險高,高達78%患者在5年內有復發的危險,一旦發生轉移,5年的存活率只剩5%。目前國內第一個第三期大型臨床試驗結果顯示,二線使用Anti-PD1免疫療法治療,追蹤二年疾病控制率近5成,整體存活率為27%,平均存活期延長10.3個月,相較化療的整體存活率及藥物反應率近2倍,是目前國內臨床治療成效上顯見優於傳統化療的新選擇,可幫助患者治療時仍維持生活品質。

晚期尿路上皮癌患者由於多數年紀長、體力不佳,且許多患者皆會併發腎功能不全,因此也無法接受毒性較強的化學治療。江博暉表示,晚期患者過去確實會陷入無藥治療的困境,但Anti-PD1免疫療法的出現,讓晚期尿路上皮癌患者再一次有了治療曙光。

江博暉說明,人體免疫有自動對抗外敵的保護機制,但因為癌細胞上的PD-L1會和人體T細胞上的PD-1連結產生「剎車機制」,讓T細胞無法展開攻擊,Anti-PD1免疫療法其作用機轉便是喚醒自身免疫系統T細胞上的「PD-1免疫檢查點」受癌細胞壓制的免疫機制,打斷兩者間的「剎車機制」,讓T細胞恢復應有的保護功能,對癌細胞發動持續性的攻擊。因為是透過自體免疫細胞對癌細胞進行攻擊,因此免疫治療的副作用相較外來化學毒性攻擊的傳統治療要來得小。

Anti-PD1免疫療法目前已經通過國內第一、第二線晚期尿路上皮癌適應症,不僅在治療成效上為晚期尿路上皮癌患者帶來希望,對於年長、腎功能不佳、聽力不佳、心臟病等不適合化學治療者,更是幫助維持生活品質的新選擇。且目前國內也已通過黑色素細胞瘤、肺癌、頭頸癌、典型何杰金氏淋巴瘤等跨癌別晚期癌症治療,國外同時也在進行多種不同癌別的臨床試驗,不分適應症已成未來癌症治療趨勢。

(畢翠絲/台北報導)
 

  淺談臨床試驗以及癌症病患參加藥物臨床試驗的「利」與「弊」

 
  淺談臨床試驗以及癌症病患參加藥物臨床試驗的「利」與「弊」  
  2017-03-21 08:38 作者 YAP KUO | 發布日期 2018 年 05 月 13 日 0:00 | 分類 醫療科技
原載:科技新報
 
 
  「臨床試驗」的目的是要找到更好的藥物與治療方式,這些用在人體上面的治療方法都需先於實驗室中證實極具潛力,藉由臨床試驗進一步了解新的藥物或者治療方法,是否比現有的方法更有效,副作用是否較小,新藥物是否值得用於治療病患等問題。  
 
  「臨床試驗」的 4 個階段  
 
  第一期臨床試驗(phase I clinical trial)  
 
  癌症新藥第一期臨床試驗目的是測試新藥使用於人體的安全性和毒性,並找出人體所能接受的最大安全劑量,以提供第二期臨床試驗時用藥劑量參考。一般藥物第一期臨床試驗受試者通常為數名至十數名之健康志願者(沒有疾病者),但癌症藥物因副作用較大,若由健康受試者進行試驗會有危害「受試者權益」的倫理問題,因此直接以癌症病患為受試者,在評估藥物的安全劑量同時也會觀察療效,但後者並非第一期試驗主要目的。
 
  第二期臨床試驗(phase II clinical trial)  
 
  受試者人數一般為數十人,主要是測試新藥的療效同時也監測治療造成的各種副作用。當新藥在第二期有不錯的療效時,才有機會進一步試驗。
 
  第三期臨床試驗(phase III clinical trial)  
 
  此期試驗為大型臨床試驗,受試者人數可能有數百人甚至是數千。試驗設計上以「新藥」為實驗組,原有的治療藥物為對照組的比較性試驗,以衡量新藥是否優於舊有的治療。尚沒有標準治療的癌症則以「安慰劑」(外觀和實驗組新藥完全相同)為對照組。此外,為了試驗的客觀性,通常會採取「雙盲」設計,實驗團隊沒人知道病人分組的情形,需到試驗結束才能「解盲」公開分組的資料以利於統計分析。當分析的結果顯示,新藥這一組的治療成績優於對照組(較好的療效、更長的病患存活率或較小的副作用)時,此時新藥才有機會提出申請以取得藥證,而成為新的標準治療,或是取代原先的標準治療。
 
  第四期臨床試驗(phase IV clinical trial)  
 
  此階段試驗又稱為「上市後藥物監測」,主要針對已上市的藥品監測新藥於長期使用後是否會產生慢性副作用。因為之前幾期的臨床試驗只監測藥物短期副作用,長期用藥副作用無法在上市前發現。而上市後的監測可持續追蹤是否有先前未出現的慢性副作用。一旦發現嚴重的副作用,基於病患用藥安全,相關單位甚至有權取消藥物上市許可。
 
  癌症病患參加臨床試驗的好處  
 
  當病患參加臨床試驗時,他們同時也參與新藥的研發過程,對新藥用於人體的知識累積有所貢獻,也等於間接幫助其他病患。由於執行臨床試驗的醫療團隊必須有一定水準,因此參加臨床試驗通常能接受較好的醫療照顧。更重要的是受試者有機會在新藥正式核准前即接受新藥治療,尤其是現行療法效果不彰時,參加臨床試驗等於是病患給自己戰勝疾病的另一個機會。
 
  癌症病患參加臨床試驗的風險  
 
  需要進行臨床試驗意味著醫師對藥物療效、性質仍不清楚,對副作用亦尚無法明確掌握。有許多受試者會分配到對照組接受現行治療,並非必定能接受新藥治療。此外新藥並不必然比現行藥物有效,有的效果可能更差甚至是無效藥物,也可能因個人體質不同而出現嚴重的副作用。由於參與臨床試驗需要更詳細的追蹤檢查,因此回診較頻繁,相較之下,需要比一般治療方式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
 
  臨床試驗受試者並非「白老鼠」  
 
  過去臨床試驗並非皆以受試者的福祉為考量,最著名的黑暗史是 1932 年美國政府為了觀察梅毒在人體的惡化情形而啟動的「塔斯基吉梅毒試驗」(Tuskegee Syphilis Experiment)。該試驗招募了許多非洲裔的梅毒患者加入,要求病人定期回診、抽血檢查,但卻不給予藥物治療。研究團隊完全漠視受試者的權益,放任他們將梅毒傳染給配偶、後代並痛苦地死亡。

經過那段黑暗的時期,如今各國皆已立法明文保障受試者的權益。所有試驗皆須有詳盡的計畫,由公正的委員會審查通過,並經政府機關認可後才可執行。執行試驗的團隊有責任讓受試者清楚了解可能的潛在危險,並應回覆受試者所有疑問。任何人必須在不受壓迫的情形下經過仔細考慮後再決定是否簽署同意書參加試驗。試驗開始後,在任何時間點無須理由,受試者皆可退出試驗。
 

  生活如常! 乳癌抗荷爾蒙藥物助女教師重回工作崗位

 
  生活如常! 乳癌抗荷爾蒙藥物助女教師重回工作崗位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原載:健康醫療網
 
 
  當乳癌輔助性治療效果不彰,病人一聽接下來要化療,腦際立刻浮現令人難受的副作用,往往裹足不前,甚至轉而求助非正統療法祈求一線生機,導致延誤病情,一名55歲荷爾蒙受體陽性女教師停經後1年,察覺右側乳房有硬塊,到醫院檢查,確診為乳癌二期,腫瘤約2公分,幸好沒淋巴轉移。她接受切除腫瘤手術後,故連續3年使用芳香環?抑制劑控制病情,但1年前追蹤檢查出她的脊椎有幾個小黑點,原來是癌細胞轉移。

彰化基督教醫院乳房腫瘤中心主任陳達人說,顯然乳癌輔助性治療的藥物芳香環?抑制劑對這名患者已經失靈,經評估討論後她同意接受其他荷爾蒙治療藥物,治療過程只有注射部位「屁股痛痛的」,並不影響生活作息和教學工作。這樣的治療持續至今約一年,脊椎黑點沒變化,病情穩定。
 
 
  停經後乳癌治療多樣 荷爾蒙接受體陽性可接受抗荷爾蒙治療  
 
  陳達人主任表示,台灣乳癌發生階段很大比例在更年期,其中停經後的乳癌治療方式有外科手術切除、放射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等多樣的治療方式,若患者為荷爾蒙接受體陽性,則會優先考量荷爾蒙治療。

「常有患者聽到荷爾蒙治療,以為是更年期補充荷爾蒙療法,其實乳癌的治療為抗荷爾蒙治療,兩者的治療方式完全不同。」陳達人主任說,若癌細胞呈現荷爾蒙受體陽性,代表它會藉由荷爾蒙的滋養來分裂增生,而抗荷爾蒙治療主要為擋住癌細胞成長的食物鏈,不讓乳癌細胞吸收營養,達到阻止癌細胞繼續成長。
 
  乳癌復發 首重延命同時保有生活品質  
 
  若荷爾蒙受體呈陽性,癌細胞擴散較慢,第一次發病和治療之後,有的相隔5、6年、有的長達10年才會復發或轉移,「能避免化療就避免。」陳達人主任表示,對再次發病的患者而言,都以延長生命、延長無惡化存活期並保有生活品質為治療準則,因此都先用荷爾蒙抑制劑「打」癌細胞,武器用光了才化療。

荷爾蒙受體陽性、停經後晚期乳癌患者,使用的第一線抗荷爾蒙藥物有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芳香環?抑制劑,而現在還有新的荷爾蒙藥物可選擇;陳達人主任說,「不同於其他藥物機轉,直接將接收荷爾蒙的嘴巴破壞,癌細胞沒辦法接收養分只能死亡。」此藥讓醫師在第一線用藥上多了一個選擇。就像那位55歲的女老師,新的荷爾蒙藥物治療讓她的病情穩定,生活作息如常,也延後了使用化療的時機。
 

  拒絕當癌症病人 顧德莎寫詩作畫出新書

 
  拒絕當癌症病人 顧德莎寫詩作畫出新書  
  2018-05-09 10:39 〔中央社記者江俊亮嘉義市10日電)
原載:中央通訊社
 
 

「生命如繁花綻放,我拒絕成為病人」。6年中動了3次大手術的顧德莎,在生命最脆弱時寫詩、作畫,今天出版小說「驟雨之島」,她說:「文字,讓我找回重生的力量。」

顧德莎新書發表會,今天由嘉義市文化局長林青萍主持。她說,顧德莎高中時期,是活躍於嘉義高商校刊社的文藝青年;畢業後進入職場,見證台灣紡織業由盛轉衰的過程。

投入職場而停筆40多年的顧德莎,9年前因健康亮紅燈,在6年中動了3次大手術,還歷經化療的艱苦,但她卻用文字進行療癒。她說:「在生命最脆弱時,文學給了我最大的力量。」

顧德莎表示,抗癌這段期間,她每天寫詩、寫散文,「想用文字與死神周旋,寫詩抗癌」。因此,她在105年出版「時間密碼」詩集;106年獲第6屆「台中文學獎─母語歌詩類台語組」桂冠;今天出版小說「驟雨之島」。

顧德莎指出,民國100年她第一次開刀化療後,妹妹顧玉玲帶她學習油畫,不同於文字,讓她感受繪畫的形式更自由,更能隨心所欲,讓她全然沉浸在色彩和光影的變化中,忘記身體的不適,放下心中的恐懼。

她說,妹妹還鼓勵她,將從事紡織業的經驗寫成書,因此,她以短篇小說的形式寫成「驟雨之島」,描繪50年到80年代末期台灣紡織業急遽的興衰,「用以紀念逝去的年代,失去生命的那些人」,並獲得第15屆台北市文學獎年金類入圍。

顧德莎指出,選用「驟雨」做為新書意象,是深感台灣這個多雨的島國,夏秋季的驟雨可能是解除乾旱的即時雨,也可能暴雨成災。就像過度仰賴外銷訂單的經濟政策,可以帶給中小企業希望,也會讓他們一夕之間失去所有。

顧德莎表示,目睹了紡織業的興衰,讓她決定用筆草繪那場激烈的戰爭。她說,那些當年認識的、共事過的人,都在一場轉換賭局遊戲中,失去了生命或財產,希望這本書能安慰所有受傷的靈魂,「當然包括我自己」。(編輯:梁君棣)1070510

 
 

  乳癌末期醫師緊急引進新藥 竟然獲得控制

 
  乳癌末期醫師緊急引進新藥 竟然獲得控制  
  2018-05-09 10:39 〔聯合新聞網/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即時報導)
原載:聯合新聞網
 
 

一名47歲的乳癌患者,4年前發現罹病後,一路治療但效果都不佳全身轉移,但醫師不放棄,為她緊急引進新藥治療,沒想到效果神奇腫瘤快速縮小,目前仍在持續治療中。

這名患者4年前因乳房腫塊求助於現為臺南市立安南醫院乳房外科的張財旺主任醫師,經確診後為左側乳房乳癌合併骨頭轉移,但無轉移臟器。

雖然醫師與病人一路上攜手對抗兇猛的轉移性乳癌,然而患者的體力卻日漸低下。2016年11月骨頭轉移惡化,2017年4月新發現轉移腦部,經放射治療腦轉移後,患者已無法再承受化療,因此張財旺決定專案向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申請palbociclib藥品以控制改善張女士病情,此藥品於2017年3月底方獲美國FDA快速通關核准上市,因行政程序之故該藥目前在台灣還未核准上市。

張財旺表示,2017年4月除新發現病人腦部轉移,但經放射治療控制,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肝臟腫大至約半個腹腔大小因而壓迫其下肢靜脈,4月28日取得患者同意後院方即火速於5月3日向主管機關申請專案新藥,6月8日即開始使用palbociclib全自費口服藥共63顆,為台灣第一家除臨床試驗醫療院所外實際投藥palbociclib口服藥於病人的醫療院所。

6月8日開始投藥後,雖療程預估約三個月,但未料原本半個腹腔大小的肝臟猶如變魔術般的於一周內快速消腫回復至正常大小,但因消腫速度太快以致因下肢壓迫而累積的大量積水倒流回肺部造成肺部積水,之後已排除乾淨,轉移性乳癌也獲得控制,後來只需回診追蹤即可,但palbociclib口服藥如此快速的消除肝腫速度,竟也讓人稱乳神的張財旺主任吃驚。

張財旺提醒女性朋友們,自身的病識感非常重要,該面對的一時逃避也是要面對,當自己只要一發現乳房有一點狀況最好趕快來給醫師確診,寧可一萬也不要萬一,患者常因害怕又病識感不足以致於來醫院時已轉移性乳癌末期。

張財旺也發現病識感也存在城鄉的差異,都會區因醫療教育宣導機會與資源多,女性朋友們病識感比較靈敏,相反偏鄉地區病識感就比較差,加子面子、害羞及怕被講閒話等因素,更加延誤治療黃金時機,增加治療上諸多挑戰。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