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癌症等重症患者能夠「即時」等到新藥,衛福部食藥署設有「優先審查機制」,如果新藥看起來有臨床優勢,且是急迫救命的藥,就能縮短三分之一的審查時間;而根據健保署調查,台灣的癌藥給付比率達35%,高於先進國家,平均的30%,近5年超過34品項的癌症新成分新藥納入健保給付,且放寬32種癌症用藥的給付規定。
癌症患者不能吃得太營養,否則腫瘤會長得更快? 沒有任何科學研究證明,癌細胞可以被餓死。癌症患者該憂心的不是太營養,而是食物中毒以及不健康的加工食品。
在台灣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上,「台灣病友聯盟」成功完成連署,提出「拯救癌症病患,加速癌症免疫療法在2018年納入健保給付」。對此,健保署回應,民眾期待已久的新藥,尤其是抗癌新藥,納入健保似乎已有眉目。
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目前標準的乳癌手術方式,對於早期乳癌的患者,除了全乳房切除手術及乳房保留手術(部份乳房切除手術)外,又多了一項選擇——整形式乳癌切除手術。整形式乳癌切除手術可以說是傳統乳房保留手術的進化版。
民進黨立委林靜儀今天說,依健保法設立的全民健康保險會及共擬會議掌握每年6000億健保總額,但委員代理制度不明;衛生福利部次長薛瑞元說,針對代理規範漏洞會做修正、檢討。
台灣癌藥給付比率達35% | ||
中時電子報/鄭郁蓁、魏怡嘉╱台北報導 原載:中時電子報 |
||
為了讓癌症等重症患者能夠「即時」等到新藥,衛福部食藥署設有「優先審查機制」,如果新藥看起來有臨床優勢,且是急迫救命的藥,就能縮短三分之一的審查時間;而根據健保署調查,台灣的癌藥給付比率達35%,高於先進國家,平均的30%,近5年超過34品項的癌症新成分新藥納入健保給付,且放寬32種癌症用藥的給付規定。 食藥署藥品組組長祁若鳳表示,目前食藥署平均每年審查100件新藥及200∼300件學名藥,若是新成分的新藥,審查時間至少都要300個工作天,但癌症用藥若是新藥,會有優先審查制度,可以縮短到200∼250個工作天。 除了審查速度,祁若鳳表示,研發上也會提供協助,通常新藥需經臨床試驗,從開發到藥效對病患存活率的貢獻,約6年才能有結果,但患者往往等不了那麼久,因此當該藥能顯著看到腫瘤縮小,並推估治療效果,就會採「替代療效指標」。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戴雪詠表示,健保用於治療癌症病患的醫療費用,已由2012年的700億增加到2016年的845億元,其中癌症藥品費用達223億元。 |
《別讓錯誤的營養觀害了你2》:癌症患者不能吃得太營養,否則腫瘤長更快? |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文:白小良 原載: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 |
||
癌症患者不能吃得太營養,否則腫瘤會長得更快? 沒有任何科學研究證明,癌細胞可以被餓死。癌症患者該憂心的不是太營養,而是食物中毒以及不健康的加工食品。 原來如此 癌細胞與正常細胞最重要的差異是,正常細胞在成熟之後會發展出特定功能,形成各司不同功能的各類型細胞,但癌細胞並不具有正常細胞的特殊或專職性。人體細胞會以正常程序進行死亡或凋亡,以去除體內不需要或異常的細胞,但癌細胞並不依循正常細胞應有的分裂和凋亡的信號和過程。癌細胞可以誘導正常細胞圍繞腫瘤增生新血管,提供給腫瘤氧氣和營養物質,同時還可以排除腫瘤中的廢棄物。 人體的免疫系統通常會將身體中有害、受損或異常的細胞排除,但有些癌細胞長期在體內逐漸進化許多不同機制,避開免疫系統的追殺,進而侵入或潛藏在免疫系統中。健全的免疫系統是防衞身體免於發生生理失控現象,但癌細胞卻可使得免疫系統喪失殺死癌細胞的防禦能力,甚至也可以利用免疫系統保持其活力和生長。 有些癌症患者甚至醫療人員相信癌細胞可以被餓死,採取嚴格限制飲食或素食,因為相信「癌症患者不能吃太營養的食物,否則會使得腫瘤癌細胞增長更快」。然而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癌細胞可以被餓死,或是隨著營養太好,體內的腫瘤細胞會加速生長而增長。腫瘤細胞在凋亡終結之前,會不斷由正常細胞吸取營養,即使病人已經處於營養不良的狀況下,癌細胞仍會繼續增長。若置身體於飢餓狀態,只會耗盡病人體內維持基本所需的營養素,喪失正常的免疫功能,而加速病情惡化。 雖然研究顯示,癌細胞比正常細胞消耗更多的葡萄糖,但沒有研究證實吃糖會直接導致癌症惡化,或是停止吃糖使得癌腫瘤縮小或消失。但高醣飲食的確會導致體重增加,而肥胖會增加罹患某些類型癌症的風險。 飽和脂肪酸是動物脂肪,在室溫下呈固體狀,例如黃油、豬油、及肉類中可見的肥肉。常攝取高量動物性脂肪,雖不會直接導致細胞突變成為癌細胞,但會加速己經病變的癌細胞快速增長。高脂肪食物所含熱量也較高,也可能導致超重和肥胖,這與許多類型癌症的危險機率有密切關係,且會使某些癌症治療後復發的風險增加。研究顯示,攝取過量高飽和脂肪酸,會增加前列腺癌的死亡率;反之另一項研究證明,增加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入量,可以降低前列腺癌的死亡率。許多研究很明確的證實,攝取過多的飽和脂肪酸,會導致血清壞膽固醇上升,對有心臟病風險的癌症倖存者來說,是致命的危險因子。反式脂肪比飽和脂肪酸更不健康,更應該避免。 跟著營養專家這麼做 美國癌症協會的研究結果顯示,癌症患者的熱量攝取應該比一般人多出二十%。研究證實,營養狀況良好的癌症患者比起營養不良者,對治療和癒後的耐受性、存活率及生活品質都更好。由此可知,修正飲食對預防癌症非常重要,良好、均衡的飲食型態,可以減緩癌細胞的惡化過程。癌症患者該避免的不太是營養,而是食物中毒以及不健康的加工食品。 避免食物中毒 癌症治療過程中,尤其是化學療法會明顯削弱免疫系統。當免疫系統減低時,應避免病菌數可能超量的不安全食物,所以食物需要經過安全處理,以下介紹施行要點: 1.準備食物及進食之前,務必要洗手。2. 蔬菜和水果必須徹底清洗乾淨。3. 食物必須保存在適當的溫度下,熱食應在攝氏六十度以上,冷食應在攝氏四度以下。4. 生肉、魚、家禽和雞蛋必須分開處理。5. 徹底清洗用過的餐具、檯面和砧板,以及與生肉接觸過的海綿或抹布。6. 肉類、家禽、海鮮必須徹底煮熟,甚至在食用前,以食物溫度計檢測肉內部溫度。7. 忌吃未經處理過的蜂蜜、牛奶和果汁,選擇經殺菌過的產品,並貯存在冰箱或冷凍庫(低於攝氏四度)以避免細菌的滋生。8. 避免吃沙拉吧、壽司、未煮熟的肉、魚、貝殼類海鮮、家禽和雞蛋。因這類食物容易被細菌汙染。 避免加工食品 食品加工的過程中,會加入或生成一些可能會致癌的物質,最常見的有下列十三類,在日常飲食中,務必盡可能排除。 1、微波爐爆米花:微波爐爆米花所使用的紙袋,內層含有種名為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 –PFAO)的有毒物質,這種物質,也普遍存在含鐵氟龍處理的不沾鍋表面。這與腎臟、胰臟、肝臟、睾丸、膀胱等器官的癌細胞生成及不孕有關。至於玉米本身,許多廠商在製作過程中,添加玉米油及防腐劑,後者與胃癌及引發皮膚紅疹有關。 2、番茄罐頭:大部分罐頭食品已被塑化劑雙酚A(BPA)汙染,這會導致基因突變。尤其番茄罐頭最為嚴重,因為番茄浸泡在酸性液體中,鋁罐容器內層塗面上的BPA會滲入番茄原料中。務必要避免讓兒童攝取任何被BPA汙染的食品,當使用加工過的番茄為食材的菜餚,如義大利式餐點,請採用玻璃瓶裝的番茄加工產品。 3、加工過的肉類製品:例如香腸、火腿、熱狗、培根、燻肉等含鹽量極高,且含有亞硝酸鹽。動物實驗已證實亞硝胺會致癌,當亞硝酸鹽轉變為亞硝胺,對人體也可能會致癌。 4、人工飼養的鮭魚:養魚場飼養鮭魚,有時會使用抗生素、殺蟲劑及不明的化學物,這些可能會造成細胞病變。人工鮭魚也可能被多氯聯苯(PCBs)和汞汙染。 5、馬鈴薯或洋芋片:含高油脂,甚至含有會導致血清壞膽固醇上升的反式脂肪,此外鹽、人工調味料、防腐劑、以及人工合成色素的含量都很高。再者為了增加薯片脆度,添加的丙烯醯胺(Acrylamide)是致癌物質,香菸當中也含有此成分。 6、原料中使用氫化油(Hydrogenated oil):例如烘焙食品、餅乾、各種酥脆零食經常用氫化油(也就是反式脂肪)來保存和改善食品外觀。這類食品同時含高量ω-6,攝取ω-6量過多會誘導身體發炎,影響健康。 7、醃漬食品:含鹽量極高,對生理絶對造成負面的影響。 8、高度加工的白麵粉:在加工漂白過程中使用氯氣,且過度加工的精碾麵粉容易讓血糖起伏很大。 9、基因改造的農產品:例如玉米、馬鈴薯、穀類、和黃豆,因為經過化學品的處理和生長,至今醫學上尚無肯定的科學證據,證實基因改造生物體(GMOs)會誘發免疫系統導致身體發炎,及造成腦部和肝臟傷害。但其潛在的負面影響仍不排除。 10、含高量精製糖的食品:例如糖果、蛋糕、餅乾、汽水、可樂及各式甜點,大都含有無法讓身體自然代謝掉的高果糖玉米糖漿。 11、人工合成甜味劑:雖不含熱量,但仍然會使體重上升及導致糖尿病。最常用的阿斯巴甜(Aspartame)也會讓人想吃更多的甜食,且在分解後對胃產生毒性。 12、酒:適量沒有問題,但過量會增加口腔、食道、肝、直腸、結腸癌及停經後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 13、紅色肉類:和飲酒一樣,適量沒有問題,但攝取過量的紅色肉類,例如牛肉含有大量的飽和脂肪酸,可能會增加直腸與攝護腺癌的機率。 盡量避免依賴靜脈營養輸液 當癌症患者食慾不振和無法攝取足夠的食物時,不少癌症患者或家屬認為,靜脈營養輸液可以補充身體需要的營養。事實上,長時間不由口腔、腸胃道攝取食物,會發生腸黏膜和絨毛萎縮,引起腸道菌生態失衡,阻礙腸黏膜屏障功能,容易引起感染。經由腸胃道攝取、消化和吸收食物,是一種自然且非常重要的營養補充過程。許多研究證實,通過腸道給予營養,是最安全有效的營養支援渠道,可以調整導致營養失調的各種原因。除非是腸胃道系統功能喪失,否則不要輕易依賴靜脈營養輸液。 癌症倖存者的生理狀態及治療方針,個別差異極大,不要輕易採信偏方及網路上非專業的訊息。非專業人士更不要隨意給予建議,善意也很可能會在誤導中造成遺憾。 |
陳昭姿/從「藥品給付協議」談起 | ||
聯合報 陳昭姿 原載:udn / 元氣網 / 名人 / 陳昭姿 |
||
在台灣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上,「台灣病友聯盟」成功完成連署,提出「拯救癌症病患,加速癌症免疫療法在2018年納入健保給付」。對此,健保署回應,民眾期待已久的新藥,尤其是抗癌新藥,納入健保似乎已有眉目。 療效風險分擔 挑戰性高 為了加速新藥納入健保,經過近兩年的多方協商,健保署提出「藥品給付協議」方案,目前還在等待衛福部做最後確認。這套給付協議,在隨時可上網查詢的台灣健保支付價下,根據事先協議內容,廠商需適時償還部分藥品款項。也就是,允許廠商保有可接受的掛牌價,去行銷其他國家,而健保署實際付出,比檯面上少。 廠商還錢的基礎,分為療效方案與財務方案。關於財務方案,支出費用超出一定金額,還款一定比率,相對容易理解,但以病人的療效反應來還款,困難度與挑戰性相當高。 療效風險分擔觀念,某些國家在某些藥物已採用,但實際內容多不公開,各國多認同屬於商業機密。療效風險分擔觀念具合理性,但目前的方案組合既不是有效才付錢,也不是無效不付錢。有些方案病人活得很久,可以一直付錢,有些方案病人活得很好,也不再付錢。至於活得久與否,目前評比標準根據各藥品臨床試驗。 監控藥品療效 醫療責任 首先,新藥臨床試驗都由醫師擔任主持人,設計嚴謹並經委員會同意而進行。試驗結果與詮釋,皆發表在醫學期刊,掛名者都是醫師團隊。其次,藥品是醫師治療病人的武器之一,為特定病人做專業選擇,密切監控可能的副作用,定期測量藥品是否對病人發揮療效,都是醫療團隊的責任 如果,藥廠承擔過大比率的療效責任,意味著他們確實負責投資救人?而醫療團隊的照顧,治療選擇與過程監測,似乎相對變得無足輕重。如果醫師們與團隊只經手產品,病人的命運其實是交付藥廠嗎?那麼,廠商在台灣引進新藥的意願,是否會延遲到比鄰近國家都晚,包括韓國與中國? 醫界的壓力在於,醫療需求不斷增加,醫療費用持續高漲,他們以有限的時間與人力,照顧各種病人,承擔風險。難怪多數醫界某種程度抗拒新藥引進,因為此舉會使他們的服務點值繼續惡化。也就是,在總額制度下,提供一元的服務,得不到一元的給付。 醫療科技服務 共同負擔 我個人因此主張,所有利害關係人應共同負擔日新月異的醫療科技服務。健保署需善用保費,並監督濫用誤用錯用;醫療院所應以自給自足,而非以營利為目標,否則很容易被視為與廠商同級;民眾與病人應面對醫療需求與費用高漲的事實,共體時艱,接受小病症自我付費,大病症國家照顧,必要時,甚至考慮接受部分負擔醫療費用。 |
傳統乳房保留手術進化版 整形式乳癌切除手術保有較佳乳房外觀 | ||
聯合報 文╱馮晉榮(台北榮總乳房及整形外科主治醫師) 原載:聯合新聞網 |
||
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目前標準的乳癌手術方式,對於早期乳癌的患者,除了全乳房切除手術及乳房保留手術(部份乳房切除手術)外,又多了一項選擇——整形式乳癌切除手術。整形式乳癌切除手術可以說是傳統乳房保留手術的進化版。 所謂的整形式乳癌切除手術,是在進行乳房保留手術的同時,利用整形外科的技術(局部皮瓣重建或是提乳、縮乳手術)立即重塑乳房外型,這種方式不但顧及了腫瘤切除的安全邊緣距離,同時也保有較佳的乳房外觀。 早在1993年,德國醫師Werner Audretsch提出了整形式乳癌切除手術的觀念;對於預計切除乳房體積大於20%或腫瘤位於乳房下緣的病人來說,即使接受了部份乳房切除手術而將乳房保留下來,在術後放射治療之後,乳房外觀往往會攣縮變形或是乳頭乳暈凹陷。為了改善術後乳房的外形,整形式乳癌切除手術及局部乳房重建便開始發展起來,目前已有許多大型的醫學研究指出,整形式乳癌切除手術不論是腫瘤局部復發率或是總存活率都與傳統的乳房保留手術相當。 依照病人原先乳房的大小、乳房是否下垂、腫瘤的位置及切除的範圍,整形式乳癌切除手術又區分成體積轉位手術及體積移位手術。 體積替代手術(局部皮瓣):小於C罩杯、乳房無或輕度下垂、乳房切除比例20-50%。主要以闊背肌肌皮皮瓣轉位手術為主,背部或腋下有可能會多一個傷口。 體積移位手術(提乳或縮乳術):大於等於C罩杯、乳房下垂、乳房切除比率20-50%。依照腫瘤的位置有不同的提乳或縮乳手術。 病患是否適合整形式乳癌切除手術或應選擇哪一種手術方式,仍須由專業的乳房及整形外科專科醫師審慎評估,甚至透過多專科乳癌治療團隊討論並制定術前計畫。 |
綠委批健保會委員代理變常態 衛福部允檢討 | ||
聯合新聞網 原載:聯合新聞網 |
||
民進黨立委林靜儀今天說,依健保法設立的全民健康保險會及共擬會議掌握每年6000億健保總額,但委員代理制度不明;衛生福利部次長薛瑞元說,針對代理規範漏洞會做修正、檢討。 民主進步黨立法委員林靜儀上午在立法院舉行記者會時指出,依全民健康保險法設立的全民健康保險會(健保會)及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共擬會議)掌握國家每年新台幣6000億元的健保總額和給付標準,影響全民醫療照護資源分配、運用甚鉅。 林靜儀說:健保會35席委員之中,10人(28.5%)是醫事服務提供者代表、18人(51%)是付費者代表,18位付費者代表中的12人是被保險人代表。付費者代表超過一半比例,「代表性與專業型如何?」 林靜儀表示,醫事服務提供者代表依各團體章程與理監事會改選,每屆代表人選都有一定更動;但卻有付費者代表委員,從西元2011年醫療費用協定委員會時期至今仍擔任委員,即使遴選他人作為團體代表,也持續藉由「代理」方式出席會議,「12次健保會議,就代理了11次」。 她也說,付費者代表出席會議時,是依循團體決議提出意見,或是委員個人意見;付費者代表、健保會委員對於政府推動的「具名核刪」政策、分級醫療制度,多次表達和衛福部立場不同,形同衛福部左手打右手。 全民健康保險會執行秘書周淑婉表示,委員的意見如果跟衛福部、立法院不合,依健保法,委員權責只有做政策諮詢,不會做決策;根據議事辦法規定,有些情形委員能指派代理人,但代理次數、限制沒有那麼明確,議事辦法若要做調整,屆時會提出一些意見。 薛瑞元說,委員意見都是諮詢的,採不採用,衛福部要有明確立場;代理制度是因為一些團體代表沒辦法出席會議時,就由同樣團體推派代表作代理人,讓團體意見可以呈現,若有人利用這個制度,不用被指派,永遠都以代理身分出席,衛福部會針對漏洞對代理規範修正,回去檢討、做防範措施。 |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