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讓晚期肺癌病人多活30個月!醫師:「免疫療法」你該了解的3件事

2018.08.01

8月1日是「世界肺癌日」,據估計,全球每年約有170萬人死於肺癌,而據衛福部106年統計,肺癌死亡率更蟬聯10年第一名,平均56分鐘即有1名肺癌患者死亡。因為肺癌難以早期發現,在台灣有7成患者發現時已是晚期。

為什麼「另類療法」可能增加癌症患者死亡風險?

2018.07.27

當今的癌症患者有為數眾多的治療選擇,其中許多是經研究證實得以增加患者存活率、或避免疾病復發的標準療法。

癌症的疼痛到底有哪幾種?如何使用止痛藥才能減輕癌痛?

2018.07.26

癌症引發的疼痛有哪幾種? 面對癌症所帶來的疼痛,有很多癌友會形容自己所承受的疼痛要比生小孩還痛,以疼痛評估量表所區分最高的10分都不足以形容。而各種癌別依病程與嚴重性,都有可能發生疼痛的問題,其中以頭頸部癌症患者7成會有疼痛的困擾,而末期癌症的病患更有9成會遭受疼痛的襲擊。

癌症研究:術前進補比術後有效

2018.07.26

多年來癌友習慣手術後才「進補」的習慣,可能要改變了。研究發現,手術前額外補充免疫營養的實驗組,與僅攝取一般營養的對照組相比,癌症患者術後發生感染併發症人數,足足降低了一倍。

研究:空服員有較高的機率罹患多種癌症

2018.07.24

空服人員面臨許多已知的致癌風險,但目前少有研究仔細量化這些風險,研究人員稱空服員是一群未經充分研究的職業團體。

  • 第一頁
  • 上一頁
  •  / 110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讓晚期肺癌病人多活30個月!醫師:「免疫療法」你該了解的3件事

 
  讓晚期肺癌病人多活30個月!醫師:「免疫療法」你該了解的3件事  
  信傳媒/陳稚華
原載:信傳媒
 
 
  8月1日是「世界肺癌日」,據估計,全球每年約有170萬人死於肺癌,而據衛福部106年統計,肺癌死亡率更蟬聯10年第一名,平均56分鐘即有1名肺癌患者死亡。因為肺癌難以早期發現,在台灣有7成患者發現時已是晚期。

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基隆長庚血液腫瘤科醫師王正旭表示,「如何讓肺癌早日被診斷,更需要知道肺癌的特性是什麼,才有機會找到治療的契機、有效對付癌症!」國際肺癌治療已進入個人化精準醫療時代,台灣病理學會理事長賴瓊如指出,「罹患肺癌後,最重要的是進行病理型別檢測,以幫助擬定治療策略。」

目前非小細胞肺癌佔國內肺癌約9成患者,其餘為小細胞肺癌,而非小細胞肺癌又可分為腺癌、大細胞癌與鱗狀細胞癌,針對不同基因型態,已有許多治療武器可選擇。

研究:免疫療法讓晚期肺癌患者多活30個月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秘書長、高雄長庚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王金洲表示,這兩年來,免疫療法已成為精準醫療中的顯學,目前有研究顯示,針對腫瘤高度表現PD-L1(tumor proportion score(TPS)≥ 50%)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使用免疫療法,存活期超越化療一倍多、長達30個月,「這是對抗晚期肺癌多年來,首度有機會讓僅能採用化學治療的患者存活期超過30個月,可說是進入另外一個里程碑!」

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高尚志說明,晚期肺癌較不易透過開刀根除病灶,主要透過藥物治療來延長存活期,會搭配患者的病理型別選擇適合的藥物,例如有EGFR(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或是ALK(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基因突變,可選擇標靶治療,其他型別或未突變的病人則以化學治療為主。

高尚志進一步指出,雖近年來肺癌持續有新治療選擇,但多為針對有基因突變的患者,且癌細胞基因會隨者病程演進而產生變化,仍會面臨抗藥性問題,一旦出現抗藥性,就僅剩下化學治療可選;而僅能使用化學治療的患者,若化學治療失效,就會陷入無藥可醫的窘境,急需新的治療選擇來幫助患者對抗肺癌。

免疫療法v.s.傳統療法,治療效果上有何差異?


提到免疫療法跟傳統療法在治療效果上的差異,王金洲表示,標靶藥物的部分,有效期大約是11-13個月,但臨床上遇過有4-5年、甚至有8年都還在吃標靶藥物,且狀況良好的患者。

至於免疫療法,王金洲遇到印象較深刻的案例是一名64歲男性、多年老菸槍,因咳嗽一個月有咳血,就醫後發現左下肺有腫瘤,「腫瘤診斷後是鱗狀細胞肺癌第四期,他第一次做基因檢測是沒有突變的,第一階段先化療約4個月,結果效果不好,我們再給他做切片評估,第二次切片後就接受藥物,從2017年的三月治療到現在,上禮拜才在打第24個免疫療程,腫瘤從原來的4公分縮小到0.1公分!而且他在治療過程還出國旅遊、沒有明顯副作用。」

針對被稱為是肺癌治療孤兒的「鱗狀細胞肺癌」,過往治療選擇相當少,醫師一直缺乏有效的武器,然而研究發現,在第一線以免疫療法併用化學治療,可以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延長患者的壽命。王金洲也提醒民眾,第四期不代表末期,末期是指所有治療效果都無效,「我們講晚期,第四期都還是有機會治療成功。」

免疫療法納入健保的可能性?

目前在治療癌症上,免疫療法更能使癌細胞消失,已在台灣執行近3年、有一千位以上的患者使用過此療法,堪稱醫界一大突破。但一次療程就要價15萬,每個月醫藥費可能高達30萬元,讓許多癌症病患根本花不起。

未來免疫療法有可能納入健保嗎?

對此,王金洲表示,目前醫界也極力向政府呼籲放寬給付,「我們不是要政府買單,但希望政府能整合醫療、病人、甚至商業模式、醫療保險等來協助病人。」王正旭也補充說明,「免疫療法因為價錢昂貴,政府雖然有編列預算、想要納入為給付的對象,可是有些細節我們希望能趕快解決。」

政府編列的細節,包括像哪一類癌症治療效果最好?哪些免疫標記是透過病理科醫師判斷後,找到最適合治療的、可以達到高CP值的癌症?這些都是免疫療法未來是否能納入健保的關鍵。

台灣肺癌學會秘書長趙恒勝醫師也提醒民眾,因早期肺癌沒有症狀難以發現,到了晚期一旦浸潤、壓迫或擴散,治療更困難,存活期會大幅縮減短,「因此越早發現肺癌,治癒率就愈高!呼籲有家族病史、抽菸或長期接觸空氣汙染、油煙、化學物質或是曾有肺結核等其它慢性肺炎患者,應主動定期檢查,早發現早治療。」

王正旭也鼓勵癌症病患,「當前讓各型別肺癌患者都有適宜且有效精準的治療選擇,是提升晚期肺癌存活期的至要關鍵,晚期肺癌病人請不要放棄、積極治療!」

  為什麼「另類療法」可能增加癌症患者死亡風險?

 
  為什麼「另類療法」可能增加癌症患者死亡風險?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文:ALICE PARK/譯:許睿洋
原載: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
 
 
  當今的癌症患者有為數眾多的治療選擇,其中許多是經研究證實得以增加患者存活率、或避免疾病復發的標準療法。

但有越來越多人選擇以「另類醫學療法」(complementary medicine)──包含利用營養產品、草藥療法、以及所謂天然補給品等──作為他們治療癌症的方式。儘管這些方法不如傳統治療一般經過長期而良好的研究,但許多人仍相當依賴它們,因為他們相信這些療法能提升自己的存活率,或防止癌症再度發生。

然而,在一篇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腫瘤學》(JAMA Oncology)的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卻說實際情形可能跟患者們想像的有所不同。耶魯大學醫學院放射治療科住院總醫師史蓋勒.強森(Dr. Skyler Johnson)與他的同事,分析了「美國國家癌症資料庫」(National Cancer Database)中近1,300筆病患資料,這些病患罹患四種常見的癌症,分別為:乳癌、前列腺癌、肺癌與大腸直腸癌。其中,有1,032人僅使用傳統醫學療法,另外258人除接受一種傳統治療外,還輔以一種或一種以上的另類醫學療法(在資料庫中稱為「由非醫護人員執行之其他未經證實的癌症治療」)。強森醫師說,這些療法包括以維他命、礦物質或藥草補給品進行的靜脈、口腔與局部治療。

在為期9年的研究中,強森醫師發現,相較那些只選用傳統治療的病患,使用另類療法的患者族群,其平均死亡率是他們的兩倍。

採用另類療法的患者也較容易對手術、化療、放射治療與荷爾蒙療法感到抗拒。強森醫師說道,這種對癌症建議性傳統治療方法的規避,就是造成這些病患平均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何以見得呢?因為在接受另類療法的患者族群裡,那些同時接受所有傳統治療與另類療法的部分患者,他們的存活率就沒有這樣下降的變化。

強森醫師說,「有數據顯示,上述結果正在多數使用另類療法的癌症病患身上發生,因為他們相信採用該種療法能有效提升他們的存活率與治癒率。但他們必須明白,沒有任何證據指出另類療法有這些效果。」

他表示,當病患提出提及另類療法時,有些醫生會認為它們「無傷大雅」,因為它們能讓病人對癌症治療感到更舒服自在。然而,「依據我們的研究數據,另類療法確實產生了顯著的問題。」

他補充道,其他研究有證據指出,儘管另類療法多為「天然的」,也因而被認為是安全的,但它們含有的「生物活性成分」可能會和化療或其他癌症治療產生作用,使其效果減弱,或是毒性變得更強,進而對人體造成更嚴重的傷害。


強森醫師表示,「我們希望這則訊息能讓醫病雙方都停下腳步,至少想想這些另類療法其實可能導致有害人體的效果。」

  癌症的疼痛到底有哪幾種?如何使用止痛藥才能減輕癌痛?

 
  癌症的疼痛到底有哪幾種?如何使用止痛藥才能減輕癌痛?  
  HEHO Health & Hope/By 陳亦云
原載:HEHO Health & Hope
 
 
  癌症引發的疼痛有哪幾種?

面對癌症所帶來的疼痛,有很多癌友會形容自己所承受的疼痛要比生小孩還痛,以疼痛評估量表所區分最高的10分都不足以形容。而各種癌別依病程與嚴重性,都有可能發生疼痛的問題,其中以頭頸部癌症患者7成會有疼痛的困擾,而末期癌症的病患更有9成會遭受疼痛的襲擊。

因為癌症所引發的疼痛,分成3大類:

一、癌細胞壓迫、侵蝕或轉移引起的疼痛:

通常是屬於慢性疼痛,一般會持續長達6個月以上。當腫瘤侵襲胸腔、腹腔或神經,或是侵入骨膜或骨髓腔,使其壓力增加,甚至發生病理性骨折時,病患可能會出現骨轉移、骨腫瘤所產生的骨痛,肺癌侵入胸膜可導致胸痛。

腫瘤壓迫到神經組織造成極度不適,包括腦腫瘤可引起頭痛與腦神經痛,鼻咽癌頸部轉移可能壓迫臂神經叢或頸神經叢,引起肩、頸、臂疼痛。腹膜後腫瘤壓迫腰、腹神經,可能引起腰腹疼痛。而胃、腸或胰臟被腫瘤阻塞時,相關臟器可能出現劇烈絞痛。其表現的痛是刺痛、電擊痛、燒灼痛或神經疼痛。而癌細胞侵襲肝臟表層的膜或轉移到腹膜,也會出現劇痛。

二、癌症治療過程中引起的疼痛:

治療中引發的疼痛是癌症常見的併發症,通常是屬於急性疼痛,例如放射性神經炎、口腔炎、皮膚炎、放射性骨壞死,患者免疫力下降出現帶狀皰疹而產生疼痛,化療藥物滲漏出血管外引發組織壞死,化療引起的栓塞性靜脈炎,還有乳腺癌治中損傷腋淋巴系統,可能引發手臂腫脹疼痛。如果採用下腹部的放療,可能出現腸胃道不適或排尿疼痛。


三、癌症治療後引起的疼痛:

例如器官衰竭者的壓瘡,人體免疫力下降都可能引起局部感染而產生疼痛。此外,肺、乳腺、甲狀腺、攝護腺等癌症出現骨轉移時也會引發劇烈的腹痛。

有超過一半的癌症病患會發生突發性疼痛,其原因往往是因為該疼痛部位的腫瘤沒有控制好,持續變大的話,就愈有可能受到突發性疼痛的襲擊。

而有部份癌症患者在治療後,即使體內沒有癌細胞,卻仍會有疼痛的感受,可能的原因包括傷口孿縮纖維化,感覺神經受損,例如頭頸部癌症患者已切除病灶,但仍會感到程度不一的疼痛。

癌症止痛藥物的種類

而面對因為癌症病情而產生的各種疼痛狀況,醫療處方用的止痛藥物依治療疼痛程度區分成4類:

非鴉片類止痛藥:

這類藥物又為非麻醉性或非鴉片止痛,僅限於輕度疼痛,例如體感性疼痛、骨轉移疼痛,藥物主要包括乙醯胺酚,NSAIDs(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前者大量使用可能引起肝臟毒性,後者長期使用可能引起胃腸道和腎臟毒性。

弱效鴉片類止痛藥:

對輕度的癌症疼痛有緩解的效果,例如可待因(Codeine)、Tramadol等藥物。

強效鴉片類止痛藥:

屬於WHO癌症疼痛治療指引第三階段藥物,以口服藥劑型最常見,另有針劑、貼片等劑型,藥品主要包括嗎啡(Morphine)、Hydromorphone、Fentanyl、Oxycodone等。一般而言,鴉片類藥物具有高度安全性且成癮風險極低,但也有便秘、噁心嘔吐、暈眩與倦怠等副作用,但可透過搭配輔助藥劑或調整劑量來緩解或降低發生率。

輔助型藥品:

可視病患的病情與前述3種藥物合併使用,使癌症疼痛控制更具效果,例如抗憂鬱劑、抗痙攣劑、皮質類固醇、雙磷酸鹽、RANK Ligand抗體等藥物。

一般而言,癌症病患良好的疼痛控制是指疼痛時不超過疼痛量表的3分,一天之內疼痛不超過3次,醫療單位應依疼痛的種類與強度來做劑量的調整,太多次或太強烈的疼痛就代表未妥善控制。

病患必須按時服用止痛藥物,維持血液中穩定的藥物濃度,千萬不能因為不痛就自行停藥,如果出現發性的疼痛,就應該額外搭配速效型藥物來緩解疼痛。只要經過適當的用藥,90%癌症疼痛都可以獲得有效的控制。

  癌症研究:術前進補比術後有效

 
  癌症研究:術前進補比術後有效  
  人間福報/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
原載:人間福報
 
 
  多年來癌友習慣手術後才「進補」的習慣,可能要改變了。研究發現,手術前額外補充免疫營養的實驗組,與僅攝取一般營養的對照組相比,癌症患者術後發生感染併發症人數,足足降低了一倍。

據歐洲臨床營養與代謝學會(ESPEN) 去年最新公布的營養指南建議,魚油、精胺酸、核苷酸為構成癌症患者免疫調節的三效營養,癌友除均衡攝取高蛋白、高熱量為營養基礎之外,研究證實,手術前七天加強補充三效免疫營養,強化抗癌免疫力,可為癌症患者縮短住院天數、減少醫療處置、降低醫療費用。

台灣癌症基金會最新調查發現,逾七成癌友都認為「手術後」才需要開始補充營養;超過五成癌友等到出現食欲不振、體重減輕才開始加強營養補充。 雙和醫院外科部主任暨副院長黃銘德表示,食欲不振、體重下降的元凶,是因為癌細胞所造成的免疫失調,引起患者體內發炎反應,進而導致身體機能代謝異常;並非是癌症治療不可避免的副作用。

  研究:空服員有較高的機率罹患多種癌症

 
  研究:空服員有較高的機率罹患多種癌症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文:ALICE PARK/譯:吳舜文
原載:關鍵評論
 
 
  空服人員面臨許多已知的致癌風險,但目前少有研究仔細量化這些風險,研究人員稱空服員是一群未經充分研究的職業團體。

自2007年展開的哈佛空服員健康研究(The Harvard Flight Attendant Health Study, FAHS),填補了有關空服員健康風險的知識缺口。在最新一篇刊登於《環境衛生》(Environmental Health)的報告中,研究人員發現空服員的致癌率比一般人高出許多,其中包含乳腺癌及黑色素瘤。

哈佛空服員健康研究廣納超過5,300位空服員的調查回覆,通過線上、郵寄,以及在機場親自回覆調查。空服員的問題回答包含航班日程表,以及任何與癌症相關的診斷調查。該項研究由哈佛公共衛生學院(Harvard T. 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的研究人員伊琳娜.莫杜霍維奇(Irina Mordukhovich)所帶領,他們從正在進行的全國健康調查中,擷取非航空專業者的資料,與研究中空服員的回覆作對比。莫杜霍維奇發現,空服員的罹癌率比一般民眾要高出許多,其中包括乳腺癌、黑色素瘤、子宮腺癌、胃腸癌、甲狀腺癌,以及子宮頸癌等。同時,該研究首度揭露空服員患有非黑色素瘤的皮膚癌(如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機率較高。

莫杜霍維奇表示,在上述癌症中,乳腺癌、黑色素瘤,以及非黑色素瘤皮膚癌的患病率尤為突出。與非航空專業的人相比,空服員的乳腺癌患病率高出51%,黑色素瘤患病率高兩倍多,非黑色素瘤皮膚癌患病率高了四倍。

莫杜霍維奇說道,「空服員是長久以來未經充分研究的職業群體,所以目前對他們的健康狀況還有太多未知,但我們能確信的是,空服員和飛行員都有輻射暴露的問題,主要是因為他們常暴露在高海拔的宇宙輻射中,導致體內的輻射水平較高。」研究結果顯示,對於單次飛行的一般人來說,這樣的輻射暴露不會成為隱憂,但對工作需要長期飛行的人而言,輻射暴露的風險可能對健康有負面影響。

代表50,000名空服員的美國工會組織空服員協會(Association of Flight Attendants-CWA),其國際主席莎拉.尼爾森(Sara Nelson)在回應《時代》的書面中對該研究做出表示,「少有人對空服員工作有關的癌症風險有所關注,但哈佛大學的研究讓這些問題得以浮上檯面。研究中確認與飛行工作有關的癌症風險因子,包括電離輻射的暴露、時差問題、殺菌劑,還有機上其他化學物等。我們會運用研究結果來鼓勵航空公司、航空製造商,以及監管機構來預防輻射暴露,並改變飛行的工作條件以降低風險。」

來自外太空的宇宙輻射,僅有少量能到達地球,而高海拔地區較可能發生輻射暴露。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旗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已確認,在宇宙輻射中發現的電離輻射可能導致人類得癌症。

美國國家輻射防護及測量委員會(The National Council on Radiation Protection and Measurements)的報告指出,航空機組人員每年的輻射曝曬量,位居輻射工作者中最高位,但目前仍沒有任何法規或限制來規範美國空服員的輻射暴露接受量,而其他輻射工作者均有適當的職業安全法規,來防護並限制他們在輻射暴露下的風險。歐盟也有限制潛在危險暴露的相關法規,如管制空服員的航班日程表,以及懷孕中空服員的飛行時間。

空服員的睡眠時間常被中斷,因為他們得頻繁地跨越時區,而且無法維持正常睡眠週期的晝夜節律。其他研究亦表明,輪班工作和中斷的晝夜生理節奏,與乳腺癌及前列腺癌的患病高風險有所聯繫,這可能是因為DNA修復自身的能力降低,或是免疫系統與晝夜節律的機能有關。

莫杜霍維奇表示,研究結果需要更多對照組來確認風險,但該研究數據應該能提高空服員罹癌風險的隱憂(飛行員面臨的風險可能類似,但此次研究主要是針對空服人員)。美國空服員協會並沒有在本次研究公布後及時發表評論。

考慮到先前研究收集的數據,顯示空服員在許多方面都比一般大眾健康(舉例來說,他們較不可能吸菸或超重,且患有心臟疾病的機率也較低),本篇的發現尤其令人擔憂。

莫杜霍維奇說,「研究中看到的高致癌率肯定是個驚人事實。我們希望這項研究能突顯空服員及飛行員的輻射暴露問題並未被解決。目前已知飛行機組人員暴露在致癌物中,我們也期望這次研究能讓人們開始思考該如何做出防護措施。」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