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年開始,日本伊藤忠商事將不只鼓勵罹癌員工繼續留在公司,還會發放獎金讓這些員工去進行治療。
懷孕期間得乳癌的比率約占3%,機率雖不高,但孕婦對於是否「保胎」往往陷入天人交戰,一名37歲才懷上頭胎的陳姓婦人,懷孕6個月時診出乳癌,因擔心治療會殃及胎兒,苦惱萬分,後來經醫師慎重評估,決定先開刀切除病灶,產後再接受化療,結果順利保全孩子,也避免病情惡化。
全民健保藥物共同擬定會議通過首例免疫療法藥物納入給付案,適用對象為晚期黑色素瘤、第一線藥物無效者。根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每年符合給付的晚期黑色素瘤癌友約一百人,以一位六十公斤病人計算,可較目前省下約一六五萬元的療程費用。
〔記者吳亮儀/台北報導〕被許多癌友視為最後生機的免疫細胞治療,台灣過去未核准,許多癌症末期患者選擇飛往日本、美國接受治療。衛福部預計九月公告開放細胞治療技術,估計每年約有八萬名末期癌友受惠。
殺不死癌細胞就讓它們永久沉睡!澳洲的科學家歷經數年鑽研,終於開發出一種全新抗癌化合物,能透過直接抑制蛋白質讓一些癌細胞陷入永久休眠狀態,既能阻止癌症惡化,還不會像傳統化療一樣對人體帶來難忍副作用。
癌症研究:術前進補比術後有效 | ||
經濟日報/經濟日報 記者易起宇╱即時報導 原載:經濟日報 |
||
從明年開始,日本伊藤忠商事將不只鼓勵罹癌員工繼續留在公司,還會發放獎金讓這些員工去進行治療。 日經新聞報導,伊藤忠正準備採取這項異於一般日本企業的措施,在年終獎金的審查指標中加入癌症治療,好在目前日本緊俏的勞動市場中留住人才,尤其是中階以上的主管。 伊藤忠董事長暨執行長岡藤正廣說:「這是為了展現我們對於成為能與癌症共生的公司這個目標有多認真。」「目前為止,我們都將跑業務帶來的利潤設為每名員工的個人目標。但當人們罹患癌症,就必須先去治療它。我認為,生病的人去做治療卻得不到公司的賞識,是公司制度上的一種缺陷。」 伊藤忠將從下個會計年度(明年4月)開始將癌症治療加入獎金考核,每名員工的標準將依照個人狀況調整,有的可能是看是否有定期接受藥物治療,或是否有定期至醫院看診。這項指標將屬於鼓勵性質,只會替員工的考核分數加分,就算員工不做任何治療,也不會因此被扣分。 該公司至2020年度止的中期經營計畫將著重在員工的健康和福祉政策,40歲以上員工都將必須進行癌症檢驗,公司將負責支付所有癌症治療非健保給付範圍的費用。若員工不幸在職中去世,公司也將資助員工小孩到研究所為止的教育費用,包括私立大學研究所。 據東京都政府2014年研究,罹癌後選擇離職的勞工比率上升到21.3%,超過半數以上離職者是為了治療,其他也有表示是因為體力上難以負荷工作,或是害怕造成其他員工麻煩。 日本有半數人口被預料一生中會得到癌症。據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估計,去年日本新診斷出的罹癌人口達到歷來新高101萬人,其中約30%人口處於工作年齡。不過,隨著抗癌藥和醫療設備的進步,癌症治療所需的住院時間已大幅縮短。初次診斷後五年內的存活率正不斷提升,不少人在對抗疾病的同時也能工作。 |
懷孕時罹患乳癌 究竟要保母親?還是保胎兒? | ||
聯合報/記者王昭月╱即時報導 原載:聯合報 |
||
懷孕期間得乳癌的比率約占3%,機率雖不高,但孕婦對於是否「保胎」往往陷入天人交戰,一名37歲才懷上頭胎的陳姓婦人,懷孕6個月時診出乳癌,因擔心治療會殃及胎兒,苦惱萬分,後來經醫師慎重評估,決定先開刀切除病灶,產後再接受化療,結果順利保全孩子,也避免病情惡化。 義大癌治療醫院院長洪朝明表示,乳癌是單一性別中最常見的癌症, 國外婦女好發於55歲到65歲,國內婦女因人種基因不同,約提早個10年,且愈來愈年輕化。在醫學精進下,乳癌只要早期發現 ,早期治療,存活率都很高,癌症期別在第1、第2 期,5年存活率甚至可達9成。但其中有3%的婦女,可能在懷孕期間發現罹癌,身心備受煎熬。 陳姓婦人懷孕6個多月時,自我檢查乳房疑有腫塊,就醫後確診罹患乳癌。洪朝明表示,陳婦到37歲好不容易懷上頭胎,卻發現得到乳癌,陷入保胎與否的掙扎,評估後決定先開刀,生完小孩後再接受化療,控制良好。 「懷孕婦女接受乳癌治療,預後並不會比較糟」,洪朝明說,就醫療的立場,多半會建議先保母胎,母親好,孩子才會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但多數母親為恐傷及胎兒,仍很掙扎。其實曾有懷孕3個多月的林姓孕婦,經局部麻醉,就完成乳癌手術,也順利產子。 不過他說,婦女懷孕期間,因為乳房脹大,在乳癌的確診上會增加難度,通常會延遲3到7個月才被診斷出來,據文獻統計,這當中癌細胞轉移的機會,會多到2.5倍。因此建議孕婦,懷孕產檢時,順道增加 乳房超音波檢查,儘早排除掉罹患乳癌的風險。 |
癌友佳音!免疫療法首納健保 藥費大省上百萬 | ||
聯合報/聯合報 記者李樹人、陳婕翎/台北報導 原載:聯合報 |
||
全民健保藥物共同擬定會議通過首例免疫療法藥物納入給付案,適用對象為晚期黑色素瘤、第一線藥物無效者。根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每年符合給付的晚期黑色素瘤癌友約一百人,以一位六十公斤病人計算,可較目前省下約一六五萬元的療程費用。 近年來,免疫藥物療法為癌症治療領域投下震撼彈,對於部分患者來說,甚至可達到治癒目標,但免疫藥物療法要價不菲,嚴重衝擊健保財務,黑色素瘤免疫療法於二○一六年即申請健保給付,但現在才通過。 健保署藥品組長戴雪詠指出,若藥廠盡快與健保署簽訂價量協議,依行政流程,國內首例免疫療法給付案應可在年底前上路,造福更多晚期黑色素瘤癌友。 依照共擬會議結論,國內首例免疫藥物給付規定為,適用於腫瘤無法切除或轉移之第三期或第四期黑色素瘤病人,先前曾接受過至少一次全身性治療失敗或無法耐受其副作用,且身體狀況良好。長期以來,晚期黑色素瘤患者幾乎無藥可用,平均一年存活率僅百分之六,免疫療法有助提升患者存活率。 戴雪詠說,免疫療法受醫界矚目,病友期待,目前推估每年約有一百名晚期黑色素瘤、第一線藥物失敗的癌友能受惠。但她提醒,從臨床來看,並非每個病人都有不錯的療效,黑色素瘤免疫療法有效率約五分之一,希望癌友平常心面對。 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主任張文震表示,黑色素瘤免疫療法上市至今,各國臨床資料顯示,療效確實較傳統治療好,且副作用少,但患者應密切與醫師溝通並配合療程。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表示,這是許多癌友期待已久的事,如今邁出第一步,也希望納入給付後,相關單位協助用藥對象。 |
癌末新選擇 免疫細胞治療9月上路 | ||
自由時報/記者吳亮儀/台北報導 原載:自由時報 |
||
被許多癌友視為最後生機的免疫細胞治療,台灣過去未核准,許多癌症末期患者選擇飛往日本、美國接受治療。衛福部預計九月公告開放細胞治療技術,估計每年約有八萬名末期癌友受惠。 衛福部六月預告「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當中包括免疫細胞治療。衛福部醫事司長石崇良證實,上週五(十七日)衛福部法規會已確認法規,週一(廿日)將召開「再生醫學會諮議會」做最後確認,九月可公告上路。 將開放的細胞治療技術有許多項目,包括自體周邊血幹細胞移植、自體免疫細胞治療、自體間質幹細胞移植、自體軟骨細胞移植等,其中最受矚目的是癌症的免疫細胞療法。石崇良說明,目前開放以自體細胞取出為主,「取出自己的免疫細胞,再放回自己身體」,較能確保治療安全。 癌症免疫治療主要分為「免疫抑制劑治療(藥物)」和「免疫細胞治療」。台灣目前僅免疫藥物治療合法,免疫細胞治療方式若能通過,癌症患者將有更多選擇。 有效度仍需要認證 癌症免疫細胞治療適應症包括血液惡性腫瘤,如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等,以及各種末期的實質癌症病患如肺癌、胃癌等;據估計,每年約有八萬名第四期的癌症病患適用。另外,脊髓損傷、退化性關節炎患者也都能受惠細胞治療技術。 免疫療法專家、長庚醫院免疫腫瘤學卓越中心主任張文震表示,衛福部將開放的免疫細胞療法種類已有十數年歷史,只要做好抽出細胞培養的管控、避免被污染,治療的副作用就很少。 不過他也說,目前第四期癌症都有標準治療方式,免疫細胞療法仍屬研究階段,病患應聽從醫師指示,按部就班治療,若最後都無效,免疫細胞療法才不失為另一種治療方案。 台灣許多病友團體長期推動免疫細胞療法合法,希望讓癌症患者多一個治療選擇。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基隆長庚血液腫瘤科醫師王正旭提醒,免疫細胞療法的成熟度、有效度還需更多嚴謹認證,特別是安全度,有些需要在體外經過處理,須注意實驗室是否完備。 王正旭說,民眾對於免疫細胞療法的療效要多了解,一廂情願很容易造成落空,特別是這療法非常貴,「並非貴就有效」。 |
一種抗癌新藥直接讓癌細胞「長眠」,患者無須忍受化療副作用 | ||
科技新報/作者 Emma stein 原載:科技新報 |
||
殺不死癌細胞就讓它們永久沉睡!澳洲的科學家歷經數年鑽研,終於開發出一種全新抗癌化合物,能透過直接抑制蛋白質讓一些癌細胞陷入永久休眠狀態,既能阻止癌症惡化,還不會像傳統化療一樣對人體帶來難忍副作用。 癌症並非外來病菌侵入身體作威作福,而是原本正常的細胞失控變成壞孩子。隨著年齡增長,體內細胞會受損,正常來講,在它們喪失功能發生脫序行為前,細胞衰老(senescence)機制會阻止這些受損細胞繼續分裂,接著邁入細胞凋亡(Apoptosis)階段,最後鄰近的巨噬細胞、內皮細胞、上皮細胞等迅速出動掃除這些凋亡「垃圾」,一切井然有序,細胞死亡形式受到免疫系統極嚴密的調控。 但萬一衰老與凋亡機制異常,嚴重受損的細胞就會開始大量堆積,進而引發各種癌症及老化現象。 澳洲 3 家研究機構 Walter and Eliza Hall Institute、Monash Institute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Cancer Therapeutics CRC 的科學家歷經千辛萬苦,終於開發出一種全新抗癌化合物,能阻止特定癌細胞增殖,使它們陷入長眠,最終安靜的被免疫系統清除。 抗癌關鍵武器在於調控 KAT6A 和 KAT6B 兩種基因。已知這兩種基因平常負責細胞增殖工作,對胚胎發育很重要,它們確保一切都往正確方向發展。但同時,KAT6A 和 KAT6B 基因也在許多癌細胞中活躍表現,進而推動癌細胞增殖。 2012 年,研究人員首先發現對罹患淋巴瘤的小鼠移除 KAT6A 基因後,小鼠預估壽命延長了 4 倍,該團隊因此開始關注 KAT6A 基因和相關的 KAT6B 基因,研究它們是否有助於治療癌症。 但要篩選出能抑制這些基因的分子是項大工程,分析了 25 萬種不同的潛在分子後,研究人員才終於找出 2 種最有希望的分子:WM-8014、WM-1119,前者在患有肝癌的斑馬魚身上實驗,WM-1119 則在罹患淋巴瘤的小鼠身上測試,並確認能於動物試驗中重新誘導癌細胞進入衰老機制──不再分裂與擴散,即永久休眠,同時還不會造成 DNA 損傷或影響健康細胞。 目前針對癌症的治療方法如:化療、放射治療等,在殺死壞細胞的同時也會殃及附近大量健康細胞,帶來掉髮、疲勞、噁心、嘔吐等難忍副作用,而團隊開發的新化合物能有效治療受 KAT6A 和 KAT6B 基因驅動的癌症,卻不會為患者帶來其他副作用。 雖然研究人員也還不清楚休眠癌細胞最後的命運,但他們認為,隨著時間推移,休眠癌細胞將被免疫系統清除乾淨,團隊接下來將全力開發適合人體實驗的藥物。新研究發表在《自然》期刊。 |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