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亮儀/台北報導〕癌末病患福音!衛福部發布「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簡稱特管辦法,開放六項細胞治療技術,其中包括適用於癌末病患的免疫細胞療法。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後續待行政院發布公告,預計本週四上路。依特管辦法規定,醫療院所施作細胞治療的價格須事前審查。
「醫師,我有可能撐得到健保給付嗎?」健保署日前核准免疫療法給付黑色素癌,這讓晚期肺癌患者燃起一線生機,這幾天,許多肺癌癌友回診時,焦急地詢問,自己還可以活多久?有機會獲得給付嗎?會不會等不到給付開放的那一天?
「醫師,我只想用健保給付的人工水晶體」、「真的嗎!不考慮使用品質較好的水晶體,如果用一般的,很難把握術後視力恢復狀況」,在北部某家大型醫院眼科診間,經常上演著類似對話,醫師大力推薦自費醫材,有如超級營業員,想辦法說服患者,不想額外自費的病家,只好換一家醫院,甚至遠至中南部醫院接受白內障手術。
柳營奇美醫院開設「癌症哲學門診」,由腫瘤科醫師曹朝榮擔綱,門診特色是門診不收費、需事先預約。不提供醫療諮詢或第二專家諮詢,也沒有醫療處方簽。與每一位癌症病人一起打造「生活哲學處方簽」。透過對話來滋長面對難過、茫然、害怕時的勇氣和力量。
日前健保署核准首例免疫療法健保給付黑色素瘤,國內抗癌正式邁入免疫療法的時代,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顧問醫師蔡俊明說,「這是一個偉大的進步」,讓臨床醫師有更多更好的抗癌工具,但並非所有病人均有不錯的療效,不應有過多期待,以免延誤至其他治療。
不必越洋求醫 6細胞療法明上路/衛福部發布特管辦法 造福癌症、燒燙傷、脊損等病患 | ||
自由時報 原載:自由時報 |
||
〔記者吳亮儀/台北報導〕癌末病患福音!衛福部發布「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簡稱特管辦法,開放六項細胞治療技術,其中包括適用於癌末病患的免疫細胞療法。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後續待行政院發布公告,預計本週四上路。依特管辦法規定,醫療院所施作細胞治療的價格須事前審查。 六項技術包括癌症自體免疫細胞療法,用於血癌和各種實體癌症等,預計一年可嘉惠兩萬名癌末患者。目前癌症免疫治療主要分為「免疫抑制劑治療(藥物)」和「免疫細胞治療」,台灣目前僅免疫藥物治療合法,免疫細胞治療方式正式上路後,癌症患者將有多一些治療選擇。 衛福部鼓勵採用「成果導向」收費 在免疫細胞療法未開放前,許多癌末患者常遠赴國外治療,動輒幾百萬元所費不貲。陳時中表示,衛福部將鼓勵國內醫療機構採「成果導向」的收費方式,也就是成功的話多收點、失敗的話少收點,「總不能打個幾針就收幾百萬元」。 但免疫療法專家、長庚醫院免疫腫瘤學卓越中心主任張文震說,他對於衛福部提出的「成果導向」收費方式很不了解,「怎麼認定治療有無效果?」是病患覺得不痛、不喘,還是腫瘤縮小幾成?或是多活了幾年才叫成功? 張文震說,對於末期癌症要醫到好實在太為難,醫療上很難接受成果論,連醫學美容都沒有要做到好才付錢,更何況是末期癌症的治療,衛福部對於「成果導向」的認定,還要更清楚、明確才行。 年底提供計畫案供病人選擇 至於哪些醫院有能力做免疫細胞療法?衛福部司長石崇良說,目前台灣各醫學中心都曾提過細胞治療的人體試驗案,技術面「不是問題」,醫療院所可依法準備資料申請,衛福部會派員查核相關實驗室等設備,核准後才能施作,最快年底就會有計畫案通過供病人選擇。 此外,細胞療法若用於組織修補,可用針劑、敷料、噴霧,或細胞層片、3D組織列印等各種形式進行,針對有傷口的地方直接做修補。 石崇良說,之前八仙塵爆後,日本專家來台協助燙傷患者的治療,替無皮可取的大面積燒燙傷患取細胞回去培養、再回頭移植的技術,這次也開放該技術供大面積燒傷或皮膚創傷受損、困難傷口的治療使用。 |
能活到健保給付免疫療法那天嗎? 肺癌病友這麼問著 | ||
聯合報 記者李樹人╱即時報導 原載:奇摩新聞 |
||
「醫師,我有可能撐得到健保給付嗎?」健保署日前核准免疫療法給付黑色素癌,這讓晚期肺癌患者燃起一線生機,這幾天,許多肺癌癌友回診時,焦急地詢問,自己還可以活多久?有機會獲得給付嗎?會不會等不到給付開放的那一天? 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台北榮總胸腔部一般胸腔科主任陳育民表示,對於眾多晚期肺癌患者來說,免疫療法成了最後一線希望,但價格昂貴,這絕非一般家庭所能負擔。 「每一個晚期肺癌患者都應該有活下去的機會」陳育民說,每次看到病友焦急、期盼的眼神,就覺得相當不忍,因此,在使用免疫療法的給付標準上,他贊成「先用再說」,而不要以PD-L1作為唯一的用藥參考。 陳育民指出,越來越多臨床研究顯示,即使PD-L1表現量低,就不代表在用了免疫療法之後,就一定沒有療效,如果堅持先檢測PD-L1,恐將犧牲部分病人的用藥權益,因此失去活下去的機會。 此外,對於部分晚期肺癌患者來說,切片、採集檢體來檢測PD-L1,有其難處,陳育民說,為求檢驗結果精準,越新鮮的檢體越好,但基於身體健康因素,或受限於腫瘤生長位置,並不是每一個晚期惡化的癌友都能接受再一次切片。 對於生物標記檢測的必要性,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主任高尚志分析,目前共有四種檢驗方式,且每一種藥物切點都不一樣,在尚未擬定統一標準之前,不建議採用生物標記。 高尚志說,免疫療法藥費昂貴,一定要用在有用的病人身上,如何找到「對」的人,相當重要,而藥廠也應該負起部分風險,因此,「西瓜甜再付錢」的作法是可行的,由藥廠與醫師先找到「對」的人,試用三個月,如果有效,健保再給付。 至於免疫療法給付晚期肺癌的進度,高尚志說,上周已向署長李伯璋提出健保給付方向,目前正由健保署著手經算相關經費,針對各種可能的給付條件,精算所需的經費。 |
李樹人/醫師猛推自費是哪招? | ||
聯合新聞網/李樹人 原載:聯合新聞網 |
||
「醫師,我只想用健保給付的人工水晶體」、「真的嗎!不考慮使用品質較好的水晶體,如果用一般的,很難把握術後視力恢復狀況」,在北部某家大型醫院眼科診間,經常上演著類似對話,醫師大力推薦自費醫材,有如超級營業員,想辦法說服患者,不想額外自費的病家,只好換一家醫院,甚至遠至中南部醫院接受白內障手術。 在醫療資訊領域上,醫病之間處於極度不平等的狀態,醫師代表著「專業」二字,病家幾乎只能扮演聽從的角色,很少能夠進行有意義的溝通互動,在一般醫療上如此,在自費醫材、手術上,更是如此,很多病家都有過相同感受,自己就像是砧板上的魚肉,只能任人宰割。 自費醫療商機大 醫師變超級營業員 對於少部分醫師來說,「自費」二字有如臉部表情變化的總開關,如果患者、家屬點頭,表示願意自費,態度熱絡許多,一旦病人婉轉地表達,負擔不起,只想用健保醫材,醫師就顯得意興闌珊,甚至說出「不用好一點的,當然也沒關係,但我就很難把握術後的恢復狀況」。 有時醫師積極推銷自費,連一旁的護理人員也看不下去,一名資深護理師指出,院內某醫師非常能夠掌握人性弱點,在面對老年病患及家屬時,以老人家健康為訴求重點,讓子女覺得如果沒有花錢使用自費醫材,就是不孝,扣上「孝順」這頂大帽子,孩子經濟能力再差,也只能想辦法湊錢。 一家大型醫學醫院附近的社區藥局藥師批評說,「這家醫院就是死要錢」,不管什麼手術,都希望病人自費使用達文西機器手臂,連同耗材,動個手術,至少得多花一二十萬元,如果病患搖頭,態度就冷淡許多,前後改變相當明顯。 可勇敢說「不」 問清楚自費、健保差別 少部分醫院醫師積極推自費,讓病人及家屬很為難,個人私下問了醫界大老,他建議患者應該勇敢地向醫師說「不」,雖然這只是簡單一個字,但大部分患者家屬應該很難說出口,畢竟上了手術台後,醫師就是老大。 除此,該名大老建議,如果這個醫師愛錢,什麼都要自費,那就換一個醫師。這看似有理、可行,但醫界重視倫理及階級,講究輩份,應該沒有其他醫師敢接學長或是主任級醫師的病人。 醫病之間關係極度不對等,醫者為強,病人是弱,病家在面臨越來越多的自費醫療時,該如何應對?醫改會副執行長朱顯光建議,如果是車禍、心肌梗塞等緊急時刻,因為情況危急,且時間緊迫,當下就聽從醫師的建議,什麼東西需要自費,都沒關係,但記得事後一定要拿到完整的收據單張。 至於人工水晶體、人工膝關節等置換手術,因為沒有非做不可的必要性,建議病人向醫師多問一句「這健保有給付嗎?」、「健保與自費耗材之間有什麼差別?」不用急著做決定。 網路發達,病人及家屬只要在搜尋網站上輸入關鍵字,就能大致了解哪些醫材、手術屬於健保給付?哪些必須自費?自費耗材又可分為哪些等級?多看其他人的經歷,雖然不可盡信,但自己總有個底。 防醫療糾紛 同意書記得拍照存證 在手術之前,病家都會拿到一份自費同意書,目前並未統一格式及內容,都是由各醫院自行設計,病家很難從中了解到健保給付、自費耗材之間的差別,衛福部有必要擬定官版自費同意書,保障病患權益。 最重要的是,不少醫院的自費同意書只有一份,而非一式兩份,病人簽名之後,院方立即收回,病家無法留存,一旦發生醫療糾紛,在調閱全本病歷時,常少了自費同意書,建議簽名之後,用手機拍照存證。 國內健保預算一年約6600億元,健保署保守估計,自費醫療市場金額也差不多,且逐年增加,相當驚人,少部分醫療院所在健保總額制度下賺不到錢,要求醫師猛推自費,衛生單位應積極管理稽查,公布醫院自費相關訊息,別讓病患成為手術台上的待宰羔羊。 |
癌症非不治之症 「癌症哲學門診」在柳營奇美醫院 | ||
奇摩新聞 記者黃芳祿/台南報導 原載:奇摩新聞 |
||
柳營奇美醫院開設「癌症哲學門診」,由腫瘤科醫師曹朝榮擔綱,門診特色是門診不收費、需事先預約。不提供醫療諮詢或第二專家諮詢,也沒有醫療處方簽。與每一位癌症病人一起打造「生活哲學處方簽」。透過對話來滋長面對難過、茫然、害怕時的勇氣和力量。 癌症哲學門診是任教於日本順天堂大學醫學院的樋野興夫(Okio Hino)教授在2008年全球首創,此後日本各大醫院起而效尤,至今已有140處以上跟進成立癌症哲學門診或稱癌症哲學/醫療咖啡館。 受到樋野興夫教授的啟發,柳營奇美醫院於今年二月創全國的先效法開設「癌症哲學門診」,由該院創院院長也是血液腫瘤科醫師曹朝榮擔綱。 本身也是癌友的曹前院長說,他與癌細肥共存,認為只要用平常心過日子,日常生活作息正常,天天用好心情面對,癌症並不是不治之症。 他還說,「癌症哲學門診」看診過程,不提供醫療或第二專家諮詢,也沒有醫療處方簽,取而代之的是溫暖的茶水、親切的關懷、以及內心深處的引導,以「生活哲學處方」讓就診者重新看待問題、改變思維,藉著對話、人性接觸,為就診者灌注一絲心理能量,喚醒內心積極的一面,能自己產生力量面對困境走出人生低潮,進而在疾病與生活中重新找回秩序與平衡,也找回生活的希望與動力。 柳營奇美醫院癌症資源中心統計,在開診近半年的期間,已有27位癌症病人與家屬接受「癌症哲學門診」服務,最常提到的話題是:為什麼會是我?為什麼一診斷就那麼嚴重?對疾病治療也一直擔心會復發、會惡化,甚至對自己罹患癌症感到自卑、不如人,也對原本生活步調帶來衝擊,與家人關係、相處狀況的改變…等。 曹教授指出,癌症病人及其家屬原本的生活會因為癌症治療的過程發生重大改變,除了會對疾病、生命和死亡多所聯想外,同時也會面臨治療所引起生理及心理上的挑戰,病人和家屬有上述問題、憂慮都是相當合理且正常的反應,若病人能轉化心念從另一個角度看,生病罹癌的危機將是生命轉變的契機,讓我們重新思考、排序生命中重要人事物的順位,也會促使我們思考如何在有限的人生裡珍惜又充實地生活下去。 面對「癌症哲學門診」的就診者,曹教授會細細聆聽、給予回饋及讚許外,也盡力聚焦於協助解決疾病及治療所帶來的生活面問題,適時鼓勵寫下願望清單並討論如何逐步實踐,同時提醒就診者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好自己的任務。 曹朝榮教授提醒,「陪伴、關懷、傾聽」看似簡單,但對工作繁忙的醫療工作者卻難如登天,癌症治療是一個漫長又身心緊繃的過程,醫療人員若能在忙碌的臨床工作中放慢腳步,花一點點時間傾聽病人與家屬的擔憂、關懷他們的心情,將如同一股暖流緩緩注入病人及家屬的心裡,帶來面對疾病、面對生命的力量。詳情請洽柳營奇美醫院一樓癌症資源中心(62號窗口)電話:(06) 6226999轉77661 |
免疫療法 醫籲檢測確認用藥有效率 | ||
聯合晚報 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原載:聯合晚報 |
||
日前健保署核准首例免疫療法健保給付黑色素瘤,國內抗癌正式邁入免疫療法的時代,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顧問醫師蔡俊明說,「這是一個偉大的進步」,讓臨床醫師有更多更好的抗癌工具,但並非所有病人均有不錯的療效,不應有過多期待,以免延誤至其他治療。 蔡俊明指出,癌症治療已進入個人化精準醫療,如何幫癌友擬定最佳治療策略,是醫師的一大挑戰,對於任何治療的拿捏,都應有把握,因此,需要有更多的預測工具,作為研判效果的重要參考依據。 舉例來說,晚期腦轉移的肺癌患者,如果癌細胞的上皮細胞基因突變,可使用標靶藥物,反應率高達八成多,蔡俊明比喻,就像眼前有個鮮明的標靶,用藥命中靶心,就能獲得不錯療效。 相較之下,免疫療法作用機轉相對複雜,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就希望能夠精準地作用於免疫檢查點上,目前透過PD-L1生物標誌的檢測,可以得知用藥後的有效率。 蔡俊明表示,儘管PD-L1預測能力能有加強的空間,且許多臨床研究也發現,少數PD-L1表現量低者在使用免疫療法之後,仍有療效,但PD-L1表現量越高,確實治療效果就越好,這是不容忽略的事實。 台灣病理學會理事長賴瓊如也指出,談到療效,就必須講求科學證據,從病理觀點來看,應先擬定一個客觀的數據,做為健保給付標準。 醫界提議健保署以「西瓜甜再付錢」原則來給付免疫療法,先讓晚期肺癌患者使用三個月,如果有效,健保從第四個月起開始給付,對此,蔡俊明表示樂觀其成,因為PD-L1表現量低的癌友也應該有活下去的機會。 不過,蔡俊明強調,用藥前,先檢測PD-L1,仍有其必要性,若發現趨勢不妙,仍可選擇其他療法,以免延誤治療。在癌症治療上,最怕癌友對某種治療期待太高、過於樂觀,病人應該知道自己有多少希望,「在癌症治療上,最怕的就是病人太一廂情願」。 |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