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甲狀腺癌只能開刀?能不能用最新的免疫療法?

2019.06.21

阿桃最近被診斷出甲狀腺癌,他很著急的上網查詢各種治療辦法,結果發現有人提到最新的「免疫療法」,但是找不到太多的資訊,很疑惑到底免疫療法對甲狀腺癌有沒有用,在回診的時候忍不住就問了醫師,「我可以用免疫療法治療嗎?」

孩子嘔吐竟是長腦瘤 術後「顱窩症候群」還會造成失語、遲鈍

2019.06.21

5歲大的浩浩,幾個月前開始出現發燒嘔吐的症狀,爸媽帶他遍尋醫師,卻找不到原因,最後由於浩浩開始出現視力模糊、走路搖搖擺擺的問題,醫師警覺到問題可能出在腦袋,果然用影像檢查發現小腦有一個5公分大的腦瘤。但是原本活潑好動、愛講話的浩浩,在治療時卻罹患了緘默症,變得沈默又遲鈍,讓爸媽更加擔心了。

馬如龍因肺腺癌併發症病逝 這6類高風險群要當心6種症狀

2019.06.21

因為演出電影「海角七號」代表會主席一角而紅極一時的知名藝人馬如龍今(9)日因肺腺癌併發敗血症而病逝。肺腺癌是肺癌中「非小細胞癌」中的一種,是所有肺癌中最常見的一種,占了所有肺癌患者約45%。

這麼多癌症新療法 專家告訴你化療藥物還有沒有用

2019.06.21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眾多抗腫瘤新藥逐步登上中心舞台。繼手術、放療、化療之後,靶向治療以及免疫治療為無數腫瘤患者帶來了全新的希望。但是,這是否意味著放化療已經過時?

天熱發燒以為是中暑 一看竟是肺癌晚期

2019.06.10

在國人十大罹癌排行榜中,肺癌死亡率居冠,由於肺癌早期難發覺,因此民眾若有任何不適應盡速就醫檢查!

  • 第一頁
  • 上一頁
  •  / 110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甲狀腺癌只能開刀?能不能用最新的免疫療法?


 
  甲狀腺癌只能開刀?能不能用最新的免疫療法?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阿桃最近被診斷出甲狀腺癌,他很著急的上網查詢各種治療辦法,結果發現有人提到最新的「免疫療法」,但是找不到太多的資訊,很疑惑到底免疫療法對甲狀腺癌有沒有用,在回診的時候忍不住就問了醫師,「我可以用免疫療法治療嗎?」

 

甲狀腺癌的治療

甲狀腺癌是一種非常非常溫和的癌症,基本上8、9以上的患者都可以存活10年以上,只要早期發現,基本上預後非常好、而且可以過一般人的生活,不用有太多的限制。

林口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陳思達說,其實甲狀腺癌第一線的治療手段當然是開刀,除非是很少見的甲狀腺未分化癌、或是甲狀腺淋巴癌,通常這類患者也都會有甲狀腺腫大、橋本氏甲狀腺炎的病史,會有一個預兆。

而手術切除是最有效治療甲狀腺癌的方式,陳思達也說,除了上述所說的情況,基本上全部都可以用開刀切除,而在手術結束後,視甲狀腺癌的轉移、侵犯狀況,再加一個「放射碘治療」,將沒切乾淨的甲狀腺、還有癌細胞清除,治療結束後,為了避免身上的輻射線影響到別人,必須視給予的劑量決定隔離的天數。

 

免疫療法對甲狀腺癌有沒有用?

陳思達說,如果是對放射碘治療也沒有用的患者,現在的主要治療會用標靶,但標靶的效果其實不如手術跟放射碘治療這麼好,可以說是最後手段。當然也有患者接受標靶治療之後好起來,只是走到這一步,就要小心。

而現在討論非常熱烈的免疫療法,又可以分成使用免疫檢查點、跟使用自體免疫細胞的,而免疫檢查點的免疫療法,可以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啟動身體的免疫細胞,讓免疫細胞去殺死癌細胞。但目前沒有太多證據證實有效、也不是標準治療流程,陳思達說,的確在肺癌中,對於某些基因有突變的患者來說是非常有效的,只能說並不是每個癌症都能一招打天下。

至於使用免疫細胞的療法,陳思達說,這必須要先游離出患者的T細胞,讓T細胞認識癌細胞之後再植入患者的身體裡,但第一,目前法規還沒有開放甲狀腺癌的免疫T細胞培養,第二,對於甲狀腺癌的患者來說,他們的T細胞不夠強壯,即使做了實驗,效果可能也不會有想像中的好。

陳思達說,其實甲狀腺癌是緩慢的癌症,也很容易藉由檢查而發現、或是發現到外觀的變化,不如在前期就把甲狀腺的問題處理掉,不需要到後期再來考慮免疫療法的問題。如果有家族病史,可以建議及早去做頸部的超音波檢查,避免真的變成癌症。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
 


 

 

 


 




 

 

 

  孩子嘔吐竟是長腦瘤 術後「顱窩症候群」還會造成失語、遲鈍


 
  孩子嘔吐竟是長腦瘤 術後「顱窩症候群」還會造成失語、遲鈍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5歲大的浩浩,幾個月前開始出現發燒嘔吐的症狀,爸媽帶他遍尋醫師,卻找不到原因,最後由於浩浩開始出現視力模糊、走路搖搖擺擺的問題,醫師警覺到問題可能出在腦袋,果然用影像檢查發現小腦有一個5公分大的腦瘤。但是原本活潑好動、愛講話的浩浩,在治療時卻罹患了緘默症,變得沈默又遲鈍,讓爸媽更加擔心了。

大多數人認為癌症是屬於大人的疾病,不會發生在小朋友身上;然而,癌症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層,且兒童癌症高居台灣兒童第2常見的死亡原因。而兒童腦部腫瘤的發生率僅次於兒童白血病,占18歲以下兒童癌症的第2名,根據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的統計,每年約有120到140位兒童罹患腦瘤。

 

孩子得腦瘤 難在確診

腦瘤生長的初期其實沒有任何的症狀,即便症狀開始浮現出來,家長也不會直接聯想到是孩子的腦袋出了問題。

舉例來說,有的孩子像是浩浩,在疾病初期只有輕微的嘔吐,其他各方面都很正常,所以帶去給醫師看,多半會當作感冒或腸胃不適;有的只是起床後叫頭痛,不一會兒就好了,孩子不覺得什麼,家長也不見得在意,就算帶去求醫,醫師也許會判定孩子睡眠不足或不想上學而頭痛;孩子已經因為腦瘤引發了尿崩症,但是家人也許認為單純是因為他或她就是愛喝水而不以為意……。

但是,當孩子長時間出現頭痛(睡覺中痛到醒過來,或頭痛常在晨間發作)、經常嘔吐、複視等、半邊感覺異常、抽搐、步態不穩、吞嚥障礙、行動笨拙、夜尿等,就建議安排腦部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造影,檢測腦部狀況。

 

術後3成病人會出現「顱窩症候群」

腦瘤的治療最主要的是手術治療,如果手術能將腫瘤完全的切除乾淨,復發的機會就會小很多,尤其是良性腫瘤,完全切除之後就幾乎等同痊癒,不需要後續的治療。

但是,治療初期,浩浩變得不會說話、手腳動作遲鈍,爸媽相當的擔心浩浩是否從此長期臥床不講話了。臺中榮總兒童血液腫瘤科主任黃芳亮解釋,這是「後顱窩症候群」的表現。

「顱窩症候群可能發生於兒童後顱窩腫瘤,尤其是小腦腫瘤,」黃芳亮指出。後顱窩腫瘤的初步治療後,大約有8~31%病人會出現後顱窩症候群,黃芳亮解釋,這與腫瘤侵犯和黏附腦幹(生命中樞)、腫瘤鈣化且較硬、長於中線位置等因素有關。

顱窩症候群的神經症狀特徵,包含言語喪失或變少(緘默症)、視力障礙,情緒改變,吞嚥受損以及明顯的嚴重和精細運動缺陷。不過黃芳亮表示,顱窩症候群並不是永久性的傷害,只要經過物理、職能及語言復健後,大約1至3個月逐漸恢復,預後很好。

像是浩浩,經過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與不斷的復健運動,在復健治療師徐維憶的幫助下,他從臥床插呼吸器開始,重新學進食、學站、用比數字溝通、跟阿嬤開始説話。數月後他漸漸變回往日活潑好動的模樣,語言與肢體活動都恢復,還在病房還開心邊唱邊跳「小蘋果」。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
 


 

 

 


 




 

 

 

  馬如龍因肺腺癌併發症病逝 這6類高風險群要當心6種症狀


 
  馬如龍因肺腺癌併發症病逝 這6類高風險群要當心6種症狀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因為演出電影「海角七號」代表會主席一角而紅極一時的知名藝人馬如龍今(9)日因肺腺癌併發敗血症而病逝。肺腺癌是肺癌中「非小細胞癌」中的一種,是所有肺癌中最常見的一種,占了所有肺癌患者約45%。

肺癌目前是國人癌症死亡率的第一名,肺腺癌自然也是高死亡率的肺癌,造成死亡率偏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早期篩檢的難度太高;等到末期發現時,存活率只剩18%,許多患者抗癌約半年就會不治病逝。

 

肺腺癌的6大高風險族群

而罹患肺腺癌的病患有某些特點,例如女性肺癌患者有高達80%為肺腺癌,而非吸菸者罹患肺癌時則大部分屬於肺腺癌,不過有部份吸菸者也會罹患肺腺癌。而以下這6類肺腺癌的高風險群要特別注意。

一、廚房油煙:

追蹤台灣女性肺癌患者,在30年內增加了4倍,其中93%不抽菸,5成的人生活與工作環境沒二手菸,廚房油煙是一大元兇。國家衛生研究院調查也顯示,一天煮2餐,烹飪10年以上的人,得肺腺癌風險是一般人的1.78倍。

二、空氣污染:

國人不吸菸而罹患肺癌發生率是美國2倍,90%以上為癌症第一期,證明環境確實有一些致癌物質,而日漸嚴重的空氣汙染,尤其是PM2.5被認為是造成肺腺癌的頭號兇手。

三、二手菸:

國際癌症研究署曾歸納出各國研究結果,顯示從未吸菸者暴露於週遭家人或工作場所的二手菸環境下,罹患肺癌的風險會提高20%~40%。

四、暴露於高致癌工作環境:

例如暴露於如氡、石綿、二氯甲基醚、多環芳香烴、鉻、鎳及有機砷化合物等的致癌物環境中,尤其石棉與肺癌的發生存在明顯的相關性,需要特別提防。

五、有肺癌家族病史或曾罹患肺病者:

如果家中的直系親屬有兩位以上(含兩位)罹患肺癌者,得肺癌的機會為一般民眾5~7倍,這可能和遺傳基因的易感性及家族成員共同曝露在相同的致癌源有關。至於曾經罹患肺結核或其他肺部慢性疾病患者,因為肺組織受損或肺內分泌物過多,也會使罹患肺癌率提升。

六、吸菸者:

吸菸者雖然罹患肺癌的機率高,但屬於肺腺癌的比例卻並非最高。據臨床統計,高達80%的患者是吸菸者或曾經吸菸者。如果一天要抽一包菸長達20年罹患肺癌的機率約為不吸菸者10倍。

 

出現6種症狀要當心是肺腺癌所引發

而由於肺腺癌在早期很難發現,所以當自己發現身體出現以下6種症狀,就要提防是否可能是肺腺癌所引起,必須儘快就醫檢查。

1、咳嗽:

如果沒有感冒、發燒或有其他疾病,卻長期出現無法痊癒的咳嗽,並且有痰的話,可能要小心有可能是肺腺癌的警訊。

2、呼吸急促:

呼吸急促與不順暢,也是肺腺癌的一種症狀,因為肺積水,胸腔積液過多會使肺部受到壓迫,此外,腫瘤也可能會阻塞血管而導致呼吸困難或急促。

3、疲勞感:

疲勞感是包括肺腺癌在內所有肺癌患者的共同症狀,包括消耗費體力或精神壓力造成的疲勞,此外,癌症細胞消耗費體內養分也會造成疲勞感。

4、食慾不佳、體重減輕:

肺腺癌可能會使人的食慾降低,如果出現經常沒有食慾,或是開始吃飯後沒多久就飽了的狀況,並排除經前症候群或胃腸道疾病後,就有可能是肺腺癌導致,會進而造成體重快速減輕。

5、胸部或身體其他部位疼痛:

罹患肺腺癌時,患者會因為不停地咳嗽或是肺部腫瘤生長導致胸部有疼痛感
而由於身體抵抗力減弱,也會造成身體其他部位疼痛。

6、頻繁生病,尤其是肺部疾病:

許多肺腺癌患者也可能同時罹患相關的肺部疾病,例如肺炎及支氣管炎等。如果發現生病的頻率增加,很可能是因為免疫系統無法正常運作所致,當肺腺癌在肺部和支氣管深處發展時,肺部會變得更容易患病。

 

文/陳亦云 圖/何宜庭
 


 

 

 


 




 

 

 

  這麼多癌症新療法 專家告訴你化療藥物還有沒有用


 
  這麼多癌症新療法 專家告訴你化療藥物還有沒有用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眾多抗腫瘤新藥逐步登上中心舞台。繼手術、放療、化療之後,靶向治療以及免疫治療為無數腫瘤患者帶來了全新的希望。但是,這是否意味著放化療已經過時?

最早的化療出現在非洲

回顧化療的歷史,癌症的化學藥物治療1940年代始於淋巴癌的治療,世界最早的癌症中心在非洲的尚比亞,由Burkitt 醫師所創建,為了「多科際合作」治療一種特殊的頭頸淋巴癌而成立了世界最早的癌症中心,便於整合各種治療,包括手術、化療與放療等。

化療在1970 年後逐漸成為癌症治療的主角,直到2000 年後才慢慢減少其角色。目前全世界大藥廠,癌症藥物的「業績」只有肺癌的化療藥物「Alimta」佔前10名內,其他9名已全數為標靶用藥,但化療服務的病人量以及地位仍然沒有所謂的「過時」,反而更加導向化及奈米化了。

化療的目的是什麼?醫病應先達成共識

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吳佳哲便分析,化療可以分為4種類型。癌症的治療前,醫病溝通最重要的工作是要能先告知化學治療的目標是什麼,如果僅是姑息性的緩和化療,一線化療失敗後就不一定要拚二線以後,以免徒增病人痛苦。

1.輔助性化學治療:
病患在接受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後,因擔心可能有肉眼無法察覺之殘餘癌細胞,加以一定療程的化學治療以殺死殘餘的癌細胞。例如乳癌、頭頸癌、大腸直腸癌等。

2. 誘導性化學治療:
在執行主要治療前,先給予一定療程的化學治療讓腫瘤縮小,以利後續主要治療的執行順利。例如局部晚期的乳癌、頭頸癌在手術或放射線治療前所執行的化學治療。

3.緩和性化學治療:
主要是針對轉移性癌症病患,目的是使腫瘤縮小或延期生長時間,使得癌症先關症狀可以緩解,延長病患存活時間。多數的癌症即是如此,如轉移性乳癌、肺癌、胃癌、大腸直腸癌等等。

4.同時進行放射線及化學治療:
是利用化學治療來加強癌細胞對於放射線治療的敏感度,進而增強局部治療效果。例如鼻咽癌、頭頸癌、食道癌等等。

不同癌症種類 化療效益不相同

無疑地,化療在某些癌病為治癒性的療法,如淋巴癌、血癌、精母細胞癌、絨毛膜癌,大部分的小兒癌及小部分的肺小細胞癌等。有效的化療能迅速的緩解症狀,延長壽命。搭配手術或放射,化療在聯合療法中也是扮演協同作戰治癒性的角色之一。

但大部分的第四期腫瘤,化療的效果或許不持久,大概半年之內會失效,之後化療的角色就是「姑息、緩和性」的了,目的是解除症狀,以爭取一些時間。如果一線化療失敗,二線或三線之後的化療通常比起完全不治療組也最多不過能增加3 個月的壽命而已。所以能否一定要在末期拚化療到第二、三線,要看什麼癌來決定,像乳癌、肺癌、大腸癌等,若再加上標靶一起治,值得拚到三線,甚至四線以上。

但化療效果普通的癌,如胰臟癌、肝癌、食道癌……等,二線還可以,三線以後就最好另尋他法了。主要的原因是化療的副作用相對太大,三、四成病人有噁心嘔吐、反胃、疲倦及白血球降低等副作用,對於年紀大、營養差,同時做放療以及易感染等患者,治療時要特別小心。

化療是當前醫師最能掌握的醫療方式

新光醫院腫瘤科醫師季匡華說,化療藥物副作用雖大,但並未過時,只要針對不同病情適度減量使用或搭配其他療法,不僅副作用受控制,且原本正作用依然強大。懂得減量遠比使用「升白球素(G-CSF)」更重要得多。

化療引起的感染發燒約在10~20% 之間,敗血症致死率高,是大家最害怕化療的地方。其他的副作用則可以有各種藥物幫忙,不至於有生命危險。「整體而言,化療副作用是有經驗的醫師最能夠掌控的,」季匡華指出。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


 


 

 

 


 




 

 

 

  天熱發燒以為是中暑 一看竟是肺癌晚期

 
  天熱發燒以為是中暑 一看竟是肺癌晚期  
  編輯 方佳琳 報導 2019/05/26
原載:TVBS NEWS
 
 
  在國人十大罹癌排行榜中,肺癌死亡率居冠,由於肺癌早期難發覺,因此民眾若有任何不適應盡速就醫檢查!一名56歲婦人表示,2年前以為是天熱中暑,一度發燒到39.5度,掛急診後被診斷為肺炎,但她覺得不對勁,因此主動要求院方做進一步檢查,沒想到檢查結果出爐後,發現婦人右側肺部長了一顆約6.5公分的腫瘤,切片後確定是第三期的非小細胞肺癌。

據聯合新聞網報導,台北慈濟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黃俊耀分享這起案例,由於這名婦人天生體質弱,經常反覆性感冒,2年前的暑假參加戶外活動,覺得不舒服,返家休息後竟高燒39.5度,就醫檢查後,意外發現已是肺癌第三期,婦人與家人討論後決定以化療的方式控制病情。

雖然婦人積極治療,沒想到今年3月又復發,且癌細胞移轉至左肺,再次手術切除病灶後,改用免疫治療組合,化療、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以及免疫療法三管齊下,目前控制狀況穩定,幾乎沒有副作用。

醫師黃俊耀表示,肺癌已連續多年蟬聯國人罹癌之冠,其中以「非小細胞」肺癌佔國內肺癌人口9成,每年近萬人喪命,且多數患者都等到出現不適症狀才來就醫,但這時癌細胞大多已轉移,因此許多晚期肺癌患者5年存活率較低,不過這幾年台灣醫療進步,存活率約20-25%,高於世界平均15%。

黃俊耀指出,晚期肺癌患者在歷經手術、化療、放射、標靶後都失敗,會將希望寄託於免疫治療法,因此醫師也呼籲晚期患者千萬不要放棄希望,與醫師溝通出適合的治療方式,也讓不少癌症患者出現新曙光,延續生命。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