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福利部於今年2月重新公告藥食兩用的中藥材清單,將過去215項的藥食兩用中藥材,剔除蔬果、五穀、魚蚌蝦蟹類、禽獸類等項目,目前僅剩37項,接下來預計檢討「可供食品使用原料彙整一覽表」內的110項中藥材,以符合台灣人民的使用需求。
卵巢癌是復發率相當高的癌症,70%的病人會在三年內腫瘤再發,而且一旦再發大概就無法治癒,五年生存率僅為19%。但根據一項美國某藥廠三期臨床試驗研究顯示,卵巢癌患者若有BRCA1或BRCA2基因突變的患者,使用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抑製劑,可讓存活率大幅的改善。
根據衛福部統計處公布的國人主要死因統計,肺癌從2007年每十萬人口34.9人,攀升至2017年每十萬人口39.2人,死亡率逐年增加。而且,每年新增超過1萬3千人的肺癌患者中,有3/4確診時已屬於第三、四期,沒辦法像早期患者透過手術等方式達到根治。
51歲的楊先生曾經是個運動健將,平時最喜歡潛水。但4年半前卻發現自己骨頭疼痛難耐寸步難行,抽血檢查才發現是已經骨轉移的肺腺癌。沮喪的他以為自己一輩子只能輪椅代步了,沒想到靠著接受口服標靶接力治療,他現在已經成功抗癌4年,甚至培養了新的興趣吹長笛。
癌症的高死亡率讓不少人談「癌」色變,深怕自己與這種殺手級疾病扯上關係。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的研究指出,飲食習慣為引發癌症的主因,比率高達35%,而另有臨床調查顯示有11%的癌症與吸菸有關,另有5%的癌症則與遺傳有關。而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國際抗癌聯盟(UICC)的數據顯示,癌症病例中有20%竟然與病毒或細菌有關。
癌症患者中藥調理該如何選擇? | ||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
||
衛生福利部於今年2月重新公告藥食兩用的中藥材清單,將過去215項的藥食兩用中藥材,剔除蔬果、五穀、魚蚌蝦蟹類、禽獸類等項目,目前僅剩37項,接下來預計檢討「可供食品使用原料彙整一覽表」內的110項中藥材,以符合台灣人民的使用需求。 中國自古以來便有「藥食同源」的思想,其理論最早可追溯到中醫典籍《黃帝內經》。事實上,在遠古時代食與藥是不分家的,直到近代文明與工業的發展,食物與藥品的製造技術與要求也不盡相同,因此逐漸區分出來。 關於食療與藥療,在中醫典籍《黃帝內經》中 已經有相當清楚的論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 其文意旨醫師在治療疾病、調整體質偏性時, 剛開始會使用藥性較猛烈的藥物,先減緩疾病的嚴重程度或是阻止病程的進展,但這些藥物容易傷害身體本質,因此不可長期使用,此時應該轉而使用藥性較平和的藥物,持續進行調整,當疾病已經減緩到十去其九,才使用具有性味的食物 進行調養,將疾病完全去除。 如同現代藥物的製造與研發,藥品相較食品或健康食品,需要較嚴格地具備安全性與有效性, 所以在明顯罹病狀態時,使用藥物治療是必須的,直到疾病已經減緩或是停止進展時,食療才能發揮其特色。 癌友勿把食療當藥療 對於癌症患者而言,罹癌後的手術治療、化學治療或是放射線治療,都是對於人體具有極大侵害性的治療方法,許多癌友因為擔心治療的副作用,可能聽信謠傳,找所謂的「中醫」(其實多數是密醫),花了大錢買保健食品,或是被建議長期吃某種食物以根治疾病,反而忽略了確實可以減緩病程的正規療法,往往等到疾病惡化到更嚴重的程度,才遲遲來就診,此時即使是再高明的醫師也回天乏術。 有鑑於民眾對於藥食兩用中藥材、食療與藥療 的差異不甚瞭解,中華民國中醫師全國聯合會授權台灣中醫藥品質醫學會於今年4月29日辦理「藥食兩用中藥材管理暨用藥安全學術研討會」,邀請消基會、主婦聯盟代表與專家學者對談,從不 同立場關注這個的議題。以使用健康食品或中藥食療為例,若從消費者的觀點出發,會期盼使用健康食品或是中藥食療能夠發揮治療疾病的功效;但專家學者卻認為:事實上,這樣的期盼往往無法達到,因為食療與藥療在疾病治療的角色 與重要性完全不同,因此也希望政府未來能夠在這方面更加嚴格把關。中西醫整合治療該如何選擇? 中西醫共治癌症已逐漸成為趨勢,現在已有明確的證據顯示,中醫輔助癌症治療可以改善癌症患者接受治療後的副作用,以支持患者完成治療;也有部分證據表示,某些特定癌症加入中醫整合治療能夠改善患者預後;不過,目前仍沒有發現可以使用單一某種中藥或草藥能夠完全治癒腫瘤。因此,建議癌友們避免輕信來路不明的偏方或是草藥,以免花了大錢,不但沒有產生明顯療效,反而延遲了最佳治療時機。 對於有意願進行中西醫整合治療的癌友們,全民健保已經規劃了幾項癌症患者中醫協同治療的專案:如「腫瘤患者西醫住院中醫輔助醫療專案」、「乳癌、肝癌、大腸癌及肺癌中醫門診加強照護計畫」及「癌症患者中醫門診延長照護計 畫」。目前這些專案只有在合格醫療院所服務的中醫師,經過特定的相關教育訓練與考核才能夠申請,因此民眾可以放心地在這些醫療院所諮詢與就診。 除此之外,為強化中藥材的品質管控,避免民眾服用到來路不明、摻假或低品質的中藥,台灣中醫藥品質醫學會多年來在中藥界進行推廣與耕耘,近年已經有數家GMP藥廠商推出「優質中藥材」,從藥材的栽種源頭、進口輸送與儲存、藥 物炮制、產品符合國家污穢物質法規檢驗與完整的包裝標示等細節進行高規格管控,以確保民眾 使用到安全且高品質的中藥材。目前台灣也有許多醫療院所開始常規使用這些具有履歷保證的中藥材,民眾也可選擇有使用這類中藥材的醫療院所就診。 < /p> 中醫與西醫的癌症整合治療並不局限於手術、 放射線與化學治療前後的輔助治療,中醫更重視全人全方位的醫療,從生活習慣、飲食起居、情緒壓力等可能的病因進行管控,並針對患者的體質進行個別化的調整,以期達到更好的治療效 果。若癌友有相關需求,可針對以上方針,選擇信任的醫療院所與醫師進行諮詢。
作者/鄭為仁 台灣中醫藥品質醫學會秘書長
|
為什麼卵巢癌患者該進行基因檢測?用對藥讓存活率大增 | ||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
||
卵巢癌是復發率相當高的癌症,70%的病人會在三年內腫瘤再發,而且一旦再發大概就無法治癒,五年生存率僅為19%。但根據一項美國某藥廠三期臨床試驗研究顯示,卵巢癌患者若有BRCA1或BRCA2基因突變的患者,使用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抑製劑,可讓存活率大幅的改善。
BRCA突變通常發生在兩個基因,BRCA1或BRCA2其中之一,這兩個都是腫瘤抑制因子。BRCA1首次被發現是在1990年,位於染色體17上,而在1994年,BRCA2在13號染色體上被發現。這兩種蛋白質都參與了非常重要的DNA修復過程。當這兩個基因中的任何一個發生突變時,修復過程就會受到影響,受損的DNA也無法正常修復。 BRCA基因壞掉之後反而成為癌細胞幫兇 因此,研究人員已經確定BRCA突變為陽性時,即表示卵巢癌與乳腺癌的風險會增加,根據統計,卵巢癌患者有BRCA基因突變者約佔全體的15%。 BRCA1基因的突變也與子宮頸癌、子宮癌和結腸癌的風險增加有關; BRCA2基因的突變,則意味著胃癌、膽囊癌、膽管癌以及黑素瘤的風險增加。 這些突變是遺傳性的,代表BRCA基因存在突變,會增加家族成員中罹患癌症的風險升高。但是,基因檢測BRCA是否突變,不僅讓患者的家人保持警戒,更重要的是,BRCA突變的卵巢癌患者已有可用的新療法,並且效果相當顯著。基因檢測BRCA突變為陽性 已有對應藥物可治療 多年的研究表明,當BRCA1或BRCA2突變的卵巢癌患者接受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抑製劑治療時,表現出無疾病進展存活期(PFS)的大幅改善,比安慰劑對照組長約3年。PARP抑制劑的功能為修復癌細胞DNA中的斷裂鏈結,透過阻斷這些PARP蛋白,使癌細胞中死亡。 也因此,越來越多醫療研究機構建議患有卵巢癌的女性,在診斷後,無論是否復發、年齡高低、以及是否有家族史,都應進行基因檢測,這不但攸關家族成員對於癌症的警覺性,更重要的是找到適合使用的藥物,才有機會獲得最佳的治療 參考資料 SOLO-1 Phase III trial demonstrates Lynparza maintenance therapy cut risk of disease progression or death by 70% in patients with newly-diagnosed, advanced BRCA-mutated ovarian cancer 圖、文/李佩諠
|
最難治的小細胞肺癌 戒菸就可以避免90%風險 | ||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
||
根據衛福部統計處公布的國人主要死因統計,肺癌從2007年每十萬人口34.9人,攀升至2017年每十萬人口39.2人,死亡率逐年增加。而且,每年新增超過1萬3千人的肺癌患者中,有3/4確診時已屬於第三、四期,沒辦法像早期患者透過手術等方式達到根治。 肺癌分成兩大類型,小細胞肺癌及非小細胞肺癌。大約有10-15%的肺癌屬於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又稱為燕麥細胞癌和小細胞非分化癌。90%的小細胞肺癌患者是長期吸煙者,也就是說這種癌症幾乎都是吸煙導致的,從未吸煙者很少會罹患小細胞肺癌。 這種最「惡名昭彰」的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的區別在於它具有快速分裂、增殖和早期擴散的特性,而且很快就由淋巴或血液循環系統,蔓延至身體其它組織或器官。 小細胞肺癌初期的典型表現,是肺門腫塊合併縱膈淋巴結腫大,導致咳嗽、氣促、體重下降與衰弱,有時會造成阻塞性肺炎。偶而也會以周邊結節表現,但沒有合併縱膈淋巴結腫大的孤立性肺結節並不常見。由於小細胞肺癌的預後不佳,長期吸煙者如果有相關症狀應該更加留意。
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資料指出,病人被診斷出時,有2/3以上都已發生轉移遠處器官,無法透過手術根除,屬於「擴散期」,也就是癌症第三、四期;其它1/3的患者病灶侷限於胸腔,屬於「局限期」。 不過,由於小細胞肺癌轉移速度快,基本上無論是擴散期還是局限期的患者,都會採取全身放療及化療,藉此避免有癌細胞成為漏網之魚。整體而言,小細胞肺癌對於化療和放療具有高度敏感性,但是總體預後比非小細胞肺癌病患差。 如果小細胞肺癌在非常早期發現且侷限在肺部,5年相對存活率約為20%,但很少病人會歸在此類;如果癌症小規模擴散到鄰近淋巴結,但仍在侷限期,則 5年相對存活率約為10-15%,約1/3的小細胞肺癌歸在此類;而擴散期待患者,5年相對存活率約為2%。 擴散期小細胞肺癌患者治療陷入瓶頸
基隆長庚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郭惟格表示,許多擴散期的患者會詢問,除了放療和化療,還可以再做什麼治療?而這過去的10年間,全球的科學家及醫師進行了無數的臨床實驗,卻沒有太顯著的進展。 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分析,近年冉冉升起的治療新星「免疫治療」的出現,改變了沒有新療法的窘境。「鞏固性免疫治療的出現,有機會翻轉肺癌患者的命運,」陳育民指出,同步放化療後接受免疫療法作為「鞏固性治療」,有助於患者挑戰根治肺癌。 目前而言,對無法開刀的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病患,如果在同步放化療後,再給予鞏固性免疫治療,可望透過活化免疫系統,讓體內殘餘的癌細胞被免疫系統辨識打擊,增加第三期肺癌患者挑戰根治疾病的機會。免疫療法讓癌友多了一線生機 陳育民提及,根據去年9月世界肺癌年會公布臨床試驗結果,銜接在放化療後的鞏固性免疫治療,可降低第三期肺癌患者近5成的腫瘤復發風險,且死亡率相較於未接受鞏固性免疫治療患者減少3成。 雖然約超過2成患者可能出現咳嗽、上呼吸道感染或皮疹,少數較嚴重的人,才可能有放射性肺炎或肺炎的不良反應,但對於患者來說,免疫治療的出現,著實增加挑戰根治第三期肺癌的機會。 目前,根據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治療準則,免疫療法已經被列入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病患的鞏固療法,不過這項療法在台灣仍是自費項目。陳育民指出,一個月要接受2次治療,每月費用約10-12萬元,療程需達1年。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
|
半數肺腺癌患者不適合免疫療法 標靶接力治療延長存活期近4年 | ||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
||
51歲的楊先生曾經是個運動健將,平時最喜歡潛水。但4年半前卻發現自己骨頭疼痛難耐寸步難行,抽血檢查才發現是已經骨轉移的肺腺癌。沮喪的他以為自己一輩子只能輪椅代步了,沒想到靠著接受口服標靶接力治療,他現在已經成功抗癌4年,甚至培養了新的興趣吹長笛。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從民國100年後,肺癌已經是台灣癌症死亡風險最高的癌症。肺癌分成非小細胞肺癌以及小細胞肺癌,其中85%的病友是非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又以肺腺癌最常見,更容易發生在不抽煙的女性。由於6成病友發現時已經是晚期,5年存活率不到1成。
賴基銘表示,根據台灣的研究顯示,具有EGFR基因突變的病人接受口服標靶接力治療後,腫瘤縮小比例甚至可超過八成(83%),也就是每10位病友就有8位有效。 「癌症並不是一定要選擇最新的藥或是治療方式,應該綜合評估各個藥物的治療成效、健保給付條件等,讓自己有最佳的治療組合來對抗肺癌,」賴基銘提到。 標靶接力治療延長存活期
高雄長庚醫院肺癌團隊召集人醫師王金洲表表示:「標靶藥物就是透過跟腫瘤細胞上的受體接合,達到抑制腫瘤的目的。」但是目前也有發現,EGFR基因突變的病人在第一線口服標靶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後,會有抗藥性,其中6成會出現T790M突變,這時候就需要其他口服標靶藥物治療。 台灣目前第一線有3種口服標靶藥物有健保給付,如果發生T790M突變,病友也可以自費使用相對應的標靶藥物治療,但是王金洲指出,第一線的標靶藥物選擇會影響整體的治療成效。 「根據最新的研究發現,如果在第一線藥物就先選擇不可逆口服標靶藥物(有健保給付),當出現抗藥性後,在接續使用針對T790M突變的第三代標靶藥物,亞洲病患治療的成果非常好,存活時間可以延長高達46.7個月。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
|
20%的癌症是由病毒與細菌引發的,這5種特別「癌」重 | ||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
||
癌症的高死亡率讓不少人談「癌」色變,深怕自己與這種殺手級疾病扯上關係。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的研究指出,飲食習慣為引發癌症的主因,比率高達35%,而另有臨床調查顯示有11%的癌症與吸菸有關,另有5%的癌症則與遺傳有關。而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國際抗癌聯盟(UICC)的數據顯示,癌症病例中有20%竟然與病毒或細菌有關。 當心5種病毒與細菌可能引發癌症 人類在日常生活中一定會接觸到各種細菌,也難免會受到病毒侵襲,這些病毒或細,不但可能造成包括流行性感冒在內的各種傳染性疾病,甚至有可能會引發讓人懼怕的癌症,以下就要請大家特別留意可能會引發癌症的5種細菌與病毒。 一、B型與C型肝炎病毒: B型肝炎帶原的肝癌細胞中可以發現有約80%的HBV DNA嵌入肝癌細胞的DNA中。此外,許多B型肝炎病毒在肝癌細胞中造成基因重組,導致癌細胞基因活化或造成抑制癌基因(P53)移位失去活性,而造成癌細胞生長失去控制。這些都顯示B型肝炎病毒的感染與肝癌有密切的關係。 根據臨床調查顯示,台灣B型肝炎病毒帶原者約佔15-20%,而肝癌患者的帶原率也高達80%。B型肝炎帶原者罹患肝癌的危險機會是非帶原者的98倍。而B型肝炎併有肝硬化者罹患肝癌的機會則是比正常人多出1000倍。 至於C型肝炎造成肝癌的機轉與B型肝炎不同,它不會嵌入人類染色體中,而可能是經由病毒本身的致癌性或引起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所造成。病毒感染後,據估計70%患者發生慢性肝炎,20年後約有20%病人發生肝硬化。目前初步觀察估計,約9.6%至33.5%的C型肝炎肝硬化者,會在20年內會發生肝癌。 如何預防? B肝會透過血液與性交傳播,目前還是以施打B肝疫苗為最好的防治方式,至於C肝則是經由體液傳播,所以不要與他人共用衛生用品,像是刮鬍刀、牙刷、毛巾、指甲剪。 二、人類乳突病毒:
人類乳突瘤病毒(HPV)是一種非常微小的DNA病毒,它專門感染人類表皮及黏膜組織,目前尚無法以一般微生物檢驗方法培養及分離。目前臨床研究已發現,幾乎所有的女性子宮頸癌都有人類乳突病毒的存在,而在上百種HPV病毒中,可能引起子宮頸癌的有13種高危型和5種中危型,HPV病毒已被判定為子宮頸癌的元兇。 相關數據顯示,高達75%左右的女性在其一生中都感染過HPV,而超過80%的HPV病毒感染能依靠人體的免疫系統被清除自行痊癒,但那些無法清除的較高危病毒則可能造成持續感染,增加子宮頸癌的發病風險,HPV病毒靠其他的致癌因子例如多重感染、荷爾蒙、抽煙、免疫抑制等的共同作用,就能完全癌化細胞。 如何預防? HPV病毒主要是由性接觸傳染,建議可以接種HPV疫苗預防,現在市面上音要有二價、四價、九價這3種類型的HPV疫苗,其中九價疫苗能預防90%的宮頸癌。此外,建議定期進行子宮抹片篩查。 三、EB皰疹病毒:
EB病毒是人類皰疹病毒的一種,是非常常見的病毒之一,9成的人終生曾經感染過,但8成的人會產生抗體,但跟其他的皰疹病毒一樣,感染過之後病毒會終身潛伏在B淋巴細胞中,形成帶原體質,當人體免疫功能低下時,潛伏的EB病毒就會被活化,造成感染,在與其他因素協同下,最終可能引發鼻咽癌或其他疾病。 而除了鼻咽癌以外,近年來已有研究證明包括淋巴癌、胃癌、肺癌、乳腺癌和子宮頸癌也與EB病毒存在著關聯性。 如何預防? EB病毒主要透過唾液傳播,因此預防的關鍵要注意口腔衛生,包括聚餐時使用公筷母匙。 四、幽門螺旋桿菌:
國際癌症研究組織(IARC)在1994年判定幽門螺旋桿菌為第一級的致癌物質,幽門螺旋桿菌在感染胃部後,首先會造成胃炎,若其感染持續存在,則可能導致慢性胃炎,進而引起胃表層細胞的破壞,並加速其增生來取代被破壞的表層細胞,長期下來,胃腺體會逐漸消失或者被小腸型的上皮細胞所取代,而導致萎縮性胃炎及小腸化生的發生。而萎縮性胃炎及小腸化生,均被認為是胃腺癌之前驅病灶,可能進而發展成胃腺癌。 如何預防? 幽門螺桿菌可透過唾液傳播,所以在聚餐或與家人共餐時,要防止病從口入。 注意餐具的衛生,清洗乾淨、定期消毒。 五、黃麴毒素:
黃麴毒素是一種黴菌毒素,被國際癌症研究組織(IARC)列為第1級致癌物,如果經由人體攝食,流行病學及動物實驗均已證實,黃麴毒素會增肝癌的發生率,尤其是慢性肝炎患者,一旦接觸黃麴毒素,發生肝癌機率會大幅增加。 如何預防? 黃麴毒素是經由口腔傳播,要預防其毒害建議平時購買新鮮、真空包裝的米、豆、麥、五穀雜糧及其製品,並從外觀察是否長黴,包裝若有破損或色澤改變,不可購買,平時在存放相關食品時也要注意環境溫度與濕度。
文/陳亦云 圖/李佩諠
|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