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頸部腫塊隱藏危機 「以為只是感冒」男子竟是淋巴癌第三期

2019.06.28

台中34歲朱先生去年底發現左頸腫塊,以為是感冒引起,但痊癒後腫塊卻「一暝大一吋」,他連忙赴醫求診,經切片檢查,確診為「瀰漫型大B細胞淋巴癌」第三期,嚇得他六神無主,認為人生無望,所幸聽醫師建議接受標靶藥物及化療後,病況順利控制,醫師建議如發現身體不明腫塊應即早檢查,以免延誤治療。

馬如龍肺癌過世 這個死亡率第一名的癌症,可以怎麼治療?

2019.06.28

藝人馬如龍罹患肺癌多年,後因小腸穿孔、敗血症等併發症,在9日病逝於新光醫院,享壽80歲。而肺癌是國人10大癌症中,存活率、預後都最差的,死亡率更達到連續10年的第一名,平均56分鐘就有1名肺癌患者死亡,肺腺癌又是其中最多人罹患的類型,讓患者最關心的,就是到底有什麼方法可以治療?

乳癌手術半年後傷口周圍還會痛 原來是傷到神經組織了!

2019.06.28

80歲的阿美阿嬤,5年前罹患乳癌,接受左側乳房合併腋下淋巴結清除術。乳房切除後,阿嬤傷口癒合順利,雖然傷口偶有刺痛感,且左手及肩膀緊繃不適,阿嬤認為是術後正常現象。半年後,刺痛感擴大到腋下和肩膀,如刀刺般痛,原本覺得只是肌肉拉傷想要嘗試用草藥治療,不過求診後,被診斷是「乳房切除後疼痛症候群」。

症狀再輕微都要積極處理 子宮內膜異位症癌變機率翻4倍!

2019.06.28

台灣的常見婦科癌症中,由於乳癌是摸得到的,大家的警覺性較高;而子宮頸癌由於政府大力推行「6分鐘護一生」,近年來也有顯著的下降趨勢。唯有卵巢癌,摸不到、沒感覺,預後又奇差無比,是婦癌中亟需攻克的疾病。

得到陰莖癌 難道你只能「斷根求生」了嗎?

2019.06.28

陰莖也會長癌嗎﹖HEHO君光想像起來就覺得這是一幅很可怕的景像。但不幸的是,陰莖真的也有癌症,如果不想要忽略症狀,拖到最後只能「斷根求生」,就跟HEHO君一起來認識陰莖癌吧。

  • 第一頁
  • 上一頁
  •  / 110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頸部腫塊隱藏危機 「以為只是感冒」男子竟是淋巴癌第三期


 
  頸部腫塊隱藏危機 「以為只是感冒」男子竟是淋巴癌第三期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台中34歲朱先生去年底發現左頸腫塊,以為是感冒引起,但痊癒後腫塊卻「一暝大一吋」,他連忙赴醫求診,經切片檢查,確診為「瀰漫型大B細胞淋巴癌」第三期,嚇得他六神無主,認為人生無望,所幸聽醫師建議接受標靶藥物及化療後,病況順利控制,醫師建議如發現身體不明腫塊應即早檢查,以免延誤治療。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癌症中心副院長暨血液腫瘤科主任黃文豊表示,淋巴癌是指由淋巴組織衍生出的惡性腫瘤,可分為「何杰金氏淋巴癌」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癌」,而「瀰漫型大B細胞淋巴癌」屬於「非何杰金氏淋巴癌」的一種,通常惡性度較高、生長速度快,亦是台灣人常見的患病種類,患者以男性居多。

 

沈默的淋巴癌

黃文豊指出,淋巴癌又稱「沉默的癌症」,因其初期症狀與常見的輕微病痛類似,如流行性感冒、傷寒等,使患者容易忽視而延誤治療;淋巴癌初期常在頸部、腋下或鼠蹊部等處摸到堅硬、無痛性的腫塊,有些患者會出現不明原因發燒、夜間盜汗、體重減輕、長期倦怠、皮膚癢等症狀。

黃文豊介紹,淋巴癌分期通常以橫膈膜為界線,此患者因橫膈膜兩側皆受到癌細胞侵犯,則為淋巴癌第三期,治療方式包括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等,若初期治療效果不佳,或癌症復發時,會使用高劑量化學治療合併自體或異體周邊血幹細胞移植。

 

瀰漫型大B細胞淋巴癌化療效果可立即見效

黃文豊強調,雖然「瀰漫型大B細胞淋巴癌」第三期的5年存活率約30%到50%,但「瀰漫型大B細胞淋巴癌」是化學治療發展初期,便立即見效的癌症之一,對於多數60歲以下的患者,並不會產生太多副作用,再搭配標靶藥物治療,通常能達到不錯的療效。

黃文豊提醒,雖然淋巴癌屬於惡性腫瘤,但仍有不少病患對治療反應良好,「瀰漫型大B細胞淋巴癌」屬於可治癒的癌症,若能早期診斷,則治療效果會更佳。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
 


 

 

 


 




 

 

 

  馬如龍肺癌過世 這個死亡率第一名的癌症,可以怎麼治療?


 
  馬如龍肺癌過世 這個死亡率第一名的癌症,可以怎麼治療?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藝人馬如龍罹患肺癌多年,後因小腸穿孔、敗血症等併發症,在9日病逝於新光醫院,享壽80歲。而肺癌是國人10大癌症中,存活率、預後都最差的,死亡率更達到連續10年的第一名,平均56分鐘就有1名肺癌患者死亡,肺腺癌又是其中最多人罹患的類型,讓患者最關心的,就是到底有什麼方法可以治療?

 

肺癌的高死亡率

肺癌是癌症死亡率最高的,跟肺癌的高轉移率有關,第三期以後的患者,大約有50%會發生程度不一的骨轉移,許多人也是因為骨頭痛去檢查,才發現自己得了肺癌,而不是大家所想像的「咳嗽、咳血」後發現自己得肺癌。

因為肺癌並不是很容易發現的癌症,也不完全是來自抽菸、煮飯的油煙,很多人根本是不抽菸、不煮飯,卻因為忽略家族病史,或是空氣污染而罹癌;比如萬芳醫院在去年就公布一項研究,其中最誇張的例子是,「一家7人就有5人得到肺腺癌」,所以發現時,很可能已經都到第三期以後,不適合手術。

 

第三期以後的肺腺癌,可以怎麼治療?

如果以肺腺癌來說,有相關基因突變的患者,用標靶藥治療是有效的。長庚肺癌團隊召集人王金洲說,「大約有6成的腺癌可以使用標靶治療,治療效果都不錯,不用吃很長時間就控制住了,但剩下的患者只能用化療,而且效果很差。」

而標靶藥物目前只針對「EGFR(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和「ALK(間變性淋巴瘤激酶)」突變的患者,有部分健保給付的藥物治療,但標靶藥物通常在1年後會產生抗藥性、必須換藥,或是改用化療治療;雖然有些患者會因此治癒,不過整體來說預後還是不好。

另外,如果是標靶治療無效的患者,可以考慮做PDL-1免疫檢查點的檢測表現量,如果有反應,做免疫療法的有效率達到50%。但是用免疫療法來治療肺癌,卻有一個問題:「肺癌細胞很會隱藏自己,免疫細胞根本無從辨識的肺癌細胞,」所以,就算免疫細胞已經被喚醒了,卻還是不知道誰才是攻擊的目標。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肺癌團隊胸腔內科醫師陳鴻仁表示,可以在免疫治療的基礎上,添加化療或放射線治療,「因為化療或放療會殺死部分癌細胞,破裂的癌細胞會增加抗原呈現,進而提升免疫對癌細胞的辨識。」

目前免疫療法針對肺腺癌有部分健保給付,王金洲說,「如果要自費,單次治療就是化療的5倍價錢!一次化療3萬元,免疫療法要15萬元,以3週為一個治療週期,一年做下來要3、4百萬元,真的是要賣房子治病了。」

不過去年9月上路的《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明訂有自體免疫細胞治療,陳鴻仁解釋,也就是說對於標準治療無效的肺癌病患,可以將自體免疫細胞抽取出來,經由體外的藥物刺激培養,變成有殺死癌細胞能力的細胞,「如果搭配『免疫檢驗點抑制劑』,就學理而言,應該很具有治療潛力,希望未來有更多發展。」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
 


 

 

 


 




 

 

 

  乳癌手術半年後傷口周圍還會痛 原來是傷到神經組織了!


 
  乳癌手術半年後傷口周圍還會痛 原來是傷到神經組織了!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80歲的阿美阿嬤,5年前罹患乳癌,接受左側乳房合併腋下淋巴結清除術。乳房切除後,阿嬤傷口癒合順利,雖然傷口偶有刺痛感,且左手及肩膀緊繃不適,阿嬤認為是術後正常現象。半年後,刺痛感擴大到腋下和肩膀,如刀刺般痛,原本覺得只是肌肉拉傷想要嘗試用草藥治療,不過求診後,被診斷是「乳房切除後疼痛症候群」。

台北慈濟醫院疼痛科醫師莊淨為表示,根據美國癌症學會統計,大約有20-30%的乳癌患者,在接受乳房切除手術後3個月到半年,傷口及臨近組織疼痛仍有持續或加重現象,便需懷疑是否為「乳房切除後疼痛症候群」。

「這類病人在接受乳房及淋巴組織切除後,有別於淋巴水腫的腫脹不適,病人可能會經歷傷口部位及腋下至手臂內側不同程度如火燒、蟲爬、刀刺、電擊般的疼痛。也有病人因疼痛與神經問題而使手部活動受阻,肌肉萎縮,加上疼痛慢性化,嚴重影響生活,」莊淨為指出,這類神經痛並不好處理,病人往往四處求醫,仍疼痛纏身。有些甚至會接觸偏方,可能在傷口貼偏方草藥,常弄得皮膚過敏,結果不但疼痛沒改善,還衍生其他副作用。

 

乳癌手術若涉及淋巴、神經 就容易有術後疼痛問題

一般的乳房腫瘤摘除手術,會視腫瘤大小及位置,施以不同的程度的切除,有乳房部分切除或全乳房切除,如果腫瘤影響到淋巴結,則會合併前哨淋巴結摘除,或腋下淋巴結全清除。莊淨為提到,腋下淋巴結及組織大範圍切除的人,是「乳房切除後疼痛症候群」高風險族群,因淋巴結附近的神經密布,關鍵影響疼痛的有「肋間神經與肋間臂神經」,在手術移除乳房腫瘤及周邊組織時,這些神經會外露,當腫瘤侵犯嚴重且神經與組織沾黏,不得已需一併切除時,就可能造成術後疼痛;甚至這些部位有部分運動神經,一經傷害可能造成肌肉萎縮,肩胛骨和肩膀活動都受影響。

目前台灣乳癌診斷與手術技術成熟,已較少大範圍切除與淋巴全擴清,疼痛風險因此降低,但疾病因人而異,仍有發生機會。例如經過手術切除的組織會發炎沾黏僵硬,且神經癒合增生過程,會長神經瘤,甚至有病人覺得乳房已切除,卻感覺好像有個乳房在一旁疼痛,產生所謂的「幻肢(幻乳)痛」。

 

非侵入式手術即可獲得客觀療效 術後3個月以上疼痛須就醫

莊淨為說,面對「乳房切除後疼痛症候群」,除藥物與復健治療,還可以合併超音波導引介入性治療,進行神經阻斷術及脈衝式神經熱凝術,來延長止痛效果,有時在注射治療當下,疼痛立即得到緩解,效果十分顯著。

無論是大痛小痛,只要乳房切除術後超過3個月以上還疼痛,嚴重影響生活,千萬不用忍痛,趕緊找專業醫師做鑑別診斷,找尋疼痛原因並治療。莊淨為提醒,預防勝於治療,良好術後疼痛控制與及早復健能給予幫助,若發生長期疼痛,務必及早就醫,讓疼痛獲得緩解,才能夠持續復健、調整營養與正常生活。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
 


 

 

 


 




 

 

 

  症狀再輕微都要積極處理 子宮內膜異位症癌變機率翻4倍!


 
  症狀再輕微都要積極處理 子宮內膜異位症癌變機率翻4倍!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台灣的常見婦科癌症中,由於乳癌是摸得到的,大家的警覺性較高;而子宮頸癌由於政府大力推行「6分鐘護一生」,近年來也有顯著的下降趨勢。唯有卵巢癌,摸不到、沒感覺,預後又奇差無比,是婦癌中亟需攻克的疾病。

卵巢癌是全世界女性常見癌症的第8名,它是乳癌以外,台灣婦癌發生率的第2名。甚至,台灣女性癌症中,唯一在上升的就是卵巢癌,而且增加的都是年輕女性,台灣的患者年齡中位數是52歲,比世界平均足足年輕了11歲。

 

巧克力囊腫、子宮內膜異位症 光是追蹤還不夠!

台灣有10%的女性都有包括巧克力囊腫、深部子宮內膜異位等子宮內膜異位症,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任劉偉民建議,無論症狀大小,都一定要積極處理,因為醫界普遍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症是卵巢癌中,類子宮內膜癌(Endometrioid adenocarcinoma)、明亮細胞癌(Clear-cell carcinoma)等兩類癌症的高風險因子,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罹患上述兩類癌症的風險,比非子宮內膜異位症者高出4倍。

「北醫的研究也指出,卵巢癌患者中同時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比率達25%,顯示子宮內膜異位症與卵巢癌有高度關聯性,」劉偉民表示,不要因為囊腫小,還沒到需要處理的大小就不處理,「醫學不是比大小,不是所有小的都只要追蹤觀察就好了。」

 

這些症狀也要留意是否為卵巢癌上身

卵巢癌是病程變化快、易復發卻最難發現的婦癌,因為卵巢位於骨盆腔內,所以在卵巢癌的初期,並不會有什麼明顯症狀,6成卵巢癌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晚期患者的復發機率達4至5成;另外,3成患者是因為身體不適、又找不出病因,輾轉就醫才確診是卵巢癌,顯示卵巢癌「難察覺、難診斷」。因此,如果妳有以下這些問題,建議進一步就診檢查:

1、腹部脹痛:

像前述的那種腹部脹痛感,是腫瘤壓迫周圍的組織,再加上腹水的狀況,使患者常有腹脹感。若婦女有不明的腹部脹痛發生時,需趕快去婦產科進行檢查,尤其是更年期過後的婦女一定要注意此警訊。

2、腰痛:

當卵巢癌與周邊組織發生沾黏或浸潤鄰近組織時、壓迫神經時,會引起腰痛,痛感為隱隱作痛到到鈍痛,再煮變成劇烈疼痛。

3、月經量過少或停經:

當卵巢正常組織被癌細胞破壞時,會使患者月經量變少或是停止月經週期,並造成患者身體虛弱,免疫力下降。

4、女性荷爾蒙紊亂:

當雌激素過高導致的卵巢瘤,會有月經失調、性早熟或停經後陰道流血的現象;而由雄性激素過多導致的卵巢癌,則會使女性出現男性化象徵。

5、下肢、外陰部的水腫:

卵巢癌腫在骨盆腔生長增大至壓迫骨盆腔靜脈,或影響淋巴液循環,而導致下肢或外陰部的水腫。

6、原因不明的消瘦:

若卵巢癌逐漸增大,產生腹水現象時,會物理性的壓迫患者的腸胃道,讓患者消化不良或胃口不佳;而癌細胞增生時,會大量消耗人體的養分,使患者消瘦無力、面瘦肌黃。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
 


 

 

 


 




 

 

 

  得到陰莖癌 難道你只能「斷根求生」了嗎?


 
  得到陰莖癌 難道你只能「斷根求生」了嗎?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陰莖也會長癌嗎﹖HEHO君光想像起來就覺得這是一幅很可怕的景像。但不幸的是,陰莖真的也有癌症,如果不想要忽略症狀,拖到最後只能「斷根求生」,就跟HEHO君一起來認識陰莖癌吧。

陰莖的確也有癌症,但是比例卻不是很高,大約每10萬的男人中會有1個,大多發生於45歲以後。陰莖癌大多是「鱗狀上皮癌」,通常發生於中年以後男性被包皮蓋著的龜頭或包皮內面,目前認為它的發生和龜頭或包皮的慢性炎性刺激有關。

陰莖癌常常是拖了很久才發現,一來腫瘤往往躲在包皮內,除非注意去翻開包皮檢查,否則不易發覺,二來除了受到嚴重的細菌感染,否則很少有痛覺,再來,並非所有的陰莖癌皆以腫瘤來表現,有的只是表面潰瘍而已,更容易造成病人的輕忽

 

陰莖癌致病機轉可能跟女性子宮頸癌有關係

陰莖癌在熱帶地有較高的發生率,潮濕、溫熱及包皮過長是主要的因素。從臨床上來看,陰莖癌的患者多半是包皮太長、太緊而沒有接受手術,或衛生習慣不良的人。有人統計出生即接受包皮環切手術的猶太人,得陰莖癌的比例幾乎是零,由此可知,包皮在形成陰莖癌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另外,過去有研究分析了陰莖癌發生率較高的地方,研究指出這些地區女人得子宮頸癌的比例也相當高,推測包皮內的病毒,像是HPV等,可能與這兩種癌症的致病機轉有關。

 

陰莖癌只能「整根切」嗎?

剛開始的時候,陰莖癌形狀是表面潰瘍,也可能像是菜花,常發生的位置是龜頭及龜頭後面的冠狀溝。但是並不是所有陰莖的潰瘍或突出物皆是陰莖癌,如梅毒、疹、過大的菜花、黑色素瘤,甚至是轉移來的癌細胞皆有可能,因此,陰莖癌的診斷必須經過病理切片檢查才能確定診斷。

關於陰莖癌的治療,如果是初期,只要經由包皮切除及雷射燒除即可完全痊癒;中期就必須做放射線治療,部分陰莖切除;如果再晚發現,就必須做全部陰莖切除,出現轉移的話還須加上放射線治療及化學藥物治療。

陰莖長癌的機會並不多,但還是有可能。台灣地區因氣候潮濕、溫熱,如果包皮過長,就必須小心。平常的包皮清潔要注意維持,避免不正常的性接觸,使用保險套是一個很好防護的方法。如果有問題,應及早尋求醫治,尤其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後,而病灶仍然存在時,就必須懷疑到陰莖癌的可能性。上面HEHO君也說了,在癌症早期,只要經由包皮切除及局部雷射治療,即可獲得100%的痊癒。因此,「及早就診」就是保住命根子的關鍵方法。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