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國衛院研究:用關節炎的免疫療法,竟然可以治療乳癌!

2019.08.15

乳癌是女性10大癌症的第一名,而且標準化的統計中,每年還不斷增長,即使可以手術切除,復發、轉移的夢魘還是不斷糾纏著患者。但現在國家衛生研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的副研究員徐欣伶發現,治療關節炎的抗IL-6製劑,竟然也跟癌症發生有相關,可以成為新的治療方向。

肝癌腫瘤已經不能手術切除,還有什麼治療方法可以選擇?

2019.08.13

肝癌是目前國人10大癌症中,死亡率一直徘徊在前一、二名的,上次曾在《得了肝癌、準備動手術,該選擇哪種才最適合?》中介紹過相關的手術,希望讓患者在有充分資訊的狀況下,能跟醫師討論治療手段。這次則是談到手術以外的治療方法,希望可以讓患者更了解怎麼選擇治療方式。

癌症治療長路漫漫 癌症資源中心協助民眾

2019.08.13

根據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全台每年有10萬人確診罹癌,至今癌症已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37年,確診罹癌及後續的治療歷程不僅會對病患及家屬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及衝擊,也衍生出許多問題及需求,為因應此狀況,國民健康署自97年起試辦癌症病友服務,至今全國已有74家醫院設有癌症資源中心,除了提供院內資源外,也積極與民間團體配合,協助家庭共同面對罹癌後的問題與挑戰。

頭痛跟腦瘤有關嗎?這個時間出現7症狀,最好趕快做檢查!

2019.08.13

頭痛幾乎可以說是「國民病」,幾乎沒有人不知道頭痛是什麼樣的感覺,但是頭痛的原因非常多種,從壓力、肩頸痠痛到腦部疾病都有,其中最讓人擔心的就是腦瘤了。雖然頭痛實在太普遍,不過還是有一些症狀可能跟腦瘤有關,需要特別注意。

卵巢癌擴散,腹膜腔化學藥物灌注治療的好處

2019.08.12

有一位卵巢癌病患,於2018年12月在桃園某家醫院接受卵巢癌手術,由於腹腔內腫瘤擴散極為嚴重,且有嚴重腸沾黏,因此醫生僅做了一點切片,就結束手術。以上這種擴散極嚴重的卵巢癌,偶爾可見,這類病患的預後極差,通常活不過 2 年。

  • 第一頁
  • 上一頁
  •  / 110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國衛院研究:用關節炎的免疫療法,竟然可以治療乳癌!


 
  國衛院研究:用關節炎的免疫療法,竟然可以治療乳癌!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乳癌是女性10大癌症的第一名,而且標準化的統計中,每年還不斷增長,即使可以手術切除,復發、轉移的夢魘還是不斷糾纏著患者。但現在國家衛生研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的副研究員徐欣伶發現,治療關節炎的抗IL-6製劑,竟然也跟癌症發生有相關,可以成為新的治療方向。

 

療法很少的三陰性乳癌

三陰性乳癌一直是乳癌中非常難治療的部分,復發率又高、腫瘤又長得快而且容易轉移,而不只不能用荷爾蒙療法,連標靶治療也不能用,只能使用化療、放療,但效果也不夠好;另外,即使是化療,長期置放人工血管,也會有容易感染的問題。

三陰性乳癌之所以稱為「三陰性乳癌」,是代表癌細胞的雌激素受體(ER)陰性、黃體素受體(PR)陰性、人類上皮生長受體第二對(HER2)。

「到底為什麼乳癌會長這麼快?」因為這個問題,徐欣伶開始一連串的研究,並從免疫療法的角度去思考治療乳癌的方向,結果很意外的發現,「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癬性關節炎等免疫性關節炎的藥物,竟然也跟乳癌發展有關。」

 

關節炎的發炎因子,也會導致癌症

人體細胞激素介白質6(IL-6)是一種發炎因子,跟IL-6受體結合之後,身體就會產生大量的發炎反應,造成關節腫痛的症狀。

而徐欣伶跟團隊發現,IL-6也會造成腫瘤變大,因為IL-6會讓身體中很重要的免疫細胞M1巨噬細胞,變成會加快腫瘤生長的M2巨噬細胞;M2巨噬細胞不但不會攻擊癌細胞,還會給癌細胞所需要的營養、環境,也難怪癌症腫瘤會越長越大。

徐欣伶跟團隊又再發現,身體之所以會分泌這麼多的IL-6,是因為身體中本來就有的一種致癌基因「MCT-1」,會刺激產生IL-6,同時MCT-1自己也會造成正常乳腺細胞的癌變。

「MCT-1讓細胞不正常分裂,本來一個細胞中就需要23對的染色體,但一個細胞中,細胞核分裂成3、4個,所以23對染色體卻要分給3個、4個細胞核,就變成了有突變的癌細胞。」徐欣伶說,MCT-1會讓癌細胞穿透能力好,容易侵襲正常細胞、讓正常細胞產生突變,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無論怎麼殺都殺不完。

 

用關節炎的療法可以治療乳癌!

而在經過一連串的細胞實驗、動物實驗之後,徐欣伶說,所以治療方向可以分成2部分,一部分是用治療關節炎的免疫製劑Tocilizumab,去抑制IL-6的激素;另一部分是抑制MCT-1,這2部分都可以明確看到腫瘤縮小、癌細胞減少,復發率降低,跟化療、放療結合的效果都很好,而且不只可以用在三陰性乳癌上,其他的癌症也有類似的效果。

不過徐欣伶也說,要抑制MCT-1,需要特殊的小分子藥物,一個實驗室的能力研發不出來,也希望可以將這個方向公佈出來,共同研發出新藥物,改善癌症的風險。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
 


 

 

 


 




 

 

 

  肝癌腫瘤已經不能手術切除,還有什麼治療方法可以選擇?


 
  肝癌腫瘤已經不能手術切除,還有什麼治療方法可以選擇?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肝癌是目前國人10大癌症中,死亡率一直徘徊在前一、二名的,上次曾在《得了肝癌、準備動手術,該選擇哪種才最適合?》中介紹過相關的手術,希望讓患者在有充分資訊的狀況下,能跟醫師討論治療手段。這次則是談到手術以外的治療方法,希望可以讓患者更了解怎麼選擇治療方式。

 

姑息性療法

萬芳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吳立偉說,「能用根除性治療,最好就用根除性治療,因為根除性治療才有機會讓患者有比較長的存活。」不過如果真的已經是後期、腫瘤太大,或是侵犯到血管不容易手術切除,也可以嘗試後期的一些作法,但千萬不要在還可以切除的時候,就放棄治療。

肝癌的姑息性療法包括動脈栓塞治療、放射線治療、全身性化療、標靶治療、以及近年很熱門的免疫治療,都各有優缺點跟適應的腫瘤範圍,所以並不是聽到誰說哪種治療比較好,就一定適合自己,還是要跟醫師充分討論才能做決定。

栓塞治療

肝動脈栓塞治療,是藉由「封閉肝動脈」來餓死、殺死癌細胞,因為肝臟腫瘤主要是從肝動脈獲取養分,而栓塞是把化療藥物注射到肝動脈中,再用栓塞凝膠封閉住肝動脈的血流,讓癌細胞沒有血流供應、又會直接吃到化療藥物,在又餓、又被攻擊的情況下,會漸漸萎縮死亡。

至於正常的肝臟,因為還有肝門靜脈可供應血流,不會造成功能損害,所以只要肝功能不會太差,肝門靜脈暢通,沒有阻塞或逆流的問題,都可以接受栓塞手術。但吳立偉說,這種作法不太可能讓腫瘤完全死掉,因為腫瘤可能有好幾條血管供應,而栓塞對於太小的血管無法處理,最多做到和平共處。

 

全身性化療

而全身性化療,吳立偉只有一句話,「效果很差,肝癌病患很少接受全身性化療。」所以如果想做化療搶回一命的,建議不用再承受這個痛苦了。

 

標靶治療

標靶治療是用標靶藥物去殺腫瘤,抑制癌細胞的突變、擴散,或是腫瘤血管新生,以達到讓癌細胞死亡或是抑制生長的目標,通常用在轉移後,或是不適合使用栓塞的患者身上。跟化療一樣會有副作用,像是皮膚搔癢、過敏、起疹子,或是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

但使用標靶藥物的肝癌患者,通常很快就會有抗藥性,吳立偉說,反應率大約只有15~20%,目前統計平均存活9個月,健保是有條件給付,如果要自費的話費用從5萬元~10萬元不等。

 

免疫治療

免疫治療目前主要是用在已經有肝臟遠端轉移,或是有已經侵犯到肝內大血管的腫瘤的患者,吳立偉說,反應率也差不多是15 ~20%,平均存活16個月,但也非常貴,1個月要十幾萬元。而且對有自體免疫疾病,或是曾經接受過器官移植的人不適用。

 

放射線治療

只要是「XX刀」,像是光子刀、電腦刀、質子刀都是屬於放射線治療,雖然效果良好,但因為放射線的能量限制,為了怕破壞肝臟正常組織,主要的適用範圍是單一顆腫瘤合併血管侵犯,但最大的問題是很貴,要70~100萬元。

不過患者也可以考慮用「釔90體內放射治療」,釔90微球體是一種帶有放射線物質的40微米微球體,從鼠蹊部股動脈注入肝臟,對於肝腫瘤數量多、太大,或是已經演變成難以治療的浸潤型肝癌患者,只要肝功能還正常,可以嘗試看看這項療法。但費用也要40萬元起跳,價格並不便宜,建議跟醫師討論之後再做決定。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
 


 

 

 


 




 

 

 

  癌症治療長路漫漫 癌症資源中心協助民眾


 
  癌症治療長路漫漫 癌症資源中心協助民眾  
  YAHOO奇摩新聞
原載:YAHOO奇摩新聞
 
 
 

▲ 全台每年有10萬人確診罹癌,至今癌症已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37年。(翻攝自Pixabay)

根據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全台每年有10萬人確診罹癌,至今癌症已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37年,確診罹癌及後續的治療歷程不僅會對病患及家屬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及衝擊,也衍生出許多問題及需求,為因應此狀況,國民健康署自97年起試辦癌症病友服務,至今全國已有74家醫院設有癌症資源中心,除了提供院內資源外,也積極與民間團體配合,協助家庭共同面對罹癌後的問題與挑戰。

全國超過200個癌友支持團體 陪您安心抗癌

當醫師告知病患罹癌時,其恐懼和無助感可想而知,癌症資源中心除了個別服務外,還成立癌友支持團體,支持癌友舉辦各種癌症的照護學習營、癌友座談會及衛教講座等教育性團體活動,透過癌友分享抗癌經驗,更能安定病人及家屬的情緒,並促使其在罹癌的重大衝擊下勇於面對治療。

國民健康署表示,鼓勵各大醫院成立癌友支持團體,就是希望藉由癌友間相互支持的力量,更賦權癌友,目前全國已成立超過200個癌友支持團體,鼓勵罹癌患者或家屬透過就近醫院的癌症資源中心,取得後續治療及補助等訊息。

【74家癌症資源醫療中心名單】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612&pid=11001

 

搭建醫院與社區之間的橋樑 抗癌路不孤單

國民健康署也表示,推動癌症資源中心的目的,就是希望可以扮演醫院與社區間的橋樑,整合相關資源,串聯醫院與社區的合作網絡,提供全程、全人、全方位的照護。同時讓癌友及家屬擁有一站式快速、簡易的直接服務窗口,能在第一時間由醫療專業人員提供癌友及其家屬必要的協助如諮詢與轉介等服務,讓癌友儘早開始接受標準治療,並在治療後順利重返回社區。

 

癌症資源中心所提供的服務包含:

1. 癌症照護及營養衛教資料

2. 癌症醫療資訊查詢(如預防、篩檢、診斷治療)

3. 面對癌症的情緒、心理調適與輔導(包括個人或家庭)

4. 社會資源諮詢與轉介(如經濟輔助、病友團體等)

5. 康復用品資源提供(如假髮、義乳、胸衣配置等)

6. 醫療輔具資源轉介(如輪椅、氧氣、氣墊床)

 

病友支持團體名單

民眾欲了解更多相關訊息,可以上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網站(https://www.hpa.gov.tw/Home/Index.aspx)查詢。

 

 

台北市 / 詹韻儒 綜合報導
 


 

 

 


 




 

 

 

  頭痛跟腦瘤有關嗎?這個時間出現7症狀,最好趕快做檢查!


 
  頭痛跟腦瘤有關嗎?這個時間出現7症狀,最好趕快做檢查!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頭痛幾乎可以說是「國民病」,幾乎沒有人不知道頭痛是什麼樣的感覺,但是頭痛的原因非常多種,從壓力、肩頸痠痛到腦部疾病都有,其中最讓人擔心的就是腦瘤了。雖然頭痛實在太普遍,不過還是有一些症狀可能跟腦瘤有關,需要特別注意。

 

頭痛會是腦瘤嗎?

其實大部分會痛到想要去看診的患者,根據台灣頭痛學會的統計,9成以上都是偏頭痛造成,不過如果統計有就醫跟沒就醫的人,頭痛的原因還是以緊縮型頭痛為主。緊縮型頭痛就像是套了一圈鬆緊帶在頭上,有種神經緊繃的痛感,尤其是在工作壓力大、心情鬱悶的時候會特別嚴重,跟偏頭痛一樣對日常生活也是個負擔。

不過腦瘤是非常緩慢生長的腫瘤,早期幾乎沒有症狀,要等到腫瘤大到壓迫神經、引起腦部壓力不平衡,或是干擾到內分泌系統,出現特殊的症狀才會被發現;其中又分成良性腦瘤跟惡性腦瘤,雖然惡性腦瘤通常預後比較差,但因為腦瘤跟大腦組織相關,如果壓迫到血管、神經,也不容易切乾淨,預後就會比較差。

 

跟腦瘤相關的症狀

雖然頭痛大部分跟腦瘤無關,但還是有一些需要「特別特別」注意的地方。比如無論是緊縮型頭痛,或是偏頭痛,通常到了晚上大多會緩解,也不太會影響睡眠,如果晚上睡覺時還是頭痛,或是白天不痛、晚上才痛,就要小心可能是「腦瘤」。

「因為腦部在晚間睡覺會代謝,血流變多、腦壓會升高,一般來說身體會自動調節,但如果腦壓高到超過15mmHg,表示腦內可能有腫瘤壓迫,導致調節效果不好、引發頭痛」,長庚醫院腦腫瘤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徐鵬偉說,這種頭痛還可能伴隨噁心嘔吐等典型的腦瘤症狀,如果晚上會頭痛、持續1個月以上,就建議來做腦部斷層掃描。

不過除了腦瘤之外,偏頭痛也可能有暈眩、畏光、噁心想吐等症狀,但持續時間比較短暫,而如果是腦瘤,這些症狀持續的會比較長;另外,腦瘤如果壓迫到神經,也可能合併其他症狀,像是意識模糊等,所以要觀察是不是腦瘤,建議還要配合以下幾個症狀:

1. 意識變化的反應,比如平衡感變差、昏倒

2. 癲癇、抽筋的症狀,甚至會嘔吐

3. 步態不穩,走路歪歪斜斜沒有力氣

4. 單側肢體無力,覺得身體麻木

5. 行為舉止改變、錯亂,甚至情緒失控

6. 突然失去方向感、說些莫名其妙的話,好像變了一個人

7. 視力模糊,對光線、聲音敏感

 

如果發現自己這些症狀是「突然嚴重發生」,或是慢慢發生,但持續1個月以上,最好趕緊到醫院掛神經內科,進行腦部的斷層掃描或是核磁共振的檢查,找出可能的腦瘤風險;不然讓腫瘤持續壓迫神經,最後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併發症。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
 


 

 

 


 




 

 

 

  卵巢癌擴散,腹膜腔化學藥物灌注治療的好處


 
  卵巢癌擴散,腹膜腔化學藥物灌注治療的好處  
  健康 for a better life
原載:健康 for a better life
 
 
 

有一位卵巢癌病患,於2018年12月在桃園某家醫院接受卵巢癌手術,由於腹腔內腫瘤擴散極為嚴重,且有嚴重腸沾黏,因此醫生僅做了一點切片,就結束手術。以上這種擴散極嚴重的卵巢癌,偶爾可見,這類病患的預後極差,通常活不過 2 年。

後來這位病患經由轉介來到我的門診,在經過電腦斷層影像以及手術前評估後,我們與病患及家屬討論病情,建議立即再開一次手術,並且當場擺置腹膜腔化學藥物灌注管路。

手術經過 6 小時,我們成功地清除腹腔內多數腫瘤;還有一些腫瘤極難清除,因此只好留下,但是接下來將會施予腹膜腔化學藥物灌注,來清除剩餘的腫瘤。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腹膜腔化學藥物灌注治療是一種將化療藥物直接灌注到腹膜腔內的給藥技術。傳統卵巢癌的化療給藥是經由靜脈輸注給藥,然而,過去20年來,醫學研究都證明了腹膜腔藥物灌注的抗腫瘤效果,要明顯優於傳統靜脈給藥,譬如數篇重要的第3期臨床試驗,例如美國Deborah K. Armstrong醫師發表在2006年《新英格蘭期刊(NEJM)》的論文,筆者也發表了數篇腹膜腔化學藥物灌注治療的論文,均指出這種給藥方式的優勢。目前在卵巢癌、輸卵管癌或是腹膜癌,腹膜腔藥物灌注已是種常規的治療方式,只要病患腹腔內不要有太嚴重的沾黏,都適合接受這種治療。

這位病患在手術前的癌指數CA 125=2262.5IU/mL,算是非常高(正常值為小於35 U/mL),經過3次腹膜腔化學藥物灌注治療後,病患的CA125一路從2262.5降為 625.6,接下來再降到85.0,接下來再降到19.4。從下降的幅度,可以看出病患對於腹膜腔化學藥物灌注治療的反應很好。

 

在同一時期,另一位卵巢癌病患轉診來我的門診時,CA 125=15509IU/mL,這個數值算是可怕的高(當然筆者還遇過更高的),經過手術以及腹膜腔化學治療之後, CA125逐步下降到7957,再來是2699,再來是1226,再來是542,治療效果算很不錯。

病患剛轉診來本院時,臉色極為蒼白難看,像是奄奄一息。然而經過4次腹腔化學藥物灌注後,病患臉色逐漸恢復,就像是個正常人一般,走路吃飯都正常,也可以從事規律的運動。

看卵巢癌病患能逐步恢復,這真是一位婦癌醫師最大的欣慰。

 

 

(本文作者為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科主任莊其穆)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作者 / 莊其穆 · 出處 / Web only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