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到肺癌症狀,「咳嗽」一定是會被提到的。但其實在早期時,有1/3的肺癌患者也不會咳嗽,大家更需要注意的,是肺癌腫瘤帶來的免疫力下降,所以頻繁感冒是更需要被注意的點。
化療時因為免疫力下降,最怕出現感染,一感染、整個療程就會被迫暫停,給了腫瘤喘息的空間。所以在化療進行的時候,一定要讓自己的免疫力維持住,這時除了補充營養品,最好的辦法就是選擇正確的食物來吃。
坐月子是每個家庭的喜事,在預備懷孕或懷孕期間許多人就會開始蒐集資訊,並討論生產後是由長輩傳承家中坐月子的好味道、還是訂購月子餐或者入住月子中心。而坐月子的相關知識、習慣每個家庭總有自己的一套理念,再不懂的動動手指、問問同期生產的媽媽們也會得到很多資訊。罹癌就不一樣了。
癌症一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人人聞癌色變。當人們罹患癌症,心中不免擔心下一代,是否會遺傳給自己的子女。根據一項大規模研究,在33,197位癌症病患當中,有14.6%的病患有家族病史,而有7.7%的病人,具有強烈的家族癌症病史。也就是說,大約1成左右的癌症病患,屬於家族性癌症或是遺傳性癌症。
46歲的陳小姐,平日規律運動,沒有抽菸習慣,5年前因睡眠打鼾就醫,意外發現左邊肺部有1.8公分、右邊肺部1.3公分的腫瘤,確診為晚期EGFR基因突變型肺腺癌。「一聽到『癌症』,當下的反應是『世界要毀滅我了』,」陳小姐回憶。
1/3肺癌患者不會咳嗽 1個月內一直感冒就要注意 | ||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
||
一想到肺癌症狀,「咳嗽」一定是會被提到的。但其實在早期時,有1/3的肺癌患者也不會咳嗽,大家更需要注意的,是肺癌腫瘤帶來的免疫力下降,所以頻繁感冒是更需要被注意的點。 肺癌的特殊症狀 非肺部的症狀 雖然一聽到「肺癌」,想到的症狀都會跟「肺部」有關,比如像是咳嗽、胸悶胸痛等,但其實根據統計,有1/3的肺癌患者在早期的時候,根本就是「不咳嗽」的;再加上肺癌腫瘤生長的位置不同,影響到的位置、器官也都不同,還會產生各種不同的特殊症狀。 *頻繁感冒 *食慾不振 *眼皮下垂、頭臉水腫 *聲音沙啞 *體重莫名減輕 看到「頻繁感冒」也是肺癌的可能症狀之一,不過其實這邊提到的是「頻繁」感冒。因為肺部除了提供身體氧氣之外,還會維持身體的免疫,所以會在1個月內感冒2~3次以上,表示肺部遇到了「大問題」導致無法維持正常運作,很有可能就是癌症腫瘤造成。 在肺部下方的腫瘤,容易壓迫到中樞神經或是腸胃道,造成食慾下降、噁心想吐,或是一些腸胃道的其他症狀,食量甚至會比以前少了1/3以上。 而肺部的血液接下來是送往頭部、上半身,所以如果腫瘤剛好卡在血管的位置,就會造成血液的「塞車」,引起上半身的水腫,尤其是血管多的地方,像是頭、臉、眼皮的位置;嚴重一點,甚至連手臂都會開始水腫。 而肺部上方的腫瘤,因為容易壓迫到喉嚨的神經,聲音就會常常莫名的「啞掉」,或是變得很粗糙、刺耳,必須要清喉嚨才有辦法好好說話;嚴重一點,甚至會覺得吞嚥困難,覺得喉嚨好像卡著什麼東西一樣。 體重莫名減輕則是最常見的肺癌症狀,因為腫瘤是一個不正常長大的組織,需要特別多的血液、特別多的氧氣、特別多的營養;而肺癌,剛好腫瘤又是在血流豐富的肺部,所以能快速的把身體的養分全部搶走,體重下降會非常明顯,幾乎所有的其他症狀都會包含體重減輕。 雖然特別症狀、肺部症狀都分成很多種類,但基本上,每個人產生的症狀不會完全一樣,所以不管是哪一種症狀,只要那些症狀持續3週以上、而且沒有改善的狀況,就應該去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 跟肺部相關的症狀 不過因為腫瘤是生長在肺部,在一開始、腫瘤還沒有長大到壓迫其他器官的時候,造成的主要就是肺部的症狀。根據統計,有65%的肺癌患者是從「久咳不癒」的症狀先開始,如果又出現了其他的症狀,那就要注意該去做個肺部檢查了。 *咳嗽有痰:超過3週以上、一直都沒好的咳嗽,就叫「久咳不癒」,大部分會是有帶痰的咳嗽,即使沒有帶痰,也會覺得喉嚨卡卡的。 *喘、呼吸急促、呼吸困難:因為腫瘤壓迫到血管,讓身體的氧氣減少,所以會覺得呼吸不順暢。 *胸痛:腫瘤壓迫到胸口,讓肺部開始有積水的狀況,或是腫瘤破裂引起胸痛。 *咳血:腫瘤破裂之後的出血,或是壓迫到支氣管周圍的血管,引起吐血。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
|
化療時最怕白血球下降 營養師教你 5 招「增加免疫力」菜單 | ||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
||
化療時因為免疫力下降,最怕出現感染,一感染、整個療程就會被迫暫停,給了腫瘤喘息的空間。所以在化療進行的時候,一定要讓自己的免疫力維持住,這時除了補充營養品,最好的辦法就是選擇正確的食物來吃。 化療時吃營養品可以提高免疫力嗎? 化療時的營養品百百種,最常聽到的不外乎麩醯胺酸、魚油、維生素等,但其實這些配方是增加營養,並不能「抗癌」;只是身體吃飽喝足之後,自然就可以提高免疫力,所以會覺得好像有效,其實不然。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就說,很多人會把麩醯胺酸當癌症保養品,好像得癌症的人一定要吃,但麩醯胺酸其實是針對化療後、口腔黏膜破損、腹瀉的人,或是進行胃腸道手術後,要修復粘膜的人才有效,如果把它當成營養補充,可能會對效果很失望。 而其他的營養素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蘇秀悅也建議,還是讓自己的身體來「消化」食物,獲得的營養更完整,除非身體已經非常虛弱、營養不足,或是完全無法進食的人,才需要補充這類的營養品。 提高免疫力可以靠這6種菜單 提高免疫力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增加白血球的數量。所以一定要吃足夠的、大量的蛋白質,提供骨髓製造白血球的材料;而同時,配合其他的食物一起吃,也能刺激骨髓製造免疫球蛋白,提升身體的免疫力。 奇美醫院中醫部、血液腫瘤科就提供了幾種食物,適合在化療後吃,除了補充高熱量營養之外,直接「補免疫力」,也能讓整體的療程更有效。 一、炒香菇/黑木耳 香菇、黑木耳或是金針菇這類菌類食物中,都含有豐富的多醣體,像是香菇有香菇多醣、雙鏈核醣核酸,可釋放干擾素,抑制癌細胞生長,黑木耳則可以防止巨噬細胞被腫瘤細胞殺死。 所以在食物中加幾朵香菇或黑木耳,不管是清炒、煮湯,或是涼拌,都是很好的食物選擇。比如香菇雞湯、涼拌木耳等,甚至是香菇飯,可以將香菇、木耳汆燙過後加入主菜中配合一起吃,汆燙剩下的湯也可以拿來煮飯、煮湯,就能吸收到最多的營養。
二、銀耳蓮子湯 銀耳就是白木耳,跟黑木耳一樣含有豐富的多醣體,可以增加身體的免疫作用,而蓮子可以安神、增加食慾,同時可以止瀉;對於化療術後,體力變差、一直拉肚子的患者來說,可以幫助睡眠、恢復食慾,補充足夠的熱量。 三、四神湯(薏仁、蓮子、芡實、茯苓) 薏仁在中醫裡面,屬於可以「清熱解火」的食材,可以幫助剛做完化療、還在發炎的身體,慢慢從發炎的狀態恢復到正常;茯苓也屬於真菌類,裡面同樣含有多醣體,可以幫助患者增加免疫力、恢復體力。 四、枸杞紅棗茶 枸杞、紅棗則是屬於比較溫熱的藥材,可以平衡身體的免疫力,使得免疫細胞不會過度敏感,反而反過來攻擊自己的身體;也可以平衡前面清熱解火、去除化療後發炎的藥材,讓身體在解除發炎之後,可以恢復到正常作息。 五、黃耆、黨參湯 黃耆、黨參也跟枸杞、紅棗的效用比較像,也是比較溫和的藥材,可以跟枸杞紅棗交替著吃,或是交換食材來配合。 參考資料 奇美醫院:接受化學治療病人之自我照護《手冊》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
|
《食在健康》生酮飲食、葛森療法...真的對身體好嗎?護理師一次盤點「3大抗癌法」 | ||
信傳媒 原載:信傳媒 |
||
護理師表示,網路上有許多抗癌飲食法不一定適用每個人,還是需要與專業醫護討論再進行較為恰當。(圖片來源/JillWellington@pixabay)
在品喬護理師照護癌症病友的這十幾年當中,很常被詢問「月子餐跟癌症餐的差異在哪裡?」以及「我可以吃沙拉嗎?」、「生酮飲食可以吃嗎?」等飲食相關問題。 我常說,罹癌跟坐月子是完全不一樣的。 坐月子是每個家庭的喜事,在預備懷孕或懷孕期間許多人就會開始蒐集資訊,並討論生產後是由長輩傳承家中坐月子的好味道、還是訂購月子餐或者入住月子中心。而坐月子的相關知識、習慣每個家庭總有自己的一套理念,再不懂的動動手指、問問同期生產的媽媽們也會得到很多資訊。 罹癌就不一樣了。 癌症的發生通常是猝不及防的。在檢測確診到治療的過程中,患者及家人不但要承受病情的壓力,還要安排工作的改變、治療期間金錢的考量等等,往往難以騰出時間好好了解癌症治療飲食跟一般飲食的差異,更不用說當開始治療,副作用發生後該怎麼因應調整。更不用說每一個癌症都有不同的飲食建議。 因此雖然建議在癌症治療期間採取高熱量高蛋白飲食,但常常許多人會搜尋其他的飲食方法,並希望可從中獲得對健康更大的好處,今天護理師整理了除了高熱量高蛋白飲食建議外,幾個常見的飲食方向,並簡單的分析其中的利與弊,供大家參考。 1. 生酮飲食在極低碳水化合物的限制下,因為醣類攝取不足造成血糖降低,人體會開始分解體內的肝醣來維持血糖濃度、讓身體維持足夠的能量來源,並在體內的肝醣消耗完後,開始轉而消耗脂肪,生成酮體(Ketone Body)作為能量使用,稱為「生酮」飲食。一般均衡飲食的3大營養素比例為:碳水化合物50-55%、蛋白質15-20%、脂質30%;生酮飲食的3大營養素比例則限制為:碳水化合物5%、蛋白質20%、脂質75%。 *優點:曾有研究指出,限制醣類攝取量,可減少胰島素生長因子(IFG-1)分泌。若腫瘤有過度表現IFG-1接受器者,可減少受飲食產生的IFG-1刺激腫瘤生長。 *缺點:可能因為油脂攝取量增加可能造成腸胃道不適:如噁心、腹瀉、便秘;或者產生低血糖的副作用以及因缺乏碳水化合物的攝取而造成部分維生素攝取不足等等。另外因為天然食材如蔬菜、水果、全榖根莖類等都含有醣類,如何正確使用生酮飲食也是一大學問。 2.葛森療法 提倡無鈉、高鉀、低脂、限制蛋白質飲食的自然療法,是德國醫生Max Gerson為了改善自己的偏頭痛而鑽研出來的,後來應用在不同的疾病上。 *優點:提倡每日攝取大量蔬果汁幫助身體排除毒素,並減少飲食當中鹽分的添加、脂肪的攝取(只選用亞麻仁油),的確對於現代人高油、高鹹、低纖的飲食習慣有幫助。 *缺點:飲食較為偏頗,如鈉鉀離子為身體重要的礦物質,過度限制鈉離子的攝取可能造成低血鈉症、精神不濟等問題。同時,過度的鉀離子攝取也不利心臟病、腎臟病患者。更重要的是在治療期間癌症病患身體每天熱量、蛋白質都需要比平常更多,若限制油脂、蛋白質攝取可能影養身體修復甚至造成營養不良的問題。 3.生機飲食 強調攝取「生鮮」的大量蔬菜水果、五穀雜糧(包含豆類)以及堅果,有些甚至會標榜不吃動物性食材。 *優點:生鮮食材未經過烹調就吃的確可攝取到一些因烹調而流失的營養元素,如水溶性的維生素等等。 *缺點:癌症治療期間因為抵抗力下降,未經過高溫烹調的食材可能潛藏看不見的汙染物、維生素、有害菌等等,擔心可能會增加感染的風險。另外在治療過程中,如上面提到因為熱量、蛋白質都需額外增加攝取量,生機飲食因為強調蔬菜水果及雜糧的攝取,因為纖維質大量增加,可能會有腹脹、消化不良等問題,其他肉類、油脂的飲食攝取量可能因此不足。 以上3種飲食雖然有正面的好處,但在癌症治療期間,因為身體的狀況不同於一般,需更緊密的監管各類營養素,所以若要使用非正規的飲食法,根據個人病況的差異,我還是建議要找營養師、醫生討論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在能與專業醫護的密切聯繫下進行,才能讓身體獲得充足的營養,抗癌路更順利喔。 文/王品喬
|
親人罹患「這7種癌症」 你也要小心 | ||
三立新聞網 原載三立新聞網 |
||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癌症一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人人聞癌色變。當人們罹患癌症,心中不免擔心下一代,是否會遺傳給自己的子女。根據一項大規模研究,在33,197位癌症病患當中,有14.6%的病患有家族病史,而有7.7%的病人,具有強烈的家族癌症病史。也就是說,大約1成左右的癌症病患,屬於家族性癌症或是遺傳性癌症。 ▲10%左右的癌症病患,屬於家族性癌症或是遺傳性癌症。(圖/Pixabay) 血液腫瘤科許裕燦醫師指出,目前所知恐與遺傳有關的癌症分為2大類。一為遺傳性癌症,它佔所有癌病的比重極小,不到1%,這種病症發生在少數家族,成員因遺傳了某種特定的異常基因而致癌,例如家族性大腸息肉症、多發性內分泌腫瘤及視網膜芽腫等;另一類像某些癌症有家族聚集的現象,也就是說家族成員中有多人罹患一種或多種癌症,這就是所謂的家族性癌症。這類疾病佔全部癌病的5~10%。以上兩類癌症都有家族傾向,臨床上往往難以區別,家族性癌病可見於多種常見的癌病中,它也可能和遺傳到某些與未明確的異常基因有關。 ◆肺癌 流行病學報告顯示,一個人的近親中有人罹患肺癌,而他本身又吸菸,則其罹患肺癌的風險比一般人要高出14倍。肺癌為國人十大癌症首位殺手,佔癌症死亡率19.9%,85%肺癌患者在初次診斷時已是中晚期,5年存活率低。若能利用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可以找到早期肺癌,其5年存活率高達90%以上。 ◆肝癌 醫界普遍認同,肝癌具有遺傳性,在同一個家族的數代之中,若有多名肝癌患者,其家族成員罹患肝癌的機率高於普通家族。家中有肝癌患者,其子女無論身體健康狀況為何,都要定期進行全面的肝臟檢查,如肝功能、超音波檢查等。 ◆胃癌 根據統計,所有的胃癌患者中有5~10%是屬於遺傳性胃癌,也就是來自父母的基因,其中比例最高的是「遺傳瀰漫型胃癌」。胃癌高危險群應定期接受胃鏡篩查。 ◆乳癌 好萊塢知名女星安潔莉娜‧裘莉的母親與阿姨分別因卵巢癌與乳癌過世,於是她接受基因檢測,得知自己有BRCA1基因突變,已於2013年初進行預防性雙乳房切除重建手術,再接受預防性雙側輸卵管及卵巢切除手術。如果母親或姊妹有人罹患乳腺癌,那麼當事者罹患乳腺癌的機率就會比一般人高。一般建議40歲開始,每1~2年作一次乳房X光檢查,若有家族史則須提早進行和縮短間隔。 ◆卵巢癌 根據國外統計,平均每位女性終身罹患卵巢癌的機率為1.4%。但是如果她有1位一等親罹患卵巢癌,則該女性罹患卵巢癌的機率增為5%;如果其有2位一等親罹患卵巢癌,則該女性罹患卵巢癌的機率則增為7%。 ◆大腸直腸癌 很多腸癌患者都是從腸道息肉開始,最終演變成大腸癌。導致大腸直腸癌的成因中,有一部分是「家族性腺性息肉」導致。根據一項統計數據,如果父母患有大腸直腸癌,子女患上同類癌症的風險高達50%,且大腸直腸癌常有隔代遺傳的現象。 ◆攝護腺癌 攝護腺癌好發於50歲以上男性,佔99.9%。15%攝護腺癌與家族遺傳和基因有關。如果父親或兄弟罹患攝護腺癌,個人罹患的機率為常人的2倍;若父親與兄弟都罹患攝護腺癌,則增為4倍。 根據《Heho健康》的報導,醫界發現遺傳因素在癌症發生的過程中,的確起了一定的作用,也就是說,有些癌症確實有家族遺傳的現象,但這並不代表癌症一定會遺傳。人體細胞主要分為體細胞與生殖細胞,其中絕大部份的癌症是源自體細胞,少部份才是源自生殖細胞,藉由染色體隨著精卵結合傳給下一代。(陳弋報導)
|
確診肺癌末她絕望寫遺書 抗血管新生藥竟幫她多撐了4年 | ||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
||
46歲的陳小姐,平日規律運動,沒有抽菸習慣,5年前因睡眠打鼾就醫,意外發現左邊肺部有1.8公分、右邊肺部1.3公分的腫瘤,確診為晚期EGFR基因突變型肺腺癌。「一聽到『癌症』,當下的反應是『世界要毀滅我了』,」陳小姐回憶。 個性獨立堅強的她,不願意讓家人擔心,因此選擇獨自面對,她開始寫遺書、四處分送平日珍藏的物品,無心治療,只想要趕緊安排「身後事」。 原本想要讓疾病成為一個秘密,不過,某次的檢查需要特別上麻藥,醫院要求簽署家屬同意書,並且要家人陪同。沒有選擇的陳小姐,只好告訴姐姐自己的病況。「當時姐姐說,放心治療,錢的事情不用擔心,」這樣的窩心話直至她的內心,讓她燃起信心,努力調整心態,並積極配合醫師進行雙標靶治療。 陳小姐接受雙標靶治療迄今近4年,打破過往一線治療約1年就出現抗藥性的刻板印象,不但病況穩定,與正常人無異,還可以從事熱愛的手工藝品工作。「而且,後來發現自己的保險足以支應治療,花不到姐姐任何錢,」她笑到,還好姐姐的一句話,把她從絕望的深淵拉回來。 肺癌發現晚期多 現有一線標靶治療無病存活期受限 陳小姐的案例不是個案,台灣一年有超過1.3萬人罹患肺癌,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指出,由於肺癌初期沒有症狀,等到患者因為喘、咳嗽或是疼痛等症狀就醫,多數已是出現轉移的晚期。 統計顯示,在發現肺癌時,大約只有3成左右的患者,能在第一時間接受手術治療。不過,現在的肺癌治療方式越來越多,雙和醫院胸腔內科醫師李岡遠解釋:「不適用外科手術的病患,除了傳統化療、放療之外,目前有多種標靶藥物可提供有效治療。」 基因突變患者容易出現抗藥性 雙鏢靶治療提升存活率 台灣大約1/3的肺癌患者有EGFR基因突變;肺腺癌患者則大約55%可找到EGFR突變。目前健保已經核准第一代、第二代TKI藥物用於治療晚期EGFR基因突變肺腺癌,可以大幅提升晚期肺癌治療成效。不過,可惜的是用了1年左右,許多患者都會出現抗藥性,讓疾病繼續惡化。 所幸,雙和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馮博皓表示,將第一代TKI標靶藥物,與現有的抗血管新生方法,加在一起變成「雙鏢靶治療」合併使用,可以讓無惡化存活期可延長到近一年半。 為什麼看似風馬牛不相關的抗血管新生方法,能夠提升TKI標靶藥物療效?李岡遠指出,腫瘤周遭的血管、微環境出現變異,讓原本應該是要幫忙對抗腫瘤的免疫系統「造反」,抗血管新生方法可以讓腫瘤血管正常化,治療才更有效果。 雙標靶齊發威 腦轉移控制率大幅提升 肺癌患者最害怕的就是腦轉移,因為腦部的血管有所謂的「血腦屏障」,也就是更嚴密的血液過濾機制,因此治療癌症的藥物很難進到腦部。李岡遠指出,第一代、第二代的TKI到達腦部濃度約剩下1%-5%,「這個濃度其實足以殺死癌細胞,前提是腦部的免疫系統不能『造反』,」這也就是抗血管新生方法能夠從旁協助的地方。 這款「雙鏢靶治療」中,TKI標靶藥物已經有健保給付,抗血管新生方法則需要自費,病人如果沒有實支實付的醫療商業保險,每個月大概要指出4、5萬元。 李岡遠指出,這幾年肺癌治療的進步非常大。即便發現時已是晚期,也不要失去信心。一個正確的組合,可以讓病人治療到與一般人無異,過著正常人的生活,甚至可以維持很久。如果能夠把現有藥物用得越久,就越有機會等到新的治療。若能將現有藥物組合出一個最長的治療時間,對患者而言也是一個有利策略。
文/林以璿 圖/黃郁茹
|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