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肺癌藥物1天5000元病友吃不消 深圳「廁所牌」假藥流竄全台》一文中,指出近日不肖份子看準肺癌病人去南亞買藥的「商機」,用劣質假藥假裝成南亞出口的學名藥,連帶著讓不少台灣肺癌患者吃到了無藥效甚至對身體有害的藥物。
50歲的曾先生,長年深受嚴重鼻塞所苦,他一直以為自己是過敏造成的鼻塞,只要有症狀,就去附近的診所拿抗過敏藥。沒想到近半年來,他的鼻塞症狀加劇,雖加重藥物劑量,但症狀遲遲未能緩解,經鼻竇內視鏡及核磁共振檢查後,發現鼻塞的主因原來是腫瘤增生堵住鼻腔,而且因為腫瘤巨大,導致對側鼻腔空間也受到擠壓,造成雙側鼻塞,化驗後確診為第三期鼻竇癌。
乳癌常發生於女性,但不代表男性得以豁免。由於男性容易忽視初期症狀,因此發現時往往都相當嚴重,影響存活率。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也開始正視這個問題,著手擬定對策,未來有關乳癌療法的臨床試驗計劃,建議將男性納入考慮。
越來越多的治療方式,讓癌症的存活期越來越長,癌友們也有更多的時間來調整自己的飲食健康、抵抗癌症。不過,坊間流傳著各種似是而非的說法,讓癌友們甚至不知道怎麼吃才是正確的。以下就舉出5個癌友們常見的飲食錯誤迷思。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簡稱CLL),好發於6、70歲銀髮族,且國內病例逐年上升、有年輕化趨勢。不過不少老人家出現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反覆發燒、夜間盜汗等症狀時,常被認為是衰老症狀而輕視診斷、延誤治療,白白冤枉地臥床、無力。
肺癌患者孟加拉買標靶藥物救命 但逾8成是假藥 | ||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
||
|
在《肺癌藥物1天5000元病友吃不消 深圳「廁所牌」假藥流竄全台》一文中,指出近日不肖份子看準肺癌病人去南亞買藥的「商機」,用劣質假藥假裝成南亞出口的學名藥,連帶著讓不少台灣肺癌患者吃到了無藥效甚至對身體有害的藥物。 肺癌的治療有許多方式,如果癌症還沒有轉移,要根除肺癌仍需靠手術或放射線治療。但是因為肺癌的症狀並不明顯,常常是發現的時候,已經是疾病的晚期。如果已有全身多處轉移,如第四期的晚期肺癌通常無法開刀,只好採取化療、標靶治療或免疫療法等「全身性治療」。 自費藥物一天就要吃掉5000元 多數病人無力負擔肺癌可以依病理表現,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中,肺腺癌占6~7成(參考:《最難治的小細胞肺癌 戒菸就可以避免90%風險》)。亞洲人的肺癌細胞常可驗出所謂的「驅動基因突變」,針對不同類型的驅動基因突變,可以選用不同的標靶藥物。。 通常來說,如果是肺癌EGFR陽性患者,不論是使用第一或第二代藥物後,平均9個月至1年左右就會面臨抗藥性;其中,使用第一代EGFR標靶藥物後,約60%的患者會產生T790M抗藥突變基因。如果一旦檢測出T790M基因突變,可以使用第三代原廠標靶藥物泰格莎(Tagrisso)接力治療,不過泰格莎目前需要自費,一個月的藥價高達15萬元,平均一天就要吃掉5000元的藥,而且平均服藥後1年左右可能再次失效。
孟加拉有三家學名藥廠 但市面上有8成是假藥 這麼高昂的藥價,絕大部分的人都無法負擔,因此會轉往海外尋求藥價只要十分之一的學名藥。所謂學名藥,其實藥效等同於學名藥,是因為學名藥的上市超過5年後,其他藥廠按照同樣配方製成的藥。在台灣,還沒有食藥署核准的第三代原廠標靶藥物泰格莎的學名藥。但是,在孟加拉,已經有3家第三代標靶藥物的學名藥廠商。 去年,台灣的媒體就已經針對原廠藥AZ大藥廠Tagrisso 80mg以及3家學名藥,包括孟加拉Beacon廠 Tagrix 80mg(俗稱黑盒)、孟加拉Incepta廠 Osicent 80mg(俗稱白盒)以及孟加拉Everest廠 Osimert 80mg(俗稱媽祖)進行比較。
比較結果發現,黑盒的藥效只有原廠藥的一半,但是由於現在有許多模仿這3家學名藥廠的假藥,市面上的黑盒甚至有8成是假藥,所以也不確定媒體拿來檢驗的黑盒藥物是否是真的藥。 去年,台灣的媒體就已經針對原廠藥AZ大藥廠Tagrisso 80mg以及3家學名藥,包括孟加拉Beacon廠 Tagrix 80mg(俗稱黑盒)、孟加拉Incepta廠 Osicent 80mg(俗稱白盒)以及孟加拉Everest廠 Osimert 80mg(俗稱媽祖)進行比較。
比較結果發現,黑盒的藥效只有原廠藥的一半,但是由於現在有許多模仿這3家學名藥廠的假藥,市面上的黑盒甚至有8成是假藥,所以也不確定媒體拿來檢驗的黑盒藥物是否是真的藥。
代購藥在台灣屬於違法 還容易買到假藥人財兩失 其實,臨床上就有遇到許多一線醫療人員,見過這樣的問題,一名資深護理師就在網上吐露,曾有一名阿財阿伯(化名),聽說有神藥可以救命,的那個好倉與外籍配偶爭吵著要去地下錢莊借高利貸買藥,他的太太無可奈何,只能狂打給護理師,希望護理師勸阻病人不要買藥。護理師表示,這樣的議題難上加難,無奈的她常常也不知道該怎麼處理。
目前,台灣針對民眾攜帶自用藥品入境規範,指出從國外帶回來的「自用藥」並不能在網路或其他通路販賣,否則依《藥事法》規定,最重可處10年以下有期徒刑。因此,民眾在網上代購藥物,本身就是違法行為,更何況代購管道不明,很有可能買到假藥而不自知。 近日的「假藥」風波主要在於真假學名藥,就目前的資訊來看,原廠藥並沒有涉入其中。台灣原廠藥廠商阿斯特捷利康公司(AstraZeneca)則表示,原廠藥泰格莎是經過食藥署核准藥證,沒有所謂的真假問題,只要是經由醫療院所的處方,透過合法管道取得的合法藥品,就不用擔心假藥的問題。台灣的偽藥辨識,可以透過https://www.fda.gov.tw/MLMS/HList.aspx網站查證。 文/林以璿 圖/黃玫霖
|
鼻塞以為過敏 結果竟是鼻竇癌!這3症狀請多小心…? | ||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
||
|
南投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師吳昭寬表示,鼻竇癌為少見的癌症,發生率僅占頭頸部癌症的3%。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全台每年有約8000人罹患頭頸癌,換算下來,全台一年新發病人數大約在24人左右。 鼻竇癌的高風險族群為大於45歲的中老年人,男性患病機率高女性一倍左右,抽菸及酗酒也會提高罹病風險,另外,也有研究指出,鼻竇癌與暴露於特定粉塵的職業相關,例如木工和鎳金屬加工業。 找出早期鼻竇癌 對醫師也是一項挑戰吳昭寬解釋,鼻竇的惡性腫瘤,有60%發生在上頜竇,30%出現在鼻腔,由於鼻腔或鼻竇本身是一個空腔,所以腫瘤生長初期並不會產生症狀。 吳昭寬指出,鼻竇癌早期症狀與鼻炎、鼻竇炎症狀類似,最常見的症狀就是鼻塞與流鼻血,不僅一般民眾容易忽略,即使對一個資歷豐富的醫師而言,也是一大挑戰。根據統計,從出現早期症狀到確定診斷,平均間隔有6個月之久。 不過,隨著腫瘤慢慢增大,病人開始會有臉頰、眼睛或牙床周圍的腫痛感出現。腫瘤如果生長在上頜竇,臉頰可能會有腫脹感,同側眼睛或牙床酸麻感。當侵犯淚管時,可能會有眼淚流不停的現象。至於眼球突出、複視,顏面腫脹時則屬於較晚期表徵。少數生長在深部鼻竇的腫瘤,會讓病人出現頭痛或神經麻庳等症狀。另外,有15%的病患在求診時,有出現頸部淋巴腺腫大的現象。
鼻竇炎及鼻息肉不會變癌 但這2情況例外現代人有不少鼻竇炎或鼻息肉的問題,大家非常擔心的是,這些疾病會不會有一天就變成癌症呢?目前為止,並沒有足夠證據顯示鼻竇炎或鼻息肉會變成鼻竇癌,所以大家不用多慮。 不過有兩種情況是例外;其一是惡性腫瘤可能刺激周圍黏膜,使之發炎而形成息肉與濃稠分泌物,形成外觀是息肉與鼻竇炎表徵,而深部是癌細胞的現象。 另一種是倒生性乳頭瘤,這種良性腫瘤外觀上有時酷似鼻息肉,需病理切片確定診斷。根據研究報告指出,它有2-5%的機會在後續追蹤下常出現惡性變化,所以即使手術完全切除,定期追蹤仍是必要的。 有鼻塞、鼻涕帶血或有顏面疼痛3症狀 必要時要切片檢查吳昭寬提到,台灣的海島型氣候加上日益嚴重的空氣汙染,罹患過敏性鼻炎或鼻阻塞症狀的民眾不斷增加,由於這些臨床反應和初期的鼻竇癌症狀極為相似,使得鼻竇癌在診斷上更加困難。鼻竇癌患者在確診時,通常已近晚期,而晚期的鼻竇癌患者,5年存活率不到5成。 因此,吳昭寬呼籲,若有持續鼻塞、鼻涕帶血或有顏面疼痛等症狀,應儘早至耳鼻喉科門診做進一步診察,必要時進行切片檢查以利確診,早期發現正確治療。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 |
男性乳癌罕見 這地區卻37人罹病 | ||
康健 For a better life 原載:康健 |
||
|
乳癌常發生於女性,但不代表男性得以豁免。由於男性容易忽視初期症狀,因此發現時往往都相當嚴重,影響存活率。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也開始正視這個問題,著手擬定對策,未來有關乳癌療法的臨床試驗計劃,建議將男性納入考慮。
住在美國紐約市的弗林(Jeff Flynn),8年前發現左前胸有一個小硬塊,觸碰時有疼痛感,不過他不以為意。幾個月後,弗林的太太發現他的兩側乳頭凹陷,切片檢查之後,醫生宣告弗林罹患乳癌第四期,已經蔓延到淋巴組織。
「一下子掉到地獄的感覺,我只想到家裡以後怎麼辦?」罹癌的消息讓弗林一度意志消沉。在得知病情之後的1個月,弗林接受左側乳房切除手術、化療和放射線治療,術後服用抗癌藥物。在持續追蹤之後病情穩定,至今未再發現癌細胞,讓他放心迎接66歲生日。(推薦閱讀:長期補充睪固酮導致男性乳癌?)
(男性乳癌病例較為罕見,容易為人輕忽,影響早期存活率。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男性缺乏警覺 常忽略乳癌初期症狀「男人怎麼會得乳癌?我根本不相信。」許多人都和弗林一樣的反應,認為乳癌是女性專屬疾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18年的數據,乳癌的發生率僅次於肺癌,屬於常見癌症;全球死亡率排名第5,常見於女性,但並不代表男性不會得乳癌。
乳癌是由乳房乳腺管細胞,或是腺泡細胞經由不正常分裂或繁殖而形成的惡性腫瘤。乳房含有豐富血管、淋巴管、淋巴結等,因此乳癌細胞容易擴散到其他器官。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數據指出,美國男性罹患乳癌的比例不到1%,每年10萬人中才有1例。衛福部國健署的統計也顯示類似的結果。
「男性乳癌患者的5年存活率低於女性,女性有83%,男性是74%。」乳房重建醫師陳康寧(Constance M. Chen)說,由於男性乳癌的病例極為罕見,容易被忽視,導致早期確診率較低,發現時病情往往發展到晚期,而且多數病例都出現轉移。根據美國今年上半年的統計數字,男性乳癌的確診病例超過2600名,其中多達500人已病重難以治療。(推薦閱讀:乳房有腫塊是癌嗎?6大乳癌警訊馬上Check)
男性乳癌的成因
(乳癌療法包括手術切除、化療和放射線治療,以及抗癌藥物。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根據美國Health Line網站報導,男性的乳癌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乳管原位癌、乳小葉原位癌、發炎性乳癌,以及乳頭及乳暈周邊像皮膚濕疹的柏哲德氏症。原位癌的十年存活率將近100%,前提是病患需配合治療,並定期返院追蹤檢查。 男性乳癌的成因和女性類似,包括遺傳、家族病史,以及家中有男女性曾罹患乳癌。其他可能的罹病原因有:荷爾蒙失調、肥胖、缺乏運動、高脂肪飲食、曾經接受胸部放射線治療等。
有毒環境也會致病
(紐約911攻擊,導致市區建物火燒和倒塌,有毒粉塵擴散到空氣中,居民的健康警訊,也在事件發生多年後開始浮現。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除了上述成因,有毒環境也可能導致乳癌生成。負責治療弗林的醫師指出,弗林的病例相當特殊,因為他沒有乳癌的家族病史或其他高風險因素。罹病的原因,可能和紐約世貿中心遭受恐怖攻擊後、空氣中遺留的有毒粉塵有關。(推薦閱讀:譚敦慈:對抗空污,必吃4類顧肺食物) 2001年紐約發生911攻擊,爆炸引起市區建物火燒和倒塌,建材、金屬物和塑料品在高溫焚燒之後產生灰燼,有毒粉塵擴散到空氣中,對居民健康造成極大威脅。 根據受災基金會的調查,像弗林這樣的乳癌男性病患,至今多達37人,他們都是在世貿遺址附近上班,幾乎都是在911攻擊事件的數年後,陸續出現症狀,經診斷後確認為乳癌。 資料來源:Daily Mail、Health Line、The Guardian
作者 / 張淑芬 編譯 · 出處 / Web only
責任編輯:陳祖晴
|
50 %癌友不敢吃肉! 5 種常見癌症飲食迷思,你也中槍了嗎? | ||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
||
越來越多的治療方式,讓癌症的存活期越來越長,癌友們也有更多的時間來調整自己的飲食健康、抵抗癌症。不過,坊間流傳著各種似是而非的說法,讓癌友們甚至不知道怎麼吃才是正確的。以下就舉出5個癌友們常見的飲食錯誤迷思。 1 .癌友愛吃素比較健康? 許多人認為,肉類、特別是紅肉,是誘使癌症出現的原因,因此為了避免癌細胞持續滋長,乾脆就該吃素食。過去有統計指出,有50%對於「吃肉」抱有疑慮。 但是,對抗癌症是非常耗體力的事情,肉類的蛋白質,更是一大營養來源。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賴怡君就指出,癌症病人若最近半年體重降幅超過原體重的10%,或過去1個月體重驟降達整體體重的5%,就是營養不良的高危族群。 賴怡君說,若以身體質量指數(BMI)22為標準體重,一般人每公斤體重每天要攝取1公克蛋白質,但是癌症病患蛋白質攝取每公斤最好達到1.2至1.5公克,而每天最好要有5成蛋白質來自蛋、豆、魚、肉、奶等高優質蛋白質。 癌症病人最好避免「全素」,非不得已可以選擇「奶蛋素」,補充抗癌所需的動物性蛋白質。而若全素者建議從植物性蛋白質,如豆漿、豆腐等補充,另吃飯時可多添加紅豆、黃豆等五穀雜糧,或在飯上添加白芝麻或黑芝麻等。2 .癌細胞愛吃醣,要改採低醣飲食? 近來受到「低醣飲食」風潮的影響,許多癌症患者出現不敢吃甜食與澱粉的傾向。但其實,臺中榮總與臺灣癌症基金會的講座中就介紹過,身體細胞需要足夠的營養素才能正常代謝,如果採用斷食法,或是只食用特定食物,身體細胞會受影響而無法正常運作,且癌細胞反而會竊取體內正常細胞的營養、加速生長。 國內由長庚大學白麗美教授、林威成博士與「分子醫學研究中心」研究團隊發表的研究《癌細胞沒那麼容易就餓死!長庚團隊發現它存活的秘密!》,也指出了,癌細胞可不是省油的燈,如果身體環境呈現低醣狀態,會形成「CTP合成酵素線狀結構(CTP synthase filament)」,幫助癌細胞「省電」,克服困境並提供生長潛力;國際期刊《The Lancet》曾提出警告,過度的低醣飲食也就是醣份攝取小於總熱量 40%時,死亡風險最高。 3 .喝雞湯、魚湯,就能補足營養? 想到「食補」,大部分的人腦中首先想到的肯定是魚湯、雞湯、豬腳湯等燉品,但是萬芳醫院營養室主任魏賓慧就指出過,這樣偏頗的補充營養方式,會出現嚴重的問題。 癌症病人的胃口通常不好,魏賓慧表示,湯品具有非常多的水分,容易讓癌友產生飽足感,才喝個一小碗就吃不下了,可能事實上根本沒吃進什麼營養。 4 .吃不下沒關係,打營養針就好?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急診醫學部醫師劉士宏表示,臨床上並沒有「營養針」這個名詞,一般坊間所俗稱的營養針,只是做為電解質來源的生理食鹽水或是葡萄糖液,混入少許維他命的靜脈輸液,並經由靜脈輸注方式,提供病人適當的營養,以維持正常的身體機能。 劉士宏說明,臨床上針對無法進食的病人會使用「全靜脈營養溶液」(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簡稱TPN),它的成份是胺基酸、脂肪、醣類、水分、維生素、礦物質及稀有元素等藥品,需要經由營養師評估,藥師再依醫師處方調劑,並視病人情況添加其他必要的營養成份。 「全靜脈營養溶液」絕對是下下之選,而且只能滿足身體最最基本的需求,如果希望身體強壯、繼續與疾病奮戰,還是要自己張嘴吃飯。 5 .吃保健食品能提升免疫力嗎? 首先需要強調的觀念是,保健食品並沒有「治療」的功能,因此千萬不能用保健食品來取代正規療法。名醫江守山就指出過,使用保健食品,最重要的就是「觀念正確」,否則吃再多,不但對健康一點幫助也沒有,甚至還會有副作用,結果就是花了冤枉錢,身體還越補越大洞。 至於保健品是否真的有提升免疫力的效果,其實還是要看相關的研究內容,如果是符合相關規範的保健食品,補充無害,但是又沒有效果就不好說了。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
|
體重下降、盜汗無力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7大症狀必知 | |||||||||||||||||||||||
康健 For a better life 原載:康健 |
|||||||||||||||||||||||
|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簡稱CLL),好發於6、70歲銀髮族,且國內病例逐年上升、有年輕化趨勢。不過不少老人家出現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反覆發燒、夜間盜汗等症狀時,常被認為是衰老症狀而輕視診斷、延誤治療,白白冤枉地臥床、無力。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是是一種淋巴細胞癌化、且異常增生的惡性淋巴腫瘤。台灣已名列高齡化社會,平均壽命80歲,不過健康餘命71歲左右,「也就是不少長輩72歲開始生病。」先前有個病人出現疲乏、無力等症狀,但拖了4年,孫子出生後連抱孫去公園都做不到。所幸治療後,現在可以好好去幼稚園接孫子到公園玩。(推薦閱讀:康健知識庫:白血病)
白血病的分類白血病其實分為4大類,急性骨髓性、急性淋巴性、慢性骨髓性、慢性淋巴性白血病。不少人與敗血症、血友病混淆。
白血病的主要分類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好發於小孩子,90%治療後即可痊癒。若是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在成人,往往治療效果就差。不少戲劇要讓女主角活不下去的血癌,主要是成人的急性白血病。(推薦閱讀:全美第一個基因療法上市!急性淋巴白血病患的那道光)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好發60歲,慢性骨髓性好發3、40歲,但10幾歲、80歲也都有,而慢性淋巴性白血病主要在66歲,年齡持續下降,在台灣1年約有200個新增病例。 由於歐美發生率高,多台灣10倍的美國人口,一年新發病例約1萬4千多, 比亞洲高出許多,也因此近年有效治療新藥陸續出現。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症狀值得注意的是,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最常見的症狀,「是沒有症狀」,通常需要透過健康檢查中的血液檢查發現。 主要常見的7大症狀,包括不明原因的體重減低(半年內下降一成以上)、 不明原因的反覆發燒、夜間盜汗(流汗到要換衣服),主要是因為癌細胞異常增生、人體身體代謝率增加消耗熱量。其他症狀包括淋巴結腫脹、全身倦怠、食慾不振、全身乏力,易與衰老症狀混淆,一般人不易警覺。 淋巴結就像是雞脖子部位的顆粒,淋巴結腫脹就是台語的「牽核仔」(音讀khan-ha̍t-á)。診斷是否為慢性淋巴結白血病並不困難,身體裡的癌細胞就像是黑社會,淋巴球就是幫派中地位最小的嘍嘍、品行不良罷了,血液檢查異常,可見淋巴球數目增加,篩檢排除病毒感染加上骨髓檢查,即可診斷。現有的標靶藥物治療,可剷除黑幫勢力、治癒。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小檔案
(本文作者為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暨血液病學會理事王銘崇醫師 撰稿整理.劉惠敏)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作者 / 王銘崇 · 出處 / Web only
|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