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3成乳癌患者不到50歲 口服標靶藥物降低3成死亡率!

2019.10.02

45歲的陳小姐,3年前得知自己罹患乳癌,卻因為無法面對化學治療可能造成的不適症狀,以及化學治療可能伴隨的牙齒毀損的副作用,而拒絕進行化學治療。果然,3年後,她出現癌細胞骨頭以及肝轉移的現象;但她卻對此相當坦然,說比起忍受治療帶來的痛苦,她反而更坦然接受死亡的到來。

小細胞肺癌易復發 化療併用免疫藥物增加3個月存活率!

2019.10.02

肺癌一直是台灣癌症死因的前兩名之一,其中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就屬於「小細胞肺癌」,不過目前也發展出新的免疫療法,可以延長3個月的存活率。

卵巢癌早期難發現、晚期難治療 想防癌加做這2項健檢

2019.10.01

今年61歲的徐小姐,早已停經多年,2年多前突然發覺私密處有褐色分泌物、很像月經來潮的出血情況,且經常流出羊水般的液體,警覺不對勁,就醫被當作間質性膀胱炎或腸胃疾病,治療卻始終不見改善。

台灣人酒精不耐症比例世界第一 研究:不能喝就不要喝!

2019.09.27

根據史丹佛大學研究,全球約有5億6千萬東亞人帶有酒精不耐症,台灣的盛行率為世界最高,特別容易受到酒精的傷害。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8年全球酒精和健康年報,每年因為使用酒精及酒精引起的死亡人數為300萬人,平均每6分鐘就有1人因為酒精的使用而死亡。過度飲酒對社會、家庭及社會都會造成不小的損失。

新標靶藥物+中藥輔助 晚期卵巢癌不再無藥可醫了!

2019.09.21

卵巢癌為台灣婦科癌症發生率第三名,相較於子宮頸癌及子宮內膜癌,發生率較低,但死亡率卻是婦科癌症之首。依據病理診斷,可區分為四大類—上皮癌、生殖細胞癌、精索間質癌及轉移癌,不同的種類擴散模式並不相同,最常見的是腹腔內轉移。

  • 第一頁
  • 上一頁
  •  / 110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3成乳癌患者不到50歲 口服標靶藥物降低3成死亡率!


 
  3成乳癌患者不到50歲 口服標靶藥物降低3成死亡率!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45歲的陳小姐,3年前得知自己罹患乳癌,卻因為無法面對化學治療可能造成的不適症狀,以及化學治療可能伴隨的牙齒毀損的副作用,而拒絕進行化學治療。果然,3年後,她出現癌細胞骨頭以及肝轉移的現象;但她卻對此相當坦然,說比起忍受治療帶來的痛苦,她反而更坦然接受死亡的到來。

根據國健署2018年的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全體乳癌患者中,50歲以下診斷出乳癌比例約為34.4%,相當於每三位乳癌患者就有一位是停經前的年輕乳癌患者,遠高於美國的19%,其中又有5.2%的女性處於乳癌第四期,即晚期乳癌或稱轉移性乳癌。

 

乳癌治療太難受 病人寧可放棄治療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民提到,值得注意的是,停經前乳癌女性相較於年長女性,更容易診斷出嚴重的腫瘤型態以及淋巴結轉移,但過去治療晚期乳癌的副作用,使得許多婦女拒絕療程,或是因不了解治療方式,而延誤黃金治療期。舉例來說,化療後的嚴重病態感,使患者對生活感到消極無力,像上述提及之停經前乳癌婦女,寧可病情惡化、轉移也不願接受化療。

又或是乳癌患者中的最大群族,荷爾蒙受體為陽性的患者,須持續使用荷爾蒙治療,在停經前晚期乳癌甚至得摘除卵巢,雙管齊下完全阻斷雌性荷爾蒙的產生,進而達到打擊荷爾蒙陽性乳癌細胞的目的。

但摘除卵巢在心理方面會加深乳癌女性的身體殘缺感,在身體方面更是直接進入停經狀態;嚴重失眠、情緒不穩、性器官不適等副作用會讓病患身體及心靈更是飽受煎熬

 

研究指出:CDK4/6抑制劑助降低3成死亡率

所幸,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年度會議中,指出CDK4/6抑制劑搭配停經針以及荷爾蒙藥物,能大幅延長晚期乳癌病患存活時間、延緩進入化療的時間,也降低近3成死亡率,且副作用趨近於零,還能夠保有原來的生活品質。目前,台灣施打抑制劑屬於自費項目,一個月的治療大約要8-10萬元。

 

另外,停經針可暫時性抑制卵巢功能,相比於卵巢全切除,兩者不僅治療效果相當,停經針的使用更可以避免病患產生身體殘缺感與立即停經的不適感。

 

乳癌非絕症!醫界籲及早治療、勇敢抗癌

曾令民呼籲,婦女千萬別再因為害怕或擔憂、不敢就醫而耽誤治療;現代醫療進步、治療方式多元,癌症並非絕症,及早諮詢專業醫生建議,乳癌治療有望。

此外,平時也要遠離菸酒等致癌因子、養成規律運動的良好習慣,20歲以後的女性應定期自我檢查,45-69歲婦女應每兩年做一次乳房X光攝影篩檢,有家族病史者則可提早至40歲開始。醫療團隊也會提供全面性的服務,其中包含身心靈的照顧,例如希望小站、癌症資源中心,甚至還能連結到社會資源。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

  小細胞肺癌易復發 化療併用免疫藥物增加3個月存活率!


 
  小細胞肺癌易復發 化療併用免疫藥物增加3個月存活率!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肺癌一直是台灣癌症死因的前兩名之一,其中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就屬於「小細胞肺癌」,不過目前也發展出新的免疫療法,可以延長3個月的存活率。

小細胞肺癌反應率好、復發率卻高

雖然肺癌是台灣癌症死因的前兩名之一,不過有一部分其實是來自「小細胞肺癌」的高死亡率。小細胞肺癌是肺癌中最惡性的型態,大概佔所有肺癌患者的12%左右,癌細胞長得快、轉移也快,大部分的人發現時都已經沒辦法手術切除了。

小細胞肺癌可以簡單分為2期,一種是局限期,一種是擴散期,存活時間可以相差將近一倍,所以早期治療是很重要的。但因為癌細胞生長速度很快,即使診斷時是局限期,還是要做全身性化療,免得有漏掉的癌細胞流竄。

不過小細胞肺癌對化學治療敏感度高達80~90%,有將近一半的患者在做完化療之後,腫瘤會完全消失,所以不管是哪一期的患者都會建議做全身性的化療,再搭配局部的放射治療。

但可怕的是,大部分小細胞肺癌的患者,通常在半年或一年內就復發,第二線化療的反應率跌到30%左右,平均的5年存活率不到5%;擴散型與復發後的患者,存活期中位數大約是10個月左右。

小細胞肺癌的併發症

另一個讓小細胞肺癌難治療的原因,是小細胞肺癌會有非常多的併發症,像是靜派栓塞、心包膜積水、造成代謝混亂的庫欣氏症候群,甚至還會在體內產生抗體,攻擊中樞神經系統,造成大腦、小腦的損傷,所以在治療上一直很難有突破的藥物。

新藥物帶來曙光

不過對於小細胞肺癌的患者來說,今年是療法大突破的一年。2019年在西班牙巴塞隆那舉辦的「世界肺癌大會」上,公佈了一項第三期臨床研究,高惡性的小細胞肺癌患者在接受免疫治療藥物治療後,可延長3個月的存活期。

進行第一線的化療同時給予免疫治療,可以活化免疫系統,讓癌細胞不容易再復發,這樣的患者中位數存活期可達 13個月,有超過1/3的小細胞肺癌患者甚至達到18個月;而接受標準化療的對照組患者中位數存活期則為10.3個月,只有1/4的患者活到18個月。

發表研究是英國藥廠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該藥廠的腫瘤研發執行副總裁何西・巴斯爾卡(José Baselga)表示,事實上在研究中,有超過1/3的小細胞肺癌患者,使用免疫治療合併化療後,存活期達到18個月,這是一個里程碑,醫師可以跟順鉑(cisplatin)或卡鉑(carboplatin)等任一種化療的白金類藥物合併使用。

這項研究是利用單克隆抗體,阻斷PD-L1的「免疫煞車」,讓免疫細胞可以正確的辨識癌細胞,並找到癌細胞攻擊。阿斯特捷利康希望可以嘗試不同的免疫藥物跟化療藥物的組合,找到最有利的治療方向,接下來突破24個月的里程碑。

 

 

 

文/盧映慈 圖/黃玫霖

 

  卵巢癌早期難發現、晚期難治療 想防癌加做這2項健檢


 
  卵巢癌早期難發現、晚期難治療 想防癌加做這2項健檢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今年61歲的徐小姐,早已停經多年,2年多前突然發覺私密處有褐色分泌物、很像月經來潮的出血情況,且經常流出羊水般的液體,警覺不對勁,就醫被當作間質性膀胱炎或腸胃疾病,治療卻始終不見改善。

為此,徐小姐跑遍全台十餘家醫療院所求診,桃園、台北、花蓮和高雄都有她徬徨尋醫的足跡,甚至有醫師當面直言「我遇到了瓶頸」,徐小姐還是不放棄。直到半年後,徐小姐才在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中被發覺異常,進一步檢查確診為晚期卵巢癌。此時的徐小姐,不僅腹部明顯腫脹,腫瘤佔據整個腹部,癌細胞更已擴散侵犯腸道,不得不做人工造口幫助排便。

徐小姐的先生無奈地表示,以前認為只要定期做乳房檢查和子宮頸抹片檢查,就能遠離婦癌的威脅,怎麼也沒想到還有一種癌症叫做「卵巢癌」,讓人完全不曉得如何防範!幸好後來太太遇到一位好醫師,經適當治療才逐漸找回健康。

 

卵巢癌惡性高的2大原因:早期難發現、晚期難治療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董事長、中央研究院院士彭汪嘉康表示,常見的婦癌包括乳癌、子宮頸癌、卵巢癌和子宮體癌等4種,其中乳癌和子宮頸癌在政府和各界的大力推廣下,近年已見顯著的防治成效。但是,若要更全面地照護女性健康,需再從較少為人知的卵巢癌和子宮體癌著手。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腫瘤內科主任吳銘芳進一步表示,特別是卵巢癌,近35年間發生率逐年增加,成長超過2.5倍,而且根據105年癌症登記資料,當年共新增1507名患者,但同年也有超過656人因卵巢癌死亡,比率超過4成,惡性之高,是子宮體癌比率13%的3.3倍,他呼籲,這才是應優先被納入未來婦癌防治的重點。

造成卵巢癌惡性高的原因為何?吳銘芳認為主要有兩難。第一難是「早期難發現」,患者的早期症狀不明顯,包括腹脹、腹痛、易飽足、頻尿或急尿等症狀,易與其他疾病混淆,導致近5成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

第二難是「晚期難治療」。相較於乳癌、肺癌和大腸癌,晚期卵巢癌的治療武器顯得匱乏,除了手術之外,過去20多年僅有放射線治療和化學治療供選擇,其中又以化療為主。在此情況下,患者也常因一再復發而深陷反覆化療之苦。

 

家族史婦女加做2檢查 全面掌控癌症情況

至於如何預防和及早發現?吳銘芳指出,卵巢癌是一種很特別的癌症,並非卵巢本身組織細胞發生癌變,主要是來自輸卵管和子宮內膜的細胞掉落至卵巢後癌化所致,所以,患者初期沒有臨床症狀,常因腹脹、腰圍變粗或發胖,進一步追查原因才發現罹患卵巢癌。而患者如果沒有腹部疼痛、腰痛的症狀,確診多已是晚期。

林口長庚醫院婦產部婦癌科醫師周宏學表示,雖然國外前瞻性研究顯示,篩檢對於防治卵巢癌的裨益不大,但如果是有家族史的女性,可以長期的篩檢習慣仍有助早期發現。可以使用骨盆腔超音波檢查,以及血液中癌症指數檢測等好方法,以助早期發現婦癌蹤跡和早期治療。

 

雖然卵巢癌初期症狀不明顯 女性仍然可以自我檢視,有無下列4種狀況:

1. 月經量過少或停經:當卵巢正常組織被癌細胞破壞時,會使患者月經量變少或是停止月經週期,並造成患者身體虛弱,免疫力下降。

2.女性荷爾蒙紊亂:當雌激素過高導致的卵巢瘤,會有月經失調、性早熟或停經後陰道流血的現象;而由雄性激素過多導致的卵巢癌,則會使女性出現男性化象徵。

3.下肢、外陰部的水腫:卵巢癌腫在骨盆腔生長增大至壓迫骨盆腔靜脈,或影響淋巴液循環,而導致下肢或外陰部的水腫。

4.莫名的消瘦:若卵巢癌逐漸增大,產生腹水現象時,會物理性的壓迫患者的腸胃道,讓患者消化不良或胃口不佳;而癌細胞增生時,會大量消耗人體的養分,使患者消瘦無力、面瘦肌黃。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

 


 




 

 

 

  台灣人酒精不耐症比例世界第一 研究:不能喝就不要喝!


 
  台灣人酒精不耐症比例世界第一 研究:不能喝就不要喝!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根據史丹佛大學研究,全球約有5億6千萬東亞人帶有酒精不耐症,台灣的盛行率為世界最高,特別容易受到酒精的傷害。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8年全球酒精和健康年報,每年因為使用酒精及酒精引起的死亡人數為300萬人,平均每6分鐘就有1人因為酒精的使用而死亡。過度飲酒對社會、家庭及社會都會造成不小的損失。

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主任陳益乾指出,酒精對健康的損傷更為巨大,包括成癮、精神病、失智、肝硬化、胰臟炎、心臟病及口腔癌、食道癌、大腸直腸癌及乳癌等各類疾病。根據國民健康署102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及106年委託計畫資料分析顯示,不當飲酒行為每年約導致4,500名國人死亡,平均每天就有11名飲酒者因此失去生命,造成約11萬人年損失,另有約4萬多人因不當飲酒而罹病,整體醫療資源損失約35億元,經濟損失更高達近549億元。

 

每天1-2杯酒 上呼吸及消化道癌症的風險高了40倍

台灣有將近一半的人具有ALDH2*2的對偶基因型,這些人因為缺乏乙醛去氫酶活性,無法正常代謝酒精轉化的乙醛。乙醛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定是一級致癌物質,大家除了要警覺酒精對全身性的傷害外,更應關注乙醛的毒性。

乙醛的累積除引起臉紅以外,還會導致心跳加快、頭痛、頭暈、噁吐、宿醉等症狀,美國史丹佛大學博士暨酒精不耐症衛教協會理事長陳哲宏將這種情形命名為「酒精不耐症」。「以前人家說喝酒臉紅是肝功能好是完全錯誤的觀念,根據美國醫學期刊《Lancet》最新的研究,過去認為適度飲用紅酒能保護心血管疾病的指引,也被推翻了,」陳哲宏指出。

酒精的使用對健康幾乎沒有益處,特別是帶有酒精不耐症的人,每天飲用1至2杯的葡萄酒 (或1至2罐啤酒),反而使得罹患上呼吸及消化道癌症的風險高了40倍以上。全球約有5億6千萬東亞人帶有酒精不耐症,台灣的盛行率為世界最高,特別容易受到酒精的傷害。國內的勸酒風氣以及多樣且隨手可得的酒品,更增加不當飲酒行為及酒癮的機率。

 

長期飲酒 大腦結構改變

台北慈濟醫院邀請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Andrew Holmes博士專題演講「酒癮與大腦神經迴路的調控」,由科學證據闡述長期喝酒所造成腦部結構的改變,是必須積極介入的醫療議題。

陳益乾指出,臨床經驗中,酒癮戒除是很艱辛的歷程,往往因為無法克服環境誘惑,最好是就醫讓專業團隊協助。像是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提供的戒酒方式,除了個別心理治療,再輔以團體及家庭治療,並適時提供戒酒藥物,多面向整合治療,能夠給予戒酒者多元治療的後盾。

 

參考資料:

The alcohol flushing response: an unrecognized risk factor for esophageal cancer from alcohol consumption.

Conventional and genetic evidence on alcohol and vascular disease aetiology: a prospective study of 500 000 men and women in China

Alcohol use and burden for 195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1990–2016: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6

Risk thresholds for alcohol consumption: combined analysis of individual-participant data for 599 912 current drinkers in 83 prospective studies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

 

 

 

  新標靶藥物+中藥輔助 晚期卵巢癌不再無藥可醫了!


 
  新標靶藥物+中藥輔助 晚期卵巢癌不再無藥可醫了!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卵巢癌為台灣婦科癌症發生率第三名,相較於子宮頸癌及子宮內膜癌,發生率較低,但死亡率卻是婦科癌症之首。依據病理診斷,可區分為四大類—上皮癌、生殖細胞癌、精索間質癌及轉移癌,不同的種類擴散模式並不相同,最常見的是腹腔內轉移。

這四種癌症雖然不盡相同,卻都面臨著卵巢癌症的一大困境,也就是「晚期難治療」。相較於乳癌、肺癌和大腸癌,晚期卵巢癌的治療武器顯得匱乏,除了手術之外,過去20多年,只有放射線治療和化學治療供選擇,其中又以副作用較大的化療為主。

化療8成會復發 新型標靶治療還能改善腹水問題

林口長庚醫院婦產部婦癌科醫師周宏學表示,國外研究發現晚期,卵巢癌患者經手術和化療的標準治療,達到完全緩解的狀態後,大約7-8成患者會在1年至1年半左右復發。而且,隨著每一次更換新的化療藥,患者也會因抗藥性,導致疾病無惡化的間隔縮短,越來越容易復發。

不過,近年隨著標靶藥物的加入,晚期卵巢癌治療開始露出新曙光。無論是一線治療、復發後治療或治療後的維持療法,患者都有合適的標靶藥物可用。而研究發現,晚期卵巢癌患者以抗血管新生標靶搭配化療,可以延長疾病無惡化的時間,降低復發風險,對於第4期患者更有延長整體存活期的效果。

周宏學說明,抗血管新生標靶具有調控周邊血管的作用,不僅能幫助晚期卵巢癌患者抑制腫瘤擴散、癌細胞生長和轉移,對腹水也有不錯的改善效果。一般來說,卵巢癌患者容易因血管內皮新生因子VEGF,使血管通透性發生改變,變得水分外流而形成腹水,而抗血管新生標靶正好可以對抗VEGF,幫助改善腹水。

 

癌症治療副作用 就用中醫來改善

台南市立醫院中醫師劉宇倫則表示,癌症的各種治療,不可避免或多或少會伴隨許多副作用,例如骨髓抑制、落髮、嘔吐、腹瀉等,帶來病人極大的生活壓力。不過,即使患者使用的是較傳統的化療,也能用中醫改善副作用。

劉宇倫解釋,依中醫觀點,癌症屬於「癥瘕」、「積聚」,人體的氣血充足與否,以及經絡是否暢通,才是腫瘤是否惡化的關鍵因素,臨床上常見病人在被診斷出癌症前,已歷經一段氣血虧虛的時期,而且伴隨經絡的阻滯,使得陽氣無法推行陰血,最後才逐漸形成腫瘤,屬於本虛標實之症。

因此,中醫在治療癌症,首重培補正氣,並暢通經絡阻滯,常用方劑如香砂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右歸飲、仙方活命飲、桂枝茯苓丸、大黃蟅蟲丸等,來提高免疫力。

 

另外,放化療及荷爾蒙治療的副作用,例如骨髓抑制、類更年期症候群、食慾不振,甚至噁心、嘔吐、掉髮、皮膚過敏、末梢麻木等,中醫也有多種治療方法,例如針灸、穴位按摩,對於緩解副作用,提升病人生活品質有很大幫助。

整體而言,中醫不論在治療卵巢癌相關症狀,或輔助處理化療及術後副作用都有明顯優點,患者在西醫積極治療之外,也可透過中醫進行體質調理,中西醫合作能協助患者度過卵巢癌的陰暗幽谷,減少治療期間副作用的不適。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