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是一個跟「內分泌」有高度相關的癌症,如果身體的激素是混亂的,發生癌變的機率就會提高。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研究發現,超過晚上10點還進食,乳癌的風險會增加1.5倍。
78歲徐伯伯愛唱歌,但因長年抽菸,近月來感到喉嚨卡卡,「連說話也很有磁性」,就醫檢查以為只是胃酸逆流導致慢性咽喉炎,但後續出現吞嚥困難、喉嚨疼痛等症狀,改到醫院就診,發現竟是喉癌第二期,為保留說話及吞嚥功能,醫療團隊建議接受放射線治療,目前狀況恢復良好,他也決定徹底戒菸,直說:「香菸真是『拍瞇啊』」。
85歲的伯伯因胃癌進行胃全切除手術,經過了半年,體重下降10公斤,且有不斷下降的趨勢,原本豐腴的體型怎麼也補不上來。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在育齡婦女是種常見的內分泌與代謝失調疾病。發病率佔育齡期婦女的10~30%,近年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近年來,海內外不少名人都離我們而去,不過無獨有偶,有一種疾病簡直成了「名人殺手」,那就是難發現、難治療的胰臟癌。美國老牌靈魂樂女歌星艾瑞莎.富蘭克林、《第六感生死戀》男主角派屈克·史威茲、資深名嘴劉駿耀、演員李麗鳳、全球知名的三大男高音之一帕華洛帝,以及蘋果電腦創始人賈伯斯、「時尚老佛爺」卡爾拉格斐,乃至於最後被病魔折磨到遠赴海外求善終的體育主播傅達仁,都是近年來因胰臟癌離世的名人。
吃宵夜增加1.5倍乳癌風險!研究:晚上10點後別吃東西 | ||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
||
|
乳癌跟宵夜的關係乳癌是全世界女性最常見的癌症,而它跟內分泌有極高的關係,過多的雌激素會刺激乳腺病變而導致癌症,所以在使用荷爾蒙療法治療女性疾病的時候,都會小心的監控體內的內分泌狀況。 但因為生活飲食習慣造成的內分泌失調,卻很常被人忽略。像是「吃宵夜」這件事,包括瘦體素、生長激素、褪黑機素、皮質醇、胰島素等內分泌激素,都會受到這個行為的影響。 登在《生醫科學雜誌》(BMC)上的香港中文大學公衛學院研究,發現「太晚吃東西」、「宵夜吃太多」,都是會造成乳癌的嚴重因子,「因為生理時鐘錯亂了,激素濃度無法平衡,就容易肥胖;而肥胖又會反過來影響激素的變化,變成惡性循環,最後癌變。」
宵夜帶來的乳癌風險而研究發現,在晚上10點後晚上進食,比沒有吃宵夜習慣的人增加1.5倍的乳癌風險;在不同的食物類型當中,吃麵食的人風險是最高的,會比沒有吃宵夜的人增加2倍風險,如果是吃米食的話,則會增加1.9倍的風險;而如果根據當事者的體重、家族史、年齡進行加權調整,吃麵食造成的乳癌風險甚至會高到2.78倍。 研究也發現,這些有吃宵夜習慣的人不一定很胖,但風險還是顯著增加,表示在形成「肥胖」之前,造成的內分泌失調已經讓乳癌風險增加了,所以並不是瘦子就可以開心的吃宵夜。 研究員的「健康提醒」而在2018年,發表在《國際癌症雜誌》(IJC)上的一項巴塞隆納全球健康研究所的研究,也發現在10點之後進食,或是吃完晚飯後跟睡覺沒有隔2小時以上,都會增加乳癌的風險。而且不只是女性才有風險,對於男性來說,則會增加攝護腺癌的風險。
研究人員Manolis Kogevinas認為,這代表「堅持每日要遵循健康飲食方式與患癌症的風險降低有關」,而飲食跟癌症的關聯性,不是只有「食物類型」,吃飯的時間也很重要,「基本上配合生理時鐘是最好的,盡可能早點吃晚餐,千萬不要在晚上10點後進食,即使是小零食也不要,對我們的代謝系統才會是最好的。」
期刊小檔案 生醫科學雜誌(BMC)是是一本同行評審的醫學期刊,涵蓋了基礎醫學的各個方面。 國際癌症雜誌(IJC)是國際癌症控制聯盟(UICC)的官方雜誌,致力於發表實驗和臨床癌症研究相關的論文。 參考資料 Nighttime eating and breast cancer among Chinese women in Hong Kong Early supper associated with lower risk of breast and prostate cancer
文/盧映慈 圖/巫俊郡
|
老菸槍不知罹喉癌 誤認嗓音有磁性 醫助保聲帶 誇他歌喉可出道! | ||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
||
|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黃純惟表示,患者數個月來受喉嚨卡卡所擾,但之前到診所就醫,均以慢性咽喉炎治療,直到赴醫院透過鼻咽內視鏡檢查後,發現喉部的會厭軟骨處有一2.5公分大的腫瘤,經切片檢查證實為喉癌第二期,令患者震驚不已,焦慮詢問:「我以後還能再唱歌嗎?」 放射線治療讓癌友保住聲帶黃純惟指出,喉癌位居台灣男性癌症中第17位,可分為聲門癌、聲門上癌及聲門下癌,並以聲門癌最多,也是最容易早期發現的癌別;喉癌好發族群為40歲以上,且有抽菸、喝酒、嚼檳榔習慣的男性,當出現喉嚨卡卡合併頸部腫塊、聲音沙啞、吞嚥疼痛等症狀,就得當心可能與喉頭病變有關。 黃純惟強調,喉癌是頭頸癌中預後較好的癌症,其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切除、放射線治療和化學治療,可依患者狀況選擇單獨或合併使用,因徐伯伯罹患聲門上癌,經評估,透過放射線治療,除了可保留喉部的構造與機能,治療後也能經口發音,治癒率相當高,但若是喉癌晚期的患者,恐需透過手術切除合併放射線治療,才能根除惡性腫瘤。 因此,徐伯伯選擇接受放射線治療7週,每週五天,每次10到20分鐘,終順利恢復健康,又能開心出門唱歌,醫師也鼓勵他:「可以考慮出道當網紅喔」。 黃純惟提醒,長年抽菸、喝酒、嚼檳榔,以及有家族癌症病史的男性,若出現喉癌的症狀,一定要提高警覺,若能早期治療,通常早期喉癌治癒率高達8成,但若到晚期,則治癒率降至5成左右,千萬不能輕忽。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
|
想抗癌?BMI、體重監測、連日攝食量自我檢測三項指標 | ||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
||
|
病人來到了營養諮詢門診,家屬表示都會準備很營養的飲食給病人吃,但病人體重始終無法止跌,經營養師評估後,發現家屬所準備的三餐為「魚湯、精力湯、雞湯」等,這些都是大家認為的營養補充聖品,但卻不知其所含的熱量很低,食用期間如果再加上術後病人的食慾不佳,喝完這些飲品後沒再多吃其他食物,所攝取的熱量將會偏低,體重也將跟著大量且快速的流失。 營養師協助伯伯重新調配適合的熱量,搭配其身體狀況少量多餐,並正確選擇適合的營養品,伯伯體重下降的問題逐漸獲得改善。 不道聽塗說導正迷思 正確補充營養成為癌症治療的重要助力在營養諮詢的過程中,癌症病人最常對「吃」無所適從,常因為「聽說偏方」而亂了方寸,每餐的飲食不知不覺變成了生活中的壓力。中醫大新竹附醫營養師王依屏說明,國人最常見的是利用「魚湯、雞湯」來補身體,甚至認為湯才是營養最精華所在,因此常常只有喝湯而缺乏及忽略了其中的魚肉或雞肉。 另外,也有患者擔心「養肥」癌細胞而不敢吃得太營養,甚至連飯都不敢吃,更別說有額外補充營養品。然而,約有八成的病人在癌症治療過程中,會因為疾病本身、藥物治療及手術引起食慾減退或進食困難,進而面臨體重下降的問題,因此,如何在治療過程中均衡營養、穩定體重及體力相對重要。 王依屏強調,在癌症治療及其手術後最需要補充的就是熱量及蛋白質的攝取,「接受療程是現階段最重要的事,如果攝食量不足、營養不夠,你就會沒有體力,這將影響後續的放化療進行,還可能因此中斷療程。」
臨床上,常見癌症病人無法持續治療的原因,就是「營養不良」,所以這段期間病人更需要及時接受營養補充之專業評估及建議,了解營養不良可能提高風險相關訊息。 此外,大多數人所認知以一些堅果類及新鮮蔬菜水果為主的精力湯,能夠提供許多抗氧化物質,可作為癌症療程中的飲食輔助。原則上,營養師並不建議癌症治療中及術後病人採取生機飲食,這類的飲食比較像是防癌飲食,容易造成熱量蛋白質攝取不足,導致營養失衡、並且化療中病人免疫力功能下降攝取生食反而增加感染危險性。 癌症病人的營養是否足夠 三種簡易方式自我檢測王依屏建議,癌症病人可以依據以下3點指標,檢測自己的飲食是否足夠營養。
病友們都可以透過自我監測的方式了解自身營養狀況,若發生以上營養相關問題,建議應向營養師諮詢,由專業的營養師提供正確營養補充的訊息,以確保所需營養素及熱量攝取適當,讓病友們在良好的飲食品質下,保有足夠的體力,在癌症治療中獲得最好的生活品質及結果。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
|
月經不來又暴肥恐不孕 中醫改善多囊卵巢症候群 | ||
康健雜誌 原載:康健 |
||
|
月經不規則 體重異常暴增28歲的玲玲生理週期長期以來都不規則,最近1年「好朋友」只來2~3次,體重更是直線上升,一年胖了快10公斤(60→70公斤),健康檢查還發現血壓偏高及脂肪肝,在長輩催促下去西醫檢查,被告知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月經沒來就是沒有排卵,日後恐有不孕的風險。 玲玲因為正準備要結婚,十分震驚,先後在婦產科吃了數月的催經藥、避孕藥,期間月經按時報到,但停藥後月經還是不來。於是來中醫調整體質,經由望聞問切得知,玲玲是屬於腎虛痰濕的體質,經由半年中藥調理,加上飲食及生活習慣的調整,玲玲的體重逐漸下降、好朋友每個月都報到,1年之後順利懷孕。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好發於育齡期女性 發現多毛、青春痘要小心
雖然發生原因和致病機轉仍未完全清楚,但是與糖尿病家族史很有關聯,一般認為和遺傳基因有關,後天的生活形態也會影響疾病表現的程度,臨床上會出現多毛、青春痘、月經不規則、肥胖等症狀,嚴重者可導致不孕、流產、糖尿病及子宮內膜癌的發生。(推薦閱讀:月經不規則,會增加得癌症的機率嗎?)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以補腎為基本 配合改善生活形態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在傳統醫學中屬於「月經後期」、「閉經」、「崩漏」等範圍。中醫認為腎主先天、主生殖,所以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基本病機是腎虛,根據不同症狀,還分別兼有血瘀、痰濕、肝鬱等證型。 玲玲屬腎虛痰濕體質,靈活運用中醫月經週期療法的概念,以補腎為基本,調整內分泌生殖軸,佐以健脾化痰消脂,增加基礎代謝率,達到健康減重、促進排卵、恢復規律月經的目的。 臨床上也常搭配針刺治療,常用穴道有脾俞、肝俞、腎俞、氣海、關元、子宮、歸來、足三里、三陰交、太沖、豐隆等等。 病人本身也要配合改善生活形態,如:減輕壓力、避免熬夜、少吃醣類澱粉食物、加強運動、控制體重(特別是肥胖患者),使內分泌荷爾蒙得以平衡,月經恢復規律性,方能順利懷孕。(推薦閱讀:避免子宮、卵巢生病 這3種食物要少吃)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患者小叮嚀
(本文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李湘萍)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作者 / 李湘萍 · 出處 / Web only
|
高死亡率胰臟癌殺死眾多名人,5種高危族群這樣篩檢才正確 | ||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
||
|
這些名人會罹癌,可不全是因為不愛惜身體,卡爾拉格斐十年前曾一度發胖,為了健康以及時尚因素,減肥成功;而賈伯斯雖然工作強度較大,卻也是相當養生,他19歲的時候,曾經去過印度朝聖修行,有了佛教信仰,也維持了瑜伽、素食的習慣。據說,賈伯斯對於飲食非常挑剔,甚至曾因為吃到他認為不健康的食物,直接當場吐出來。 然而,胰臟癌並沒有放過他們之中的任何一個,這些名人無論在自己的領域如何叱吒風雲,最後面對疾病時,亦展現了人性最脆弱的一面。胰臟癌宛如一台沈重的石磨,無論貧富貴賤,一視同仁地將這些病人緩緩磨著,讓病人們最後甚至只求好好離世。傅達仁的例子,正讓我們看到了胰臟癌的殘忍。 這5種人 每年一次胰臟癌檢查可別偷懶胰臟癌雖然發病率不算高,但惡性度高得可怕,尤其是症狀不明顯,早期診斷困難,開刀與治療也困難,因此被稱作「癌中之王」。美國數據顯示,胰臟癌死亡率在所有惡性腫瘤中排名第三,且很快就要上升為第二名了。 不過,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USPSTF)近日引述《JAMA》期刊表示,如果不是胰臟癌的高風險族群,做胰臟癌篩檢沒有積極意義。但反過來說,如果你屬於胰臟癌的高風險族群,那麼每年一次的檢查可就是必要的了。 胰臟癌的高危險族群,是指40歲以上,伴隨下列任意一項的人:
抽血、超音波都不是理想健檢工具 檢查這樣做才有效針對如何檢查,安南醫院健檢中心主任蔡忠紘指出,不少人聽過的「胰臟癌指數」CA-199是一種細胞膜上的糖蛋白,在胰臟癌患者中容易升高,因此許多民眾會選擇抽血檢測C A-199來當作胰臟癌篩檢,但這並不正確。 也有民眾選擇腹部超音波做為胰臟癌健檢工具,但蔡忠紘提醒,胰臟位於後腹腔位置,會因為腸胃的空氣遮蔽下很難徹底檢查,另外超音波對於小腫瘤的偵測率也不高,所以腹部超音波也不是理想的胰臟癌健檢工具。 蔡忠紘表示,根據最新的文獻建議,內視鏡超音波(EUS) 與磁振造影(MRI或MRCP) 都是適合針對高危險群做為胰臟癌健檢的工具。一般而言,可建議高危險群,第一次可先接受內視鏡超音波檢查,之後再搭配每年一次的腹部磁振造影檢查,應是較適合的胰臟癌篩檢方式。 你想要什麼樣的健檢,按>>這裡就知道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
|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