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一直位居日本國民頭號死因,如何早期發現絕對是非常重要的課題。事實上,日本的科學家早在2017年就已經找出以線蟲判讀尿液的方法來篩檢罹癌的可能性。
一滴尿早期篩檢15癌症 早期發現包括大腸癌、胃癌等15種癌症的0期到1期癌症…
護髓解毒湯,可減輕化療骨髓抑制,幫助體內白血球、血紅素、血小板維持自體免疫功能的運作… 骨髓黏膜因遭受破壞而損傷,導致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白血球、血紅素、血小板不足,許多癌友就是因此身體日漸虛弱,容易出現疲勞、噁心想吐、手腳發麻等副作用
「上一次針灸完,有好一點嗎?」眼前是一位住院乳癌病患,剛接受完一次針灸治療。 「針灸的當下疼痛減少一半以上,當天晚上比較好睡,隔天早上起床後的疼痛比起沒有針灸治療前的疼痛少,這兩天噁心和嘔吐的次數也比較少了,昨天有開始試著喝一些流質食物,精神有好一些了,」病患回答。她原本眼神迷濛渙散,針灸後已經可以定睛注視我。
大腸直腸癌在國人10大癌症中,已經蟬聯12年的發生率榜首。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建勳說,在門診的確看到年輕人有增加的趨勢,而大腸直腸癌早期發現的治癒率很高,所以還是建議可以做不同類型的大腸直腸癌篩檢,會比較能早期發現。
利用線蟲檢查癌症 日本在2020起開始收費檢查 一次3千台幣 | ||
The Central News Agency 中央廣播電台 原載:Yahoo!奇摩新聞 |
||
|
日本研究發現線蟲對癌症患者尿液氣味有偏好,藉此發展以線蟲做為檢測癌症方法,並即將於2020年開始上市,檢查一次收費預估3千元台幣。圖:央廣合成
癌症一直位居日本國民頭號死因,如何早期發現絕對是非常重要的課題。事實上,日本的科學家早在2017年就已經找出以線蟲判讀尿液的方法來篩檢罹癌的可能性。根據《共同社》報導,這項科技持續開發當中,現在已能確認可對15種癌症出現反應,甚至已經有日本企業打算從2020年起實際運用在企業體檢項目中,預估一次的檢測費用大約台幣3千元。
這項檢查名稱為「N-NOSE」,主要利用線蟲不輸於犬類的靈敏嗅覺特性,讓線蟲喜歡靠近癌症可能患者具有特殊氣味的尿液,卻逃離健康人類尿液的特性,以發現人們是否罹癌的檢查方法。這項檢查僅需一滴左右的尿液,且費用也只要9800日元(相當新台幣3000元左右)便可以獲得檢查。
《共同社》報導指出,這項研究在一項使用了約1400名癌症患者樣本後的最新臨床研究中,篩檢機率達85%,且這項篩檢方式對在早期發現癌症方面有效,同時到目前為止可以確認這種方法已經可以對15種癌症作出反應,但仍無法鎖定患者罹癌的部位。
這項技術現階段以企業以減引進為推廣重點,而日本東京風險企業「HIROTSU生物科學」昨(1)日更舉行記者會表示,將從2020年起實際運用這項線蟲篩檢方式。由於癌症早期發現相當重要,該公司社長、也是這項技術早期研究人員的廣津崇亮在記者會上表示,為提高接受檢查的比率,需要劃時代的技術以及比起其他檢查更低風險與更高精確度。
報導指出,該項技術現階段以企業等的體檢引進該方法為主,第一年度預計將對25萬個樣本進行檢查,並已經爭取2021年在海外推廣,此外還爭取2022年實際運用更高技術的「癌症種類鎖定檢查」,以鎖定罹癌部位。
陳文蔚採訪
|
一滴尿早期篩檢15癌症 日新檢查法明年實用化 | ||
The Central News Agency 中央通訊社 原載:Yahoo!奇摩新聞 |
||
|
中央社東京2日綜合外電報導)癌症是日本人的頭號殺手,利用線蟲這種微小生物來篩檢癌症的新檢查法將於明年實用化,由於可望降低癌症篩檢門檻而受到高度期待,目前此檢查法使用一滴尿可早期發現15種癌症。
九州朝日放送報導,九州大學前助教領導的企業所開發的檢查法,利用線蟲會聚集在癌症患者尿液此性質,據悉目前能夠早期發現包括大腸癌、胃癌等15種癌症的0期到1期癌症。這項檢查法的優點包括偵測準確度逼近90%、不會有任何痛苦、檢查費用較低廉約1萬日圓(約新台幣2900元)等。
開發此檢查法的「HIROTSU生物科學」負責人廣津崇亮表示,日本癌症篩檢率長久以來約僅30%,一直無法提升,要提升到與各國相當的80%左右,需要仰賴劃時代技術。
這項檢查法預定明年1月起,從合作企業的體檢等開始推廣,但在實用化前,將針對提供研究資金援助等的久留米市與小郡市的120名職員,從本月起進行試驗。
廣津表示,透過在久留米市與小郡市的試驗,希望確認從檢查到通知結果等一連串作業流程。
日本共同社報導,名為N-NOSE的這項檢查法,利用線蟲透過與犬類相當的嗅覺,靠近癌症患者特有尿液氣味,但逃離健康人尿液的特性。線蟲是生存於土壤的微小生物,能夠簡單繁殖,檢查只需要1滴左右尿液。
據悉,迄今確認其對15種癌症做出反應,但目前無法鎖定罹癌部位。現階段以企業等體檢引進該方法為主,第一年預計將對25萬個樣本進行檢查。據稱還爭取2021年在海外推廣。此外還爭取2022年實際運用基因轉殖線蟲的「癌症種類鎖定檢查」,以鎖定罹癌部位。
(譯者:劉學源)1081003
|
癌症化療損傷免疫力 減輕骨髓抑制成存活關鍵 | ||
今日新聞NOWnews 原載:Yahoo!奇摩新聞 |
||
|
▲骨髓黏膜因遭受破壞而損傷,導致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白血球、血紅素、血小板不足,許多癌友就是因此身體日漸虛弱,容易出現疲勞、噁心想吐、手腳發麻等副作用。(圖/ingimage)
馬來西亞羽球名將李宗偉去年驚傳罹鼻咽癌,發病後接受33次電療,效果良好。回憶抗癌過程,李宗偉表示,電療到第3個星期時,喉嚨已經全部破了,吞嚥時還會引起劇烈疼痛,相當煎熬,以致食慾盡失。家人擔心他營養不足,只能幫他噴麻藥,趕快將食物吞下,辛酸過程非外人所能想像,若是做化療,病人更是苦不堪言。
中醫師陳瑞聲表示,雖然現代醫學已有許多方法可提早確診某些癌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效果更好,目前主流治療方式仍以電療、化療、標靶治療為主,但其所帶來傷害骨髓的副作用,會導致人體免疫功能白血球、血紅素、血小板下降,許多患者並非是癌症奪命,而是因免疫功能不足引發細菌感染敗血症或急性肺炎及血小板不足大量出血,而失去性命。
骨髓抑制副作用為何這麼可怕?陳瑞聲分析,化療藥物對細胞的殺傷力是一視同仁的,既能殺死癌細胞也易傷及健康細胞。當傷害到患者人體免疫系統的骨髓造血細胞時,醫學上稱為骨髓抑制。骨髓黏膜因遭受破壞而損傷,導致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白血球、血紅素、血小板不足,許多癌友就是因此身體日漸虛弱,容易疲勞、噁心想吐、食慾不振、頭暈無力、走路會喘、手腳發麻、身體黏膜破裂、記憶力減退……等副作用,而這些副作用的發生原因,是骨髓造血細胞被傷害,因此快速修復骨髓功能,才能真正減輕化療後的副作用。
西醫針對化療引發骨髓抑制副作用,因應的方式採個別補充的策略,也就是當遇到白血球不足時,就打生長激素;血紅素、血小板不足就輸血。但由於沒有針對修復骨髓黏膜及恢復骨髓受傷造血細胞功能,在這種情況下,即使補充後依然很快消耗殆盡。
傳統中醫在降低骨髓抑制副作用方面,能扮演輔助的角色。如護髓解毒湯,可減輕化療骨髓抑制,幫助體內白血球、血紅素、血小板維持自體免疫功能的運作。陳瑞聲指出,中醫護髓解毒湯為高貴中草藥,不會與化療藥物產生衝突,在每1次化療的半衰期服用,可快速修復骨髓黏膜及造血細胞功能,有助減輕8成副作用及骨髓抑制的發生。避免累積每1次化療藥物對免疫功能的傷害,從抽血檢查得知白血球、血紅素、血小板同時上升,表示骨髓造血細胞功能恢復。護髓解毒湯有助傷口修復,減少沾黏,降低細菌病毒感染成敗血症及肺炎等風險。
想減輕癌症病人痛苦,降低病人性命折損的風險,唯有在接受化療的過程,盡可能保護骨髓功能,盡量少受傷害,這樣才能真正輕鬆做化療,治療才會順利。透過中醫輔助,提升抵抗力,降低癌症化療副作用,為身體打好長期抗癌的基礎,才有足夠體力撐過整個化療療程。陳瑞聲也提醒,癌症發病過程難以逆料,確診後切莫猶豫,及早接受正規治療,同時善用中醫輔助治療,就能為自己爭取更多康復的機會。
健康傳媒 陳木森/台北報導
|
減緩疼痛、噁吐、疲憊感 針灸幫忙對付癌患大敵 | ||
康健 For a better life 原載:康健 |
||
|
作者 / 黃明正 · 出處 / Web only
「上一次針灸完,有好一點嗎?」眼前是一位住院乳癌病患,剛接受完一次針灸治療。 「針灸的當下疼痛減少一半以上,當天晚上比較好睡,隔天早上起床後的疼痛比起沒有針灸治療前的疼痛少,這兩天噁心和嘔吐的次數也比較少了,昨天有開始試著喝一些流質食物,精神有好一些了,」病患回答。她原本眼神迷濛渙散,針灸後已經可以定睛注視我。 被診斷腫瘤轉移至脊椎、肺臟的這位乳癌患者,每天得面對劇烈疼痛,西醫主治醫師曾先後開立過好幾種止痛藥物但效果不佳,也因為副作用的影響數度更換藥物,目前只能接受大量的嗎啡止痛,然而副作用仍使得她終日精神昏沉,常覺頭暈、噁心,也常常好幾天沒排便。
解開疼痛和藥物副作用的束縛,她開始坐在床邊,偶爾和前來探視的家人、朋友話家常,在馬桶上清了清肚子裡的宿便,走去醫院旁的餐廳大啖牛排。她開心地說:「早知道就搭配中醫,原來針灸對我們癌症病患這麼有幫助。」 我常從病房和門診的癌症病患口中聽到這樣的話,令人高興的是針灸可以輔助癌症治療,減輕西醫治療所帶來的不適,但有時讓人扼腕的是緣分來得晚,病程走到了末期才發現中醫針灸的好。)
中西整合分進合擊 提升抗癌能量面對癌症,多數病患選擇以西醫手術、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荷爾蒙療法作為主要的治療方式,然而,隨之而來的身體功能破壞,往往造成病患對於眼前治療產生卻步和疑慮,也因此,越來越多人嘗試以中醫協助改善原有癌症治療所帶來的不適。 針灸是中醫特有的治療方法,藉由刺激經穴來激發人體經絡系統的自我調整,以調節體內氣血與臟腑的平衡,著眼於人體整體功能的調整,不與西藥相衝突,也無任何毒性或嚴重的副作用,即便是西醫已無法可施的末期癌症患者,針灸也能改善其臨床症狀。 針灸合併止痛藥物治療 效果好副作用減低現代醫學研究已證明針灸具有鎮痛、增強機體免疫和調節人體系統功能的作用,國際間已超過千篇關於針灸輔助治療癌症論文發表,引起全球醫學界的關注。 臨床上,針灸最常用於處理癌症病患的疼痛,據統計有高達80%的病患須忍受癌症本身和其治療所帶來的疼痛,若使用針灸合併止痛藥物治療,其效果較單獨使用止痛藥物的效果為佳,更可減少止痛藥的劑量和副作用。另外,化學治療藥物常導致腸胃道不適,如噁心、嘔吐,針灸可以用來預防和治療化療所致的噁心、嘔吐,並可減少止吐藥物的劑量。 經過一連串的癌症治療,70~90%的癌症病患會有癌因性疲憊的問題,難以透過休息而完全改善,研究發現針灸可以顯著改善癌因性疲憊,對於體力衰弱、無法運動的癌症病患而言,更容易透過針灸而改善其疲倦無力的狀況。 乳癌、攝護腺癌病患常透過荷爾蒙療法來達到治療和控制腫瘤的生長,荷爾蒙療法容易造成潮熱、盜汗或關節僵硬疼痛,因不定時發作,造成生活極大困擾。研究發現針灸可有效改善這些症狀,對於需接受長年賀爾蒙療法的病患,實為一大福音。 某些癌症需使用鉑金類、紫杉醇類等化療藥物治療,容易導致周邊神經病變,造成四肢疼痛、麻木、感覺遲鈍,在化療結束後數月或數年的時間才能恢復,嚴重影響生活功能,目前欠缺有效的治療方法。研究顯示,針灸可改善周邊神經病變症狀,協助病患完成化療療程,提升生存率。除了前述常見病症外,針灸也常用來治療癌症病患的睡眠障礙、憂鬱、便秘、消化功能失調、口乾、吞嚥困難……等臨床常見問題。
針灸輔助抗癌 需經專業中醫師評估針灸療法具有無毒、安全、有效的優點,用於輔助抗癌,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減少現行療法的副作用,改善病患生活品質,與西方醫學有互補之功。
(本文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黃明正)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
大腸直腸癌發生率第一名!除了大腸鏡之外還有什麼預防檢查? | ||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
||
|
大腸直腸癌的檢查隨著全世界各地的飲食習慣都越來越相似,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也在全世界逐年增加。根據2019年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在最近10年、7個高收入國家(加拿大、英國、愛爾蘭、丹麥、挪威、紐西蘭、澳洲)中,年齡在50歲以下的年輕人,大腸癌跟直腸癌的發生率每年以高達4%的速度增長。 而要預防大腸癌,除了要飲食健康、生活習慣健康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定期篩檢。除了大家常知道的「糞便潛血」、「大腸鏡」檢查之外,其實還有很多不同種的檢查可以挑選。
台大醫院內科教授李宜家說,大腸直腸癌在早期幾乎沒有太多症狀,但事實上95%的大腸癌都是息肉變成,而息肉要變成癌症,大概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所以如果每5年做一次相關的檢查,其實就可以在大腸癌發生之前先制止。
陳建勳就提到,像是年輕人如果還沒做過大腸鏡,也可以先去做一次乙狀結腸鏡,「雖然只能看到1/3的大腸,但因為大部分的大腸癌腫瘤都長在乙狀結腸,所以乙狀結腸鏡至少可以篩檢出一半以上的癌症。」 而糞便潛血是針對有滲血的息肉、癌症來進行篩檢,所以對於還太小的息肉或腫瘤,準確度就不高,所以陳建勳也建議糞便潛血需要每2年做一次;其他的檢查則可以5年做一次。 5年至少做一次全大腸檢查李宜家也提醒,一般人常用自我判斷症狀來檢測自己是否有大腸癌,「其實那些自我檢查,大多都太廣泛了,比如便秘、拉肚子、常常放屁、大便很臭,太多腸道疾病都會有這些問題了。」所以與其用那些症狀判斷、窮擔心,還不如早點做檢查,效果更好。
陳建勛則說,還有一些人會認為這些症狀「不是癌症」,而是普通的腸躁症,結果就不理會,不只不看醫生還放任腸道一直不舒服,「這也是一種不對的自我判斷,因為腸道的疾病也不是只有腸躁症。」結果本來可能沒癌變,一直刺激腸道黏膜之下,就冒出了癌症。
「建議是腸道症狀出現3個星期,都沒有好轉、一直持續,就要去找胃腸肝膽科,或是大腸直腸外科的醫師做檢查,有必要的話也可以做一次乙狀結腸鏡確認腸道黏膜的健康狀況。」陳建勳說。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
|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