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是人體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於各種代謝有著積極的作用,癌症病人的肌肉量更是有關抗癌的成敗。根據研究顯示,有接受肌肉訓練、肌肉量較高的癌症患者,死亡風險低了 33 %。
許多人一早起來先喝杯咖啡,正式為忙碌的一天展開序幕,但咖啡不僅讓人醒來,更重要還可以幫助排便。儘管大家都知道咖啡能「幫助通便」,但始終不清楚是咖啡內什麼成分促成,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加爾維斯頓分校的醫學研究人員,才在實驗鼠上觀察發現,腸道對於咖啡會有明顯反應,收縮幅度比熱水強了60%。
便秘幾乎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問題很常見、不是太嚴重,但同時也可能是腫瘤的警訊。北醫附醫大腸直腸外科黃彥鈞則提出4點特殊的症狀,如果出現盜汗、便血、發燒等其他症狀,而且便秘持續半年以上,就要小心了。
腎臟科醫生洪永祥近日在電視節目上分享案例,一位賣湯麵的 65 歲婦人被確診第二期乳癌,醫師懷疑這跟她長期用塑膠碗喝熱湯有關。中央研究院的科研成功就證實,常接觸塑化劑產品的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比一般人增加 90 %,代謝力較差的女性罹患乳癌機會更高出 2.4 倍。
癌症已經蟬聯多年國人十大死因,但罹癌的風險多,包含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環境污染、基因都是影響的因素。如何防止罹癌,都是現代人關注的健康課題,許多研究都指出癌症有相關十個關鍵字,順利遠離這些習慣,就能大大降低罹癌風險。
長點肉吧!研究發現:肌肉多的人癌症死亡風險降 33 % | ||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
||
肌肉是人體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於各種代謝有著積極的作用,癌症病人的肌肉量更是有關抗癌的成敗。根據研究顯示,有接受肌肉訓練、肌肉量較高的癌症患者,死亡風險低了 33 %。 | ||
一項發表在《刺胳針•腫瘤學》的研究顯示,肌肉品質低的癌症患者有更多的併發症、更長的住院時間和更低的生存率。還有一項由美國馬約醫院(Mayo Clinic)針對 2,863 名 18~81 歲癌症倖存者進行的研究,發現有接受阻力訓練的癌症病患,死亡風險降低了 33%。 | ||
研究人員對 250 名患有實體癌症的患者進行分析,發現肌肉減少症患者出現了較差的功能狀態,併發症較多。此外,肌肉減少的患者,生存期較短、生活品質較差。研究人員歸納出,男性、直腸癌症患者以及 65 歲患者,肌肉減少的程度最為顯著。 | ||
肌肉能對抗「發炎」,進而降低罹癌風險和致死率 | ||
新生成的肌肉在運動收縮後,會分泌上百種細胞激素、生長因子等,統稱為「肌肉激素」(myokine)。如同荷爾蒙,這些肌肉激素也會經由血液循環作用於身體其他部位。其中一種肌肉激素是介白素 6 號(interleukin 6,IL-6),有抗發炎作用。 | ||
由於慢性發炎會促進癌症發生,IL-6 可能藉由抑制發炎反應而減少癌症發生。當 IL-6 作用於脂肪組織時,能促進脂肪分解與消耗,幫助體重控制。由於肥胖也是癌症的危險因子,減少過多體脂肪也能減低罹癌風險。 | ||
如何減緩肌肉流失是健康關鍵 | ||
但是,從30歲左右開始,人體內的肌肉品質會下降,導致健康風險升高,尤其是在患有疾病的情況下,肌肉的質與量會迅速減少。在醫院的病床上僅3天時間,一位老年患者就可能失去一公斤以上的肌肉;在為期10天的住院期間,成年人可能會失去其肌肉總質量的5%,而在重症監護病房中,這一數字會上升到18%。 | ||
肌肉的下降,會使患者更難以抵抗疾病。損失10%的肌肉會導致免疫力下降和感染風險增加;損失20%會出現渾身無力,康復緩慢;損失30%的患者,會因太虛弱而無法坐下;而損失40%通常會有致命危險。因此,如何減緩肌肉流失,就是重要關鍵。 | ||
營養干預+運動是最有效方式 | ||
研究人員認為,透過營養干預提升肌肉品質,可以改善癌症患者的治療及預後情況。目前,研究人員正在研究如何通過飲食干預,增強肌肉,從而更好地對抗威脅生命的疾病。 | ||
不過,就目前已知的情況來看,定期的體育運動和富含蛋白質的飲食,可有助於保持或增加肌肉,制定運動計劃,調整飲食方案,增加體內肌肉品質,才能在對癌症等疾病的過程中,佔據優勢。 | ||
參考資料 | ||
Prevalence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sarcopenic obesity in patients with solid tumours of the respiratory and gastrointestinal tract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 ||
期刊小檔案《刺胳針》(The Lancet)為世界上最悠久及最受重視的同行評審性質之醫學期刊之一,1823年由Thomas Wakley所創刊,他以外科用具「刺胳針」(Lancet)來為這份刊物命名,而Lancet在英語中也是「尖頂穹窗」的意思,藉此寓意著期刊立志成為「照亮醫界的明窗」。 | ||
文/林以璿 圖/阿巫 | ||
為什麼咖啡助排便? 研究:咖啡促進腸蠕動比熱水強60% | ||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
||
許多人一早起來先喝杯咖啡,正式為忙碌的一天展開序幕,但咖啡不僅讓人醒來,更重要還可以幫助排便。儘管大家都知道咖啡能「幫助通便」,但始終不清楚是咖啡內什麼成分促成,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加爾維斯頓分校的醫學研究人員,才在實驗鼠上觀察發現,腸道對於咖啡會有明顯反應,收縮幅度比熱水強了60%。 | ||
有無咖啡因均能促進腸道蠕動! | ||
研究人員分別連續三天,給老鼠喝下一小杯咖啡,不同的組別分別喝下有含咖啡因,以及沒有含咖啡因的咖啡。並且以探針檢查老鼠的腸道,明顯發現腸道的肌肉組織有直接反應,老鼠在喝下咖啡後更小腸及大腸更有能力的收縮 | ||
這個研究成果發佈在2019年消化系統疾病週的研究會議上,主要研究者Xuan-Zheng Shi副教授表示:「他們給實驗老鼠連續喝三天的咖啡後,發現老鼠們小腸的收縮能力變強了!」 | ||
喝下咖啡後的糞便,細菌數明顯減少 | ||
研究者不僅研究老鼠腸道,還專研老鼠的糞便,發現老鼠喝下咖啡後的糞便裡,總細菌數減少。甚至將糞便泡進由1.5%咖啡製成的溶液的培養皿中,也能讓細菌停止增長,泡在3%的咖啡溶液中,也具有更強的效果,即便沒有咖啡因的咖啡也是能抑制細菌增長。 | ||
共同研究得者德州醫學分部Galveston也表示:「有趣的是,這些作用和咖啡因較無關,因為不管有沒有含咖啡因的咖啡都能有這樣的效果。」研究人員推測,咖啡中的某些化合物可能會殺死某些腸道細菌,從而影響腸蠕動。 | ||
只是目前這樣測驗,並非在人體上進行實驗,但肯定的是腸道健康和咖啡有一定的關聯性。 | ||
咖啡比熱水更能促進收縮 | ||
此外,根據Men’sHealth報導指出,二十年前美國奧克斯塔大學消化健康中心主任勞歐醫師,在咖啡對於人體影響的實驗中,在招募12位自願者配戴肛門探針,發覺受測者在喝了等量的咖啡因的咖啡、無咖啡因的咖啡、熱水,十個小時過去時,發現含咖啡因的咖啡,所引起的收縮幅度幾乎比熱水強了60%,也比沒咖啡因的咖啡強了23%。 | ||
因此勞歐醫師推測:「在咖啡內數百種化合物中,可能有一種或多種能刺激體內激素分泌,讓喝下咖啡後造成腸胃的蠕動。」 | ||
甚至有其他研究表明,咖啡可以對我們的結腸健康產生影響,有助於降低結腸癌的風險。雖然看起來咖啡使我們腸道上發揮極大作用,但可能也不是唯一的機制,還需要更多充份的證據來表明,咖啡帶給健康上的益處。 | ||
期刊小檔案:《 Gastroenterology》胃腸病學一直是原始胃腸道,肝病學和營養學研究的最高期刊。 | ||
參考資料 | ||
Effects of Coffee on Gut Microbiota and Smooth Muscle Contractility in Rats | ||
The Reason Coffee Makes You Poop | ||
Coffee Consumption and the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 ||
文/王芊淩 圖/何宜庭 | ||
以為是便秘、6個月後卻變成腫瘤!醫師:出現4種症狀要注意 | ||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
||
便秘幾乎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問題很常見、不是太嚴重,但同時也可能是腫瘤的警訊。北醫附醫大腸直腸外科黃彥鈞則提出4點特殊的症狀,如果出現盜汗、便血、發燒等其他症狀,而且便秘持續半年以上,就要小心了。 | ||
便秘問題小,但也問題大 | ||
在工作壓力大、飲食不平衡的情況下,或多或少都會有那麼一兩天便秘的時光,但有些人的便秘卻可能是因為腫瘤壓迫腸道而引起的,不只有發生率第一名的大腸癌,直腸癌、淋巴癌,甚至罕見的腹部單中心淋巴增生性腫瘤(Castleman,城堡人疾病),也可能會造成便秘。 | ||
而一名20幾歲的女性,就是因為便秘半年,不管怎麼喝水、吃蔬菜都沒有效果,而且右側肚子還越來越往外突出;後來才檢查出來就是「城堡人疾病」。 | ||
北醫附醫乳房外科主任暨消化外科醫師王文科說,這名患者本身健康良好,沒有相關病史,除了便秘之外就是飯後會脹氣,但只要稍微散步、走路就可以改善,也沒有嘔吐、體重下降等症狀;簡單來說,唯一特別的就是持續便秘半年以上,其實這就是最大的警訊。 | ||
特殊的腸胃道症狀 | ||
黃彥鈞則說,腸胃道的疾病有小有大,症狀又很多,但很多人常常是等到「糞便有血」才去看醫生,但看得到的血液反而可能只是痔瘡。即使是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而來檢查,也可能忽略除了大腸癌、直腸癌以外的腸胃道疾病。 | ||
「腸道外也是會長腫瘤的!我們講腸胃道疾病,不只是腸胃道裡面會有問題,腹腔裡面、也就是腸胃道的外面也可能會出現疾病。而且症狀可能都很像,都會便秘、噁心想吐等。」黃彥鈞說 | ||
因為腫瘤壓迫到腸胃道,跟在裡面壓迫一樣,都會造成便秘,而且還會覺得腸胃脹脹的很難受,導致噁心想吐;也因為沒辦法好好吸收營養,而出現體重下降的症狀。「如果還有盜汗、發燒,很可能是淋巴腫瘤造成的。」黃彥鈞說。 | ||
不過,最明顯的症狀,還是「不舒服持續半年以上」,因為如果只是小毛病,可能壓力解除,或是改變飲食之後就會改善;但腫瘤會越長越大,如果腸胃不舒服持續很久,其實就要注意是「身體裡面多了一些東西」。 | ||
1.便秘、拉肚子、下腹痛等腸胃不舒服持續半年以上 | ||
2.盜汗、發燒 | ||
3.肚子一直變大 | ||
4.胸口、肋骨下方常常悶痛,心肺功能卻正常 | ||
胸口悶悶也可能是腸胃造成 | ||
另外一個比較特別的症狀,是胸口、肋骨下方常常悶痛,也可能是腸胃疾病造成。王文科說,像是腸道外的腫瘤如果長在大腸腸道上方,就可能壓迫到橫膈膜,造成胸口悶痛;比如城堡人疾病,一般的胃鏡、大腸鏡是檢查不出來的,常是胸部X光才發現。 | ||
所以王文科建議,如果腸胃道常常不舒服,照了胃鏡、大腸鏡、做了血液檢驗都正常,也可以去照胸口、腸道X光,找出在腸胃道「外面」的疾病徵兆,有時候也可能是胸腔的疾病壓迫到腸胃道。 | ||
城堡人疾病小百科 | ||
本名:腹部單中心淋巴增生性疾病 | ||
別名:Castleman,城堡人疾病 | ||
分類:局部型與多發型淋巴增殖。 | ||
症狀:局部型通常沒有顯著症狀,血液檢查也沒有明顯徵兆,臨床上需結合詳細的病史詢問及影像學檢查才能確切診斷;多發型可能會出現盜汗、發燒、體重減輕、噁心嘔吐等症狀。 | ||
治療:大部分局部型手術切除即可治癒,多發型預後較差,且有演變成癌症的風險。 | ||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 | ||
婦人愛喝熱湯罹乳癌!醫:塑化劑讓乳癌風險增90% | ||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
||
腎臟科醫生洪永祥近日在電視節目上分享案例,一位賣湯麵的 65 歲婦人被確診第二期乳癌,醫師懷疑這跟她長期用塑膠碗喝熱湯有關。中央研究院的科研成功就證實,常接觸塑化劑產品的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比一般人增加 90 %,代謝力較差的女性罹患乳癌機會更高出 2.4 倍。 | ||
洪永祥在了解婦人的工作環境後,懷疑她的罹病情況,與長期用塑膠碗喝熱湯有關。洪永祥指出,用塑膠碗裝超過 40 ℃ 的熱湯會令塑化劑溶解,所以猜測可能長期用塑膠碗飲熱湯,成為誘發乳癌的原因之一。因此提醒大家,不要用塑膠器具或膠袋裝熱食。 | ||
洪永祥表示,這名婦人一開始是出現右邊乳房疼痛的問題,之後甚至痛到內衣都沒辦法穿,還會流出分泌物。檢查才發現,右邊乳房有個 3 至 4 cm 的硬塊,確診患上乳癌第二期,須進行手術、放射治療及荷爾蒙治療。 | ||
常接觸塑化劑、患乳癌風險增 9 成 | ||
中央研究院、國家衛生研究院及台大醫院合組的研究團隊,在2014年就發表了一項有關塑化劑與乳癌的研究報告,團隊追蹤11,923名女性達20年,發現乳癌患者尿液中的塑化劑DEHP代謝物含量高。 | ||
研究證實塑化劑暴露多、常接觸塑化劑產品的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比一般人增加90%,代謝力較差的女性,罹患乳癌的機會更是高出了2.4倍。用塑膠製品來接觸到食物,塑化劑便可能附著到食物上,被帶入人體中。而接觸時間越長、溫度越高,塑化劑的量自然就越多 | ||
塑化劑危害不只是癌症!孩子性早熟也是它害的 | ||
塑化劑的危害不僅僅是癌症風險,甚至還包括了孩子的性早熟問題,洪永祥也舉例,過去也曾收治一名40多歲媽媽因反覆泌尿道感染就醫,轉至婦科一檢查竟是子宮內膜癌。後來發現她才在讀小三的女兒,月經已經提早來了。 | ||
歸納母女兩的婦科異狀,洪永祥推測就是因為買自助餐時,喜歡用塑膠袋裝熱湯害的。也提醒民眾生活中勿用塑膠袋或塑膠碗盛裝熱湯,否則長期接觸恐有罹乳癌的風險。 | ||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 | ||
「癌細胞」最愛這10個字! 遠離它們大降罹癌風險 | ||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
||
癌症已經蟬聯多年國人十大死因,但罹癌的風險多,包含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環境污染、基因都是影響的因素。如何防止罹癌,都是現代人關注的健康課題,許多研究都指出癌症有相關十個關鍵字,順利遠離這些習慣,就能大大降低罹癌風險。 | ||
1.糖 | ||
高糖飲食易肥胖,至少已經發現12種癌症和肥胖相關,特別是胰臟癌、乳癌、子宮內膜癌、腎臟癌、膽道癌等。 | ||
此外《自然通訊》刊出一篇為期九年的研究證實,糖會刺激腫瘤生長,研究者Johan Thevelein教授表示,「當癌細胞消耗大量的糖,就會不斷刺激癌症擴展和生長,陷入一種惡性循環。」癌細胞很需要吸取糖類,糖類越多可以讓它製造很多分子,成為有利於癌細胞增生的原料。 | ||
2.鹹 | ||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曾發表報告,指出胃癌與攝取高鹽食物有密切關係。因為攝取高鹽會傷害胃黏膜,在黏膜受損修復時,致癌物會有機可乘,使細胞突變、發生癌變的機會也增加。 | ||
日本、韓國人罹患胃癌的比率偏高,可能跟他們嗜吃醃漬醬菜、泡菜有關,但鹽本身並不會致癌,正常人攝鹽量應控制在每天6公克內。 | ||
3.醃 | ||
醃漬食物可以防腐,延長保存期限,但其中的「亞硝酸」衍生物是公認的致癌物,在蔬菜、鮮肉等醃漬後會產生大量的亞硝酸鹽,常見的如香腸、火腿等加工肉品、鹹菜等等。 | ||
大部份的亞硝酸鹽類會隨著尿液排出,只有少數會在胃的酸性環境中形成「亞硝胺」,亞硝胺的確會提高癌症風險,不過必須達到很大的量 | ||
4.熏 | ||
燒烤、煙熏食物的香氣讓人無法擋,不過這類食物在製作中含有大量多環芳烴類物質,具有強弱不同的致癌性,強致癌物苯並芘就是其中一種,經常吃會增加罹患腸癌和胃癌的風險。 | ||
5.油 | ||
吃過多炸物會導致大腸癌,李宜霖胃腸肝膽科診所醫生指出,高油脂食物為何容易致癌?主要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蛋白質經過油炸後,會產生異環胺,異環胺類已被科學家證明對人體有致癌性與致突變性,烹煮過程中反復煎炸、燒烤肉類,如油條、臭豆腐、都會製造出更多異環胺。 | ||
6.燙 | ||
東方人飲食中常喝熱湯,尤其冬天吃火鍋。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指出,研究顯示經常喝太燙的湯、飲料可能增加食道癌風險,因為太燙會傷害喉嚨表面細胞,引發癌症。 | ||
2018年美國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報告也指出,每天抽菸或喝酒,若茶又喝得太燙,罹患食道癌風險可能提高2到5倍。 | ||
7.菸(煙) | ||
至今「抽菸」還是被認為是最大的肺癌危險因子,抽得越多越久,罹患肺癌的機會就越高。大同醫院胸腔內科楊志仁醫生指出,一天抽一包抽三十年以上,罹患肺癌的機會多了20至50倍。此外二手菸、廚房油煙一直都被認為是女性肺癌的重要因子,吸菸者的太太罹患肺癌而致死的機率也較高。 | ||
肺癌罹患人數持續增加與PM2.5脫不了關係,細懸浮微粒(PM2.5)則可以穿越細支氣管壁直達肺泡,造成慢性發炎甚至續發癌症。國衛院的研究指出在台灣空氣汙染物細懸浮微粒PM2.5每立方米增加10微克,女性肺癌死亡率就增加16%。 | ||
8.酒 | ||
日本東京大學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即使每日少量或中度飲酒,長期下來仍可能提高罹患癌症的風險,團隊發現,癌症風險與酒精攝取量之間,幾乎呈現線性關聯。因為酒的主成份乙醇,在體內的代謝物「乙醛」已被證實在動物實驗可致癌。 | ||
9.黴 | ||
在高溫潮濕的環境,像花生、玉米容易受潮,進而被黴菌污染,產生有致癌作用的「黃麴毒素」,台灣癌症基金會指出,黃麴毒素一旦產生,會長期存在食物中,而且不受烹調高溫分解破壞。如果經人體攝食,流行病學及動物實驗均證實:黃麴毒素會增肝癌的發生率。 | ||
10.懶 | ||
因為忙碌懶得煮飯,餐餐老是在外,造成飲食上攝取太多高油高鹽的加工食品,導致致癌風險。加上又懶得運動,但其實體能狀況與罹患癌症死亡率成負相關, 體能越佳,罹癌比例越低,想要徹底遠離癌細胞,就從日常生活的習慣改變開始。 | ||
期刊小檔案 | ||
《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是全球排名第三的多學門類期刊,僅次於《Nature》和《Science》。該刊於2010年創刊時為混合型期刊,該刊發表的研究都代表對該領域具重要意義的研究進展,其中涵蓋生物、物理、化學和地球科學等學科。 | ||
參考資料 | ||
亞洲不吸菸女性肺癌易感基因位點台灣肺癌遺傳流行病學研究團隊 | ||
How diet,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affect stomach cancer risk | ||
Hot Tea Consumption and Its Interactions With Alcohol and Tobacco Use on the Risk for Esophageal Cancer: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 ||
文/王芊淩 圖/何宜庭 | ||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