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壓根就不屬於傳染性疾病的範疇,然而導致癌症的病因,卻完全可以傳染。在近期的《Lancet Global Health》期刊上,世衛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所的團隊公佈了一項新的分析:全球13%的癌症發病、220萬人的患癌,都得歸因於「傳染性疾病」!
最近大家肯定非常害怕出現發燒、咳嗽、呼吸困難的症狀,深怕武漢肺炎找上自己。如果你出現這些問題,檢查後沒有發現武漢肺炎或是流感,別高興的太早,因為有一種最愛找年輕人的癌症—何杰金氏淋巴瘤,症狀跟肺炎與流感也非常像。
你的肝臟很可能已經被一層油包住了!根據肝病防治基金會曾針對9,000名上班族做調查,發現有脂肪肝的比例為43%,而且,約有8成以上的脂肪肝患者毫無症狀。不過,研究指出,適度補充許多水果中都有的「肌醇」,就有機會改善脂肪肝的情形。
近日大家被武漢肺炎搞得人心惶惶,最主要的就是肺炎背後超高變異的「新型冠狀病毒」在作祟。病毒不只會造成傳染病,甚至還會間接影響罹癌機率!近日《Nature Genetics》期刊的研究,表明約20%-40%的人類癌症是由細菌和病毒引起,未來有望針對病毒,開發預防癌症的疫苗。
鼻咽癌好發在華人身上,去年主演<主君的太陽>的當紅南韓女星-具本林也是鼻咽癌去世,當時引來民眾譁然,但根據醫院統計,每年約有1200人左右會罹患鼻咽癌,且一般而言,又好發在男性身上,男性出現的比例大女性2倍。
每年220萬人因「傳染」得罹癌!50%人都有的幽門桿菌是最大兇手 | ||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
||
癌症壓根就不屬於傳染性疾病的範疇,然而導致癌症的病因,卻完全可以傳染。在近期的《Lancet Global Health》期刊上,世衛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所的團隊公佈了一項新的分析:全球13%的癌症發病、220萬人的患癌,都得歸因於「傳染性疾病」! | ||
這項研究的數據,來自全球癌症流行病學數據庫《GLOBOCAN》在2018年的統計結果。統計結果指出,會導致或是間接影響癌症的細菌、病毒,前 5 名分別是幽門螺桿菌、HPV病毒、B肝病毒、C肝病毒和EB病毒。 | ||
在前 5 名當中,B肝已經有疫苗,C肝也已經有了健保給付的根治藥物,政府更是預估在2025年就可以消除C肝;而HPV疫苗現在也被列為公費施打項目。然而,排在第一位、高達 50 %的人都有的幽門桿菌,近年來反而被大家所忽略 | ||
50 %的台灣人曾感染幽門桿菌,胃癌機率高 5 倍! | ||
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邱展賢指出,幽門螺旋桿菌是人類最常見的慢性細菌之一,台灣有50%的人曾經感染,而且多半在幼兒期就已經感染。幽門桿菌的傳染途徑是透過糞便、唾液,幼兒期很容易因為父母餵食的口水、或是親近家中寵物的糞便、換尿布時沾染沒有清洗乾淨等,感染到幽門桿菌。 | ||
研究發現,有25%的感染者會出現胃部潰瘍等消化道潰瘍疾病,長期破壞之下,黏膜會產生異變,造成未來罹患胃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5倍。國際癌症研究組織將幽門桿菌列為「第一級人類致癌物」,確認跟癌症明確相關。 | ||
「吹一口氣」就知道是否得幽門桿菌!沒有症狀追蹤即可 | ||
如何檢測自己是否有幽門桿菌,只要進行兩次呼氣,第一次將氣吹進收集袋裡,接下來喝幽門桿菌的檢測劑,30分鐘後再將氣吹進另一個收集袋;如果檢測後發現是帶菌者,但沒有任何症狀,可以選擇不做殺菌治療,但沒有發現潰瘍,並不代表未來不會出現,所以還是要定期追蹤。 | ||
邱展賢表示,帶原者應該定期追蹤感染情況,但如果沒有發炎的狀況,不一定需要進行除菌。「因為除菌後仍然有復發或再感染的風險,沒有症狀單純想除菌的人,有時候會沒有動力完成整個療程,反而導致幽門桿菌產生了抗藥性。」 | ||
有胃癌家族史、慢性胃病的人,只要 2 星期抗生素即可治療 | ||
不過,還是有特定的群體需要積極接受除菌,比如醫生檢查已經有發炎問題的,或是患有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胃黏膜性淋巴瘤的人,特異性血小板缺乏紫斑症患者以及患有原因不明的缺鐵性貧血的人,或是患有萎縮性胃炎,胃癌手術後仍有幽門桿菌的人,以及胃癌患者的一等親,還是建議積極治療。 | ||
目前,治療方式是使用制酸劑加上抗生素(三合一或是四合一)用藥7-14天,除菌治療除了降低胃癌風險的長期效果之外,短期成效還可以顯著降低消化性潰瘍的風險。 | ||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 | ||
參考資料:Global burden of cancer attributable to infections in 2018: a worldwide incidence analysis |
發燒、咳嗽、呼吸困難…這種超像肺炎的癌症最愛找「年輕人」! | ||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
||
最近大家肯定非常害怕出現發燒、咳嗽、呼吸困難的症狀,深怕武漢肺炎找上自己。如果你出現這些問題,檢查後沒有發現武漢肺炎或是流感,別高興的太早,因為有一種最愛找年輕人的癌症—何杰金氏淋巴瘤,症狀跟肺炎與流感也非常像。 | ||
台灣平均每天就要新增一名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秘書長李啟誠醫師表示,根據衛福部最新公布的105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多為「年輕族群」,超過4成的患者,年齡是介於15歲至34歲。而且,癌症的症狀,大多是不明原因反覆發燒、頸部出現腫塊、莫名變瘦、夜間盜汗、皮膚癢及咳嗽。 | ||
因此,如果排除了其他傳染病原因,症狀仍然持續了 2 週以上,最好到血液腫瘤科進行檢查。 | ||
和信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譚傳德指出,何杰金氏淋巴瘤是淋巴瘤的一種,形成的原因是淋巴系統運作異常,導致淋巴球過度增生,聚集在頸部、腋下或是鼠蹊部的位置。「淋巴瘤可以分成何杰金氏淋巴瘤以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兩種,治療的方式大同小異,差別就是何杰金氏淋巴瘤的癌細胞具有長得像貓頭鷹眼睛的CD30抗原,針對這個抗原,得以開發出更好的治療工具。」 | ||
何杰金氏淋巴瘤治癒率超高! | ||
李啟誠表示:「何杰金氏淋巴瘤是痊癒率非常高的癌症,如果1、2期,有70-90%的治癒率,3、4期也有70-80%的治癒率。但是,這種癌症最麻煩的是它的復發率。會有五成的患者無法完全達到緩解,而在這群復發的患者之中超過九成,再治療後的兩年內,何杰金氏淋巴瘤會再度來犯。」 | ||
追究復發的原因,李啟誠解釋,因為何杰金氏淋巴瘤的治療原理,就是先用高劑量的化療、枋寮或是標靶藥物消滅癌細胞,但是即便治療完在血液中找不到癌細胞,不代表癌細胞就沒有了,而是可能還有低於檢測值的癌細胞,在停止治療的一段時間後,還會再讓疾病崛起。 | ||
化療後接受「CD30標靶治療」降低復發率 | ||
因此,臨床上建議高復發風險頑固型或復發型的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應在自體幹細胞移植後接受「CD30標靶治療」作為鞏固治療,降低再次復發的可能。 | ||
根據跨國臨床試驗顯示,高復發風險患者接受「CD30標靶治療」作為鞏固治療,有近六成患者「五年無復發存活率」大幅增加,提升病友治癒的機會。且今(109)年2月1日起,健保給付高復發風險的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自體幹細胞移植後的鞏固治療。 | ||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 | ||
每天吃「它」輕鬆防脂肪肝!愛喝咖啡的人更要做到 | ||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
||
你的肝臟很可能已經被一層油包住了!根據肝病防治基金會曾針對9,000名上班族做調查,發現有脂肪肝的比例為43%,而且,約有8成以上的脂肪肝患者毫無症狀。不過,研究指出,適度補充許多水果中都有的「肌醇」,就有機會改善脂肪肝的情形。 | ||
脂肪肝就是肝臟被一層油包住了,它的可怕之處在於,一旦脂肪肝開始導致肝臟發炎,就有機會步入「肝病三部曲」,也就是肝炎、肝硬化、肝癌。 | ||
所以面對脂肪肝,要有一個正確的觀念,就是要把脂肪肝當成「身體狀況亮紅燈」的警訊,要趕緊在沒有進一步惡化之前,把脂肪肝控制下來,否則接下來就可能不只是肝癌威脅,甚至像是心血管、糖尿病、高血脂、中風等等慢性疾病,也都會一一上身。 | ||
目前,大家最熟悉的控制方式就是減肥,只要能減少現有體重的5%~10%,脂肪肝的嚴重程度都有機會被改善。臨床上就有病友花1~2年健康減重20公斤,其脂肪肝從重度消失得無影無蹤。 | ||
肌醇可預防多餘脂肪囤積肝臟 | ||
除了減肥以外,目前,已經有研究證實,輕度脂肪肝患者連續3個月攝取「肌醇」,結果完全康復的例子,而且目前已知的是,與其他治療脂肪肝的成分相較之下,服用肌醇更不需要擔心副作用。 | ||
肌醇是一種可預防脂肪肝的特殊成分,肌醇是一種水溶性類維生素物質,與維生素B群算是同類,因為具有抗脂肪肝的神奇效果,所以又被稱為「抗脂肪肝維生素」。 | ||
肌醇也具有讓體內脂肪更容易流動的效果,所以能預防多餘的脂肪囤積在肝臟,進而達到改善脂肪肝的效果;另外,肌醇也有讓血脂恢復正常,擴張末梢血管的效果。 | ||
咖啡因大量消耗肌醇,快補充「橘子」等水果! | ||
人體雖然也能合成這種肌醇,但是要想改善脂肪肝,也必須另外從飲食攝取。三軍總醫院營養部主任王秀媛就曾表示,因為咖啡因會大量消耗體內的肌醇,所以平時若是常喝咖啡的人,更要注意肌醇的補充。像是常喝酒、喝咖啡的人,就可以多吃富含肌醇的食物,避免肌醇流失過多。 | ||
肌醇還廣泛存在於各式肉類,動物內臟含量多,如肝臟、腦、心;還有奶類、全榖類,啤酒酵母,小麥胚芽;蔬果部分,如有葡萄乾、花生、甘藍菜、地瓜、番茄。 | ||
水果中,含有大量肌醇的食物包括了:西瓜、哈密瓜、水蜜桃這類水果。不過,含量最豐富的莫過於橘子。一般認為,肌醇的建議攝取量介於500∼2000㎎ 之間,而一顆橘子的含量就約250㎎,只要2顆就可以輕鬆達標。 | ||
王秀媛建議,只要均衡飲食,每天都有吃到以上的食物,就可以獲取足夠的肌醇。不太需要非得一天吃「2顆橘子」,而是要提醒,如果你是喜歡喝咖啡的人,要考慮自己今天有沒有吃到一些蔬菜、水果,避免肌醇只出不進,漸漸就會有缺乏的問題了。 | ||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 | ||
病毒不只造成武漢肺炎!這 5 種病毒還會讓人得癌症 | ||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
||
近日大家被武漢肺炎搞得人心惶惶,最主要的就是肺炎背後超高變異的「新型冠狀病毒」在作祟。病毒不只會造成傳染病,甚至還會間接影響罹癌機率!近日《Nature Genetics》期刊的研究,表明約20%-40%的人類癌症是由細菌和病毒引起,未來有望針對病毒,開發預防癌症的疫苗。 | ||
癌症本身不會傳染!因為癌細胞無法從病人身上跑到另一健康個體上。但是有些癌症確實與細菌或病毒有關,經由長期持續感染而增加罹癌風險。 | ||
這項研究的團隊發現,病毒會提供癌症所需的某些物質,阻止有缺陷的細胞自殺,並鼓勵它們迅速繁殖以形成腫瘤。此外,病毒會改變宮頸癌、膀胱癌等的基因組,使人細胞中DNA損傷修復機制缺陷,進而導致腫瘤。 | ||
5 種病毒讓你得癌症 | ||
一、B型與C型肝炎病毒: | ||
許多B型肝炎病毒會在肝癌細胞中造成基因重組,而造成癌細胞生長失去控制。至於C型肝炎造成肝癌的機轉與B型肝炎不同,它不會嵌入人類染色體中,而可能是經由病毒本身的致癌性或引起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所造成。 | ||
目前B型肝炎已經有疫苗可以施打,C型肝炎更是有藥可醫根除,避免身體長期感染,就能降低罹患肝癌風險。 | ||
二、人類乳突病毒: | ||
人類乳突瘤病毒(HPV)是一種非常微小的DNA病毒,它專門感染人類表皮及黏膜組織,幾乎所有的女性子宮頸癌都有人類乳突病毒的存在,而在上百種HPV病毒中,可能引起子宮頸癌的有13種高危型和5種中危型,HPV病毒已被判定為子宮頸癌的元兇。 | ||
HPV病毒主要是由性接觸傳染,建議可以接種HPV疫苗預防;此外,有性經驗者最好定期進行子宮抹片篩查。 | ||
三、EB皰疹病毒: | ||
透過唾液傳播的EB病毒是人類皰疹病毒的一種,是非常常見的病毒之一,9成的人終生曾經感染過,但8成的人會產生抗體,但跟其他的皰疹病毒一樣,感染過之後病毒會終身潛伏在B淋巴細胞中,形成帶原體質,當人體免疫功能低下時,潛伏的EB病毒就會被活化,造成感染,在與其他因素協同下,最終可能引發鼻咽癌或其他疾病。 | ||
而除了鼻咽癌以外,近年來已有研究證明包括淋巴癌、胃癌、肺癌、乳腺癌和子宮頸癌也與EB病毒存在著關聯性。 | ||
四、幽門螺旋桿菌: | ||
幽門螺桿菌會透過唾液傳播,在感染胃部後,首先會造成胃炎,若其感染持續存在,則可能導致慢性胃炎,進而引起胃表層細胞的破壞,並加速其增生來取代被破壞的表層細胞,長期下來,胃腺體會逐漸消失或者被小腸型的上皮細胞所取代,而導致萎縮性胃炎及小腸化生的發生。而萎縮性胃炎及小腸化生,均被認為是胃腺癌之前驅病灶,可能進而發展成胃腺癌。 | ||
五、黃麴毒素: | ||
黃麴毒素是一種黴菌毒素,屬於第1級致癌物,如果經由人體攝食,會增肝癌的發生率,尤其是慢性肝炎患者,一旦接觸黃麴毒素,發生肝癌機率會大幅增加。 | ||
要預防黃麴毒素,建議平時購買新鮮、真空包裝的米、豆、麥、五穀雜糧及其製品,並從外觀察是否長黴,包裝若有破損或色澤改變,不可購買,平時在存放相關食品時也要注意環境溫度與濕度。 | ||
30-50%癌症可避免!科學家有望開發「癌症疫苗」 | ||
儘管感染會增加罹患某些癌症的風險,但並非一定會罹患癌症,而且癌症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像是長期感染後會增加罹患胃癌的風險,但自身飲食習慣、抽菸或是其他因素也會影響其風險。 | ||
預防勝於治療,世界衛生組織指出,30-50%癌症的發生都是可以避免的,所以如果你已經感染了這些病毒,只要積極治療感染,避開菸、酒、檳、過重或肥胖、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等導致癌症發生的危險因子,並不需要過度擔心。 | ||
這項研究是首次對「由病毒引起的癌症」進行的系統研究,研究團隊表示,了解感染和癌症類型之間的聯繫,有助於開發可預防其他癌症的疫苗,這無疑為減少癌症在全球的影響開闢了新視野。 | ||
參考資料 | ||
The landscape of viral associations in human cancers | ||
文/林以璿 圖/黃玫霖 | ||
「反覆流鼻血」竟然是鼻咽癌前兆,有這幾項徵狀要注意! | ||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
||
鼻咽癌好發在華人身上,去年主演<主君的太陽>的當紅南韓女星-具本林也是鼻咽癌去世,當時引來民眾譁然,但根據醫院統計,每年約有1200人左右會罹患鼻咽癌,且一般而言,又好發在男性身上,男性出現的比例大女性2倍。 | ||
只是鼻咽癌初期症狀,看許多鼻炎症狀相似,甚至臨床上有人是出現流鼻血的情況。台北市中興院區放射腫瘤科洪文欣醫師指出,曾經有一名62歲的男性,不斷反覆流鼻血,一天流個三、四次,一直以為是因為有慢性鼻炎,過度擤鼻涕導致。但症狀持續一個月後,在家人提醒下患者到耳鼻喉科檢查,才發現竟然是鼻咽癌第三期。 | ||
因為鼻咽癌的表現,就像是「百變人」,有時候會讓人忽略,如果出現以下症狀,就要提高警覺: | ||
*頭頸部疼痛:側邊頭痛、部分區位頭痛、頸部腫塊 | ||
*口鼻出血:可能是痰中帶有血絲、反復性流鼻血 | ||
*鼻咽症狀:鼻塞、或是膿性鼻漏,常被誤為鼻竇炎 | ||
*耳部症狀:耳鳴、聽力障礙、耳悶 | ||
洪文欣醫師也解釋,鼻咽癌早期診斷並不容易,症狀也不具特異性,但也有可能同時有很多種症狀同時發生,最好到附近的耳鼻喉科檢查,透過鼻咽鏡做切片後,有可能發現會有息肉。 | ||
如何區別鼻炎和鼻咽癌? | ||
醫師也解釋,通常鼻炎可能大概一個月會慢慢好起來,且只有會有單一症狀。但鼻咽癌可能同時有頭鼻耳頸的症狀,另外也和你的生活習慣相關。 | ||
雖然鼻咽癌主要發病原因不明,但台灣研究中已經證實,吸菸會增加鼻咽癌的發生率,另外兒童吃亞硝酸鹽和亞硝胺會增加罹病機率,尤其常食用香腸、火腿等加工肉品。EB病毒與鼻咽癌也有很大的關聯性。 | ||
長期有鼻炎的患者易得鼻咽癌? | ||
洪文欣醫生醫師很肯定地表示:「不能這樣肯定的說。」 | ||
確實有慢性感染會誘發,但一般過敏性鼻炎是不能這樣講,尤其感冒引起的鼻炎和過鼻性鼻炎則大多是其他病毒感染及遺傳體質影響,病不會變成鼻咽癌。 | ||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