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常吃番茄降血壓!吃對茄紅素還能幫助身體對抗癌症 常吃番茄降血壓!吃對茄紅素還能幫助身體對抗癌症

2020.03.08

如果說人類在現代社會面臨到最大的2種疾病是什麼,一定不外乎「癌症」跟「心血管疾病」。如果有一種食物可以同時預防這2種疾病的話,一定會獲得所有人的喜愛;而「番茄」中富含的茄紅素,不但可以作為抗氧化劑,同時也能幫助降血壓,達到預防癌症、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效果

健保通過泰格莎(Tagrisso)納入給付,及調整癌症免疫新藥給付範圍

2020.03.03

在健保署與醫藥界、付費者代表的共同努力下,2月20日召開之「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以下稱「藥物共擬會議」)通過病友關切有關治療EGFR突變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之新成分新藥Tagrisso納入健保給付案。健保署表示,後續將依藥物共擬會議決議,在管控藥費財務衝擊於2億元內,與廠商協議,如果談判順利,最快可自4月起開始給付,屆時將有近850名肺癌患者受惠。

20年來發生率多3倍!快看看自己有沒有罹患食道癌的5大因子

2020.03.02

民以食為天,但吃的東西、方式不對,卻可能讓身體長出癌症。根據衛福部2018年的統計資料,連續37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榜首的癌症,雖然發生率最高還是大腸直腸癌,但發生人數年年下降;而值得注意的是,食道癌在20年來,發生率已經漲到3倍,死亡率也在增加。

國際研究:高齡癌症病人感染新冠肺炎風險更高

2020.03.01

新冠肺炎疫情惡化,《Lancet Oncology》2020年2月發表研究指出,高齡癌症病人,尤其抽菸族,感染新冠肺炎風險更高,預後也更差。癌症病人本來就是需要特殊關照的病人,因化療或原發病導致機體的細胞免疫或體液免疫受損,也使癌症病人是新冠肺炎感染的高危人群,且預後較差。

耳朵痛竟是扁桃腺癌!加上這5個症狀要小心

2020.02.29

料想不到,耳朵痛居然是扁桃腺癌!南投1名年約50歲的張姓男子近一個月常趕到右耳痛,自行塗抹「小護士」軟膏,沒有改善,反而越來越痛,至醫院檢查後竟是扁桃腺癌。

  • 第一頁
  • 上一頁
  •  / 110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常吃番茄降血壓!吃對茄紅素還能幫助身體對抗癌症 常吃番茄降血壓!吃對茄紅素還能幫助身體對抗癌症

  
 
  常吃番茄降血壓!吃對茄紅素還能幫助身體對抗癌症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如果說人類在現代社會面臨到最大的2種疾病是什麼,一定不外乎「癌症」跟「心血管疾病」。如果有一種食物可以同時預防這2種疾病的話,一定會獲得所有人的喜愛;而「番茄」中富含的茄紅素,不但可以作為抗氧化劑,同時也能幫助降血壓,達到預防癌症、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效果。    
     
  不過想要獲得足夠的茄紅素,一定要懂得「怎麼吃番茄」,不然可能白白吃了很多番茄,茄紅素卻都流失掉,反而效果卻不是那麼好。    
     
  番茄從1990年代開始,就是抗癌的明日之星!    
     
  蕃茄曾在1990年代,被美國時代雜誌(《TIME》)票選為十大優質食物,裡面富含的茄紅素(Lycopenemia)是類胡蘿蔔素的一種,而類胡蘿蔔素就是一種最知名的抗氧化素。    
   
  過去比較多的研究,是認為茄紅素可以預防攝護腺癌,像是哈佛大學的一項9年追蹤研究中,發現每週吃10份番茄、番茄醬、番茄汁,甚至是義大利麵的男性,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比每週只吃2份以下的人少了45%;即使只吃4~7份基於番茄的食物,攝護腺癌的發病率也降低20%。    
     
  美國癌症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則表示,當然早期有很多研究跟攝護腺癌有關,但攝護腺癌其實是很複雜的癌症,相比起來,其他的癌症預防研究中,茄紅素的關聯可能更高。    
     
  像是在2018年的回顧研究中,分析了非澱粉類蔬菜及其營養物質如何影響罹患癌症的風險,而番茄就是非澱粉類蔬菜,有一些具有一定程度公信力的證據,認為非澱粉類蔬菜降低了口腔癌、咽癌、鼻咽癌、喉癌、食道癌、肺癌、胃癌和大腸直腸癌的機率。而也有一些數據沒這麼齊全的研究,認為或許可以預防三陰性乳癌、膀胱癌等。    
     
  除了防癌,番茄也能幫助降血壓!    
     
  除了預防癌症的效果之外,其實番茄也能幫助降血壓。因為會升高血壓的主要是鈉離子,很多人都知道「不要吃太鹹」,但卻很少人知道鈉離子跟鉀離子會互相作用,只要鉀離子攝取夠多,就可以減少鈉離子在體內的量;這就是「得舒飲食」的精神,希望利用鉀離子跟鈉離子在體內的平衡機制,透過攝取鈉離子來降低鈉離子,讓控制鈉離子變得更容易。    
     
  得舒飲食(DASH)在2001年被科學家正式提出,英文名稱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就是代表「減少血壓的飲食」。而實作方法很簡單,就是多吃含有鉀離子的食物。    
     
  而番茄的鉀離子含量很高,100公克的蕃茄中,平均就有217毫克的鉀離子,一顆番茄差不多有150~200公克左右,所以只要吃一顆番茄,就可以獲得300~400毫克左右的鉀離子;得舒飲食要求的鉀離子則到一天4000毫克左右。    
     
  番茄這樣吃,茄紅素更多!    
     
  而茄紅素特別的地方在於,一般的蔬果、抗氧化素在加熱之後,營養都會流失,但番茄的茄紅素卻必須加熱、加油烹調之後,才會提到人體吸收率;因為它屬於脂溶性的營養素,在加熱的過程中會跟油脂混合,就會更容易吸收。    
     
  所以比起單純生吃番茄,番茄拿來榨汁、煮番茄醬、炒菜炒蛋,都會是更好的吃法。如果擔心自己吃太油,也可以選擇比較優質的不飽和脂肪酸,像是橄欖油等,避免攝取過多不健康的油脂。    
     
  參考資料    
     
  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Tomato.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    
   

  健保通過泰格莎(Tagrisso)納入給付,及調整癌症免疫新藥給付範圍

  
 
  健保通過泰格莎(Tagrisso)納入給付,及調整癌症免疫新藥給付範圍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原載:衛福部中央健保署
 
     
  在健保署與醫藥界、付費者代表的共同努力下,2月20日召開之「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以下稱「藥物共擬會議」)通過病友關切有關治療EGFR突變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之新成分新藥Tagrisso納入健保給付案。健保署表示,後續將依藥物共擬會議決議,在管控藥費財務衝擊於2億元內,與廠商協議,如果談判順利,最快可自4月起開始給付,屆時將有近850名肺癌患者受惠。    
     
  另外,健保署說明,對於C型肝炎全口服用藥,因去年僅有一家廠商同意降低其產品每人總療程藥費至約18萬元,所以今年1月起僅同意該家藥廠之藥品給付對象可不限肝纖維化,現在其他兩家藥廠亦同意降價至其產品每人總療程藥費至約18萬元,所以修訂給付規定,不限肝纖維化之病患,讓醫師有更多用藥選擇,共同努力照護台灣的C肝病患。    
     
  另外,健保署說明,對於C型肝炎全口服用藥,因去年僅有一家廠商同意降低其產品每人總療程藥費至約18萬元,所以今年1月起僅同意該家藥廠之藥品給付對象可不限肝纖維化,現在其他兩家藥廠亦同意降價至其產品每人總療程藥費至約18萬元,所以修訂給付規定,不限肝纖維化之病患,讓醫師有更多用藥選擇,共同努力照護台灣的C肝病患。    
     
  由於新興癌症藥品費用高,但在療效與安全上仍有很大不確定性。因此為了瞭解病患的實際治療效益,健保署表示會依照癌症病友團體的建議,持續蒐集患者用藥情形,期望能利用真實世界資料落實精準醫療,將費用花在真正有效的病人身上。倘有更好的方式能找出有效益的病人,健保一定會調整給付範圍,並努力和藥廠協商,給癌友使用新藥的機會。    
     
  健保署表示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無法全面開放給付所有新藥,但是健保署對於病患的需求均感同身受。健保是台灣之光,也是台灣之寶,健保的信念是,有「價值」的藥品與醫療行為要有合理給付,在財務可承擔下為病患爭取權益。健保署將站在照護病人的立場,以實證醫學為基礎推動精準醫療,期盼與藥物共擬會議代表(含專家、醫界團體、付費者代表、病友團體及藥廠)一起努力,讓每個藥品給付均能達到最佳的效益。    
     
     
  新聞發布日期:109-03-03 
   

  20年來發生率多3倍!快看看自己有沒有罹患食道癌的5大因子

  
 
  20年來發生率多3倍!快看看自己有沒有罹患食道癌的5大因子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民以食為天,但吃的東西、方式不對,卻可能讓身體長出癌症。根據衛福部2018年的統計資料,連續37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榜首的癌症,雖然發生率最高還是大腸直腸癌,但發生人數年年下降;而值得注意的是,食道癌在20年來,發生率已經漲到3倍,死亡率也在增加。    
     
  而食道癌跟大腸癌不同的地方是,除了「飲食習慣不良」之外,還多了一個危險因子是「胃食道逆流」,被腐蝕的食道在多年之後,就可能變成癌症,比起更需要注意。    
     
  會讓你罹患食道癌的5大因子    
     
  一、愛吃超過攝氏65度的熱湯、熱飲    
     
  世界衛生組織(WHO)下轄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曾經發布報告,如果喝65°C以上的熱湯、熱飲,可能會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風險;因為被燙傷的食道黏膜,在不斷修復的過程中,很可能發生「錯誤」,反而長出不該長的癌細胞。  
     
  人體的黏膜、表皮基本上都有自我修復的功能,會把老舊、壞死的細胞剔除,用新的細胞進行「複製」,來修補缺損的地方。    
  但這個「複製」的過程,有很小很小的機率會出錯,在一般情況下,身體可以自行毀掉出錯的細胞,不過如果身體不斷受傷、出錯的數量增加,來不及毀掉,就會讓這些出錯的細胞再繼續複製、變成不正常增生的癌細胞。    
     
  所以如果一直喝熱飲來刺激、傷害食道,就很有可能在10年後變成食道癌;而只要舌頭覺得燙,其實就是對食道不好的溫度。    
     
  由伊朗、美國、英國組成的研究團隊,也在2020年發布了一篇研究,每天喝60°C以上的茶700毫升,食道癌的風險會增加90%、幾乎達到2倍。    
     
  二、愛吃醃漬類或是加工過的食物    
     
  醃漬類的食品、或是加工過的食物,為了讓保存期限變長、食物還可以保持不變質,都會含有「亞硝酸鹽」。雖然亞硝酸鹽可以抑制微生物生長、保存食物,但同時也是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證實的「致癌物質」。    
     
  每天吃這類食物,基本上對食道來說就是一種可怕的刺激,等於每天讓食道泡在致癌物質中,而且不只食道,口腔、胃部也都會受到同樣的刺激而誘發癌症,所以建議真的要少吃。    
     
  三、有胃食道逆流    
     
  胃食道逆流則是一個特別容易被忽略的「食道癌」因子,很多人會認為自己有胃食道逆流代表自己會得「胃癌」,卻不知道胃食道逆流首先會影響的是「食道」。    
     
  亞東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黃天佑表示,食道在經過胃酸反覆的侵蝕後,有可能演變成早期食道癌的「癌前病變」,也就是俗稱的「巴瑞特氏食道」。    
     
  巴瑞特氏食道(Barrett’s esophagus,BE)    
  靠近胃賁門的食道黏膜細胞在正常狀態下,是平滑、扁平的,但在反覆的刺激下,會一個一個豎起變成「柱狀」,而這就稱為「巴瑞特氏食道」;多半是因為胃食道逆流而引起,而食道腺癌有50%就是這種食道症候群引起的。    
     
  四、食道有蠕動障礙    
     
  不過除了真正的胃食道逆流患者之外,其實還有一部份的人,會有胃食道逆流的症狀,是因為食道蠕動過慢、食道收縮不正確,造成胃酸容易逆流,或是食物會堆積在食道跟胃部的交接口,形成另一個不斷的刺激。    
     
  而有這個問題的人,症狀會跟胃食道逆流非常相似,所以如果胃食道逆流在治療之後一直沒有改善,其實可以到有胃食道逆流中心的醫院,做「食道功能蠕動壓力測試」的檢查,來看看自己的食道是不是有蠕動的障礙。    
     
  五、有菸、酒、吃檳榔的習慣    
     
  台灣癌症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書銘說,其實早在2017年的研究中,他就發現酒精會提高癌症的風險,像是食道癌風險會增加20倍以上;「這個機制有2個,一個是酒精本身就屬於刺激性的物質,另一個是酒精不耐症導致的。」    
     
  因為食道的黏膜細胞比較扁平、容易因為刺激而脫落,再生的過程中就很容易出錯、產生癌變;而如果有酒精不耐症,致癌物乙醛隨著血液跑到全身,也會造成癌症。   
     
  而菸、檳榔也早就是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規定的「致癌物質」,同樣會帶來跟熱飲一樣的刺激效果,所以能避免還是盡量避免,最好可以戒菸、戒酒、戒檳榔。  
     
  參考資料    
  A prospective study of tea drinking temperature and risk of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    
   

  國際研究:高齡癌症病人感染新冠肺炎風險更高

  
 
  國際研究:高齡癌症病人感染新冠肺炎風險更高    
  民報 Taiwan People News
原載:民報
 
     
  新冠肺炎疫情惡化,《Lancet Oncology》2020年2月發表研究指出,高齡癌症病人,尤其抽菸族,感染新冠肺炎風險更高,預後也更差。癌症病人本來就是需要特殊關照的病人,因化療或原發病導致機體的細胞免疫或體液免疫受損,也使癌症病人是新冠肺炎感染的高危人群,且預後較差。    
     
  《Lancet Oncology》的一篇文章,針對感染新冠肺炎的癌症病人的臨床特點進行分析,並提出3點建議:   
     
  第一、在疾病流行地區,對於穩定期癌症病人,應考慮「推遲」輔助化療或擇期手術;    
     
  第二、應為癌症病人或康復中的癌症病人制定更嚴格的個人防護規則;  
     
  第三、癌症病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時,應考慮加強監護或治療,尤其是老年或有其他合併症的病人。炎症及感染本來就是癌症病人的生死關鍵,新冠肺炎疫情當下,癌症病人還需做好特殊時期的防護措施,臨床醫生也應更加密切關注新冠肺炎癌症病人,防止病情迅速惡化。   
     
  新冠肺炎所致死亡多因多器官功能障礙   
     
  新冠肺炎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嚴重急性呼吸系統冠狀病毒(SARS)和中東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MERS)相比,新冠肺炎所致死亡更多是由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症導致,而非呼吸衰竭。    
     
  感染新冠肺炎的癌症病人臨床特點分析   
     
  1、1590例新冠肺炎病人中,1%(18例)有癌症病史,似乎高於中國總人口的癌症發病率(根據2015年癌症流行病學資料,為0.29%)。肺癌最為常見(5/18[28%])。    
     
  2、癌症病人年齡更大、更多發生呼吸急促、基線(baseline)CT更嚴重 。與非癌症病人相比,癌症病人的平均年齡更大(63.1歲vs 48.7歲),更可能有吸煙史(2% vs 7%),更多發生呼吸急促(47% vs 23%),基線CT表現更為嚴重(94%,71%),但在性別、其他基線症狀、其他合併症或基線X線嚴重程度上,無顯著差異。   
     
  3、癌症病人嚴重事件風險更高。與未接受化療或手術的病人(43%)相比,過去一個月內化療或手術的病人(75%)發生臨床嚴重事件的風險更高。校正年齡、吸煙史和其他合併症風險因素後,進一步證實了上述風險。   
     
  4、癌症病人,高齡是嚴重事件的唯一風險因素。癌症史是發生嚴重事件的最高風險因素。在癌症病人中,高齡則是發生嚴重事件的唯一風險因素。與其他類型癌症病人相比,肺癌病人發生嚴重事件的概率並不高。   
     
  5、癌症病人病情惡化速度更快。此外,研究人員發現,與非癌症病人相 比,癌症病人惡化速度更快。   
     
  與非癌症病人相比,癌症病人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可能更高;此外,癌症病人發生新冠肺炎後結局更差。這也提醒臨床醫生,應當更加密切關注新冠肺炎癌症病人,防止其病情迅速惡化。   
   

  耳朵痛竟是扁桃腺癌!加上這5個症狀要小心

  
 
  耳朵痛竟是扁桃腺癌!加上這5個症狀要小心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料想不到,耳朵痛居然是扁桃腺癌!南投1名年約50歲的張姓男子近一個月常趕到右耳痛,自行塗抹「小護士」軟膏,沒有改善,反而越來越痛,至醫院檢查後竟是扁桃腺癌。    
     
  這名病人平時菸酒不離身,且患有糖尿病,起初他有先至診所檢查出外耳道破皮發炎,不過藥物治療後沒有改善,在友人建議下至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耳鼻喉科。由於張先生表示耳朵疼痛,醫師吳昭寬檢查患者並未發現發炎情況。    
     
  經驗使然,吳昭寬請患者張嘴,果然在右側扁桃腺下緣發現有一約3*1公分的潰瘍,切片送檢後確診為第二期扁桃腺癌。    
     
  吳昭寬表示,扁桃腺癌好發於40歲以上的病人,與抽菸、酗酒及因口交感染人類乳突病毒有關。扁桃腺癌初期症狀大多不明顯,直到腫瘤侵犯到周圍組織,才可能出現喉嚨腫痛的症狀。  
     
  患者容易誤認以為是感冒,也因為喉嚨和耳道有部分神經連結在一起,像是第九及第十對腦神經,所以扁桃腺潰爛的疼痛會反射到耳朵,使得部分朋友會誤以為是耳朵發炎,而延誤診斷。    
     
  所以如果一直喝熱飲來刺激、傷害食道,就很有可能在10年後變成食道癌;而只要舌頭覺得燙,其實就是對食道不好的溫度。    
     
  耳朵痛合併以下5症狀!趕緊就醫    
     
  吳昭寬提醒,民眾如果有以下5個症狀,應儘早就醫,接受專科醫師的檢查與診斷。    
     
  1.單側喉嚨痛兩週以上    
  2.頸部固定不動腫塊    
  3.扁桃腺不對稱腫大    
  4.無法治癒之耳痛    
  5.扁桃腺腺潰爛及張口困難    
     
  扁桃腺癌的治療,吳昭寬表示,癌症初期以手術為主,放射線治療輔助;晚期患者的治療則多安排放射線、化學藥物同步治療。第一、二期的扁桃腺預後不錯,五年存活率大於45%,若為晚期則五年存活率降至三成以下。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