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該積極治療嗎?從檢查開始 超前部署治療方針

2020.04.05

長輩罹癌後是否該積極治療?因病況不同,有些醫療行為可能無法改善,也可能影響生活品質。因此子女往往為了長輩的治療選擇,意見分歧,難取得共識。

原位癌治癒率可達90%!4種癌症分類看透癌細胞

2020.04.03

小美診斷出罹患「乳管內乳癌」,她非常緊張,頻頻跟醫師說「乳癌治癒率是不是很低?」醫師表示,乳管內乳癌是原位癌的一種,跟一般的乳癌不同,治癒率可達90%,只要好好檢查跟追蹤就不用擔心。

吃巧克力可以抗癌? 美國癌症協會這樣說

2020.04.01

多吃巧克力可以抗癌?網路上一直有報導指出,吃巧克力對心臟健康有益,且有助於預防癌症,並改善情緒,這是真的嗎?其實巧克力抗癌的研究成果分歧,各種巧克力對於健康也有不同影響,快來看看美國癌症協會 (American Cancer Society)怎麼說。

胃腺癌及晚期肝癌 不再給付免疫新藥

2020.03.30

健保署4月延續給付癌症免疫新藥的政策,預算從8億增加到8.4億元,但因反應率不佳,將胃腺癌及晚期肝癌剔除。由於胃腺癌及晚期肝癌治療用藥選擇不多,醫師及病友團體為病人叫屈,希望藥廠與健保署考量病友用藥權益及爭取治療機會,有轉圜空間。

得了肝炎不追蹤罹癌風險高200倍!

2020.03.28

台灣最常見的肝炎是B型肝炎以及C型肝炎。根據統計,台灣肝炎患者、帶原者總共有將近400萬人,發展成肝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00~200倍。雖然不少人知道肝炎會提到癌症風險,但是有7成的人因為「沒有症狀、應該不需要」而沒有定期追蹤肝炎,再來則有2成的人認為自己沒有時間、太忙而不願意就醫,甚至認為可以跟肝炎「和平共處」,因而罹癌。

  • 第一頁
  • 上一頁
  •  / 110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該積極治療嗎?從檢查開始 超前部署治療方針

  
 
  該積極治療嗎?從檢查開始 超前部署治療方針   
  聯合新聞網
原載:聯合新聞網
 
     
  長輩罹癌後是否該積極治療?因病況不同,有些醫療行為可能無法改善,也可能影響生活品質。因此子女往往為了長輩的治療選擇,意見分歧,難取得共識。   
     
  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理事、前北市聯醫松德院區心身醫學科主任陳冠宇表示,除非長輩明確表示「交由他人決定」,否則當事人都有決定權,而非由子女吵架、投票決定。   
     
  三個階段 建立疾病共識   
     
  臺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治醫師許正典表示,選擇治療方式,必須降低醫病雙方產生誤解的可能性,可以分為三階段:檢查時、報告出爐時和返家時。   
     
  許正典說,必須從檢查時就「超前部署」,讓病人和家屬都有心理準備。從長輩要進行檢查時,就可以告訴患者可能的最壞狀況,並且家屬也在告知的過程中,準備自己的心情。這時兩邊都能清楚理解、提醒長輩有罹癌的可能性,並找尋相關資料,建立雙方對疾病的共識。   
     
  報告出爐時,則由醫師清楚告知。醫師除了善盡傳達的責任,也必須能夠安撫病患混雜、衝突的情緒,而家屬則可在旁邊協助病患釐清醫師的診斷說明,清楚知道現在疾病在怎樣的階段,與可能的治療方式。 
     
  寫下長輩疑惑 和醫師討論   
     
  返家後,家屬可與長輩討論,並將他們對於癌症的疑惑統統寫下來,這些問題包括:   
   
  ●癌症的期別:癌症是第幾期?腫瘤多大?是否轉移?   
     
  ●有哪些治療方式?手術、化療還是放療的治療效果如何?有哪些優缺點?   
     
  ●會有哪些副作用?生活品質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   
     
  ●治療、住院時間大概多久?還能活多久?   
     
  許正典說,將所有的問題寫下來後,不但可以理解長輩憂慮、在意的事情,下次回診時,也可一一和醫師討論,並請醫師建議適合的治療方式。   
     
  醫師不是神 別怕找第二意見   
   
  許正典也認為,不要害怕尋求第二意見,畢竟「醫師不是神」,徵詢其他醫師的意見,不僅幫助長輩和子女再次確認醫師的診斷無誤,並可得到更多關於疾病和治療的資訊。   
     
  尤其當疾病預後不好時,到底要不要積極治療,是否直接讓長輩走向安寧治療?許正典說,每個醫師的見解都不同,更需要尋求第二意見,了解愈多,愈能做出適當的決定。   
     
  最終決定 要尊重病人意志   
     
  而不同年紀或癌症類型,可能採取的治療方針,則依據病人的生理、心理狀況以及人格特質,有很多不同的考量。   
     
  有些長輩80多歲,聽到治療方式有很多副作用,決定順其自然,不願積極治療;有些長輩90歲,但仍覺得自己「還沒活夠」,因此選擇積極治療。陳冠宇認為,不論何種治療方式,一旦長輩下定決心「這麼做」,就要尊重他。   
     
  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理事長林葳婕也分享自己陪伴罹癌父親的經驗。當時父親接受治療,但因為治療妥善而拉長存活期,這期間,他對家人的交代都已安排妥當,卻又不知道該如何告訴家人「自己活夠了」,也不忍家人傷心。有一天餵父親吃飯,希望他「再多吃一口」時,父親卻掉下眼淚,林葳婕從中得到尊重「病人意志」(willing)的啟發。   
     
  尊重意願之外 長輩不理性時 適時拉一把   
     
  雖然在治療意願上要尊重長輩,但陳冠宇說,有些長輩想法過於不理性時,仍需要適時拉他們一把。例如某些醫療或偏方明確無效,但長輩執意嘗試,可能因此付出很大的代價。許正典則認為,可以藉由回診時,用「有癌友在傳……」的對話方式,幫長輩釐清偏方訊息,不但可處理長輩對癌症的疑惑,也可避免找偏方。   
     
  許正典說,面對長輩罹癌「見招拆招、隨遇而安」,且不要讓長輩的活動只限於診間,保持原有的活動、勞動、運動和互動,用「四動」讓心情不要「躁動」,順利度過治療期。   
   

  原位癌治癒率可達90%!4種癌症分類看透癌細胞

  
 
  原位癌治癒率可達90%!4種癌症分類看透癌細胞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小美診斷出罹患「乳管內乳癌」,她非常緊張,頻頻跟醫師說「乳癌治癒率是不是很低?」醫師表示,乳管內乳癌是原位癌的一種,跟一般的乳癌不同,治癒率可達90%,只要好好檢查跟追蹤就不用擔心。    
     
  一、原位癌:癌症的第0期    
     
  原位癌是指上皮細胞癌的最早期,或稱為各類癌症的第0期,而上皮細胞癌是癌細胞從人體器官表面的那層「黏膜上皮組織」長出來,還沒突破緊黏的下層「基底膜」。基底膜下方是黏膜下結締組織,各類神經、血管、淋巴組織以及細胞外間質都在這,所以基底膜就等於人體的最後防線。    
     
  一般來說,原位癌依照形狀可分兩種,一種是扁平(鱗狀)上皮細胞癌,一種是腺癌,扁平上皮細胞癌多半由皮膚表面、子宮頸長出,腺癌則多從腸胃道黏膜長出;至於泌尿道黏膜的上皮細胞癌,因為形態特殊,另稱為「移形上皮細胞癌」。    
     
  大部份的癌症患者是因為營養不良、癌症併發症而死亡,主因是癌細胞擴散、侵犯身體系統,造成癌症轉移等病變,形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狀況;而原位癌還沒有侵入基底層,不能透過血管、淋巴發生轉移,只要手術切除不正常增生的細胞,再合併放射線治療,有90%的機率可以治癒。    
   
  不過原位癌目前的治療還是以手術為主,像乳管內乳癌就必須切除乳房,讓許多患者認為「自己的病很嚴重」,雖然10年存活率可以達到95%,還是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雖然現在發展出荷爾蒙治療法,癌症基金會還是呼籲,民眾應該有自覺的去做癌症篩檢,才能把病灶降到最小、最好治。    
     
  二、侵襲癌:會「浸潤」到正常細胞內的癌症    
     
  除了原位癌之外,其他的癌症大半都屬於「侵襲癌」,也就是癌細胞已經突破基底膜,進入正常組織當中。而這些細胞具有侵襲性,會持續向外擴散、堆積,導致跟正常細胞組織密不可分,所以又稱為「浸潤」作用。    
     
  以肺癌來說,原本健康的細胞不正常增生,增生多到破壞基底膜時,癌細胞就會往底下的組織生長,在這些組織中繼續分裂、繁殖,滲透到跟正常組織相連、幾乎分不清楚。這時腫瘤會變得很難動手術,必須切掉大部分器官,也容易切到正常組織,而且透過細胞間的組織液、淋巴,還可能形成遠端轉移。    
     
  另外,浸潤的程度可分為早期、中晚期,早期是指還沒有轉移時的癌症,浸潤只限在周遭的組織,還沒有跟正常細胞相連,也就是癌症的第1、2期;晚期則已經跟周遭細胞相連、出現淋巴結轉移,或是器官的遠端轉移,像肺癌轉移到腦部等,也就是癌症的3、4、5期。    
     
  三、原發癌vs轉移癌:腫瘤長的位置不同,命運也大不同    
     
  原發癌與轉移癌的差別,簡單來說是指發生病灶的不同。原發癌是發生癌變的器官本身產出癌細胞,像是肝癌是肝臟有癌細胞等,因為目標明確,比較好治療,預後也較佳。轉移癌則是發生癌變的器官是由「其他器官的癌細胞」轉移過來,所以必須找到源頭才有辦法對症下藥。    
     
  大部份的侵襲癌都有轉移的風險,因為癌細胞在生長的過程中會不斷長大、變化,當它壯大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從原發的器官脫落,經由血管、淋巴到達遠端器官著床,引發癌症。由於新的器官不像原發器官本身有變異、壞死等問題,健康細胞能夠提供給癌細胞更多養分,所以轉移癌來得會比原發癌更猛烈。    
     
  根據統計,約有3%的病人發現自己得到癌症時,只找到在淋巴、其他器官的轉移癌,卻找不到原發癌的位置,由於轉移癌的病灶來自原發器官,而每種原發癌症都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如果找不到源頭,很難對症下藥、甚至會一再形成轉移,最後導致多重器官衰竭、或引起其他併發症。    
     
  由於癌細胞轉移多行血管,骨骼、肝臟、肺臟等血流極為豐富的器官,就容易成為癌細胞「著床」的根據地,所以醫師多半會從這幾個器官下手。如果找不到原發癌,平均存活時間短於6個月,只有11%的病人能活超過3年,但只要找到原發癌,平均存活時間就可以上升到23個月。    
     
     
  文/盧映慈  圖/許嘉真    
   

  吃巧克力可以抗癌? 美國癌症協會這樣說

  
 
  吃巧克力可以抗癌? 美國癌症協會這樣說   
  健康醫療網
原載:健康醫療網
 
     
  多吃巧克力可以抗癌?網路上一直有報導指出,吃巧克力對心臟健康有益,且有助於預防癌症,並改善情緒,這是真的嗎?其實巧克力抗癌的研究成果分歧,各種巧克力對於健康也有不同影響,快來看看美國癌症協會 (American Cancer Society)怎麼說。   
     
  巧克力抗癌成效 證據不足   
     
  根據美國癌症協會,巧克力的原料可可豆中的黃酮類化合物(flavonoids)是抗氧化劑,這類物質確實可以減少細胞的損害,避免受損的細胞發展成癌症。然而,目前仍不清楚巧克力究竟有多少抗癌功效。   
     
  針對巧克力對健康的益處,已經進行了許多研究,但是這些研究大多要求受試者報告他們食用了多少巧克力或巧克力產品,然後再比較他們是否患有心臟病或癌症。因此,儘管這些研究的結果很有趣,卻沒有證實巧克力或者是黃酮類化合物,真的可以抗癌。   
     
  進一步來說,許多研究證實巧克力可以預防部分癌症,但其他研究卻顯示沒有幫助。還有一些報告指出,吃巧克力會增加癌症的風險。   
   
  適量巧克力黃酮類化合物 有益心藏健康   
     
  至於預防心臟疾病方面,有力的證據顯示,吃巧克力確實可能有助於預防心臟病,而黃酮類化合物已被證明可以降低血壓,並有助心臟、血管功能。   
   
  然而,濾泡性淋巴癌有著「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特性,不易治癒且會反覆復發。其中約10-15%患者會在治療2年內復發,屬於惡性較高的早期復發族群,5年存活率僅剩5成,且死亡風險較非早期復發患者高26倍,因此必須更積極治療。   
     
  台灣國健署也指出,黃酮類化合物是一種植物性化學成分,具有抗氧化力,可穩定血壓、改善血管內皮功能、減少血栓、氧化和發炎等。   
     
  巧克力該怎麼吃?美國癌症協會建議,可以選擇含量至少70%的高品質黑巧克力,它可能有一些健康好處,而且通常比牛奶巧克力或其他種類的巧克力有更少的糖和飽和脂肪。國健署也指出,黑巧克力中的可可更富含礦物質(鉀、磷、鐵、鎂、鋅等)。   
     
  然而,黑巧克力仍然是糖果,具有熱量、糖和脂肪,必須注意食用量。畢竟,肥胖與某些類型的癌症有關,甚至與糖尿病、心臟病和其他慢性病有關聯。如果您想攝取更多的抗氧化劑,則可以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攝取量。   
     
  要提醒的是,民眾若發現無症狀的淋巴結腫大,千萬不要拖,應儘快就醫檢查。一旦確診為濾泡性淋巴癌,也切莫因擔憂而亂投醫或嘗試另類療法,以免影響病情。   
     
  參考資料:   
     
  1.Is Chocolate Good for You?   
     
  2.愛她(他) 就慎選巧克力   
   

  胃腺癌及晚期肝癌 不再給付免疫新藥

  
 
  胃腺癌及晚期肝癌 不再給付免疫新藥    
  聯合新聞網
原載:聯合新聞網
 
     
  健保署4月延續給付癌症免疫新藥的政策,預算從8億增加到8.4億元,但因反應率不佳,將胃腺癌及晚期肝癌剔除。由於胃腺癌及晚期肝癌治療用藥選擇不多,醫師及病友團體為病人叫屈,希望藥廠與健保署考量病友用藥權益及爭取治療機會,有轉圜空間。   
     
  去年免疫新藥適用8種癌症、11個適應症,為評估新藥使用狀況,健保署每三個月評估,從2019年4月開始,截至2020年1月9日,初核同意且申報用藥1159人,可分析案例760人,其中晚期肝癌192人,完全或部分反應率為19.8%,胃腺癌反應率為9.5%。   
     
  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主任趙毅指出,將所有癌症拿來評比反應率,把反應率差的拿掉,對患者而言,情何以堪。   
     
  他分析,晚期肝癌去年送審時,反應率14.5%,現在增加到19.8%,台北榮總分析90位晚期肝癌患者,接受免疫治療結果,發現有效率24.4%,已發表於國際期刊。   
     
  2018 年的 10 月 30 日,在日內瓦召開第一次空氣污染與健康全球會議 (Global Conference on Air Pollution and Health)就指出,空氣污染會對人類健康形成巨大傷害,且為現今世界上造成人類過早死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趙毅舉例,有一位70歲台商,為B肝帶原者,肝癌轉移到肺部後,栓塞及標靶治療都無效,兩年前花了200萬元自費接受免疫藥物,病人固定回診,至今狀況良好。 
     
  趙毅強調,免疫藥物的效果評估不能單看反應率,要看病人免疫功能回復狀況,以患者存活率來判斷會更準確。以台灣進行的晚期胃癌患者使用免疫藥物臨床數據顯示,47位患者中有32位接受免疫藥物治療,1年存活者20%,2年存活者10%,接受安慰劑治療的對照組患者都活不過7個月。   
     
  在台灣地區,肝癌和胃癌分別高居十大癌症死亡疾病第二名及第七名,若依據傳統治療,晚期肝癌及胃癌存活逾兩年,即屬罕見。 
     
  根據免疫藥物治療晚期肝癌的亞洲次族群分析,存活超過12個月的有60%,18個月有44%。   
     
  趙毅指出,免疫治療的優點是副作用低,缺點是價格貴,希望能替晚期肝癌及胃癌患者發聲,呼籲健保署仍能維持對此兩種癌症免疫治療的給付。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指出,肝癌死亡率在台灣是第二高,去年終於給付創新治療,臨床數據都認為,免疫藥物治療比傳統療法及標靶治療好,胃癌用藥選擇少,今年卻突然都不能給付,讓人遺憾。   
     
  蔡麗娟說,病人無法選擇自己罹患什麼癌,但當無法健保給付時,經濟弱勢患者將失去用藥權利,病人及家屬也非常傷心,希望藥廠與健保署考量病友用藥權益及爭取治療機會,可再協商。   
     
  健保署:後續再評估   
   
  【記者魏忻忻/台北報導】對醫師為患者請命,健保署長李伯璋了解醫師為患者不捨的心情,但他指出,癌症免疫新藥計畫經專家評估,若患者用藥效果和之前相差不多,便先把健保資源留給目前已見療效的患者,但後續還會再做評估。   
     
  健保署自去年四月將癌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納入給付,共可治療八種癌症,至今逾1500人用藥,其中24%的患者治療有效。健保署決議,將延長治療有效病人的用藥時程,最長可用到二年;治療穩定者,也可多用藥三個月。   
   

  得了肝炎不追蹤罹癌風險高200倍!

  
 
  得了肝炎不追蹤罹癌風險高200倍!護肝三個小秘訣防止癌症上身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台灣最常見的肝炎是B型肝炎以及C型肝炎。根據統計,台灣肝炎患者、帶原者總共有將近400萬人,發展成肝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00~200倍。雖然不少人知道肝炎會提到癌症風險,但是有7成的人因為「沒有症狀、應該不需要」而沒有定期追蹤肝炎,再來則有2成的人認為自己沒有時間、太忙而不願意就醫,甚至認為可以跟肝炎「和平共處」,因而罹癌。    
     
  台中50歲張先生為國中老師,雖罹患B肝卻無定期追蹤,因平時規律運動,體態及體能維持相當不錯,去年接受例行性健檢時,發現罹患肝癌第三期。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陳政國表示,這名張老師因為崇尚自然,雖罹患B肝,卻認為與之和平共處即可,加上平時並無任何不適症狀,所以沒有定期追蹤,不料於健檢時,發現已罹肝癌第三期。 nbsp;  
     
  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民眾,大部分肝病的發生,並沒有明顯症狀,民眾發現時通常為時已晚,導致治療效果不佳。因此,透過篩檢能夠早期發現、適當治療,方能有效阻斷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    
     
  一、符合年齡資格,可以接受免費肝炎篩檢    
     
  國民健康署於100年8月開始,提供民國55年次或以後出生且滿45歲的民眾,搭配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終身接受1次B、C型肝炎篩檢服務外,自108年6月1日起,先放寬年滿40至60歲具原住民身分的民眾,可搭配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接受終身一次的B、C型肝炎篩檢服務。    
   
  如果不符合成人預防保健受檢資格,又尚未做過B、C型肝炎篩檢者,則可利用國民健康署提供的成人預防保健服務(40-60歲每3年1次、65歲以上每年1次),進行肝功能GPT、GOT等項目的檢查,檢查結果肝功能異常者,則可依醫師建議,接受健保給付必要的病毒性肝炎檢驗、追蹤及治療,避免演變為慢性肝病及肝硬化,逐步邁向消除C型肝炎的國家目標。未來也將視經費狀況,研議調整篩檢對象之可行性。    
     
  二、C肝藥費健保給付,口服藥即可根治    
     
  目前B肝只能控制,但是C肝已經可以根治。國內自106年開始提供C型肝炎口服新藥治療,並納入健保給付,且自108年元月起,病人只要確認感染慢性C肝,不論有無肝纖維化,均可成為給藥對象。    
     
  因此,民眾如經C肝篩檢為陽性,應儘快前往醫療院所就醫並依醫師評估建議接受治療,不僅能保障自身健康,也是預防肝炎傳播的有效方法。    
     
  三、調整生活方式讓減輕肝臟負擔    
     
  有意識的保護肝臟,才能避免肝臟健康進一步惡化。    
     
  1.每天大便: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醫師康本初說,便秘會讓毒素跟細菌會停在腸道,而腸道跟肝臟之間是有血液回流的,其實很容易把這些細菌帶到肝臟。所以一定要有固定上廁所的時間,最好每天都能排便。    
     
  2.絕對不熬夜:「熬夜傷肝」在西醫裡也是有一定根據的,三軍總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黃瑋琛說,肝是很敏感的器官,熬夜的傷害可能不會馬上顯現,但對肝臟來說,還是增加了一份工作量,所以能不熬夜就不熬夜。 nbsp;  
     
  3.少吃藥:不管是西藥、中藥、草藥、保健食品、健康食品,大部分都會經過肝臟代謝,所以這些東西無論再怎麼說可以「保肝」,大部分都是「傷肝」,還是少吃的好。    
     
  4.戒酒戒菸:前面已經提到,酒精性肝炎也是造成肝硬化的一個原因,所以務必要「滴酒不沾」。而菸中的尼古丁會讓血管發炎,造成肝臟血流不順暢,所以也建議戒掉。    
     
  5.多吃天然食物:因為加工食品,像是含有防腐劑、人工色素、香料、醃漬過的食物,都會造成肝臟代謝的工作量,而發酵的食物如果保存不好,也可能含有黃麴毒素,最好都吃「食物的原型」;另外,也要記得補充蛋白質,才能讓肝臟營養充足,能對抗外來的毒素,保持肝臟的健康。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