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美推乳癌新藥 搶救5萬名病患

2020.04.18

美國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17日批准西雅圖遺傳學公司(Seattle Genetics)研製的新藥Tukysa;當一種侵襲性乳癌細胞擴散到特別難治療的腦部等部位時,可使用該藥。

10年內成長最快的女性癌「子宮內膜異位癌」!環境中的「塑化劑」是關鍵致病因子

2020.04.17

女性十大癌症,都會想到罹患率最高的乳癌,但近 10 年來子宮內膜異位癌的盛行率增加快速,根據數據顯示,台灣女性「子宮內膜異位癌」的發生率已經超過人人皆知的子宮頸癌,成為婦女生殖道癌第一名。

台灣男性第五大癌症!不能輕忽的高風險攝護腺癌

2020.04.15

攝護腺(或稱前列腺)約核桃般的大小,位在膀胱下方,環繞著尿道。雖然是個體積不大的器官,攝護腺也會長出惡性腫瘤,好發於60歲以上的族群。

免疫治療效果有望提升!研究:維生素C提高T細胞280 %殺傷力

2020.04.09

大家都知道適量的維生素C有益健康,近日更有研究指出,在小鼠實驗中,如果注入大量的維生素C,可以提升癌症的免疫療法效果,目前實驗團隊正在預備人體實驗,期望改善免疫療法的療效。

有些癌症是吃出來的!這7種錯誤飲食法會導致7種癌症

2020.04.06

癌症蟬聯36年的國人十大死因榜首,而且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很多人在得到癌症之前,都還覺得自己很健康,但其實俗話說「病從口入」,的確有許多癌症是因為飲食習慣不良而「吃出來」的,除了胃癌、食道癌等消化道的癌症之外,身體很多器官都會被錯誤的飲食所影響。

  • 第一頁
  • 上一頁
  •  / 110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美推乳癌新藥 搶救5萬名病患

  
 
  美推乳癌新藥 搶救5萬名病患   
  聯合新聞網
原載:聯合新聞網
 
     
  美國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17日批准西雅圖遺傳學公司(Seattle Genetics)研製的新藥Tukysa;當一種侵襲性乳癌細胞擴散到特別難治療的腦部等部位時,可使用該藥。   
     
  原位癌是指上皮細胞癌的最早期,或稱為各類癌症的第0期,而上皮細胞癌是癌細胞從人體器官表面的那層「黏膜上皮組織」長出來,還沒突破緊黏的下層「基底膜」。基底膜下方是黏膜下結締組織,各類神經、血管、淋巴組織以及細胞外間質都在這,所以基底膜就等於人體的最後防線。    
     
  Tukysa也被稱為tucatinib,協助領導該關鍵病患研究、並擔任該藥廠等公司顧問的丹那法博癌症研究所(Dana Farber Cancer Institute)說研究員溫納(Eric Winer)說:「這基本上就是清空癌細胞的彈藥。」   
     
  大部份的癌症患者是因為營養不良、癌症併發症而死亡,主因是癌細胞擴散、侵犯身體系統,造成癌症轉移等病變,形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狀況;而原位癌還沒有侵入基底層,不能透過血管、淋巴發生轉移,只要手術切除不正常增生的細胞,再合併放射線治療,有90%的機率可以治癒。    
   
  不過原位癌目前的治療還是以手術為主,像乳管內乳癌就必須切除乳房,讓許多患者認為「自己的病很嚴重」,雖然10年存活率可以達到95%,還是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雖然現在發展出荷爾蒙治療法,癌症基金會還是呼籲,民眾應該有自覺的去做癌症篩檢,才能把病灶降到最小、最好治。    
     
  由公司資助的研究中,612位患者半數除了使用標準癌症藥物赫賽汀(Herceptin)與截瘤達(Xeloda),也服用Tukysa,另外半數則在使用兩種標準藥物時也使用安慰劑。   
     
  癌細胞已擴散至腦部的患者中,25%使用Tukysa者一年後仍存活,而使用安慰劑者則無人存活。   
     
  該藥常見副作用包括腹瀉、疲勞、嘔吐、肝功能異常。該藥定價每月1.85萬美元,相當於在沒有保險給付的情況下,平均一場療程耗費約11.1萬美元。   
     
   

  10年內成長最快的女性癌「子宮內膜異位癌」!環境中的「塑化劑」是關鍵致病因子

  
 
  10年內成長最快的女性癌「子宮內膜異位癌」!環境中的「塑化劑」是關鍵致病因子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女性十大癌症,都會想到罹患率最高的乳癌,但近 10 年來子宮內膜異位癌的盛行率增加快速,根據數據顯示,台灣女性「子宮內膜異位癌」的發生率已經超過人人皆知的子宮頸癌,成為婦女生殖道癌第一名。    
     
  現代女性最棘手的婦科疾病-子宮內膜異位症    
     
  國內、外的資料皆顯示,現代女性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情形越來越普遍,發生率通常為 1% ~ 5%。那到底什麼是子宮內膜異位?其實指的就是每月生理期來時所掉落下來的組織,也就是隨折經血所流出的血塊。    
     
  若是這些子宮內膜組織長在了子宮腔以外的地方,就會隨著每個月的生理期而成長,就會被稱為「子宮內膜異位症」,如果長在卵巢內,就稱為「巧克力囊腫」,或是也有可能跑到子宮肌層,成為「子宮腺肌症」。    
     
  每個月生理期來臨時會出現嚴重的經痛,就是子宮內膜異位症最常見的症狀,通常在經期的前 2 天會最痛,同時伴有經血過多、經期不規則等情形。更是現代女性不孕的最大主因,因為子宮內膜異位症會合併出現嚴重的骨盆腔沾黏,讓受孕功能下降,也增加了子宮外孕的機率。    
     
  塑化劑讓子宮內膜異位易病變    
     
  國內婦產科權威鄭丞傑教授接受媒體訪問時就表示,停經後女性是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高風險群,其餘像是體重過重、從未生育者也是危險因子之一,所以提醒各位婦女,在停經後若有異常出血情形,就需要多注意。    
     
  高雄醫學婦產科暨大學研究總中心主任蔡英美教授表示,子宮內膜癌和乳癌同屬內分泌相關疾病,尤其「雌激素」所產生的影響甚鉅,而雌激素會增加子宮內膜的生長,造成內膜異位症。    
     
  在臨床研究報告中也指出,我們所處的環境中,具類荷爾蒙作用的內分泌干擾物 (EDCs),會導致人體引發雌激素作用。最新的研究顯示,在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的尿液中檢驗出塑化劑的代謝物 MnBP,比沒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人含量增加超過 47%。    
     
  此項研究負責人為不孕症權威曾啟瑞教授,他同時也指出 MnBP 通常存在於保鮮膜、塑膠製品、乳液、化妝品、香水、指甲油、嬰幼兒配方奶粉。    
     
  同時在抽血報告中也發現,患者體內的塑化劑和鉛含量都偏高,證實了環境荷爾蒙與子宮內膜異位症息息相關。長期累積下來,也讓子宮內膜異位病變的機率大增!    
     
  這樣做可避開環境荷爾蒙    
     
  1.減少塑膠製品的使用。    
  2.勿用塑膠製品盛裝食物,熱食和冷飲、冰品都應避免。    
  3.減少購買寶特瓶裝的水及飲料。    
  4.別用保鮮膜覆蓋食物進行微波。    
  5.環境中的戴奧辛易囤積在內臟及脂肪內,應減少野放飼養的鴨、鵝、放山雞等的脂肪和內臟。    
  6.多喝水及吃十字花科的蔬菜,再加上規律運動,有塑化劑排除體內。    
     
  資料來源:    
     
  國健署 – 105癌症登記報告    
     
  台灣醫學會 – Endocrine related diseases—Starting from breast cancer and endometriosis    
     
  國泰醫院綜合醫院 – 子宮內膜異位    
     
  長安醫院 – 小心環境荷爾蒙!避免子宮內膜異位症    
     
  文 / 彭幸茹  圖 / 何宜庭    
     
   

  台灣男性第五大癌症!不能輕忽的高風險攝護腺癌

  
 
  台灣男性第五大癌症!不能輕忽的高風險攝護腺癌   
  元氣網
原載:元氣網
 
     
  攝護腺(或稱前列腺)約核桃般的大小,位在膀胱下方,環繞著尿道。雖然是個體積不大的器官,攝護腺也會長出惡性腫瘤,好發於60歲以上的族群。   
     
  攝護腺癌發生率持續上升,目前是台灣男性第五大癌症,更是全世界第二大男性癌症,於美國更是發生率最高的癌症!   
     
  您可能也曾聽過親友罹患攝護腺癌,並對攝護腺癌留下一個印象:「攝護腺癌似乎是長得較慢的癌症。」    
     
  另外,有些淋巴瘤長在胸腹腔,如果大到壓迫胸腔,容易造成呼吸喘、心臟積水;壓迫輸尿管則可能導致腎臟水腫和腰部疼痛不適。當民眾發現異狀時,建議儘早就醫。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攝護腺癌經常給人較溫和的印象,但請別小看攝護腺癌,因為部分攝護腺癌生長較快、容易轉移,對生命造成威脅。   
   
  攝護腺癌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隨著腫瘤變大可能壓迫尿道導致解尿困難、頻尿、夜尿、尿失禁,解尿時斷斷續續,無法說尿就尿。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血精」,也就是精液中帶血,或是射精疼痛。也有患者會出現勃起功能障礙。   
     
  哪些屬於高風險攝護腺癌?   
   
  剛診斷出攝護腺癌時,醫師會先評估攝護腺癌的風險,再擬定治療計畫。風險愈高,疾病的進展愈快,轉移的機會也較高。哪些狀況可能是高風險攝護腺癌呢?   
     
  主要根據以下狀況來判斷:   
     
  ● 腫瘤延伸到攝護腺外    
     
  ● 格里森分數8分以上   
     
  我們先來了解什麼是「格里森分數(Gleason Score)」。病理科醫師檢視腫瘤組織時,能依照腺體排列方式訂出級別,愈接近正常、分化良好的是級別一,分化愈凌亂、不成熟的是級別五。接著,再把佔最大與第二大面積者的級別相加,就是格里森分數。   
     
  這是攝護腺癌分級裡最常被使用的判斷系統。格里森分數愈高,代表腫瘤的分化愈差,因此當格里森分數大於8分時,患者較可能出現轉移,存活率也較差。   
     
  當患者符合高風險攝護腺癌的任何一項指標,代表攝護腺癌的進展可能比較快、轉移機會比較高。若評估患者健康狀況預計存活期超過五年,便會建議患者積極接受治療。   
     
  位在攝護腺的癌症,可能會造成解尿困難、頻尿等症狀。當攝護腺癌出現轉移時,症狀就會變得很多樣,也讓患者更加不適。攝護腺癌經常出現骨頭轉移,像是髖關節、脊椎骨、骨盆等處。轉移至骨頭後,會造成患者骨頭疼痛、患處骨頭容易骨折、脊髓神經受到壓迫導致下肢癱瘓、可能會讓骨頭中的鈣釋放到血液中,引發高血鈣症而讓人噁心無力。骨轉移的位置愈多處,患者生活品質會愈差,相當煎熬。   
     
  除了轉移到骨頭之外,攝護腺癌也會轉移到肺臟、肝臟、腎上腺等內臟器官,根據多項研究,當攝護腺癌轉移至內臟器官,會比骨頭轉移造成更負面的影響,生活品質和存活率皆進一步下降。   
     
  哪些屬於高風險攝護腺癌?   
     
  積極治療高風險攝護腺癌,好好控制,有機會提升存活率,並減少癌細胞擴散後對患者造成的不適與煎熬。   
     
  治療攝護腺癌可由兩方面著手,「局部治療」以及「全身治療」。   
     
  「局部治療」包括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冷凍治療等,主要針對位於攝護腺的腫瘤。以手術治療攝護腺癌時,可進行「攝護腺根除手術」,用手術移除所有的攝護腺組織,這比較適用於預期壽命超過十年,且癌症還侷限於攝護腺內的患者。   
     
  放射線治療可以用於第一線治療,也可用於術後輔助性治療。若患者的攝護腺癌已經轉移到骨頭,放射線治療能減輕骨頭的疼痛不適。   
     
  「全身治療」包括荷爾蒙治療、化學治療、免疫治療等。   
     
  由於攝護腺癌的生長與男性荷爾蒙有關,所以荷爾蒙治療在攝護腺癌的治療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荷爾蒙治療的原理是藉由降低患者體內男性荷爾蒙的濃度,來抑制攝護腺癌生長,可以靠手術或藥物的方式來達成此目標。手術方面是切除雙側睪丸,以減少男性荷爾蒙。   
     
  目前荷爾蒙治療的藥物選擇很多樣,口服、針劑皆有,能透過不同機轉來減少男性荷爾蒙對攝護腺癌的刺激。   
     
  「性腺激素釋放素促進劑、拮抗劑」透過腦下垂體的調控,抑制睪丸產生男性荷爾蒙。   
     
  「男性荷爾蒙生合成抑制劑」可抑制男性荷爾蒙生成。男人體內的男性荷爾蒙主要由睪丸製造,部分由腎上腺皮質層製造,抑制睪丸、腎上腺製造男性荷爾蒙能抑制攝護腺癌生長。然而,有些攝護腺腫瘤也能自行合成男性荷爾蒙,屬於荷爾蒙抗性攝護腺癌,而影響治療效果。這時可考慮使用同時阻斷睪丸、腎上腺、與攝護腺腫瘤合成男性荷爾蒙的藥物,以抑制攝護腺癌生長。   
     
  「男性荷爾蒙受體阻斷劑」可阻斷男性荷爾蒙受體,讓癌細胞不會受到男性荷爾蒙的刺激而增生。   
     
  「女性荷爾蒙」可減少男性賀爾蒙生成。   
     
  在台灣有不少患者在發現攝護腺癌時,已經有淋巴或遠處轉移的狀況,全身性荷爾蒙治療便是非常重要的治療方式。醫師可能會使用「性腺激素釋放素促進劑、拮抗劑」搭配「男性荷爾蒙生合成抑制劑」來抑制男性荷爾蒙生成,或加上「男性荷爾蒙受體阻斷劑」。   
     
  若於治療過程中產生荷爾蒙抗性,便須使用男性荷爾蒙生合成抑制劑或使用男性荷爾蒙受體阻斷劑,以抑制腫瘤生長。   
     
  根據患者的狀況,醫師亦可能使用化學治療或免疫治療。   
     
  積極治療對於高風險攝護腺癌患者,有助延長整體存活時間,也可減緩疼痛惡化,提升生活品質。   
     
  攝護腺癌患者不可輕忽的重要警訊!   
     
  當攝護腺癌患者出現   
     
  1) 格里森分數 ≥ 8   
     
  2) 骨轉移 ≥3處   
     
  3) 發生內臟轉移   
     
  以上三項指標中,符合其中兩項以上時,有較高的惡化風險。這個族群的病人需更主動積極地與醫師討論治療方式。美國與台灣食藥署核准這樣特徵的病人透過荷爾蒙合併其他藥物治療,進而延長有效治療的時間和整體存活,並且提升生活品質。   
     
  原文:不能輕忽!高風險攝護腺癌   
     
     
   

  免疫治療效果有望提升!研究:維生素C提高T細胞280 %殺傷力

  
 
  免疫治療效果有望提升!研究:維生素C提高T細胞280 %殺傷力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大家都知道適量的維生素C有益健康,近日更有研究指出,在小鼠實驗中,如果注入大量的維生素C,可以提升癌症的免疫療法效果,目前實驗團隊正在預備人體實驗,期望改善免疫療法的療效。    
     
  免疫抑制劑療法一直對於非實體癌症的治療效果不佳,因此,就有研究團隊想方設法,是否能透過調整維生素C的補充,來改善療效。研究結果被發表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證實在小鼠實驗中,維生素C能改善癌症治療效果。    
     
  維生素C提高T細胞抗癌力    
     
  在體外試驗中,美國愛因斯坦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維生素C可以增加淋巴腫瘤細胞的抗原性,讓它更容易被免疫細胞殺死。用維生素C預處理過的淋巴瘤細胞,被殺死的比例增加了21%。    
     
  同時,維生素C還可以增強NK細胞、巨噬細胞和樹突狀細胞等免疫細胞的功能。而針對主要抗癌的T細胞,更是能夠顯著增加 2.8 倍的淋巴瘤殺傷力。    
     
  下一步,研究人員進行了小鼠實驗,結果發現,使用維生素C加上免疫抑制劑療法的小鼠,腫瘤的大小比單獨使維生素C或免疫抑制劑療法的小鼠,分別小了60%和53%左右。    
     
  注射維生素C延緩腫瘤生長速度    
     
  另外,研究人員發現,每天注射4g/kg的維生素C,能夠顯著延緩小鼠乳癌、結直腸癌、黑色素瘤和胰腺癌的生長速度。    
     
  不過,如果按照這個比例換算,相當於一個70公斤體重的人,每天要打140~280g的維生素C,這如果按照自然攝取的方式,差不多得吃掉幾百公斤的橙類水果才多得到。    
     
  因為維生素C的量實在太高,研究人員指出,目前還沒有完成人體實驗,而這種劑量也不是靠「努力吃」就能吃出來。因此,臨床上還是要遵從醫囑。不過研究人員現在已經證實,如果想要增加T細胞的功能,有望用補充維生素C的方式達成。    
     
  參考資料:High-dose ascorbic acid synergizes with anti-PD1 in a lymphoma mouse model.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    
   

  有些癌症是吃出來的!這7種錯誤飲食法會導致7種癌症

  
 
  有些癌症是吃出來的!這7種錯誤飲食法會導致7種癌症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癌症蟬聯36年的國人十大死因榜首,而且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很多人在得到癌症之前,都還覺得自己很健康,但其實俗話說「病從口入」,的確有許多癌症是因為飲食習慣不良而「吃出來」的,除了胃癌、食道癌等消化道的癌症之外,身體很多器官都會被錯誤的飲食所影響。    
     
  這7種錯誤飲食法會導致7種癌症!    
     
  一、胃癌:愛吃醃漬類食物    
     
  醃漬類的食品、或是加工過的食物,為了讓保存期限變長、食物還可以保持不變質,都會含有「亞硝酸鹽」。雖然亞硝酸鹽可以抑制微生物生長、保存食物,但同時也是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證實的「致癌物質」。    
     
  萬芳醫院謝茂志說,「如果真的要說什麼食物會誘發胃癌,我覺得是醃漬食品,比麻辣鍋嚴重好幾倍」,能不吃就不吃,其他的食物類型,還是要依照每個人的體質不同來做調整。    
     
  建議:最好避免醃漬類食物。    
     
  二、食道癌:愛「趁熱」吃    
   
  世界衛生組織(WHO)下轄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曾經發布報告,如果喝65°C以上的熱湯、熱飲,可能會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風險;因為被燙傷的食道黏膜,在不斷修復的過程中,很可能發生「錯誤」,反而長出不該長的癌細胞。    
     
  而由伊朗、美國、英國組成的研究團隊,也在2020年發布了一篇研究,每天喝60°C以上的茶700毫升,食道癌的風險會增加90%、幾乎達到2倍。    
     
  建議:吃飯時,只要舌頭覺得「燙」就不要吞,放涼再吃。    
     
  三、乳癌:愛吃高油食物、愛吃宵夜    
     
  乳癌是全世界女性最常見的癌症,而它跟內分泌有極高的關係,過多的雌激素會刺激乳腺病變而導致癌症。香港中文大學公衛學院研究也發現「太晚吃東西」、「宵夜吃太多」,比沒有吃宵夜習慣的人增加1.5倍的乳癌風險。    
     
  在這份研究中,有「吃宵夜習慣」的定義是在晚上10點以後進食,每週至少1次、持續1年以上的習慣性食物攝入。而在眾多不同類型的宵夜中,吃麵食的人風險是最高的,會比沒有吃宵夜的人增加2倍風險,如果是吃米食的話,則會增加1.9倍的風險。    
     
  建議:吃飯時,只要舌頭覺得「燙」就不要吞,放涼再吃。    
     
  四、肝癌:愛喝含糖飲料、喝酒、吃甜食    
     
  雖然脂肪肝的名稱中有「脂肪」2個字,但其實脂肪肝不是油、或脂肪吃太多才會有,愛喝酒、愛吃甜食或喝含糖飲料、減肥不當的人,也會使得身體營養不良、不均衡,讓脂肪在肝臟堆積。    
     
  而糖分都會造成三酸甘油脂,而三酸甘油脂更容易囤積在內臟,尤其是負責身體代謝的肝臟位置,形成脂肪肝;而脂肪肝,就是肝癌的前一步,每年因為脂肪肝而得到肝癌的人也不斷增加。    
     
  建議:一天含糖飲料、甜食,不要吃超過100公克(約半杯馬克杯的份量)    
     
  五、肺癌:維生素B群攝取不足    
     
  國際癌症組織回顧多個前瞻性群組研究結果後,發現「維生素B2攝取不足會顯著增加罹患肺癌的風險」,而維生素B群是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營養素,而台灣國民營養健康調查顯示,台灣人維生素B2及葉酸缺乏率大約是15~25%,加上處在空污環境,肺癌風險更高。    
     
  建議: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B群的食物,如五穀雜糧、蔬菜;或是利用錠劑補充。    
     
  六、大腸癌:菜吃太少、三餐不定時    
     
  腸道益生菌,可以改善我們的大腸健康,不只是改善便秘、減少毒素累積,像是乳酸桿菌和嗜熱鏈球菌等菌種,也能減少消化道中致癌化學物質。美國華盛頓大學Xiaobin Zheng博士帶領的研究團隊,也發現含有這些好菌的優格,可能會降低大腸直腸癌的風險。    
     
  所以想要維持健康的腸道,就要吃對健康的食物,但除了吃優格之外,吃菜來補充益生菌的食物,也是很好的作法。    
     
  建議:菜的份量,最好每天是肉的3倍,可以吃到3個拳頭大小的菜量;而且最好固定時間吃飯,才不會損耗體內的益生菌。    
     
  七、口腔癌:菸酒不離口    
     
  抽菸、飲酒、嚼檳榔是頭頸癌的主要危險因子。研究指出,同時有這3種習慣的人,罹患頭頸癌的風險是沒有這些因子的123倍。而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報告也表示,40%以上的口腔癌與酒精有關。而吸煙是40歲以下人群罹患口腔癌的禍首。    
     
  建議:避免吸煙、飲酒和嚼檳榔,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