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前台灣省議會議長劉炳偉「口腔癌」病逝!享壽67歲 前台灣省議會議長劉炳偉「口腔癌」病逝!享壽67歲

2020.04.29

前台灣省議會議長劉炳偉在今天21日凌晨2點,因罹患口腔癌在板橋中興醫院過世,享壽67歲。 根據《三立新聞網》指出,劉家在地方深耕多年,在政壇20餘年在地方影響力頗深,劉炳偉的父親是板橋首任市長劉順天,劉炳偉則是前台灣省議會議長,其女劉美芳則是連任三屆的新北市議員。

12指腸癌難發覺 醫曝常見症狀

2020.04.27

曾入圍金鐘獎和金馬獎的43歲女星蕭淑慎,日前在臉書直播坦承自己去年就得了十二指腸癌,經過1年標靶藥物治療,腫瘤從8.5公分縮小到3.6公分。今年2月開刀切除一部分十二指腸、 胃,摘除了胰臟頭、膽跟膽管,手術歷經6.5小時,體重掉了10公斤,目前逐漸恢復中。她說,去年2月時感覺人魚線(腹肌)很痛,原以為只是肌肉拉傷,後來去醫院檢查才發現體內長了惡性腫瘤,除了感謝家人陪伴,也提醒民眾注意身體健康。

長得高不一定是好事!生物學教授證實:身高每多10公分,罹癌風險增●●%!

2020.04.24

你是矮個子嗎?先恭喜你,你罹患癌症的風險可能比一般人少唷! 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生物學教授納尼(Leonard Nunney),他統計了數萬名癌症患者的資料,發現「罹癌風險」很可能與「身高」有關,他發現身高每增加10公分,女性罹癌的風險就增加12%,男性則增加9%

偶像劇女主角最常罹這癌 健保4月1日起給付標靶藥物

2020.04.22

常看偶像連續劇的影迷,對於血癌應該都不陌生,因為這是女主角最常罹患的一種癌症,柔弱、容易暈倒,增加戲劇張力,但在真實世界中,血癌治療棘手,尤其是多發性骨髓瘤,患者一再復發,能用的藥物越來越少,衛福部健保署於2020年4月將抗CD38標靶藥物(Daratumumab)納入健保給付,每年約造福400名多發性骨髓瘤患者。

「該邊」腫大、走路卡卡 濾泡性淋巴癌纏身

2020.04.20

「該邊」莫名冒一包,小心癌症上身!有一名40多歲男性,以賣鹹酥雞為生,長期輕忽脖子淋巴結腫大,直到腹股溝的淋巴結也出現異狀,腫大導致穿褲不便、走路卡卡,工作無法久站,檢查才確認為「濾泡性淋巴癌」。

  • 第一頁
  • 上一頁
  •  / 110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前台灣省議會議長劉炳偉「口腔癌」病逝!享壽67歲 前台灣省議會議長劉炳偉「口腔癌」病逝!享壽67歲

  
 
  前台灣省議會議長劉炳偉「口腔癌」病逝!享壽67歲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前台灣省議會議長劉炳偉在今天21日凌晨2點,因罹患口腔癌在板橋中興醫院過世,享壽67歲。    
     
  根據《三立新聞網》指出,劉家在地方深耕多年,在政壇20餘年在地方影響力頗深,劉炳偉的父親是板橋首任市長劉順天,劉炳偉則是前台灣省議會議長,其女劉美芳則是連任三屆的新北市議員。    
     
  去年女兒劉美芳本有意參選板橋東區立委,但因劉炳偉罹癌開刀後身體狀況不理想,去年檢查報告出爐,確定癌細胞移轉至其他部位,在今天凌晨傳出病逝消息。   
     
  口腔癌是「最短命」癌症!    
     
  口腔癌一直有「最短命的癌症」之稱,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罹患口腔癌的人,平均少活16.3年;而且患者有越來越年輕的趨勢。    
     
  而其中抽菸、飲酒、嚼檳榔是口腔癌的主要危險因子,三種習慣都有的人,得到口腔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23倍。2017年,國家衛生院的研究中就發現,習慣喝酒的人,得到口腔癌的機率會增加3.8倍。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報告也表示,40%以上的口腔癌與酒精有關,抽菸則是40歲以下人群罹患口腔癌的禍首。    
     
  不過除了抽菸、喝酒、檳榔之外,還有另一個容易被忽略的致癌因子,就是「刺激性食物」,像是辣的、高溫的食物,都會刺激口腔黏膜而導致癌變。如果喝65°C以上的熱湯、熱飲,被燙傷的口腔黏膜,在不斷修復的過程中,很可能發生「錯誤」,反而長出不該長的癌細胞。    
     
  口腔癌的可能症狀    
     
  口腔癌的可能症狀 醫師提出「預防口腔癌5字訣–破、斑、硬、麻、腫」,提供民眾做為預防口腔癌的自我檢查參考。    
     
  破–在同一部位持續兩星期以上未癒合的口腔潰瘍、嘴破。    
     
  斑–口腔癌癌前病變,指口腔內出現不明的白斑、紅斑或突起物。    
     
  硬–口腔內或頭頸部有持續性之腫塊,觸摸時不一定會疼痛,口腔內腫塊偶有伴隨不明原因出血情形。    
     
  麻–感覺異常,如舌或唇麻木感,說話、吞嚥、咀嚼感覺麻木。    
     
  腫–因腫瘤而臉型腫脹,或頭頸部左右兩邊不對稱。    
     
  建議可以照著鏡子,定期進行自我口腔黏膜檢查。若發現有上述任何異常,或有持續性之張口困難、舌頭活動困難、聲音改變、耳朵疼痛(轉移痛)等情形,也應盡速就醫檢查,早期診斷、及早治療。    
     
  文、圖/王芊淩    
     
     
   

  12指腸癌難發覺 醫曝常見症狀

  
 
  12指腸癌難發覺 醫曝常見症狀   
  中時電子報
原載:中時電子報
 
     
  曾入圍金鐘獎和金馬獎的43歲女星蕭淑慎,日前在臉書直播坦承自己去年就得了十二指腸癌,經過1年標靶藥物治療,腫瘤從8.5公分縮小到3.6公分。今年2月開刀切除一部分十二指腸、 胃,摘除了胰臟頭、膽跟膽管,手術歷經6.5小時,體重掉了10公斤,目前逐漸恢復中。她說,去年2月時感覺人魚線(腹肌)很痛,原以為只是肌肉拉傷,後來去醫院檢查才發現體內長了惡性腫瘤,除了感謝家人陪伴,也提醒民眾注意身體健康。   
     
  專長內視鏡、小腸疾病的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陳建全以個人經驗來說,「1年看不到1個,」他認為可能是基因問題導致。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劉毓寅則指出,由於這地方臨近胰臟、膽道及胰管膽管出口的壺腹部,排除胰臟癌、膽道癌及壺腹部癌,單純十二指腸癌的狀況很少,「一般腸癌的發生率是胃癌的1%,十二指腸癌發生率又更少。」   
     
  由於沒有症狀,十二指腸癌不易早期查覺,「出現症狀時,通常已較嚴重,」陳建全說,像腹痛、貧血(腫瘤生長過程會流血,或是腫瘤出血),疲倦(因為貧血)、解黑便(腫瘤出血)都很常見,少數人因腫瘤壓迫造成腸阻塞,出現吃不下、噁心、嘔吐狀況。   
     
  十二指腸癌的腹痛多半發生在上腹部,類似胃潰瘍疼痛,也就是吃飽或肚子餓時胃會脹痛;但如果發生在十二指腸包含壺腹部的第2段(共分4段),就會出現黃疸、胰臟發炎等症狀。   
     
  陳建全表示,如果腫瘤比較表淺,做內視鏡就可刮除,如果腫瘤深度達到十二指腸黏膜下層外,就要手術切除其它部位。以蕭淑慎為例,切除胃、十二指腸及膽囊等,屬於大範圍切除,劉毓寅推估應是腫瘤影響到十二指腸第2部分中的壺腹部,才會使用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   
   
  這種手術又稱惠普氏手術,是一般消化外科最複雜的手術,像胰臟腫瘤、十二指腸腫瘤、壺腹癌或下端膽道癌、慢性胰臟炎等疾病,都會採行這種手術方式。通常切除範圍包括胰頭、十二指腸、空腸、膽管、膽囊及胃等,手術風險高,約有5%的病人可能因而死亡。「早期多用傳統剖腹手術,但如今腫瘤在3公分以下、沒有侵犯到大血管,可以考慮使用腹腔鏡或達文西等微創手術,雖然花費較長的手術時間,好處是傷口小、出血量少,病人恢復較快,」劉毓寅說。   
     
  至於十二指腸癌5年存活率,「按照癌症原發細胞組織不同,預後結果不同,」劉毓寅說,胰臟、膽管及十二指腸長出來的癌症,預後最差,5年存活率約1成,而膽胰管出口的壺腹癌症相對較好,5年存活率約為4成。   
     
  出院回家後,飲食要特別注意。「要吃容易消化的,不要吃太複雜的食物如牛排、麻辣鍋、肉粽、年糕等,」劉毓寅提醒,開刀後患者體內的消化酵素變少,初期最好吃容易消化的流質、粥或軟飯,且最好細嚼慢嚥、少量多餐。通常開刀1個月內身體較虛弱,宜休養,2~3個月時可做輕微運動,3個月後應可恢復原本活動力的8成。   
   
  要提醒的是,雖然十二指腸癌發生率很低,但藉由胃鏡檢查,可以早期揪出常見的消化道癌如胃癌與食道癌。陳建全提到,若有吞嚥疼痛、困難或上腹部疼痛等狀況,建議可以做胃鏡檢查;另外,如果有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一個月降3~5公斤)合併胃腸不適症狀,劉毓寅建議,先至肝膽腸胃內科就診。   
     
  至於十二指腸潰瘍會不會變成十二指癌?陳建全認為機率很小,十二指腸潰瘍多半是良性的,吃藥可以控制得很好,不必過度擔心。   
     
  文章來源:※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中時電子報)   
   

  長得高不一定是好事!生物學教授證實:身高每多10公分,罹癌風險增●●%!

  
 
  長得高不一定是好事!生物學教授證實:身高每多10公分,罹癌風險增●●%!   
  良醫健康
原載:良醫健康
 
     
  你是矮個子嗎?先恭喜你,你罹患癌症的風險可能比一般人少唷!   
     
  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生物學教授納尼(Leonard Nunney),他統計了數萬名癌症患者的資料,發現「罹癌風險」很可能與「身高」有關,他發現身高每增加10公分,女性罹癌的風險就增加12%,男性則增加9%。   
     
  納尼的研究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生物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研究中的癌症風險並不是絕對概念,而是相對性而言。若身高每增加10公分,整體癌症風險的危險比約為1.1,換句話來說,代表身高每增加10公分罹癌風險就會增加10%。   
     
  納尼解釋,很可能是因為身材高大者相較嬌小者擁有更多細胞,也因此有更高的機率出現細胞突變,導致「罹癌風險」增加。   
     
  納尼也提到,他的研究涵蓋了23種癌症類別,身材大小所影響的罹癌風險也有所差別,例如胰臟癌、食道癌、胃癌、口腔癌和子宮頸癌,並看不出來與身高有任何關係,反而是飲食習慣、酒精、吸菸以及病毒感染影響因素更大。   
   
  無獨有偶,《癌症流行病學、生物指標與預防》(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日前也刊登了一份研究報告,研究了2萬名50至79歲的停經女性的病歷資料,結果同樣發現,當身高增加10公分,罹患不同類型癌症的風險便會增加13%。   
     
  這份研究也指出,身高較高的女性,罹患乳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的機率會多出13至17%;罹患腎臟癌、甲狀腺癌、直腸癌的機率則多出23至29%。   
     
  不過,高個子也不用太煩惱,英國倫敦大學兒童健康研究所教授蒂姆・柯爾(Tim Cole),接受BBC採訪時曾說,高個子多半處於良好生活環境裡,常保健康體魄,且社經地位往往也較高,獲得的飲食也更好。   
   
  換句話說,雖然高個子罹癌風險可能比較高,但高個子也雄厚有資本可以好好吃、獲得良好治療,「有一好,無兩好」, 事情總是很難兩全其美的,你說是嗎?   
     
   
  延伸閱讀:納尼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生物學報》的研究    
     
  責任編輯:林筱庭   
  核稿編輯:陳宛欣   
   

  偶像劇女主角最常罹這癌 健保4月1日起給付標靶藥物

  
 
  偶像劇女主角最常罹這癌 健保4月1日起給付標靶藥物   
  聯合新聞網
原載:聯合新聞網
 
     
  常看偶像連續劇的影迷,對於血癌應該都不陌生,因為這是女主角最常罹患的一種癌症,柔弱、容易暈倒,增加戲劇張力,但在真實世界中,血癌治療棘手,尤其是多發性骨髓瘤,患者一再復發,能用的藥物越來越少,衛福部健保署於2020年4月將抗CD38標靶藥物(Daratumumab)納入健保給付,每年約造福400名多發性骨髓瘤患者。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葉士芃表示,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血癌,最常見的症狀為骨頭疼痛,常因脊椎骨折或肋骨溶骨性病變,引發劇烈疼痛,其他症狀還包括貧血、高鈣血症、重複性感染及腎功能異常等。   
     
  在治療上,多發性骨髓瘤難以治癒,患者在症狀緩解一段時間後復發。每一次復發,治療更加困難,健保能夠給付標靶藥物,對患者來說是一大福音。   
     
  葉士芃預估,此藥納入給付後,一年約有400名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受惠,減輕經濟負擔,更重要的是,病患能維持良好生活品質,大幅延長了無惡化存活的時間。   
     
  Daratumumab是世界上唯一經核准用於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抗CD38標靶藥物。葉士芃說,CD38是一種表面蛋白,無論病程處於哪一個期別,都大量存在於多發性骨髓瘤細胞中。   
   
  2019美國血液學會年一項研究發現,以daratumumab併用lenalidomide/dexamethasone(現行療法)的   
     
  病患,中位無惡化存活達到4.4年(53.3個月),而使用現行療法,中位無惡化存活則約1.6年(19.6個月)。至於副作用,則兩者差不多。   
     
  根據台灣癌症登記報告,2007年確診386名多發性骨髓瘤患者,2016年則有626名患者被確診, 10年間增加超過6成7。   
   
  根據健保資料,Daratumumab是台灣第一個經核准用於合併治療的抗CD38標靶藥物,用來治療病情惡化、或是對第一線藥物反應不佳的多發性骨髓瘤成人患者。Daratumumab於2017年在台灣經核准用於治療復發型和頑固型多發性骨髓瘤的成人患者,並於2020年4月納入健保給付。   
     
   

  「該邊」腫大、走路卡卡 濾泡性淋巴癌纏身

  
 
  「該邊」腫大、走路卡卡 濾泡性淋巴癌纏身   
  自由時報
原載:自由時報
 
     
  文/王銘崇   
     
  「該邊」莫名冒一包,小心癌症上身!有一名40多歲男性,以賣鹹酥雞為生,長期輕忽脖子淋巴結腫大,直到腹股溝的淋巴結也出現異狀,腫大導致穿褲不便、走路卡卡,工作無法久站,檢查才確認為「濾泡性淋巴癌」。。   
     
  濾泡性淋巴癌是「非何杰金氏淋巴癌」的一種,因B細胞淋巴病變而導致,好發於45至65歲。在所有非何杰金氏淋巴癌類型中,國內濾泡性淋巴癌患者在過去占比約為10%,但近年可能因飲食西化,已逐漸上升至15%左右,民眾應提高警覺!   
     
  一旦發現頸部、腋下或腹股溝部位,出現「沒有不舒服感」的淋巴結腫大,可能就是濾泡性淋巴癌釋放的警訊!   
     
  另外,有些淋巴瘤長在胸腹腔,如果大到壓迫胸腔,容易造成呼吸喘、心臟積水;壓迫輸尿管則可能導致腎臟水腫和腰部疼痛不適。當民眾發現異狀時,建議儘早就醫。   
   
  低惡性度 初期未必要治療   
     
  即使確診為濾泡性淋巴癌,先別慌!目前醫學認為此癌屬於和緩型、低惡性度的淋巴癌,初期患者不一定要治療,追蹤即可,且治療者的10年存活率高達9成。   
   
  然而,濾泡性淋巴癌有著「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特性,不易治癒且會反覆復發。其中約10-15%患者會在治療2年內復發,屬於惡性較高的早期復發族群,5年存活率僅剩5成,且死亡風險較非早期復發患者高26倍,因此必須更積極治療。   
     
  新標靶藥+化療 降低復發   
   
  針對這群不乖乖就範的「逃學生」,除非病患年紀較大或身體虛弱,難以承受化療副作用,否則臨床通常建議標靶治療搭配化療。   
     
  臨床研究顯示,台灣將納入二線健保給付的新一代標靶藥物,合併化療能有效降低5成左右的復發及死亡風險,提供早期復發患者另一治療選擇。   
     
  要提醒的是,民眾若發現無症狀的淋巴結腫大,千萬不要拖,應儘快就醫檢查。一旦確診為濾泡性淋巴癌,也切莫因擔憂而亂投醫或嘗試另類療法,以免影響病情。   
     
  (作者為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