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要聞

晚期肺癌別絕望!免疫療法組合讓8旬翁一年腫瘤縮小4倍

2020.12.01

肺癌是台灣每年新增人數最多的癌症,初次診斷的平均年齡更是超過60歲,除了多有慢性病,也因肺癌早期無明顯症狀,確診時多已為晚期患者,導致許多家屬及病人有放棄治療的念頭。

胰臟癌友別喪氣!國際新興「三明治療法」讓存活期大幅提升

2020.11.27

胰臟癌在台灣的發生率並不是最高,但是因為初診斷困難加上容易轉移,導致胰臟癌的死亡風險特別高,甚至被稱為「癌王」。許多患者確診時會對治療沒有信心,選擇放棄治療。但是專家指出,近年來新興的「三明治療法」能夠讓胰臟癌的存活期翻倍,且治療的各種不適感也降低。呼籲千萬不要跟直接放棄。

台乳癌好發年齡比歐美早10歲!醫分析「荷爾蒙療法」適用情形

2020.11.26

根據108年衛生福利部統計,乳癌是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的第一位,女性癌症死因排名的第四位。好發年齡約在45至64歲之間,比歐美國家提早8至10歲。當中又以45至49歲婦女的發生率為最高。顯示乳癌是各個年齡層女性都需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

3個月暴瘦16公斤竟是癌腫瘤堵住胃!這些「初期症狀」最容易被忽視

2020.11.18

胃癌位居台灣十大癌症發生率的第九位、世界癌症死因的第二位,好發於萎縮性胃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惡性貧血、胃腺瘤性瘜肉以及嗜鹽醃、煎炸、炙烤,煙燻魚、肉和高香料食品者,由於罹癌初期沒有特異性症狀,因此病人易忽略脹氣、食慾不振、疲倦、體重減輕等警訊,但胃癌進程快,若等到出現嚴重症狀才就醫,病情多已延誤。

就是這個基因讓你得癌率100%!同一家族女性得乳癌,男性大腸癌風險也提升

2020.09.07

大家都知道,會不會得癌症跟「家族史」也非常有關係,像是台灣發生率最高的大腸癌,如果父母親都有大腸癌,子女得到大腸癌的機率就增加4倍之多。

  • 第一頁
  • 上一頁
  •  / 110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晚期肺癌別絕望!免疫療法組合讓8旬翁一年腫瘤縮小4倍

    
 
  晚期肺癌別絕望!免疫療法組合讓8旬翁一年腫瘤縮小4倍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肺癌是台灣每年新增人數最多的癌症,初次診斷的平均年齡更是超過60歲,除了多有慢性病,也因肺癌早期無明顯症狀,確診時多已為晚期患者,導致許多家屬及病人有放棄治療的念頭。    
     
  誰說治療肺癌一定要承受嚴重副作用?醫師列舉新選擇    
     
  「患者覺得治療很痛苦,主要是源自於化學治療的副作用。但是近年來的免疫療法,打破許多患者對治療的既定印象。」亞東醫院胸腔內科醫師張晟瑜表示,肺癌依細胞種類可分成四個不同族群,包括常見的肺腺癌,以及小細胞、大細胞、鱗狀細胞肺癌等。    
     
  過去對於無法接受手術的患者主要使用化學療法,但患者可能因為副作用而嚴重影響生活;近幾年已有許多精準治療的出現,如果患者因為沒有基因突變,不能使用標靶藥物,較新的免疫療法已經為患者提供了一項療效好、副作用少的選擇。    
     
  88歲翁罹肺癌採免疫療法配化療,一年腫瘤縮小4倍   
     
  張晟瑜舉例,一名88歲阿伯,因咳嗽、喘持續半年,且骨頭疼痛、肺水腫、體重明顯下降,去年確診為肺腺癌,不料骨頭已有腫瘤細胞轉移,不僅無法使用手術治療,也因無基因突變而無法使用標靶藥物。    
     
  此外,考量患者本身年紀大,又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難承受化療的副作用,最後在醫師的評估後決定使用免疫療法搭配化療,並降低化療劑量來避免強烈的副作用,使患者的生活品質得到維持;治療至今,不僅肺積水、骨轉移、疼痛的情況皆得到改善,且腫瘤整整縮小了4倍,僅剩1公分,控制得相當不錯。    
     
  免疫療法啟動免疫系統,有效期更長,副作用更少    
     
  張晟瑜解釋,腫瘤細胞會利用PD-L1來踩住免疫細胞的剎車,導致免疫細胞無法攻擊癌細胞,使腫瘤不斷地長大,而免疫療法則是透過活化免疫細胞的方式,把阻擋免疫細胞攻擊的剎車拿掉,讓免疫系統恢復健康功能進而攻擊癌細胞。    
     
  然而,張晟瑜醫師表示,很多時候施行免疫療法並不會立即發揮效果,可能需要三個月以上的啟動期,剛開始患者可能覺得沒什麼效,一旦免疫系統被啟動了,有效期就能夠延長很久,且在治療上相對於化療,副作用更少。    
     
  免疫療法配化療為肺癌治療主流,存活率提升三倍    
     
  張晟瑜醫師表示,免疫療法搭配化療,因能夠持續縮小腫瘤且不會增加副作用,是目前肺癌治療的主流。是否要單純採免疫療法或搭配化療,則要根據患者PD-L1的表現量再評估,而其中約有70%病人PD-L1表現量並不高,則會建議使用免疫療法搭配化療來進行治療。    
     
  國外大型臨床研究顯示,晚期肺癌治療過程若單用化療,僅5~10%病人存活期超過五年,若是搭配免疫療法,則可增加到15~20%,存活率大大成長了約三倍,且一旦免疫療法啟動了免疫系統後,不僅效果看的見更能持續更久,因此張晟瑜醫師也呼籲及早使用免疫療法,不要等到身體狀況來不及了才使用。    
     
  免疫療法突破治療困境 醫籲:不要輕易放棄治療    
     
  過去,若晚期肺癌的患者不適合使用標靶藥物,治療選擇就只剩副作用大的化療,使醫師、患者面臨治療與生活品質的兩難;自從免疫治療問世後,不但使患者多了一項治療選擇,也使治療困境迎刃而解,張晟瑜醫師表示目前醫學技術不斷更新,即使是年紀大的晚期患者,都不要輕易放棄治療,一開始就要給自己機會,若是適合免疫療法,則應在第一線使用,趁身體狀況不錯時使用,越能越早成功啟動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    
     
  張晟瑜醫師也提醒,目前健保也有給付PD-L1表現量的檢測,鼓勵肺癌患者們都能進行檢測來為自己的治療量身訂做,此外,若是檢測後PD-L1表現量符合健保條件,也可在健保給付下使用免疫療法進行治療,減輕經濟負擔。    
     
  文/林以璿 圖/蘇鈺婷    
     

  胰臟癌友別喪氣!國際新興「三明治療法」讓存活期大幅提升

    
 
  胰臟癌友別喪氣!國際新興「三明治療法」讓存活期大幅提升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在台灣,胰臟癌每年的新增人數大約是2500人,遠低於每年約2萬新確診肺癌、大腸癌,但是醫師指出,台灣每年死於胰臟癌的人數竟然也有2500人,在發生數量幾乎等於死亡數量的情況下,胰臟癌的預後一直令人擔心。    
     
  胰臟癌難發現,出現黃疸、膽道炎多留意    
     
  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事長陳立宗表示,胰臟癌難以早期發現,這是因為大部分的病人一開始沒有症狀。「胰臟位於腹部後方,除非腫瘤壓迫到其他構造,或是合併糖尿病導致掉體重、拉肚子的情形。否則難以發現。」    
     
  他指出,如果腫瘤有壓迫到膽道,可能會有急性發炎或是黃疸的情形。因此,如果出現過黃疸、急性膽道炎,或是醫師指出你的胰臟中有水泡(囊腫),裡面可能有腫瘤細胞。    
     
  台灣胰臟醫學會理事長葉大森表示:「我們常常聽病人講,剛開始是隱約腹痛、背痛,體重減輕,食慾變差,但是體重變輕容易混淆,大部分會忽視。背痛會去找骨科、復健科,幾個月之後越來越明顯,才發現胰臟癌。」    
     
  陳立宗指出,由於胰臟癌的發生機率真的不高,所以醫師也不會第一時間懷疑是胰臟癌。家族史、遺傳也是導致胰臟癌的一大原因,如果有這些高風險症狀,可以考慮積極檢查。    
     
  手術前後都化療,「三明治療法」降低癌症轉移   
     
  葉大森指出,胰臟癌的另一個困境,是治療上不容易。陳立宗依癌症的期別分析,第一期時僅限在胰臟,第二期擴張鄰近組織,這兩者都可以開刀治療。但是到了第三期侵犯到血管、淋巴,第四期則是有遠端器官轉移,就不能直接進行手術,需要先用藥物治療。藥物包括化學治療、標靶、免疫治療,以化療為最大宗。    
     
  「臨床上觀察,15%病人初診斷就可以手術,10-15%有點介於手術跟化療中間。這時候我們會做化療降階疾病,然後做完手術後再進行一組化療療程。」葉大森指出,因為胰臟癌很容易偷偷轉移,因此在手術前後都進行化療,控制全身癌細胞,有利於避免復發。找這種治療方式被稱為「三明治療法」。    
     
  三明治療法鞏固治療成效,存活期翻倍    
     
  葉大森舉例,當年著名男高音帕華洛帝也是罹患胰臟癌,專程到美國開刀治療,仍然一年就復發。而三明治療法就可以克服這樣的困境。    
     
  目前根據各國文獻報告,三明治療法的中位數存活期變成15-20個月,比傳統療法的存活期增加了一倍。「癌友也不必擔心化療的副作用,目前的化療藥物不同於大家的既定印象,已經可以做到效果好、副作用小,為病友取得最好的治療成效。」陳立宗指出。    
     
  積極接受治療,末期患者存活超過7年看到孩子成家立業    
     
  台北榮民總醫院胰臟癌團隊召集人李重賓教授舉了一名病人做例子,現年58歲的李先生,於7年前確診為胰臟癌第四期,且轉移至腹腔與肝臟,原先醫療團隊預估最多僅有半年的存活期。    
     
  沒想到在持續地接受化學治療後,時間一轉眼過了7年,當時讀高中的孩子也研究所畢業、生兒育女,患者積極接受治療,為自己爭取了更多與親人相伴的時光。    
     
  李重賓表示:「這個案例並不是奇蹟,而是仰賴患者與醫療團隊的信任與合作,讓病情得到良好的控制。」胰臟癌大部分治療都可以透過健保給付,呼籲一定要接受正規療法,爭取更多陪伴家人的時光。    
     
  文/林以璿 圖/蘇鈺婷    
     

  台乳癌好發年齡比歐美早10歲!醫分析「荷爾蒙療法」適用情形

    
 
  台乳癌好發年齡比歐美早10歲!醫分析「荷爾蒙療法」適用情形    
  HEHO
原載:HEHO
 
     
  根據108年衛生福利部統計,乳癌是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的第一位,女性癌症死因排名的第四位。好發年齡約在45至64歲之間,比歐美國家提早8至10歲。當中又以45至49歲婦女的發生率為最高。顯示乳癌是各個年齡層女性都需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   
     
  奇美醫學中心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威宇指出,目前的乳癌治療方法可分為「局部」與「全身性」治療。局部治療有外科手術和放射線治療,全身性治療有化學治療、荷爾蒙治療及標靶療法。    
     
  通常,治療方案會將「局部」與「全身性」治療進行整合,乳癌病人在進行手術切除後,八至九成病人須接受輔助性藥物治療,以預防癌細胞復發或轉移,並延長總存活期。輔助性治療有化學、荷爾蒙及標靶等藥物。    
     
  陳威宇表示,其中荷爾蒙治療多為口服方式,具備便利性、低副作用及高療效等特色,病人的接受度較高,常用於乳癌細胞呈現荷爾蒙接受體陽性病人的治療。    
     
  乳癌的發生與荷爾蒙關係密切,調節荷爾蒙兼具治療與預防    
     
  乳癌形成的原因與女性荷爾蒙有密切關係。雌激素(estrogen,又稱動情素)是女性荷爾蒙的一種,約2/3的女性乳癌病人,癌細胞呈現雌激素接受體陽性。因此,如果能阻斷雌激素對癌細胞的刺激,就能抑制癌細胞的生長,這就是一般所謂的荷爾蒙治療,或更精確說法應該是「抗荷爾蒙治療」。    
     
  陳威宇表示,目前荷爾蒙治療有許多藥物可供選擇,過去最常使用的傳統藥物是Tamoxifen(泰莫西芬),可有效減低復發機會,但缺點是有引起陰道出血及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新型藥物有芳香環轉化酶抑制劑(Aromatase inhibitors,簡稱AI),包括Exemestane(諾曼癌素)、Anastrozole(安美達錠)、Letrozole(復乳納膜衣錠),副作用有骨質疏鬆、關節疼痛等。現行三種芳香環酶抑制劑皆可有效的減少乳癌的復發,也減少對側乳癌的發生,兼具治療與預防效果。    
     
  治療乳癌可能需要搭配利用停經針讓卵巢停工    
     
  陳威宇指出,在2014年多項研究證實,以停經針(GnRH-a)結合口服荷爾蒙藥物,可達到更理想的治療成果。結合停經針的使用,能全面的降低荷爾蒙的作用。    
     
  研究顯示,新型藥物有芳香環轉化酶抑制劑的治療效果,只適用於停經後的病人,歐美國家以停經後的乳癌病人為多,但台灣乳癌病人的年齡則介於45至55歲,停經前的乳癌病人比例並不低,這時利用停經針讓卵巢停工,再結合使用新型藥物有芳香環轉化酶抑制劑,能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    
     
  荷爾蒙副作用較化療小,適合還有生育計畫者    
     
  如果病人是荷爾蒙受體陽性、但淋巴未轉移、或淋巴轉移但不超過3顆,這時選擇荷爾蒙治療,效果不會比化療差,而且副作用更低。對於年輕、高危險病人(例如淋巴轉移>3顆、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陰性、惡性度高)即使乳癌術後完成化療,也建議再合併停經針和泰莫西芬或新型藥物有芳香環轉化酶抑制劑治療。    
     
  較年輕的乳癌病人,也可能還有生育的考量。現代人由於晚婚,35歲甚至40歲才生第一胎的情況並不少見,以荷爾蒙治療取代化療,可減少化療的副作用,保護生育力。停經針能讓卵巢進入休眠狀態,即使必需接受化療的病人,也可以用停經針來保護卵巢。    
     
  荷爾蒙療法搭配CDK4/6抑制劑,延長晚期乳癌存活    
     
  陳威宇表示,對於荷爾蒙受體陽性且HER2陰性的晚期乳癌病人,標準治療為荷爾蒙治療,近二、三年來,多個大型臨床試驗結果顯示針對這群病人,第一線給予荷爾蒙治療加上CDK4/6抑制劑可延緩乳癌惡化的時間。    
     
  CDK4/6抑制劑具有顯著的療效和相對輕微的副作用,提供荷爾蒙受體陽性且HER2陰性晚期乳癌病人一項新的治療選擇。過去CDK4/6抑制劑未納入健保給付,藥費相當昂貴,對乳癌病人是一大經濟負擔。去(108)年10月CDK4/6抑制劑通過健保給付,希望能造福更多晚期乳癌的病人。    
     
  早期乳癌五年存活超過九成    
     
  陳威宇提醒,近年來乳癌發生率雖逐漸上升,但乳癌的治療選項也愈來愈多元,病人不見得一定要先進行手術,或先進行化學治療,醫師會考量病人的腫瘤、健康狀況而做不同的建議。    
     
  若病人及早治療並與醫師密切配合,有機會達到不錯的治療成效,早期乳癌的五年存活率已經可以超過九成,呼籲民眾應注意自身身體狀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文/林以璿 圖/蘇鈺婷    
     

  3個月暴瘦16公斤竟是癌腫瘤堵住胃!這些「初期症狀」最容易被忽視

    
 
  3個月暴瘦16公斤竟是癌腫瘤堵住胃!這些「初期症狀」最容易被忽視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60歲工作穩定、作息正常的曾先生平常沒有健檢習慣,也幾乎不看醫生。日前他出現疲倦、無力、沒食慾的情況,原以為多休息就會好,但體重卻開始不明原因減輕,三個月的時間就下降約16公斤,後來更因持續嘔吐、無法進食,才前來台北慈濟醫院。    
     
  檢查發現曾先生已是第四期胃癌,腫瘤侵犯至周邊臟器,胃腸肝膽科醫師會診一般外科評估手術可行性。考量嚴重的營養不良將影響治療成效,醫師陳家輝先以腹腔鏡進行胃腸改道,提升營養狀況,再安排化療、放療縮小腫瘤,之後,再執行根除性的「次全胃切除及淋巴擴清術」,曾先生恢復良好,恢復進食,目前定期回診追蹤。    
     
  胃癌位居台灣十大癌症發生率的第九位、世界癌症死因的第二位,好發於萎縮性胃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惡性貧血、胃腺瘤性瘜肉以及嗜鹽醃、煎炸、炙烤,煙燻魚、肉和高香料食品者,由於罹癌初期沒有特異性症狀,因此病人易忽略脹氣、食慾不振、疲倦、體重減輕等警訊,但胃癌進程快,若等到出現嚴重症狀才就醫,病情多已延誤。    
     
  根除性切除手術是胃癌最好的治療方式   
     
  台北慈濟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陳家輝表示,臨床上,「根除性切除手術」是目前治療胃癌的主流方式,陳家輝指出,胃的構造從上到下可分為胃底、胃體、胃竇三部分,治療胃癌最好的方式是依照腫瘤位置執行「次全胃切除」或「全胃切除」,再合併淋巴廓清,才能有好的預後。    
     
  而部分癌症晚期的病人雖無法進行根除手術,但也能針對腫瘤造成的出血、穿孔及阻塞進行姑息性治療,如腸胃繞道、輔助性療法縮小腫瘤,手術切除部分腫瘤,以提升生活品質。    
     
  術前提升營養,術後7天即可平安出院   
     
  以曾先生為例,他的腫瘤長在胃竇處,導致胃下半段出口處完全阻塞,食物無法通過,甚至侵犯至胰臟,若直接手術,與胰臟交接處的腫瘤將無法徹底切除乾淨,加上長時間未進食的緣故,曾先生的體重不僅不到50公斤,營養指數更僅有2.4g/dL(正常為3.5g/dL),營養不良的狀態下,腫瘤切除手術的風險極高。    
     
  為此,醫療團隊先以提升營養狀況為目標,除了給予靜脈營養,也用腹腔鏡將小腸上拉,與胃體相接,完成胃腸改道;此種作法免除過去腸胃道阻塞患者要做小腸造口灌食的不適,讓曾先生得以進食,再甫以化學治療、放射治療等輔助性療法,縮小腫瘤。    
     
  5個月後,曾先生營養指數上升至3.8g/dl,體力變好,病灶範圍明顯縮小,與胰臟的界線清晰,醫療團隊再以微創方式進行根除性手術,切除二分之一的胃、清除周邊淋巴;術後七天,曾先生已能由口進食,兩周後平安出院,定期返診追蹤。    
     
  胃癌手術存活率明顯提升,胃部不適快就醫    
     
  近年醫療技術進步,胃癌手術存活率明顯提升,第一期就手術的五年存活率高達90%,儘管是第四期胃癌,五年存活率也有10%,但陳家輝說明,並非所有第四期患者皆能以此種方式治療,醫療團隊必須視病灶的擴散程度、營養狀況加以評估,與病家討論最適切方式的治療方式。    
     
  陳家輝同時提醒民眾:「胃癌的發現時機和首次手術攸關病人預後,因此民眾如有胃部不適症狀,應儘早就醫,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文/林以璿 圖/蘇鈺婷    
     

  就是這個基因讓你得癌率100%!同一家族女性得乳癌,男性大腸癌風險也提升

    
 
  就是這個基因讓你得癌率100%!同一家族女性得乳癌,男性大腸癌風險也提升    
  HEHO Health & Hope
原載:HEHO
 
     
  大家都知道,會不會得癌症跟「家族史」也非常有關係,像是台灣發生率最高的大腸癌,如果父母親都有大腸癌,子女得到大腸癌的機率就增加4倍之多。    
     
  但對於某一群人來說,身上帶有一種基因,得到大腸癌的機率可以說是100%,平均從15歲開始就會長出幾百顆、幾千顆「腺瘤」,而有95%以上的大腸癌,都是從腺瘤變成的,整條大腸、直腸又都可能出現,所以等於10年、15年後就會面臨到大腸癌的威脅。    
     
  就是這個基因讓你得癌率100%!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    
     
  發病原因:腺瘤性息肉(APC)基因中的生殖細胞突變而導致的,位置在第 5 染色體長臂上的APC 基因。    
     
  特殊症狀:腸道黏膜中會長出幾百、幾千個息肉,大約15歲就會開始長。    
     
  癌症年齡:40歲以下。    
     
  發病機率:100%。    
     
  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建勳直言,「這個只要一做大腸鏡,馬上就看出來了!那個腺瘤真的會多到你難以想像、根本無法忽略。看到年輕就有很多腸道症狀的人,我們都會建議他還是要仔細檢查大腸,做大腸鏡,因為年輕型的大腸癌患者通常就是FAP引起的。」    
     
  而只要帶有這個基因的遺傳,因為屬於顯性遺傳,所以100%會發病,而息肉又幾乎可以確定會變成癌症,所以罹患癌症的機率也將近100%。更特別的是,雖然得到大腸癌的人不限女性或男性,但如果家族中有許多人大腸癌,女性發生乳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的機率也會增加。    
     
  遺傳性非息肉症大腸直腸癌(HNPCC)    
     
  發病原因:「錯誤配對修補」的基因發生損壞。    
     
  特殊症狀:無。    
     
  癌症年齡:45歲左右。    
     
  發病機率:80%。    
     
  台灣精準醫學學會創會理事長張廷彰、同時也是婦癌的權威,他表示,HNPCC分成2種類別,一種是只有大腸疾病,另一種則包含大腸以外的各種癌症,像是最常出現、關聯性最高的卵巢癌、子宮內膜癌、攝護腺癌,還有同樣是消化道癌症的胃癌、小腸癌,以及腎細胞癌都有出現過。    
     
  「通常是男性會得到大腸癌,女性就有卵巢癌跟子宮內膜癌,雖然發生率不高,但也不能說不常見,所以我們在做檢查的時候,也會同時檢查這幾種癌症。」張廷彰說,所以如果家族中有男性得到大腸癌,張廷彰就會建議5等親以內的血親男性來檢查大腸、攝護腺,女性來檢查子宮、卵巢;或是直接請他們做基因檢測來追蹤。    
     
  基因讓人得癌率100%!我該怎麼預防?    
     
  張廷彰說,其實現在基因檢測的技術都很發達,如果家族中有人大腸癌、乳癌、卵巢癌,其實會建議可以做基因檢測來確定自己是不是屬於家族遺傳的疾病,還是只是生活習慣不良造成;提早發現,預防的機率就越高。    
     
  像是子宮內膜癌可以靠避孕藥來預防,乳癌、卵巢癌跟攝護腺癌都可以持續追蹤,及早發現癌前病變,這都是積極性的作為。    
     
  「並不是說,有這樣的基因就一定要把大腸割掉,或是像安潔麗娜裘莉一樣,發現自己有基因缺陷就把乳房、卵巢摘掉,但你知道自己有這個可能,就可以提早追蹤、提早規劃自己的人生,想生孩子的儘早生,如果有徵兆就早點治療,其實治癒率還是可以提高的。」張廷彰說。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    
     

  基本資料


(請客戶提供相關表格欄位,以下為參考範例)